川西林盘

合集下载

川西林盘冬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

川西林盘冬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
ve t ain n i to l
0 引言
随着 农 民生活水 平 的逐步 提高 以及新农 村建 设 的快速发展 ,农村住宅的能源消费水平正发生着前所
未有的变化 ,由此农村住宅建筑节 能设计 与研究对于 特的当地 民居林盘 , 盘以树林 、 、 林 水 农
e au td b s d o HRAE tn a d 5 . 0 4. er s l h we h tt e id o h rn l n io m e to et pe l v l ae a e n AS s d r 5 2 0 Th e ut s o d t a h n o rt er a vr n n ft y ia a s e h
s sana l e eo u t i b e d v lpme t e in i i a Th ed m e s r m e t n o to ra d id o i e n sg n Ch n . e f l a u e n so u d o n n o rartmpeau e n t p c l d i r tr si wot ia y
第2 9卷 第 6 期
21 0 0年 1 2月
建 筑 热 能 通 风 空 调
Bu li gEn ry & En io m e t id n e g vr n n
V0 .9 No. 12 6 De . c 201 52 5 0. ~5
文 章 编 号 :0 304 (0 0 0 —5 — 10 —3 4 2 1 )60 24
本文选取 了位于成都平原 的典 型性林 盘川西林盘
作为研究对象 , 其具体布局 可见 图 l1 图 2] f 2 和 [ 3 。与其他
类型 的农村住宅相 比, 川西林盘 因当地气候 、 江堰水 都

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重组卷04 地 理(河北专用)

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重组卷04 地 理(河北专用)

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重组卷04 地理(河北专用)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3·河北唐山·开滦第一中学校考一模)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其垂直空间形态主要体现在院坝、建筑和林木(林冠)三个层次。

下图示意林盘垂直空间形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林盘垂直空间的特点是内低外高,外部高大的乔木()①争取更多的阳光②为建筑挡风遮阳③实践了民间“藏”的生活哲学④防治水土流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林盘可持续发展合理的有()①加强保护,禁止开发利用②发展创意文化产业③适当发展乡村旅游业④发展绿色生态农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1.A 2.B【解析】1.林盘外部高大的乔木可以争夺更多的阳光,实现更好的光合作用,利于自身生长,①正确;由于该林盘位于成都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高大的乔木可以为内部的居民挡风遮阳,②正确;外部高大的乔木可以帮助内部的居民不被外人发现,实践了民间“藏”的生活哲学,③正确;川西林盘位于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作用相对较弱,故其主要功能不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④错误;结合选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林盘属于农村居住的环境形态,有居民活动和耕地行为,不能禁止开发利用,①错误;该地区可以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丰富林盘的文化内涵,②正确;适当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林盘的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也提高该地的经济收入,利于林盘的可持续发展,③正确;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林盘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④正确。

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利用示范点名单

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利用示范点名单

附件1
第二批(2011—2013年)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利用示范点名单
(共38个)
龙泉驿区(1个)
山泉镇枫树林林盘
青白江区(4个)
城厢镇小碾子林盘
清泉镇谷家大院林盘
福洪镇黄家院子林盘
姚渡镇胡家河坝林盘
新都区(2个)
新繁镇王家大院林盘
军屯镇白家碾院子林盘
都江堰市(6个)
安龙镇吴家院子林盘
柳街镇黄家院子林盘
柳街镇黎家院子林盘
柳街镇叶家院子林盘
崇义镇曾家院子林盘
崇义镇刘家院子林盘
彭州市(1个)
葛仙山镇熙玉林盘
邛崃市(2个)
大同乡川洞山林盘
临邛镇中国酒村林盘群(一期)
崇州市(2个)
羊马镇伏虎村黄家碾林盘
桤泉镇余花龙门林盘群(二期)
金堂县(3个)
三溪镇荷塘明月林盘
云合镇伍家大院林盘
竹篙镇唐家湾林盘
双流县(2个)
黄龙溪镇唐家烧坊和杨家院子林盘
永安镇白果村徐家中坝(双堰塘)林盘郫县(5个)
安德镇安龙村林盘群
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林盘群
花园镇筒春村林盘群
唐昌镇青春村王家院子林盘
唐昌镇先锋村周家院子林盘
大邑县(4个)
三岔镇梅花社区陈烧坊林盘
韩场镇韩延村鲜林盘
韩场镇韩延村刘墩子林盘
韩场镇正福社区郑林盘
蒲江县(3个)
寿安镇庙乐村凉水井林盘
大兴镇米锅新村林盘
西来镇铁牛村临溪渔乡林盘
新津县(3个)
五津镇临江村张大公馆林盘
永商镇七星村余林盘(二期)
花源镇共和村黄林盘群。

进入林盘的距离:川西平原传统乡村的特点

进入林盘的距离:川西平原传统乡村的特点

进入林盘的距离:川西平原传统乡村的特点摘要:中国乡村研究一直以来是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理解与探索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基本路径之一,施坚雅恰是在成都东南的乡村提出了具有典范意义的市场体系理论,他本人表示四川不是典型的农村,有一种不同的生态与生产的安排方式,当地只有市镇和分散居住的人们,[1]也就是林盘。

但林盘与村落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它的特性又是什么?本文将通过笔者的田野经历并结合历史资料来探讨林盘的实质与它的诸多地方性特点。

关键词:乡村研究;川西林盘;社会组织;一、田野点介绍笔者调研的田野点在崇州市廖家镇廖场村。

崇州市,古称蜀州,四川省辖县级市,由成都市代管,当地多数人现仍然称它为崇庆县,因为它在1994年才撤县设市。

崇庆行政区划宋代以前已无从稽考,元代和明代仅可查到一些乡镇名称。

清初将崇庆划为4乡1区,其中廖家场属于北丰乡,之后各种变动,1958年建立了廖家人民公社,61年划分为11个生产大队,1981年划分为12个生产大队。

即便1983年建立村民委员会,撤生产队更名村民小组,但直至今日四十岁以上的廖家人仍然习惯用大队来定位自己所属的位置。

[2]廖场村和廖家场位于廖场镇的中心地带,所谓“场”,不是具体的行政区划,而是由于历史上聚在这里买卖东西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定范围的贸易、娱乐、文化区域。

笔者入住的旅店,就是场镇板鸭店老板自家的屋子,夫妻开店三十来年,一楼卖板鸭及各种卤味,二楼三楼用做旅店,三楼自住。

起初被老板娘告知“很多老人不愿意跟外人聊天”时,并未放在心上,以为信息化、短视频、网络发展如此发达的现在,即便是农村,也不会太闭塞,没想到不久后就碰壁了——即便是住进了廖家场镇,依然进不去林盘。

二、场镇与林盘的距离廖家场是由廖兴西街,龙岗路,金阳路及几条无名小路汇聚的中心。

场镇上应有尽有,超市、粮油店、水果店、服装店、饭店、医院、茶馆、快递站……有点类似于城市中的“市中心”,大家可以在这里就医、买卖、取钱、娱乐,摆龙门阵,[3]看热闹,村委会和市政府都离场镇中心步行五分钟的路程。

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破解

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与破解

公园城市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的具象,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都一方面要实现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需高质量地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全域的乡村振兴。

乡村地区是公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川西林盘是川西平原地区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保持成都平原特有田园风光的基本空间载体,具有不可多得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活价值,更是乡村地区践行公园城市理念的重要抓手,川西林盘的高质量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川西林盘保护与发展的四大模式基于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发展全域旅游的需要,成都市出台了面向全市的《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利用规划(2018—2035)》,引导各区发挥其功能与资源禀赋,差异化协调发展,打造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山水相融、田林交错、城园一体”的林盘格局。

目前按功能定位将川西林盘分为四种:一是聚居和农业生产型林盘。

该类型林盘一般位于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区或离城镇有一定距离的林盘。

以农业耕种、经济林木种植、绿色循环养殖业等农业生产为主,传统川西民居建筑保护良好,有明显的巴蜀川西风格。

数量位居第一。

二是聚居和乡村旅游型林盘。

该类型林盘主要位于都市近郊,原有资源条件较好。

既能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又能为城市人群提供农产生活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需求。

数量位居第二。

三是特色产业型林盘。

该类型林盘一般资源丰富,具有产业功能,是重要的空间服务载体和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置换、改调查研究RESEARCH协办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委宣传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司法局[摘要] 川西林盘的保护与修复是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重要抓手。

针对存在的原始生态绿地空间被打破、“人地比”关系冲突、建筑协调性不佳、产业转型升级难等问题,要进一步高质量推进川西林盘发展,应树立林盘全域全境“守护”理念,强化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本底生态格局;坚持“新修复,显创新”的理念,对林盘建筑进行有序有机更新;强化“营产业,拓经济”的发展理念,推进林盘共建、共享、共治。

论川西林盘的生态意义

论川西林盘的生态意义


2 5 光 影与韵律 .
看到百叶并非是唯一的建筑造型语汇 建筑设计亦如文学艺术 , 通

Z . 光影 1 过丰富的语汇合宜使用 , 才能使建筑造型丰富而具备艺术魅力。 无需赘述 , 百叶的光影变化简直就是 它与生俱来 的使命 。利 参考文献 :
用光影 营造富有情感 的建筑 空间是建 筑设计 中的重 要手段 。光 [ ] 黄 1 的存在使建筑空间内物质形 态 的表 现和关 联情感 的实现成 为可 过调节太阳光的渗透 量 , 营造美妙 的雾光效 果。对于 光亮设计 , 永 . 能百叶与 建筑遮 阳 [] 华 中建筑 ,0 3 2 ( ) 智 J. 20 ,15 : 7—8 77 . 筑,0 5 3 (2 :4 20 ,1 1 )1 .
论 川 西 林 盘 的 生 态 意 义
郑 婧


要: 通过对构成林盘 的各要素 生态效用 的分 析, 示林盘这种传 统居住方式的整体生态意义 , 揭 为现代 规划建设提供
个健康 的, 经受得住 历史考验 的榜样。
文献 标 识 码 : A
关键 词 : 地 , 田 , 林 农 民居 , 态 意 义 生 中 图分 类 号 : U-2 T 01
于现代风格建筑 。2 木材的天然 纹理赋予木质 百叶独特的气质 , )
日 本某 财团本部 大楼 , 由于内部办 公空 问的使用 功能相 近,
它擅 长表 现建筑的 自然风格 , 因而 较多用 在乡村风 格 的建 筑上 。 外立 面形成 了以遮 阳、 板构成 的统一 单元 , 栏 进而 产生 了单 纯的 3玻璃百 叶通透性最好 。它不具有显 著的遮 阳效果 , ) 叶片选用透 节奏美 。建筑底部 的小三角形构件 , 它的斜边与建筑 主体斜边 呈

川西林盘艺术文化聚落-项目策划书

川西林盘艺术文化聚落-项目策划书

川西林盘艺术文化聚落-项目策划书峨眉山-峨眉河-乐山项目—红色动漫产业基地- 项目策划书 -日期:2011年9月1前言在当前经过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大环境之下,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丰富,中共中央国务院适时发出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文化体制深化改革的文件,号召各地政府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持续广泛的提升文化产业在各地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虽有所发展,但其产业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潜在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整体实力偏弱,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亦处于劣势,文化贸易逆差严重。

这与我国目前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国际地位是非常不相符。

2009年9月份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的振兴更是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各地文化产业的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也对文化产业的振兴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为促进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扩大文化产业的市场和消费,以大项目带动地区经济,提升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振兴西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优化西部地区的整体产业结构,我们有针对性的策划了《川西林盘国际艺术文化聚落》项目,其核心宗旨是以“中国农耕习俗文化保护与国际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结合为核心,以此项目为载体,发展成都的文化创意产业。

建设此项目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中国农业民俗文化与区域文化艺术走向世界的交流窗口川西林盘国际艺术文化聚落致力于保护中国农业民俗文化和推广民俗区域文化,向世界展示民俗区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推动中国当代民俗文化艺术品的商业交流,促进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产品国内外推广,引进国际国内有生命力的各种文化艺术,相互交流,相互交融,促进人类民俗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其成为代表整个地区的形象,与世界进行交流的窗口。

浅谈川西林盘改造——以成都崇州竹艺村为例

浅谈川西林盘改造——以成都崇州竹艺村为例

———以成都崇州竹艺村为例蔡佳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摘要:川西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独有的自然景观,其有着不可忽略的发展意义。

本文先介绍老林盘改造中常见的问题,再以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为例,对其林盘改造的思路与建筑、景观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川西传统林盘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川西林盘;林盘改造;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9)05-0121-01作者简介:蔡佳欢(1994-),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方向。

川西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独有的自然景观,其承载着传统古蜀文化,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老林盘的改造势必进行,成功的改造能有效的提升林盘存在的意义。

但是,部分老林盘在改造中存在多种问题,不但没有提升林盘的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景观元素与本土文化。

1老林盘改造中存在的问题1.1外来元素的入侵从当前林盘改造的设计来看,其景观的构造主要是通过传统川西元素来体现。

在目前的林盘改造中,相关人员对传统川西元素的运用不够重视,反而引入外来元素,导致林盘改造缺少相应的文化景观元素,从而造成林盘改造的不伦不类。

1.2传统元素的忽略就川西林盘而言,其主要是由宅、林、田构成,每个区域都应该有其独有的特色,并且在整个林盘的规划中,每个区域都应该拥有其独有的传统景观元素,比如传统川西建筑元素、大田景观元素、沟渠湿地景观元素,但很多林盘在改造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些景观元素。

比如新建砖混建筑、钢构建筑,与林盘氛围格格不入。

1.3元素色彩设置的不合理在传统川西林盘中,色彩是相当沉静的,深灰色小青瓦搭配白墙或者灰墙,背景掩映川西林盘房前屋后种植的竹林翠色,林、田、宅的色彩各自独立,却又相辅相成,能很好的体现出川西林盘特有的景观特点。

但在部分林盘改造中,色彩的运用与环境格格不入,比如一些耐火钢材料景观小品,其锈红色与周围的颜色形成冲突,不但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破坏林盘景观的和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这种历史形成的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符合行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在成都平原通常被大家称为“川西林盘”。

川西林盘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它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尤以川西扇形冲积平原的林盘为典型。

成都地处古蜀文化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成都周边广大的农村区域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这些院落空间以建筑实体形式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最终构成了以林、水、宅、田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盘,从而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川西田园风光。

川西林盘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

它不仅是川西农耕文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

这一生产生活模式历时悠久,与成都平原农耕条件、传统农耕方式和居住生活需要相互协调,并扮演着维护成都平原生态环境的重要角色。

川西林盘的生态学价值1.城市森林的外延“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这己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

同时,城市森林建设也形成了以花草林木构筑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特征。

林盘聚落虽然地处乡村地区,但随着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它所具有的森林资源也必然成为构建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广袤的乡村农田肌理作为本底,林盘结构可视为现代大都市范围内众多斑块状的绿岛,作为人、植物、动物和谐共生的载体。

在发挥其绿岛效应的同时,配合建设城市森林所提倡的城区绿岛、城边绿带等要求,为最终形成城郊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2.生物多样性川西林盘因其生物多样性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景观层次。

林盘中包含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复合体维持着群落和物种形成的稳定性。

林盘结构所具有的林、田的生产格局和林、院的居住模式很类似森林与草地和灌木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这一线性区域的生理机制等同于群落交错区,由于群落交错区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使林盘具有更丰富的物种。

根据现场调查,林盘中的林木多系以竹与阔叶树种为主的混交林,绝大部分林盘中的林木资源保存较好,有时甚至能见到胸径数米的参天大树,这些树木为鸟禽及小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这样,庄稼中的害虫、老鼠等则可由自然界的其他物种来加以控制。

如上所述,这种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使林盘形成了具有高度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3.小气候的形成中国道家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及和谐关系。

而林盘所特有的川西院落式建筑和林、田、水共同营造的良好小气候,正是道家这一生态观念的直接体现。

由于成都平原无山丘挡风,农家常采用一字形、L形住宅,一般是各户独门独院,20~30户组成一个大林盘,3"5户组成一个小林盘,周围有高大乔木和竹类围合以避风,林盘内部除建筑外的活动空间,是一个过渡性质的半开敞空间。

这个空间中包含了天、地、植物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互相影响和作用,形成一系列.川西林盘特色生态旅游模式研究301生理生态过程,为生活其中的居民创造了温润适宜的小气候。

置身于林盘中,春秋宜人,夏天遮阴,冬季挡风,其空气的含氧量和洁净度,较之城市中的污浊空气,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而由呈点状分布的林盘所形成的绿岛网络结构,自会对地区的小气候产生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

川西林盘的文化学价值1.稻田一林,林一宅院的生产和生活模式整个川西农耕文明的演进,得益于先秦时代李冰开拓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华阳国志》谓成都平原“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正即都江堰之历史伟绩。

成都平原地处都江堰灌区的核心区域,岷江之水被导入平原的广大农田基底,形成了高度网络化的排灌体系,川西林盘就衍生于这些纵横交错的沟壑之间,其正是古蜀农耕文明的直接产物。

这种人群随田散居的大格局,形成了别样的川西乡野风貌,人、田、宅、林、水的相互共生,创造出基于川西传统农耕文明而又独树一帜的内陆生产生活模式。

其作为人为因素的田、宅与作为自然因素的林、水相互依赖、和谐共存,映射出道家哲学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

林盘中的居民居住于院落之中,游憩于林盘绿洲,工作于地头田间,形成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养生态系统”。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林盘与外界的物质及信息交流越来越多,加速了林盘的更新变化。

林盘与外界、外界与林盘日益频繁的接触,使当今生态旅游业的触角延伸至这一古老居住区域,这为乡间居住人群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当今城市人群体味这一古老的生活形态提供了新的旅游目的地。

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会有愈来愈多的游客涉足林盘。

2.多元共生的文化文化是人类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是民族进步与发展赖以生存的源头活水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

移民的渗入对当地文化产生冲击,但当地文化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具有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

各方移民带来了各种原生态的文化,使得不同历史渊源的民风民俗在这片水土上交融共生。

加上蜀文化南北兼容,东西共存,善于综融本土与外来文化,故而呈现出丰富多彩,五光十色,多元纷呈的风貌特性。

蜀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极具地域文化特色。

从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城址群,到举世闻名的商代晚期的广汉三星堆;从主体遗存为西周时代的成都金沙遗址,到战国时期的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古蜀文明无不体现出其文化的异质性及其包容性。

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稻作文化的发祥地,在这里孕育出的川西农耕文明,302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文化背景,形成了当地居民与众不同的生产生活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林盘正是其文化特征的一面镜子和一个缩影,是当地文脉传承的一系分支。

川西林盘的美学价值1.建筑学角度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住宅布局开敞自由,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

其建筑造型轻盈精巧,建筑风格淡雅飘逸,空间尺度亲和宜人。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2.景观生态学角度川西林盘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平衡、稳定、均质的整体。

林盘内,竹类、乔木、灌木、稻田构成了具有垂直空间梯度的复合植物群落结构。

不同形式的灌溉渠和不同规模的蓄水池,构成了涵养土壤和植物的水网体系。

依赖这些自然元素繁衍起来的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并且在内部形成食物链。

这些具有异质性的景观系统同时包含着生态景观和视觉景观,以旅游心理学中的景观感知作为评价的出发点,林盘具有经济、生态与美学等多重价值。

3.哲学角度林盘的形成和存在不拘于某种教条模式,犹如《园冶》作者计成所提出的造园至高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其存在状态充分印证了道家哲学提倡的自然无为即是美的哲学理念。

它处于环境之中,随环境而动,亦反作用于环境,这种与自然长期共存的良性动态关系使得林盘延续至今。

川西林盘主要类型在保护原有林盘风貌、林盘资源的基础上,以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为政策指导,结合新时期林盘保护开发功能特征提出以下主要类型。

1.农耕型林盘这种林盘类型以农业生产为主,其植被及房屋应与广阔的农田相协调,并保护好传统川西民居型建筑,突出古意古风。

由大块面积农作物的形与色,并及植被及农作物的生机盎然,构成自然美丽的田园风景,可供人们从事农业观光和考察。

2.农家旅游型林盘这种林盘类型多位于城市近郊区,依托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环境和交通优势,发展乡村旅店和农家乐餐饮服务,既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又为城市人口提供生活品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场所。

林盘的保护性建设应满足乡村旅店和农家旅游的需要。

3.特殊产业型林盘这种林盘类型利用已有的传统特殊产业,重点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果树林、庭院经济、家畜家禽养殖等特殊产业。

这些特色经济除具备经济效益外,不乏一定的旅游价值。

4.生态型林盘这种林盘类型基本功能是维护成都良好生态环境,应继续保护培育植被,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林盘不以居住为目的,可利用生态林地进行适当的景观及设施改造,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亦可为人们休闲度假提供一定场所。

5.新型聚居点林盘这种林盘模式距离农村新型社区和城镇都比较远,居住对象主要是土地整治、土草房改造和距离新型社区较远的集中安置户,这类林盘依托原有林盘,按规划新建设而成,应吸取传统林盘的经验,注重环境景观形态的培育,既要满足现代人居的功能要求,也可兼顾乡村旅游业的开发。

川西林盘特色生态旅游模式以上述5种林盘营建类型的功能特性为依据,在此提出相应的生态旅游模式,旨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区域经济,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1.农耕型林盘生态旅游模式(1)特征分析由于农耕型林盘的核心功能是农业生产,故其模式应以川西农耕文化为主线,结合成都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形成农作物生产与生态旅游项目一体化。

(2)发展模式引入生态旅游,结合林盘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发展绿色农业为起点。

304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以生产新、奇、特、优和具有观赏性的农产品为特色,依托高新科技发展,集生产一加工一销售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

林盘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改善农民经济状况,“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基地+加工+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有利于带动林盘居民分工分业以及农产品附加值提高。

这种模式结合生态旅游推行农业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是成都城乡统筹发展中所提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程的具体表现形式。

农耕林盘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可观赏到新型农产品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

而川西林盘特有的自然、生态、生产、居民元素和对新型农作物景观观赏性的强调,又使林盘农业旅游观光有别于普通的农业生态旅游(如双流黄水镇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农作物的景观化)。

但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要注意对稻田—林,林—宅院的林盘传统生产生活模式的保护,否则就成了只有改造和创新,而无继承的非可持续发展。

另外,就地将单一种植经营农业的农民,变为经营林盘农产品和特色植物(如竹类)、房地产出租、项目投资的商人。

农民身份的转变,把农业资源、区位优势变成了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变成了项目优势[71,真正发挥农业生态旅游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纽带作用。

此可借鉴成都三圣乡。

江家菜地”的运营模式,实行以体验农事技艺为主的田园体验租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