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第一章+绪论
旅游文化第一章

第一节:旅游文化的概念、结构、特征和功能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创造一切物质成果 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成果的总和
第一节:旅游文化的概念、结构、特征和功能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
几种主要的关于旅游文化的理解
1.旅游+文化论 陈辽(1987年)认为:“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
• (三)旅游文化不是对一般文化的简单援引,而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繁荣。反过来,旅 游文化的研究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一般文化 的内容。 • (四)随着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旅游文化也可 以成为一种可以销售的产品,从而创造可观的 经济效益。 • (五)我国是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主义国 家,旅游文化从内容到特点上都有不同于别国 的特色。
4.碰撞论
即“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 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旅游文化
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 旅游媒体内在的及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 (一)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必须以对一般文化 的研究为基础,离开了一般文化,旅游文 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 (二)旅游文化是就一般文化与旅游主体—— 游客的旅游活动(一般包括吃、住、行、游、 购、娱六个方面)联系最密切的角度开辟研 究领域的,不能脱离旅游的实际谈论旅游 文化。
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民族文化论 喻学才(1987年)认为:“所谓旅游文化,指的
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世世代代的旅游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民 族或本国家文化”
3.主体论与客体论
周谦等(1990年)认为:“旅游文化是指与 自然风光、古迹遗址有关的历史掌故、民俗文化、 文学艺术、传统故事及百科知识等” 冯乃康、窦石等(1990年)认为:“旅游者或 旅游服务者在观赏或旅游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出来 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
旅游文化学课程讲义

上编旅游文化理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文化课该讲些什么内容?如果课程或教材名为“旅游文化”,通常是介绍跟旅游相关的文化知识。
如果课程或教材名称为“旅游文化学”,通常从纵横两条线展开。
纵向的线索梳理旅游文化的源流;横向的线索沿着旅游的主体、客体、中介体、客源地与目的地社会环境等方面展开。
第二节国内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基本认识一、“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在旅游中的普遍显现。
”从静态结构看,它包括三个层面:旅游的观念层面、旅游的制度层面、旅游的物质层面。
从动态过程看,它“包括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中介体(旅游制度和企业)、旅游客体(旅游对象)和旅游社会环境四个环节的文化。
”──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地过程和结果。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旅游文化是由旅游活动引发的出发地(久居地)、目的地、旅游主体三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创造,是一种非定居文化。
与之相对的是定居文化。
──章海荣《旅游文化学》二、“旅游文化学”的界定㈠概念“旅游文化学是有关旅游活动及其文化现象的学科体系。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是关于旅游文化的本质以及旅游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波)概括: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文化的科学。
㈡旅游文化学的相关学科支撑学科:旅游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涉及学科:历史学、地理学、美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各类文化知识。
结论:旅游文化是一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三、旅游文化系统、结构及其特征㈠旅游文化系统出发地社会环境文化子系统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旅游文化系统旅游中介体文化子系统旅游客体文化子系统目的地社会环境文化子系统㈡旅游文化结构1、旅游文化物质层指旅游过程中的物质实体,包括旅游设施、旅游商品、旅游吸引物等。
2、旅游文化制度行为层指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包括政策、法规、民俗等。
旅游文化第一章

交融性
汉、唐、明是中原地区与西域及其以远地 区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尤以唐朝为盛。 当时的绘画、歌舞、服饰、器具大多带有 西域文化的风尚,唐时,胡舞龟兹曲风靡 长安,“洛阳家家学胡乐”。少数民族乐 器也多有传入内地,并且沿用至今。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历史悠久
生命力强 积淀深厚
第三节
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
保持旅游地社会文化风貌的独特性 认识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和脆弱性
处理好古建筑群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资料:亿元投资“砸死”昭陵(2004、 5、7《大河报》)
投资一亿元复建起来的永昭陵,看上去是比其他各陵多了个建筑的外壳,但也因此丢 失了历史在其身上积存的厚重。
眼下的永昭陵与未被开发的“田野宋陵”相比,犹如一个毫无历史沧桑可言的孩子。 面对今人的“造孽”,站在永昭陵前杜甫大道上的诗圣“气得直拍手” ---你在哪里见过 忧国忧民的诗圣如此浪漫,两手张开好象泰坦尼克号上的情圣一般?只有杜甫老家的人才 敢这样颠覆诗圣吧?据说,这杜甫雕塑的含义是“开放的巩义欢迎你”。
•旅游制度行为文化
•旅游精神文化
相互交织渗透
按照旅游的基本要素划分
•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客体文化 •旅游介体文化
第二节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地域性 民族性 承袭性
交融性
地域性:
文化的地域性差异 ――形成地缘文化
美国学者爱尔伍德在《文化进化论》一书中提 出自然环境说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人类的文化, 像树上的果实一样,依照气候和其他地理条件而产 生。地域文化是当地人与自然界进行长期抗争和适 应的结果。东西方这两个不同的地域就孕育了千差 万别的文化。
旅游学概论——旅游学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与阅读书目
申葆嘉《旅游学原理》的逻辑体系
• 第一单元 总论 • 第二单元 旅游宏观运行 • 第三单元 旅游微观运行 • 第四单元 旅游运行的接待地影响 • 第五单元 定义与学科:旅游现象的学术研究
对申葆嘉学术思想的分析
研究视角:宏观视角,以群体为出发点 基本观点:
(1)旅游是一种多元化的社会现象。 (2)旅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3)旅游现象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 (4)旅游现象呈现出经济外壳与文化内涵双重 结构,是商品化了的文化。
申葆嘉自述《旅游学原理》
旅游是什么? “旅游是社会现象”,旅游的前身是什么?旅游
,不关注经济
其他著名学者关注的问题及其观点
• 终极之问皆困惑 • 属性体系说不清 • 分支学科都痛苦
终极之问皆困惑——旅游现象的本质
旅游现象是什么:广义与狭义之之争——国际国内皆困惑 广义的定义:艾斯特定义,为国际通用,特点是强调非盈
利,认为旅游本质上是“空间”上的“暂时性”移动,强调 了异地性和暂时性。 代表人物:申葆嘉、保继刚…… 关于异地性与暂时性:概念性定义与技术性定义 问题的症结:旅游与旅行不加区分,于是便有了商务旅游、 探亲旅游、会展旅游、医疗旅游……
于是,旅游学呈 现为一个综合性学科或交叉性学科,而不是一种专 门化的知识体系。
旅游学的当前面貌之二:理论严重滞后失真
– 概念匮乏:学界缺乏归纳概念(概念化)的能力,却有硬造概念 的冲动。
– 命题随意:如:旅游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旅游文化可以追溯800 万年的历史;新婚旅游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蔚然成风……
旅游文化学绪论绪论

社会、经济、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
整体,在保持和增进发展机会的同的,满足
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需要,实现经济和社
会的统一发展。
严格来讲,可持续发展涉及“发展”和 “可持续性”两个层面,旅游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满足需要和发展 (2)公平性和持续性 (3)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限制 (4)协调性
中国旅游文化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是不断 由贵族文化走向大众文化的;中国古代旅游既有近
游传统,也有远游传统,治学与旅游相结合,一直
是广大读书人相沿不改的传统;中国传统的旅游哲
学十分强调变化,人的因素十分看重,祟尚真实性,
强调自然本色而反对人为雕凿,重视游览艺术,自 觉地保存旅游史料,十分注意把发展旅游和实施仁 政结合进行。
2、加强我国旅游文化建设的举措
(1)注重人的作用的发挥 (2)善于利用传统文化
(3)增强创新意识
(4)提高管理水平
总之,21世纪,人们将会因科学技术的 迅猛发展而更易于贴近和交流。同时,由于 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文化价值更加深刻地影响着各国人们的生产 和消费,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精髓和灵魂,中国 旅游业只有拥有旅游文化这一深厚的底蕴, 才能富有特色,富有青春和朝气,走上可持 续发展的道路,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
三是对模拟景观给予了空前的注视; 四是对域外旅游文化和国内地域旅游文 化给予了重视;
五是在对旅游文化的特征认识上,这一阶
段对旅游文化的美学特征特别关注。
1、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
2、对旅游文化学科地位的研究 3、对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研究
旅游文化学全套课件 第1章--旅游文化学导论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研究的深入
80年代,旅游人类学家将旅游者作为一个需要休闲、为摆脱一些社会 束缚而远游的人来研究,旅游活动的文化性质得到了广泛和深刻的论证。 进入90年代,西方的旅游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 论著方面,尤瑞的《旅游者的凝视》(1990);亚利· 里德的《旅 行者的心灵:从基加马治到寰球旅游》(1991);玛丽· 路易· 普拉特的 《帝国主义的眼睛:旅行写作与跨文化的演变》(1992);卡伦· 卡普兰 的《旅行质疑:后现代对位移的讨论》(1996);杰姆· 克勒福德的《旅 行文化》(1997);C.T.威廉斯的《旅行文化》(1998)。 □专业研究刊物方面,除《旅游研究年报》(1973年创刊)外、还出现了 英国的《旅游管理》、澳大利亚的《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0 年创刊)等一大批专业性强、内容全面深入的旅游文化研究刊物。 □ 学术交流上,除了定期的旅游文化国际年会,各国、各地区还有为 数众多的各类研讨会。
沈祖祥:旅游文化的研究对象,即是通过对 旅游内部三个相互关联、运动的结构的演变过程进 行 系统研究,描述旅游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运动 规 律(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1999)。 喻学才先生: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 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喻学才,《旅游 文 化》,2002)。 章海荣:旅游活动实际促成的是一种文化进入到 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事实。旅 游 文化的研究视野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部分:旅游主体 文
二、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一)主要观点 加法利(Jafar Jafari)等:目的地国民族文 化,客源国文化,以及主体和客体、媒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交 际碰撞产生的文化都是旅游文化的研究范畴(肖洪根,1994)。 马波:旅游文化学以旅游文化现象、旅游文化本质以 及旅游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与旅游学有着一 个基本共同的结构(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1998)。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应抓住旅游主体----中介体----客 体----社会环境的各个环节,研究旅游主体文化人格和民族旅 游 性格的塑造过程(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1999)。
旅游文化学第-章绪论PPT课件

05
旅游文化的影响与价值
旅游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旅游活动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增进 文化理解和认同。
推动社会进步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 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提升国家形象
旅游活动能够展示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有助于提升国 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旅游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文化互 动和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旅游来促进文化交流和保护文化遗 产。
旅游文化学的未来趋势
未来,旅游文化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与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更 全面地揭示旅游文化的内在机制和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旅游文化学的国际化趋势将更加明显,研究将更加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旅 游文化现象和问题,推动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同时,可持续旅游发展将成为旅游文化学的重 要研究方向,以实现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
旅游文化的特征
01
多样性
旅游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背景下的
旅游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为旅游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体验。
02
互动性
旅游文化具有互动性的特点,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与当地居民、旅游从
业者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有助
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民俗风情旅游文化
总结词
民俗风情旅游文化是指以地方民俗文化为特 色,通过民俗活动和表演展现地方特色的文 化形式。
详细描述
民俗风情旅游文化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手工 艺、民间音乐舞蹈等。这些地方通过展示地 方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游客了解和体验 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同时,这种文 化形式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 地区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旅游文化绪论

旅游文化绪论第一章绪论旅游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研究依据,同时又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它既是旅游管理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又是文化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因而,要弄清楚旅游文化的概念,首先要弄清楚旅游和文化的概念。
第一节旅游文化的概念一、关于旅游:学生异地读书、农民异地打工、三峡大移民、华侨回大陆定居、学者到外地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安排了一些参观。
旅游活动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在古代中国,旅游其实是一种仕人、学子、士大夫等地主官僚阶层的社会活动,特别是在唐宋以后,旅游已经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游览风光、愉悦心情、增长见识的功利性特色,也可以说这时候的旅游是精英旅游。
中国历史上的司马迁、李白、苏轼、陆游、徐霞客、顾炎武等等都是足迹遍天下的人,他们的旅行都是伴随着对世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他们的文化经验重点不是在知识的增量,而在观念的改变上,在其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上,因此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与中国旅游活动的开展几乎同步,西方国家关于旅游活动的记载也屡见于史册。
但是由于科技不够发达,交通工具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多种因素,直到20世纪中期以前,世界旅游还停留在初步阶段,属于传统旅游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起来,大众旅游的形式开始形成,旅游进入他的现代时期,旅游业也成为许多国家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
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旅游理论方面的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学术界目前通行的关于旅游的概念不下十余种,综合起来,又都侧重于三个主要方面侧重三个主要方面1、强调动机。
认为旅游活动在于消遣、休息或是为了丰富其经历和文化教养。
2、突出时间。
认为旅游是在某个国家或地区逗留至少超过二十四小时的旅行活动。
3、重视空间。
认为旅游是离开定居点到较远的地方逗留。
因而,在这里我们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旅游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信仰、民族性格等)
自然环境
物质文化层 行为文化层
精神文化层
文化概论
• 词源 中文:《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 ---文治教化;社会伦理规范 西文:拉丁文cultura ---土地耕耘、作物培育 人类精神领域 (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等) 17-18世纪,人类心灵、智 慧、情操、风尚的化育(education) ---土地耕作,外在自然的人化;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内在 自然人化
教学活动形式及考试方式
• 教学方式
课堂教授与课堂讨论结合 学生自学与演讲相结合
• 评估方式 出勤率--不定期抽查 课堂提问与讨论 团队合作与演讲 考试
参考书目
• 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9年.
•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第二版.青岛出版社,200 1年.
旅游者和旅游东道社会在旅游消费和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 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 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一特殊媒介相互碰撞 的过程和结果
旅游文• 研究方法--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调查与观察 法等
• 基本特性 人的创造物而非自然物,是社会现象 人类社会活动集体创造,为社会普遍拥有和享用,不专属个人 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智慧和劳动创造的结晶,体现在物
质和精神产品中
文化概论
• 结构
物质文化-物质实体层面
行为文化---行为方式层面(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
等)
精神文化--精神观念层面(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宗
• 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年
演讲一 绪论
一个文化的视角
文化概论
• 概念 广义:人类生产生活实践和创造活动的总和,即人类环境的人
造部分。与自然相对,是自然的人化。包含显在文化和隐在文 化 狭义: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 的总和。与社会经济基础及政治制度相对,精神层面和意识形 态领域。
旅游文化学
主讲:余意峰
演讲目录及学时安排
• 演讲一 • 演讲二 • 演讲三 • 演讲四 • 演讲五 • 演讲六 • 演讲七 • 演讲八 • 演讲九
绪论——一个文化的视角 (2学时) 旅游之文化传统 (4学时) 民族旅游性格 (4学时) 传统自然审美观念 (4学时) 自然山水旅游文化资源 (2学时) 建筑旅游文化资源 (10学时) 园林旅游文化资源 (2学时) 饮食旅游文化资源 (2学时) 文化旅游产品 (2学时)
泰勒,1871年,《原始文化》
旅游——文化分析的视角
• 旅游主体内在的根本动因
旅游的文化学定义:人们为了寻求文化差异,丰富阅历,获得
精神愉悦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活动和现象的总和。
• 旅游资源的灵魂
• 旅游业的文化特性
旅游文化学
• 旅游文化--罗伯特·麦金托什(Robert McIntosh) & 夏希肯
特(Shashikant Gupta).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1977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1984. • 1980s后,旅游文化定义
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
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 成果,旅游三要素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单独形成或构成旅游文 化。
• 研究内容--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 体文化
• 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