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旅游文化学》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旅游文化学考试重点谢春山版

旅游文化学考试重点谢春山版

旅游文化学考试重点谢春山版旅游文化学考试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概念与特征、旅游发展阶段、旅游产业链、旅游市场与需求、旅游经济与效益以及旅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首先,旅游概念与特征是旅游文化学的基础。

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日常居住地,到新的地方进行休闲、观光、度假等活动的行为。

其特征包括空间、时间、组织、动机、影响等方面的特点。

此外,了解旅游的内涵与特征,还需要研究旅行者的行为心理、旅游地的吸引力和旅游体验等相关内容。

其次,旅游发展阶段是了解旅游行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内容。

从旅游业的初兴阶段到成熟阶段,经历了发展、扩散、整合等不同阶段。

了解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旅游业态。

旅游产业链是考试重点之一,它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供给、旅游市场销售以及旅游服务等环节。

了解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和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从产业全局的角度思考旅游业发展的问题。

旅游市场与需求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

了解旅游市场的规模、结构和特点,以及旅游需求的分类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旅游市场的需求动态和趋势。

同时,对于旅游企业来说,也需要了解如何满足市场需求、开发创新产品以及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旅游经济与效益是旅游文化学考试的重要内容。

了解旅游对经济的影响、旅游消费的结构和规模、旅游收入的来源以及旅游对就业和地方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旅游经济的本质和效益。

最后,旅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旅游文化学考试的重点内容。

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好地推动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旅游文化学考试重点主要包括旅游概念与特征、旅游发展阶段、旅游产业链、旅游市场与需求、旅游经济与效益以及旅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了解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与特点,还可以为将来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旅游文化学》考试复习整理资料.doc

《旅游文化学》考试复习整理资料.doc

1旅游文化学的学科体系,包括旅游文化学的基础理论、旅游文化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旅游文化品位建设与管理三大部分。

2旅游文化学的研究任务:①研究旅游文化的使用价值及其展现②研究旅游文化组成的要素③研究旅游文化要素的系统组合和整体优化④研究旅游文化耍素的共性问题⑤研究旅游文化要素的个性问题⑥研究旅游文化的形象品位建设3文化:从广义看,文化是指社会人文事象,而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应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病随着社会及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从狭义看,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无论从广义还是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文化都是一种社会人文事象,既是人类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事彖,又是人类通过其意识观念创造的物质形态所展现的物质事象。

所以文化是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应该说文化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4文化的结构:①文化的梢神层而②文化的行为层而③文化的物质层而④文化的制度层而5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创造性、文化的时空性、文化的连续性、文化的开放性、文化的阶级性、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价值性、文化的制约性、文化的对象性。

6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在英旅游动机、情趣的驱使下,受到旅游客体文化价值的吸引,又通过旅游介体的线路组织、活动安排,由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在旅游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旅游门类文化形态。

7旅游文化的三大领域: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8旅游文化三大领域的关系: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构成旅游文化的三大领域。

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三大领域中居于中心地位,它是旅游文化的主体,直接影响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的发展。

旅游客体文化,是吸引旅游主体前往旅游的旅游客体被“人化”、认同所展现的文化形态,直接影响、吸引旅游主体的吸引物,又是旅游介体文化得以展现和安排旅游活动的基础和依托。

旅游介体文化,介于旅游主体文化和旅游客体文化Z间,一端联系着旅游主体,另一端又联系着旅游客体。

中国旅游文化考试大纲

中国旅游文化考试大纲

中国旅游文化考试大纲第一篇:中国旅游文化考试大纲06944中国旅游文化自学考试大纲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二OO八年十二月自学用书:《旅游文化》,张维亚、赵昭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旅游文化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旅游文化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作为旅游专业的必修课程,以各相关专业的管理人员、公务人员、专业技能工作者和普通从业者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知识性、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旅游文化》教材内容共分7章,分别介绍旅游文化概论、旅游者文化、旅游自然文化、旅游人文文化、旅游社会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文化环境等内容。

本课程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能力教育,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在自学考试命题中应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本大纲对各章的重要内容作了扼要说明,并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核要求标准化。

它的目的是:(1)使应考者能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能更有针对性地系统学习教材;(2)使社会助学单位能更全面,更有目的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3)使考试命题者明确命题范围,合理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度。

本大纲在考核的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指对学过的材料的记忆和识别,是这些知识在头脑中的再现,是最低的学习水平。

理解:指初步掌握材料的由来,能抓住有关概念、原理、原则、结论等的主要特征;正确理解概念、原理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鉴别不同情况下概念、原理等的不同表述方法,或能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解释有关概念和原理等。

应用:简单应用——指用学习过的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表现为用某一具体原理说明一个实际问题,或用一个实际问题论证一具体的原理、原则;综合应用——指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对知识间的联系有深刻理解,对理论有深入的论述或能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中国旅游文学作品选自学考试大纲(1140 3)

中国旅游文学作品选自学考试大纲(1140 3)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本课程由“前言”和“作品选读”两部分组成。

“前言”属绪论性质,它从理论上和文学史的角度阐明旅游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功能价值等诸多问题;“作品选读”(即课文)由三类不同文学样式组成,第一类是诗歌,包括诗、词、散曲,第二类是散文,包括赋、骈文、散文,第三类是对联,主要是名胜古迹联,包括它的短联和多言联、长联。

“作品选读”是课程的重点,“前言”为次。

“作品选读”中以旅游散文和旅游诗为重点,以“楹联”为次。

以下按教材编排顺序,对“课程内容”、“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等,做出具体说明。

一、前言(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前言”,要弄清旅游文学与社会状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并掌握旅游文学定义的界定及其最本质的特征和一般特征;理解并掌握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理解并掌握古代旅游文学发展的四个时期以及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理解并掌握旅游文学史上的主要文学流派。

重点是古代旅游文学发展的四个时期及其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次重点是旅游文学的本质特征和一般特征。

(二)课程内容1旅游文学的提出与界定2旅游文学的一般特征3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4古代旅游文学发展述略(三)考核知识点1旅游文学与社会发展状况二者之间的关系P1旅游的兴起和发展P2旅游管理工作的开展P2P22旅游文学提出的三个依据 53旅游文学定义的界定p64旅游文学的四个一般特征p9反映社会生活的片段性;浓郁的抒情性;强烈的美感性;丰富的知识性5旅游文学三个方面的审美意义p20显示了人的自由;有利于发展人的个性;激励人的创造精神6我国古代旅游文学发展的四个时期7上述四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或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8上述四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四)考核要求1、旅游文学的提出与界定识记旅游文学提出的三个依据识记旅游文学的定义2、旅游文学的一般特征识记旅游文学的四个一般特征3、旅游文学的审美意义识记旅游文学具有的三个方面的审美意义4、古代旅游文学发展述略识记我国古代旅游文学发展的四个时期①夏商周至两汉为“孕育期”;②魏晋南北朝为“形成期”;③隋至元为“发展期”;④明清为“兴盛期”。

自考06944中国旅游文化考试大纲

自考06944中国旅游文化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专业6944《中国旅游文化》课程考试大纲一、课程及自学考试大纲说明(一)本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国旅游文化》以考察各种旅游文化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主要研究旅游文化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认识旅游业发展的规律,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本课程自学教材《现代旅游文化学》马波著青岛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三)本课程学习方法按照考纲的要求系统而详细地进行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结合重难点章节的面授来扫清学习过程中未发现的盲点和疑难点。

(四)本大纲各章内容划分为重点要求、理解掌握、一般要求三种。

1、重点要求:是考核的重点和主要目标。

2、理解掌握:是考核的次要重点和次要目标。

3、一般要求:只考核其基本要点。

二、课程内容与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内容为:第一章文化概论理解掌握:文化的要素及结构;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等级序列;文化的基本功能。

一般要求:文化的不同分类;文化的成因。

第二章旅游文化与旅游文化学重点要求: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的构成分析;旅游文化学的对象、方法和意义。

理解掌握: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般要求:旅游的文化属性;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第三章旅游消费行为文化重点要求:消费行为的一般理论和模式;中西旅游消费行为比较;当代旅游消费行为演变的文化指向。

理解掌握: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根本因素;中西传统文化的根本差异;当代社会文化的演变特征。

第四章旅游审美文化重点要求:旅游审美文化的类型特征;旅游审美文化的时空差异。

理解掌握:旅游审美活动的基本特性。

一般要求:旅游审美主体;旅游审美客体;旅游审美关系。

第五章作为文化现象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重点要求: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学分析。

理解掌握:建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征;作为文化现象的宗教旅游资源。

旅游文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旅游文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旅游文化学》课程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特别是从事导游工作和旅游规划工作的专业基础课程。

修学本课程应先完成旅游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的学习任务。

本课程以考察各种旅游文化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主要研究旅游文化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认识旅游业发展的规律,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完成学生文化人格的塑造,实现学生敬岗爱业精神的培育。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课后思考题及作业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文化、旅游、旅游文化第二节旅游文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第三节旅游文化学的对象、体系和意义基本要求:一、文化与旅游文化释义1. 了解文化的分类、构成体系和等级序列2. 理解文化的定义3.掌握旅游文化的定义二、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了解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掌握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文化、旅游文化、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旅游文化、二、简答1、什么是文化?如何理解文化的含义?2、文化的特征。

3、旅游概念的古今、中西差别。

4、旅游文化系统的构成。

5、旅游文化的特征。

6、旅游文化的功能。

7、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意义。

三、论述1、你对“旅游现象是经济的外壳和文化的内涵”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2、你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文化学课程有何积极意义?开设这门课程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第二章旅游主体文化第一节旅游主体文化与民族旅游性格一、旅游主体及其文化人格二、民族旅游性格三、旅游主体文化人格与民族旅游性格的关系四、旅游主体文化人格的塑造与异化第二节旅游主体消费行为文化一、文化与旅游消费行为文化的关系二、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及其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三、当代旅游消费行为演变的文化指向第三节旅游审美文化一、旅游审美与旅游审美关系二、旅游审美文化的中西差异与时空差异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旅游主体、文化人格、民族旅游性格、文化生态、原生旅游性格、次生旅游特征、异化、“阿特拉斯”禁忌二、简答1、民族旅游性格和文化生态的关系。

《旅游文化》会考考纲(试行稿)10.5

《旅游文化》会考考纲(试行稿)10.5

《旅游文化》会考考纲(试行稿)10.5台州市中职学校《旅游文化》会考纲要(试行)(2010年5月)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旅游文化》是是中等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用书,整合了《旅游概论》、《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地理》四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突破学科框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要求,按照“引领时尚的旅游”、“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导游所应具备的有初步认识,掌握旅游概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园林与建筑、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和旅游诗文等基础知识,结合实际中的旅游知识进行分析,为更好地从事旅游行业打好基础。

二、编写考纲的依据1、《旅游文化》教材教学建议2、浙江省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计划3、旅游从业人员应知理论要求。

4、新课改注重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要求三、开设时间和推荐教材1、建议在高一开设两个学期的课程,每周4学时,第二学期期末会考。

2、推荐教材:(1)高等教育出版社《旅游文化》(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组编)四、考试形式和考核内容比例1、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题满分120分。

2、难度比例:60%为简单题,30%为中等题,10%为较难题。

3、试卷结构:题型填空判断单选多选简答综合数量20空20题40题5题5题1题分数20 20 40 10 20 10 五、考核内容及要求项目一引领时尚的旅游1.掌握旅游的类型2.熟悉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项目二源远流长的历史1.掌握中国古代朝代顺序2.熟悉各朝代主要科技文化成就(“百家争鸣”主要流派一览表、唐朝、宋元、明清科技文化成就一览表)3.熟悉历史文化小常识(谥号、庙号、年号;四时、节气;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八卦;科举制度;中国国名及有关省市名称的由来)项目三纯朴自然的风俗民情1.掌握汉族传统节日2.掌握主要少数民族节庆习俗(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3.了解主要少数民族的饮食、服饰、建筑(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畲族)项目四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1.掌握名山(泰山、黄山、庐山、武夷山、雁荡山、三清山)2.掌握著名水域风光(长江、黄河、西湖、黄果树瀑布、趵突泉及北戴河、三亚、厦门海滨)3.熟悉著名生物景观(春赏梅花、秋观红叶、卧龙大熊猫、安徽扬子鳄)项目五巧夺天工的园林与建筑1.掌握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2.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台基、柱子、斗拱、大屋顶、华表)3.熟悉皇家、私家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豫园、个园)4.熟悉中国古代建筑举要(帝王建筑之故宫与天坛、城池建筑之万里长城、楼阁建筑之江南三大名楼、佛塔建筑之楼阁式佛塔、桥梁建筑之安济桥、民居建筑徽州民居与福建土楼)5.了解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6.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与布局项目六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1.掌握八大菜系2.了解各地知名菜肴和风味小吃(天津风味、江苏风味、浙江风味、云南风味)项目七神秘的宗教文化1.掌握四大宗教的概况(创立时间、创立地点、创始人、标记、派系、供奉对象、宗教场所等)2.熟悉佛教、道教建筑布局3.了解著名宗教名胜(少林寺、国清寺、武当山、龙虎山)项目八诗文1.掌握诗词名篇(《入若耶溪》、浙东唐诗之路、《山园小梅》、《题临安邸》、《游山西村》、《题八咏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谒岳王墓做十五绝句》、《忆江南》、《枫桥夜泊》、《江南春》)2.熟悉著名对联与楹联(最早的春联、杭州岳庙岳飞墓联、无锡东林书院联)3.了解游记(《兰亭集序》节选)六、教学建议有鉴于本课程为知识型为主的内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尽可能多收集与每个项目相关的知识或图片;作为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由接受知识到消化吸收,转为口头表达语言,为导游讲解或旅游服务介绍打下基础。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第一章 绪论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文化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

文化因素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 心理因素 购买者传统观念社会流行 年龄 学习 民风民俗参考群体 性别 感觉 民族性格家庭角色 职业 动机 思考方式地位 生活方式 信念 亚文化 阶层 自我观念 态度 购买决策过程(EBK 模式):确认问题 搜集信息 判断选择 购买决策 购后评价 社会心理模式:认识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一般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所处的社会团体、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

第一节、文化的界定1999年《辞海》将“广义文化”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我们认为文化泛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语言文字、性格特征、社会心理、传统道德、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物质和精神要素以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狭义的文化则是指排除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物质性的部分,将文化限定在人类精神活动创造及其结果层面。

第二节、旅游文化概述一、旅游的文化属性旅游的文化学角度定义:旅游是一种以体验他乡异域文化风情,丰富阅历、满足精神享受为目的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特殊生活方式。

旅游的AIEST定义:旅游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住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永久居住,亦不从事赚钱活动。

1)旅游主体文化属性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为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而言,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又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另外,旅游者的进入及其所带来的异形文化或异质文化,对旅游地原有的文化信息系统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旅游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无论是旅游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还是其旅游服务,都应该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3)旅游介体的文化属性旅游介体是指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和从事旅游经营与管理的部门和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文化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特别是从事导游工作和旅游规划工作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以考察各种旅游文化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主要研究旅游文化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认识旅游业发展的规律,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中国旅游历史文化的基本情况,了解旅游与历史的密切关系,学习与旅游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旅游层次,更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

二、教案参考书教材:曹诗图、孙静:《旅游文化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年版。

参考书目:谢春山:《旅游文化学》,高教出版社年版。

三、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旅游主体文化导论教案内容(知识点)第一节文化概述文化概念,文化的结构和类型,文化的不同分类,文化的成因和基本特征,文化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与文化二者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旅游文化学的概念、特征与功能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的功能第四节旅游文化研究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考核要求.了解文化的概念、结构、类型、成因、特征及功能。

.掌握旅游文化的概念、功能、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掌握旅游文化的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的概念。

.理解并掌握旅游文化的特征,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文化、旅游文化二、简答题.什么是文化?并从要素和结构上予以说明。

.以迪士尼乐园为例,分析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简述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说明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文化具有哪些特点与功能。

.简述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三、案例分析:“印象·刘三姐”。

第二章旅游主体的文化分析教案内容第一节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人的本质属性,人在时代变化中的异化,人性的超越与回归。

第二节旅游动机的文化分析旅游动机类型的文化分析,旅游动机的历史观照,彰显旅游的非功利精神。

第三节旅游审美的文化分析旅游审美的要素及特征,类型特征,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旅游审美文化的时空差异。

第四节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分析观念及其文化属性,消费行为与文化的关系,中西方旅游主体消费行为的文化差异,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走向,异化与引导。

第五节旅游主题文化人格的塑造旅游是最具有文化意味的行为,文化人格塑造的空间领域,旅游主体的理想文化人格塑造。

考核要求1.认识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和人的异化问题,理解人性的超越与回归。

2.学会对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审美行为、旅游消费行为、进行文化分析。

3.掌握旅游主体文化人格塑造在旅游中的重要意义。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二、简答题.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属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结合实际,谈谈文化因素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西旅游主体消费行为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旅游消费行为异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进行正确引导?.说明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和人的异化问题。

.试对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文化分析。

.从旅游审美化有哪些类型。

.举例说明旅游审美感受的三个层次。

.说明旅游主体文化人格塑造在旅游中的重要意义。

三、案例分析:飞越南极的旅游者。

第三章人文景观旅游文化学习内容(知识点)第一节园林与旅游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概述,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特征之比较,园林文化与旅游。

第二节旅游与传统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古城、宫廷、陵园、寺庙、石窟、古塔、桥梁、民间建筑,中西古建筑文化比较,传统建筑文化与旅游。

第三节民俗文化与旅游民俗文化概述,特征,民俗文化中的旅游审美内容,民俗文化旅游审美的特征及其社会意义,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第四节旅游与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概述,中国饮食文化什么的构成要素分析,中国酒文化、茶文化鉴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第五节旅游与宗教文化宗教文化的基本知识(宗教的流派以其教义、宗教的神佛偶像),宗教文化的分类(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道教文化),宗教文化与旅游。

考核要求.掌握园林文化、传统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基本知识和审美鉴赏方法。

.掌握园林文化、传统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的中西差别。

.掌握园林文化、传统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及旅游开发途径。

复习思考题一、简答题.简述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基本美学思想及主要创作手法。

.分别比较我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不同特点。

.分别比较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不同特点。

.简述我国园林构成要素及其在造园艺术中的审美功能。

.简述我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或类别)。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主要应从哪些方面去认识和把握。

.比较中西古代建筑风格上的主要差异。

.解释说明中国菜点之美的构成要素。

.简述我国八大菜系各自的风格特点。

.简要说明茶文化的核心——茶艺和茶道的内容。

.简述酒的文化魅力。

.简要对比中西饮食文化。

.简述总结的主要类别及各自文化特点。

.简述宗教文化的审美功能。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又哪些开发途径?在开发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二、案例分析: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

三、论述题.宗教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的原因分析或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吸引力的一般分析。

.试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取向。

.以北京故宫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方面等级观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比较四大宗教教义的异同。

.为什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要了解道教?第四章艺术景观旅游文化学习内容(知识点)第一节雕塑艺术与旅游雕塑的艺术特点与形式,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中国雕塑的美学特征,中西雕塑文化比较,雕塑与旅游。

第二节中国书法艺术主要书体的艺术特征及其发展演变,历代著名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体现,书法与旅游。

第三节音乐艺术与旅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欣赏,传统民歌的地域特征,音乐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考核要求1.掌握雕塑文化、书法文化、音乐文化的艺术特点和审美鉴赏方法。

2.掌握雕塑文化、音乐文化的中西方差别。

3.掌握雕塑文化、书法文化、音乐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及旅游开发途径。

复习思考题.雕塑艺术有何突出特点或优势?.描述雕塑艺术的鉴赏方法。

.对中西雕塑文化进行比较。

.指出晋代、唐代、宋代书法艺术的主要特点。

.描述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与鉴赏要领。

.描述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与欣赏方法。

.如何开发音乐文化、书法文化旅游资源?结合某旅游地或旅游景点的实际谈谈个人的想法。

二、案例分析:洛阳龙门石窟大佛。

第五章旅游企业文化学习内容(知识点)第一节旅游企业文化内涵旅游企业文化的定义,内容,一般特征,个性特征。

第二节旅游企业文化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规范约束功能,调节功能,辐射功能,创新功能,效率功能,阻抑功能。

第三节世界主要旅游企业文化类型的跨文化分析美国旅游企业文化的特点,日本旅游企业文化的特点,中国旅游企业文化的特点。

第四节旅游企业文化发展趋势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与生态文化有机的结合,更加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更加重视“人本管理”。

第五节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内涵,评价标准,形象塑造,遵循的原则,关键环节和主要方法。

考核要求1.掌握旅游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特点。

2.认识旅游企业文化的功能。

3.了解旅游企业文化发展趋势和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原则、方法或途径。

复习思考题1.简述旅游企业文化的定义、内容、结构。

2.简述旅游企业文化的特性、功能。

3.试比较美国、日本两国旅游企业文化的特点。

4.旅游企业识别系统()包括哪些层次及内容。

5.描述旅游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6.案例分析:宜昌国际大酒店的企业文化建设。

第六章旅游区域文化学习内容(知识点)第一节地域文化概念与特征定义,基本特征,对现代旅游的启示。

第二节中国旅游文化区域燕赵旅游文化区,秦晋旅游文化区,中原旅游文化区,齐鲁旅游文化区,荆楚旅游文化区,巴蜀旅游文化区,皖赣旅游文化区,吴越旅游文化区,闽台旅游文化区,岭南旅游文化区,云贵旅游文化区,关东旅游文化区,草原旅游文化区,西北旅游文化区,青藏旅游文化区。

第三节区域旅游的文化策划把握好区域旅游地的文化导向,做好区域旅游文化特色的发掘与主题定位,注意文化资源转化的可行性识别。

第四节旅游地域文化形象塑造塑造一个好的旅游地形象,抓好旅游地域文化建设,旅游地域文化建设要防止“伪文化”。

考核要求1.掌握地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2.了解中国旅游文化区域的地理分布及其特色。

3.正确理解旅游区域文化与旅游开发建设的关系。

4.掌握区域文化建设的原则。

5.培养学生对旅游地形象主题的分析与策划能力。

复习思考题1.分析民俗风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2.简述地域文化对旅游建设及开发的意义。

3.为什么说文化主题定位是旅游文化开发的关键。

4.什么是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形象应注意哪些原则?5.文化旅游产品策划与开发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第七章旅游跨文化研究学习内容(知识点)第一节旅游与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概述,旅游的跨文化交流,第二节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方主体文化差异,客体文化差异,介体文化的差异第三节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原因分析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宗教文化的原因。

第四节旅游文化的冲突与整合:冲突,整合第五节跨文化与旅游活动及旅游经营加强跨文化培训,提高旅游活动中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强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及营销的文化针对性,实施跨文化管理,克服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障碍。

考核要求1.了解旅游的跨文化交流属性。

2.理解中西方旅游文化在主体、客体、介体方面的差异。

3.了解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文化冲突与整合的原因。

4.认识树立跨文化意识和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对旅游经营活动的重要性。

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2.如何理解旅游主体的跨文化交流作用旅游。

3.中西方旅游者在旅游性格、消费习惯、审美、服务感知上有何不同。

4.哪些因素导致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的产生。

5.如何提高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流能力。

6.旅游跨国企业通常面临哪些文化障碍?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案例分析:中国人的“客随主便”。

第八章旅游接地带文化的变迁与调适学习内容(知识点)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与作用的机理分析旅游接待地可持续发展中的文化调适对旅游接待地文化变迁持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旅游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协调是旅游发展追求的最高境界,可持续发展是旅游发展的行为准则和终极目标。

考核要求1.掌握旅游活动对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