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梭伦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梭伦改革课标内容要求:(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一、梭伦改革的背景:1、政治: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3、阶级变化: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二、梭伦改革:1、内容:“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三、梭伦改革的评价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标内容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二、商鞅变法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2、表现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对比

一、背景:
梭伦改革: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 1、时代背景
商鞅变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共性: 二者都处于社会变动之中;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出现矛盾;
2、国家生存环境
梭伦改革:各城邦的竞争与争战
高鞅变法:诸侯国之间的竞 争与战争
共性: 都面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争战.
二、目的: 梭伦改革: 缓和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挽救贵族统治危机. 商鞅变法: 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
四:对奴隶主贵族态度
梭伦改革: 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
商鞅变法: 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严厉打击奴隶主贵族
结合改革所处的时代特征和代表的阶级利益分析其成因。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梭伦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商鞅代表新兴地 主阶级利益。 所处时代不同:梭伦处于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商鞅处于中国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罗伯特《西方文明史》
(1)材料一、二反映了梭伦调节社会矛盾的 指导思想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有哪些?他们 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何影响?
(2)梭伦改革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原则?
(3)结合材料三、四、五对梭伦改革进行评 价。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 政治的奠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 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 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他们自己的 阿提卡言语,远方飘荡,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 及时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我都使他 们获得解放。”
材料二 梭伦改革后雅典公民的四个等级
500斗 年收入500斗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
• 材料三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 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 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 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 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 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改革变法的异同

1.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异同:不同:⑴目的:前者是奴隶主为了建立霸业,后者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制度,建立并巩固本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⑵性质:前者,属于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富国强兵改革,后者,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⑶内容:前者改革侧重经济,军事方面,特别是赋税制度的改革,后者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进行了改革,特别是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施行集权政治⑷结果:前者改革没有实现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改革维护的是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后者都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确立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用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相同……⑴背景:都是有奴隶制经济基础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决定的⑵内容:都涉及税制改革和军政方面的内容2.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3.比较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的异同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
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②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③措施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④性质相同:都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⑤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
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
不同点:①内容的深度不同:商鞅变法是在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中国古代12大改革(变法)与启示概述一、子产改革:夹在晋楚之间的小国郑寻找出路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此前,上层认为刑律越隐蔽越有利于专制),开了中国古代成文法先例—政务公开。
主持农业普查,重划全国田地和沟渠,对非法占地充公或没收;组织农民以若干家为互助合作单位。
不毁乡校:父老乡亲爱在乡镇学校议论国家大事,子产不毁乡校——允许舆论监督。
公元前522年去世,还掌大权,改革成遗训。
公元前594年,雅典执行官梭伦改革。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提出“农、战”两字,一切为了成就霸业而战。
主要内容:①实行残酷的连坐制:一人有罪,父母妻子连坐;5家互保,10家相连,分别为“伍”、“什”,一人有罪,伍什连坐,促使群众相互监视。
②设立41县(31县)。
③重定20级爵位。
④对敌作战杀死敌人是一等战功,用最大力量奖励战功。
⑤推崇农耕,打击商业和知识分子,商人为“游民”,“文学游说之士”为“未流”、“游民”。
⑥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强迫分家,否则重罚。
改革之前,在陕西临潼南门立一根木棍,“能拿到北门者,得十两黄金”,并兑现。
把反对变法的700多个贵族在渭水边斩首,太子老师公孙贾脸上剌字,公子虔被割鼻。
随后,秦国打败魏国,使之国都迁到远离秦国的大梁(开封)。
商鞅被赐为商君—20个级别最高的彻候。
公元338年,新君即位,商鞅被处于车裂大刑。
三、赵(名雍)武灵王:改胡服骑射(穿“西服”)赵国是三家分晋后成立的一个国家,是当时的“四战之国”—西南:与韩国摩擦不断;西边:秦国虎视眈眈;东边:紧邻齐国;西北:林胡、楼烦等胡人部落,经常掠夺赵国。
胡人:短衣长裤,上下吗灵活,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奔跑迅速;以骑兵为主,最多几十千骑。
赵军: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中看不中用(战争);以步兵和兵车为主,动则几十万、上百万。
赵武灵王先找两位重臣商议达成共识,率先穿胡服上朝,引起争议,开展辩论。
梭伦改革内容及影响1内容

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2.改革后果:
(2)改革失败:
①危机: a. 内部:大肆掠夺,人民起义; b. 外部: 西方列强的干涉破坏。 ②失败:1841年接受素丹敕令,在埃及的政治权 力得到保全;军事力量受到奥斯曼帝国的约束;经济 遭受列强的掠夺。
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2.改革后果:
(3)改革意义:①政治:结束了埃及长期混乱的状 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度,奠定了近代埃 及民族国家的政治基础。 ②经济:近代工业建立,生产力大大提高。
二、欧洲的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改革:
(3)影响:
①掀起了反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下层民众的反 封建斗争(1524~1526年,德意志闵采尔农民起义); ②新教派 —— 路德派确立 ( 德文《圣经》传播, 1555年,“教随国定”原则确立);
③为欧洲其他地方的宗教改革开辟道路。
二、欧洲的宗教改革
2.加尔文宗教改革:
(1)改革的原因、条件:
①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②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③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 ④支持宗教改革的日内瓦政权的邀请。
二、欧洲的宗教改革
2.加尔文宗教改革:
(2)改革内容:
①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 简化宗教仪式; ②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③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有简朴、诚实、 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④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改革内容:
(2)促进经济发展:
①农业:为其他改革奠定经济基础: a. 农田水利、 改良农具、农品种;b.加强农业管理、棉花大规模出 口; ②工业:努力建立民族工业,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和民用工业; ③商业:内外贸易繁荣: a. 内贸:开罗; b. 外贸: 亚历山大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重点识记三、戊戌变法 1.历史背景 (1)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 代主题。 (2)经济: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 初步发展。 (3)阶级: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 (4)思想:维新思想兴起,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维新派提出维 新变法、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张。 2.维新过程和内容 (1)兴起: 公车上书 ”成为时
(2)政治:俄国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反抗,阶级矛盾激化。 (3)军事:1856年 克里木 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4)思想:“ 十二月党人 ”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主张废除农奴制, 实行立宪君主制。 (5)人物: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和推动 了改革。
特点
政治
经济 文化
(1)核心是鼓励“耕战” 和实行“法治” (2)实质是建立 地主阶级. 统治 (1)废井田、开阡陌,法律上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 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的改革 (3)颁布标准器, 统一度量衡. (4)影响深远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1.背景 (1)幕府统治的危机
①政治上:专制落后的幕藩体制、等级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②经济上:领主土地所有制,农民负担沉重;重农抑商政策阻碍 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外关系上: 闭关锁国 政策、西方列强逐渐入侵。 ④思想上:吉田松阴等人推动了日本由锁国到开国思想的转变。 (2)黑船来袭:1853年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 地的危机。 (3)倒幕运动(前提):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中央设立 矿务铁路总局 、农工商 取消旗人由国家 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 供养的特权,令其 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 自谋生计 预算决算 普遍设立 中小学堂 ,京师设立大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废 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 除八股 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 发明 .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 海军 裁汰旧军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学习总结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
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1.相同点(1)目的上:都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在分裂割据中谋求发展。
(2)内容上:都有促进经济发展、等级划分、政权机构的规定,也涉及到风俗变革。
(3)特点上:都重视“法治”,削弱了旧贵族势力。
(4)影响上: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与进步。
2.不同点(1)目的不同: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秩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2)内容不同: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的严格控制。
(3)特点不同: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是为君主专制的需要。
(4)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促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5)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缓解统治危机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例题】(2013·福建文综·41A)(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审题思路]审题意:第(1)问,指出商鞅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要依据材料一,总结材料的含义,做到概括。
历史选修一高考必考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作用: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第五单元 宗教改革
一、背景:
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天主教地位: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钳制人们思想;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精神文化:1、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2、促进经济发展
(1)农业
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经济作物;
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各地农作物的种植品种和面积;
重要经济作物实行国家专卖制度;
向贫苦农民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贷款
(2)工业
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发展官办工厂;
引进西欧国家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
②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
③政治因素: 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④文化因素: 文艺复兴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以兜售赎罪券的形式对德意志进行勒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主义和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慈禧太后在辛酉政
变后牢牢控制内政外交。中国改革的对外性远比来 自内在的压力大。
这一背景的强烈不同对比,预示着两国的维新在阶
级基础、改革心理、手段、变法理论各方面都会差 异。
❖ 3改革的力量对比
❖ 4改革的基础条件:
❖ 教材上出现的先是资产阶级早期必良思潮, 知识阶层的救亡运动。日本有西方科技文化 的影响,加快了维新成功的步伐。早在幕府 末期,日本西南地区就通过长崎港同荷兰人 保持贸易关系,一些知识分子通过荷兰人的 介绍,学习西方科技,了解世界的政治局势, 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思想,并提出 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在日本实行社会改革的政 治主张,这些兰学家的改革主张对后来的明 治维新运动起了很大影响。
东方文明模式:
雅 典 公 民 政
城多 邦中 格心 局
开探希 放险腊 性精人 格神的
和
治
大陆文明,在大
河流域发展成
农业文明,中华 各民族向内发展, 形成统一专制政体
公民即属于城
邦的人,公民政 治权利平等,城 邦属于全体公民
小国寡民, 内政外交独立, 既竞争,争战, 又会暂时联合
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梭伦改 革的历 史必然 性
C.分析评价改革的成败,原因,了解改革的 复杂性、多样性,深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 认识.(存史、方法论、历史观、价值观等)
①力量对比:即改革方与反对方实力的较 量。
②措施本身:是否切合实际、能否针对不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进 行、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否顺应民 意、是否能贯彻执行。
以前史学界大多数人对改革与革命的认识 存在着误区,以致于对革命和改革持不同的 态度和价值判断.
(三).目标要求
A.深刻地了解历次改革的历史背景及社会 条件,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具体表 现形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运动关系,加深对历史趋势的认识.
B.了解和探究这些重大改革的内容、进程 及其结果 ;
怎么办?改革是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矛盾的最常见、 最有效途径。
历史上改革的长期性.有人将改革史分为
1 .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
2.封建主义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3.资本主义的改革; 1861年沙俄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等等
4.社会主义的改革 : 20世纪中期开始的苏 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社会主义 建设在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后,于1978年将工 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并实行改 革开放.
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 也是解放生产力。”
(二)了解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 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两种方式在 人类发展史上是交替进行的.当然有的时候, 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期,两种方式的实施 都有一定的可能性,如中国晚清,改良与革命 都有一定的条件和可能性.
对戊戌维新的性质的评价:
有人认为,光绪皇帝与维新派不过是“同 床异梦”,“光绪皇帝所执行的其实是洋 务派的路线”,而“西太后并不反对洋务 派的路线和政策”,因此,对于光绪《明 定国是诏》等等,也“并不觉得有在原则 上反对的必要”。于是维新与反对维新的 政变就似乎仅仅只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 “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了。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编写意 图:
(一)体现和关注人类重大主题----改革. 改革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人类“数千年文明史就是
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交替进行的。”
为什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 会最基本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 时候,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危机加深。 当然二者的矛盾也往往以其他形式体现出来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一直在进行,因为二 者的可比性很强。
❖ 相似性:第一,从外部环境看,半殖民地化危机所发 生的政治运动。第二,从社会性质看,都是以带有某 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为母体,向资本主义 过渡的变革。第三,从改革的内容上看,都不是枝 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改革.第四,从运动 实行方式上,都是自上而下 .第五,改革的类型看来,都 是外源性现代化。但是结果大不一样,一个成功,一 个失败
• 至于怎样看商鞅的下场“五马分尸”, 是因为法的残酷还是反对力量的强大矛 盾的尖锐,让学生评功说。
3梭伦改革的结果及其影响:注意三个问题 :
一个是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模式的影响,总 结在希腊文明史上,“法”的精神的地位。
一个是它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把梭伦改革 的影响与克里斯梯尼改革、伯利克里时代 雅典民主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 6改革指导思想不同:
❖ 日本以“洋才和魂”为指导思想、日本人在 历史上就是一个关于学习别的民族长处的民 族,而中国儒家文化的优越性不还没有放弃, 甚至提出“中体西用”,“西学中源”,维 新变革的理论上,都将其掺合与一向保守而好 古的孔子当中,这就已经触犯了顽固封建势力, 而且陷入自相矛盾。
明治维新的评价:
2改革的内容: A解负令,废除债务,废除六一汉制度 ;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并把它变成法律 ; C建立“四百人会议”,恢复公民会议作为
最高权力机关 ; D根据国情和地缘条件,奖励发展农工商业。
结果:商鞅被分尸,梭伦出走,出现僭主政治
• 3怎样评价
• 商鞅变法的宗旨是“富国强兵”,但国是 “一家之国”,而不是人民共和的“大 家之国”, “富民”的根本目的是强一 家之国;“法”是将君主及其利益集团 意志的合法化,它对贯彻法家的政治经 济军事主张是进步、有力、高效的。
时代 背景
梭伦改革是雅典奴隶制时代 商鞅变法时中国处于向封建社会转化时代
国家生 存环境
雅典周边环境是多中心的城邦格局各邦的 竞争与争战 高鞅变法时的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 争与争战比梭伦时代更尖锐
时代背景 二者都处于社会变动之中; 上的共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出现矛盾.
生存环境 都面临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争战.
不同性:从背景来说
1外部 环境:
列强对两国的威胁度和侵略程度不同 . 日本处于自由竞争时代的列强; 中国
面临进入瓜分狂潮的帝国主义时代 .
决定着日本有相对从容的时间和心态 来搞改革,而中国的救亡则急如星火, 缓不济急,中国得了“重病综合症”。
2国内 危机
最直接的危机是幕藩体制的腐败:天皇无实权, 德川幕 府有实权, 内部等级森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黑船事 件后日本的被迫“开国”对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客 观促进作用,日本商人作用的增大. 而中国,国内虽然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回
2.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在引 进西方模式过程中较为盲目,出现了新的 经济问题。3.体制上,明治维新在家族制 度、官僚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留下了大 量的封建残余。因此,最终为日本向近代 天皇制的过渡和形成创造了条件。4.意识 形态上,既有所谓“全盘西化”的极端化 倾向,又有大量封建因素被保留或发展下 来,保留和发展“武士道”的军国主义教 育,使近代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合流并 恶性滋长。由此走上了一条军事帝国主义 道路,给被侵略国家和日本人民都带来了 极大的灾难
贵族政治与 社会动荡
首席执政 官梭伦
附近城邦的 赶超与打击
改革的内在 原因和压力
改革的外在 压力和挑战
• 2商鞅变法.梭伦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 变法内容可根据21页学习延伸,将各国 变法情况简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新政 ,吴起在楚国变法.变法内容,都有奖励 军功,削弱“世卿世禄”,“选贤任能”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他们都没有改 变所在国的根本制度。只有商鞅明确提 出并在变法中贯彻了用以取代礼治的“ 法治”主张,所以其变法特点具有彻底 性、深刻性、震撼性。
它是日本现代化的起点,开辟了日本历史 的新纪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 主义社会。通过各项资产阶级改革,日本 得以“脱亚入欧”,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 边缘的小国,一跃成为对亚洲历史产生深 远影响的“侵略大国”,为其在20世纪跻 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打下了基础。
局限性:
1.政治上,虽然宣布废除封建特权,实行 “四民平等”,但却实行华族制度,这意 味着新的不平等 .
❖ 5变法过程的比较:
❖ 变法的方式看似相同,都是自上而下,而在 于实则不同,日本硬,中国软。日本倒幕派 利用人民的力量,通过国内战争的手段取得 政权,即倒幕力量有军队作后盾。而由于民 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 维新派活动范围局限于帝党官僚和士大夫阶 层的少数人的小圈子里面,纯粹的自上而下。
一个梭伦改革的结果和他个人的下场则更 值得深思.他不期望为雅典人制定“最好的 法律”,而是制定“他们愿意接受的最好 的法律” ;而他的人格魅力也是我们要向 学生介绍的。“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 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三.内容把握与类型比较例举
▪ 1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 2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 ▪ 3北魏孝文帝改革 ▪ 4欧洲的宗教改革 ▪ 5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 从武士暴动、尊王攘夷到倒幕运动、戊辰战争,使 国内要求改革的力量成为一体,抬出天皇为旗帜, 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有 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 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社会基础阶级 基础强。
❖ 中国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 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 关系,传统文化儒学是其共同思想准则,统治营垒 中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只以有资产 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 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 财权.
• “法”对人民的残酷性显而易见。“连 坐法”.“轻罪重刑”.“燔诗书而明法 令” 是不折不扣的恶法,破坏了支持变 法的社会基础,激化了社会矛盾.法是一 柄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