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非达西渗流的汇总

合集下载

《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及数学描述》范文

《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及数学描述》范文

《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及数学描述》篇一一、引言在地质学、水文学、地下水动力学等多个领域中,渗流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在众多的渗流理论中,达西渗流理论是最为经典和广泛应用的。

然而,在实际的地下环境中,由于多孔介质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非达西渗流现象时常发生。

非达西渗流研究能够更好地揭示实际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水流动规律,因此对其实验研究和数学描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及数学描述进行探讨。

二、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1. 实验原理非达西渗流实验基于地下水的流动特性,在特定的多孔介质条件下,观察和分析其渗流过程和规律。

与达西渗流相比,非达西渗流更多地考虑了多孔介质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以及不同流速和压力条件下的影响。

2. 实验方法(1)实验材料准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多孔介质材料,如砂土、粘土等。

同时,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如压力传感器、流量计、渗透仪等。

(2)实验过程:首先,将多孔介质材料装入渗透仪中,然后施加一定的压力,观察和记录渗透过程中的流量变化和压力变化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流速和压力的变化范围,以及记录实验数据的时间间隔等。

(3)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非达西渗流的特征参数,如渗透系数、流量指数等。

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渗流曲线和压力分布曲线等,以便更好地分析和理解非达西渗流的规律。

三、非达西渗流的数学描述1. 非达西渗流模型非达西渗流模型是一种基于地下水的实际流动特性而建立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能够描述多孔介质中地下水的非线性流动规律,包括流速、压力、渗透系数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常用的非达西渗流模型包括幂律模型、指数模型等。

2. 数学表达式及解析(1)幂律模型:在幂律模型中,流量与压力梯度之间存在幂律关系。

其数学表达式为:q = -K|▽P|n ,其中q为流量,K为渗透系数,▽P为压力梯度,n为幂律指数。

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低速和高速条件下的非达西渗流现象。

低渗非达西渗流特征及影响因素

低渗非达西渗流特征及影响因素

《高等渗流力学》读书报告----低渗非达西渗流特征及影响因素姓名: 张恒学号:2010050031专业: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教师:鲁洪江(教授)低渗非达西渗流特征及影响因素1 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1.1选题依据随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低渗透油藏在开发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低渗透油藏是我国今后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增储上产的主要资源基础。

要合理高效地开发这些低渗透油藏,就需要充分合理的认识低渗透油藏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规律及其特性参数,并准确地描述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1.2研究现状国内很多研究人员从实验方面发现了低渗透油藏的启动压力和非线性渗流规律的存在,从理论方面提出了描述启动压力和非线性渗流的模型[1]。

但是,非线性渗流和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并没有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反对者的意见是,引起低渗透油藏非线性达西流和启动压力的原因均为理论推测,而无充分的微观实验科学依据;在流速很低的情况下,受测量手段和如蒸发等现象的影响,对流速和压力的测量误差很大[2]1.3 主要的参考文献[1] 王正波,岳湘安等.影响低渗透油藏低速非线性渗流的实验研究[J].矿物学报,2008,28(1),48-54.[2]王慧明,王恩志等.低渗透岩体饱和渗流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 2003,14(2): 245[3]辛莹娟.低渗透非达西渗流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

2010(10):115-117[4]中国“八五”科技成果.低渗透油层多相渗流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5]闫庆来,何秋轩,任晓娟,等.低渗透油层中单相液体渗流特征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0,5(6):1-6.[6]吴景春,袁满,张继成,等.大庆东部低渗透油藏单相流体低速非达西渗流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9,23(2):82-84[7]阮敏,何秋轩.低渗透多孔介质中新型渗流模型[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8]程时清,徐论勋,张德超.低速非达西渗流试井典型曲线拟合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9]宋付权,刘慈群.低渗透多孔介质中新型渗流模型[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10]吴景春,袁满,张继成,等.大庆东部低渗透油藏单相流体低速非达西渗流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9.[11]李道品,等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2]诺曼,R莫罗.石油开采中的界面现象[M].鄢捷年等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1992.23~85.[13]邓英尔,闫庆来,马宝歧.表面分子对低渗多孔介质中液体渗流特征的影响[A].渗流力学进展[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9.[14]阮敏.低渗透非达西流临界雷诺数实验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92选题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达西定律中压力损失完全由粘滞阻力决定,这符合多孔介质比面大这个特点的.而在低渗透岩石中,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受到岩石孔壁、粘土矿物遇水膨胀以及岩石颗粒的运移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造成附加压力损失,所以流体在低渗透砂岩中的渗流规律不满足达西定律达西定律是渗流的基本规律,但是在低渗透油藏中,渗流表现出对达西定律的偏离,这就使我们有必要对非达西渗流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低渗透非达西渗流特征、低渗透非达西渗流模型,非达西渗流过程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为从事相关工作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3]3 方法及路线3.1 低渗透非达西渗流特征同中高渗透率油层相比,低渗透油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低渗透油层一般连续性差、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特别密切;低渗透油层存在“启动生产压差现象”,渗流阻力和压力消耗特别大;低渗透油层见水后,采液和采油指数急剧下降,对油田稳产造成急剧影响;低渗透油田一般裂缝都较发育,注入水沿裂缝窜进十分严重[4].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流体在低渗透储层内渗流时,存在非线性段[5,6]压力梯度超过某一定值后,渗流曲线变为直线,见图1.由图1可知,流体通过低渗岩心的渗流特征显示出弹-塑性.低渗透非达西渗流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两点.(1)在较宽的渗流速度域内,渗流过程由2个连续过渡而特性各异的渗流曲线段组成,即:低渗流速度下的凹型线性渗流曲线段;较高渗流速度下的直线段;(2)当压力梯度在比较低的范围时,渗流速度是上凹型非线性曲线。

《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及数学描述》

《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及数学描述》

《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及数学描述》篇一一、引言渗流现象在众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地下水流动、油藏开发等。

达西定律作为描述渗流现象的基本定律,在许多情况下都适用。

然而,在实际的复杂多孔介质中,由于介质结构、压力分布以及流动性质的不同,有时会表现出非达西渗流的特点。

因此,对非达西渗流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及数学描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的过程,以及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二、实验研究1. 实验装置与材料实验采用多孔介质作为研究对象,如砂土、碎石等。

实验装置包括储液器、压力计、测量仪等。

其中,储液器用于储存流体,压力计用于测量不同位置的压力变化,测量仪用于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

2. 实验步骤(1)将多孔介质装入实验装置中,确保介质紧密且均匀分布。

(2)向储液器中注入流体,并观察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现象。

(3)记录不同位置的压力变化及流体流量数据。

(4)改变流体的性质或施加不同的压力条件,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次实验。

3.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可以观察到,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现象表现出非达西特点。

具体表现为流速与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偏离了达西定律的线性关系。

此外,流体的性质、多孔介质的孔隙结构等因素也会对渗流现象产生影响。

三、数学描述为了更好地描述非达西渗流现象,我们引入了非达西渗流模型。

该模型基于达西定律的基本思想,但在描述流速与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时采用了更为复杂的数学表达式。

具体而言,非达西模型将渗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低速流动阶段、过渡阶段和高速流动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流速与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都有所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式进行描述。

对于非达西渗流模型的求解,我们可以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离散化空间和时间,将渗流过程转化为一系列的代数方程组进行求解。

在求解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多孔介质的孔隙结构、流体性质以及边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求解非达西渗流模型,我们可以得到不同位置的压力分布、流体流量等关键参数,从而更好地理解非达西渗流现象的特性和规律。

《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及数学描述》范文

《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及数学描述》范文

《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及数学描述》篇一一、引言渗流现象在地质学、石油工程、地下水动力学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达西定律作为经典渗流理论的核心,长期以来在描述低速渗流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然而,在高速流动或复杂流体系统内,达西定律可能不再适用,这就需要对非达西渗流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通过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探究了高速或复杂条件下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动规律,并对该过程的数学描述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推导。

二、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1. 实验原理非达西渗流实验的原理主要基于对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的观测和测量。

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流体的速度、压力、介质特性等因素,观察并记录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动轨迹和流动速度,从而分析其是否符合达西定律。

2. 实验过程(1) 实验设备与材料准备:多孔介质样本、恒速泵、压力传感器、流量计、计算机等。

(2) 实验操作:将多孔介质样本置于实验装置中,通过恒速泵控制流体速度,利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计测量并记录数据。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形,分析其变化规律,并与达西定律进行对比。

3.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对非达西渗流实验的观测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高速流动或复杂流体系统中,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动不再遵循达西定律。

非达西渗流具有更复杂的流动形态和速度分布,同时伴随着更多的非线性效应和波动性。

此外,不同因素(如介质结构、流体性质等)对非达西渗流的影响也不同。

三、非达西渗流的数学描述为了更好地描述非达西渗流的特性,我们引入了非线性渗流模型。

该模型基于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实际运动规律,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介质结构、流体性质等。

通过对模型的推导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数学表达式:非达西渗流的速度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v = f(p, k, ε, μ),其中v为流体速度,p为压力,k为介质渗透率,ε为孔隙度,μ为流体动力粘度等参数。

根据实际情况,该表达式中的f可根据具体的模型和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

(整理)低渗透非达西流的进展

(整理)低渗透非达西流的进展

一低渗透非达西流的进展无论在地下水领域还是石油工程领域以及核废液处理工程中,由于不同原因都存在对地下水污染问题,而研究地下水的污染,需要从渗流方程和溶质运移方程耦合角度出发,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结果Hansbo 、Mitchell、Miller 都曾发现低渗透介质中的非达西现象,这些现象包括随着水力梯度的变化渗透率发生明显的变化(即流速与水力梯度呈非线性比例关系) 和所谓的“启动压力梯度”(低于启动压力梯度渗流不会发生) 。

“八五”研究表明,低渗透多孔介质渗流曲线表现出非达西渗流特征。

吴景春、闫庆来等通过室内实验证明流体在低渗透储层内渗流时,存在非线性段和启动压力梯度。

陈永敏通过实验,针对低速非达西渗流曲线普遍近似于线性通过坐标原点的表观现象,用实验数据特征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存在渗流启动压力和低速渗流时出现非线性的规律。

低渗透介质上界限因工程需要不同而划分不同,即使在同一工程界学者划分的依据也不一样。

尽管低渗透介质上界限因不同行业而要求不同,但是资料表明,渗透率越小,非线性特征越明显。

虽然背离达西定律的低渗渗流有很多,但是有一部分是由实验误差或错误造成的。

这些实验误差和错误主要包括:测量水力梯度上的错误、细菌和微粒阻塞、泄漏、骨架的变化以及气体的产生和溶解等。

当前还有部分学者对低渗非达西渗流的存在还存在异议,认为低渗非达西渗流是由实验误差和错误产生的。

他们否认低渗非达西渗流存在的证据有:1) 一些精心进行的试验是达西流[16 ,17 ] ; 2) 所发现的所谓非达西流在类型和量级上都不一致。

例如通常认为粘土中的渗流是低渗非达西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有的高达30) 。

但是王秀艳[18 ] 通过实验发现,粘土中的水渗流不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和临界压力梯度。

王慧明[19 ] 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1) 实验中非达西现象不明显,实验失真;2) 实验者按常规思维把异常现象当误差处理。

他提出了两种改善方法:1) 设计能够测量试样中微小流速的方法;2) 在非稳定流试验中开发监测非稳定流压力的新技术。

考虑非Darcy渗流和自重应力的一维固结分析

考虑非Darcy渗流和自重应力的一维固结分析
删 Y ̄ zi , I h n g 。 Y E Jn h o S NL y n ou h LUZ og u , U ica , U iu g
饱 和软 黏 土非线 性 1 固结理 论 的研 究 始 于 上 维 世纪 6 0年代 . vs和 Ramo d等 [] 别 求 得 了 Dai y n 1分
te Miit o d ct n T n j nvri h nsr f E u ai , o gi i st S ag a 0 0 2 y o U e y, hn h i2 0 9 , C ia 2 D prme t o G oe h i l E gne ig To gi hn ; . ea t n f e tc nc n iern , a nj
特定 情况 下 的 1 非 线 性 问题 的 解 析解 . 对 于 一 维 而 般情 况 通 常 难 以得 到 解 析 解 , 因此 C e h n和 Z o h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Ke a o a o yo oe h c la d Un egr u d E ie rn f 1 y L b r tr fGe tc nia n d r o n ngn e ig o
第4 O卷第 4期 21 0 2年 4月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 然 科 学 版) 自
JU N LO )G I Nv R IYN T R LS IN E O R A F N J IE ST ( A U A cE C ) U
Vo . 0No 4 14 . Apr 01 .2 2
p r me e s o h o - r y f w, t e c mp e sb l y i d x a a tr f t e n n Da c l o h o rs iit n e i o h ol h u id d p h a d t e s l g a iy sr s f o l ft e s i,t e b re e t n h e f r v t te so i - s l y r o t e c n o i a i n p o e s we e iv s i a e a e n h o s l t r c s d o r n e t td g

低渗非达西渗流特征

低渗非达西渗流特征
33
6.3 低渗透储层中地层压力、压力梯度、 视渗透率分布
示意图
压 力 分 布
水井 压
油井
压 力 梯 度 分 布

gradPC
视 渗 透 率 分 布

r1
KSC D
r2
34
6.4 低渗透储层中视渗透率分布:
注水井附近地层压力梯度大,视渗透率大, 影响范围称为易流动半径,但范围小;
注采井之间地层压力梯度小,视渗透率小, 影响范围大,称为不易流动带,对注水开发 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13
2.2 低渗非达西渗流特征曲线
拟启动压力梯度 在非线性段上任一点作切线,切线都会与压力梯
度轴有一正值交点,称为拟启动压力梯度 gradPb
在非线性段随压力梯度的增大,拟启动压力梯度 增大。
在拟线性段拟启动压力梯度为定值。
14
(三) 低 渗 非 达 西 渗 流 机 理
启动压力梯度 流动孔隙数 附加渗流阻力
36
(七)低渗透油田 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途径
37
7.1 扩大易流动半径
❖ 通常采用压裂改造的方法
❖ 使注入水能够进入地层深处,提高注水量
❖ 生产井能够得到地层深处的流体供给,提高采 液量
❖ 同时能减小不易流动带,提高生产压差
38
7.2 减小不易流动带
❖ 适当减小注采井距,减小不易流动带, 提高地层压力梯度和视渗透率。
15
3.1 启动压力梯度
固液界面存在分子作用力,形成吸附滞留层。 吸附滞留层的厚度约为0.1μm。 低渗多孔介质孔隙孔道细小,孔径和吸附滞留层厚 度在同一数量级,甚至更小。 细小孔隙中,吸附滞留层对流体流动的影响不可忽 略,存在启动压力梯度。

《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及数学描述》

《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及数学描述》

《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及数学描述》篇一一、引言渗流现象在多孔介质中广泛存在,如地下水流动、油藏开发等。

传统的达西渗流理论在低流速下具有很高的适用性,然而,随着流速的增加或介质性质的复杂化,非达西渗流现象逐渐显现。

本文将就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及其数学描述进行探讨,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二、非达西渗流现象及特点非达西渗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多孔介质中流体的流动不遵循达西定律的渗流现象。

其主要特点包括流速分布的非线性变化、介质内部的非均匀性以及流体与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非达西渗流现象在许多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如油藏开发、地热利用等。

三、非达西渗流实验研究1. 实验材料与装置本实验主要使用石英砂、活性炭等作为多孔介质材料,利用蠕动泵、压力传感器等设备进行实验装置的搭建。

通过改变流速、压力等参数,观察并记录非达西渗流现象的变化。

2. 实验方法与步骤首先,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介质材料和装置。

然后,在恒定压力下,逐步提高流速,观察并记录不同流速下的渗流现象。

同时,通过改变介质性质(如孔隙度、渗透率等),分析其对非达西渗流的影响。

最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相应的图表,分析并总结实验结果。

四、数学描述及模型建立针对非达西渗流现象,我们提出了一种数学描述方法及相应的模型。

该模型基于流体力学原理和实验数据,能够较好地描述非达西渗流现象的规律性。

具体而言,该模型包括以下部分:1. 模型假设与基本原理模型假设多孔介质中的流体流动遵循一定的物理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

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适当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建立数学模型。

2. 模型建立与求解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我们建立了以压力和流速为变量的微分方程组,通过求解该方程组得到不同条件下的非达西渗流规律。

具体而言,我们采用了有限差分法对微分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流体速度分布和压力分布。

3. 模型验证与适用性分析为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适用性,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数据验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创新成果
一、井底压温仪的调试使用
井底压温仪程序界面
井底压力温度曲线
利用该套设备现场监测压裂井压力降数据8井次,由于直接监测井底压力, 消除了井筒储集效应,使得解释结果更加真实可信。
三、创新成果
二、试井解释软件的引进消化
试井分析软件界面
曲线拟合示意图
与中科大渗流研究所合作,引进了美国HyperEnergy Technologies LLC 的试
四、ACA(After Closure Analysis)试井技 术
该技术由国际著名压裂专家Nolte在1997年率先提出,通过监测小型 压裂压力降数据,可以解释出低渗透储层的地层参数。
二、研究内容
小结
1、通过对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的研究,得到了在考虑启动压
力梯度、压力敏感性和双重介质条件下的试井解释图版。 2、由于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的特殊性,低渗透油藏压裂井
-2 log(tD )
不同渗透率模数对比图 由于介质变形的影响,中后期的压力和压力导数曲线都逐渐偏离达 西渗流曲线,并且随着渗透率模数的增加,偏离幅度加大。
二、研究内容
三、双重介质低渗油藏试井解释模型
二、研究内容
三、双重介质低渗油藏试井解释模型
井筒续流 过渡流
裂缝径 向流
裂缝加基 质径向流
二、研究内容
从导数曲线上看出: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导数曲线上翘,类 似于封闭边界的曲线特征。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导数曲线上翘幅度越大。 说明由于存在启动压力,低渗透油藏存在极限流动半径。
二、研究内容
二、考虑压力敏感性的试井解释模型
1 (r e D PD PD ) PD rD rD D rD t D 1 rD PD (rD , t D ) t D 0 0 dPwD D PD PD C e 1 D dt D rD r 1 D P P Se D PD PD D wD r D rD 1 lim PD (rD , t D ) 0 rD
有限导流垂直裂缝曲线特征
FC Kf W
FCD
Kf W K Xf
Sf
bS K
2x f K S (
1)
一、技术现状
存在问题
1、没有考虑低渗非线性渗流特征:
启动压力梯度,压敏效应
2、没有考虑微裂缝+非线性渗流:
双重介质
3、压恢试井解释技术关井周期长
低渗透油藏压裂井很难监测到径向流
考虑非达西渗流的 压裂试井解释技术研究
采油院压裂酸化和天然气开采研究所
2010年6月
一、技术现状
二、研究内容 三、创新成果
四、现场应用
一、技术现状
胜利06-08年共实施压裂1175井次,增油141.4×104吨
提高地层渗流能力,建立高导流通道
压裂增产机理 径向流动 双线性流动
解除井筒附近污染,消除附加压降
井软件系统SpecTest4.0,并对低渗透油藏模块进行了改进。
三、创新成果
二、试井解释软件的引进消化
新型的早期试井解释图版
多个地层压力下的IPR曲线
针对油井和水井在压力测试中无径向流问题,对低渗透、特低渗透地层的油
井、水井压力资料进行早期试井解释,并能实现产能预测。
三、创新成果
三、ACA试井解释技术
压裂前压力恢复试井
压裂后压力恢复试井 压裂试井技术
优选压裂层段 评价压裂效果 评价裂缝有效期、压 裂液和支撑剂的性能
压裂后不同时期压力恢复试井 压裂后干扰试井
确定主裂缝方向
一、技术现状
压恢试井解释评价压裂效果
过渡段 续流段 线性流段 续流段 拟径向流段
拟径向流段 双线性流段
无限导流垂直裂缝曲线特征
一、技术现状
二、研究内容 三、创新成果
四、现场应用
四、现场应用
一、重复压裂时机选择
序 号 1 2 3 4
油井
施工日期
有效期 天 735 613 96 304
支撑缝长m
缝宽 mm 3.9 3.1 7.32 3.8
导流能力 Dc.cm 58.5 46.5 109.8 57.0
测试时间(压裂后) 天 512 623 371 204
等效缝长 m 12.5 6.5 10.1 20.7
等效导流能力 Dc.cm 13.4 9 12.4 30.2
技术实施:通过对小型压裂压力降数据进行解释,获得裂缝参数和地层参数;

技术优势:由于小型压裂的注入量少,裂缝闭合所需时间短,线性流出现的快;
同时比较容易观察到径向流。
三、创新成果
三、ACA试井解释技术
流动域划分
解释结果
利用流动域鉴别技术,划分出依赖于储层的线性流和径向流,并通过图版拟
合分别得到裂缝参数和地层参数。
一、技术现状
二、研究内容 三、创新成果
四、现场应用
二、研究内容
一、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试井解释模型
v
最小启动压力梯度
E e D d C c b
A a
B
P L
最大启动压力梯度
拟启动压力梯度
利用实验测定的启动压力,在模型中附加一项压力降,体现出启动压力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
一、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试井解释模型
渗透率变化模数:
1 K K P
K K0 e Pi P
引入渗透率变化模数,反应不同压力下渗透率的变化情况。
二、研究内容
二、考虑压力敏感性的试井解释模型
2
log(PD)& log(P'D*tD)
1
0
-1
压力-渗透率模数0.1 压力导数-渗透率模数0.1 压力-渗透率模数0.05 压力导数-渗透率模数0.05 压力-不考虑压敏 压力导数-不考虑压敏 -1 0 1 2 3 4 5 6 7 8
比如对中高渗油藏,需要造短宽缝,而对低渗特低渗油藏,需要造长窄缝;然而 无论采用压前还是压后试井,都需要很长的关井周期。
利用试井技术获得储层参数,特别是渗透率,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压裂方案,
理论根据:Nolte K. G.“Background for CalibrationTest”;
ACA
of Fracture
的试井解释存在曲线拟合困难、监测时间长和可信度低的问题。 3、利用ACA技术,通过对压力降的解释,可以较快、较准地 得到低渗透油藏压裂井的地层参数。
一、技术现状
二、研究内容 三、创新成果
四、现场应用
三、创新成果
一、井底压温仪的调试使用
技术指标:耐温170 ℃;耐压150MPa;存储数据点:1 ×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