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背后的谎言与真相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武王伐纣的另一种解读 讨伐纣王缺乏正确理由

历史趣谈武王伐纣的另一种解读 讨伐纣王缺乏正确理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武王伐纣的另一种解读讨伐纣王缺乏正确理由导语:孔夫子是反对犯上作乱的,比如张三杀了君主,孔子就在他的编年史上写为“张三弑其君”。

但如果张三杀的是一个昏君,孔子就隐去了张三的名字孔夫子是反对犯上作乱的,比如张三杀了君主,孔子就在他的编年史上写为“张三弑其君”。

但如果张三杀的是一个昏君,孔子就隐去了张三的名字,写为“国人弑其君”。

这就叫做春秋笔法。

杀人的主体成了“国人”,是国人皆曰可杀的意思,张三是代表国人拿刀的。

“弑”是贬意词,孔子认为杀君主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这就好比罗国齐氏被处决后,美国总统表示遗憾一样。

对于武王伐纣,因为属于犯上,孔子没有表态。

《论语》中有赞扬周武王的句子,说明孔子对武王伐纣是肯定的。

《论语》中不提伐纣之事。

只有这几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这段话首先抛掉了大前提。

“三分天下有其二”,怎么有了的?周原来的地盤只有陕西栒邑一带很小的地方。

经过古公覃父等三代人的经营,逐渐扩大了地盤。

西北一带是从少数民族手中夺取的,可以说是自己争来的。

但是江汉流域一带,却是通过恩威并用的手段使其“贰于己”的,也就是说,是用“不臣”的手段取得的。

这怎么叫“犹服事殷”呢?孔子认为,周本来具备了灭商的实力,没有提前动手,这就是最高尚的道德。

假设一个部门经理,夺走了公司三分之二的资产,只是没有夺取董事长的位置,能说他的道德高尚吗?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我们完全有理由称曹操是道德最高尚的人。

王莽和赵匡胤在篡位之前,同样也可以说是高尚的人。

实际上,周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与春秋时列国没有灭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武王伐纣并非名正言顺?纣王是否残暴饱受质疑

历史趣谈:武王伐纣并非名正言顺?纣王是否残暴饱受质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武王伐纣并非名正言顺?纣王是否残暴饱受质疑导语:关于商纣王,大家都知道他是暴君,天怒人怨,然而,为什么史上不少人还指责周武王的义举呢?只能说,历史是很复杂的。

纣王固然残暴,但有没关于商纣王,大家都知道他是暴君,天怒人怨,然而,为什么史上不少人还指责周武王的义举呢?只能说,历史是很复杂的。

纣王固然残暴,但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呢?子贡就对此产生过怀疑。

武王伐纣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

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

”及期弗至,武王怪之。

周公曰:“吾已知之矣。

此君子也,义不非其主。

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

已以此告王矣。

”明冯梦龙《智囊·知微卷五》话说周武王率军灭掉商朝,也就是殷朝,为了安抚当地民众,他特意接见了一些贤达和长者,听取不同的意见,以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

事实上,灭了商朝,占了商的地盘后,周武王心里还多少有点发虚。

关于商纣王,大家都知道他是暴君,天怒人怨,然而,为什么史上不少人还指责周武王的义举呢?只能说,历史是很复杂的。

纣王固然残暴,但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呢?子贡就对此产生过怀疑。

况且,周的军队进入殷商的地盘,等于是一个国邦侵入另一个国邦,因此伯夷、叔齐扯住姜子牙的马,以君臣之义相告。

并不是这两位老人迂腐,而是他们根本就不赞同周朝军事占领商朝。

而且,商朝的人还有一点不服气:周朝之所以顺利灭商,是因为商朝的主力作战部队在远征东夷,来不及回防国都所致。

周朝灭亡商朝,不像一些书籍上写的那样名正言顺,周武王心里头虚,于是就拜访当地的长者,请教商朝灭亡的原因。

一位普通的民间生活常识分享。

商朝牧野之战也称武王伐纣:商朝牧野之战失败原因

商朝牧野之战也称武王伐纣:商朝牧野之战失败原因

商朝牧野之战也称武王伐纣:商朝牧野之战失败原因商朝牧野之战也称武王伐纣:商朝牧野之战失败原因商汤建立商朝,经历六百多年后,传位至第三十一位国王帝辛(商纣王)时,已是危机四伏。

据历史记载,商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政治上帝辛耗巨资建鹿台、矩桥,造酒池肉林,使国库空虚。

宠信爱妃妲己以及飞廉、恶来等一帮佞臣,妄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诸侯臣属纷纷离叛。

军事上帝辛致力于用兵于东南夷族,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俘虏了“亿兆(上百万)夷人”,帝辛也被誉为“百克(百战百胜)”,但商军主力远征东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空虚,无兵可守。

周部落本来是渭水中游的一个古老部落,居住于今陕西中部的一些地区,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逐渐发展起来。

到姬昌时,对内重用吕尚、散宜生、太颠、闳夭、南宫适等一帮贤臣,国力日强;对外姬昌宣扬德教,积极调停各方国间的争端,使诸侯纷纷依附。

姬昌趁机大搞统一战线,而各国由于要供应商朝攻打东夷的大量军队和物资,又受到商王的猜忌和钳制,早已苦不堪言,当然也乐于向“西伯”靠拢。

据《史记》记载:“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公元前1055年,姬昌出兵伐犬戎。

翌年又讨伐侵凌邻国的密须,解除了伐商的后顾之忧。

公元前1053年,姬昌出兵东向攻黎(山西省长治市西南);公元前1052年,攻(今河南省沁阳市);公元前1051年,攻取了商王宠臣崇侯虎的崇国。

这三场战争胜利后,周切断了商朝同西部属国的联系。

同年,姬昌迁都于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角),使国都不易受戎狄的侵扰并更有利于向东进兵。

至此,姬昌伐商的战略部署已经基本完成。

但牧野之战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商朝原领地的一部分作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国,作为商朝的延续,商朝南征的军队也没有被完全消灭。

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最终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残余势力才被完全消灭。

商朝牧野之战失败原因――商纣王残暴失政,武王行仁义之师伐之,商纣王临时组织起七十万之众,与武王的五万之师战于牧业,由于商朝军队对纣王的不满而临阵倒戈,导致了纣王牧野之战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商王朝的灭亡。

史上一代君王被妖魔化演绎史上最大的谎言

史上一代君王被妖魔化演绎史上最大的谎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上一代君王被妖魔化演绎史上最大的谎言导语:千百年来,人们讲到商朝灭亡,往往归咎于古书上所载的纣王荒淫无道。

他不仅宠信妖妃妲己,刀剜忠臣之心,设置炮烙等酷刑,肆意残杀无辜,而千百年来,人们讲到商朝灭亡,往往归咎于古书上所载的纣王荒淫无道。

他不仅宠信妖妃妲己,刀剜忠臣之心,设置炮烙等酷刑,肆意残杀无辜,而且“以酒为池,悬肉为林”,日夜享乐。

在小说《封神榜》中,更是把商纣写成有史以来头号暴虐魔王。

其实,”女祸亡国论”本是后世封建文人为昏君开脱之谬论,鲁迅就曾一针见血地概括几千年古代史都是”吃人”史,君主淫乱残暴者各朝各代俯拾皆是。

那么,为何商纣王却偏偏如此快速地国灭身亡呢?其实,这位被妖魔化的商纣王是帝乙之子,生于公元前1075年,号帝辛,是商代的最后一位君主。

帝辛少年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

帝辛在都城朝歌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善待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

曾深山练兵,铸造兵器,率重兵征服东夷。

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使先进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长江流域传播,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商朝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帝辛便修建仓库,储粮聚宝。

《史记》云:“厚赋锐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然而,一部《封神榜》不仅将帝辛变成了骄傲恣肆、专横跋扈、好酒淫乐、不理政事、残杀无辜的暴君,而且将这一历史上最大的谎言传播了三千多年。

其实,对于流传了三千年的对商纣王妖魔化的记述,历史上许多对帝辛的评价,存在历史递增性。

先秦文献对他的指责并不多,甚至有些文献称赞纣王聪颖勇武、才华横溢,是难得的英主。

但随着时间的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商朝历史纣王无道只是因为姬发的一种谣言

历史趣谈商朝历史纣王无道只是因为姬发的一种谣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商朝历史纣王无道只是因为姬发的一种谣言
导语:我们普遍知道的封神榜的故事,在故事中,纣王昏庸无道,宠奸妃妲己,设炮烙之刑,建酒池肉林,以及高百尺的摘星楼,而事实是否真的是这样呢
我们普遍知道的封神榜的故事,在故事中,纣王昏庸无道,宠奸妃妲己,设炮烙之刑,建酒池肉林,以及高百尺的摘星楼,而事实是否真的是这样呢?到底是否真的如史记上面所说?
但是,在后来出土的甲骨上面,我们得知历史真相并非如此。

而这些相关的记载也只是一种相关的谣言罢了。

首先,纣王并非为叫做纣王,而叫做辛。

纣本身便有昏庸无道之意,试问哪一个皇帝会为自己起名叫做纣呢。

而纣只不过是人们对于纣王的一个称呼罢了。

其次,在历史上面记载,妲己乃有苏式之女。

据考古人员调查可知,有苏式可能只是古代的一个部落和商朝进行打仗,败后,便献上有苏式最美丽的女子妲己。

而此时纣王早已六十岁了,又怎么会向历史里面记载的一般呢?
而在历史上面来说,有苏式的部落符号便是狐狸,而这可能就是人们在妲己身上误认为的事实。

那么,为什么会有武王伐纣呢?
其实,在商朝的记载里面,商朝并没有建造酒池肉林,也没有设炮烙之刑。

只不过是在历史的演变中,渐渐被人们进行着加载上去而已。

而姬发只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他的大儿子伯邑考在商朝为帝王辛驾车,出现事故,帝王辛便将伯邑考进行处死。

从而结下了和姬昌的个人恩怨。

后来,姬昌被纣王囚禁了两年,并叫姬昌吃下自己儿子的肉。

姬发的部落的臣子们向商朝进行着贿赂,想要把姬发赎回,之后,姬发讨回部落之后,便想要对纣王进行着报复。

于是到处散发谣言,说纣王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武王伐纣真相是什么 武王伐纣胜利原因是什么

历史趣谈武王伐纣真相是什么 武王伐纣胜利原因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武王伐纣真相是什么武王伐纣胜利原因是什么
导语:武王伐纣的真相是什么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关于这场战争无人不知,很多人都认为武王伐纣是一场“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将
武王伐纣的真相是什么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关于这场战争无人不知,很多人都认为武王伐纣是一场“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将周武王写的英明神武,再加上一个神仙级别的姜子牙,而把商纣王写的却是如此昏庸不堪,事实真如此吗?
武王伐纣按照历史上来说,这场战争是如此的,于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周武王趁着伐纣的好时机,也就是商朝大军在讨伐东夷的时候,在牧野的地方和众诸侯宣读了商纣王的种种罪行,于是决定替天行道率领约4.5万的大军准备攻打商朝。

这个时候商朝的奴隶纷纷倒戈,周朝不攻自破,轻而易举的取得了胜利。

其实武王伐纣的真相并非如此,商纣王并非因昏庸无能才丧失商朝。

武王伐纣如此顺利其实都是一个叫做胶鬲的人物在从中作祟。

胶鬲是当时最大的盐商,可以用巨富来形容他。

古代的战争从来都离不开经济,商纣王在讨伐东夷的时候,耗费了很多钱财,国力空虚,于是周文王举荐了胶鬲,帮助了商纣王摆脱困境。

胶鬲是周文王的人,在周文王死后,武王即位,开始了灭商计划,而胶鬲这个人成为了周武王的卧底,和他商议灭商计划,并答应了他事成之后,可以为官等条件。

回到商朝之后,胶鬲就开始行动,成功的将能征善战的大臣都派到了东夷作战,等到周武王伐纣时,当时的70万商军都是他带领的,纷纷倒戈也就顺理成章了。

武王伐纣的真相就是这样的,并非奴隶自己主动倒戈,而是人为的作用。

生活常识分享。

武王伐纣血流漂杵

武王伐纣血流漂杵

武王伐纣血流漂杵“武王伐纣”是一个中国人很熟悉的历史典故。

该典故的基本情节是这样的:商纣王腐败残暴,耗尽国力对外征伐,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于是周武王联合其他诸侯,恭行天罚,与商军在牧野决战。

商军痛恨纣王,阵前倒戈,周军兵不血刃灭了商朝。

①这个带有强烈道德说教色彩的故事,主要取材于《史记》。

但甲骨文及先秦史籍所记载的商周鼎革,并不是这种面貌。

一、商、周冲突已久《史记·殷本纪》里记录了一个传说:商朝国君武乙,曾亵渎周人信奉的天神。

后来,武乙在黄河与渭水之间打猎,被天雷给劈死了。

黄河与渭水之间,是周人统治的核心地区,武乙被雷劈死在这里,意味着他受到周人所奉天神的惩罚。

传说情节未必是史实,但传说的存在可以传递出某些信息。

在日本学者白川静看来,周人有一种“对天的信仰”,武乙在周地被雷劈死的传说,“可视为其宗教纠纷的表现”,透露出周人和商人之间曾因宗教问题发生过激烈的冲突②。

先秦史学者许倬云则认为,在这个传说里,武乙跑到周人的地盘上打猎,“多少有以兵威震慑周人”的用意,他被雷劈死的结局太过古怪,有可能是为了掩盖他的真正死因③。

不管真实情形如何,“武乙在周地被天雷劈死”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商、周之间早已存在矛盾。

另据古本《竹书纪年》,商君武乙统治期间,周王季历在位。

季历率领周人,不断对外开疆拓土。

先是奉商的命令,去征讨西北的鬼方,归来后得到了商君的赏赐,“赐地三十里、玉十毂、马八疋”。

之后又率军征讨戎狄,因功被新任商君文丁(武乙之子)封为“牧师”,也就是诸侯之长。

文丁七年,季历率军“伐始呼之戎”,胜利而归;文丁十一年,又率军“伐翳徒之戎”,俘虏了敌方的三名重要官员。

周人的不断扩张,让商人倍感威胁。

文丁遂设法囚禁了季历,然后又杀死了他。

季历死后,长子姬昌即位,也就是后世通称的周文王。

姬昌继续扩张周的势力,且在商君帝乙二年,发动过一次意在复仇的伐商战争。

帝乙选择与姬昌联姻作为安抚手段,化解了这场冲突。

武王伐纣的历史真相!学者指出:周灭商的真实原因超出你的想象

武王伐纣的历史真相!学者指出:周灭商的真实原因超出你的想象

武王伐纣的历史真相!学者指出:周灭商的真实原因超出你的想象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公元前1044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来自于陕西偏远地区的周族,率领一群被商王朝称为蛮夷的部落,在牧野之战中打败了商纣王,消灭了商朝。

随后,周武王姬发对臣服于商的诸多方国展开了征伐,不久平定中原,迁九鼎于东都雒邑,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关于武王伐纣的故事,喜欢上古史的朋友基本上耳熟能详。

对于周武王剪商这件事,几乎所有学者都一边倒的认为:商纣王无道,所以周武王是奉天命、吊民伐罪。

周之代商,是正义取代了邪恶,是先进文化取代了落后文明。

那么,真实的历史真是这样的吗?在开始本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两件青铜器。

一件是著名的商后期青铜器,司母戊鼎。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这些简单的记载中看到一个野心勃勃,崇尚武力的蛮族周崛起的全过程。

商王武乙三年,周的先祖古公亶父战败后投靠商朝,奉命迁居岐山。

休养生息二十一年后,周人在他的儿子季历的带领下重新开战。

从武乙二十四年开始,季历就好像开了挂一样,在短短的23年间,他先后征伐了周边七个戎狄国家(包括秦时有名的义渠国),地盘扩大了好几倍!看到这种情况,商王文丁出了一身冷汗!这个看似弱小的西鄙偏僻小部落不得了!再让他走下去,绝对会养虎为患。

于是,文丁先”嘉季历之功,锡之圭瓒、秬鬯,九命为伯,既而执诸塞库。

“也就是先给周公季历升官封赏,再把他关了起来,一直关到死。

所以后世说”文丁杀季历“。

周人也因此和商王朝结下了血海深仇。

周文王姬昌不过,说真的,周人真是挺能忍的。

俗话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但父亲季历死在商王文丁之手,姬昌并没有和商王翻脸。

他默默的拭去了眼角的泪痕,在心里发誓:”有生之年,我一定要灭商!“姬昌在文丁十二年继承了季历的周公之位。

十年后,帝辛(商纣王)即位为王。

姬昌被任命为西伯,又称西伯侯。

此时的西伯姬昌不敢再冒进,《竹书纪年》中仅有”帝辛十七年,西伯伐翟“的记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这些得了民心便可以兵不血刃夺取政权的历史如此的震撼人心,以致于后世一直相信着这些神话并不断上演,只是他们一直在努力,却从未成功过,因为这根本不是真相。

周文王起兵反对纣王暴政被世代传诵
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的凌晨,武王不顾深冬,领着军队祭祀上天和先祖,誓师要承受天定的“大命”(受命于天),去攻取商国。

经过一个月艰难的行军,这支军队终于抵达商邑南郊的牧野,和赶来的诸侯在深雪湿滑的莽原会师。

经过一场振奋人心的阅兵后,战斗开始。

可是联军没有想到的是,面对他们的无边无际的军队,他们将要面临的是一场苦战。

按照《逸周书·克殷》的记载 :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打乱敌方阵脚,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

接下来纣王自焚的故事,大家就很熟悉了。

一场大战因为周人是仁义之师而取得大捷。

然而这种大捷只存在于《逸周书》这种史书中。

实际情况是,纣王确实是发动了几十万奴隶守城,但这些奴隶为了纣王奋战到死,阵亡士兵的血仍是流遍了整个牧野,纵使寒冬都无法使这些血结冰。

“血流漂杵”,这才是牧野之战的真相,周王朝掩盖了这场战争的真相,将其粉饰为吊民伐罪的反抗暴政的正义之战,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后世人的描述中,帝辛尚也就是纣王,从一个有严重缺陷的英雄人物变成荒淫无度的暴君,
但纣王喊不出我真是比窦娥还冤,因为他自焚于鹿台之上,因为他是失败者。

而他还没死的时候,统领的商朝是当时中国土地最辽阔,生产力最发达,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和西部蛮族相比,商人有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兵器坚固锋利;他们还有记录语言的独特技术:文字,由此组建起庞大军事和行政机器,以及高度分工的文明。

更为难得的是,商人从没有用自己的文化改变蛮夷的想法,他们只想保持军事征服。

被视为恶法的“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孔子也有自己的解读。

据《韩非子》记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这是轻罪重判,当时子贡以为罪轻而罚太重,便去问孔子。

孔子却认为制定此种刑罚的人是了解治国道理的。

因为如果扬灰时恰遇过路人,使其满面蒙尘,那此人必定发怒,怒就会斗殴,因殴斗罪,按当时法律要灭三族。

所以,弃灰于道看来过错轻,实则重,这样的重刑很有道理。

因此,《尚书康诰》才会赞曰“殷罚有伦”。

这就说明,商朝的刑罚看似野蛮,但有合理之处,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至于传说中的炮烙真的是传说,不知道是多少代之后才慢慢出现的。

也就是说,纣王绝不是无道之君,当然,也不是千古完人。

依据周武王伐纣时提出的纣王罪状是:酗酒、不用贵戚旧臣、提拔重用小人、听信妇人之言、不用心祭祀等。

这其实与后世藩王大将起兵反叛君王时,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如果商朝真有罪,罪也不在纣王,而是这个最先进的王朝一直“尚鬼”,这使得商王朝成为最血腥的国家。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商朝酷爱人殉和人祭。

比如在侯家庄发现的商代一个大墓里,就发现了225具人牲尸体。

根据现场情况,估计当时的情形是这样:人牲们被双手背绑,一队一队牵到墓道来,顺序砍杀,人头落地,肢体向前扑倒,就被填土所埋。

然后在上面接着杀下一批。

这些人牲,多数都未成年,有的孩子连天灵盖都没长全。

这不是孤例,在当时发现的墓地中,几乎无一墓没有人殉。

整个墓群人牲将近2000人。

在殷墟的王陵遗址上,人牲更在万人以上。

胡振宇的《殷商史》统计了现有甲骨文中的记载。

在商朝鼎盛时期,即武丁在位时代,明确记载了9021个人牲。

此外还有531片甲骨文未记人数。

而当时的人口稀少,商朝控制的人口绝不会超过几百万,这个数字就显得更触目惊心。

在商王朝一批一批的将这些人牲祭祀时,周人的祖先投靠了商王,他们用帮着商王朝的帝王们捕捉俘虏获得商王的欢心,以此崛起。

他们是否知道这些人牲的结局?热衷于占卜的姬昌都没有记载。

但毫无疑问,周人的壮大使他们有了取商而代之心,姬昌屡屡占卜出“宜建侯”、“履帝位”、“建侯行师”,已经明显超出了臣子本分,充满反逆杀机。

而后果就是姬昌被捉回首都,孰料纣王并没有杀了他,而是杀了他的儿子伯邑考。

当姬昌吃掉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后,纣王更加的相信了周人,姬昌被授予“西伯”身份,让他代表商朝管理更大范围的西方事务。

这次姬昌还有一项收获,就是获得了纣王亲哥哥微子的友谊。

这并不能说明纣王的残暴,有说法认为这是政争,至于为何有争执,郭沫若考据出废除了奴隶殉葬制,解放并提拔奴隶,引发旧贵族不满。

这当然是一家之言,是否愿意相信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事。

但是纣王从未防备他的亲哥哥是真,而这种危险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了姬发之时。

当纣王致力于用兵东南夷族,武王获得了纣王大军尽出、都城内防御力甚弱这个宝贵情报,这才有了开篇的冬日行军。

所以,“武王伐纣”与正义无关,这是一场用暴力重新分配权力的过程,如同商汤取代夏桀一样,而他们如同商汤一样侥幸成功了。

后来,商朝的遗民很不服气,在纣王的儿子武庚的带领下起来造反。

周人用了3年的时间,才把这场暴乱镇压下去,由此可见商朝遗民的团结与纣王的威望。

对于纣王的死,孔子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评价:“不闻王死,只闻一莽夫死矣!”大概也是感叹他太过尚武,忽略以德服人的重要性了吧。

当然,纣王其实也不该喊冤,因为他的祖先商汤灭了夏朝时,和周朝后来的粉饰是一样的:据说夏桀昏庸无道,残民以逞,人们意见很大。

于是商汤发起了革命,在鸣条一役击溃夏桀军队,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人民奋勇支前,感恩戴德。

这种传说太美丽了,以致于后世一直相信着这些神话并不断上演,只是他们一直在努力,却从未成功过,因为真相与传说本无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