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研究生复试试题-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

合集下载

农业自然资源概论

农业自然资源概论

1. 自然资源:指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有可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即只有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才能称为自然资源。

★2.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 .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空间范围内,由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质,水文等基本自然要素构成,同时也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资料和环境。

4.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输送表层,具有生物活性和结构。

5. 土地资源分类:就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各种性状的地域差异性和相似性规律,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土地资源进行人为划分6. 土地资源评价:又叫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7. 土地适宜性分类: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土地对某种土地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8.水资源:广义上是指自然资源的一个普通分支,一切正在利用和将来可能被利用的水都属于广义水资源;狭义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是逐年可以恢复的淡水量。

9. 供水水质评价:根据不同用户对水质的要求,对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与卫生条件进行综合评价10. 地表水资源量:指河川天然径流的年径流量11. 地下水资源数量: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12. 气候资源:是指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为人们所直接或间接利用,能够形成财富,具有使用价值的气候系统要素或气候现象的总体,通常包括光能、热能、降水、风速、气体等。

13. 热量资源:农业生产上可利用的热量称为农业热量资源14. 三基点温度:任何一种作物的生命过程,都有三基点温度:即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最适温度。

15. 农业界限温度:指示农作物生长发育及农事活动开始和终止的温度16. 活动积温:是指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个发育时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有效积温:是指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个发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农业环保概论-答案

农业环保概论-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农业环境保护作业题参考答案作业题一参考答案一、概念1. 是指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农区、林区、牧区等)。

2. 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3. 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的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4. 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经过一段时间(距离)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水体水质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自净。

5. 是指土壤不受或少受人为污染的情况下,保持的化学成分的自然含量。

二、填空题1. 发展不协调2. 机械除尘器、过滤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3.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 CO2、CFC、CH4、N2O;CO2的含量5. P、N;赤潮;水华6. 镉、甲基汞7. 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8. 太阳紫外线、保温三、简答题1.答:(1)以长江为界,南方酸雨多于北方;(2)我国酸雨属硫酸型;(3)降雨酸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雨水pH低,夏季pH高;(4)城区的酸雨比郊区严重。

2.答:(1)调节城市小气候、防风沙、滞尘、降低地面扬尘;(2)使空气增湿、降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3)可吸收有害气体和杀菌作用。

3.答:(1)调整肥料结构,降低肥料的使用量;(2)大力普及平衡施肥,减少化肥用量;(3)合理的有机无机肥结构;(4)科学的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损失;(5)合理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流失;(6)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减少化肥使用量。

4.答:(1)污水灌溉;(2)土壤退化;(3)农药污染;(4)畜禽粪便、生活垃圾;(5)焚烧秸秆;(6)社区、庭院污染;(7)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8)乡镇企业污染;(9)地膜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10)非农业占地。

2010研究生复试试题-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

2010研究生复试试题-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

2010研究生复试试题-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1农业资源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

分类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

通常农业资源主要指农业自然资源。

即农用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

6 资源科学: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化、数量、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和开发、利用、保育及其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发展关系的科学。

2农业环境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农业用地、用水、大气、生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法定环境范畴。

7 农业环境学:研究人类活动对农业环境质量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3 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实际和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8 土壤环境容量一般讲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称为土壤环境容量4 生物富集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9 农业环境保护法:指调整人们在保护、管理和改善农业环境、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以及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5 水体富营养化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和半封闭性水体中接纳过多的氮磷等营养元素。

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10 农业环境监测: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获取农业(牧、渔)环境质量信息,并据此提出防治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对策的过程。

二、问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论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在地球生态环境中,土地因素的恶化最为严重,过度砍伐森林和对土地的超负荷利用,使全球都在面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地力减退等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环境保护复习题答案

农业环境保护复习题答案

农业环境保护‎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农业环境——围绕农业生物‎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具有范围广,不稳定性,环境质量恶化‎不易察觉与恢‎复等特点。

2.生物圈——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

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范围为地球‎表面以上约1‎2km的高度‎和至海面以下‎约10km的‎深度。

3.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同‎一条食物链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及其‎它不易被分解‎的污染物(如六六六、DDT等),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食物‎链营养的上升‎而逐步增大的‎一种现象。

4.镉米——指重金属镉的‎含量超过1.0mg/kg的大米。

此种米对人体‎危害大,不能食用。

5.指示植物——指对环境污染‎十分敏感,可用作环境污‎染指示材料的‎一类植物。

6.农业生态系统‎——是人们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的农业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人类社会‎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是一种被人类‎驯化的半自然‎的生态系统。

7.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自然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保护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水源涵养区,有特殊含义的‎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化‎石产地等。

8.酸雨——指pH值小于‎ 5.6的大气降水‎。

9.土壤背景值——指在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土壤中某种元‎素或化合物的‎平均含量。

它反映了土壤‎质量的原始状‎况。

10.土地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及‎其中的生物对‎污染的综合净‎化作用来处理‎污水,同时利用污水‎中的水分和肥‎分来促进农林‎作物生长,并使其增产的‎一种工程设施‎,它包括污水的‎预处理设施贮‎水湖、灌溉系统和地‎下排水系统等‎。

11.生物活化——污染物在生物‎作用下或在生‎物体内转化为‎此,其母体毒性更‎大的化合物的‎现象。

2010年农业综合一(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考研真题答案及相关考点

2010年农业综合一(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考研真题答案及相关考点

植物学部分(50分)一、名词解释(3分/个)1、植物细胞:植物细胞是构成植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年轮:维管形成层的活动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春夏季温湿条件适宜,形成的早材导管孔径较大,秋冬季温湿条件不适宜,形成晚材。

当年的早材和前一年的晚材形成了明显的界限,构成了不同的轮环,同一年内的早材和晚材构成年轮。

3、双受精:花粉管到达胚囊后,由一个退化助细胞的丝状器基部进入。

另一个助细胞可短期暂存或也相继退化,随后花粉管顶端或亚顶端的一侧形成一个小孔,释放出营养核、两个精细胞和花粉管物质。

其中一个精细胞与卵细胞融合,另一个精细胞与中央细胞的两个极核(或一个次生核)融合,这种现象称为双受精。

相关考点:双受精的意义: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单倍体的雄配子(精细胞)与单倍体的雌配子(卵细胞)结合,形成一个二倍体的合子,使各种植物原有染色体的数目得以恢复,保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同时通过父母本具有差异的遗传物质重组,使合子具有双重遗传性,既增强了后代个体的生活力和适应性,又为后代中可能出现新性状、新变异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由另一精细胞与中央细胞受精形成的三倍体性质的胚乳,同样兼有双亲的遗传性,更适合作为新一代植物胚胎期和种子萌发期的养料,可以使子代的生活力更强,适应性更广。

4、花:花是适应生殖作用的变态短枝。

一朵典型的花,由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雄蕊群和雌蕊群组成。

其中以雄蕊中的花药和雌蕊中的子房最重要。

5、合轴分枝:是主轴不明显的一种分枝方式。

其特点是主茎的顶芽生长到一定时期,渐渐失去生长能力,继由顶芽下部的侧芽代替顶芽生长,迅速发展为新枝,并取代了主茎的位置。

不久新枝的顶芽又停止生长,再由其旁边的腋芽所代替,以此类推。

相关考点:1)单轴分枝:又称总状分枝,是具有明显主轴的一种分枝方式。

其特点是主茎的顶芽活动始终占优势,芽生长后使植物体保持一个明显的直立的主轴,而侧枝的生长一直处于劣势,较不发达,结果使植物形态成为锥体(塔形)。

2010年暨南大学考研试题 824环境保护概论

2010年暨南大学考研试题 824环境保护概论
1.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运过程,包括吸收、分布、______、排泄。化学污染物在体内的转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外源性化学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其极性和水溶性提高而易于排出体外,使其毒性____________,该过程常称为生物解毒;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化学物经转化后毒性_________,或水溶性降低。
2.土壤环境污染特点具有隐蔽性、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包括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分为三种,分别是:、、。
4.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方法有:、、等。
5.根据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加工程度,可将环境系统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星际环境。
四、选择题(单选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农药DDT不具备哪种特性?
A杀虫效果不好;B不易分解;C生物放大;D生物累积;E脂溶性。
2.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温室气体?
A二氧化碳;B甲烷;C氮气;D氯氟烃;E一氧化二氮。
3.湿地可以:
A过滤有毒物质;B去除多余的养分;C促进沉积;D减少洪水;E上述各
11.环境法环境管理中的“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企业,治污项目必须与主题工程:
A同时审批、同时设计和同时施工;
B同时设计、同时评价和同时达标;
C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
D同时评价、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
12.在下面有关废水处理的叙述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格栅截留:去除水中粗大漂浮物等;
种功能。
4.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下列哪些因素引起的?
A铅;B加氯消毒;C氯化物;D营养盐。
5.下列哪种类型可能是地下水污染源?

2010年湖南农业大学824环境学概论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0年湖南农业大学824环境学概论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0年湖南农业大学824环境学概论考研真题
科目名称及代码:环境学概论(824)
适用专业: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
一、名词解释(共计30分,每小题3分)
1.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2.放射性废物
3.清洁生产
4. 二次污染
5.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6.南京大气环境质量指数(并写出公式)
7.污染物的土壤净化
8.水体富营养化
9.耗氧有机物
10.TSP
二、简答题(共45分,每小题5分)
1.大气的主要人为污染源有哪些?
2.画出文丘里洗涤器示意图并标出主要部件。

3.水体中主要的有机有毒物质有哪些?
4.一般废水的处理方法大致分为哪几类?
5.简述我国环境科学者提出的土壤环境中重金属背景值调查的检验方法。

6.简述农药在土壤中降解的主要途径。

7.简述堆肥化的5个主要工序。

8.简说环境影响预测的主要方法。

9.简述清洁生产的内容。

三、论述题(共75分,每小题15分)
1.试说我国矿产资源与利用的总势态。

2.试谈固体废物资源化系统技术措施概况。

3.试分析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4.试说重金属鎘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危害?
5.试谈二氧化氮在大气中的主要反应?。

资源环境学院西北农林复试题

资源环境学院西北农林复试题

一,判断改错1烘干法是烘箱在105——110C将土样烘干至恒重,该方法适合于任何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对于含有较高还原性物质的土壤,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有机质含量是导致结构偏高。

3土壤中有效氮是土壤中无机氮。

4用作微量元素分析的样品制作过程中,应禁用铜,铁,类的的工具处理样品。

5 在阳离子交换量测定时,交换完成后洗净多余的盐溶液选用有机溶剂可以防止土壤胶体上指示阳离子的解析6土壤机械分析时,用六偏磷酸钠处理土样,其作用是去除有机质7酸性土壤改良时需要测定土壤的石膏需要量8矾钼黄比色法适宜植物样品中的磷的比色测定,而土壤样品中的磷的测定主要用钼蓝比色法9将风干土样换算成烘干土样的公式是:烘干土=风干土重/(1-W%)10在土壤剖面上对土壤各发生层的理化性状调查时,观察记载的顺序,采样的顺序都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进行的11,长期渍水的土壤含有较高的还原性物质,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有机质含量时会导致结果偏低12,土壤有效氮的生物培养法是指在好气条件下培养并测定土壤中释放出的无机态氮来计算土壤矿化氮量13,土壤速效钾是只土壤中的水溶性钾14,用开氏法测定土壤全氮时,加入硫酸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消解液的温度15,测定阳离子交换量时,有机溶剂洗涤多余的盐溶液是为了防止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指示阳离子的水解16,气量法测定碳酸钙时,气体量管和水平量管要用酸性有色溶液来调节,17,EDTA容量法测定Ca,Mg SO4离子时将待测液酸化并加热是为了除去二氧化碳18,土壤养分测定结果一般要求用以烘干土为基数的质量分数来表示,那么实际测量时使用的土样也必须的烘干19,酸性土壤改良时需要测定土壤交换性酸的含量二简述1,在土壤,植物样品处理的过程中,四分法如何操作?2,玛瑙研钵是比较贵重的器皿,使用时要注意哪些事项3,土壤样品含水量与植物样品含水量在表示方式上有什么不同4,为什么说1mol/L的醋酸铵是土壤速效钾的标准浸提剂5,土壤水溶性盐分包括哪些主要成分(以离子形式表示)提取水溶性盐是常用哪几种水土比6,在土壤全磷测定时,如何消除硅对显色的干扰7,在农产品分析中,用开氏法可以间接测定植物粗蛋白的含量,粗蛋白和纯蛋白的区别是什么8,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测定时,在完成阳离子交换后游离的指示阳离子应选用什么溶剂洗涤,为什么9,用气量法测定碳酸钙时,在什么情况下用标准曲线法计算碳酸钙含量,标准曲线怎么做10,土壤中的氮一般认为有哪些形态,其相互间的转换关系是怎么样的11,开氏法测氮的三个过程,及其原理12,磷含量测定时用钼提抗进行磷的显色时要求保持哪些条件13,土壤水溶性盐分有哪些,与作为生长的关系三简答1,甲醛发测定土氨态氮肥中的氮,简述原理,及反应需要控制的条件2,开氏法测定土壤和植物样品中的全氮,包括了土壤中那些形态的氮,不包括那些形态的氮共包括那几个步骤?详述每个步骤的方法原理并写出氧化剂,催化剂,增温计的分子式3,石灰性土壤速效磷的测定,选用PH8.5的碳酸氢钠做浸提剂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待测液制备时如何控制浸提条件四,计算1ml2%硼酸溶液最多可吸收0.92mg的氮,设土壤含氮量为0.2%,称土样1.000g测定全氮,计算5ml2%的硼酸是否足够吸收?五论述试述重铬酸钾-硫酸外加热法和水合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原理,并比较说明两个方法的异同,在计算公式中,系数1.724, 1.1 和1.33各代表什么意思一、填空1.在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过程中,混合土样的取舍采用四分法留取一定量的样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1农业资源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

分类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

通常农业资源主要指农业自然资源。

即农用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

6 资源科学: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化、数量、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和开发、利用、保育及其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发展关系的科学。

2农业环境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农业用地、用水、大气、生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法定环境范畴。

7 农业环境学:研究人类活动对农业环境质量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3 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实际和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8 土壤环境容量一般讲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称为土壤环境容量4 生物富集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9 农业环境保护法:指调整人们在保护、管理和改善农业环境、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以及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5 水体富营养化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和半封闭性水体中接纳过多的氮磷等营养元素。

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10 农业环境监测: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获取农业(牧、渔)环境质量信息,并据此提出防治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对策的过程。

二、问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论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在地球生态环境中,土地因素的恶化最为严重,过度砍伐森林和对土地的超负荷利用,使全球都在面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地力减退等生态环境问题。

土地生态环境正面临着恶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危害加剧的局面,具体表现在水土流失和盐碱化严重、草地和森林不断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

目前,我国沙漠化的土地面积已达到17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8.13%,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08%,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盐碱化土地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38%;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也远远超过治理的速度,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2469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1];由于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碱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地地力减退。

(2)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失控,结构失衡,浪费土地的现象严重。

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城乡建设和生产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05年当年新增建设用地427.4万亩,比上年增加6% [2];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不仅表现在工业、商业、居住用地比例不合理,而且表现在行业内部不合理,有限土地不能有效配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3)耕地数量急剧减少。

耕地减少的原因在农业内部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所致。

另一类则是非农业建设占地所造成的耕地永久性流失,特别是很多开发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农民失地严重,比如盲目圈地建设开发区,农村宅基地严重超标等。

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18.31亿亩,比上年度净减少542.4万亩,全国人均耕地降为1.4亩;2005年减少的耕地面积中,建设占用318.2万亩,灾毁耕地80.2万亩,生态退耕585.5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8.5万亩,4项共减少耕地1002.4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60万亩,支出大于收入,耕地净减少542.4万亩。

(4)环境污染和污水灌溉导致土壤污染和破坏。

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活、农业和交通。

在工业方面,特别是近年来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由于其分布广、资金技术缺乏,大量污染物质随“三废”排入河流、农田。

目前,我国每年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均在200亿吨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超过65亿吨,占地5万多平方千米,还有堆存的大量城市生活垃圾,不但占用了大量土地,也对水体和土壤等产生了污染,甚至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污染事件;工业所排放的废气、烟尘等所引发的酸雨,也直接或间接的污染了大片土地。

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大部分的城市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或灌溉系统,且在一些水源不足的地区甚至直接引用污水灌溉农田,不少污灌区已发现重金属在表面土积累。

农业方面,大量的不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土壤,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最终随食物链进入人体。

此外,矿产的开采,尾矿的不合理堆积,也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大量的土地。

上述问题的产生与人们在开发利用中过度重视土地的经济价值或市场价值而忽视土地作为生态服务系统的价值是分不开的。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还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

2、试论我国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水资源的特性(1)循环性(2)数量有限性和不可代替性(3)不均匀性(4)多用性全球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趋势(1)农业用水量及农业用水中不可复原的水量最高(2)工业用水由于不可恢复的水量最低,将更加重视提高工业用水技术,降低用水定额,加大力度,大幅度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3)水资源的开发将更为重视经济、环境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3、请你谈一谈土壤环境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要让植物健康的生长,土壤要保持长期肥沃性,才能保持植物长时有养份为它生长时提供所需要的养分,促进植物健康的生长。

还有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水分的温度以及土壤的疏松,季节的变化对植物性有的影响,所以在种植的过程中要注意上述的几个特点才能保证植物健康的生长。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植物的生长发育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营养元素,以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

一、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组成土壤的好质颗粒级含量的百分比,根据这一百分组分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为砂质土,壤质土,质土等。

各类质地对植物的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

砂质土:土质疏松,孔隙大且多,通气透水能力强,生长在砂质土壤上的植根系深而广,便于植物较快地生长。

壤质土:土质均匀,松粘适度,通透性和保水保肥性好。

粘质土:致密粘重,孔隙细小,透水、透气性差,易积水,但有机质含量较高,在粘质土上种植的植物根系入土不深,易受环境胁迫的影响。

砾质土:特点与砂质土类似,种植时需进行土壤改良。

二、土壤理化性:植物在生长发育中养料、空气等都与土壤有直接关系,土壤是农业园艺,所需要的温度、水分、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链节,也是物质和能量的一个储存库,存在于土壤中的水、肥、气、温度都是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循环的结果。

土壤的温度、水分、通气、酸碱度、肥力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

(一)、土壤温度:土壤温度直接影响根系的活动,同时制约着各种盐类的溶解度,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活动以及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转化等。

植物根系生长与土温有关,当土温高时,会受到伤害甚至枯死。

据专家说:“超过25℃的根温对苹果的生长有明显的副作用,进一步的研究指出,根部的温度与生长的关系实质是对光合作用与水分平衡的影响。

据测定光合作用和蒸腾率随土温上升而减少,当土温为29℃时开始下降,到36℃时明显下降,这与土温增加显著地减少时钾和叶绿素的含量有关。

沙壤土比粘土下降更加明显,在36℃时,根系中物质随温度上升更明显下降,当土壤的温度为22~29℃时,没有降低对钾元素吸收的反应,因此在此范围内用施钾肥更可增加净光合速率。

当土温为40℃时叶绿体几乎严重下降,而根部水分含量减少。

这是由于超过适合根部温度,减弱了初生木质部的形成而使水转运受阻。

当冬季地温低于-3℃时,即可发生冻害,低于-15℃大很受冻。

(二)、土壤水分:水分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营养物质只能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被溶解和利用,所以土地中肥、水是不可分的,水分还能调节土壤温度,一般植物根系适宜在田间持水量的60%~80%时活动。

生土壤含水量高于萎焉系数的22%时,根系停止活动,光合作用开始受到抑制,通常落叶果树在土壤含水量为5%时叶片调萎,举例几种物质:葡萄为5%,苹果为7%,桃为7%,梨为9%,柿子为12%。

土壤干旱时,土壤溶液度高,根系不能正常吸水而发生外渗现象,所以施肥后应立即灌水以便根系吸水,土壤水分过多能使土壤空气缺少,缺少氧气产生硫化氢等有毒物质,抑制根的呼吸,以至停止生长。

(三)、土壤通气:植物的根系一般在土壤空气氧量不低于15%时生长正常,不低于12%才发生新根。

土壤中氧含量少,影响根对元素的吸收,但不同植物表现不同。

当氧不足时,对氮、镁来说,桃、柑橘和葡萄较少。

在土壤中根据土壤而对磷和钙的吸收,则葡萄最多,桃树和柿树则少一些,吸收钾,以柿最多,柿、橘和葡萄较少,在土壤中根据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多少,使得一些元素成为还原性物质或成为氧化型。

当土壤水分较高,缺氧时三价铁离子容易氧化还原成为二价铁离子,以硫酸根态存在的硫还原为硫化氢,如果改善了通气则变为氧化型。

据研究,一般种植在氧化还原成为二价电位低的土壤上的作为物产量也低,当土壤淹水通气不良时,尤其在有机物含量多或温度高时,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明显下降,因此在雨后注意排水。

(四)、土壤酸碱度:植物生长要求不同的土壤酸碱度,主要由于土壤中有机质,矿质元素的分解和利用以及微生物的活动,都与土壤的酸碱度有关,各植物对酸碱度的要求不同,不同土壤的酸碱度的影响的要求不同。

不同土壤的酸碱度影响着矿质元素的有效性,从而影响了根系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

在酸性地中有利于对硝元素的吸收,而中性、微碱性元素土壤有利于对氨元素的吸收,硝化菌在PH6.5时发育最好;而固氮菌在PH7.5时最好,在酸性土壤中有些植物易发生失绿症,因为钙中和根的分泌物影响对铁的吸收。

根据这些表现,在生产上应采取相应的改土措施,以利于植物健康生长。

(五)、土壤肥力:通常将土壤中有机质及矿质营养元素的高低作为表示土壤肥力的主要内容。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氮、磷、钾、钙、铁、锰、硼、锌等矿质营养元素类齐全,互相间平衡且有效性高,是植物正常发充“高产稳定”优质所应具备的营养条件,改善土壤条件,提高矿质营养元素的在效性及维持营养元素间的平衡,特别是尽力增加土壤中有质含量,是种植中应常抓不懈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