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概论_习题集(含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含答案)整合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含答案)整合一、选择题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D P76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 C P66 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C.烟尘和二氧化硫D.烟尘和氮氧化物3.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主要是 C A.化学物质 B.细菌C.放射性物质 D. 热4.我国城市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
D A.降雨减少B.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地面的增加C.森林植被被破坏D.过量的开采地下水5.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__。
AA. 有机污染物B.重金属C.三氮D.酸性污染物6.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D P140 A. 重力分离B. 过滤法C. 离心分离法 D. 混凝7.1987 年通过的《蒙特利议定书》是保护--------- 的历史文件CA. 动物B.植物C.大气臭氧层D.水8.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 微米以下的称为___。
C P77 A. TSP B. 飘尘 C.降尘 D. 烟尘9.造成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主要为_______。
DA. 一氧化碳B.甲烷C.氮氧化物D.二氧化碳10.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A A. 6 月5 日 B. 4 月22 日 C. 9 月16 日 D.11 月15 日11.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的时间是A A.1989 年12 月26 日B.1986 年12 月26 日C.1989 年9 月1 日D.1986 年9 月1 日《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我国规定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 B P185 A. 昼间55 分贝夜间45 分贝 B. 昼间60 分贝夜间50 分贝C. 昼间60 分贝夜间的分贝D. 昼间70 分贝夜间55 分贝13.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A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14.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 A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15.联合国于-----年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A P37 A.1972 B.1973 C.1974 D.197516.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设置在-----度最好CA.17-20 度B.18-20 度C.20-25 度D.26-28 度生态平衡失调表现在功能上的标志,包括-----和物质循环中断。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目录:1、生态系统2、最适温度3、生物资源4、水体自净5、全球变暖6、积温(活动和有效)7、光合作用8、光照强度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
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人类社会的发展B. 自然环境的保护C.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D. 经济活动的管理2. 以下哪项不是环境污染的类型?A. 水污染B. 空气污染C. 噪音污染D. 光污染3.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A. 经济增长B. 社会公平C. 环境保护D. 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4. 以下哪个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A. 确定项目的成本效益B. 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C. 促进技术进步D.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5. 什么是生态足迹?A.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B. 人类对环境的污染程度C.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范围D. 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程度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环境学中的“三废”指的是废水、废气和______。
7.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______的浓度增加引起的。
8.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______。
9.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生态系统能够持续支持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自身健康的______。
10. 环境伦理学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______关系。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12. 解释什么是生态平衡以及它的重要性。
13. 阐述环境立法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15. 分析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五、案例分析题(10分)16. 假设你所在的城市正在经历严重的雾霾问题,请分析其成因,并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六、答案1. C2. D3. D4. B5. A6. 废渣7. 温室气体8. 生态系统多样性9. 能力10. 道德11.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增长、资源过度开发、工业污染、城市化进程等。
12.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达到一种动态的稳定状态。
环境资源试题及答案

环境资源试题及答案1. 什么是环境资源?答案:环境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以及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
2. 环境资源保护的意义是什么?答案:环境资源保护的意义在于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什么是生态平衡?答案: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4. 简述环境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案:环境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 保护优先,合理利用;-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科学规划,依法管理;- 公众参与,共同保护。
5. 列举至少三种环境资源的保护措施。
答案:环境资源的保护措施包括:- 实施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 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6.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 请描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答案: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方式,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8. 什么是环境承载力?答案: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环境资源和环境要素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极限。
9. 简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答案: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在于:- 保障人类饮用水安全;-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0. 列举至少三种能源资源。
答案:能源资源包括:- 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 新型能源,如核能、地热能。
环境保护概论单项选择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单项选择练习题库+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IOO题,每题1分,共100分)1、在环境科学里,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
A、生物放大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生物量金字塔D、十分之一定律正确答案:A2、下列不属于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的是()。
A、酸雨B、光化学烟雾C、臭氧层空洞D、硫酸烟雾正确答案:C3、水体自净过程的污染带和恢复带中,B0D5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
A、升高B、降低C、不变D、以上都有可能发生正确答案:B4、以下哪一事件引起了对人类健康的急性危害()。
A、骨痛病事件B、伦敦烟雾事件C、水俣病事件D、富山事件正确答案:B5、下列选项中,属于寄生性食物链的是()。
A、青草一野兔一狐狸一狼B、藻类一甲壳类一小鱼一大鱼C、植物残体一蚯蚓一线虫类一节肢动物D、黄鼠一跳蚤一鼠疫病菌正确答案:D6、以下哪一项不是防止饮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产生的措施()。
A、选择有机物污染轻的水源B、改善氯化消毒方法C、选择硬度低的水源D、预防水源中的藻类生长正确答案:C7、利用大型、自动化设备,实现过程的优化控制,体现了实施清洁生产途径中的()。
A、组织区域内的清洁生产B、资源综合利用C、改变工艺和设备D、组织厂内物料循环正确答案:C8、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
A、二氧化碳B、酸雨C、氟氯燃类化合物D、甲烷正确答案:C9、同一时间内除尘器去除粉尘的量与进入除尘器粉尘量的百分比,指的是()。
A、分级效率B、烟气处理量C、总效率D、通过率正确答案:C10、生态平衡的标志不包括()。
A、生物量持续爆发性增长B、一级结构稳定C、能量流动畅通D、二级结构稳定正确答案:A11、下列关于噪声的描述,哪个是正确的()。
A、噪声产生、传播和接收从基本原理上都与声音不同B、噪声能够对人的心理和儿童智力发育产生影响,但不会导致胎儿畸形C、噪声源不是单一的,因此噪声污染是永久的D、噪声是一种感觉性污染,对噪声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正确答案:D12、沉淀池的主要功能是()。
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环境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A.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B. 自然界的物理现象C. 生态系统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相互作用D. 化学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答案:C2. 下列哪个不是环境问题的表现?A. 空气污染B. 水资源短缺C. 物种灭绝D. 经济危机答案:D3.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哪个年代被提出的?A. 1970年代B. 1980年代C. 1990年代D. 2000年代答案:C4.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哪种气体引起的?A. 氧气B. 氮气C. 二氧化碳D. 臭氧答案:C5. 环境保护法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是谁?A. 政府环保部门B. 建设单位C. 第三方评估机构D. 社区居民答案:B二、填空题1.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自然的问题,它还与________、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相关联。
答案:社会2. 环境伦理学关注的是人类与________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以负责任的方式对待自然环境。
答案:自然3. 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及其对________的影响进行定期或连续的观测、分析和评价。
答案: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4.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维持的人类活动水平,不致对________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答案:生态环境5. 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农业生产与________相结合,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自然生态过程三、简答题1. 简述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答:环境学是研究环境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质量的评定、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等。
其研究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阐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
答: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洪水、干旱和飓风等,影响农业生产和食物安全;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城市和低洼地区居民的生活;生态系统失衡,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还可能引发健康问题,如热浪引起的热射病等。
(完整版)环境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15 分)1. 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02 NOx HC 0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 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 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4. 永久性听力偏移: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 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 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 生物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 分)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山谷风)和(海陆风)。
6. 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 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
低于20Hz 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 分,共10分)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A. 海啸B. 全球温室效应C. 火山喷发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E. 水旱灾害F. 噪声污染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 “三湖” “两区” “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 A C D )。
资源与环境概论_习题集(含答案).doc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习题集一、简答题1.简述农地保护的内容和措施。
2.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途径有那些?3.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主要有那些?4.化肥污染的控制方法有那些?5.阐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6.简述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7.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是什么?8.简述植物养分资源综合管理问题。
9.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有哪些?10.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对策是什么?11.土地管理与保护的任务有哪些?12.阐述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3.农药污染的控制方法有哪些?14.酸雨的综合防治对策是什么?15.大田作物的减灾对策有哪些?16.如何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17.简述湿地的概念、类型、动植物及其保护。
18.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重要性是什么?19.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基本对策是什么?20.生态农业的主要优点有哪些?21.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技术是什么?22.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3.简述化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24.牧区畜牧业自然灾害的减灾对策是什么?2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是什么?二、填空题26.我国资源总体特征是()27.土地的功能有()28.影响水资源丰缺的主要因素是()29.我国六大种植作物是()30.我国肥料养分资源的特点是()31.食物链的四种类型是()32.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农业措施有()33.按防治对象将农药分为七类是()34.目前公认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是()35.农业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36.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问题是()37.土地的自然与经济特性是()38.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39.资源动物主要类型有()40.土壤养分资源的特征是()41.水体人为污染源的类型有()42.农业环境管理手段有()43.农业生物灾害的特点是()4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有()45.温室气体的主要种类有()46.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是()47.土地的经济用途类别有()48.节水灌溉的主要形式有()49.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是()50.资源植物主要类型有()51.沙漠化土地的改良措施是()52.化肥中主要有害物质是()53.“三同时”制度指()54.森林火灾扑救原则是()55.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有()56.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是()57.土地的分类有()58.我国水资源21世纪面临的问题是()59.按生态类型生物资源可分为()60.植物所需七种微量元素是()61.污染土壤的改良措施有()62.水质的六个主要指标是()63.我国生产使用氮肥的主要种类有()64.农业环境监测的原则是()65.自然灾害系统通常包括()66.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67.我国土地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是()68.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是(69.生态系统的四部分组成是()70.植物养分资源的特征有()71.土壤是由哪五因素作用下形成的()72.七大水系由重至轻的污染顺序是()73.大气污染按影响的范围可分为()74.农业环境监测的范围有()75.灾害事件的五个要素是()三、名词解释题(略)……答案一、简答题1.答:内容是三方面,一是对农地面积的保护,实践上根据一定发展时期,为满足对农产品的需要,把必须的农地面积划入保护区,对其实行特殊保护,保持农地面积的稳定,同时农地面积的保护还根据需要与可能,开发可垦为农地的废弃地、荒地,适当扩大农地面积;二是农地物质生产能力的保护,避免土地水土流失、沙化等,加大对中低产农地的建设力度,提高农地物质生产水平;三是农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三废”的排放和农地的污染,提高农地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习题集一、简答题1.简述农地保护的内容和措施。
2.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途径有那些?3.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主要有那些?4.化肥污染的控制方法有那些?5.阐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6.简述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7.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是什么?8.简述植物养分资源综合管理问题。
9.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有哪些?10.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对策是什么?11.土地管理与保护的任务有哪些?12.阐述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3.农药污染的控制方法有哪些?14.酸雨的综合防治对策是什么?15.大田作物的减灾对策有哪些?16.如何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17.简述湿地的概念、类型、动植物及其保护。
18.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重要性是什么?19.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基本对策是什么?20.生态农业的主要优点有哪些?21.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技术是什么?22.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3.简述化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24.牧区畜牧业自然灾害的减灾对策是什么?2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是什么?二、填空题26.我国资源总体特征是()27.土地的功能有()28.影响水资源丰缺的主要因素是()29.我国六大种植作物是()30.我国肥料养分资源的特点是()31.食物链的四种类型是()32.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农业措施有()33.按防治对象将农药分为七类是()34.目前公认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是()35.农业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36.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问题是()37.土地的自然与经济特性是()38.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39.资源动物主要类型有()40.土壤养分资源的特征是()41.水体人为污染源的类型有()42.农业环境管理手段有()43.农业生物灾害的特点是()4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有()45.温室气体的主要种类有()46.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是()47.土地的经济用途类别有()48.节水灌溉的主要形式有()49.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是()50.资源植物主要类型有()51.沙漠化土地的改良措施是()52.化肥中主要有害物质是()53.“三同时”制度指()54.森林火灾扑救原则是()55.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有()56.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是()57.土地的分类有()58.我国水资源21世纪面临的问题是()59.按生态类型生物资源可分为()60.植物所需七种微量元素是()61.污染土壤的改良措施有()62.水质的六个主要指标是()63.我国生产使用氮肥的主要种类有()64.农业环境监测的原则是()65.自然灾害系统通常包括()66.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67.我国土地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是()68.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是()69.生态系统的四部分组成是()70.植物养分资源的特征有()71.土壤是由哪五因素作用下形成的()72.七大水系由重至轻的污染顺序是()73.大气污染按影响的范围可分为()74.农业环境监测的范围有()75.灾害事件的五个要素是()三、名词解释题(略)……答案一、简答题1.答:内容是三方面,一是对农地面积的保护,实践上根据一定发展时期,为满足对农产品的需要,把必须的农地面积划入保护区,对其实行特殊保护,保持农地面积的稳定,同时农地面积的保护还根据需要与可能,开发可垦为农地的废弃地、荒地,适当扩大农地面积;二是农地物质生产能力的保护,避免土地水土流失、沙化等,加大对中低产农地的建设力度,提高农地物质生产水平;三是农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三废”的排放和农地的污染,提高农地质量。
措施是:建立相应的制度,以实现农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约束和规范人们对农地的行为准则。
具体有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保护农地用途和农地利用方式保护等。
2.答:主要途径是开源、节流、加强管理。
开源:水利工程开源(如修建各类拦蓄工程,跨流域调水等);有效利用天然降水(蓄积雨水、拦沟筑坝、建池塘、水窖等);污水资源化(废水经过处理达标后用于灌溉);咸水资源化(一定条件下可为农业所利用);人工增雨(人工增加降水措施)。
节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如渠道防渗、喷灌、滴灌、微灌、微型水利工程配套等)。
提高农田水分生产效率(科学管理、平衡施肥、增加土壤蓄水量等)。
加强管理:倡导节水、保护水源;依法治水、管水;建立水的有偿使用机制;建立高效用水体系。
3.答:○1深入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重点是珍贵、稀少和特有的,内容包括资源的组成、分布、栖息环境、种群数量和利用现状等。
○2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将部分野生种群迁到适当地方进行人工管理与繁殖,使种群扩大。
○3建立种质资源库:建立和收集种质资源库或遗传基因库,对稀有珍贵的有经济价值的,濒危灭亡的物种进行收集保护。
○4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立法和严格执法:通过《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实施,严格执法。
4.答:○1适时、适量施用化肥(改进技术,普及知识,改进方式等)○2调整化肥中P、N、K比例(适当增加PK比重,减少N的数量)○3有机无机化肥配合使用,走生态农业道路(大力提倡有机肥,适当减少化肥用量)○4广泛深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据作物和土壤,实行“配方、测土施肥”)○5改进施肥机具和施肥方法,并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
○6开发化肥新品种,改进化肥的制造方法(化肥应朝高浓度、复合、缓效化发展)○7加强生态建设,防治水土流失(良好生态环境可减少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肥料)5.答:○1中国人口众多(近13亿人,应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2资源相对短缺(总量大,人均少,不合理开发与浪费,加速资源短缺);○3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增长与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4环境污染加剧(城市污染,河流污染,酸雨危害,垃圾及废弃物污染十分严重);○5资源利用效率低,技术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我国情决定资源投入不足且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所以我国选择了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兼顾长远和当前、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必然选择。
6.答:○1水土流失(分为水蚀和风蚀,受气候、地形、土壤、植被及陡坡、开荒、过度放牧、毁坏植被等影响,面积持续增加)。
○2土地沙化(人为开荒造田,植被破坏,风水侵蚀,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等使沙化严重)。
○3次生盐渍化及碱化(不正确利用耕地,不合理灌溉,蒸发量加大,使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
○4土壤退化(土壤侵蚀、沙化、污染及次生盐渍化等使世界15%的土地面积发生退化。
7.答:○1挖掘气候生产潜力,提高作物单产;○2气候资源与其他农业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3根据气候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实现减灾增产;○4开发利用气候能源,改良生态环境;○5利用气候“相似原理”引进优良品种;○6开发利用山区的立体气候;○7根据气候资源的分布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8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突出重点。
8.答: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包含:○1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持良好的环境为前提,以促进系统内部养分资源循环为核心,将一定条件的植物生产过程或植物—动物生产过程视为一个系统,进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2根据土壤养分资源的特征,以其高效利用为核心,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和轮作制度,运用农艺措施实施作物综合管理。
○3根据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物质循环特点和作物养分吸收规律进行施肥调挖,实行综合作物养分管理。
9.答:○1叶片或其他器官表现受害,或导致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降低(较普遍,如城市、工矿废水使作物发育缓慢,茎叶出现斑点);○2产品中有害物质积累,不能食用(如重金属、聚氯联苯等在作物积累,产品不能食用);○3使产品品质降低(水中污物如酚超标使蔬菜品质降低)。
10.答:○1调整产品结构,把好企业发展方向关;○2制定乡镇环境规划,合理安排企业布局;○3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4大力推动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工艺,积极对乡镇企业污染进行治理;○5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11.答:(1)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土地法及相关法律;(2).强化土地管理;(3).做好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4).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5).切实编制,修订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6).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7).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12.特点是森林资源总量可观,物种丰富。
问题是:(1).地理分布不均衡,影响总体功能发挥;(2).人均少,承受压力大;(3).结构欠合理,危及可持续利用;(4).林地不足与生态要求差距大;(5).天然林资源减少,森林质量下降;(6).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失衡。
13.答:(1).现有农药安全使用(对农药使用次数、用量、安全间隔期有明确规定);(2).加强农药管理(建立完善的登记制度及毒性安全性评价);(3).现有农药的合理使用,低毒高效农药的研制;(4).改进剂型和施药技术(用包衣、颗粒进行静电喷雾,低容量喷雾等)。
14.答:(1).加强大气污染物和酸雨的连续监测,重视国际间的协作;(2).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3).尾气脱硫脱氨(用分离法和转化法);(4).降低煤炭中含硫量及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15.答:(1).生物工程措施(植树造林、加强农林复合生态带及选育抗逆品种等);(2).水土工程措施(修水库、治理江河、兴修排灌渠等,农田基本建设等);(3).农业技术措施(调控水肥、耕作、覆盖地表、化肥调控、播种、育苗等);(4).其他措施如人工防雹,炮击消雹等。
16.答:首先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及水资源、危机意识、节约用水、加强水源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其次,建立健全保障农业合理高效用水政策、法规、依法治水、管水;第三,建立适应市场下的有偿用水机制,确定水的高效使用的价格收费体系;第四,建立农业高效用水管理体系,如用水管理体制和制度,实现农业高效用水。
17.答:概念——薄层或间隙积水的沼泽、涨潮被水淹没的海滩。
类型——沼泽、滩涂、湿源、泥炭地等。
沼泽、滩涂等地的动植物有:藻类、牧草、药用植物、芦苇、红树及鸟类等几百种。
保护——因开荒、围湖、不合理开发利用使湿地减少,湿地在保持生态方面有重要作用,为此我国1992年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承诺对湿地保护。
18.答:○1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乡镇企业“三废”的治理能促进农业生产、保证农产品的质量);○2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治理乡镇污染改善劳动条件,促进人体健康);○3有利于保护我国农业环境(治理乡镇企业污染,就从根本上改善和保护我国农业大环境)。
19.答:○1加强对气候变化研究;○2调整农业布局、结构,合理规划耕作制度与种植制度;○3实施“大农业”的战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4开展抗逆品种的选育;○5高度重视农业气候敏感区的综合防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