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肝肠循环示意图
人体解剖学-循环系统-多动图

腋静脉 大隐静脉
腹壁上静脉 深静脉
腹壁下静脉
胸廓内静脉 髂外静脉
2021/10/10
79
腹部的静脉(成对脏器)
肾上腺静脉
肾静脉
睾丸静脉 (卵巢静脉)
下腔静脉
注:左睾丸(卵巢)静脉、 左肾上腺静脉→左肾静脉→ 下腔静脉
2021/10/10
80
腹部的静脉(不成对脏器)
肠系膜上静脉 脾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61
6.盆部动脉
直肠下动脉
脏支 子宫动脉
髂内动脉
阴部内动脉 闭孔动脉
壁支 臀上动脉
髂总动脉
臀下动脉
髂外动脉 腹壁下动脉
股动脉
2021/10/10
62
7.下肢的动脉
髂外动脉
股动脉
腘动脉
胫前动脉
胫后动脉
足背动脉 足底
足底
内侧
外侧
动脉
动脉
2021/10/10
63
思考题
股总主动 动 动冠导能脉脉脉心管到→→→病,达髂腹主介请病外主动入问变动 动 脉治 导 的脉 脉 弓疗 管 冠→ → →时 要 状髂 胸 升, 依 动经 次 脉股 经 放动过 置脉哪 支根些架部血?放管入才 主动脉→冠状动脉
枕静脉
颈外静脉 上肢的静脉
2021/10/10
71
危险三角
鼻根至两侧口角之间 的三角形区域
面静脉经内眦静脉、 眼静脉与颅内海绵窦 相通,因缺少静脉瓣, 感染易经此途径入颅
2021/10/10
72
上肢的静脉
深静脉
浅静脉
锁骨下静脉
腋静脉
肘
正
中
肱静脉
静
脉
人体8大代谢途径全景图

7-磷酸景天庚酮糖 1,3-双磷酸甘油酸盐 3-磷酸羟基丙酮酸
3-磷酸丝氨酸
甘氨酸
预苯酸
赤藓糖-4-磷酸 分支酸 2-磷酸甘油酸盐 3-磷酸甘油酸盐 2,3-双磷酸甘油酸盐 核糖-5-磷酸盐 o-乙酰丝氨酸 半胱氨酸
辅酶A是一种含有泛酸的辅酶, 在某些酶促反应中作为酰基的载体。 由泛酸、腺嘌呤、核糖核酸、磷酸 等组成的大分子,与醋酸盐结合为 乙酰辅酶A,从而进入氧化过程。 对糖、脂肪及蛋白质的代谢起重要 作用,其中对脂肪代谢的促进作用 更加重要。
乙酰辅酶A
柠檬酸盐 顺乌头酸 苏氨酸
高丝氨酸-0-磷酸盐 高丝氨酸 天门冬氨 4-天冬氨酰磷 酸-4-半醛 天门冬氨酸
草酰乙酸 三羧酸循环(又名柠檬酸循环)
咪唑-丙酮醇-磷酸盐
赤式-咪唑-甘油-磷酸盐
组氨醇-磷酸盐
组氨醇
组氨酸
丙酮酸
2-氧代-丁酸
o-琥珀酸-高丝氨酸
2,3-二氢吡啶二羧酸
苹果酸盐 乙醛酸循环
甘露糖-6-磷酸盐
5-磷酸核酮糖
邻氨基苯甲酸 -N-核酸-磷酸盐
果糖-1,6-二磷酸 核糖-5-磷酸盐 苯丙酮酸 木酮糖-5-磷酸盐 糖酵解 甘油醛-3-磷酸盐
二羟丙酮磷酸盐
甘油激酶
4-羟基-苯丙酮酸
甘油-3-磷酸盐脱氢酶
甘油-3-磷酸盐
丝氨酸 辅酶A(CoA):
脱氧胸苷
脱氧胞苷
脱氧腺苷
脱氧鸟苷
邻氨基苯甲酸
异柠檬酸盐
谷氨酰胺
2-醋酸 -乳酸盐
2-醋酸-2 -羟基-丁酸
胱硫醚
哌啶-2,6-二羧酸
延胡索酸
酮戊二酸盐
谷氨酸盐
谷氨酰磷酸盐
谷氨酸-5-半醛
药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
1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2
药物的体内过程
3
房室模型
4
药物消除动力学
第二章
5 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6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7 药物剂量的设计与优化
第二章
❖ 掌握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规律 ❖ 药物的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 ❖ 首关消除 ❖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之特点及意义 ❖ 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 ❖ 酶的诱导或抑制 ❖ 药物排泄的途径、特点、影响因素。肝肠循环 ❖ 一级消除动力学 ❖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消除半衰期(t1/2)、
第二章
(2)直肠给药
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吸 收不如口服。唯一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 化道的刺激性。
(3)舌下给药
由舌下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体 循环,适合经胃肠道吸收时易被破坏或有 明显首过消除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异丙 肾上腺素。
第二章
(4)注射给药
特点是吸收迅速、完全。适用于在胃肠 道易被破坏或不易吸收的药物(青霉素G、 庆大霉素);也适用于肝中首过消除明显 的药物(硝酸甘油 )。
吸收部位
主要在小肠。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都要经过门 静脉进入肝,再进入血液循环。舌下给药或直肠 给药,分别通过口腔、直肠和结肠的粘膜吸收
停留时间长,经绒毛吸收面积大 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Fick扩散定律 (Fick’s Law of Diffusi第on二)章
第二章
[CO2]i >[CO2]o
1.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第二章
❖(二)简单扩散
非极性药物分子与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 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称简单扩散, 又称
被动扩散
药物的体内过程

(二)器官血流量(blood flow of organs)
再分布(redistribution) 硫喷妥钠(thiopental sodium)首先分布
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全麻作用,随
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脂肪组织转移,
病人迅速苏醒。
(三)组织细胞结合
碘 甲状腺 T3、T4
(四)体液pH和药物的解离度(pKa)
significance of Vd ( Vd意义)
1、可以估计药物的分布范围
Vd <5L 药物基本分布于血浆 ≈15L 药物分布于细胞外液
>100L 药物在组织或器官浓集
2、可以计算出期望药物浓度
所需要的给药量。
Vd = A C0
3 )clearance, CL(清除率)
The volume of plasma cleared of drug per unit time is known as the clearance.
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
别,则称为生物等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est of bioequivalence
(生物等效性检验)
为了检验药物制剂与参比品在吸收利
用的程度上是否一致,保证药物制剂的安 全可靠性,特地规定药物制剂的AUC、 Tmax及Cmax应在参比品的80~120 %范围 内,称为“等效性检验”。其中AUC等效
特点( characters ):
1)特异性低
(metabolize many drugs) 2)具有个体差异
(have individual variation)
3)具有多种功能(represent a mixedfunction oxidase system) 4)可以被诱导或抑制 (can be induced or inhibited)
口服药物在体内的循环途径

口服药物在体内的循环途径药物是在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
药物的发明大幅度的缓解我们的病痛难受。
但药物也有副作用,用药时我们要认真研读说明书,听从医嘱。
药物分为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口服药物,那么大家是否知道口服药物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口服药物在人体的循环途径吧!★(一)药物口服后的循环过程口服药物后,经口腔-咽-食管-胃-小肠(以下是血液循环途径)-小肠毛细血管-肠系膜上腔静脉-门静脉-肝门-肝毛细血管-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房室口-右心室-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肺的毛细血管-左右肺静脉-左心房-左房室口-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肾动脉-肾-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其中吸收、分布、排泄过程属于转运,代谢过程属于转化。
口服→口腔→咽→食管→胃→肝脏→胆汁→肠腔→粪便排出口服→口腔→咽→食管→胃→肝脏→肾脏→尿液排出从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三)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如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制剂和给药途径等。
其中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最为重要,给药途径不同,可直接影响到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
不同的给药途径,药物吸收的快慢依次为: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血管内直接给药(如静脉注射)因直接进入血液,无吸收过程。
★(四)药物在体内如何作用首先,药物在胃部进行崩解然后一部分药物经肝门静脉,在肝中代谢掉一部分,这里主要是经肝内的P450酶系作用~这就是所谓的首关效应,降低药效的意思~然后以无活性的物质入血循环再肾脏排泄。
故对于某些毒性较大的药物,是很伤肝的~再次,药物到达小肠,经小肠上皮细胞细胞等吸收,药物到达目标区域或者起全身作用的,如果某些药物是前药的话,会经初部代谢发挥作用后,入血循环经肾脏排泄;如果是以原形形式起作用的话,就还是以原形经肾脏排出。
药理学第二章

简单扩散
滤过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问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 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 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内 排出?
2、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吸收过程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2、药物的体内过程
2、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定义: ❖ 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 苯巴比妥(弱酸性)pKa=7.4
根据10pH–pKa=[A–]/[HA],当尿液为碱性时, pH值大于pKa,[A-]增多,即[解离型]多,重 吸收减少,药物排泄加快,中毒时碱化尿液。
1.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3)药物分子跨膜转运还符合Fick定律:
面积*通透系数
通透量(单位时间分子数)=(C1-C2)*
1.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二)简单扩散
非极性药物分子与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 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称简单扩散, 又称
被动扩散
大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
1.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离子障
❖ 分子状态药物疏水而亲脂, 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 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 胞膜的脂质层。
1.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另外还有血-眼屏障、血-关节囊屏障
❖ (三)、体液的pH和药物pKa
❖ 药物pKa和体液的pH决定药物分布重要因素, 一般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浓度较高,弱酸性药物 在细胞外液浓度较高。利用这一原理对药物中毒 进行解毒。
❖ (四)、其他因素 ❖ (1)组织器官的血流量 ❖ 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滤过 简单扩散 载体转运
护理专业药理第3章药动学

3、生物利用度是衡量药物制剂质量的一 个重要指标。
(二) 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CL) 定义: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
2、注射给药:iv(静注)、im (肌注)、 sc (皮下注射)、ia(动脉注射)
特点:(1)一般吸收较po快 (2)iv 无吸收过程
3、吸入给药: 4、经皮给药:促皮吸收剂如氮酮等, 与药物制成贴皮剂。
脂溶性高的药物易透皮吸收。
(二) 分布(distribution)
定义:药物吸收后经体循环到达机体组织 器官的过程。
少数药物:活化
Ⅱ相反应(第二步):结合(可与葡萄 糖醛酸等结合)
结果:药物活性↓或灭活并使极性 、 水溶性,易经肾排泄。
注意:各药在体内转化过程不同, 有的只经一步转化,有的完全不变自肾 排出,有的经多步转化。
转化酶:(1)特异性酶:如AChE、MAO
(2)非特异性酶:肝细胞微粒体 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又称肝药酶。肝药酶 是由许多结构和功能相似的肝脏微粒体的细 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或CYP450,简称 CYP)同工酶组成,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 主要酶系统。
弱碱性药物: 10pKa-pH =[离子型]/[非离子型] ②
10pKa-pH =[BH+]/[B]
每个药都有其固定的pKa值,当pKa 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 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 变化,pH值的微小变化即可引起弱酸性 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的显著变化。
离子障(ion trapping):非离子型药物 可自由穿透细胞膜,而离子型药物(极 性大)则不易跨膜转运,被限制在膜的 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循环系统解剖示意图

(2)射血期
快速射血期 0.1s
减慢射血期 0.15s
心室继续收缩
迅速射血入动脉后
↓
↓
室内压↑>动脉压
心室容积继续↓
(左室>80mmHg,
↓
右室>8mmHg )
室内压略<动脉压
↓
↓
动脉瓣开放
射血能=血液的动能
(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 继续射血入动脉
↓ 迅速射血入动脉 (占射血量70%)
(占射血量30%) ↓ 心室肌收缩强度↓
平和时间进程。细胞膜上大部分钠、钙通道是否处于备用状态, 是心肌是否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变化
心 肌一次兴奋后,膜兴奋性发生一系列变化:
(1)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0期~复极-55mV对任何刺激不反应。 局部反应期:复极-55mV~复极-60mV,对强刺激可发生
部分去极化,不产生AP。 有效不应期:0期去极化~复极-60mV,对任何刺激不产生AP
兴奋性 传导性
收缩性 自律性
工 心房肌
作
细 胞
心室肌
+ ++ + —
自 窦房结
+
律
+ 细
胞
房 房结区
室 交
结区
+
界 结希区 +
浦氏细胞
+
+++ —
++
—
+
—
++
—
++++ —
++ +
—
+ +
一 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