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肠循环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理名词解释1、离子障(ion trapping):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体液内均不同程度的解离。
分子状态的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脂质层的现象。
2、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
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
4、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
5、肝药酶(非专一性酶):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可促进药物转化的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6、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也称线性动力学(linear kinetics)。
TD:大多数药物属于、比率恒定、半衰期=0.69/k。
7、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也称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
TD:少数药物属于、半衰期可变。
8、稳态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等量等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4~5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称为~,亦称为坪值。
TD:消除药量与吸收药量相等、水平波动在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坪值波动与每次剂量和给药间隔呈正比、达坪时间与半衰期呈正比、首剂加倍立即达坪。
肝肠循环名词解释药理学

肝肠循环名词解释药理学肝肠循环药理学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学科,也是生物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包括了药物及其他药物成分在人体肝脏和肠道方面的作用机理和病理生理学特点。
本文将介绍肝肠循环药理学的概念、研究方法、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及在肝脏和肠道疾病治疗方面的发展等内容。
肝肠循环药理学是对药物的先天代谢和后天代谢、以及药物在肝脏和肠道方面作用机理的研究。
它是将药物在肝脏作用、药物代谢、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肠道吸收和分布的相互作用综合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分子、代谢、毒理和药效学等,以及肝脏和肠道疾病治疗药物在肝脏和肠道中传输、代谢、吸收、分布、代谢及其作用机制等。
在实践中,肝肠循环药理学研究分析了作用于肠道和肝脏的药物,其包括:药物吸收机制、药物代谢机制、毒性作用机制、药物的肝脏代谢作用机制、肠道的细胞内吸收机制、肠道的表面活性物质作用机制等。
此外,还考虑了药物在肝脏和肠道中的细胞信号转导、转运蛋白聚合物的作用、药物的药效学行为及有效剂量的变化等因素。
肝肠循环药理学的研究首先要考虑到药物在肝脏和肠道中的反应,即先天代谢和后天代谢。
一般来说,先天代谢与药物的结构强烈相关,受到药物结构的约束;后天代谢则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来改变药物的作用机制。
肝肠循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主要涉及药物的肝脏代谢、肠道细胞内吸收、肠道表面活性物质作用等。
肝脏代谢可以使药物更有效地作用,肠道细胞内吸收可以加快药物的吸收速度,肠道活性物质作用可以促进药物的稳定性及药物分子的传递。
在肝肠循环药理学研究中,还要考虑到药物在肝脏和肠道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发展情况。
对于肝病患者来说,药物的代谢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这与肝脏的功能能力和药物的结构强度有关。
而对于肠道疾病,药物的肠道表面活性物质作用机制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这可以有效改善肠道疾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肝肠循环药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研究了药物在肝脏和肠道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在肝脏和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发展情况。
药理学中肝肠循环的名词解释是

药理学中肝肠循环的名词解释是肝肠循环:解析药理学中的关键概念在药理学的研究领域,肝肠循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转运过程。
肝肠循环指的是药物从肝脏到小肠,再从小肠回到肝脏的循环过程。
本文将探讨肝肠循环的定义、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其在药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一、肝肠循环的定义肝肠循环指的是药物在体内经过口服进入消化道后,一部分被肝脏代谢后排泄,然后再回到小肠,再次被吸收到血液中的循环过程。
这个循环过程包括了肝脏和小肠之间的摄取、代谢、排泄以及再吸收等几个步骤。
二、肝肠循环的机制1. 肝肠转运蛋白:肝肠循环的关键在于肝脏和小肠的组织中存在着一系列重要的转运蛋白。
这些转运蛋白可以将药物从肝脏中排出,经过胆汁进入小肠,然后再从小肠吸收回血液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转运蛋白是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蛋白(MDR),它们能够将药物主动地转运出肝细胞和肠上皮细胞。
2. 肠道细菌的作用: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群落,它们产生的酶可以降解药物,使其活性减弱。
此外,某些细菌还能通过将药物分解为不活性代谢物,降低药物的吸收率。
3. 肠道黏膜屏障:肠道黏膜屏障对药物的吸收和排泄起着关键作用。
黏膜层通过分泌黏液和肠道纤毛的运动来调节药物的吸收速率和排泄速率。
三、影响肝肠循环的因素1. 药物的化学性质: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在肝脏和小肠中的代谢和转运方式。
一些药物可能通过转运蛋白主动排除,而另一些药物可能容易被肠道细菌降解。
2. 肝脏功能: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肝脏疾病或者肝功能衰竭会显著影响药物的代谢和转运,从而影响肝肠循环。
3. 肠道菌群: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会直接影响药物的降解和代谢。
4. 肠道疾病:一些肠道疾病如肠胃炎、肠道感染等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影响肝肠循环的正常进行。
四、肝肠循环在药理学研究中的意义肝肠循环在药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了解药物的肝肠循环特性可以帮助我们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副作用。
名词解释肝肠循环

名词解释肝肠循环
肝肠循环是指肝脏和肠道之间的血液循环系统。
肝肠循环起源于肠道的门静脉系统,将富含营养物质和消化产物的血液输送到肝脏进行代谢、转化和排泄,然后再将经过处理的血液返回到体循环中。
在肝肠循环中,血液从肠道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其中包含了来自肠道的消化产物、毒素以及各种有机物质,如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
肝脏是一个重要的代谢器官,具有解毒、酶促反应和合成等功能。
在肝脏中,这些物质被分解、合成、转化和排泄,以满足身体的代谢需求。
在肝肠循环中,肝脏还可以对肠道中的微生物进行过滤和清除。
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肝脏通过清除这些微生物,帮助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并防止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肝肠循环对维持身体健康和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有助于消化、吸收和代谢营养物质,还可以排除有害物质和代谢废物。
肝肠循环的紊乱可能导致肝脏疾病、胆固醇代谢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衡等问题。
为了维持肝肠循环的健康,人们可以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进行调节。
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避免过量饮酒和吸烟等不良习惯对肝肠
循环的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例如通过摄入益生菌和膳食纤维,也有助于维护肝肠循环的正常功能。
胆汁酸肝肠循环对肠道组织损伤修复的调控机制 -回复

胆汁酸肝肠循环对肠道组织损伤修复的调控机制-回复题目中文翻译为:胆汁酸肝肠循环对肠道组织损伤修复的调控机制。
引言:胆汁酸是一种重要的消化液成分,参与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胆汁酸通过肝肠循环在肠道和肝脏间循环,起到重要的代谢调节作用。
在肠道组织受损后,胆汁酸肝肠循环会发生调节,对肠道损伤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胆汁酸生成、胆汁酸受体和信号通路以及肠道组织损伤修复等方面,逐步解析胆汁酸肝肠循环对肠道组织损伤修复的调控机制。
一、胆汁酸的生成和循环胆汁酸是由肝脏合成的,并通过胆囊储存,进入小肠发挥作用。
其生成过程包括胆固醇清除、7α-羟化作用、酰化作用等。
生成的胆汁酸进入小肠后,一部分被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肝脏重新合成胆汁酸,再次进入小肠,形成肝肠循环。
二、胆汁酸受体和信号通路的调控肠道上皮细胞表面存在多种胆汁酸受体,如FXR、TGR5等。
这些受体感知胆汁酸的浓度和种类,并通过激活相应的信号通路发挥生物学效应。
FXR 受体激活后,可抑制胆汁酸的合成,减少胆汁酸在肠道的浓度;TGR5受体激活后,可增加肠道黏膜细胞分泌黏液,促进肠道修复。
除此之外,胆汁酸还可以通过TGR5激活肠道上皮细胞内的AMPK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肠道组织的修复。
三、胆汁酸肝肠循环对肠道组织损伤修复的调控1. 抗氧化作用胆汁酸可以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内抗氧化酶的合成和释放,减少氧化损伤,保护肠道组织。
此外,胆汁酸还可以调节肠道内细菌的组成,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进一步减轻氧化损伤。
2. 促进肠道黏膜修复胆汁酸通过激活TGR5受体,促进肠道黏膜细胞增殖和迁移,加速伤口愈合。
同时,胆汁酸影响肠道上皮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活性,使其降解掉坏死组织,清除创伤区域,有利于新生组织的生成。
3. 抑制炎症反应胆汁酸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对肠道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肝肠循环的名词解释

肝肠循环的名词解释肝肠循环是指人体肝脏和肠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物质循环过程。
肝脏和肠道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它们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和通路,共同完成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等重要生理过程。
首先,肝肠循环与消化吸收过程密切相关。
在消化道中,食物经过机械和化学的消化作用,转化为细小的颗粒和营养分子。
这些细小颗粒和营养物质通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而在这个过程中,肝脏是主要的调节器官。
通过肝门静脉系统,肝脏能够接收肠道中的营养物质,并对其进行加工、转化和分配。
肝脏能够将营养物质通过胆汁分泌到胆道系统,继而进入肠道。
肝脏同时还能够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供给全身组织进行能量代谢。
这样,肝肠循环保证了人体能够正常地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其次,肝肠循环与代谢调节密切相关。
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它能够对体内物质进行合成、分解和转化等反应。
在肝肠循环中,肝脏能够通过对血液中的有毒物质进行转化和解毒作用,将其变为无毒的物质,然后通过胆汁排泄到肠道中,最终从体外排除。
此外,肝脏还能够将过量的维生素、药物和激素等代谢物质进行处理和转化,保持体内物质的平衡。
肝肠循环的顺利进行,为人体内代谢物质的调控提供了基础。
第三,肝肠循环与排泄功能密切相关。
在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之后,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和代谢产物需要排泄出去,以维持体内的稳态。
肝脏通过胆汁分泌将废物和代谢产物输送到肠道,然后通过肠道的蠕动和排泄作用将其排出体外。
此外,肝脏还能够通过尿液和汗液等途径,将一部分废物和代谢产物排泄掉。
肝肠循环的进行确保了人体内废物的及时排除,起着净化体内环境的作用。
最后,肝肠循环还与某些药物和疾病有密切联系。
一些药物的代谢和清除大部分发生在肝脏中,具有药物转化和解毒功能的肝脏通过肝肠循环将这些药物排泄到肠道中。
这也是一些口服类药物在应用时需要注意的原因之一。
此外,一些相关的肝肠疾病,如肝硬化、胆道阻塞等,会影响肝肠循环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相应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药理学名词解释及大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1.First pass elimination(首过消除/首过代谢/首过效应):指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被肠壁和肝脏部分代谢,从而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肝肠循环):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胆汁内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壁,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肝肠循环。
3.Enzyme inducer (酶诱导剂):能使药物代谢酶活性增高,药物代谢加快的药物。
4.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5.Vd(表观分布容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所需体液容积6.Steady-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稳态血浆浓度):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从而达到平衡,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血浆浓度7.Efficacay(效能):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为最大值,也称效能。
8..Potency(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9.Withdrawal symptoms (停药症状):或称停药综合征,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症状,精神和躯体表现出一系列特有的症状,这类病人停药时必须逐渐减量。
停药反应( withdrawal reaction ): 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反跳反应。
肝肠循环 名词解释

关于沿街建筑距离D和⾼度H⽐值的建议关于沿街建筑距离D和⾼度H⽐值的建议2007-12-03 18:47:12【内容提要】引⽤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讨论城市沿街建筑距离 D和⾼度H的⽐值。
设想适⽤温州地区的 D/H值,以创造优美多变的城市空间。
【关健词】沿街建筑⾼度距离 D/H⽐值⼆○○⼀年三⽉温州市规划局出台了⼀部《温州市规划管理技术审批规定》(以下简称“市规”)。
除了市区按照该“市规”执⾏外,各县镇可参照执⾏。
由于“市规”起的作⽤是法规效⼒,是规划管理的依据,因此,只有把握和理解“市规”的九章规定,才能够发挥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作⽤,将规划的技术管理⼯作做好,推进城市化进程。
但“市规”现在是颁布试⾏,在条⽂的字⾏句间,难免存在⼀些值得商榷的地⽅。
像“市规”第五章第5.2条:“道路两侧建筑物⾼度退让。
”就有这样的情况。
“市规”5.2.2款规定:新区城市道路及商业街为保证⾃⾝的⽇照、通风和两侧建筑的采光和通风,道路两侧建筑⾼度达到1.5(B+S)倍后,应按斜线向后退让,如图1。
其中H=1.5(B+S)。
即临街⾼度 H等于街道红线宽度 B加上⼀侧建筑退道路红线距离 S的1.5倍。
该款既指明适⽤于新区城市道路及商业街;⼜明确了这些街道两侧的建筑⾼度定量值为1.5(B+S)。
众所周知,古⿅城三⼗六坊,⼀坊⼀河两岸绿,⼩桥流⽔⼈家悦。
现温州四个现代化,万户百⼯市场闹,车⽔马龙⼤众笑。
改⾰开放⼆⼗多年来,城市资源,⼊⼝集聚⽇益加快,温州⼤都市将在当今⼀代的温州⼈⼿中建⽴。
道路交通规划已然绘就、城市⾻架也已搭成,深谙商机的温州⼈抢占利好地段,喜欢街道两旁设店创业,因此街道两旁店铺林⽴,激励得⼤街⼩巷熙熙攘攘热闹⾮凡。
沿街建筑,指沿街道两侧来布置的建筑。
沿街可以布置商店、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各类建筑。
由商店组成的街道我们称为商业街。
温州⼤街⼩巷商铺林⽴,早些年⼏乎可以说新旧街道全可称为商业街。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规划师、建筑师已经认识到新区城市道路与商业街的不同,设计规划有全然不同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肠循环
又称为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
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此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
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动物实验显示,抗菌药物抑制肠道细菌后,可降低某些药物的肝肠循环。
肝肠循环的意义决定于药物在胆汁的排出率,药物在胆汁排出量多时,肝肠循环能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如果能阻断该药物的肝肠循环,则能加速该药物的排泄。
如洋地黄毒苷中毒,服用考来烯胺可在肠中与之结合,阻断其重吸收,增加其排泄。
另一解释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胆汁排泄往往是主动过程,有酸性、碱性及中性三个主动过程排泄通道。
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后的药物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被重新吸收,这种现象称为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而在药效学上表现为药物的作用明显延长。
也有些结合性代谢物经胆汁排入肠道后,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会再次吸收形成肝肠循环。
洋地黄毒苷肝肠循环较多,与其作用持久有关,吗啡,地西泮,炔雌醇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