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应该避免的五大心理误区
大学生求职应避免五大误区

大学生求职应避免五大误区对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在记者对多场招聘会和用人单位的采访中了解到,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存在五大误区,这是导致求职失败的原因。
对企业一无所知很多毕业生应聘企业很随意。
在一次招聘会上,一家化妆品公司的招聘主管让应聘大学生说出几款该公司代理的品牌名称,没想到求职者一个都答不出来。
这位招聘主管说:“对公司这么陌生,在求职前不去了解该公司,很难想像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
这样不负责的人,我们肯定不会用。
”记者了解到,这种情况招聘单位遇到很多。
自以为是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并非找不到任何工作,而是由于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对一些薪酬比较低的工作不屑一顾,盲目地追求脱离自身实际的“高工资、高待遇”的理想工作。
这种“半吊子”型的人才,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必然要走向失业。
应聘太盲目不少大学生并不知道某个职位的职责分工是什么,只会从字面上去理解。
一家公司“营业服务部”下属的商品企划室招聘,结果许多大学生看到“服务”二字,就以为是做服务工作无人应聘。
而当公司把“服务”二字去掉后,马上就有很多人投简历。
人事主管告诫说,如果对职位不明白可以询问用人单位,不要单从字面上去片面理解,这样很可能会错过一个好机会。
不愿到基层去吃苦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刚进入企业,很难立刻进入角色。
一些公司规定所有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都要到一线去锻炼一年,有的同学一看不能马上搞设计、搞管理工作,要“吃一年的苦”,就打退堂鼓不愿意干了,白白丢掉了很好的工作。
独立性欠缺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中只知死啃书本,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每次应聘都要父母参与求职,自己则缺乏主见。
还有的毕业生笔试、面试通过后,在与公司签约的时候,父母到场与用人单位说长道短谈条件。
对于这种行为,多家公司的人事主管都表示反感。
“找工作的前提是,你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能对自己负责。
”一位人事经理说。
大学生的就业的心理误区

大学生的就业的心理误区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心理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大学生们就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中需要解决以下心理问题:误区一:就业压力加大导致心理误区、心理冲突增多。
面对激烈的竞争,毕业生容易产生心理误区,他们或相互攀比、缺乏主见,或脱离实际要求、不能适应社会,情绪表现焦虑、失落、恐惧等等;有的毕业生心理冲突明显,表现为有远大理想但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注重实现人生价值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公平竞争但期待自己特殊化,希望独挡一面又渴望别人帮助等矛盾。
误区二:职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就业目标与方向的模糊、不稳定。
目前,由于高校按自己的模式培养人才,使得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毕业生专业不对口,职业知识和技能相对匮乏,使得当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就业力”,导致“毕业生不知何处找工作”,表现为或急功近利,缺乏远大理想,或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职业目标长时间没有确定。
误区三:自我认识的偏差导致就业期望值不适度。
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群体意识的特殊性,形成了其独特的心理结构和人格。
他们往往自我估价过高,总希望尽快找到实现自我的场所,尽早在社会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而现实往往令他们大失所望。
个别学生则又缺乏自信,怨天尤人,不善于竞争。
误区四:就业技巧的缺乏导致自我推销能力不足。
很多应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职业常识和就业技巧,在自我推销过程中存在着羞怯感,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自信心,资料准备、应试准备和心理准备不够充分,导致自我推销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无法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必须走出上面的心理误区,确定正确的择业标准,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各种现象和问题,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赢得先机,顺利就业。
求职路上的十大心理误区

求职路上的十大心理误区
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人还在为自己的工作发愁,还在为找工作而忙碌着,有的甚至躲在家里,等候着父母亲的供养,也就是啃老族。
因此,心理专家建议,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养成自强自立的习惯,可以先就业而后再择业,这样子不仅可以积累到一定的社会经验,还可以让自己更快的成长。
因此,以下十大心理误区,是作为找工作时应该尽量避免的心理。
误区一、羞怯心理:在求职现场丢下自荐书就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这样的人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
误区二、保守心理: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长处及特色,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误区三、造假心理:假学历、假证书、假荣誉等并非是敲开就业大门的救命稻草,假的终究长不了,反而只会毁了自己的前程。
误区四、仕途心理:“学而优则仕”,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钻,其结果大多是碰得头破血流。
误区五、摆“酷”心理:有些人思想激进,处处摆“酷”,不愿出去找工作,嫌这儿工资低,那儿待遇不好,一说找工作就想自己当老板,最终,工作没找着反倒欠了一屁股的债。
误区六、依靠心理: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外出找工作总喜欢与父母、同学相伴,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望日后相互照应,这种无主见的毕业生一般不会被用人单位录用。
大学生就业心理难题的四大误区

大学生就业心理难题的四大误区误区1:定位过高,忽视自身能力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众人议论的社会问题。
从根本上说,我国的大学生跟外国发达国家相比,比例密度是相当低的。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没有调整好,一般是定位过高,没有结合自身的技能、素质,去寻求合适的职业。
盲目追求热门职业、环境舒适的职业、高薪的职业等等。
这样容易让我们的大学生陷入眼高手低的就业选择误区,忽视自身的素质和一些技能。
误区2:贪图舒适,恐惧业务压力目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不是没有岗位可选,而是年轻人害怕*苦,追求舒适的心态,导致他们就业难的问题,或者刚占好位置,还没稳,甚至还没去推进一些业务,就自己承受不了企业的业务压力,而频频跳巢。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应该把推广业务,作为自身沟通、谈判、社交、签约、写作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实验平台,不应害怕做业务。
要调整心态,敢于迎接挑战。
任何老一辈的经理、主管,都是在市场一线做业务出来的。
他的现在地位和薪资,是值得大学生毕业生们的艳羡,但大学生毕业生们应该明白:这些地位不是谁给他的,而是他们拼搏出来的。
误区3:热衷考*,忽略实战技能目前,一些认*泛滥,特别是策划师、咨询师等的认*,给大学生毕业生一种误导心理,认为获得这些什么师的认*,就业就没有问题。
正因为这样使他们忽略了自身一些实战技能的锻炼和培植。
策划师、咨询师不是什么机构认*就可以的。
一个合格的策划师、咨询师必须有5年以上的企业实战经验、市场业务推广经验、企业内部管理经验等,同时必须有广泛的知识结构,比如天文地理、社会史学、语言文学、*知识(营销、管理、品牌、策划等)等方面的知识,总之必须有丰富的阅历、实战经验和丰富的知识面。
不是踏出校门考个策划师、咨询师就ok的。
误区4:留恋城市,回避农村就业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选择,大多选择大中城市,而回避农村的广阔天地。
目前,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跟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短。
大学毕业生更有无限发展的空间。
大学生求职面试六大常见心理

大学生求职面试六大常见心理中国有句古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面试就如同一场试探性的战斗,战斗的双方就是面试单位的主考官和参加面试的你自己。
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求职面试的六大常见心理。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一、大学生求职面试的六大常见心理1.攀比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后悔不已。
小王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她在班上成绩拔尖,一直希望自己能找到很好的工作,本来在年后的“双选会”上,已经有单位看上了她,她也觉得还不错,但是,当她听说同班小李找了一家外资公司,待遇好,发展空间大,她觉得小李平时什么都不如自己,自己一定能找到比她更好的,于是,她毅然拒绝了那家单位,可后来,她高不成低不就,再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2.盲目求高心理部分大学生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及日后的发展空间,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身。
小宋平时在班里表现平平,但是,她一向心高气傲,认为自己这所学校还不错,用人单位一定会抢着要自己的,所以挑三拣四,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哪座山也没爬上去。
3.不平衡心理部分大学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找出症结所在,反而怨天尤人,认为老天对自己不公,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
4.自卑心理小刘因所学专业不景气;并且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再加上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发展到害怕求职,不敢面对招聘者,这样,更无法找到工作了。
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长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5.自负心理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因所学专业紧俏,或因就读学校为名牌学府,或因自己无论专业知识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或因被不少用人单位垂青,这个单位不顺眼,那个单位也不如意,从而错过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
大学生求职应该避免的五大心理误区

大学生求职应该避免的五大心理误区【案例1】一位大学生,马上面临毕业,他有英语四六级证书和一个计算机证书,并取得一个职业证书,有3个不同的实习经验。
学生成绩也非常优异,在社团里也担任过部长等职位,这位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在一次大学生校园招聘会现场,这位同学辗转于各大摊位面前,银行、知名教育公司、策划公司等开出的各种条件都不能令自己满意,总是觉得自己还可以要的更高一些,而且3个不同的实习经验依然无法让他确定自己该找什么工作。
【案例2】王某是某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生,但是本身对于该专业的兴趣一般。
主要的就业目标是银行,但是他的性格相对内向,再加上大学时有一门课程是补考,所以面试了五家银行,最后都被拒绝了。
第一家银行的面试官还曾经讽刺过他。
面试五次失败后,他便躲在家里不再出门见人,成天泡在络游戏里,足足有半年没有找过工作。
遇到人也不说话,出现了抑郁的倾向。
以上两种就业情况,正好是两个极端。
一种是自身条件优异,什么都看不中意,结果找不到心仪的工作;一种是自身情况不太好,什么都想去争取,结果什么都不尽如人意。
其实,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前途感觉迷茫,不知道未来该干什么,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即使未来工作了,在3-5年内都会遇到很多的困惑,依然会很烦恼,关键是如何认识自身的不足,然后走出困境,走出误区,积极的完成手头上的工作任务,这才是最关键的。
那么,我结合这几年的人力资源工作,总结了以下五个大学生常见的心里误区:心理误区一:优秀的人一定能够找到好工作其实,这是很多大学生毕业时,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优秀不优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你和周围的人比起来,可能你足够优秀,但是和211工程毕业的学生呢?这些211工程院校毕业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前5%的同学相比呢?学习成绩前5%的和那些已经有过外企、世界500强实习工作的同学相比呢?我相信大多数的HR都会选择有500强工作经验,而且取得不错成绩的学生。
因为,企业更加注重的是实战能力,而不是理论能力。
大学生求职常见心理误区分析

众所周知,人的一生是与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从事什么样的岗位,直接决定了一 个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有的大学 毕业生理所当然地认为,选择职业就是选择以后的生 活。这样的求职心理使得部分大学毕业生还幻想着去机 关、事业单位等条件优越的单位就业,不愿意到条件相 对艰苦的基层,特别是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就业,更不想 去自主创业。
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与新课标的思想是相符合的。
例2:已知x,y∈R,满足3x+4y2=10,求x2+y2的值。
解法(1)(函数法)由3x+4y2=10得
y = 5 − 3 x ,代入得
24
x2 + y2 = x2 + ( 5 − 3 x)2 = 25 (x − 6)2 + 4 ≥ 4 ,当且仅当 x = 6 , y = 8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114 OCCUPATION 2011 8
的,那就一定是不好的工作。这是一种缺乏主见和自信 心的表现,这样的学生对自己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不甚明白。有的即使明了,看到其他人的行 动后就会放弃自己的初衷,跟在别人后面跑。这样一 来,往往会忽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盲目选择工 作,结果自然不会对工作满意。
三、一味强调专业对口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尤其是各类 高职院校,但本质都是素质教育。部分大学毕业生片面 地理解专业涵义,将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极端看 重“专业对口”,认为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就 等于白念了,导致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其实,大 学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的延伸,毕业生所掌握的是专业所 涉及的最基本内容。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 学生在国民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如果还像过去那样过多 地强调“专业对口”,不仅会限制自身的发展,还会制 约对新的服务领域的开拓。因此,大学毕业生应不断扩 展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主
大学生的五个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

大学生的五个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总体形势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大学生就业要想获得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是不行的。
大学生应如何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排除心理干扰?专家提示,大学生就业时应着重克服以下几个常见的心理障碍:1、盲目自信的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就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而在就业中受挫。
2、自卑畏怯的心理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
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更觉得自己确实不行。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3、急功近利的心理有些同学在就业时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宁可不要户口,不要福利等。
这种心理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
4、患得患失的心理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你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当断不断、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也是导致许多毕业生陷入就业误区的一种心理障碍。
5、过分依赖的心理依赖心理在求职就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
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热闹;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倾向,不主动选择,积极竞争,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
职场贴士:不论你是演员或商人,尽量增加你的观众:在小咖啡馆唱歌的人,所赚的钱一定比不上替大唱片公司灌唱片的人,地方性的商人,不会比全国性的商人赚的钱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求职应该避免的五大心理误区
【案例1】
一位大学生,马上面临毕业,他有英语四六级证书和一个计算机证书,并取得一个职业证书,有3个不同的实习经验。
学生成绩也非常优异,在社团里也担任过部长等职位,这位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在一次大学生校园招聘会现场,这位同学辗转于各大摊位面前,银行、知名教育公司、策划公司等开出的各种条件都不能令自己满意,总是觉得自己还可以要的更高一些,而且3个不同的实习经验依然无法让他确定自己该找什么工作。
【案例2】
王某是某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生,但是本身对于该专业的兴趣一般。
主要的就业目标是银行,但是他的性格相对内向,再加上大学时有一门课程是补考,所以面试了五家银行,最后都被拒绝了。
第一家银行的面试官还曾经讽刺过他。
面试五次失败后,他便躲在家里不再出门见人,成天泡在络游戏里,足足有半年没有找过工作。
遇到人也不说话,出现了抑郁的倾向。
以上两种就业情况,正好是两个极端。
一种是自身条件优异,什么都看不中意,结果找不到心仪的工作;一种是自身情况不太好,什么都想去争取,结果什么都不尽如人意。
其实,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前途感觉迷茫,不知道未来该干什么,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即使未来工作了,在3-5年内都会遇到很多的困惑,依然会很烦恼,关键是如何认识自身的不足,然后走出困境,走出误区,积极的完成手头上的工作任务,这才是最关键的。
那么,我结合这几年的人力资源工作,总结了以下五个大学生常见的心里误区:
心理误区一:优秀的人一定能够找到好工作
其实,这是很多大学生毕业时,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优秀不优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你和周围的人比起来,可能你足够优秀,但是和211工程毕业的学生呢?这些211工程院校毕业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前5%的同学相比呢?学习成绩前5%的和那些已经有过外企、世界500强实习工作的同学相比呢?
我相信大多数的HR都会选择有500强工作经验,而且取得不错成绩的学生。
因为,企业更加注重的是实战能力,而不是理论能力。
所以,在面试的时候,不要强调自己有多少好学,而要明白自己究竟具备了哪些可供企业使用的能力。
在要求自己被企业重视的时候,要明白自己究竟有什么资源可以被企业所“利用”,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心理误区二:能力比内涵更加重要
很多大学生简历做的非常棒,语言表达能力也非常棒,甚至大学专业课程都非常棒,给人感觉就像是雪中送炭一般的美好。
可是,没进入企业几天,就开始抱怨企业这样那样的问题,自己好像无所不能,企业里没有一个伯乐似的。
这样的同学,在我们企业里,即使能力再强,也不会受欢迎。
我们不喜欢这种破坏性很强的员工。
大学生刚刚进入企业,外在是一个敲门砖,没有说不重要,而是非常重要,但在企业里,要持续发展,还是必须要有一些内在的东西,比如你的上进心,你的谦虚,你的勤劳,你的学习力等等,这才是企业所看重的东西。
相信那些有内涵的同学,会比一开始能力强的却没有内涵的同学,走的更远。
心理误区三:第一时间就必须展现自己
“我认为…我觉得…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会议室里侃侃而谈。
在这里我不是要夸他,而是我已经感受到周围的同事都已经无法忍受了。
他在入职不到一个星期,就开始对公司的任何不足开始评头论足,却又提供不了解决方案。
我们大学生刚毕业的时候,最怕别人看不起自己,看不出自己的能力。
回想几年前,大学刚毕业那会儿,也确实是如此。
可是,当我们越来越成熟的时候,会害怕!害怕我们什么都不懂。
当我们还在懵懂的时候,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当我们逐渐成为企业的高管时,我们才发现,自己能力是这么的有限。
所以,当我们还是个刚刚入职的大学生的时候,不妨低调谦虚一些,收齐曾经的自豪,踏踏实实的做一个普通员工,做好领导交待的每一件事情。
心理误区四:大公司比小公司有发展前途
校园招聘会前,XX银行排起了长队,而在一旁的互联网公司却显得有些暗淡。
这是一家不知名的公司,老板刚刚从世界500强出来,背着海归的背景,自己独立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只因为刚刚起步,却无人问津。
一提起这件事情
的时候,老板眼神中不免流露出一种无奈的情感。
现在的学生,太现实了,根本不愿意放手一搏,拼一下未来的5年。
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公司就是比小公司好。
其实,这种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还是看自己能够追随的人。
大公司能给你提供完善的制度,完善的福利保障以及比较正规稳定的工作环境。
但是如果论发展机会的话,中小公司可能更具有优势,因为中小公司具备很大的成长空间,无论是事业还是人。
心理误区五:有学历没有工作经验找不到好工作
这就是我们刚才的第二个案例里所出现的情况,王某在遭受了几次挫折之后就一蹶不振,居然放弃了自己,沉沦下去。
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绝境下心态和意志决定生存。
人生没有绝境,失去什么也不能失去希望。
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船到桥头自然直。
即使走到山穷水尽之时,也能有闲心看白云悠悠。
不少大学毕业生都非常担心只有一纸学问,没有工作经验,会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但仔细想一想,如果你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一群在业内闯荡多年的老手,那么你可能会失去一些优势。
但是,与你一同走出校门的楞头青浩浩荡荡也有几十万呢,在这支队伍里,你与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别人能找到好工作,你为什么就不能呢?
我们说了以上五个常见的心理误区,那么作为我们大学生,找工作又该以什么为标准呢,我个人觉得标准有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1、不在于这份工作本身是否趣味无穷,而在于它是否能让你感受到工作激情并勇于向未知挑战;
2、不在于能让你立刻赚到很多钱,而在于能否让你学到可以赚钱的过硬本领;
3、在于你能通过这份工作结识多少达官显贵,而在于通过这份工作能积累工作人脉,学会与人打交道的方式。
所以,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只要能给予我们锻炼的机会就是好公司;无论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能够走上舞台,坚持自己目标,给社会创造价值的都是好学生;无论是过去的失败还是曾经的辉煌,只要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的精彩,让我们人生变的有意义,这样的生活就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