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咨询的六大误区

合集下载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误区与真相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误区与真相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误区与真相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压力日益增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心理咨询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和重视。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涌现出许多误区,这些误区往往导致咨询效果不理想,甚至使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了误解。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咨询,本文将探讨其中的一些常见误区以及清晰的真相。

误区一:心理咨询是“看病”在很多人看来,心理咨询就等同于看病,只有在出现严重问题时才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这种观点极其片面。

实际上,心理咨询不仅仅是针对严重精神疾病的干预,它还可以帮助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解决情感困扰、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各类问题。

例如,一位大一新生因为刚进入大学环境而感到孤独和焦虑,这时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适应新生活,缓解焦虑情绪,而不是等到问题深化到无法承受的地步再去求助。

同时,许多心理专业人士提倡早期介入,可以有效预防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

误区二:寻求心理咨询是软弱的表现许多人认为寻求心理咨询是承认自己无能和软弱,是一种自我否定。

这种观点不仅让很多有心理困扰的人选择隐忍不发,还可能导致他们进一步抑郁和焦虑。

然而,实际上,寻求帮助是一种勇气和智慧的体现。

正如身体生病需要看医生一样,心理问题同样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能够勇敢地面对内心的问题,主动寻求帮助的人,更能展现出他们处理困难和压力的能力。

这种心态的转变对于整个社会对待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一种积极推动。

误区三:一次咨询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很多学生在第一次咨询后寄予厚望,希望一次交流能够彻底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惑或烦恼。

然而,心理咨询其实是一个过程,而非一次性的事件。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信任关系、深入挖掘潜在问题、调整认知与行为等方面都需要时间和耐心。

通常情况下,一次或几次的咨询只能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而要通过后续的互动与反馈来持续改进和成长。

因此,大多数专业人士会建议在初次咨询后安排数次后续会谈,以便进行系统性干预和跟进。

心理咨询常见的6大误解你也有过吗?

心理咨询常见的6大误解你也有过吗?

心理咨询常见的6大误解你也有过吗?当心理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后,说到心理学我们就会想到心理咨询师。

我们都知道,心理咨询师总是善解人意,在他们面前我们可以表达真实的自己,发泄我们的愤怒与委屈,说出无法对别人说出口的问题。

可是,走进咨询室去做心理咨询,我们却又犹豫不决,很多人甚至在预约之后,仍放弃了咨询。

为什么我们明知道心理咨询师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却又不敢做心理咨询呢?是不是我们对心理咨询存有的怀疑和误解,阻挡了我们的求助愿望?以下内容从6个常见问题为大家来解读。

1、只有到了痛苦无法忍受时,才去求助咨询师。

出现在咨询室里的L脸色灰暗,眼圈发乌。

“我已经失眠好几个月,即使是睡着了,也常做噩梦,都是他和那个女人在一起的情景。

”几个月前L发现丈夫有了外遇。

虽然事后丈夫承认了只是一时的错误也不再与那个女人联系,但依旧让她深受打击。

内向的李女士虽然没有和丈夫大吵大闹,继续维持他们的婚姻关系,可体重却迅速下降不仅如此,工作中也变得经常出错。

“一开始有想过要来做心理咨询,但这种事对我来说真是难以启齿。

现在,我实在撑不下去了,我快要窒息了……”人的身心都有自我调节和修复的功能,但效果是因人而异。

当人的精神受到创伤时,包括身体反应等各种信号会提醒你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

心理咨询会帮助你进行调节,使自我康复更有效果,就如机器出现的小故障,及时处理总比放着不管继续使用的损失小。

当遇到如亲人亡故、婚变、重大疾病等高压力指数的突发性事件后,对自我修复的要求就会成更高。

当这些强烈的负面情绪持续超过一周,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就要考虑尽早的求助咨询师的帮助,不要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另外,即便没有发生重大事件发生,在人生很多关键期,利用心理咨询也是聪明之举。

与咨询师的沟通可以转变或重新整理自己的认知水平,发现生活更多的选择与可能性。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心理咨询师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必须品,除了可以治疗心理问题或疾病也可以用来调节心理、维持心理健康状态,让人们更好的生活。

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的辅导服务,旨在帮助个人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健康,并提升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对心理咨询的误解,许多人对此抱有疑虑和担忧。

本文将针对一些常见的误解进行解答,以期消除公众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误解一:心理咨询只适用于精神疾病患者许多人认为,只有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

事实上,心理咨询适用于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焦虑、抑郁、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

无论您是否被诊断出精神疾病,都可以从心理咨询中受益。

误解二:心理咨询只是聊天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只是简单地与咨询师聊天,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种基于专业知识和技巧的治疗过程。

咨询师会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个人认识和理解自己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心理咨询是一种系统性的治疗过程,远非简单的聊天。

误解三:心理咨询是一种耗时耗费的过程有些人担心心理咨询会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

实际上,心理咨询的时长和次数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的。

有些问题可能只需要几次咨询就能得到有效解决,而其他问题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

此外,许多地区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心理咨询服务,以确保更多人能够获得帮助。

误解四:心理咨询只是给出建议和指导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只是给出一些建议和指导,而不会真正帮助个人解决问题。

实际上,心理咨询更注重个体的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

咨询师会引导个人思考和反思自己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内在的资源和潜力,从而解决问题和改善心理健康。

误解五:心理咨询只适用于成年人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只适用于成年人,对于青少年和儿童来说并不适用。

事实上,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对于青少年和儿童来说,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处理学业压力、家庭问题、社交困扰等。

早期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模式,促进全面发展。

误解六:心理咨询会泄露个人隐私一些人担心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个人隐私会被泄露。

实际上,心理咨询师有义务保护个人隐私和机密性。

心理咨询的几个误区

心理咨询的几个误区

心理咨询的几个误区心理咨询是一种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和提升心理健康的专业服务。

然而,在进行心理咨询时,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到咨询的效果和质量。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心理咨询误区。

一、追求简单和快速解决问题有些人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希望能够迅速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希望咨询师能够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或方法。

然而,心理问题往往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通过一句话或一种方法来解决。

心理咨询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咨询师与当事人一起深入探讨问题的原因和背后的动机,才能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二、将咨询师当作问题的解决者有些人在进行心理咨询时,会将咨询师当作问题的解决者,希望咨询师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或指导。

然而,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当事人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而不是咨询师来解决问题。

咨询师的作用是引导和辅助当事人,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问题、情绪和行为,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三、只关注表面问题而忽视潜在问题有些人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只关注表面问题,而忽视了问题背后的潜在原因。

心理问题往往有很多层次,表面问题只是问题的外在表现,真正的原因可能隐藏在潜意识中。

心理咨询需要关注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潜在需求,通过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四、不愿意接受自己的问题和情绪有些人在进行心理咨询时,不愿意接受自己的问题和情绪,或者试图将问题归咎于他人或外部环境。

然而,心理咨询的前提是当事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和情绪,并愿意主动改变和成长。

咨询师会鼓励当事人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接受自己的问题和情绪,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五、缺乏信任和合作在心理咨询中,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对于咨询的效果至关重要。

有些人可能因为过去的经历或个人特点而对咨询师缺乏信任,或者不愿意与咨询师合作。

然而,只有当事人能够与咨询师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心理咨询,共同解决问题。

六、过度依赖咨询师有些人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可能过度依赖咨询师,希望咨询师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心理咨询的五大误区

心理咨询的五大误区

心理咨询的五大误区心理咨询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被接受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然而,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很多人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到咨询的效果,甚至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困扰。

因此,了解心理咨询中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心理咨询,达到预期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心理咨询中的五大误区,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误区一:心理咨询只适合有心理问题的人**很多人认为只有在遇到心理问题或者情绪困扰时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心理咨询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和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

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压力、挫折、困惑等情绪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建议:不要等到问题严重才去寻求心理咨询,可以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保持心理健康。

**误区二:心理咨询就是找人倾诉**倾诉是心理咨询的一部分,但心理咨询远不止于此。

心理咨询师会通过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情绪、认知和行为模式,引导个体解决问题,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咨询是一种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咨询师和个体共同努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建议:在心理咨询中,要积极参与,配合咨询师的引导和建议,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要只是 passively 接受倾诉。

**误区三:心理咨询就是给出解决方案**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的作用就是让咨询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心理咨询更多的是帮助个体自我发现和自我解决问题,咨询师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和陪伴者,而不是问题的解决者。

通过心理咨询,个体可以学会更好地应对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在心理咨询中,要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探索,不要期待咨询师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要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误区四:心理咨询是一劳永逸的**有些人可能认为进行一次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然而心理咨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心理治疗的六大误区

心理治疗的六大误区

心理治疗的六大误区伴随现代文明社会高速发展与进步,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也日趋加大。

无论是从心理健康的认识提高还是现实中心理问题的增多来看,心理咨询是正常缓解心理压力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好办法,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需要心理咨询,但现实中还有不少人对心理咨询存有一些认识误区,现澄清如下:误区一: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尽管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是谈话,但心理咨询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帮人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

这完全不同于朋友聊天、亲友的劝解安慰、老师的教育、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

误区二:谁都能当心理咨询师如同谁都不能够随便开汽车一样,心理咨询师应经过严格的训练与考核,取得管理部门的许可证才能上岗。

按照发达国家的要求,一名合格的全资心理咨询师应具备心理学、医学博士学位,经过严格的实习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认证资格考试,在上级督导老师的指导下才能独自开业。

在我国是一些热爱心理咨询并基本具备心理咨询素质(心理学、医学大学以上毕业,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的人从事这一行业。

但决不是随便可以当心理医生的,不管你有多么的热心和有社会经验,个人心理素质多么好。

因为错误的心理咨询不仅不能帮助人反而会更添当事人的痛苦。

误区三:我的心理素质好,不需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你的心理危机和大宗的心理问题。

无论你多么的坚强、聪明、正直、热情和博学多识,你都不可能十分的了解自己,你需要从其他人那里了解自己。

你不可能每时每刻地反省自己,也不可能始终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审视自己。

从别人那里了解自己可能得到错误的的暗示。

心理咨询是一面比较标准的镜子,可以不变形的从各个角度正确了解自己。

正确地了解自己可以扬长避短,促进人生发展和成功。

越是高层次的人士越更需要心理咨询。

误区四:心理咨询师能看透我的想法,指导我的过去和未来有的人把心理咨询看的过分的神秘,将之等同于神秘学说,如同算命先生、占卜、特异功能等,这是不正确的。

常见的心理健康误区

常见的心理健康误区

常见的心理健康误区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健康存在着很多误区,这些误区被忽略或者误解,可能会给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常见的心理健康误区。

一、认为心理问题会自己解决很多人认为,一些小的心理问题会自己解决,比如说情绪波动、压力、焦虑等等,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它们可能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可能导致抑郁症和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当你遇到心理问题时,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二、不认为自己需要心理治疗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寻求心理治疗,因为他们以为自己的问题并不严重。

但是,不要低估自己的问题,无论问题多小,都可能影响到日常生活。

通过接受心理治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及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三、不认为心理问题是疾病很多人认为心理问题只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或者压力,不应该被视为疾病。

实际上,心理问题是一种疾病,可以和生理疾病一样需要治疗。

如果不及时治疗,心理问题可能会加剧,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四、在社交网络上获取大量的支持对于一些人来说,社交网络上的互动和社交媒体成为了减轻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

然而,过度依赖社交网络可能导致强烈的情感依赖、沉迷于他人的评价和追求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的完美表现等等问题。

此外,社交网络上的友好互动并不能取代真正的心理治疗。

五、忽视心理健康很多人通常会将身体健康看得很重要,但却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事实上,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它能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保持心理健康需要积极的付出和行动。

六、不承认自己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不承认自己的问题。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错的,只能把问题埋藏在心底,导致问题最终恶化。

因此,承认自己的问题并寻求专业的帮助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七、不了解心理健康人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去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比如说压力管理、情绪管理、焦虑处理等等。

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误区

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误区

对“心理咨询”认识的误区
包头晴语心理咨询师詹静
对去看“心理”,去做心理保健、心理美容,很多人会发出异样的眼光,做出怪异的模样,似乎在说“你精神病?”怎样,你也有如此认识吗?
误区一:心理问题=精神病
在许多人眼里,看“心理”是件很丢脸的事,有精神病的人才去。

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来。

其实,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如同你会感冒、发烧一样。

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误区二:心理咨询=聊天、谈话
有些人说“心理咨询不就是话疗吗?”其实心理咨询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助人技巧,它与普通谈话、聊天是有本质区别的,心理咨询是咨询师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方法协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误区三:心理咨询=替人除难
心理咨询的目的不止于帮助人克服其当前的困难,还要使受助者学会独立决策和行动的自助能力。

助人自助是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

如果将心理咨询看作是简单的替人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则实在是误解了心理咨询的基本精神。

误区四:心理咨询师=救世主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咨询师当作“救世主”,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师,而自己无需努力。

其实,心理咨询师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他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来访者,更不能替来访者改变或作决定。

真正的“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

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心理咨询的六大误区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巧源自西方医学与心理学,心理治疗在我国并不是一项发展成熟的专业服务,心理治疗师对国人而言,仍是一个相当新鲜而陌生的专业人员。

也因此,学生对心理咨询容易产生误解。

一、精神病患者才需要心理咨询
许多人会以为接受心理咨询的人,通常上一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的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由于能够受惠于心理咨询的人,其实本身的心理功能不能太差,包括他至少要具有相当程度的说话能力,理解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因此,看心理咨询的人通常是一般没有心理疾病但是有不同程度心理困扰的人,或是患有轻微心理疾病的人,如精神官能症等。

二、心理咨询,一定要去精神科
有心理困扰或精神疾病的人,如果需要心理咨询,固然可以去看精神科门诊,但是,一般精神科门诊由于医师太忙,通常不会主动提供,因此个案主动提出要求。

除了精神科门诊,提供心理咨询的地方外,还包括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学生辅导中心,以及私人开业的各种心理工作室。

三、心理咨询老师是替人解决问题的人
许多人认为心理咨询老师是专门替人解决心理问题的人,例如以为心理治疗师会帮助失业的人找到工作,帮助失恋的人重获爱情,帮助外遇的人回心转意,帮助父母寻回离家的孩子等。

这样的期待恐怕
是要落空的,因为心理治疗师的主要工作是在帮助个案自我了解,进而发挥个人的潜能,去处理生活中的人际问题,去为自己做最好的决定,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四、心理治疗的谈话内容,会绝对保密
基于执业道德,心理治疗师通常会对于个案当事人的谈话内容加以保密,即心理治疗师未经当事人同意,不会将当事人的谈话内容告诉其他人。

但是,心理治疗的专业保密其实是有限制的,心理治疗师在下列的情形之下,为了保护当事人及公众的安全,通常无法继续保密,而必须通知有关机构与人员。

心理治疗专业保密的例外情况如下: 1 当个案企图要自杀或伤害自己时,心理治疗师为了保护个案的生命安全,只好通知家属或有关医疗急救人员。

2 当个案企图要伤害他人,或危害公共安全时,心理治疗师为了保护个案免于犯罪,以及保护其他无辜的第三者免于受害,只好通知有关机构与无辜第三者。

3 当个案的行为涉及家庭暴力或儿童虐待时,心理治疗师依法为保护受害人,以及预防家庭暴力的继续发生,只好通知社政单位进行处理。

五、心理治疗师具有透视人心的本事
心理治疗师既没有特异功能,也没有他心通,因此,心理治疗师并没有透视人心的本事。

心理治疗师受过扎实的心理学与心理治疗训练,因此,对于人的内心世界特别关心,对于个案所述说,所表述的问题特别敏感。

如果想要获得心理治疗最大的帮助,个案需要和心理
治疗师充分的合作,愿意信任他,以及愿意花时间与治疗师一起努力工作。

六、好的心理治疗,看一次就有效
心理治疗不同于一般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很少看一次就有效的。

一般人求助于心理治疗时,通常是带着许多经年累月所形成的心理问题,因此,要有效改善累积多年的问题,便要花较长的时间,接受心理治疗。

一般而言,心理治疗的时间不宜太短,根据Seligman(1995)年的研究,心理治疗的时间与疗效是成正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