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合集下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师:说到唐朝诗人,不得不提的是谁生:杜甫李白师:是啊,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今天我们不说李白就说杜甫师:你对杜甫有什么了解生:是现实主义诗人与爱国诗人师:是的,他曾写下一千四百多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素有诗史的称号。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则有着生平第一块诗的美称。

谁来读课题。

师:闻是什么意思(听)听到了什么消息师:并非我们现在的河南河北。

而是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安史之乱造成了近三万人的死伤。

而当听到收复了河南河北,这是一个怎样的消息生:激动振奋。

生:齐读课题师:拿起你手中的诗,读读,注意把字音读准生:读资料师:大家读得很认真。

谁来生:读生:纠正传错了生:纠正衣裳(chang)漫卷师:卷是什么师:有五十六个字,只错了三个又是第一个读了不起生:(读)师: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衣裳()是什么意思师:上衣是衣,下衣是裳师:青春是年轻,而在这里呢生:是春天的意思。

师:还有古今意思不一样的吗生:妻子,这个词师:是什么意思生:在古代,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孩子师:刚才同学读得不错。

还有谁读生:有感情地读师:应该把掌声送给你。

不但要读通顺,还要有节奏。

后三字要稍缓些,听教师读生:掌声师:会读吗能读出节奏吗生:自由读师:看诗题。

可是杜甫盼望了八年才盼来的结果。

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你可以自己读读独立思考。

也可以小声讨论生:读,思考师:可以小声讨论,会有更多的想法师:同学们有一点收获吧你知道了什么生:杜甫听到消息很激动。

眼泪和鼻涕搞满了衣服和裤子师:老师有个小质疑,涕是鼻涕吗生:不是,还是眼泪师:让我们再读读,你还知道了什么生:我还知道杜甫想回家乡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因为他设计回家的路线生:说地非常好。

让人刮目相看师:你还知道了什么生:还知道,妻子和孩子忧愁都没有了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却闻妻子愁何在青春作伴好还乡师:还知道了什么生:是在春天知道了消息师:从哪里知道生:青春作伴好还乡师:他此时的心情用一个词形容。

统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2)

统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涕、洛”,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课堂实录:师:在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前,我们来读读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师:发现了吧,李白的诗里面地名很多,把地名圈出来。

生: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师:一共28个字,地名就占了将近一半。

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时代诗人杜甫的这首诗里面也出现了许多地名,自己先读一读这首诗。

师:请你翻到第150页,你觉得哪些是地名,请你圈出来。

(师巡视指导:圈得很好,但是别忘了诗题也是诗的一部分。

)(反馈)师:我们来听听,*同学圈的是哪一些?生:河南,河北,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师:一个个来,他先圈的是河南,河北,然后是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放慢速度,让其他孩子都听见)师:还有没有?生:剑外。

师:对,剑外也是也是一个地点。

这首诗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地名,跟李白那首诗有很多相似之处。

(齐读诗歌,声音穿插其中,产生和音的效果。

)师:这么多地名,有哪些是你知道的?生:河南,河北。

师:这首诗中的河南河北跟现在的河南省、河北省地域差不多。

不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里面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山的东面”。

(现在想来,表述确实有问题)生:襄阳好像看到过。

师:师:襄阳好像在书里看到过,不过模模糊糊的。

(出示地图,结合地图浏览一遍这些地名。

)教师依次指地名,学生读。

师:杜甫现在在哪块地方?想到哪里去?心在哪里?学生带着自己的心情再读这首诗。

师:这首诗有情绪在里面。

这么多字其实是围绕一个字在写的,请你把这个字圈出来。

师:***,你圈哪个字?生: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教学实录(精选12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教学实录(精选12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教学实录(精选12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篇1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文的意思,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体会诗歌语言精练,感情丰富的特点.3丰富学生对与本课两首古诗相关知识的认识,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师:自从上学以来,老师引导大家背诵了很多的诗词,有课内的,有课外的,有小学生必背的,初中生必背的,还有高中生必背的,可谓是加重了同学们的学习负担,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一次学习到诗词时大家是不兴奋的,更有的同学简直就兴奋地按捺不住.我想,大家肯定愿意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生1: 由于我们平时读得多,积累得多,上这样的课,好把我们的才华展示给大家.师:从"展示"一词看得出你很自信,我为你自豪.生2:学习诗词不仅可以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了解作者,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师:你很了不起,现在就感受到,学好诗词对学好你们感兴趣的历史知识有帮助.生3:现在我班好多同学正在背诵《初中生必背古诗文》,我想上中学后我们一定会感到骄傲.师:听了你的发言,我似乎看到了你们在中学校园里轻松愉快地跟同学散步,聊天的身影.二,宏观把握教材整体感知课文师:既然大家这么自信,那谁知道本册语文书(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共有哪几首诗词生1:共4首,分别是《早发白帝城》,《饮湖上初晴后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师:回答得很完整,并且能按课文的顺序来说.那你知道书上为什么把《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编为一课,而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编为一课吗生:知道,因为《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的是自然风光,而《早发白帝城》和《饮湖上初晴后雨》都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师:好,把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文章编排在一起,这是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编排单元的依据,你真了不起,能站在一个编者的角度分析,把握教材.三,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探究精神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在三年级时我们早已背过,你们认为我们课上还该学习什么,即你们预习时都做了些什么.生:自从您教我们以来,根据我们记忆能力较强的特点,鼓励我们背诵了大量的优秀诗文,但由于我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好,很多诗文并不了解其思想内容,有的即使了解也比较肤浅或片面.所以我认为我们这次学习这两首诗,应该利用各种资料通过分析重点字,词的意思,搞清楚诗词的内容,并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体会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想借机让老师多给我们讲一些我们都感兴趣的历史知识.(该生刚一坐下马上又站起来做了补充.)师:要想正确理解诗意,读准字音非常关键.现在请打开书用心读一读这两首诗,注意把握个别字的读音.(本诗学生虽已背诵熟练,但个别字音常易出错,故应做特别强调)(学生认真读书,一遍后教师指名学生朗读.略)师:谁还记得本诗中那些字容易出错生:"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卷"是多音字,在这应该读juǎn.杜甫听到收复蓟北的胜利消息,高兴得好像要发狂,连诗书也顾不上看了,胡乱一卷扔在一边.还有"即从巴峡穿巫峡"的"即"是立即,马上的意思,应读jí,以前常有同学可能是不解其义或粗心吧,误读成"既然"的"既".另外"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裳",我们以前背诵的书上注音都是shang ,现在课本上的注音却变成了cháng ,我们不知到底哪个正确师:你不仅读书认真,还具有很强的探索精神.老师在备课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查阅了一些教学专著,请教了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衣裳"在古代有"上衣下裳"的说法,"衣"指穿在上身的服饰,"裳"指穿在下半身的服饰,类似于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所以,在本诗中应读"cháng".跟它相似的还有前一句中的"妻子"."妻子"表示"妻子"和"子女",应读"qīzǐ".师:同桌两个互相听,每人再读一遍.(略)四,基本训练,扎实有效师:看大家读得如此认真,反映出前期的预习做得很好.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也一定理解得不错.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若出现分歧可在老师巡视时请求帮助,也可等全班交流时解决.(因为本班学生每人手头至少有一本古诗词参考资料,且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对课文中的古诗教学大多采用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且这一环节正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有效训练.)(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跟学生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当前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以保证下一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指名围绕重点字词逐句解释诗意.略)(应围绕"剑外","蓟北","初闻","却看","妻子","漫卷","青春","穿","下","向"等重点词语解释.教师可相机补充一些跟诗词相关的知识,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师:"剑外"——剑门关以外,本诗中指四川.即由于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杜甫的家乡洛阳被叛军占领,杜甫及其亲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飘泊于"剑外"也就是现在的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即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此地,预示着战争的结束,祖国的统一,和平日子的开始."漫卷"——胡乱卷起.对于"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是什么事使他再无心伏案了呢"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诗涉及到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相机画图.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开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还陆路,所以用"向",可见用字高度准确.五,提升情感放飞心灵师:大家通过一起交流,朗读,不仅明白了该诗表达的意思,并且从大家此时此刻的表情和神态看得出你们也像杜甫一样饱含激情,接下来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抒发你的情感:可读,可说,可唱,可演……学生1: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2:展开联想和想象叙述诗意.学生3:用说学逗唱的形式歌唱.学生4,5:同桌合作演双簧.学生6,7:用山东快书的形式打竹板说.六,自读自悟探索新知采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学习第二首诗《示儿》.同桌合作学习.师:本诗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用1分钟时间用手指比划这首诗.师:刚才的快速默写,谁出现了错误,错在那些字上生1:"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我误写成原来的"原";"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同,我误写成了"统一"的统.生2:"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祭"我没写上.师:《示儿》这首诗,由一个字拎起全诗的请,再用心读一读诗,想想是哪个字生:"悲".这首诗就是通过一个"悲"字,写出了诗人在临终前与普通人不同的想法,表达了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七,说写实践张扬个性师:学了本课两首诗你收获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1:"学了这两首诗我仿佛看到了两位诗人当时做诗的情景,感受到了他们赤子般的爱国情怀.懂得了人爱国就应该像爱自己的妈妈一样."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对古诗的主题体会得很到位,尤其值得表扬的是能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2:学了这两首诗我想到其他一些爱国诗词,如岳飞的《满江红》我想请大家跟我一起背一段"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还想到了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做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体现了作者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此外还有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和《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师:你联想能力很强,文学知识储备较厚实.学生3:陆游临终前唯一遗憾的是未实现统一祖国的愿望;杜甫乍一听到叛军失败,收复失地的喜讯后,悲喜交加,眼泪竟沾满了衣裳.这两首诗都体现了作者热切盼望国家统一的心情.它使我想到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妈妈怀抱里是多么幸福.师:既然大家都想发言,看得出各自的思维已经得以发散,那就请把你们想说的话写下来吧!(数分钟后收上来学生的现场手写稿)学生1:国家的悲,就是自己的悲;国家的乐,就是自己的乐;国家的兴衰,就是自己的兴衰.我立志做一个能使国家强盛的好男儿.学生2:学了这两首诗我深有感触:我国历史上那么多爱国志士像陆游,文天祥,岳飞,辛弃疾,林升等他们都利用自己手中的笔反抗敌人的侵略,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3:学了这两首诗,我眼前总是浮现出这样两幅画面:杜甫听说家乡收复后放歌纵酒的狂态;陆游临终前躺在床上,面带遗憾地向儿子述说着自己一生未了的心愿.我愿这两幅画面能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激励我不断前进.学生4:学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使我想到了《春望》.那时由于连年的战争,导致杜甫长期飘泊在外,有家不能归,亲人难相聚,看到花鸟曾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现如今失地已收复,杜甫又可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跟亲人团聚,自然产生"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学生5:通过陆游的《示儿》及其他宋朝时期的一些诗,词,使我感觉到我国那个时期的统治阶级可能很无能,只听奸臣的话,不去抵抗侵略者,不去雪耻,只知道贪图享受.因此我想到生活在那个时期的老百姓可真苦啊!八,丰富积累打开视野师:从收上来的稿子看,大家的收获都很大,有个还没有写完的同学完成后主动交给老师,并希望下课后同学们把本次活动中获得的相关信息,资料或感受等誊写在我们的摘抄本上.本课设计说明古诗词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都编排了一定的内容,那么在当前教改的新形式下,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在小学高年级段落实古诗词的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交际和思维的基本工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当代社会个体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逐渐领悟到要想学好语文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从师生实际出发,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才会乐此不疲地学习.例如这次课堂上同学们有的读,有的背,有的说,有的唱,有的演,还有的跳.说实话,开始备教材时我根本没有想到这种方式,但当我备学生时,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要唱,要演的想法.我想:既然学生们对这些方式感兴趣,这样能调动学生们的能动性,为什么不去采用呢当然这些形式的选择,自我认为不能脱离文本,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而定.开始的第一个环节,即上课一开始我就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我说:"每次学习诗词时,你们就兴奋得简直要发狂,能告诉老师是为什么吗"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一种自信进入学习状态.我认为它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对学好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会起到重要作用.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表现,我认为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某一课的特点,对这几个方面体现的有所侧重,但决不可忽视.本节课在学生的思想趋于成熟时,我设计让学生"把本次活动收获到的或想到的写下来".这一环节是我匠心设计的.它既是对学生听,说,读训练的一次提升,又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养成不断总结经验的大好机会.以上所谈都是我本人对古诗词教学的一次尝试或探索,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教学实录篇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例改进曙光杨树海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2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2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2篇Teaching record of "Wen Guan Jun receives H enan Hebei"《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实录2、篇章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师(吟诵):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生鼓掌)师:这首诗叫什么名字?作者是谁?老师刚才的吟诵怎么样?李秋华:这首诗名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是杜甫。

王娟:老师吟诵得非常棒!师:棒在哪里?老师非常喜欢听大家表扬。

许晴云。

许晴云:谢谢老师。

老师表达出了杜甫听说官军收付蓟北后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师:能不能具体谈一下?许晴云:我查过资料,当时因为安史之乱的暴发,杜甫带着全家整天逃难,一路上吃饭和安全都成问题,现在忽然得到官军收复蓟北,也就是叛军基本被消灭的消息,当然非常高兴。

老师刚才就表达出了这种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武学青:老师朗诵得好,不过如果我来读的话会更好。

师(做拱手状):愿闻其详。

武学青:谢谢老师,谢谢大家。

我朗诵的时候会一边快步走一边挥舞着胳膊,最好还要被什么东西绊一下,摔个仰八叉。

(生笑)师:那么请你给大家朗诵一遍。

(武学青按照刚才说的方式激情朗诵)师(再次做拱手状):这位高才吐字清晰,感情真挚,动作表情活灵活现,真把杜甫演活了,佩服佩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案例(精选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案例(精选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案例(精选3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案例篇1【片段】师: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呢?生:由于他在剑外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

师:为什么他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会"喜欲狂'呢?课前老师曾布置大家搜集"安史之乱'的资料,请大家谈谈你读了资料之后的感受。

生:"安史之乱'让人民流离失所。

生:"安史之乱'使国家分崩离析。

师:同学们,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度过了7年。

7年,2500多天呀,杜甫日日夜夜都在希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家乡。

盼呀盼呀,他盼得头发都白了。

那一天,他突然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成功喜讯(同学齐读古诗)师:现在,你对这首诗又有了哪些新的熟悉呢?你又明白了什么?生:杜甫回想这7年来的种种艰辛,不禁悲从中来,所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生:这也是喜悦的泪。

一切苦难最终像恶梦一样过去了,他最终可以重返家乡了,他喜极而泣。

生:当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是悲喜交集,百感交加。

师:他是怎样"狂'的呢?生:他"漫卷读书',胡乱地将书籍和诗稿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生:我想补充一点。

杜甫曾经写过"读书破万卷',一个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呀!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中,我感觉到了诗人的"喜欲狂'。

生:从杜甫的"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我通过查资料了解到,当时杜甫已经52岁了。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尽情唱歌,又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生:杜甫还想象了详细的还乡路线: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觉得自己仿佛已经很快地乘船从巴峡动身,穿越巫峡,立刻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氛围
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我努力营造 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 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 效果。
改进建议
加强个性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可以设计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提高课堂节奏把控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控,避免时间分配不均 或过于紧凑的情况发生。
喻,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等,学生需要了解相
关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表达。
02
难点2
体会杜甫的爱国情感。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所作,表达了他对
国家统一的喜悦和爱国情怀,这种情感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可能较难体会

03
难点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本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
教学板书
用于记录重要知识点和课 堂互动内容
其他资源
音频资料
用于朗读课文和背景音乐
图片资料
用于展示历史背景和相关文化知识
网络资源
用于查找相关资料和扩展学习内容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标准与方式
评价标准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和运用 能力,以及课堂参与度和合作精 神。
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 和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引起学生对本诗的兴趣,激发 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文本解读
总结词: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通过对诗句的逐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 能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教学实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教学实录(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临终时写下的一首悲愤的诗~~《示儿》,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一下好吗?(全班同学一起背诵)那么谁能说说这首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唐朝的大诗人杜甫的诗,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回忆一下,把你学过的他的诗背诵给同学们听听。

(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他的千古名诗。

(齐读诗题)(二)合作讨论,学习古诗: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并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

(1)教师指名读诗,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如“涕泪、即”。

(2)指名朗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齐读。

2、师:同学们朗诵得非常好!请大家再回忆我们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谁来介绍一下?生: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晓诗意;3、入意境,悟诗情。

3、师:很好!我们就按照着的步骤来学习这首诗。

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的题目,其他同学想一想它的含义。

(1)生1:闻:听说;官军,指的是唐朝的军队;收,是收复;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生2:题目的意思就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3)生3:我来介绍一下我搜集到的背景资料: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诗人五十二岁。

公元755年,安禄山趁唐朝政府腐败,在范阳发动叛乱,此后其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一时间百姓争相逃难,流离失所,诗人杜甫一家也不能幸免。

这就是“安史之乱”。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人教部编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涕、洛”,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课堂实录:师:在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前,我们来读读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师:发现了吧,李白的诗里面地名很多,把地名圈出来。

生: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师:一共28个字,地名就占了将近一半。

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时代诗人杜甫的这首诗里面也出现了许多地名,自己先读一读这首诗。

师:请你翻到第150页,你觉得哪些是地名,请你圈出来。

(师巡视指导:圈得很好,但是别忘了诗题也是诗的一部分。

)(反馈)师:我们来听听,*同学圈的是哪一些?生:河南,河北,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师:一个个来,他先圈的是河南,河北,然后是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放慢速度,让其他孩子都听见)师:还有没有?生:剑外。

师:对,剑外也是也是一个地点。

这首诗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地名,跟李白那首诗有很多相似之处。

(齐读诗歌,教师声音穿插其中,产生和音的效果。

)师:这么多地名,有哪些是你知道的?生:河南,河北。

师:这首诗中的河南河北跟现在的河南省、河北省地域差不多。

不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里面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山的东面”。

(现在想来,表述确实有问题)生:襄阳好像看到过。

师:师:襄阳好像在书里看到过,不过模模糊糊的。

(课件出示地图,结合地图浏览一遍这些地名。

)教师依次指地名,学生读古诗。

师:杜甫现在在哪块地方?想到哪里去?心在哪里?学生带着自己的心情再读这首诗。

师:这首诗有情绪在里面。

这么多字其实是围绕一个字在写的,请你把这个字圈出来。

师:***,你圈哪个字?生: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实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XX课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实录)黄继森作师:[板书杜甫]请问杜甫是谁?生:杜甫是古代诗人。

生:杜甫是唐朝的大诗人。

师: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生:人们把杜甫称作诗圣。

生:成都有座杜甫草堂。

生:我们学过他的《绝句》。

师:大家一起背背。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还知道些什么?生: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

生: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生:他是河南巩县人。

生:杜甫曾经为蓬溪县客馆写了一篇《唐兴县客馆记》。

师: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生:我是从《川中名胜赤城山》这本书中看到的。

师:我得学习学习。

这本书能借我吗?生:行。

下午我就带来。

师: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与李白齐名,二人并称李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闻是什么意思?生:闻的意思是听。

师:谁听?生:诗人杜甫听。

师:他听到什么?生:他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

师:官军指什么?生:官军指国家的军队。

师:国家准确吗?生:官军指朝廷的军队。

师:[在河南河北下画线]什么意思?生:指河南省和河北省。

师:是吗?[生沉默]这里的河特指黄河——生:河南指黄河的南边,河北指黄河的北边。

师:[在收字下画三角符号]怎么理解?生: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南北两岸的地方。

师:题目的意思应该是——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师:把消息换个词语。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喜讯。

师:对。

唐朝曾经爆发过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占领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诗人杜甫的故乡也沦陷了。

国家四分五裂,诗人有家不能归。

当他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之后,兴奋不已,写下了这首诗。

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板书读准字音]同桌的两人一组互相检查,听听对方把哪些字读错了。

生:[互相检查]师:现在,请听老师读。

比较一下,看看你们都发现了哪些读错的字音?生:我把即读成了。

生:我把还读成了。

师:为什么要读?生:诗中的还乡是回到家乡的意思,所以要读。

师:你的理解完全正确。

还有吗?生:我把妻子的子读成了轻声。

生:老师,为什么要读?师: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读轻声时,专门指丈夫的老婆。

师:读三声呢?生: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子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一定要读准字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