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的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的知识点1、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但他的作品中以传记和小说最为著称。
2、相关背景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
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
3、主要内容这篇人物小传通过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描写了托尔斯泰的肖像,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从而表达出对他的崇敬和赞美。
4、分段及段意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5自然段,这一部分主写的就是托尔斯泰的外贸特征。
第二部分是6-9自然段,主要写的就是托尔斯泰那不一样的眼神。
5、句式比喻:1、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3、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日光,4、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5、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6、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
作品导读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

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些知识点:
1.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社会制度、家庭关系、个人成长等方面。
2.托尔斯泰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人道主义精神,他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呼吁人类应该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
3.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这些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受欢迎。
4.托尔斯泰的创作风格独特,他的小说情节丰富复杂,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优美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托尔斯泰的思想和作品对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俄国文学的泰斗和世界文学的巨匠。
6.托尔斯泰曾经获得过多种文学奖项和荣誉,他的作品被广泛阅读和研究,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
7.托尔斯泰的生活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他曾经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并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后来他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成为俄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人物。
8.托尔斯泰的思想和观点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对人性、家庭、社会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这些思考和见解也影响了许多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

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是俄国作家、哲学家、思想家、著名的文化人物。
他的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对俄国文学、哲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思想与人生哲学也成为人们广为探讨和研究的对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列夫·托尔斯泰的知识点吧。
一、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列夫·托尔斯泰在1828年9月9日出生于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家族,是家中第四个孩子。
他的父亲是一名贵族,担任过高级州长和参议院成员等职务。
自小受到严格的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的教育,同时也熟读希腊、拉丁等经典文化。
自学过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等领域的知识,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把握。
早年的托尔斯泰曾加入军队,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等战争,但是他很快意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
他开始写作,并在185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童年》。
在此之后,他又出版了《少年》、《青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经典作品。
同时,他还是一名哲学家、思想家,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哲学观、宗教观等。
1891年,列夫·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宗教转变,开始信奉基督教的无神论派别。
这一转变对他后来的创作和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01年,他开始担任带领穷人和无家可归者的修道院院长,直到去世。
二、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以及思想1. 文学作品托尔斯泰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人性、家庭、爱情、战争等主题。
他的重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这部小说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创作中最庞大的作品之一。
小说涵盖了俄法战争、家庭、爱情等多个主题,并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也是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有名的贵族夫人和一位年轻的农民的爱情故事。
初中语文教参《列夫托尔斯泰》学习要点

《列夫·托尔斯泰》学习要点《列夫·托尔斯泰》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茨威格,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徜徉沉浸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
1928年访问俄国,适值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于是拜谒了托尔斯泰墓,表达自己真挚怀念、赞美之情。
关于主人公: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出身贵族,却不满贵族对农奴的残酷剥削,不满贵族奢侈享乐的生活,晚年致力于"平民化",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从事体力劳动。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一、学习本文,掌握如下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髭()髯()鬈()颔()酒肆()黝黑()禁锢()锃亮()2、解释下列词语。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诚惶诚恐:来形容小心谨慎,惶恐不安的样子。
鹤立鸡群:比喻卓越出众。
泰斗: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粗制滥造:质地不精而又过量制造。
寓居:寄居;侨居。
3、积累词语。
肖像轩昂侏儒犀利粗鄙藏污纳垢非凡器宇郁郁寡欢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2、如何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
3、本文两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是对托尔斯泰外貌的真实刻画,这也说明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写他的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为了在下文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字里行间也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4、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托尔斯泰到了晚年才实现了他的世界观的转变,他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
列夫·托尔斯泰 课文笔记

列夫·托尔斯泰课文的笔记:
1. 重点与细节
托尔斯泰的肖像:重点描述了他的面容、胡须和目光。
他的胡须“犹如茂密的森林”,目光则“像鹰一样锐利”,揭示了他深刻的洞察力。
托尔斯泰的手:细致地描写了他的手。
他手中的烟斗象征着他的智力和思想,而他的手指则“像树根一样粗壮”,表明他的坚韧和顽强。
托尔斯泰的眼神:通过眼神的描写,展现出托尔斯泰丰富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深沉理解。
他的眼神“像一把利剑,能够剖析自我”,显示了他的自我反思和批判精神。
2. 语言特点
比喻: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如把托尔斯泰的胡须比作茂密的森林,把他的手指比作树根,把他的眼神比作利剑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他的外貌特征。
排比:文章运用了排比句式,如“深深的皱纹,胡须连鬓,如热带雨林般茂密”,增强了表达的气势和节奏感。
对比:文章通过对比托尔斯泰和其他人的外貌特征,突显出他的独特个性和精神风貌。
3. 结构分析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介绍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然后分别从肖像、手、眼神等方面进行详细描写,最后总结了他的形象特点和人格魅力。
每一段之间衔接自然、紧密,使文章整体连贯、结构严谨。
4. 主旨概括
通过对外貌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形象特点和人格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关注内在品质和人格魅力,而非仅仅看重外表。
八年级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笔记

八年级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笔记首先,文中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包括他脸庞多毛、胡髭浓密的特点。
他的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眉毛宽约一指,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这些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托尔斯泰粗陋、丑陋、平庸的外貌特征。
其次,文中还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强化了托尔斯泰外貌的特征。
例如,将他的胡子比作卷起的滔滔白浪,突出了其大胡子的特点。
这种生动的比喻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另外,文中还提到了托尔斯泰的眼睛。
虽然他的眼睛小,但是具有深邃、犀利的特点,能够透射出他内心的世界。
这也是他作为一位伟大作家所具备的独特魅力之一。
最后,笔记还可以包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通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可以深入思考外貌与内在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写作中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等。
同时,也可以结合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和作品,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人教版本语文学习知识点学习初中八年级下册的: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doc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八年级下册: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一、要点字词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胡髭zī长髯rán黝yōu黑一绺liǔquán发粗拙cāo轩xuān昂颔hàn首难堪gāngà锃zèng亮甲胄zhòu戳chuō粲càn然剑鞘qiào广袤mào监禁gù点拨:“鬈”不要误读为“juǎ:n”“锃”不要误读为“chéng。
”2.依据下边的解说写出相应的词语。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一枝独秀理好衣襟端正直正坐着,形容严肃隆重的样子。
正襟危坐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敬的样子。
颔首低眉惊恐不安。
坐卧不宁广阔无边。
广袤无垠点拨: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擅长累积词语。
3.用适合的词语填空。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曲折、平凡,甚至粗俗。
永久漂泊的天才灵魂,居然在一个土里土气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少诗人、想象者、和创建者的气质。
二、要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无疑,这张脸平凡无奇,阻碍重重,无法填补,不是流传智慧的庙堂,而是监禁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森,“闷闷不乐”,丑陋可憎。
2.高尔基对它们恰到好处的描绘,说出了我们的内心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三、文学知识背记知识清单1.《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的有名小说家,列传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有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生》等。
2.米爽朗琪罗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
3.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有名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罪与罚》、《痴人》、《卡拉玛佐夫兄弟》等。
《列夫·托尔斯泰》必备知识点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夸张
常见的考查方式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修辞种类
判断依据
作用
夸张
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答题模式:本句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等)地写出了xX (描 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课文示例
赏析“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运用了夸张手法,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眼晴,说明
他作为作家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从而突出了其 敏锐的观察力。
02.文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
传记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是一种文学体裁。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 从叙述人称看,可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 的《鲁迅自传》;“他传”是他人撰写的,如杨振宁写的《邓稼先》。
传记的写作特点
1.记言记行并重。记述人物一生中决定性、关键性的行动,以及与此种行 动相辅相成的语言。 2.大节细节并重。记述人物的成败两方面的大节及日常生活的细节。 3.优点缺点并重。注重真实,而真实是从全面、整体中提炼出来的。因此 ,所表现的人物,很少是神化的完人。 4.客观主观并重。历史是客观存在。人物的言行是主观的,但必然受历史 的制约。
课文示例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 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 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 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 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 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冑,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明喻】【夸张】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 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复习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复习知识点一、字词黝黑(yǒu hēi)皮肤暴露在太阳光下而晒成的青黑色;颜色深黑。
滞留(zhì liú)停留不动。
愚钝(yú dùn)愚笨迟钝。
器宇(qì yǔ)人的仪表、风度、襟怀禁锢(jìn gù)当局禁止某些社会阶层或政治上的异己做官或参加政治活动;关押,监禁。
轩昂(xuān áng)精神饱满的样子。
犀利(xī lì)坚固锐利。
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侏儒(zhū rú)身材异常矮小的人;矮子。
酒肆(jiǔ sì)酒馆。
尴尬(gān gà)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行为、态度不正常的;鬼鬼祟祟,不正派。
粗制滥造(cū zhì làn zào)质地不精而又过量制造。
藏污纳垢(cáng wū nà gòu)比喻包容坏人做坏事。
郁郁寡欢(yù yù guǎ huān)指不愉快,心中憋气。
鹤立鸡群(hè lì jī qún)比喻卓越出众。
正襟危坐(zhèng jīn wēi zuò)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hàn shǒu dī méi)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现在常用来形容小心谨慎,惶恐不安的样子。
无可置疑:不能怀疑黯然失色(àn rán shī sè)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广袤无根(guǎng mào wú yín) 广阔无边。
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二、原文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永远流浪的灭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
对他来说。
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
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也有可能披着大主教的法衣,举起十字架从跪地的教徒的头上掠过。
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面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
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
再看另一张照片,是他在同一些农民交谈。
你假如不明真相,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场的所有人。
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
昕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围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
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
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
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
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
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
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
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日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埕甓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
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俺饰郜抵挡不住。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在这种人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怍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仪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人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
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
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
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 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
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
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巾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做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
住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
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
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
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丰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三、课文结构本文是茨威格为列夫托尔斯泰"绘制"的一幅肖像画,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细致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四、课后练习托尔斯泰妻子的妹妹塔吉娜,每年总带一家人来姐姐家的庄园避暑。
塔见托总拿个本子写着什么,不解地问:“你往小本子上写些什么东西?”托____________说:“记的就是你们。
”“我们有什么可记的呢?”托耸耸肩,____________回答:“这就是我的事情了,真实总是有趣的。
你认为你在我这儿是白住的吗?我把你们的行动全都记下来了。
”这就是从不离开笔记本的托尔斯泰。
他在家里,散步的路上,和客人喝茶聊天,在孩子们中间……总之,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____________注视着一切,观察着、记录着一切有意义有趣味的东西,为自己的创作提炼了思想,积累了素材。
由此看来,学会积累并不难,只要我们像托尔斯泰那样,平时注意眼到、耳到、口到、手到、脑到,那么,看似平淡的生活将变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