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⒈引言在医疗实践中,手术期间的血液保护与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为了加强手术期血液保护工作,提高手术用血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制定本制度。

⒉部门及责任⑴手术室●提供手术所需的安全血液制品,确保其质量和合规性。

●在手术前评估和筛查患者血液相关风险因素。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宜的血液保护措施。

●监测手术期间的血液使用情况。

●记录手术用血的过程和结果,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⑵血库●负责血液制品的采集、加工和贮存。

●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和数量充足。

●根据手术室的需求,提供安全血液制品。

●定期进行血液质量控制和管理。

⑶质控部门●监督手术室和血库的血液保护工作。

●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

⒊手术前的血液保护准备⑴患者评估和筛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评估其血液相关的风险因素。

●评估患者的血液储备情况。

●判断患者的血液凝结功能是否正常。

⑵预防性质保措施●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预防性的血液保护措施。

●根据需要,进行贫血矫正和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⒋手术期的血液保护与管理⑴危重病患者的血液管理●对于危重病患者,应实施严格的血液管理策略。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类型,合理使用血液制品。

⑵减少术中出血●在手术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预防和治疗术中出血可能导致的意外事件。

⑶血液制品的管理●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适宜的血液制品。

●遵循血液管理的原则,合理使用血液制品。

⒌术后的血液保护与管理⑴术后血液管理●监测术后的血液功能和凝血功能。

●在术后的恢复期,采取适当的血液保护措施。

⑵减少术后出血●预防和治疗术后出血可能导致的意外事件。

⑶术后贫血的处理●对于术后贫血的患者,进行贫血的治疗和管理。

⒍附则本制度的执行由相关部门共同监督,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⒎附件●术前评估和筛查表●血液保护措施记录表●手术用血管理记录表⒏法律名词及注释●血液制品:指通过采集、加工和贮存等工艺制得的用于治疗或预防疾病的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风险的降低,手术患者对血液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并避免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手术期间,为了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免受伤害,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制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评估和准备在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病史、手术风险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术前血液治疗,比如输血预防,以提前补充患者的血液储备。

此外,医生还应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术前准备,包括禁食、禁止某些药物使用等。

2. 术中血液保护在手术期间,医生应采取措施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

这包括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等措施。

同时,医生还应监测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患者血液系统的稳定。

3. 术后血液恢复与保护术后,医生应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监测。

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血液恢复治疗,如输血、输液等。

此外,医生还应指导患者做好术后护理,避免血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用血需求进行合理管理的制度。

其目的是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适量的血液支持,同时避免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用血评估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血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手术类型、预计手术时间、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合理估算患者的用血需求,制定用血方案。

2. 用血指征和限制医生在制定用血方案时,应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风险。

只有在有明确的临床指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输血。

此外,医生还应遵循血液用量的限制,尽可能减少输血量。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管理制度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一.自身输血的申请:1. 贮存式自身输血应由患者的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向输血科提出申请;2. 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3. 输血科同血站进行联系患者自身献血相关事宜;4. 患者自身血液制成成品后,通知输血科领回保存,待需要时进行使用;5. 自身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 采血的标准:1.年龄;2.体重;3.血红蛋白: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身血,4.采血环境等应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进行.5.采血时间、间隔及量: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身输血容量的10%)。

6.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7.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8.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9.如血型不同经血站调配后,患者必需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方可实施临床输血治疗。

三. 自身血液的保存:1. 自体输血采集的血液要有专用储血箱保存、设立专门的自身储血空间;2. 自身储血血袋有明确详细标记,醒目的标签,明确自身输血特殊标记;3. 自身血液储存冰箱温度及细菌标准应符合储血冰箱标准。

四. 血液的回输:1. 血液回输前,首先检查血液的外观是否符合要求,以及保存期,严防过期失效血输入病人体内。

2. 血液回输时,要严密观察病人,如一旦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3. 未输完又不适合转让他人使用的血液,要以妥善的方式处理掉,并有医疗文字记录。

五. 自身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1. 手术前采血可能使病人血容量减少,出现贫血症状:2. 手术前采血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晕针;3. 采血时,保养液与血液未充分摇混,出现血液斑块,导致报废;4. 血液在保存中可能出现溶血或污染,导致血液报废。

2023版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2023版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患者接受手术期间和术后的恢复
阶段,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降低手术相关的输血
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

其主要目的是减少输血量、降低输血相关的
费用和潜在风险,提高患者术后恢复的质量和效果。

1. 术前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血液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红细胞、
血小板、凝血功能等指标的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基础血液情况。

2. 术中血液管理:在手术过程中,通过严格的血液管理措施,
减少手术期间的出血量,包括使用微创手术技术、减少出血点数量、早期止血等措施。

3. 合理用血:根据患者的血液情况和手术需要,制订合理的输
血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操作。

4. 术后恢复:术后积极进行血液容量的恢复和贫血的治疗,以
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和恢复。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输血需求进行
合理评估和管理的制度。

其目的是降低不必要的输血风险和术后并
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手术结果。

1. 术前评估和筹备: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包括血液指标的检
查和评估,确定患者的血液状况,以及制订输血方案。

2. 术中血液管理: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术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输血,遵循安全输血原则,包括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正确使用输血
设备、合理计算输血量等。

3. 术后恢复和管理:术后根据患者的血液情况进行及时的补充
和恢复,包括输血后监测、相关治疗和护理等。

通过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
减少手术期间和术后的输血风险,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术后恢复。

也可以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病人术后预后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

血液保护和用血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手术中和围手术期因输血引起的并发症以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应用。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减少输血的需求和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手术前的血液保护在手术前,医疗机构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血型、血压等相关指标的检查。

根据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案。

手术中的血液保护在手术中,医疗机构应尽量减少出血量,采取止血措施,以减少患者输血的需求。

例如,对于大出血风险的手术,医疗机构可以使用微创手术技术、局部止血药物等来减少手术中的出血。

手术后的血液保护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还包括对患者术后的血液管理。

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适当的输血和补液。

在进行输血时,医疗机构应积极监测患者的血液参数,及时调整输血方案,以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对手术过程中的用血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制度。

该制度旨在合理利用血液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用血指征的制定医疗机构应制定明确的用血指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例如,对于一些病情较轻或手术风险较低的患者,可以采取非输血干预措施,如输注红细胞生长因子等,来提高患者贫血的治疗效果,减少输血的需求。

用血的安全管理在进行输血时,医疗机构应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采取适当的血液采集和保存措施,确保输血前的血液质量。

,医疗机构应对输血过程中的血液标本进行正确的标签和保存,以避免血型不符等错误。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输血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及时应对输血并发症。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一、自身输血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病人也是唯一血源。

自身输血有三种方法:贮血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一)贮存式自身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病人自身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1、只要病人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或血细胞容积>0.33,行择期手术,病人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身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 (或自身血容量的10%),2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病人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00g/L的病人及有细菌性感染的病人不能采集自身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病人慎用。

(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ANH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病人一定量自身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

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病人情况将自身血回输给病人。

1、病人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血细胞容积>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ANH。

2、手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血细胞容积不低于0.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病人静脉压。

5、下列病人不宜进行血液衡释:血红蛋白<100g/L,低蛋白血症,凝血机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三)回收式自身输血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病人体腔积血、手术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病人。

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血液保护管理制度Word 文档

血液保护管理制度Word 文档

二十、血液保护管理制度(一)定义为保证血液安全,通过各种方法,保护和保存血液,防止丢失、破坏和传染,开展血液保护技术的管理制度。

(二)基本内容血液保护技术可以综合利用以提高效率,同时血液保护也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即要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最适合患者个体的血液保护措施和技术,还要多学科密切配合,为患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血液保护方案。

1.血液保护措施(1)自体输血(2)血液麻醉(3)控制性低血压(4)手术方式及新技术新型止血药物应用2. 职责(1)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血液保护技术的宣传推广,在实施中起协调作用。

(2)麻醉科医师负责控制性低血压、稀释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药物治疗替代输血等血液保护技术的实施。

(3)手术科室的医师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减少术中失血,负责自体输血的告知及输血过程的监护,并与麻醉科医师通力配合以使血液保护技术顺利实施。

(4)输血科人员负责贮存式自体输血血液的采集、标识、贮存、发放,并与经治医师共同对采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处理。

3.血液保护的基本原则(1)在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对患者的临床病情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评估,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降低每个患者的输血量和输血次数,严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2)减少术中失血,完善、彻底的外科止血是减少术中失血的关键。

对任何出血都应认真处理,不可忽视长时间手术创面广泛渗血。

调整手术体位和使用止血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器械止血,开展“无创”或微创手术,在允许范围内,使用局部止血药物和材料以及全身注射止血药物。

(3)减少医源性失血:采集血标本应有计划性,尽可能减少化验血液的次数;为婴儿建立床边卡,记录化验项目和采集的血量;使用较小的实验室取样试管,避免成年患者由静脉采血导致的失血性贫血。

(4)自体输血:对于符合条件的手术患者,经治医师要积极动员患者,在其身体情况允许的条件下进行自体输血。

(5)控制性低血压:选择性应用药物或(和)麻醉技术降低动脉血压并控制于一定水平以利于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失血或改善血流动力。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疾病的常见方法之一。

然而,在手术中,患者的血液保护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及手术后恢复良好,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下文将探讨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确保手术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手术过程中,因为患者身体处于较高的应激状态,易导致血液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凝血功能障碍、贫血、感染等问题。

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能够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通过预防措施、血液监测和干预治疗,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内容1. 术前评估与准备术前评估是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在患者手术前,医疗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个人病史、家族病史、实验室检查等。

对于存在贫血、凝血功能异常或慢性疾病的患者,应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如纠正贫血、调整凝血功能。

2. 手术期间的血液保护手术期间,血液保护的目标是保持患者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凝结状态。

医疗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心率、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指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输液和药物应用,维持血容量和血液循环稳定。

对于特殊情况,如大手术、失血过多,还可以考虑使用输血和凝血因子等措施。

3. 术后血液保护和恢复术后,医疗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和血液恢复。

通过术后密切观察、早期活动和必要药物支持,促进患者的血细胞生成和伤口愈合。

同时,加强术后感染预防,减少感染引起的血液系统并发症。

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为有效实施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医疗机构需制定和完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和流程。

2. 培训医疗人员: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一、目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是解决临床用血紧张、减少经血传播传染性疾病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途径,临床必须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降低治疗及手术中的临床用血,尤其是降低围术期患者的用血量,以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

二、输血指征: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1)Hb>100g/L,一般不必输血;(2)Hb<70g/L,才需输血;(3)Hb70-100g/L,结合患者心肺功能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

判断是否需输血,除参考Hb和Hct外,还需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年龄、动脉血氧合情况、混合静脉血氧张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综合考虑。

三、血液保护具体措施
1、严格控制输血指征,定期进行临床合理用血的监督检查及通报,加大临床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的培训力度,严禁输安慰血、人情血、搭配血,既要更新临床输血观念,又要加大技术投入,提供设备实施科学用血;
2、对于不同年龄和不同的健康状况患者,输血最低血红蛋白临界水平不同。

对危重患者输血亦应持慎重态度,高危患者Hb<70-90g/L,低危患者Hb<100-120g/L。

同时强调对血压、血气及尿量进行综合评估,并加强其他循环支持,应注意效能-危险比。

进行简易床旁Hct测定。

3、开展自身储血:术前自身储血的方法用于稀有血型和已经产生免疫抗体的患者及择期手术患者;
5、开展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体外循环、胸腹大动脉及脊柱等手术。

6、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控制性降压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是血液保护的支柱之一。

7、符合条件的进行术中血液回收(自体血回输);
8、手术中用血,由麻醉科医生下达医嘱,护士电话通知输血科病人相关信息和成分及血量,输血科应按实记录内容和通知时间及通知人员姓名,并根据实际情况准备血液,如遇紧急情况20分钟内发出血液。

如需特殊成分或输血量较大时,提前通知输血科,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