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血液保护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风险的降低,手术患者对血液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为了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并避免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和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手术期间,为了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免受伤害,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制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评估和准备在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病史、手术风险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术前血液治疗,比如输血预防,以提前补充患者的血液储备。

此外,医生还应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术前准备,包括禁食、禁止某些药物使用等。

2. 术中血液保护在手术期间,医生应采取措施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

这包括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等措施。

同时,医生还应监测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患者血液系统的稳定。

3. 术后血液恢复与保护术后,医生应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监测。

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血液恢复治疗,如输血、输液等。

此外,医生还应指导患者做好术后护理,避免血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用血需求进行合理管理的制度。

其目的是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适量的血液支持,同时避免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生。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前用血评估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血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手术类型、预计手术时间、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标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合理估算患者的用血需求,制定用血方案。

2. 用血指征和限制医生在制定用血方案时,应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风险。

只有在有明确的临床指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输血。

此外,医生还应遵循血液用量的限制,尽可能减少输血量。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包括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出血风险等
准备血液制品:根据患者情况,准备合适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血小板等
预防感染:采取措施预防手术过程中的感染,如皮肤准备、无菌操作等
术中血液管理
2019
控制出血:采用微创手术,减少出血量
01
2020
血液回收:回收患者血液,进行再利用
02
2021
血液替代品:使用血液替代品,减少输血需求
重要性: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措施:包括合理使用血液制品、优化手术方案、加强患者管理、提高手术技术等
血液保护的意义
减少输血风险: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降低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如感染、过敏反应等。
节约医疗资源: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减少对血液资源的消耗,降低医疗成本。
提高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减少失血,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患者康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可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目标
减少手术出血和输血需求
1
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2
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预后
3
降低医疗成本和患者负担
4
2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策略
术前评估与准备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评估患者血液状况: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03
血小板替代品:使用非血液成分替代血小板,如血小板代用品、血小板生成素等
04
人工合成血液: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造血液,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1
血浆替代品:使用非血液成分替代血浆,如白蛋白、血浆代用品等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

围术期患者血 液管理可以提 高患者术后生 活质量,缩短 住院时间。
4
围术期患者血 液管理可以降 低医院感染率, 提高医疗质量。
提高手术成功率
01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可
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
手术成功率。
02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可
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
高患者术后恢复速度。
03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可
以降低输血风险,提高
技术普及:如何将先 进的血液管理技术普 及到基层医疗机构,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 血液管理水平,也是 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跨学科合作:围术期 患者血液管理涉及多 个学科,如何加强跨 学科合作,提高血液 管理的综合水平,也 是一个挑战。
个性化血液管理方案
01
发展趋势:个 性化血液管理 方案将成为未 来围术期患者 血液管理的主 流方向
2 品,减少输血, 降低输血相关风 险
提高手术成功率: 围术期患者血液
3 管理可以降低手 术风险,提高手 术成功率
降低医疗成本: 合理使用血液制
4 品,降低医疗成 本,减轻患者负 担
降低医疗风险
1
围术期患者血 液管理可以降 低手术风险, 提高手术成功 率。
2
3
围术期患者血 液管理可以减 少术后并发症, 降低医疗费用。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
演讲人
目录
01.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重要 性
02.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策略 03. 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技术 04. 围术期患者血液性
1
保障患者安全
预防感染:围术 期患者血液管理
1 可以降低感染风 险,保障患者安 全
减少输血:通过 合理使用血液制
血液回收技术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科学合理用血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科学合理用血
鼓励临床创新与实践
鼓励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为科学合理用血提供更 多经验和参考。
05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成功案例介绍
成功案例一
某医院在围手术期实施了一系列血液保护措施,包括自体输血、控制性降压和 微创手术等,成功地减少了对异体输血的需求,降低了手术风险。
成功案例二
某大型手术中,通过严格的血液保护方案,有效减少了术中出血和异体输血量,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
术中血液保护措施
控制性降压
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手段,降低患者血压,减少术 中出血,有利于手术操作。
血液回收
利用血液回收机将术中的出血回收,经过处理后 再用于手术中输血。
药物治疗
使用止血药、抗纤溶药等药物,减少术中出血, 避免失血过多。
术后管理与随访
监测出血情况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出血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问题。
失败案例分析
失败案例一
某手术患者因未及时采取血液保护措施,导致术中出血过多,不得不大量输注异 体血,术后出现感染和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失败案例二
某手术团队在围手术期未重视血液保护,导致患者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恢复缓慢 ,增加了治疗时间和费用。
经验教训总结
经验教训一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至关重要, 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血液保护方
血液回收
血液回收技术
利用专业的血液回收机, 将流失的血液回收并分离 出红细胞、血浆等成分, 再用于临床治疗。
安全性保障
经过处理的血液应确保无 菌、无有害物质残留,且 与患者血型匹配,以确保 输血安全。
适应症与禁忌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 术需要,选择合适的血液 回收方式,并避免不适用 于血液回收的情况。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一、引言在医疗实践中,为了保障患者手术安全和降低手术风险,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得以制定和实施。

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流程,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1-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概念指在手术前、手术期和手术后期间,通过有效的预防手段和措施,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功能,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目标和原则(1) 目标:减少手术相关出血、输血需求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术后病程。

(2) 原则:a-预防性血液处理:提前进行血液功能评估和相应的处理,如贫血纠正、凝血功能纠正等。

b-血液储备: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血液指标,提前储备合适的输血血液制品。

c-手术过程中血液监测:实时监测患者血液指标,及时调整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治疗。

d-术后血液处理:积极进行术后护理,促进患者血液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3-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管理流程(1) 手术前期阶段:a-患者血液功能评估: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凝血功能、血小板数量等。

b-预防性血液处理:根据患者的血液指标,进行相应的血液处理,如纠正贫血、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等。

c-血液储备: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需求,提前储备合适的输血血液制品。

d-手术风险评估:评估手术的风险及潜在的血液相关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案。

(2) 手术期阶段:a-手术中血液监测:监测患者的血液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指标等。

b-术中输血管理:根据患者的术中出血情况和血液指标,合理使用输血血液制品。

c-血液功能维护:定期监测和维护患者的血液功能,如纠正术中发生的凝血功能异常等。

(3) 手术后期阶段:a-术后血液处理: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积极进行术后护理和血液功能的恢复。

b-并发症管理:及时处理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贫血、血栓等。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简版范文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简版范文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引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病人术后预后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

血液保护和用血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手术中和围手术期因输血引起的并发症以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应用。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患者的血液系统,减少输血的需求和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手术前的血液保护在手术前,医疗机构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血型、血压等相关指标的检查。

根据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方案。

手术中的血液保护在手术中,医疗机构应尽量减少出血量,采取止血措施,以减少患者输血的需求。

例如,对于大出血风险的手术,医疗机构可以使用微创手术技术、局部止血药物等来减少手术中的出血。

手术后的血液保护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还包括对患者术后的血液管理。

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适当的输血和补液。

在进行输血时,医疗机构应积极监测患者的血液参数,及时调整输血方案,以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手术用血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对手术过程中的用血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制度。

该制度旨在合理利用血液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用血指征的制定医疗机构应制定明确的用血指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例如,对于一些病情较轻或手术风险较低的患者,可以采取非输血干预措施,如输注红细胞生长因子等,来提高患者贫血的治疗效果,减少输血的需求。

用血的安全管理在进行输血时,医疗机构应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采取适当的血液采集和保存措施,确保输血前的血液质量。

医疗机构应对输血过程中的血液标本进行正确的标签和保存,以避免血型不符等错误。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输血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及时应对输血并发症。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第一章引言本文旨在规范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促进手术期病人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

在手术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合理使用血制品和血液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

第二章术前评估与血液准备2.1 术前评估2.1.1 医生应进行术前详细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全面了解病人的血液状态。

2.1.2 针对高风险手术患者,应进一步开展心、肺功能等详细评估。

2.1.3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术前血液保护方案,包括血红蛋白改善、减少术中出血等。

2.2 血液准备2.2.1 根据术前评估结果,准备合适的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

2.2.2 在术前完成血液制品的安全核对和装备,确保无误。

第三章手术过程中的血液管理3.1 减少术中出血3.1.1 在手术开始前,医生应综合评估手术操作难度、出血风险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减少术中出血的措施,如使用止血药物、合理选择手术器械等。

3.1.2 手术过程中,医生应密切观察病人出血情况,及时采取止血措施,以减少术中出血量。

3.2 合理使用血液制品3.2.1 术中发生大量出血时,应及时补充血液制品。

医生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合理使用红细胞悬液、血浆等血液制品。

3.2.2 使用血液制品需遵循血液制品管理制度,管理好血液供应和库存,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

第四章术后血液管理与恢复4.1 术后血液管理4.1.1 手术后,医生应密切观察病人的血液指标,包括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和纠正。

4.1.2 必要时,应及时利用血液制品进行补充,以保证病人术后恢复。

4.2 术后病人恢复4.2.1 术后医生应密切关注病人的术后恢复情况,评估术后恢复需要,进行相关治疗和护理。

4.2.2 医生应给予病人充足的营养支持,包括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促进病人恢复。

第五章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相关术前评估表、血液制品使用记录等,详情请参考附件。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1 目的: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 原则: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

3 措施: 3.1 成分输血与输血指征 3.1.1 提倡成分输血,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合理有效地使用血液。

3.1.2 务必进行输血前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贫血(失血)情况,血容量情况,Hb\Hct,手术失血危险因素,病人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3.1.3 把握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卫生部输血指南(2000年,手术及创伤):①Hb>100g/L不必输血;②Hb<70g/L考虑输浓缩红细胞;③Hb70-100g/L之间,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而决定是否输血。

心肺功能良好的病人术后Hb维持在80-90g/L不必输血,心肺功能不好的病人术后Hb维持在90-100g/L不必输血。

④急性大出血出血量>30%血容量,可以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3.1.4 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指征: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血容量在5000ml时,失血量在1500-2000ml,不必补充血浆,可用红细胞和代血浆;失血量超过2000ml可考虑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用量须达到10-15ml/Kg才有效(至少600-800ml);一般来讲,只要纤维蛋白原大于0.8g/L,即使凝血因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维持正常。

3.1.5 血小板输注指征:主要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的手术患者。

血小板>50×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渗)血增多。

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或肝素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卫生9部输血指南(2000年,手术及创伤):血小板>100×10/L,可以不输;血小板99<50×10/L,应考虑输;血小板在50~100×10/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而定;如手术中出现不可控制的渗血,确定为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则不受上述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心脏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心血管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围术期失血量大, 甚至有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大出血,特别适合术中自 体血回收,可减少患者的异体血输注量。
建议所有可能需要异体输血的心血管手术患者,尤其 是异体输血的高危患者,从切皮至缝皮使用血液回收 机,带血纱布不丢弃,尽量收集全部术中失血,洗涤 后回输给患者。
中和100单位肝素。 术前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小剂量肝素
注射很少需要停用。
14
减少出血措施
预防性应用抗纤溶药
如6-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可显著减少手术期间总失血量、输血量 和输血率。
氨甲环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纤溶药,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 目前推荐在开胸心脏手术中氨甲环酸的最大用量是(50~
很多文献报道应用去除白细胞过滤器可减少或避免自体血回收过 程中的羊水污染。
剖宫产时回收血经血液回收机处理后,再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 能有效除去多种羊水成分,包括α胎儿球蛋白、白细胞、滋养层组 织和碎屑等,但也有学者研究认为胎儿鳞状上皮细胞不能完全除 去。
因此,即使应用白细胞过滤器羊水栓塞的风险依然存在,但较罕 见,特别是回收血液450 mL后,不更换白细胞滤器风险较大, 因为过滤器的过滤效率是以过滤450 mL全血设计的。
回收式自体输血的优点在于能够即刻提供与患者血液完全同型血液, 为大出血赢得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25
产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产科麻醉组认为在发生大出血时, 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异体血就应当及时应用回收式自体 输血。
意大利输血和免疫学会建议在处理产科大出血、或者有大出血可 能性的患者时,果断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并且在回收血液时最 好使用去除白细胞过滤器。
常值开始手术。 术后尽早重新开始应用华法林。 同时重新开始应用肝素并持续使用,直到INR处于治疗
性范围。
11
应用抗凝药物患者的围术期准备
用华法林完全抗凝后的患者 急诊手术 缓慢静滴维生素K,0.5~2.0mg; 给予新鲜冰冻血浆,15ml/kg。此剂量可能需要重复
使用以使凝血因子达可接受范围。 在临近手术前测INR,如INR<2.0,APTT<2倍正常
4
血液保护的核心内容
血液保护的措施很多,但核心内容主要有: 术前识别需要输血的高危患者; 贫血药物治疗; 术前凝血功能异常的治疗 ; 减少出血措施; 自体血液回收; 限制性输血策略。红色字体为患者血液管理四大支柱
5
识别可能需要输血的高危患者
高龄(>70岁); 术前贫血; 体重小于50 kg; 急诊手术; 术前未停抗凝药; 先天性或后天性凝血功能异常; 再次手术;复杂手术; 合并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
目前推荐DDAVP用于术前7 天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 对尿毒症,主动脉瓣狭窄,血管性血友病患者或术前存在血小板
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DDAVP也可以减少出血和异体输血。 DDAVP用药剂量为0.3 g/kg。
16
减少出血措施
正确的手术体位; 控制性降压; 保温措施; 高氧通气 ; 精细的外科手术; 微创手术; 减少不必要的医源性失血等。
30
产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很多文献表明,接受回收式自体输血治疗的产妇发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羊水栓塞、DIC、感染性疾病以 及需要呼吸支持的风险并未增高,产后住院时间也并 未延长。
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回收式自体输血在产科中使用的 安全性。
31
限制性输血策略
根据循证输血医学指导输血,优化血流动力学与氧供、减 少氧耗、及时治疗感染,
如患者需要补充凝血因子,则应在术前准备相应血制 品,如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如患者因治疗或预防疾病需长期应用抗凝药物,应权 衡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和停药的后果。
10
应用抗凝药物患者的围术期准备
用华法林完全抗凝比值即INR 在INR>2.0时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肝素; 术前6小时停用肝素。 术前即刻测INR和APTT,如INR<2.0,APTT<2倍正
17
自体血液回收
随着手术难度的增加及稀有血型患者血源的日益紧张,异体血输 血已很难满足现有的供血需求,回收式自体输血在一定程度上可 缓解血荒。
回收式自体输血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自体输血技术,在术中大出 血时可回收多达数升的血液,在心脏、骨科、产科等手术中广泛 应用。
现有的证据支持大量失血的手术患者均可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 研究表明,术中回收洗涤后的红细胞的携氧能力与在体红细胞相 似,显著优于库存红细胞。
28
产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降低羊水污染的方法:
回输时必须使用白细胞滤器,建议输注回收血液450 mL后,更 换白细胞滤器。
不要加压输血。使用双管吸引器,避免将羊水吸引入血液收集装 置。
推迟回收式自体输血,直到将胎儿、胎盘都取出后再开始收集自 体血液。
反复多次洗涤红细胞。
29
产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20
心脏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大血管手术中回收血液的效率也比较高,有报道称平 均回收血量可达1500ml,同样可减少术中异体输血需 求。
因此,目前在异体血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心脏手术 实施术中血液回收,可极大地提高心脏外科患者的安 全性,是最适合开展术中自体血液回收的适应证。
21
骨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者的病理生理状态以及失血的倾向和速度等,包括血红蛋白下降 速度、血容量状态、呼吸急促、运动耐力、头晕、心源性胸痛、 低血压、心动过速等。
33
红细胞输注阈值
近年来对输血指征开展了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这些临床研究提示:
对于大多数需要输血的患者均可实施限制性输血策略 ,通常将血红蛋白浓度(70~80)g/L作为红细胞的输 血阈值是安全和有效的,并不增加其病死率,但输血 量明显减少。

2
概述
近年国外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
患者血液管理涵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前所说的血液保护措施。 以往提到血液保护往往是麻醉医师的职责,现在患者血液管理已
上升到医院管理层面。 患者血液管理更强调对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最优化管理,要
恰当实施限制性输血策略并应用于所有血液成分, 是血液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
32
限制红细胞输注
铁剂等能纠正的贫血不应输注红细胞。 是否输注红细胞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如贫血症状以及其对
贫血的耐受程度。 血红蛋白或血细胞比容仍然是最常用的判断是否输血的标准。 允许的最低血红蛋白浓度在不同患者之间因人而异,这取决于患
求具有全院多学科合作参与的血液管理团队,做到尽可能减少血 液资源浪费和科学合理输血。
3
概述
患者血液管理是通过循证医学和多学科联合的方法, 优化可能需要输血患者的治疗流程。
在保证患者得到最好治疗的前提下,减少或避免异体 输血,实现血液的合理使用。
2010年第63届世界卫生大会决议建议所有患者在手术 前均应合理评估并实施患者血液管理方案。
在脊柱矫形术中回输血量可高达3000ml,在膝关节置 换术中平均回输血量也在1100ml以上,有效地减少了 异体输血量。
23
骨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目前术后自体血回输技术也已应用于骨科各类手术, 如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脊柱矫形术等,它有效地 降低了异体输血需求及输血量。有研究发现回输术后 引流血可以减少30%的异体输血需求。
在大失血的骨科手术中,细胞洗涤设备〔即血液回收 机〕可以提供每小时相当于10单位的红细胞。
由于细胞洗涤设备不能完全清除回收血中的细菌,该 技术不适用于手术区域有严重细菌污染的手术。
22
骨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多种骨科手术(全膝置换术、髋关节重建术、多节段 脊柱融合术及脊柱矫形术等)中创口引流血成功回输 已有大量报道。
值开始手术 。
12
应用抗凝药物患者的围术期准备
用肝素完全抗凝的患者 择期手术 术前6小时停用肝素; 在临近手术前测APTT比值,如APTT<2倍正常值,开
始手术; 术后一旦条件合适即重新开始应用肝素。
13
应用抗凝药物患者的围手术期准备
用肝素完全抗凝的患者 急诊手术 考虑静脉注射硫酸鱼精蛋白使之逆转:1mg鱼精蛋白
100)mg/kg。 手术开始前静脉给予15 mg/kg,随后以每小时1 mg/kg的速率
静脉滴注。
15
减少出血措施
应用去氨加压素
去氨加压素(DDAVP)是合成的精氨酸加压素类似物,它能够提 高血浆凝血因子Ⅷ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水平,并改善血小板功 能。DDAVP是目前唯一能够治疗心脏手术后因血小板功能异常导 致出血的药物。
EPO是一种刺激骨髓红系造血的激素,能促进红细胞 的增殖、分泌、成熟。
有研究表明,如果术前贫血患者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药 物治疗来促进红细胞生成,而且患者的身体条件允许 的情况下,EPO合用铁剂、或叶酸可以代替输血治疗 。
维生素B12 一般不需要,因为肝脏储量丰富。
8
铁剂
临床上常用的铁剂包括琥珀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等。 它们是防治因铁的消耗或流失增加而导致的缺铁性贫血的药物。 新一代补铁剂有血红蛋白铁、甘氯酸铁、苏氨酸铁等有机铁,有
27
产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羊水污染: 产科回收式自体输血最大的安全隐患是:回收的血液
被羊水污染而导致羊水栓塞的可能性。 目前国内多数单位仍将羊水污染视为回收血液禁忌证
,仅当患者生命垂危而别无选择时被迫使用。 国外有很多医疗机构使用去除白细胞过滤器进行产科
术中血液回收,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
有文献报道在脊柱矫形手术中回输经滤过但不经洗涤 的创口引流血,并联合术中的自体血回输可以将输血
需求降低68%。
24
产科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