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环境激素污染研究
科学网—环境微污染研究:这些年一直被我们忽视的天然雌激素

科学网—环境微污染研究:这些年一直被我们忽视的天然雌激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具有极强的雌激素生物活性,天然雌激素作为一类重要的环境干扰化学物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水体环境中的天然雌激素通常指雌酮(Estrone, E1), 雌二醇(17β-estradiol, E2), 雌三醇(estriol, E3), 和α雌二醇(17α-estradiol, αE2)。
其中,α雌二醇一直被认为是牛和猪等动物排泄的一种特殊雌激素。
除此之外,人体还可以通过屎尿排泄一些其它的天然雌激素。
因而,E1,E2和E3又被称之为主要天然雌激素(Major estrogens),而其它至少8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雌激素被认为是次要雌激素(Minor estrogens)。
因此,水体环境中的天然雌激素研究自1998年以来都以E1,E2和E3这三种天然雌激素为主,鲜有其它次要雌激素的研究报道。
基于这一现状,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的刘则华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于2009年(参考文献1)基于全球已报道的人体尿液天然雌激素排泄量数据,指出这三种主要雌激素在青年女性,怀孕女性,男性和年长女性这四类人群的尿液中,其雌激素活性的贡献率只占66-82%,而这些次要雌激素的相应贡献率为18-34%。
基于此数据首次指出水体环境中的天然雌激素还应该包括这些次要天然雌激素。
然而,该成果自发表10余年来,这些次要天然雌激素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水体环境的潜在危害仍然一直被忽视。
十一年后,刘则华课题组建立了一种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水体十一种天然雌激素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城市污水和河水的测定,首次用实际监测数据证实,十一种天然雌激素全部在城市污水进水中被检出,多种次要雌激素也在出水和珠江河水中被检出,且这些次要天然雌激素的雌激素活性贡献率占比43%以上,不容忽视,可对河水生物造成潜在的危害。
上述成果发表在Water Research上(参考文献2)。
环境激素的研究进展分析

环境激素的研究进展分析摘要:壬基苯酚是在环境中分布广泛的一种环境激素,常用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在环境中的生物降解产物,具有雌激素活性。
本文从壬基苯酚的环境污染现状以及生态危害出发,详细分析阐述了国内外作为环境激素污染物的壬基苯酚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今后壬基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关键词:环境激素生物活性毒性评价壬基苯酚1 前言环境激素主要由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到环境中,通过暴露、摄取、生物富集等途径威胁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的生存和繁衍。
而壬基酚(nonylphenol NP)又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nEO)在环境中的生物降解产物,具有雌激素活性。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nEO)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是继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之后的第二大类全球商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民用市场上,主要用作洗涤剂、清洗剂、硬表面清洁剂等,大多为液体产品,使用后会成为废水进入城镇排水系统,最终汇入江河湖海等水域。
NP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介质中分布广泛。
NP的雌激素作用,表现为与雌激素受体相结合,显示出雌激素亢进,引起雄性动物雌性化现象,对人体癌细胞增长及生殖能力均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
人类有多种潜在的暴露途径,如饮用受到污染的水、食用水生生物、使用含有NPnEO及其降解产物的日用品等均成为人类不可避免的暴露途径。
2 NP的理化特性NP(nonylphenol NP)常温下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熔点-10℃,沸点293~297℃,相对密度0.950,蒸气压0.0032Pa,辛醇-水分配系数lgKow=5.99,在水中溶解度为6.35mg/L(25℃),可溶于丙酮、己烷、苯酚、乙醇等有机溶剂。
NP又可根据壬基取代基支链结构的不同,理论上有211种同分异构体。
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且在环境中稳定存在的主要同分异构体大约有十几种。
该物质脂溶性较高,容易进入生物体中,但并不容易出来造成累积。
因此苯酚有壬基取代基时其生物降解性显著降低。
环境激素的化学污染及其防护

癌、 子宫 癌等 生殖 器官 的恶 性肿 瘤和 子宫 内 膜疾 病 的人数 则 明 显增 加 。另 外 , 其 它 类型 的疾 病 , 如 肺
癌 、血管 病变 等 也间接 地 与环境 激 素 的影 响有 关 。 同时 环境 激 素 通 过 各种 途 径 直接 或 间 接进 入 人 体 内。 改 变 了人 体 的激 素平 衡 状 态 , 严 重 影 响 人类 健 康。
断释 放 . 对 生 态环境 造成 了 巨大危 害 . 被 称 为“ 生 态
隐性 杀手 ” 。 目前 , 环境 激 素已被认 为是继 臭氧 层破 坏、 地 球温 暖 化 后 的第 三 大 地球 环 境 问题 . 已 引起 了 各 国政 府 的高度 重视
能是 杀虫 剂等 污染物 干 扰了 人类 生殖 激 素 的结果 。 已有 的研 究 表明 男性 精 子数 量下 降 、 睾 丸癌 发病 率
现 象 。据 分 析 , 这 主要 是 因 为受 到 了 DDT和 某 种 P C B s 影 响 的结果 美 国佛 罗里 达州 阿波 普加 湖 的
鳄 鱼孵 化 率下降 . 发 育成 熟 的雄 性鳄 鱼 大量 出现 阴
物 后 ,体 内脂肪 开始 累积 非常 微 量 的环 境 激 素 . 小
解 也 不会排 出 , 只能 随生 物 的食物 链 不断传 递 。环
境激 素 物 质 的污 染 爆 发可 能 有 一 个 漫长 的潜 伏 过 程. 因 而使 人 意 识 不 到威 胁 的 临近 . 结果 造 成 更 多 的悲 剧 。比如 一位 健康 的母 亲 . 即使摄 入 了 大量 的
究表明 . 从 1 9 8 6 ~ 1 9 9 5年 , 印 度 男 子 精 子数 目平 均 下降 了 4 3 %。据统 计 . 俄 罗斯 目前有 4 0 0万 男子 患
环境激素及其污染防治研究进展

(. u n d n o ain l c o l f c n e n e h oo y G a gh u5 6 0 . olg f n i n e t lSce c 1 G ag o gV ct a S h o i c dT c n lg , u n zo 1 5 ;2 C l e vr m n a i n e o oS e a 0 e oE o
a d c t g isofe io n a e ore nv r nm e t lh m o a ntod e n t sp pe , nd e pe ily t e w a nd m eho h r o e’ olu i n w ee n a or new si r uc d i hi a r a s ca l h y a t dsoft eho m n Sp lto r e p sz d.Th luto o e sofe m ha i e e po l i n pr blm nvio r nm e t lho m on ha h ob a e n t e ne c nt y e er viw e lo,s m e c nto n a r est tt e gl e f c d i h w e ur w r e e d as o o rl
维普资讯
广
8 6东 ຫໍສະໝຸດ 工 20 0 7年 第 1 2期 第3 4卷 总第 l6 7 期
w ww. dc e . o g hm cr n
环 境激 素 及 其 污 染 防治 研 究 进 展
黄培东 ,于芳芳
(.广 东省 科技 职业技 术 学校 ,广 东 广 州 50 5 ; .华 南理 工大 学 环 境科 学与 工程 学 院 ,广 东 广州 50 0) 1 16 0 2 10 6
环境激素的危害及研究进展简述

境似乎更有利于早期胚胎的发育。而超氧化物歧化酶 ( ,IJ ) 催化超氧离子歧化成 !4 I4 , 对保护胚胎免受氧自由基伤害起 到重要作用。添加 ,IJ 有助于克服 4 B 细胞发育阻滞。在经 电子自旋共振处理的兔输卵管内, 已检出 ,IJ 活性。 蛋白质上的巯基是氧化作用最薄弱的对象之一。硫氧还 原蛋白作为二硫化物还原酶被证明在提高早期胚胎体外发育 能力上极为有效, 但也有人认为它对突破阻滞没有帮助。另 外, 半胱氨酸、 抗坏血酸、 脱铁铁蛋白、 转铁蛋白和 KJL* 也有 助于克服氧自由基的伤害。而且, 加入转铁蛋白后, 通常能使 小鼠 4 B 细胞发育阻滞的胚胎发育至囊胚, 其发育速度和达到 囊胚的比例均接近于体内发育的程度。 有关早期胚胎防御氧自由基伤害的具体机制目前还有争 议, 但被普遍接受的是氧自由基伤害对早期胚胎体外发育阻滞 的影响不可忽视。从蛋白质巯基的抗氧化力到超氧化物歧化 能力等不同层次的研究都表明, 早期胚胎对氧自由基伤害极其 敏感, 也许是因为该时期的胚胎尚不具备较成熟的抗氧化能 力, 需要补充某些外源酶 ( 可能来自输卵管液) , 而体外培养的 早期胚胎可能因丧失这一外源酶而不能免于氧自由基的毒害。 7? 4> 培养液成分的平衡 目前广泛使用的培养液有 G3IM B 4 , 378 , 37 , 34 , GNN 和 LM3 B 799 等。但在这些培养液中多数品系的小鼠早期胚 胎都不能避免发生 4 B 细胞阻滞。此后为克服阻滞而专门设 计了各种改良液。 MOG 在 G3IM B 4 的基础上增加了 KJL*, 以谷氨酰胺代替葡萄糖, 以及提高乳酸和丙酮酸的浓度比。近
,0 环境激素的研究进展
早在 !" 世纪 &" 年代, 许多国家就开展了对人乳中二口恶英 的监控, 以估计婴儿从母乳中摄取的量; 从 !" 世纪 +" 年代到 (" 年代以来, 科学家不断关注各类环境污染物对各种野生动 物的影响, 丹麦首先报道了男性精子减少, 生殖机能 发 生 异
环境污染物中激素类物质的化学分析技术

环境污染物中激素类物质的化学分析技术环境污染一直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环境中的激素类物质的化学分析。
激素类物质是指那些能够模拟人体内分泌系统所产生的激素的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存在会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进一步失调,对人的生殖系统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人类所绝对不希望看到的现象。
因此,环境污染物中激素类物质的化学分析技术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激素类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激素类物质并不属于环境污染物中的“主流”成分,它们通常只在极小的浓度下存在于环境中。
然而,激素类物质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尤其是在饮用水、食物和空气中的存在,所以它们的影响却是相当大的。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激素类物质被发现,并且它们的存在和分布被越来越多地关注。
2.激素类物质的化学分析技术针对激素类物质的化学分析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化学分析,另一种是生物学分析。
(1)化学分析化学分析主要有气质联用法(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这两种方法都是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在进行化学分析时,需要对样品进行提取和净化,然后再将其注入仪器进行分析。
GC-MS法是目前研究激素类物质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利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的技术,可以对极小的化合物进行分析。
HPLC又分为反相柱和离子交换柱两种类型。
这些方法可以精确地测定激素类物质在环境中的浓度。
(2)生物学分析生物学分析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生物标记法等。
这些生物学检测方法都是基于对生物样品中特定的激素类物质进行模拟,并且检测是否会引起特定的生物反应。
这些方法通常比化学分析技术更快速,并且能够进行高通量筛选,但是生物学分析方法受一些未知因素的影响,比如抗体的特异性。
3.激素类物质的应用激素类物质在医学上有很多应用,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环境中它们的高浓度存在将会导致很多严重的问题。
比如不孕症、代谢性疾病、精神疾病等。
生态环境中的激素污染与控制

生态环境中的激素污染与控制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化学工业、医药工业、农业等领域对激素类物质的需求不断增加。
因为激素类物质具有调节机体正常生长发育、控制内分泌水平、促进生殖等多种生理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消费领域。
然而,随着激素类物质的使用量增加,它们带来的一定危害逐渐显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生态环境中的激素污染。
为了探讨激素污染的危害及控制方法,本文将就此展开深入探讨。
激素污染的危害激素类物质在生态环境中的排放和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危害。
首先,激素类物质的高浓度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杀伤性变化,破坏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
比如,若将高浓度的雌性激素排入水体中,则会造成水生动物体内激素水平升高,损害其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影响物种繁衍。
其次,激素类物质在环境中会与有机物质相互作用,形成毒性产物。
例如,某些激素类物质在黄嘌呤类物质的存在下,会形成有毒的酸性物质,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
此外,还有激素类物质与微量元素、纳米材料、药物等的混合效应,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
激素污染的来源激素污染的来源非常广泛,包括家庭、农业、医药、工业等多个领域。
其中,农业和工业是最主要的激素类物质的污染来源。
首先,农业中激素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激素类物质造成的。
比如,某些生长激素和雌性激素类物质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导致畜禽体内激素水平升高,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危害。
其次,工业中激素污染来源主要是由医药、化学等领域中激素类物质的生产和排放造成的。
例如,某些药物在人体代谢后会形成活性代谢产物,排放到环境中就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激素污染的控制方法为了有效控制激素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监管,控制激素类物质在环境中的排放和应用。
对于重点排放的医药厂、化工厂、养殖场等,可以设置激素污染源监测和治理,加强监督,确保其排放符合环境要求。
其次,加强环境的协同治理。
使相关部门达成机制协作,通过分类管理和综合治理,对这些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达到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的效果。
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

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随着现实工业、农业、家庭、医疗、建筑等领域的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垃圾等“三废”加剧环境污染问题,进而导致环境激素的存在。
环境激素是指存在于人类工作、生活、生产及环境中的人造化学物质、微生物代谢产物、药物、植物次级代谢物、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等,它们与内分泌系统的某些分泌物相似,能够调控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近年来,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许多国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旨在综述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一、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雄激素类环境激素雄激素类包括多种物质如六六六、多氯联苯、邻苯二甲酸酯等,它们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或干扰内源性激素(如雄激素、雌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合成、代谢和作用,从而引起人类健康问题。
尤其是在婴儿、青春期和老年人群体中,雄激素类环境激素对男性的性征发育和人类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发育及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出现性别不正常、生殖健康问题等。
2. 雌激素类环境激素雌激素类环境激素以叶酸为代表,影响女性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从而引发不育症、乳腺癌等多种健康问题。
此外,婴儿女性用药和宠物药物滥用等也是雌激素类环境激素引发的重要原因。
3. 甲状腺激素类环境激素甲状腺激素类环境激素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或干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作用,导致儿童智力下降、甲状腺肿大,甚至出现甲状腺功能障碍性疾病等。
4. 其他环境激素除上述三类外,还有多种环境激素如二噁英、戊酸、邻苯二甲酸酯等,这些环境激素能够引发诸如肝脏疾病、肺癌、肾脏疾病并增加白血病的发生几率等多种健康问题。
二、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研究1. 内分泌干扰机制环境激素干扰内分泌功能是其中最主要的作用机理,因为环境激素对内分泌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是与内源性激素相似的,它们在体内与受体结合后能够激活或抑制下游物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参与内分泌功能的调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激素,又叫环境荷尔蒙/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对人体和动物体内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此类物质具有很弱的激素样作用,可能影响到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殖功能、生殖器肿瘤、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1~5]。
环境激素是继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之后的又一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环境激素的毒性作用剂量少,潜伏期长,其危害常常表现为对物种和生态环境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因此,对环境激素污染问题的认知、研究与防治已经开始受到全球的重视。
1环境激素的种类目前,全球已经合成的化学物质约1000万种,每年新合成约10万种[6],其中列入环境荷尔蒙的物质有70种左右,除镉、铅、汞等几种重金属外,其它67种都是有机物质。
67种中农药有44种(杀虫剂24种、杀虫剂代谢产物1种、除草剂10种、杀菌剂9种),占65.67%[7]。
其它的还包括染料、香料、涂料、洗涤剂、去污剂、表面活性剂、塑料制品的原料或添加剂、药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和动植物性激素等[8]。
依据其作用功能分为干扰雌激素的环境化学物、干扰睾酮的环境化学物、干扰甲状腺素的环境化学物等[9]。
依据其来源分为人工合成激素、植物性激素、真菌性激素、环境中的激素样物质[10]。
依据其化学结构分为多氯联苯类、邻苯二甲酸酯类、氯代烃类、芳香族碳化氢类、烷基酚类、双酚类、联苯酚类、氯酚类、金属类、硝基苯类、呋喃类、有机锡类等。
2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和危害综述与专论收稿日期:2006-03-16第一作者简介:丁小东(1972-),男,浙江上虞人,1995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环境科学系,工程师,现任上虞市环境保护环境监察大队副大队长,主要负责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环境监察工作。
环境激素污染研究丁小东1,朱明华2(1.上虞市环保局,浙江上虞312300;2.龙游县环境监测站,浙江龙游324400)摘要:综述了国内外环境激素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环境激素的概念、种类、作用机制及其危害,提出了环境激素污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环境激素;危害;机制;污染控制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759(2006)04-0013-03STU DY O N THE POLL UTIO N OF ENVIR O NMENTAL H ORMO NESDING X iao -don g 1,ZHU M in g -hua2(1.Shan gy u Envir onmental Pr otection B ur eau ,Shan gy u 312300,China ;2.Lon gy ou Envir onmental Monitorin g Station ,Lon gy ou 324400,China )Abstract :T he research p ro g ress of environm ental horm one dom estic and abroad w as summ arized and its conce p t ,varienties ,m ethods and w as described.S om e m easures to control the p ollution w ere p ro 2p osed.K e y w ords :environm ental hom ones ;harm full effects ;m echanism;p ollution control能源环境保护Ener 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V ol.20,N o.4Au g .,2006第20卷第4期2006年8月环境激素作用于生物体的一种方式就是能和生物体内的激素受体结合,并形成复合体,复合体被运到细胞核内后,与DNA结合,于是DNA传递信号给RNA,而RNA就把信号翻译为蛋白质。
这些环境激素不在体内分解,又不排出体外,一直留在体内,不断地发出信号,制造出多余的蛋白质,从而使生物体出现一系列的异常现象。
环境激素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作用于生物体,如和体内激素结合、阻碍体内激素发挥作用、加速体内激素代谢[11]、与体内激素竞争靶细胞上的受体以及影响内分泌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调控作用等。
2.1生物体生殖机能下降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佛罗里达州某湖中的鳄鱼数量自从DDE(DDT的诱导体)泄漏事故后急剧减少,而且雄性的阴茎普遍变小,只相当于正常的1/ 4;雌鳄的卵都不成熟,原因是DDT的激素样作用使鳄鱼的内分泌紊乱,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性成熟。
有研究报道[12],鸟类中至少有16种(大部分为食鱼和食肉类)以及几种动物在受污染区域生活一段时间后,发生生殖成功率降低、后代出现先天畸形和受损部位再生受到干扰、代谢异常现象。
1992年丹麦科学家E.Carlsend等人通过对20多个国家15 000人调查得出,1940~1990年间,人类精液质量不断下降,精子密度数下降50%,精液量减少了25%。
在发达国家,平均每5对夫妻就有1对不育。
据我国医疗部门的一份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男性的平均精子数仅为2000多万个,比50年前少了4000多万个。
目前我国每8对夫妻就有1对不育,这个比例比20年前上升了3%[13~15]。
2.2降低生物体的免疫力,并诱发肿瘤1988年从波罗的海到北海有大量的海豹死亡,原因是由于海豹感染了某种病毒。
研究人员发现在海豹的内脏富集了高浓度的重金属、多氯联苯(PC Bs)以及其它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降低了海豹的免疫力,使得该病蔓延造成海豹大量死亡。
普通传染病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最大杀手,这可能部分是由于暴露于杀虫剂之中。
婴儿的免疫力特别易受杀虫剂的影响,免疫反应受到抑制,对传染病和癌症的免疫力被削弱。
另外,大量研究表面,环境激素可引起乳腺癌、前列腺癌、睾丸癌、甲状腺癌、生殖器癌以及乳腺癌等[16~18]。
2.3损害神经系统日本学者岩田久人等对海豚“集体自杀”进行了研究,检测出海豚尸体中含有三丁基锡和三苯基锡等有机锡。
这些化学物质是一种船底涂料和鱼网防腐剂,鲸和海豚喜欢追逐海船,容易中毒。
中毒后,海豚的神经细胞受到损害,失去了辨别方向的能力,盲目冲上海滩,其它海豚跟进,结果在海滩搁浅,无法回到大海,从而表现为“集体自杀”。
3环境激素的污染防治环境激素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之一。
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巨大的投入,研究环境激素的种类、污染途径、污染源、作用机理、生态危害、污染控制和防治对策等。
我国也已全面开展环境激素的研究工作。
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早已制定了各种标准、法规,对我们生存的环境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到环境激素物质,如《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含多氯联苯废物控制标准》、《环境镉污染健康危害区判定标准》等。
(1)从源头抓起,堵住环境激素产生和排放的源头,而管理完善的污染物质一般不会进入外界环境。
对环境重金属激素来说,首先应严格杜绝来自电镀工业废水、塑料、电池、电子等工业排放废水的污灌,它们是镉、铅、汞等环境激素的重要来源。
在监测管理上,应要求这些工业废水排放严格达标。
实际上,分离、回收这些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可变废为宝。
如禁止使用DDT、PC Bs,减少使用会产生二恶英的产品。
(2)研究制订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标准和专项法律,在环境监测方面明确提出将环境激素的监测分析工作列为重点解决的监测工作问题,将环境激素的分析测试方法本土化、标准化、现代化作为工作目标。
把大多数的有毒有害物质纳入法规、标准管理之中,对其整个生命周期活动进行常规监测,建立新生产化学品申请许可证制度,完善有毒有害物质的分类包装与标志制度等。
(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入研究环境激素的污染途径、主要污染源、产生的危害、作用机制以及污染控制、防治对策等。
(4)研究减排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技术,如开发环境友好化学工程技术;研究新的工艺路线,即不使用、不产生和不排放或尽量不排放有毒有害污・14・丁小东等环境激素污染研究染物的生产流程;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如闭路循环、废水综合利用;开发和筛选最佳实用污染治理技术。
对于二恶英,主要是开发新型的垃圾焚烧装置从源头减少二恶英的产生,并开发配套的废气治理设施。
(5)加强环境教育与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让公众了解环境激素的真实面目,自觉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抵制环境激素的危害。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对策:①不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
方便面容器90%是泡沫苯乙烯制品,苯乙烯是一种致癌环境激素。
②不用聚氯乙稀包装材料在微波炉中加热。
环境激素物质双酚A会在高温中渗出。
③不购买塑料制婴幼儿用品。
在聚碳酸酯制奶瓶中倒入开水后检测发现,水中双酚A的含量达到3.1~5.5μg/L,另外,目前大部分玩具也使用了聚氯乙稀。
为了使聚氯乙稀变软而使用的柔软剂邻苯二甲酸化合物,是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激素。
④避免食用近海鱼。
小鱼和微生物摄取了海中的化学物质,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大型鱼类体内浓缩的化学物质非常多。
在日本通过食物摄取的二恶英总量中,约60%来自鱼类。
⑤慎用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原本是人造雌激素,这种物质从服用者的尿中排出流到河川后,造成的激素作用是双酚A 的1万倍。
⑥严格监控乳品中的激素含量。
一些配合饲料中含有激素,直接危害人体。
⑦尽量不使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尽量不用合成洗涤剂。
⑧大量食用谷物和黄绿叶菜。
因为糙米、芥菜、菠菜、萝卜、小米、黄米和元白菜等是一类容易使二恶英从体内排出的食物。
同时,注意保持食物的多样性,以分散环境激素的危险性[19~21]。
参考文献:[1]Hutchinson T H,M atthiessen P.Endocrine disru p tion in w ildlife:i2 dentification and ecolo g ical revelance.T he S cience of the T otal Envi2 ronm ent,1999,233:1~3.[2]C olbom T.Develo p m ental effects of endocrine-disru p tin g chem icals in w ild life and hum ans.Environ.H ealth Presoective,1993,101:378~384.[3]K e y S W.New stud y hi g hli g hts hazards on horm one disru p tin g chem2 icals.W orld Disease(w eekl y P lus),1998,(9):11~12.[4]Shar p R M,Skakkebaek N E.Are estro g ens inv olved in fallin g s p erm count and disor-ders of m ale re p roductive tract?Luncat,1993,341: 1392~1395.[5]Allen Y.T he extent of estro g enic contam inants in the UK estuarine and m arine environm ents-further surve y s of founder.T he S cience of the T otal Environm ent,1999,233:5~20.[6]崔丽英.环境激素污染与无公害蔬菜[J].环境保护,2001,(7):43~44.[7]王秀.化学农药与环境激素[J].农村生态环境,1999,15(4).[8]任仁.环境激素的种类和污染途径[J].大学化学,2001,16 (5):28~32.[9]邓茂先,陈祥贵.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27(2):65~72.[10]朱心强.外来雌激素及其对雄性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5,22(4):212~215.[11]章杰.助剂工业中的环境荷尔蒙问题[J].化工环保,2001, 21(3):140~143.[12]F ox G A.E ffects of endocrine disru p tion chem icals on w ild life in Canada:p ast、p resent and future[J].W ater q ualit y research of Canada. 2001~361.[13]周宜开.环境激素导致阴盛阳衰.中国环境报,1999,8:31.[14]香山不二雄.环境激素问题研究现状[J].世界环境,1999,2.[15]方昌阁,张才乔,乔惠理等.环境激素生殖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外畜牧科技,2000,27(2):31~34.[16]蒋学之.环境雌激素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1997,13(4):251~252.[17]D onald W P faff,Nandini.Estro g ens,brain and behavior:studies in fundam ental neurobiolo gy and observations related to w om en’s health.Journal of Steriod Biochem istr y&M olecular Biolo gy,2000,74: 365~373.[18]Snedeker S M,Diau g ustine R P.H orm onal and environm ental factors affectin g cell p roliferation and heo p lasia in the m amm ar y g land[J].Pro gC lin Biol Res,1996,394(3):211~213.[19]K elce W R,Stone C R,Laws S C,et al.P ersistent DDT m etabolite p, p’DDE is a p otent andro g en rece p tor anta g onist.Nature,1995,375: 581~585.[20]Needham L.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 ental H ealth,Centers for Disease C ontrol&Prevention.Public H ealth S ervice,DHHS.Atlanta: Private C ommunication,1996.[21]C olborn T,Dum aoski D,M e y ers J P.Our Stolen Future.New Y ork: P en g uin Books,1996.能源环境保护第20卷第4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