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人物形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一、《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深明大义捍卫国家,义无反顾奔赴敌营。

胸有成竹、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步步深入。

二、《勾践灭吴》1、勾践:忍辱负重,善于总结经验,礼贤下士,能够团结国内各种力量。

深谋善政,在战略上英明决策,善待百姓,明耻教理。

2、夫差:亲小人,远贤臣,骄傲轻敌,刚愎自用。

三、《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娴于辞令、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2、齐王:是一位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明君。

四、《触龙说赵太后》触龙:知难而上的勇气,纵横捭阖的游说技巧,赤诚的爱国之心。

五、《边城》1、翠翠:单纯的怀春少女。

情窦初开,逐步走向成熟。

渴望爱情。

内心纷乱躁动而孤单,从而依恋爷爷。

对未来有所憧憬和向往。

在懵懂中体验朦胧的爱情,同时保存着自己那一份矜持。

2、祖父:在湘西拉船渡河的老船夫。

对待自己的职务一丝不苟,恪尽职守,方便过渡人。

时常为自己的孙女着想。

希望她能有个好归宿,过幸福的生活。

也教导翠翠要坚强、独立、成熟。

是十分爱护孙女的祖父。

3、天保:船总的大儿子。

理解、正视爱情,不苛求。

真实、心胸宽广、重兄弟情,成全真爱。

4、傩送:对爱情执着追求。

以歌求爱,真诚真挚。

向往爱情。

六、《荷花淀》水生嫂:朴实、勤奋、深明大义、爽朗明快、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

七、《装在套子里的人》1、别里科夫:慑于专制政府的恐怖统治,竭力维护旧秩序的知识分子。

自觉成为沙皇政府的卫道士,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反对社会变革。

2、柯瓦连科姐弟:敢于冲破“套子”束缚的人。

不循规蹈矩,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活力。

给令人窒息的沉闷生活带来了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给人以冲破黑暗的希望。

八、《鸿门宴》1、项羽:任人唯亲、刚愎自用、脾气暴躁。

2、刘邦:委曲求全、虚伪狡诈、有心计有野心。

3、张良:足智多谋、忠心耿耿、办事得体。

4、樊哙:智勇双全、直率粗犷。

5、项伯:知恩图报、贪图私利、轻信他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

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莎士比亚通过了头绪繁多但皆与复仇主线交织的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

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未来的君王。

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

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

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

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

这些,让他有新的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但是在剧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

一系列的意外变故后,特别是父亲亡魂的倾诉后。

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

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

他甚至对母亲的发出了失望情绪的感叹。

他又逐渐看清了在新的国王的统治下,丹麦的宫廷荒淫无度,阴谋成风。

未来的岳父作为国家大臣,从不考虑国家大事,拿手好戏就是玩弄见不得人的勾当取悦新王,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女儿。

老同学为了求得主子的恩宠,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甘当密探,甚至凶手。

一切的一切,让他陷入了精神危机,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生动地刻画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特点。

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的分析。

一、形象的塑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通过丰富而细腻的描写,为人物形象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

例如,在鲁迅的短篇小说《药》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等各个方面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药店老板钟明珠的形象。

钟明珠是一个身材矮小、面色黝黑、嗓音洪亮的中年男子,他经营着一家小小的药店。

这个形象的描写既展现了钟明珠的外貌特征,又通过他的嗓音洪亮传递了他乐观向上的性格。

二、性格的描写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对人物的性格描写也非常精彩。

例如,在《鲁迅全集》之一《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自言自语,直接展示了他独特的性格特点。

这位主人公极端自大、自命不凡,以自己的标准评价和批判他人。

他痛斥社会中的各种不公平和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和反叛情绪。

这些性格特点的描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思考。

三、人物形象与情节的关系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与情节的关系密切,相互作用。

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并通过情节推动人物形象的发展和转变。

例如,在冰心的小说《莲花》中,小说以女主人公莲花的成长和追求为主线,通过描写她与家人、师友、朋友之间的关系,真实地展现了她的坚强与努力。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与情节相互呼应,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四、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呼应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往往与作品主题紧密相关,相互呼应。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中的主题得以更加深刻地传达。

例如,在郭沫若的诗歌《七律·长征》中,通过对红军将士形象的描绘和赞扬,表达了对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颂扬和崇敬。

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红军将士的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性格特点,为诗歌的主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高中语文教材人物形象分析-

高中语文教材人物形象分析-

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祝福》人物形象分析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1、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顽强,被封建礼教(夫权、父权、族权、神权)迫害致死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柳妈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

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

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4、“我”“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5、四婶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老人与海》描写的主人公——老渔民桑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后来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条重量级大鱼,结果又被鲨鱼吃掉。

事情看起来是劳而无功,甚至自身的身体也受到了损失,但展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热情歌颂了桑地亚哥在即定失败面前毫不气馁,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

桑地亚哥是一位孤独、失败,而又英勇无畏、热爱生活、渴望胜利的老人。

是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时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

高中语文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技巧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技巧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技巧总结归纳1高中语文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技巧在考纲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要求:“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落实到小说阅读中,即要求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会赏析刻画人物的技巧,分析作品塑造人物的用意或作用(表达思想情感)。

1、关于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特征。

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衣着、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命运变迁等。

2、关于人物塑造的写作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直接刻画和间接刻画。

直接刻画是指对人物的外貌(肖像、衣着)、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直接描写以表现人物特征;间接刻画更多的是通过环境描写与他人的言行来体现、烘托、反衬人物的性格命运。

3、关于小说塑造人物的作用:整体上说就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或行为品行;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发展来反映某种社会现状,2高中语文阅读人物分析答题技巧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很多,有概括介绍,也有具体描写。

描写的角度有正面和侧面,描写的对象包括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细节和环境等等。

鉴赏人物形象,要紧扣这些手法去分析其性格特征。

与中国小说不同,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前,先对主人公作全景式的描写,也即概括介绍。

这样点面结合,往往能收到以少胜多、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的叔叔于勒》《装在套子里的人》都是如此。

后者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前,用了很多笔墨,通过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概括介绍了主人公别里科夫生活中和思想上的种.种套子:生活中的套子是有形的套子,涉及穿着、用具、语言、生活习性等方面:他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戴黑眼镜,耳堵棉花,脸也藏在衣领里;雨伞、表、小刀等用具也都装在套子里;外出时一坐上马车,就支起车篷;卧室小得像箱子,床上挂着帐子;口头禅是“可是千万不要出什么乱子”!所有这些,都形象再现了别里科夫的胆小孤僻、封闭保守、与世隔绝和狭隘惶恐的性格特征。

语文课高中小说分析与人物形象塑造

语文课高中小说分析与人物形象塑造

语文课高中小说分析与人物形象塑造教案主题:语文课高中小说分析与人物形象塑造一、引入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欣赏能力。

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人情感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将以高中小说的分析与人物形象塑造为主题,通过深入解读小说内容,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

二、学情分析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提前了解学生的学情、背景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是必要的。

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习情况,我们可以合理选择适合的小说进行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们可以选择经典的小说作品如《红楼梦》或其他与学生素材相关的小说。

三、教学目标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2.掌握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理解人物性格的表现和发展;4.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小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a.引导学生回顾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并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总结;b.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和联系。

2.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a.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b.提供小说文本段落,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重要元素,如对话、描写、旁白等;c.引导学生运用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分析小说的艺术表达手段。

3.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a.以选定的小说为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逐步探索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b.通过讨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作品主题的关系。

4.理解人物性格的表现和发展a.结合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表露;b.通过人物性格的变化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人物性格的发展。

5.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a.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b.鼓励学生主动阅读更多的小说作品,提高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及教育价值

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及教育价值

学生课堂2019 年 12 月17一、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的意义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高中语文教材入选篇目做出了相应调整。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匮乏,且类型较为单一,加以受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教师“在对女性人物形象进行解读的同时,将其形象单一化处理,无法进行有效的、全面的延展,最终导致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失去了原有的鲜活性,而影响到学生们对其形象的理解与认知”[1]。

因此,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形象、性别意识,对把握高中学生的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为性别公平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高中生形成健全的社会性别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教学现状1.国内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教学现状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关注语文教材中性别问题,朱晓斌、曾天山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偏见等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

朱志勇认为,“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确存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角色定位歪曲、形象单一、刻板、男女性别失调等现象”[3]。

这对高中生尤其是女学生形成科学平等的性别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其对自身女性角色产生自卑感,从而影响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以及中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的构建。

2.国外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教学现状西方国家对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

1971年美国通过对教材研究发现,女性角色的内容不足1%,且多为温顺善良、易受环境影响的家庭女主式角色。

随着教育界学者的不断努力,进入7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各国在涉及性别形象的教材改革之中逐渐减少了具有明显性别歧视色彩的相关内容,但仍未完全解决其语文教材中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对语言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选择上进行了科学而合理的平衡,以期减少或避免性别歧视的内容,突出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改善语文教材中性别失衡的问题,进而提升语文教材中各种人物形象对学生的熏陶与感染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2 人物探究: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形象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2 人物探究: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形象分析

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形象分析1.周朴园从他们的意外遭遇,这一场谈话来看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对话由口音讲到无锡,讲到三十年以前,归结到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这时,侍萍知道眼前的这位老爷就是周朴园,周朴园却不知道眼前这个下人就是侍萍。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他把被自己凌辱过的使女说成是“小姐”,为的是美化自己,按照剥削阶级的意识,少爷与下人有这种关系是可耻的,要门当户对,要维持面子,自然就把侍萍说成是“小姐”。

然而侍萍却说:“可是她不是小组,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她平静地、原原本本地说出了事实。

这话犹如利刃,触及了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的丑恶行径,他“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像。

这时,周朴园想知道侍萍的究竟,便用“亲戚”来遮掩,并说要给她修坟,以此作为打听的理由,同时在别人面前表示自己的“仁慈”和乐于行善的“美德”。

当他知道在自己的意念中已经死去的侍萍还活着,而且她的孩子也活着时,便神经质地惊愕起来,说“什么?”时而“忽然起立”紧张地问“你是谁?”表现出他极度的惶恐和不安。

当他明白眼前站着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遗弃的侍萍时,他“忽然严厉地”问道:“你来干什么?”立刻就显出了他的狰狞的面目。

因为他认为侍萍的出现,会对他的名誉和地位构成威胁。

这句话撕去了刚才用来伪装“善人”的面纱,露出了他凶恶的本相。

接着又凭他三十多年从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提出质问:“谁指使你来的?”他对侍萍软硬兼施,先是反脸不认人,说什么“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为了怕家人知道,他竟提出不许侍萍“哭哭啼啼”,接着想哄骗侍萍忘记“从前的旧恩怨”,叫她“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企图掩盖自己的罪恶。

他花言巧语,要侍萍“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想以他过去那廉价的感情打动侍萍,拉拢侍萍。

他担心侍萍告诉鲁贵,揭穿他的老底,他还担心侍萍利用鲁大海、鲁贵和四凤的关系对他进行敲榨,他终于使出用金钱收卖的手段:“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在他看来,金钱能化却侍萍的愤恨,金钱能赎回他的罪恶,金钱能使受害者微笑,金钱能使造孽者心安,金钱能永远消除这件事对他的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