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_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方法,培养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有效利用图表,完成文章信息梳理,理清论证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切实掌握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梳理本文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难点:学以致用,有效应用相关论证方法进行写作。
完成德育熏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以恰当的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方法:图文转换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具:电子白板实物展台✧教学过程:一.导入:如今,就读高一的我们,也称得上是苦学十余载了。
长期以来,大家应该积累了很多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谁能与我们一同分享一下呢?其实,对我们而言,最熟悉的或许应该是每次离家之时,家人殷切的叮咛叮嘱,比如?但是,以上所有的语句,都不曾系统地向我们解释,求学究竟为什么那么重要?我们该怎样求学呢?所以,今天,我们一同到《荀子》的《劝学》中去寻求解答。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学生齐读了解三.精读细品,解析文章。
(一)首段分析并了解其在全文中的地位。
(二)第二段1. 向学生说明“輮”字字形所存在的问题。
2.教师诵读,学生回顾文本内容。
3.订正学案表格中的主要问题,明确错误原因。
4.利用图表,引导学生完成本段内容分析。
(三)第三段1.学生齐读,回顾文本内容。
2.订正学案,难点讲评。
3.利用图表,引导学生分析梳理本段内容。
4.明确二、三段的论点及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复习比喻论证的有关内容。
5.学以致用。
(1)鉴赏训练:学生分析讨论,对文章中几处采用了比喻论证的句子进行赏析。
(2)写作训练:请以比喻论证的方式,围绕“学”的有关话题,展开简洁的论述。
(3)学生习作展评,教师相机进行写作方法指导。
(四)第四段1. 学生齐读,回顾文本内容。
2. 利用图表,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层概括。
3. 明确本段的分论点以及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复习对比论证的有关内容。
4. 写作练兵: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两则材料,当堂构思一个正反对比的议论文片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说课稿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善待生命学习论证》。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必修三的表达交流共四次,主要学习议论文写作,从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循序渐进的深入展开,符合认知的一般过程。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是第三次议论文写作训练,其侧重点就在于学习常见的论证方法。
论证对写作议论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议论文的严密逻辑,说理的成败就在论证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如何组织论据进行证明论点是一大难点。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本课以“生命”为话题,通过写作训练旨在让学生认识生命、认识自我,塑造热爱生命、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2.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掌握议论文写作中的常用论证方法及灵活使用;过程和方法:收集材料——合作探讨——学习写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领悟生命的美好,并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搜集关于生命的素材,探讨生命的价值,掌握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完成作文。
难点:引导学生挖掘话题“善待生命”的内涵。
二、教法学法1.教法:以情境唤起法导入新课,用合作探究法展开话题,辅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授写作知识,落实课堂写作实践。
2.学法:以合作探究法为主线,辅以例证归纳、集体讨论法,突出生生互动。
搜集资料—评析资料—课堂讨论—归纳—运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爱心小天使—善待生命》)导语: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
面对生命,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描不完的图画、发不完的议论、抒不完的情感。
有人说,生命是一则故事,我们都是故事的主人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演绎着各自的情感;有人说,生命是一幅画,时间是底色,奋斗是画笔,汗水是颜料;有人说,生命是一首诗,平平仄仄,或平淡,或深厚,或朴实,让人琢磨不透……生命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又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
5.2《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授课主题《咏怀古迹》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40分钟课前准备课件、书本一、教材分析《咏怀古迹》是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阅读课,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阅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散的,还未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
因此,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手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法、点拨法整体感知诗歌,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会昭君的不幸,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及其身世家国之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昭君的形象。
2.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及其身世家国之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问答法、演示法、讲授法)(用PPT配乐:乐曲名《昭君出塞》陈俊华演唱版,播放一组昭君及其出塞的照片)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很多诗人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之绝唱。
王昭君除了“昭君出塞”被我们所熟知以外,她还有一个称号也是非常出名的——四大美人之一。
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教材分析一、教材课程安排高中语文课本包括 5 本必修和13 本选修。
高一上:必修1 必修2高一下:必修3 必修4高二上:必修5 选修高二下:选修高三:复习(选修是穿插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学习其中两本)二、教材的特点和结构(一)题材教材以单元来对题材进行分类,必修课本每一册包括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题材来展开学习。
如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古代记叙散文、古代抒情散文,新闻和报告文学等;每个单元选取3到4篇相关文章进行该文体的学习。
选修课本是每本围绕一个主题来学习,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外国小说欣赏》等。
这些题材的内容会涉及到各个时代,各种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历史性的、戏剧性的、人文情怀的、现实性的等等。
(二)基础教学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基础部分与初中相比,词汇量增加了很多,对字形部分难度也相应的加大。
对每个文体的理解也要更高一个水平。
高中语文更多的是以教材为翘板,更多在课外阅读和训练中进行知识的延伸与积累。
(三)能力提升高中语文要求学生在三个方面的能力要有很大提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能在读懂课本内容的同时,理解古今中外大部分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文章,要有独自对文本内容进行赏析和鉴赏的能力,进而达到有高水平写作创新能力,具备基本的人文精神。
(四)考试注重的考擦方向1、基础部分字、词、句的书写与辨析能力2、阅读鉴赏与理解能力3、语言表达能力三、课本每个单元内容必修一:第一单元现代新诗(新诗的基本常识、写作手法、感情特点)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古代散文分析能力,文言知识积累)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写人散文和记事散文的特点,写作方法,自己会写)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题材了解、文章特点分析)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的方法、步骤、特点)第二单元先秦、南北朝诗歌(古代诗歌的特点,文学常识积累)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游记的特点,古文知识积累)第四单元演讲辞(演讲稿的书写方法,格式)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外小说阅读(中外小说对比,写作手法、人物形象分析)第二单元唐代诗歌(背诵、唐诗特点,诗歌鉴赏)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散文(议论文的特点,基本知识,写作特点,会写议论文)第四单元科普文章(说明文的说明语言和方法,科普类文章的写作手法)必修四:第一单元戏剧作品阅读(戏曲常识积累,戏曲特点分析)第二单元宋词(背诵,了解宋词的代表人物,写作手法)第三单元杂文、随笔(随笔类作文的特点)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文学常识积累、人物传纪的写作方法,会写这类文章)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第三单元文艺评论、随笔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小说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演讲与辩论》、《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国民俗文化》。
高中语文_师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师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教学中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
通过诵读名篇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和节奏,让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面对的是一篇完整的作品,是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生命体,因此在赏析时要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同时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因此,从文本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从而提高对古文的感悟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古代议论性散文,学习时要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
《师说》前面的三篇分别是《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在学习了这三篇论述性文章后,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可借助第四篇《师说》对古代的议论文文体特色进行深入地探究学习。
《师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找到该篇成为文言经典的理由。
从文章内容来说,作者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具有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在这一点,在当代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从形式上,作者很巧妙的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让对比的气息充满全文,在对比中表明作者的态度。
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对高中的学生来说,在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上,要学会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才能赏析文章的文学价值。
第一课时已经带领学生对课文的基础进行了学习,学生基本消除了本课文言字词阅读的障碍。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课程教学设计

《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白居易一、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 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 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 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
《琵琶行》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琵琶女的人生遭遇这些都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本课语言通俗易懂(稍微有点难度的可结合文下注释)。
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学导学案的方法,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诗人的感情做准备。
音乐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创设意境,导入课文,通过问题的回顾思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核心素养:语言:1.整体感知,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审美:1.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2.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四、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五、教学难点: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乐曲,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在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在浔阳江畔相遇,琵琶女用琵琶演奏出人生的起伏和世间的冷暖,因为音乐,他们演奏出一曲千古传诵的知音曲,今天我们一起踏着诗人白居易的诗行,去聆听感受悦耳动听的音乐。
二、关于行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回顾思考(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材分析在前两册的基础上,本册教科书继续贯彻“守正出新”的编写原则,构建立体化的语文学习系统,设立“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与前两册相比,本册教科书有如下特点:一是强调审美教育。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第一单元精选了四篇小说,分别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审美情趣。
唐诗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第二单元所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歌,则又是有唐一代近五万首诗歌中的代表作品,千百年来为人们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至今令人沉醉。
第三单元虽侧重引发学生的思考领悟,但古代论辩散文有着严谨的论证、精彩的比喻、雄峻的气势、腾纵的语势,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至今吟咏,仍能让我们回肠荡气。
第四单元侧重科普作品。
这类作品以严谨见长,但文中并不排斥审美的追求,《宇宙的边疆》所描绘的浩渺璀璨的宇宙,《凤蝶外传》中凤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作者的奇思妙想,在带给我们无尽遐想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科学世界的美丽多姿。
二是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梳理探究”板块的三个主要由学生自己探究的项目自不必说;“阅读与鉴赏”部分也特别强调从“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研讨与练习”中。
比如《祝福》的第四题,要求学生拿电影剧本和原著作一些对比,这就是换一个角度,引导学生探究祥林嫂的命运。
《寡人之于国也》的第三题,引导学生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人的思想感情,吸收其中的精华,并辩证分析当代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和孟子观念的不同。
此类题目的设计,体现了编者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沟通课内外,进行拓展探究的思想。
《祝福》(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

体会鲁迅小说的巧妙构思。
(五)探讨人物命运
问题引导(多媒体展示):
(1)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什么时间?
(2)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提示:从祥林嫂的死因来探寻她的悲剧命运。)
(3)教师归纳总结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
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祝福》(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
梅小芳
单位
市西乡二中
课型
听说阅读课
课时
3课时
教学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一、教材分析
《祝福》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用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鲁迅先生一篇经典的小说了,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都为所有编写者亲睐。其中小说塑造的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更是散发着无尽的魅力。鲁迅在作品中发扬了批评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对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现实,多侧面地作了真实的艺术再现,深层次地剖析了社会痼疾,充分地暴露了农村封建势力的罪恶,精锐地揭示了社会本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同时还要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塑造,掌握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欣赏人物语言,品位语言的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整体感知,理清情节,考察学生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