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溶液的酸碱性

一、前期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1、内容组成:(1)、常温下,水的离子积常数及溶液的酸中碱性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及氢氧根

离子的浓度关系。(2)、PH与氢离子的浓度关系,溶液PH的简单计算。(3)、PH值的大小与溶液中酸碱性大小的对应关系。(4)、酸碱度的常用测量方法。

2、地位及作用:溶液的酸碱性对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准确测定和控制溶液的酸碱度

是十分必要的,本节内容处在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二单元第一小节,之前学习的是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电离平衡常数,本节后会进一步学习溶液PH的调节,因此,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基础:(1)、知道一定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是定值。(2)、能判

断10的几次方幂的大小关系。(3)、能进行log运算。

2、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1)、不同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同,容易被忽略。(2)PH的大

小只与氢离子浓度有关,其值的大小不能代表酸碱度,酸碱度的判断还需考虑温度。

教学重点: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溶液PH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的酸碱度与其溶液中氢离子及氢氧根离子浓度关系。2、掌握溶液PH 的简单计算并认识溶液的PH与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关系。3、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的常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计算归纳溶液酸碱性及PH与其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关系,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2、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掌握溶液酸碱度的测量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课件,0.01mol/L、0.1 mol/L HCl,0.01mol/L、0.1 mol/L NaOH,0.01mol/L、0.1 mol/L NaCl,石蕊指示剂,PH试纸

四、教学过程设计

1、举例分析,新课导入

同学们,溶液的酸碱性对生产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许多化工产品的生产需在一定PH 的溶液中进行;人体体液的PH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保证人体健康。比如血液的PH必须保持在7.35~7.45,超过这个范围就会导致生理功能的失调,甚至发生疾病;植物的生长也需要适宜的PH范围。

2、内容分析,深入浅出

既然溶液的酸碱性对我们来说这么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溶液的酸碱度呢?

经科学验证,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接下来,同学们来填写一下以下这张表格,观察并讨论一下溶液的酸碱性与氢离子及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关系。在填表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虽然我们都知道,表格中三种溶液的酸碱性,但为了更严谨,我们石蕊来验证一下我们的认知。

分别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0.01mol/LHCl、0.01mol/LNaOH、0.01mol/LNaCl这三种溶液,后滴加石蕊指示剂。可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紫红;紫蓝;不变。

填写表格并讨论温度:25℃

值,我们前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了。(留给同学2分钟左右填表加讨论)

好,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说一下他们组的讨论结果。

生:当氢离子的溶度大于氢氧根离子的浓度时,溶液显酸性;当氢离子浓度小于氢氧根离子的浓度时,溶液则显碱性;当氢离子浓度等于氢氧根离子的浓度时,溶液则是中性。

是的,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可以根据25℃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为= C( H+) .C(OH-)=10-14,从而来计算C( H+)和C(OH-)。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知道,1、HCl是酸性溶液:C( H+)>C(OH-),C( H+)>10-7 mol/L ,C( H+)越大,溶液的酸性也是越强;2、NaCl作为中性溶液:C( H+)=C(OH-),C( H+)=10-7mol/L 。3、NaOH是碱性溶液:C( H+)

大家是否注意到老师刚才说到:C( H+)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C(OH-)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大家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一结论吗?

生:可以用PH试纸来检验。

对,可以用PH试纸来检验,那我们来学习有关PH的知识后,我们来进一步检验一下。

在这里,我们可以观察到,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的浓度数值非常小,使用很不方便,在这里我们引入一个PH概念,PH表示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 C( H+).

大家翻开课本72面,观察图3-10 25℃下溶液的PH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关系。

1、当PH=7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等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显中性。

2、当PH>7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小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显碱性,且PH越大,溶液中

氢氧根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

3、当PH<7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显酸性,且PH越小,溶液中

氢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

那我们就用PH试纸来分别检验一下:不同浓度下的HCl、NaCl、NaOH溶液。现象总结:对HCl来说,溶液浓度越大,PH值越小,溶液酸性越强。NaCl来说,无论浓度怎么变化,

PH=7,不变,成中性。对NaOH溶液来说,溶液溶度越大,PH值越大,碱性越强。因此

我们之前所得结论是正确的。

同样,对于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对石蕊、酚酞等指示剂和PH试纸的使用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今天向大家再推荐一种PH计。大家可自学73面材料。

3、练习巩固,自我评价。

五、形成性评价

1、某次酸雨的分析数据如下:c(NH+

4

)=2.0×10-5mol/L,c(Cl-)=6.0×10-5mol/L,c(Na+)=1.9×

10-5mol/L,c(NO-

3)=2.3×10-5mol/L,c(SO-

4

)=2.8×10-5mol/L。则此次酸雨的PH约为()

A.3 B.4 C.5 D.6

2、某温度下,CO

2饱和溶液的浓度是0.03mol/L,其中1/3的CO

2

转变为H

2

CO

3

,而H

2

CO

3

仅有0.1%

发生电离:H

2CO

3

H+ +HCO-

3

,则溶液的PH约为

A.3

B.4

C.5

D.6

六、板书设计

溶液的酸碱性

决定因素: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相对大小

表示方式:PH=-lg C( H+)

总结:25℃下,溶液的PH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关系

1、当PH=7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等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显中性。

2、当PH>7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小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显碱性,且PH越大,溶液中氢氧根离子

浓度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

3、当PH<7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显酸性,且PH越小,溶液中氢离子浓度

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

测量方法:石蕊、酚酞、甲基橙等酸碱指示剂,PH试纸,PH剂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物质分离与提纯的方法,以物质分离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仪器方法为暗线,首先简单温习了初中已经介绍过的几种物质分离方法:过滤、蒸发、结晶。然后以溴的萃取为例介绍了“萃取”这种分离方法以及分液,又以蒸馏自来水获取少量纯净自来水为例介绍了“蒸馏”,最后以“拓展视野”的形式简单介绍了层析法的发展与应用。

2.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编排在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中,首先考虑的是怎样从混合物中把这种物质分离出来,怎样提纯这种物质,再进行分析、检测,研究它的结构和组成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入手,因此把本节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以化学家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来进入物质研究的学习,能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研究的一般步骤,首先是从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开始的,为学生建立起一种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也为之后对物质的检验、溶液的配制等其它实验方法和操作的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重点:过滤、蒸发、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等常用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4.教学难点:萃取、蒸馏操作的掌握及应用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

在本专题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具有用化学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物质的能力,学生在初中《科学》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物质分离的实验,对粗盐提纯的实验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通过回忆、温习达到巩固效果,并在这样的知识架构上融合化学转化的知识进行物质分离,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和提升的效果。

2.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对已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在设计实验方案对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中存在一定困难。

2.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较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溶解、过滤、结晶等操作,初步学会萃取和分液、蒸馏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

2.能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在对物质性质研究的同时设计实验方案。

2.初步尝试在实验探究中与人合作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2.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小组合作的乐趣,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仪器和药品

仪器:烧杯,玻璃棒,普通漏斗,铁架台,铁圈,滤纸,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分液漏斗,试管,蒸馏烧瓶,冷凝管,接收器,温度计,沸石,锥形瓶,橡胶管

药品:KCl和MnO

2粉末、溴水、CCl

4

溶液

3,其它:一个有过滤网的茶杯

四、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实物展示]一个有过滤网的茶杯。

[教师]再比如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这种有过滤网的茶杯,它的作用是将茶水和茶叶隔离开来,利用的是茶叶和水物质直径、大小的不同。以上说的这三种都是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不同将它们分离开

来的方法,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经常需要用到各种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但是大多数分离与提纯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一些新的方法才能实现,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教师]那么大家来说说看,物质的分离和物质的提纯,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多媒体展示]分离与提纯的区别

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中各组成物质分开,得到比较纯净的物质,并且要求恢复到原来状态。

物质的提纯:将混合物中的主要成分(或某种指定物质)净化,而把其它杂质除去。

【回忆巩固,温故知新】

[教师]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或是人工制备的物质,大多都是混合物,而要从中获得某种纯净物就需要将它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并加以提纯,经常是两种方法并用的。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分离物质的方法?

[学生]过滤、蒸发、结晶等。

[教师]请同学们考虑:怎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来分离?怎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来分离?怎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结晶的方法来分离?然后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设计方案来解决以下问题。

[讨论1] 实验室制取氧气用的是KClO

3在MnO

2

催化下受热分解的方法,实验后固体剩余物的成分

有哪些?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离?

[学生]①固体剩余物是KCl和MnO

2②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其中KCl易溶于水,而MnO

2

不溶于水,可以通过溶解、过滤的方法将它们分离。

[教师]很好,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混合物中两种产物之间性质的差异找到了解决方案。我们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的步骤来分离这两种混合在一起的固体。那么这个实验我们要怎样具体来实施呢?首先要选择用到的仪器和药品有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实验操作大致可分为三步,我们来一步步看每一步用到的仪器有哪些:溶解操作,我们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过滤操作,涉及的仪器有普通漏斗,铁架台,玻璃棒及滤纸;加热蒸发,涉及的仪器有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玻璃棒。

[实验演示]溶解:取适量蒸馏水倒入烧杯中,用药匙取一匙混合物于水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时为止。

[教师]在溶解操作时,要注意水的用量。

[实验演示]过滤,同时讲解注意事项:

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

[教师]这里我们已经得到了两种分离开来的物质,残留于滤纸上合得到的滤液分别是什么物质?

[学生]滤液是KCl溶液,残渣是MnO

2

[教师]通过过滤、洗涤我们就可以得到MnO

2

[教师]滤液则要通过蒸发结晶的方法来得到KCl晶体。

[实验演示]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晶体析出时,防止固体飞溅)。

[教师]蒸发时注意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就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由此就得到了KCl晶体。

[过渡]如果两种固体,一种可溶于水,另一种不溶,我们就可以利用其溶解性的差异,通过过滤的方法实现分离。那如果我们想分离两种都能溶于水的固体,如氯化钾和硝酸钾粉末,要怎么办呢?

[多媒体展示]KCl和KNO

3

的溶解度曲线。

[讨论2]根据给出的信息,请设计实验方案从氯化钾和硝酸钾粉末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

[学生]两者溶解度差异较大,可以用结晶的方法。

[教师]没错,在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的时候,我们先在较高温度下将混合物溶于水中形成溶液,然后冷却到一定温度。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温度降低硝酸钾溶解度急剧下降,因此在降温过程中有大量的硝酸钾晶体析出,而氯化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因此不会有结晶析出。再通过过滤操作就可以得到纯净的硝酸钾晶体了。

[小结]对于两种可溶性固体,若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不同,就可以用结晶的方法。

[教师]在刚才的两个实验方案中,都用到了过滤、结晶的操作。但是分离KCl和MnO

的蒸发结晶操

2

作和降温结晶操作不同,这两种分离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条件呢?

[多媒体展示]

蒸发结晶: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结晶

降温结晶:分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不同的可溶性固体

[过渡]一般我们把蒸发结晶叫做“蒸发”,而把后者称作结晶。过滤、蒸发、结晶是大家已经熟悉的三种分离的常用方法。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化学方法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吗?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讨论4]请同学们思考,如果要从一瓶溴水中提取溴,该怎么办?还可以采用刚才的几种分离方法吗?

[学生]不能。

[教师]刚才我们所用的分离方法都是针对固体混合物的,而液溴和水都是液体,怎么分离液态混合物呢?

[多媒体展示]信息提示:

①四氯化碳(CCl4)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无色油状液体,密度比水大,常用作溶剂。

②溴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教师]根据这样的信息,同学们可以设计方案解决把溴和水分离开来的问题吗?

[学生]用CCl4 去溶解溴,因为溴在CCl4 中溶解度更大,可以实现分离

[实验演示]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mL溴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1mLCCl4 溶液,震荡,静置。[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对比两支试管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学生]滴加CCl4溶液的试管分层了

[教师]是的,除了分层,我们还看到什么颜色变化?

[学生]CCl4溶液密度比水大不溶于水,下层应该是CCl4溶液,而且CCl4层的颜色比上层要深很多。

[教师]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溴水中的溴和水分别去了哪里呢?

[学生]溴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所以溴应该是在下层的CCl4溶液层中。而上层则是水层。

[教师]没错。由于CCl4和水互不相溶,而且溴在CCl4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因此通过滴加CCl4的方法其实我们已经将水和溴分离开来了,这种分离方法就叫做“萃取”。

①原理: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

[教师]萃取时,像CCl4这样在液态混合物中加入的,用来萃取溶质的溶剂就叫做“萃取剂”

[提问]那么萃取剂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多媒体展示]萃取剂的选择要符合下列条件:

①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

②和原溶液中的物质互不反应;

③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教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萃取”的方法,来分离这瓶溴水中的溴。

[实验演示]①将溴水和CCl4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③然后将分液漏斗至于铁圈上静置。

[讨论5]完成了萃取之后,我们还没有将溴和水完全分离,接下来我们要如何实现溶有溴的CCl4溶液和水的完全分离呢?

[学生]合作讨论

[教师]我们看到静置过后的溶液完全分层,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分液操作,取我们所要的那层溶液——下层的溶有溴的CCl4

[实验演示]取出瓶塞,打开旋塞将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关闭旋塞,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教师]分液是我们要注意,打开旋塞将下层液体放出前要记得打开分液漏斗瓶塞,不然漏斗内压强与大气压不一致,液体无法正常流出。

[过渡]过滤和结晶我们是利用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实现分离,萃取则是利用同种溶

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物质哪些性质的差异性来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呢?

[讨论6] 自来水中含有Fe3+,能通过什么方法获得少量纯净的水?

[教师]粗盐的提纯中最终蒸发食盐溶液获得食盐晶体,若我们需要的是蒸出的水分,则应如何操作?

[学生]想办法将蒸出的水蒸气冷凝下来,并收集。

[教师]很好,当我们加热含有杂质的水达到沸点时,液态水将化为水蒸气,将蒸出的水蒸气通过冷凝管,再收集起来就可以得到纯净的水了,这种方法称为“蒸馏”。

[多媒体展示]蒸馏装置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蒸馏装置由哪些仪器组成?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学生]自有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蒸馏装置主要由蒸馏烧瓶、冷凝管和接收器组成,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大屏幕上的蒸馏装置或对照教材中的装置图动手操作一下,每个小组合作组装一套蒸馏装置。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蒸馏装置

[教师]在同学们完成蒸馏装置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注意事项呢?

[多媒体展示]蒸馏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教师]运用蒸馏的方法,可以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也可以除去水等液体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过渡]除了上述分离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层析法”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多媒体展示]层析法的发现史

[讨论7]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拓展阅读中纸上层析法的分离步骤,然后回答,这种层析法利用的是物质什么性质的差异?

[学生]自主阅读,回答问题

[教师]溶于溶剂中的溶质会随着溶剂的上升随之上升,但是不同的溶质向上爬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它们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分离开来。从而在层析纸上形成不同的色带。利用的是各物质吸附性能的不同。纸层析主要应用于微量的物质分离,而且经常应用于实验过程中的过程分析、混合物的成分分离及鉴定。

【知识回顾,实践应用】

[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几种物质分离的方法,有利用物质溶解性差异实现物质分离的过滤、结晶、萃取法,也有利用物质挥发性差异实现的蒸发、蒸馏方法,此外还简单介绍了根据物质被吸附性能不同而实现分离的层析法。我们对这些不同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进行一个总结和对比。

[

[总结

合各种不同的分离方法来实现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五、形成性评价

1、下列分离混合物的操作中,必须加热的是()

A. 过滤 B.分液 C.结晶 D.蒸馏

2、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39%的乙醇溶液⑧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 . 分液、萃取、蒸馏 B. 萃取、蒸馏、分液

C . 分液、蒸馏、萃取 D. 蒸馏、萃取、分液

3、粗食盐中除含有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等可溶性杂质外,还含有泥砂等不溶性杂质。我们食用的精盐是用粗食盐提纯而得到的。通过课堂所讲的“粗盐的提纯”及你已有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进行NaCl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①放置酒精灯②固定铁圈位置③放上蒸发皿(蒸发皿中盛有NaCl溶液)④加热搅拌⑤停止加热。

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2)如何运用最简方法检验溶液中有无SO42-离子?。

如果有,应该如何除去SO42-离子?。

(3)在粗盐经过溶解→过滤后的溶液中滴加饱和Na2CO3溶液,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请问这步操作的目的是。

(4)将经过操作(3)后的溶液过滤。请问这一操作能除掉哪些杂

质?。

(5)实验室里将粗盐制成精盐的过程中,在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的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分别说明在这三种情况下使用玻璃棒的目的:

溶解时:。

过滤时:。

蒸发时:。

六、板书设计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一、过滤和结晶

1、过滤:固液混合物分离

蒸发结晶: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结晶

降温结晶:分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不同的可溶性固体

二、萃取和分液

1、萃取

①原理: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

②萃取剂:在液态混合物中加入的溶剂

互不相溶

萃取剂选择条件互不反应

对溶质溶解度大

2、分液:分离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

三、蒸馏

1、适用范围: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2、蒸馏装置:蒸馏烧瓶、冷凝管和接收器等

3、注意事项

四、层析法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

课程刚开始通过“问题解决”栏目通过表格的填写,引出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接着介绍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其表达式,以及化学反应平衡转化率的有关概念和应用。

2.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二第二单元,本课内容很好的衔接了上节课《化学平衡状态》的内容,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对化学平衡的认识,本课涉及的内容对下一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有着很好的辅助解释作用。

3.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4.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相关应用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和化学平衡平衡状态,在此基础上学习化学平衡常数显得水到渠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析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

2.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经过相关平衡的学习后,对其中的定量表示方法平衡常数之间可能会有些混淆,对于将化学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的移动结合起来的有关问题学生可能会显得无从下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

2.通过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教学,培养计算能力

3.通过对数据分析,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逻辑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严谨求实、积极实践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有什么特征呢?

引导学生回答: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部分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教师陈述:为了寻找定量描述化学反应限度的方法,人们对许多化学平衡体系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终于发现:化学平衡常数可以表征化学反应限度的相对大小。

第二环节交流与讨论

多媒体投影:书本44页中的表格

教师提问:填写表格中的数据,寻找其中的规律。

引导学生回答:分析平衡常数表达式中的数据特征得出规律:不管反应物初始浓度有多大,只要保持反应体系的温度不变,达到平衡状态后生成物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之比是个常数。

教师提问:比较1,2与3,4组的数据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引导学生回答: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向开始还是从逆向开始,无论起始浓度多大,都能达到化学平衡。

教师阐述:化学平衡常数等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之比。人们对其他化学平衡体系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类似的关系,平衡常数的含义是什么?

第三环节问题解决,推进新课

板书定义:在一定温度时,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平衡浓度的幂之积与反应物平衡浓度的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

教师提出思考:如何将文字表述式书写为数学表达式?此时反应物浓度、生成物浓度是什么浓度?

平衡常数的数学表达式:

思考:平衡浓度的单位是mol·L-1,请问平衡常数K有没有单位?

教师阐述:因为浓度的单位为mol·L-1,所以K的单位为(mol·L-1)n;n=c+d-a-b当浓度的单位为mol·L-1,称标准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不写单位。

教师提问:阅读分析表书本表2-7和表2-8,发现什么现象没有?

引导学生回答:同一化学反应,可以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式来表示,每个化学方程式都有自己的平衡常数关系式及相应的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与可逆反应的方程式书写形式有关。对于同一可逆反应,正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逆反应的平衡常数的倒数,即:K正=1/K逆。

教师阐述:如果反应中有固体和纯液体参加,它们的浓度不应写在平衡关系式中,因为它们的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化学平衡关系式中只包括气态物质和溶液中各溶质的浓度。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也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非水溶液中的反应,如有水生成或有水参加反应,此时水的浓度不可视为常数,必须表示在平衡关系式中。

第四环节概念理解,融会贯通

教师阐述:平衡常数K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由K随温度的变化可推断正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

放热。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K 增大;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K 减小。在某温度下,某时刻反应是否达平衡,可用该时刻产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即浓度商Qc与K 比较大小来判断。即:

Qc = K 体系处于化学平衡

Qc<K 反应正向进行

Qc>K 反应逆向进行

除了化学平衡常数以外,还可以运用平衡转化率表示一定温度下某反应的限度,某一反应物的转化率等于该物质在反应中已转化的量与物质总量的比值,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某一反应的平衡转化率可表示为:

教师组织学习:书本46,47页两道例题

五、形成性评价

1,

2,

六、板书设计

化学平衡常数

一、定义:在一定温度时,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平衡浓度的幂之积与反应物平衡浓度的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

二,平衡常数的数学表达式:

三,书写平衡常数关系式的规则

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与可逆反应的方程式书写形式有关。

K正=1/K逆

固体与纯液体参与的情况

四,平衡常数K的意义

平衡常数K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

Qc = K 体系处于化学平衡

Qc<K 反应正向进行

Qc>K 反应逆向进行

五,平衡转化率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

本节内容玄子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二的第三单元,本节内容包括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及电极反应的书写。

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之前已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钠、镁、铝、铁等有关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都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准备。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电解电镀的知识打下基础。故本节课在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电极反应

教学难点:原电池正负电极反应的书写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

已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和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能理解电极反应上的电子得失。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抽象思维比较弱,可能对原电池原理无法迅速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电池反应的原理,能写出典型原电池的电极反应;

2、能识别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电子得失;

3、能描述溶液内部正负离子的流向。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与知识迁移,掌握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化学腐蚀形成化学对人类生的产生活有重要作用的观念。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锌片、铜片、稀硫酸、导线、灵敏电流计、烧杯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给出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如干电池、锂电池,提问:电池的电能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

【实验演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教师演示第一个实验:将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提醒学生注意电极上的气泡产生。

[学生活动]观察到锌片上有气泡产生。

[教师活动]用导线把上一实验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在导线中间连接灵敏电流计,提醒学生观察电极上的气泡产生以及电表的偏转。

[学生活动]观察到只有铜片上有气泡产生,并观察到电表向一边偏转。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电表会偏转?为什么气泡会在铜极产生?

【总结归纳,引出概念】

[教师活动]总结归纳实验现象,根据电表的偏转给出锌铜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并由此确定电子的流向。

[教师活动]根据电极上气泡的产生确定铜极上产生了氢气,并根据得失电子写出铜锌原电池上的电极反应式。两式合并得出总反应式。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写电极反应式。

[教师活动]给出原电池的概念。

【深入分析】

[教师活动]提问:溶液内部的离子流向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思考并给出正负离子的流向。

[教师活动]分析:铜电极附近氢离子减少,锌电极附近溶液中增加的锌离子向铜电极附近移动,形成回路,所以,阳离子流向正极,阴离子流向负极。

[教师活动]电池都有正负极,提问: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学生活动]根据铜锌电池的电子流向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教师活动]分析原电池中电极反应涉及的氧化还原,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学生活动]根据氧化还原判断正负极。

[教师活动]提问原电池的组成需要什么条件呢? [教师活动]分析: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材料作电极;2溶液——两电极均同时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导线——两电极用导线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六、形成性练习

完成相关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概念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电极反应式

负极(锌片) Zn - 2e- = Zn2+

正极(铜片) 2H+ + 2e- = H2↑

总反应式 Zn + 2H+ = Zn2+ + H2↑

原理

阳离子→正极

阴离子→负极

负极→失电子→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还原反应

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1电极——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材料作电极

2溶液——两电极均同时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导线——两电极用导线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

本课内容包括对电解池的认识、电解装置两极的反应方程式及电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电解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本节通过对电解氯化铜实验的两极反应现象的探究引出两极发生的反应,再将阴阳两极的电极反应式相加即得到这个反应的电解方程式。最后介绍电解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包括电解精炼铜。

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安排在原电池之后,有利于对电解池的学习。同时为后面对化学电极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电解原理、电解反应

教学难点: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

已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能通过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化学电源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可能无法迅速掌握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能运用氧化还原的知识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解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增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中不断获取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U形管、石墨棒、电源、饱和CuCl2溶液、淀粉碘化钾试纸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引入]在生产生活中我们不但要利用化学反应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还要利用电能,使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一般通过电解的方法来完成。回忆利用电解反应来制取新物质的例子,完成表格2-7.

[学生活动]电解水制得氢气和氧气,电解食盐水制取烧碱、氢气和氯气,电解熔融氯化铝制得铝。

[设疑]在电解过程中被电解的物质是怎样转化为生成物的?通过电解氯化铜溶液来探讨电解的原理。

【实验演示,引发思考】

[演示实验]在U形管中加入饱和氯化铜溶液,用石墨棒做电极,接通电源,电解数分钟后,观察阴极(与电源负极连接的石墨棒)表面的颜色,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阳极(与电源正极连接的石墨棒)上放出的气体。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总结现象1、阴极上覆盖一层红色的固体2、阳极上有气泡产生,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试纸变蓝。

[设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解释现象,引出概念】

[投影]电解池溶液内部离子运动的动画

[分析]刚开始Cu2+和Cl-做无规则运动,插入电极,连接电源后Cu2+向阴极定向移动,在阴极上得电子变成单质铜;Cl-向阳极定向移动,在阳极上失电子变成氯气分子。

[过渡]根据实验现象和动画描述,写出电极反应和总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得出

阴极 Cu2+ + 2e- = Cu

阳极 2Cl- - 2e- = Cl2 ↑

总反应方程式 CuCl2 Cu+ Cl2↑

[引入概念]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称为电解池。

[小结]电源负极(阴极):阳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表现氧化性

电源正极(阳极):阴离子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

【深入分析】

[过渡]阴极阳离子存在得电子顺序,阳极阴离子存在失电子顺序,存在什么样的顺序呢?

[分析]阴极阳离子得电子,表现氧化性,氧化性越强的阳离子越容易得电子。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失电子,失去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就越难得电子,所以阳离子得电子顺序与其相应的金属活泼型顺序恰好相反。

[小结板书]

[分析]阳极阴离子失电子,表现还原性,还原性越强的离子越优先失去电子。前面学过氧化性,根据上面的分析失电子变容易。

[小结板书]

【拓展视野】

[投影]对某些器件进行电镀、电解熔融氧化铝、电解法制备Na、Mg、F2等活泼金属和非金属的图

[小结板书]

三、电解的应用

电镀

电解熔融氧化铝

制备活泼金属和非金属

六、形成性练习

完成相关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概念

电解池: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二、电极反应式

阴极 Cu2+ + 2e- = Cu

阳极 2Cl- - 2e- = Cl2 ↑

总反应方程式 CuCl2 Cu+ Cl2↑

放电顺序

三、电解的应用

电镀

电解熔融氧化铝

制备活泼金属和非金属

《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

本课内容包括碳酸钠的俗称,物理与化学性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区别,碳酸钠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引出碳酸钠的相关性质,并书写各化学反应方程式。通过比较两者的性质,更好的掌握学习知识要点。通过举例和拓展视野,掌握碳酸钠在生活与工业中的应用。

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

《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位于必修一专题2第2单元。碳酸钠属于高中化学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在第一单元的钠、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对钠有了足够的了解,这对于学习《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很有帮助。另外,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经常遇到与碳酸钠、碳酸氢钠相关的知识。因此,本单元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碳酸钠的性质;碳酸钠、碳酸氢钠的鉴别

教学难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异

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

能够在比较中,归纳总结各物质的自身的性质;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已经具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反应现象能够知道其原理;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本课涉及多个实验,对于一些实验现象的观察可能不是很明显,影响学习效果;

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性质比较中涉及的要点较多,可能会混淆;

本课涉及化学反应方程式较多,较难记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陈述碳酸钠的性质,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碳酸钠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能利用比较学习策略,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其相互转化和鉴别方法。

以碳酸钠的性质探究为载体,在全面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同时,为关联教学内容——“离子反应”的顺利展开积累必要的知识。

主动收集信息,了解侯氏制碱法的基本原理和简单流程。

过程与方法:

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

通过经历碳酸钠性质的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过程,初步形成分析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训练学生用类比和联系的方法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用途的讨论和学习,体会化学对生产和生活的贡献。

通过爱国科学家、实业家侯德榜先生事迹介绍,培养学生刻苦专研的科学精神无私的爱国情操。

教学准备

仪器

点滴板、试管、滴管、玻璃棒

药品

固体碳酸钠、碳酸钠溶液、固体碳酸氢钠、碳酸氢钠溶液、盐酸、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钙溶液、PH 试纸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工事业奋斗终身,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这位科学家就是被称为“国宝”的侯德榜。让我们集体朗诵侯德榜的经典名言:凡是黄头发蓝眼睛的人能办到的,我们黑头发黑眼睛的人就一定能办到!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物质是纯碱,化学成分是碳酸钠。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碳酸钠。

[情境创设]问题1:根据初中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碳酸钠性质的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投影]碳酸钠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溶解性)

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性质

与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与某些碱反应:Na2CO3+Ba(OH)2=BaCO3↓+2NaOH

与某些盐反应:Na2CO3+BaCl2=BaCO3↓+2NaCl

[归纳]碳酸钠属于盐类,具有盐的共性。

[情境创设]问题2:碳酸钠属于盐类,为什么俗称“纯碱”?用哪些方法验证其水溶液呈碱性?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演示实验]在试管里加入0.1mol/LNa2CO3溶液,滴加1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给大家上两道美食,这两道菜都用到同一种食材:猪肚。猪肚美味又有营养,但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呢?难以清洗,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食用纯碱反复搓洗来祛除油腻和异味,这是利用碳酸钠的什么性质?(正是利用碳酸钠溶液的碱性与油脂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物质。)

[情境创设]问题3:碳酸钠俗称纯碱,也叫苏打,讲到苏打,不得不提到它的亲弟弟—小苏打碳酸

[过渡]结构决定性质,碳酸氢钠是否也具有碳酸钠的这些性质?有没有差异呢?我们将以对比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差异。而比较要注意科学性:在相同条件下比较才有意义。

[探究实验1]水溶液的酸碱性

在试管里加入0.1mol/LNaHCO3溶液,滴加1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比较溶液的酸碱性。

[结论]Na2CO3和NaHCO3溶液均呈碱性,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溶液碱性大于NaHCO3溶液。

[探究实验2] 与盐、碱反应

向试管中加1mL0.1mol/LNaHCO3溶液,然后滴加1mL0.01mol/LBaCl2溶液, 观察现象。再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友情提醒:①小试管中1mL溶液大约高1cm。

②用指定的胶头滴管取用溶液。

③比一比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加入BaCl2没沉淀,加入NaOH产生沉淀,得到的白色沉淀是什么?沉淀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并作出分析

[板书]NaHCO3+NaOH= Na2CO3+H2O

[追问]若将NaHCO3溶液和Ba(OH)2溶液直接混合,是否也会产生BaCO3沉淀?

[过渡]Na2CO3能与酸反应,NaHCO3能与酸反应吗?

[探究实验3]与酸反应

向两支盛有等物质的量的Na2CO3、NaHCO3固体的试管中同时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足量),注意观察滴定管中水柱上升的快慢。

[学生活动]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归纳]Na2CO3、NaHCO3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但NaHCO3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大于Na2CO3。

[板书]NaHCO3+HCl=NaCl+H2O+CO2↑

[追问]为什么NaHCO3与酸反应比Na2CO3剧烈呢?

[解释]HCO3—离H2CO3只有一步之遥,CO32—离H2CO3却有两步之遥。

[情境创设]问题4:我们知道,碳酸钙高温会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碳酸钠、碳酸氢钠加热会分解吗?我们用实验来说话。

[探究实验4]热稳定性

[介绍装置]这是一个套管,大试管中盛的是Na2CO3固体,小试管中盛的是NaHCO3固体,大试管的导管伸入盛有石灰水的大试管中,小试管的导管伸入盛有石灰水的小试管中。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在集中加热。

[学生活动]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归纳] Na2CO3受热难分解,NaHCO3受热易分解。

[板书] 2NaHCO3===Na2CO3 + H2O + CO2↑

[情境创设]问题5:碳酸氢钠可以转化为碳酸钠,碳酸钠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碳酸氢钠吗?请看一段实验视频。

[探究实验5]Na2CO3溶液与CO2的反应 [视频] 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

[板书]Na2CO3+CO2+H2O=2NaHCO3 ↓

]

[讲述] NaHCO3的溶解度比Na2CO3小,这是析出沉淀的重要原因,而从方程式来看,106g碳酸钠反应将生成碳酸氢钠168g,生成的碳酸氢钠多了且反应消耗了水,也会导致碳酸氢钠析出。

[归纳] Na2CO3和NaHCO3均易溶于水,但同温度下,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

[情境创设] 问题6: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关系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总结提升]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Na2CO3 NaHCO3 (由个别推广到一般)

正盐酸式盐

[情境创设]问题7:通过实验对比,我们知道Na2CO3、NaHCO3性质上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请同学们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四人一小组,加以讨论并回答。

[追问]弟弟有没有胜过哥哥的地方呢?

[归纳]小苏打小也不小,它比哥哥活泼。

酸氢钠中含的是碳酸氢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在实际中的应用有:[投影]碳酸钠、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二、应用

[课堂小结] 方法、观念的建构

本节课我们通过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构成微粒和所属类别,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这两种相似物质的性质差异,以实验探究贯穿始终,并通过推理归纳的方法发现了正盐与酸式盐相互转化的规律。

形成性评价

1.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热稳定性:Na2CO3比NaHCO3稳定

B.溶解性: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

C.相同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NaHCO3放出CO2多

D.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是Na2CO3大

2.不能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两种白色固体的实验操作是

A.分别加热这两种固体物质,并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

B.分别在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

C.分别在这两种固体中,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

D.分别在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

3、有一包白色碳酸钠粉末,如何证明里面是否混有碳酸氢钠?如果有碳酸氢钠,如何除去?

板书设计

碳酸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颜色、状态、溶解性;

与酸、碱、盐的反应

碳酸氢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颜色、状态、溶解性;

与酸、碱、盐的反应

两者区别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学习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

本课内容包括:工业上合成氨的原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介绍了氨的无色、刺激性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汽化吸热的物理性质,并通过三个实验进行验证。同时也利用化学方程和离子方程式介绍了氨的化学性质,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本节还对常见的铵盐及其性质进行了介绍,并对氮肥的种类进行了初步的介绍,氮肥包括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尿素等。最后的拓展视野介绍了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2.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通过本节学习之后,学生良好掌握氨的工业制备及性质。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氨的学习是对前一节氮氧化物的延伸,同时对后一节硝酸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承前启后。铵盐、氮肥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化学知识与日常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实验原理及现象的分析、归纳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

学生已经养成了较好的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独立思考的精神;

氨气作为经常接触的一类化学物质,学生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对于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技巧与注意点已经能够很好的掌握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没有机会实地观察合成氨工厂,学习内容较难与实际结合;

部分实验现象较难观察到,影响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与总结氨气和铵盐的有关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氮肥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化学的功与过;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2.通过对液氨泄漏事件处理的探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实验相关药品和仪器

相关多媒体材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人们常说“雷雨发庄稼”,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氮元素,而空气中的氮是以氮气的形式大量

存在着,不能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自然固氮)。

【PPT展示】三条固氮途径,自然固氮、生物固氮、工业固氮

显然靠自然固氮无法满足农作物生产所需的氮元素。为提高农作物产量,科学家一直设法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哈伯、波施(Calr Bosch)成功开发了合成氨的生产工艺。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

【板】一、氨的工业制法;

【板】二、氨气

1.物理性质

【展示试样】展示一瓶NH3,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小结】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氨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变冷(常用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700体积的氨。

【设问1】虽然氨气中含有大量氮元素,但是但其适合做氮肥吗?

氨气作为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不易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并且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所以,氨气不适合做氮肥

【实验探究1】喷泉实验

【设问2】通过观察样品和实验、描述实验现象,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什么?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现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喷入烧瓶,变成红色喷泉。

2、原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大量氨气溶于水使烧杯中气压急剧降低,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设问2】喷泉试验中,我们看到的是红色的喷泉,那么氨气溶于水中是否又发生了些什么反应呢?

【板】2.化学性质

【板】(1)氨气与水的反应

【设问3】那么由气态到液态后,氨水适合做氮肥吗?

【过渡提问1】我们知道氨水其实可以作为化肥,可是我们现在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发现人们很少用它,通过刚才对氨气物理、化学性质的初步学习,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答:氨水中的NH3· H2O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氨气,而挥发掉促进植物生长的有效成分,降低了肥效。同时,会发出来的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过渡提问2】从前面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来思考一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答:工业漂白粉不直接用HClO而用Ca(ClO)2,是因为盐Ca(ClO)2比HClO稳定,易储存,那么能否也将氨和氨水转化成相应的盐而又不影响甚至促进NH4+的生成呢?

【板】(2)氨气与酸的反应(铵盐的生成)

【实验探究2】分别准备浓氨水和浓盐酸各一瓶,用玻璃棒分别沾取少量浓氨水和浓盐酸,将将沾取溶液的玻璃棒一端靠近,观察实验现象(为什么?)

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化学方程式)

玻璃棒间出现大量白烟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NH3与HCl

结合,有固体NH4Cl生成

【板】NH3+HCl= NH4Cl(白烟)

【设问3】将实验2中浓盐酸换成浓硝酸或浓硫酸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NH3 + HNO3 = NH4NO3(白烟) 2NH3 + H2SO4 =(NH4)2 SO4

【过渡】铵盐就是目前我们使用最多的固态氮肥的主要成分,对铵盐的性质的了解,是科学使用化肥的基础。

【板】三、铵盐的性质

铵盐的物理性质 2. 铵盐的化学性质

(1)受热分解

结合实验盒中由于非正常保存而被阳光照晒过的 NH4HCO3 ,分析其受热分解后的产物:

【板】NH4HCO3= NH3↑+H2O + CO2↑

【拓展视野】由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 NH4Cl 、NH4HCO3受热都能分解,都有NH3产生,但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能产生NH3。

例如NH4NO3的分解:2NH4NO3 = 2N2↑+O2↑+ 4H2O

【板】(2)与碱共热放出氨气

【实验探究4】将少量氯化铵与少量氢氧化钙混合后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火焰上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

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化学方程式)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板】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

【设问4】根据上述性质,分析讨论此性质有何应用?

铵根离子的检验;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避免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

【板】3.氮肥

铵态氮肥: NH4Cl(氯铵)、NH4HCO3(碳铵)、(NH4)2SO4(硫铵)、NH4NO3(硝铵)。

(2)其他氮肥:硝态氮肥。如:KNO3。

有机态氮肥。如:CO(NH2)2。

六、形成性评价

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震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液体呈喷泉状喷出,则a、b不可能是 ( )

A.a为HCl,b为H2O

B.a为CO2,b为浓NaOH溶液

C.a为Cl2,b为饱和NaCl溶液

D.a为NH3,b为浓NH4Cl溶液

2.解释下列有关实验现象,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1)取少量的氯化铵晶体,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火焰上微热,试管中出现白烟试管口附近有“白霜”。

(2)向氨水中滴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3)一瓶无色气体打开瓶盖后,瓶口呈现出红棕色:

七、板书设计

一、氨的工业制法

氨气

氨的物理性质

氨气与水的反应

氨气与酸的反应

溶液的酸碱性跟[H+]、[OH-]、pH及pOH的相互关系

溶液的酸碱性跟[H+]、[OH-]、pH及pOH的相互关系 H+是表示酸的特性,OH-是表示碱的特性。 由于水的电离平衡而得到的水的离子积公式:K w=[H+][OH-]=1×10-14表明了一个重要规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H+]和[OH-]的乘积在一定温度下总是一个常数。这一规律同时表明了这两种离子的依存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既然H+是表示酸的特性,OH-是表示碱的特性,则这个公式也就表明了酸碱这对矛盾特殊性的对立统一规律。在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中性是指[H+]=[OH-],酸性是指[H+]>[OH-],碱性是指[H+]<[OH-]。所以在常温下溶液的酸碱性跟[H+]和[OH-]的关系是: 酸性溶液[H+]>[OH-] 即[H+]>1×10-7mol·L-1 中性溶液[H+]=[OH-] 即[H+]=1×10-7mol·L-1 碱性溶液[H+]<[OH-] 即[H+]<1×10-7mol·L-1 然而,绝对不能认为在碱性溶液中无H+,在酸性溶液中无OH-。水溶液的酸性、中性和碱性,均可以用[H+]或[OH-]表示。不过,在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弱酸、弱碱的溶液或其它酸碱性很弱的溶液中,[H+]或[OH-]很小时(即1mol·L-1以下的稀溶液),直接用[H+]或[OH-]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是很不方便的。为此化学上采用[H+]的负对数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叫溶液的pH。亦可用[OH-]的负对数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叫溶液的pOH,(不过通常是用pH表示的)。 pH= -lg[H+] 同样pOH=-lg[OH-] 因[H+][OH-]=1×10-14 两边各取负对数,这样就得到另一个关 系式:pH+pOH=14

常用药物酸碱度

◆常用药物酸碱度 常用药物酸碱性及药物配伍 一、青霉素类 1、青霉素Na:中性,白色洁晶粉末,遇酸碱或氧化剂等迅速失效。 2、阿莫西林:0.5%水溶液PH值为3.5-5.5,为酸性。10%水溶液PH值为8.0-10.0,为碱性。 ①、与氨基糖苷类合用疗效增强 ②、与克拉维酸配合用疗效增强。 二、头孢类: 1、头孢噻吩钠(先锋Ⅰ),白色或类白色粉末,10%水溶液PH值为4.5-7.0,呈酸性,与下列药物配伍禁忌:硫酸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盐酸土霉素、盐酸四环素、盐酸金霉素、硫酸粘菌素、林可霉素、磺胺异噁唑、磺胺甲噁唑等。协调增效:与丙磺舒和克位维酸可增强其抗菌活性。 2、头孢氨苄:白色或黄色结晶性粉末,0.5%水溶液PH值为3.5-5.5,呈酸性。 3、头孢羟氨苄: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有特异性臭味,0.5%水溶液PH值为4.0-6.0呈酸性。 4、头孢噻呋:呈酸性 三、氨基糖苷类: ①在碱性环境下作用增强。(与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铵、氨茶碱等联用抗菌效力增强) ②与青霉素或头孢类联用有协同作用。 1、硫酸链霉素:白色或类白色粉末,PH值为4.5-7.0呈酸性

2、硫酸卡那霉素:白色或类白色粉末,30%水溶液PH为6.0-8.0。 3、硫酸庆大霉素:白色或类白色粉末,4%水溶液PH值应为4.0-6.0.,呈酸性,与青霉素合用,对链球菌有协同作用。 4、硫酸新霉素: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10%水溶液PH值为5.0-7.0,呈酸性。 5、硫酸阿米卡星: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1%水溶液PH值为6.0-7.5,呈酸性。 6、盐酸大观霉素: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1%水溶液的PH值为3.8-5.6,呈酸性,大观霉素与四环素、氯霉素,同用是拮抗作用。 7、硫酸安普霉素:褐黄色或黄褐色粉末,1%水溶液的PH值为5.0-8.0。 四、四环素类 1、土霉素盐酸盐:微黄色结晶性粉末,10%水溶液的PH值为2.3-2.9,呈酸性。 配伍禁忌①避免与青霉素类药物同用 ②避免与碳酸氢钠同用 ③避免与钙盐、铁盐或含金属离子Ca、Mg、Al、Bi、Fe等药物(包括中药)同用形成不溶性络合物减少药物吸收。 2、盐酸四环素:黄色结晶性,1%水溶液PH为1.8-2.8,呈酸性。 3、盐酸金霉素: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很快被破坏,呈酸性。 4、盐酸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淡黄色或黄色结晶性粉末,1%水溶液PH 值为2.0-3.0,呈酸性。 五、氯霉素(尿酸胺醇类广谱抗生素)

显酸性的溶液原物质不一定是酸

显酸性的溶液原物质不一定是酸,显碱性的溶液原物质不一定是碱。例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但碳酸钠不是碱而是盐。氨水显碱性,但3NH 不是碱而O H NH 23 (一水合氨)是碱。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常用指示剂,需要注意的是酸或碱的溶液使指示剂变色,千万不要说酸或碱溶液变色。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反应物中没有酸,则反应物必须全溶。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生成物中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 5、常见可溶性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氢氧化钾 常见不溶性盐: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 蓝色沉淀:氢氧化铜 不溶于酸的沉淀:硫酸钡 、 氯化银 溶于酸但无气体产生的沉淀:氢氧化镁 、氢氧化铝 蓝色溶液:硫酸铜、 黄色溶液:氯化铁、 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 这个反应可以用来制造氢氧化钠。 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解能力强的物质,很浓的溶液可能仍为不饱和溶液,溶解能力弱的物质,很稀的溶液可能已经饱和;因此,对于不同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而对于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同种溶液来说,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浓,少则稀,与温度无关。饱和和不饱和是溶质溶解是否达到最大限度,受温度和溶剂量两个条件的限制,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2)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解能力强的物质,很浓的溶液可能仍为不饱和溶液,溶解能力弱的物质,很稀的溶液可能已经饱和。 (3)对于同一种溶质的同种溶液来说,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 压强:压强越大, 有色金属:除前三种以外都是,如Cu 、Zn 、Al 、合金(混合物):是由一种金属与其它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铁的合金有:生铁和钢(混合物)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引起变质的因素 物理:高温、紫外线等; 化学:强酸、强碱、甲醛、重金属盐(Ba 2+ 、Hg 2+、Cu 2+、Ag +等)等 (1)分类 如: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 (三大合成材料) : 塑料、 合成纤维:涤纶(的确良)、锦纶(尼龙)、晴纶; 合成橡胶 (3)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烯塑料(聚氯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

丙磺舒用途

药物的酸碱性及药物配伍 相关专题:养殖时间:2012-03-22 04:00 来源:中国农业网 一、青霉素类 1.青霉素Na:中性,白色洁晶粉末,遇酸碱或氧化剂等迅速失效。 2.阿莫西林:0.5%水溶液PH值为 3.5-5.5,为酸性。10%水溶液PH值为8.0-10.0,为碱性。 与氨基糖苷类合用疗效增强;与克拉维酸配合用疗效增强。 二、头孢类 1.头孢噻吩钠(先锋Ⅰ),白色或类白色粉末,10%水溶液PH值为4.5-7.0,呈酸性,与下列药物配伍禁忌:硫酸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盐酸土霉素、盐酸四环素、盐酸金霉素、硫酸粘菌素、林可霉素、磺胺异唑、磺胺甲唑等。协调增效:与丙磺舒和克位维酸可增强其抗菌活性。 2.头孢氨苄:白色或黄色结晶性粉末,0.5%水溶液PH值为 3.5-5.5,呈酸性。 3.头孢羟氨苄: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有特异性臭味,0.5%水溶液PH值为 4.0-6.0呈酸性。 4.头孢噻呋:呈酸性 三、氨基糖苷类 在碱性环境下作用增强。(与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铵、氨茶碱等联用抗菌效力增强) 与青霉素或头孢类联用有协同作用。 硫酸链霉素:白色或类白色粉末,PH值为4.5-7.0呈酸性 硫酸卡那霉素:白色或类白色粉末,30%水溶液PH为6.0-8.0. 硫酸庆大霉素:白色或类白色粉末,4%水溶液PH值应为4.0-6.0.,呈酸性,与青霉素合用,对链球菌有协同作用。 硫酸新霉素: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10%水溶液PH值为5.0-7.0,呈酸性。 硫酸阿米卡星: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1%水溶液PH值为6.0-7.5,呈酸性。 盐酸大观霉素: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1%水溶液的PH值为3.8-5.6,呈酸性,大观霉素与四环素同用是拮抗作用。

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最全整理版)

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最全整理版) 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最全整理版) 一、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结论: (1)凡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并且该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凡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都是碱性溶液,并且该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3)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也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我们称为中性溶液。 (4)如紫色石蕊试液及无色酚酞等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 注意:①我们有时候还用蓝色或红色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②酸性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只有可溶性的酸性、碱性物质才能使指示剂变色,变色的是指示剂,而不是该物质。 2.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 (1)酸性物质:山楂、柠檬、柑橘、西红柿等; (2)碱性物质:茶叶碱、烟碱等。

3.区分酸溶液和酸性溶液、碱溶液和碱性溶液 注意:酸溶液是指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是指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因此酸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而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同样,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例如:硫酸铜、氯化铵的水溶液显酸性,而不是酸;纯碱、肥皂的水溶液显碱性,但不是碱。 4.补充知识:酸、碱、盐的概念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HCl、HNO3、H2SO4、H2CO3等。 HCl==H++Cl-;H2SO4==2H++SO42-;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如:NaOH、Ca(OH)2等。 NaOH==Na++OH-;Ca(OH)2==Ca2++2OH-; (3)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NaCl、NH4NO3等。 NaCl==Na++Cl-;NH4NO3==NH4++NO3-; 二、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 1.酸碱度:用来表示溶液的酸性或碱性的强弱程度。 2.pH试纸用来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溶液的pH值与酸碱性关系: 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碱性,且 pH越大,碱性越强。

碱性酸性的概念

碱性酸性的概念 酸性和碱性是描述物质在溶液中的化学性质的概念。在化学中,酸和碱是常见的化学物质,它们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点,这些特点与它们在溶液中的溶解和离解行为密切相关。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酸。酸是一类有机物或无机物,其特点是能够释放氢离子(H+)或可离子化的质子,并能与碱产生化学反应。酸的化学式中通常带有氢原子,例如,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其中的氢离子可以与溶液中的水分子发生反应,产生了酸性溶液。酸性的溶液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如酸味、腐蚀性和导电性。 然而,对于描述溶液中酸性程度的指标,我们使用pH值。pH是酸碱度的量度,它是以为指示溶液中氢离子(H+)浓度的负对数。pH值的范围为0到14,其中7表示中性,小于7的值表示酸性溶液,而大于7的值则表示碱性溶液。pH 值与溶液的酸碱性直接相关,pH值越小,说明酸性越强,而pH值越大,说明碱性越强。 酸的特性可以通过它们与碱的中和反应来进一步理解。酸可以与碱进行中和反应,产生水和盐。例如,硫酸(H2SO4)与氢氧化钠(NaOH)反应,生成水(H2O)和硫酸盐(Na2SO4)。这个反应式可以用以下方式表示:H2SO4 + 2NaOH →2H2O + Na2SO4。在这个反应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水和盐成为产物。这种中和反应可以用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例如用酸碱指示剂。

与酸相反,碱是一类能够接受氢离子的物质,也可以用碱度来描述其强弱。碱的化学式通常包含氢氧根离子(OH-),例如氢氧化钠(NaOH)和氢氧化铝(Al(OH)3)。这些化合物在水中可以产生氢氧化物离子(OH-),这些离子能够接受氢离子并中和酸。例如,氢氧化钠溶于水,会产生氢氧化钠离子(Na+)和氢氧化物离子(OH-)。氢氧化物离子能够接受酸性溶液中的氢离子,生成水分子。这种中和反应表明碱对酸性溶液具有中和作用。 酸碱性可以通过溶液中的离子的含量来进行判断。酸性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高于水中的氢离子浓度(10^-7 mol/L),因此酸性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大于7。碱性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则低于水中氢离子的浓度,因此6以大于7。 需要注意的是,酸和碱并不总是彼此对立的。有一些物质既可以表现出酸性也可以表现出碱性的特性,被称为中性物质。例如,水(H2O)在纯净条件下是中性的,它既不具有酸性也不具有碱性。然而,当水分子与其它物质反应时,它可以表现出酸或碱的特性。 总而言之,酸性和碱性是描述物质在溶液中的化学性质的概念。酸和碱通过释放或接受氢离子的形式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酸性溶液中氢离子浓度高于水,而碱性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低于水。pH值是一种用于量化溶液酸碱度的指标,它直接与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相关。通过了解和使用酸碱性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pH值调节技巧

pH值调节技巧 在化学领域中,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程度的指标。掌握pH值调节 技巧对于许多实验室或实际应用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 的pH值调节技巧,帮助读者在需要时能够准确且有效地调节溶液的 pH值。 一、原理概述 要理解pH值的调节技巧,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化学原理。pH值是通过测量溶液中氢离子(H+)的浓度来确定的。具体来说, pH值是对数表达式,以10为底,代表溶液中溶质的酸碱性。pH值小 于7表示酸性溶液,pH值大于7表示碱性溶液,而pH值为7则表明 溶液为中性。 二、酸性溶液的调节技巧 1. 使用酸性物质:当需要将碱性溶液调节为酸性时,可以添加一些 酸性物质来降低pH值。常见的酸性物质包括硫酸、盐酸等。在添加酸 性物质时要小心,并逐渐添加,以免过量导致溶液酸性过强。 2. 稀释溶液:有时候可以通过稀释溶液来降低酸性。通过加入适量 的水来稀释溶液,酸性物质的浓度会相应降低,从而减小溶液的酸性。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微调pH值的情况。 三、碱性溶液的调节技巧

1. 使用碱性物质:当需要将酸性溶液调节为碱性时,可以添加一些 碱性物质来提高pH值。常见的碱性物质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 同样地,添加碱性物质时也需要逐渐添加以避免过量。 2. 中和反应:有时候可以通过进行中和反应来调节溶液的碱性。选 择适当的酸性物质,并按照化学方程式进行适量的添加,可使酸性与 碱性互相中和,达到所需的pH值。 四、pH试纸的使用 pH试纸是一种便捷、快速测试溶液pH值的工具。它通常是由一系 列标有不同颜色指示剂的纸条组成,这些指示剂在不同pH值下会变色。使用pH试纸,仅需将其浸入待测试的溶液中,待片刻后,纸条的颜色 会发生变化。根据试纸上的颜色变化与标度的对应关系,即可判断溶 液的pH值范围。虽然pH试纸不能提供精确的pH值,但在一般情况下,它们足以满足日常实验和测试的需求。 五、注意事项 在进行pH值调节时,关注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1. 安全性:对于有毒或腐蚀性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应小心操作,佩戴 防护手套和护目镜等安全装备,避免伤害自己。 2. 小心添加:在调节溶液pH值时,应小心逐滴添加酸性或碱性溶液,注意控制添加的量,避免过度调节。

pH值与酸碱度的关系与计算

pH值与酸碱度的关系与计算 Introduction pH值是描述溶液酸碱性质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溶液中氢离子的 浓度。酸碱度则表示了溶液强酸或强碱的程度。本文将探讨pH值与酸 碱度之间的关系,并介绍如何计算溶液的pH值。 1. pH值的定义 pH值是负对数浓度(以10为底)的实数函数,用于表示溶液中氢 离子的浓度。pH值的数值范围从0到14,其中pH值小于7表示酸性 溶液,pH值大于7表示碱性溶液,pH值等于7表示中性溶液。 2. 酸碱度与pH值的关系 酸碱度是指溶液中酸或碱的强度。pH值与酸碱度之间存在着密切 的关系。当pH值降低1个单位时,表示溶液中酸度增加10倍。反之,当pH值升高1个单位时,表示溶液中碱性增加10倍。例如,pH值为 3的溶液比pH值为4的溶液更为酸性,酸度增加了10倍。 3. pH值的计算方法 计算溶液的pH值需要知道溶液中氢离子(H+)的浓度。在一定条 件下,溶液的pH值可由以下公式得出: pH = -log[H+] 其中[H+]表示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这个公式适用于常温下稀溶液 的pH值计算。

4. 酸碱指示剂与pH值的关系 酸碱指示剂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可以根据溶液的pH值显示不同的 颜色。通过观察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大致确定溶液的酸 碱性质。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包括酚酞、溴酚蓝等。 5. pH值的应用 pH值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医务人员 可以通过测量尿液或唾液的pH值来了解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在农业 领域,了解土壤的pH值有助于决定适合种植的植物类型。此外,许多 科学实验要求在特定pH值范围内进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Conclusion 本文介绍了pH值与酸碱度的关系和计算方法。pH值是描述溶液酸 碱性质的重要指标,其数值范围从0到14,pH值小于7表示酸性溶液,pH值大于7表示碱性溶液,pH值等于7表示中性溶液。通过了解pH 值,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溶液的酸碱特性,并在实际应用中获得更多的 有用信息。

PH值计算换算方法

PH值计算换算方法 PH值是指物质溶液中氢离子(H+)的浓度,是一个反映溶液酸碱性 强弱的指标。PH值的计算换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溶液中氢离 子浓度的公式计算,另一种是通过使用PH试纸或PH计来测量溶液的酸碱性。 第一种计算换算方法是根据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公式计算PH值。一 般来说,PH值的范围是0-14,溶液的PH值越低,酸性越强;PH值越高,碱性越强;PH值为7时,溶液为中性。 计算PH值的公式为:PH = -log[H+] 其中,[H+]表示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 例如,如果一个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10^-3 mol/L,那么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PH值为: PH = -log(10^-3) = -(-3) = 3 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得到不同浓度的溶液的PH值。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是以10为底的对数计算,所以计算结果是负数。当[H+]浓 度为1 mol/L时,PH值为0;当[H+]浓度为10^-7 mol/L时,PH值为7, 为中性。 另一种计算换算方法是使用PH试纸或PH计测量溶液的酸碱性。PH 试纸是一种可以测量PH值的试纸,根据试纸上的颜色变化可以确定溶液 的酸碱性。PH范围通常为1-14,每一个单位表示一个数量级的变化。PH 试纸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只需将试纸浸入溶液中,然后根据试纸的显示颜 色与颜色对照表相比较,即可得到溶液的PH值。

PH计是一种精确测量PH值的仪器,它使用电极测量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并将其转化为PH值。PH计具有高精度和灵敏度,可以测量宽范围的PH值。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的测量仪器。 无论是使用计算公式还是使用PH试纸或PH计测量溶液的酸碱性,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PH值的测量应该在室温下进行,因为温度对PH值的测量有一定的影响。 2.在进行PH值的测量之前,应该先将电极或试纸清洗干净,以防止被污染影响测量结果。 3.当使用PH试纸时,应注意将其完全浸入溶液中,使其充分吸收溶液,从而获得准确的PH值。 4.在使用PH计测量溶液的酸碱性时,应该将电极放入溶液中,并等待一段时间,直到PH值稳定后进行读数。 总之,PH值的计算换算方法可以通过公式计算,也可以通过使用PH 试纸或PH计来测量溶液的酸碱性。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需要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ph值与酸度换算关系

ph值与酸度换算关系 PH值与酸度换算关系 一、引言 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本文将介绍PH值与酸度的换算关系,以及PH值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PH值的定义 PH值是对溶液酸碱性的量化表示,其取值范围从0到14。PH值小于7的溶液被称为酸性溶液,PH值大于7的溶液被称为碱性溶液,PH值等于7的溶液被称为中性溶液。 三、酸度的定义 酸度是指溶液中酸性物质的浓度,通常用酸的摩尔浓度来表示。酸度越高,溶液越酸性。 四、PH值与酸度的换算关系 PH值与酸度之间存在一种对数关系,即PH值等于负的以10为底的酸度对数。具体的换算关系如下: PH = -log[H+] 其中,[H+]为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 五、举例说明

以硫酸为例,假设硫酸的浓度为1 mol/L,根据PH的换算关系,可以计算出硫酸的PH值: [H+] = 1 mol/L PH = -log(1) = 0 因此,硫酸的PH值为0,表示其为强酸。 再以氢氧化钠溶液为例,假设氢氧化钠的浓度为 1 mol/L,根据PH 的换算关系,可以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 [H+] = 1/(1 mol/L) = 1 mol/L PH = -log(1) = 0 因此,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为14,表示其为强碱。 六、PH值的应用 PH值在很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1. 生物化学:PH值对于生物体内酶的活性有重要影响。不同酶对PH值的要求不同,因此了解溶液的PH值有助于调节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 2. 环境保护:PH值是评估水体酸碱程度的重要指标。水体的PH值过低或过高都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损害,因此监测水体的PH值有助于评估水质,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溶液的酸碱性

主备朱雨清责任校对授课时间1月8日 教学 内容 溶液的酸碱性第一课时年级九(12)学科化学 课时重点1、能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酸碱度。 课时难点1、酸性溶液、中性溶液、碱性溶液的区别与鉴定。 2、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酸碱度测定。 相关考点1、生活中某些溶液酸碱性的判定及应用。如“小试牛刀” 2、溶液酸碱度的测定。 教学 过程 师生双边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贴近生活情境创设师:展示幻灯片1 在生活中,同学们都吃过这些水果吧,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 生:酸! 师:是的。看着它们,想起来就酸!这种酸味是物质酸性的体现。 在我们的实验室里也有一些具有酸味的物质,如稀盐酸、 稀硫酸等酸性溶液。当然,也有一些溶液不具有酸性。 比如:家庭蒸馒头的纯碱溶液是碱性溶液;食盐水是中性溶液。 但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允许品尝化学试剂的味道的, 那我们该如何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呢?(时间留白)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解决这个问题。 展示幻灯片2 (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展示幻灯片3 在前面的学习中,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CO2的水溶液中 出现了什么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 生:溶液变红,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 试液变红。 师:展示幻灯片4 如果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稀盐酸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演示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稀盐酸中 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溶液变红。 师生小结:与CO2的水溶液相似,稀盐酸溶液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 变红色,表现出酸性,像这样的溶液就叫酸性溶液。 演示2: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纯碱溶液中 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溶液变蓝。 师生小结:纯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溶液显碱性, 这样的溶液叫碱性溶液。 演示3: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食盐水中 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并小结: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说明溶 从生活中“酸” 水果导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 趣,同时引出课 题。 由第二章CO2的 水溶液使紫色 石蕊试液变红 过渡至今天所 学内容,衔接自 然,且能体现知 识的前后联系。 师生共同总结 有利于拉近师 生关系,缓坡知 识难度,使课堂 氛围融洽。

溶液的酸碱性

A、汽水 B、自来水 C、肥皂水 D、食醋 4、苯甲酸()可用做食品防腐剂,其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苯甲酸溶液的pH大于 7 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5、例1 一些食物的pH如下,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A.苹果 2.9~3.3 B.牛奶 6.3~6.6 C.鸡蛋清 7.6~8.0 D.番茄 4.0~4.4 6、不用其他试剂,可以鉴别石蕊、盐酸、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碳酸钠五种溶液,第二个被鉴别出来的物质是()A.盐酸B.氢氧化钙 C.氢氧化钠D.碳酸钠 7、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表: 食物苹果葡萄牛奶玉米粥 pH 2.9~3.3 3.5~4.5 6.3~6.6 7.2~8.0 人的胃液中含有盐酸,对于胃酸过多的人,空腹时最适宜使用上述食物中的 A.苹果 B.葡萄 C.牛奶 D.玉米粥 8、下列反应,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二者是否发生反应的是 A.大理石和稀盐酸 B.石灰水和稀盐酸 C.铁锈和稀硫酸D.镁和稀硫酸 9、下图是一些物质的pH,酸碱性最接近中性的是 A.苹果汁(2.9~3.3)B.番茄汁(4.04~4.4) C.玉米粥(6.88~7.1)D.肥皂水(9.8~10.2) 10、下列物质中.pH最小的是; A.食盐水 B.纯净水C.食醋 D.石灰水 11、下列数据是常见物质的pH范围,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瓶装饮用水 (6.5~7.5) B.番茄汁(4.0~4.4) C.柠檬汁(2.0~3.0) D.液体肥皂(9.5~10.5) 12、用一种试剂一次就能将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三种无色溶液区分开来的是 A.紫色石蕊试液 B.稀硫酸C.氢氧化钡溶液 D.碳酸钠溶液 二、多项选择 13、一些国家正在试用碳酸水浇灌某些植物,其作用 是() A.调节土壤的pH,改良酸性土壤 B.调节土壤的pH,改良碱性土壤 C.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D.在植物上方形成温室 三、简答题 1.2003年6月某校环保小组监测到一个造纸厂仍在向淮河排放无色碱性污水。请你设计两个实验来证明。 方案⑴:

《溶液的酸碱性第一课时》习题5

《溶液的酸碱性第一课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 A .pH =7的溶液 B .c (H +)=c (OH -)的溶液 C .由强酸、强碱等物质的量反应得到的溶液 D .非电解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解析:溶液呈中性的根本标志是c (H +)=c (OH -)。25°C时,pH =7的溶液才是中性溶液,A 项错;等物质的量的强酸与强碱反应时,与酸碱的元数有关,元数相同时,混合溶液呈中性,C 项错;非电解质只是它本身不能直接电离产生离子,当它溶于水时可能使溶液呈酸性、碱性或中性,如SO 2溶于水生成H 2SO 3,溶液呈酸性;NH 3溶于水生成NH 3·H 2O ,溶液呈碱性;乙醇、蔗糖溶于水,溶液呈中性 答案:B 2.(2012·海门高二检测)常温下,pH =9的Ba(OH)2溶液与pH =12的KOH 溶液,按4∶1的体积比混合,则溶液中c (H +)为(mol·L -1)( ) A .(4×10-9+1×10-12)/5 B .(8×10-9+1×10-12)/5 C .5×10-10 D .5×10-12 解析:混合后溶液中c (OH -)=10-5×4+10-2×14+1 =2×10-3(mol·L -1),则 c (H +)=1×10-14 2×10-3(mol·L -1)=5×10-12(mol·L -1)。 答案:D 3.pH 均为2的等体积的盐酸和醋酸分别稀释100倍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者的pH 相等 B .盐酸pH 大 C .醋酸pH 大 D .pH 均增大到4 解析:醋酸是弱酸,在加水稀释的过程中还会再电离产生更多的氢离子,pH 相对小一些。 答案:B 4.(2012·芜湖一模)1体积pH =2.5的盐酸与10体积某一元强碱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碱溶液的pH 等于( ) A .9.0 B .9.5 C .10.5 D .11.0 解析:二者恰好完全中和n (H +)=n (OH -),即c 1V 1=c 2V 2,现二者体积比为1∶10,则c (H +)∶c (OH -)=10∶1,因为酸中c (H +)=10-2.5 mol·L -1,碱中c (OH -)=

酸性溶液

2008-10-11 16:59 超级无敌小豆丁|一级 酸溶液是指里面的溶质一定要是酸(比如硫酸、硝酸) 酸性溶液则是指溶液的ph值小于7,呈酸性,至于溶质是不是酸它不管(比如硝酸铵溶液就是酸性溶液,但不是酸溶液)。碱溶液是碱类物质的溶液。碱性溶液是说溶液呈碱性,不一定是碱溶液。 例如有些强碱若酸盐溶液也呈碱性,可以成为碱性溶液,但不是碱溶液。例如NaOH溶液是碱溶液,碳酸氢钠就是碱性溶液,但它属于盐类。 83 |评论(3) 酸溶液是指酸溶于水的溶液,如HCl的水溶液,也就是盐酸 酸性溶液是指强酸弱碱盐溶于水的溶液。如CuSO4的水溶液 同理,碱溶液是指碱溶于水的溶液,如NaOH 碱性溶液是指强碱弱酸盐溶于水的溶液,如Na2CO3 酸溶液是指里面的溶质一定要是酸(比如硫酸、硝酸) 酸性溶液则是指溶液的ph值小于7,呈酸性,至于溶质是不是酸它不管(比如硝酸铵溶液就是酸性溶液,但不是酸溶液) 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学会利用pH试纸来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3.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及其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影响。 4、初步了解酸、碱、盐的概念及其溶解性; 5、初步学会物质的分类,并初步学会区分物质的类别。 能力目标: 1.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能通过实验现象对某些问题初步作出正确的科学判断; 情感目标: 通过酸碱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 2.用pH试纸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3、酸、碱、盐的概念; 4、物质的简单分类。 一、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表现出碱性,为碱性溶液。如:纯碱溶液,肥皂水,石灰水 【教学过程】 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曾给你留下过“酸”的印象。

溶液的酸碱性

第二单元溶液的酸碱性 课时作业16溶液的酸碱性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题4分,共56分,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溶液肯定显酸性的是() A.含H+的溶液 B.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的溶液 C.pH<7的溶液 D.c(OH-)

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一、水的电离 1.电离方程式 :H 2O OH - + H + 或 H 3O OH - + H 3O + 任何情况下水电离的H +和OH -浓度都相等 2.影响水的电离因素:温度、外加酸碱、易水解的盐。 3.水的离子积 25℃时,Kw = C (H +)×C (OH —) =10-7×10-7=10-14 注意:1、Kw 只与温度有关,;2、适用范围水和所有水溶液 例如100℃,1LH 2O 有10-6mol 电离,此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w=10-12 二、溶液的pH 1. 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C (H+) 、 C (OH —) 的相对大小: 溶液酸碱性 C (H +)与c(OH —)关系 任意温度 室温(mol/L ) pH 值(室温) 酸性 C (H +)>c(OH —) C (H +)> 1×10—7 <7 中性 C (H +)=c(OH —) C (H +)=c(OH —)=1×10—7 =7 碱性 C (H +)7 2、pH 的计算: pH=-lgc(H +) C (H+)=10-ph pH 值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的 大小, pH+ pOH =14 pOH=-lgKw -pH=pKw -pH , 三、溶液的pH 测定方法:(指示剂法、pH 试纸法) 1、指示剂法:定性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2、pH 试纸(定量测定) (1)、成分:含有多种指示剂 (2)颜色:淡黄色 (3)操作: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抹到试纸上,半分钟之内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四、有关pH 的计算 1、单一强酸强碱溶液的ph : (1)强酸溶液,如HnA ,浓度为Cmol/L ,则c(H +)= ,ph= 。 (2)强碱溶液,如B(OH)n 浓度为Cmol/L 则c(H +)= ,ph= 。 Kw 方法总结:C 酸—c(H +)—ph ;C 碱—c(OH —)——c(H +)—ph 。 2、强酸、强碱混合液的ph (1)两强酸混合先求出总的c(H +) (2)两强碱混合先求出总的c(OH —)——c(H +) (3)酸碱混合液,先判断是否恰好反应,若恰好反应则呈中性,若有过量,求出过量的酸和碱,求出过量的c(OH —)或c(H +),再算ph 。 (4)稀释后的pH :1、强酸、强碱的稀释当C 大于等于10-5mol/L 时不考虑水的电离 2、弱酸、弱碱的稀释还要考虑电离因此不能求具体数值而是一个范围 注意: ①酸无论怎样稀释,不可能成为碱性;则pH 只能无限接近7且小于7. ②碱无论怎样稀释,不可能成为酸性;则pH 只能无限接近7且大于7 ③当强酸、弱酸的pH 相同,稀释后pH 仍相同,则稀释倍数一定是弱酸大于强酸(碱类同) 五、酸碱中和滴定 1、定义: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2、(1)实质:H + +OH -= H 2O (2)原理:在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与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所用的体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碱物质的量比求出未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关键:

2024山东高考化学10年真题章节练--专题10电离平衡和溶液酸碱性

专题10电离平衡和溶液酸碱性 考点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2022湖北,12,3分)根据酸碱质子理论,给出质子(H+)的物质是酸,给出质子的能力越强,酸性越强。已知:N2H5++NH3N H4++N2H4 N2H4+CH3COOH N2H5++CH3COO- 下列酸性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 A.N2H5+>N2H4>N H4+ B.N2H5+>CH3COOH>N H4+ C.NH3>N2H4>CH3COO- D.CH3COOH>N2H5+>N H4+ 答案D根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强酸能够制弱酸,根据酸碱质子理论,给出质子(H+)的物质是酸,则由反应N2H4+CH3COOH N2H5++CH3COO-知,酸性:CH3COOH>N2H5+,由反应N2H5++NH3 N H4++N2H4知,酸性:N2H5+>N H4+,故酸性:CH3COOH>N2H5+>N H4+,D正确。 2.(2022湖北,15,3分)下图是亚砷酸As(OH)3和酒石酸(H2T,lg K a 1=-3.04,lg K a 2 =-4.37)混合体系 中部分物种的c-pH图(浓度:总As为5.0×10-4mol·L-1,总T为1.0×10-3mol·L-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s(OH)3的lg K a 1 为-9.1 B.[As(OH)2T]-的酸性比As(OH)3的强 C.pH=3.1时,As(OH)3的浓度比[As(OH)2T]-的高 D.pH=7.0时,溶液中浓度最高的物种为As(OH)3 答案D A项,As(OH)3[As(OH)2O]-+H+,K a 1=c{[As(OH)2O]−}×c(H+) c[As(OH)3] ,当pH=9.1 时,c{[As(OH)2O]-}=c[As(OH)3],K a 1=c(H+)=10-9.1,lg K a 1 为-9.1,正确;B项,[As(OH)2T]- [AsO(OH)T]2-+H+,K a=c{[AsO(OH)T]2−}×c(H+) c{[As(OH)2T]−} ,当pH=4.6 时,c{[AsO(OH)T]2-}=c{[As(OH)2T]-},K a=10-4.6,而由A项计算得As(OH)3的K a 1 =10-9.1,即 K a>K a 1 ,故[As(OH)2T]-的酸性比As(OH)3的强,正确;C项,由题图知,As(OH)3的浓度为左坐标,[As(OH)2T]-的浓度为右坐标,对比坐标值,则pH=3.1时,As(OH)3的浓度比[As(OH)2T]-的高, 正确;D项,由已知条件知,酒石酸lg K a 1=-3.04,lg K a 2 =-4.37,As(OH)3的lg K a 1 为-9.1,即酒石酸的第 一步电离常数远大于亚砷酸的第一步电离常数,故酒石酸的酸性远强于As(OH)3,另外总As的浓度也小于总T的浓度,当pH=7.0时,溶液中浓度最高的物种不是As(OH)3,错误。 3.(2022全国乙,13,6分)常温下,一元酸HA的K a(HA)=1.0×10-3。在某体系中,H+与A-离子不能穿过隔膜,未电离的HA可自由穿过该膜(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