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赵氏孤儿》中义的成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合集下载

《赵氏孤儿》的思想二元忠义与启蒙

《赵氏孤儿》的思想二元忠义与启蒙

《赵氏孤儿》的思想二元:忠义与启蒙作者:梁晨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06期[摘要]元杂剧《赵氏孤儿》中所表现的忠义精神让世人感动,虽然它对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一剧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其展现得更多的是一种启蒙逻辑。

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显然是想合流忠义与启蒙而采取了理性自决的启蒙思想,但这样做的结果是给观众带来了困惑,因为公共空间的游戏规则是必须有答案,否则,观众会很快抛弃所谓的理性自决,直接接受结局所暗示的道理——血腥复仇最终占了上风。

[关键词] 忠义启蒙价值取向复仇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戏剧里,《赵氏孤儿》的地位无可比拟,特别是其悲剧意义独领风骚。

“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深陷囫囵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程婴救孤,这个曾经感染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故事,以其忠义、伦理和人性之艰难的关注感动着我们的祖先,也感动着我们。

它不仅包含着整个民族对于历史的认识也包含对于集体记忆的积淀和对于民族情感的寄托。

而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将其改编成了《中国孤儿》。

中国的渊源作品《赵氏孤儿》对《中国孤儿》一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中国孤儿》展现得更多的是一种启蒙逻辑。

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上映后,成为改编大军中的一名新兵。

导演欲将启蒙与忠义进行调和,但启蒙赢得了过程,而忠义获得了结果。

一《赵氏孤儿》的故事在《春秋》、《国语》、《左传》、《史记》等史书中均有记载,其中最早的详尽记载是《史记•赵世家》,故事原型本身比较简单,后来经过史学家、戏曲家的丰富,特别是元杂剧的加工,加强了故事的审美感,情节环环相扣,也更加感人了。

这种从美好愿望出发的正义之举,使得人们愿意相信。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将时间集中到灵公时,冲突也更加激烈。

程婴把孤儿藏在药箱中带出宫,被把守将领韩厥发现。

韩厥为保孤儿,自刎而死。

程婴以自己的儿子顶替孤儿,公孙杵臼则假意收留孤儿,让程婴去通报,换取屠岸贾对程婴的信任。

赵氏孤儿的价值与反思

赵氏孤儿的价值与反思

《赵氏孤儿》的价值与反思摘要:元著名杂剧家纪君祥据史实改编撰写的《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大悲剧.剧作家通过对史料中人物和重要情节的巧妙改写,使得故事的矛盾更加尖锐,主题也更加鲜明,(忠)、(信)、(仁)、(义)的正义宣泄使得中国仁义至上的儒家仁人思想得到了体现和颂扬,大团圆的故事结局更是反映了中国悲剧宣称的(为非作歹的邪恶势力可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无法逃脱正义的惩罚)的审美特点。

2013年阎建钢导演执导的《赵氏孤儿案》给了我们新一轮的视觉冲击,剧中淡化了元杂剧的“忠义”与“复仇”的主题,更多地着眼于表现小人物的人性情怀,以期更为契合当代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念。

当(存孤弃子)的壮举不再对应(赵氏孤儿大报仇),程婴的大义凛然似乎黯然失色了,其命运多舛的一生可谓(因悲而成义,因义而更悲)。

关键词:《赵氏孤儿》、程婴之悲、仇恨重审如果说(人最高限度的感受、享受生命从而产生一种生命的崇高感),是纪君祥版的《赵氏孤儿》赋予我们的视觉震撼。

那么(悲剧——即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成为了阎建钢导演执导的《赵氏孤儿案》施舍给我们的精神救赎。

一、《赵氏孤儿》价值解构“赵氏孤儿”的故事取材于春秋时期晋国发生的宫廷政变,最早见于《左传》,经过历代文人无数次的演绎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纪君祥据史实改编创作的《赵氏孤儿》更是被人广为传颂,纪君祥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取材,并据历代流传的程婴存孤弃子的故事,进行加工创造,写成了这部壮烈的悲剧。

剧作讲述的是春秋时晋国鉴奸戾重臣屠岸贾谋害忠直大臣赵盾,使赵家300余口满门抄斩,只余赵盾之孙──襁褓中婴儿被门客程婴所救而幸免一死。

但是当屠岸贾发现有人偷偷救出孤儿后,竟发布榜文勒令交出赵氏孤儿否则将杀死国内所有一月以上半岁以下幼儿。

程婴为保全孤儿和全国幼儿,在几番剧烈的思想挣扎后毅然决定献出自己的老来子冒顶孤儿,其至友公孙杵臼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从赵氏孤儿看忠义文化

从赵氏孤儿看忠义文化

从赵氏孤儿看忠义文化千百年来,《赵氏孤儿》的故事以震撼灵魂的巨大悲情,感动过无数的中国人,也感动过无数的外国人。

《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我们的家乡——三晋大地。

据传,赵氏孤儿辗转流离后,就到了晋东盂县的“藏山”。

千百年来,《赵氏孤儿》中所反映出的“忠义”文化,滋养、熏陶了千千万万的劳力者和劳心者。

他们都谨记着、信崇着、践行着: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守仁行义于天下。

历史小说《赵氏孤儿》,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用艺术的手法,既再现了历史事实,又描写了当时的宫廷斗争之惨烈、权力角逐之复杂,尤其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春秋战国著名义士程婴等人忍辱负重之坚韧、义薄云天之忠贞、杀身取义之亮节、善于周旋之睿智。

自始至终,都在讴歌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忠义”文化,让久远的故事与鲜活的现实在此交融,实现着历史与当今的跨越与链接,探寻古朴的“忠义”文化对当今时代的启迪与警示。

战国养“士”之风大兴,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以及秦国的吕不韦等,皆以养“士”众多而名满天下。

“士”的称号,不再限于读书人,凡有一技之长的,均以士相标榜。

士阶层得到空前壮大以杰出士阶层为代表的中国人,高扬“忠义”大旗,轻生死,重然诺;轻财利,重名节,敢恨敢爱,敢作敢当,最富有血性。

产生在那个年代的“春秋大义”,是中国真正的民族魂。

士阶层的崛起和实践,经先秦诸子们的不断总结、提炼、争鸣、升华,形成了代表后来中华民族精神底线和基本个性的“春秋大义”,并在此基础上,造就了中华民族以“忠义”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

自古以来,“忠”“义”一体,是孪生兄弟,难解难分,如忠臣义士、忠肝义胆、忠义双全等。

大凡为忠心所驱使,必为正义所感召;为正义所感召,必为忠心所驱使。

如果说春秋大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那么,“忠义”文化便是这个精神象征的核心价值,而小说《赵氏孤儿》,正是对这个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解析。

《赵氏孤儿》中的程婴,无疑是这一时期义“士”中的典型代表。

《赵氏孤儿》以现代视角回望“复仇”主题

《赵氏孤儿》以现代视角回望“复仇”主题

《赵氏孤儿》以现代视角回望“复仇”主题《赵氏孤儿》是中国古代戏曲经典之一,由元代戏剧家郑光祖创作。

该剧以晋代赵玄朗被杀和其子郭璞报仇为主要情节,充满了血缘关系的纠纷和复仇的主题。

在现代视角下回望这一剧目,我们可以看到复仇主题在人类社会中的普世性和其对人性的影响。

复仇是一种具有强烈情感的行为,它源于悲剧和不公正。

在《赵氏孤儿》中,赵玄朗被董家杀害,他的妻子及儿子被逐出家门,从而引发了郭璞的复仇之旅。

这一不幸的遭遇激发了郭璞内心的愤怒和复仇的欲望,他决心要为父母报仇。

复仇在《赵氏孤儿》中被描绘成一种必然的选择,背负着家族的血亲关系和责任感,郭璞不得不通过复仇来为父母讨回公道。

这种情感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可以引起观众对社会不公正的共鸣。

然而,《赵氏孤儿》中的复仇也暴露了人性中的贪婪、破坏和无休止的循环。

郭璞通过复仇追逐着自己内心的阴暗欲望,他变得冷酷无情,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他的复仇行动引发了一系列的血腥冲突,使得整个家族陷入了伤痛的深渊。

复仇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整个家族陷入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这种贪婪和破坏性的循环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例如黑暗的犯罪行为和血腥的报复事件。

观众通过《赵氏孤儿》可以深刻地思考复仇行为是否真的能够解决问题,是否值得以牺牲更多的生命和幸福来推动这个循环。

另一方面,《赵氏孤儿》中的复仇也带给了观众对勇气和正义的反思。

尽管复仇是一种阴暗的行为,但它也需要勇气和正义感。

郭璞虽然为了复仇走上了暴力的道路,但他仍然保持着对正义的追求。

他试图通过复仇来为父母讨回公道,为家族带来尊严和荣誉。

他的勇敢和正义感让他在观众中得到了尊重和共鸣。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赞同复仇这种行为,但我们仍然需要勇气和正义感来对抗不公正和不道德的行为。

观众可以从《赵氏孤儿》中获得对于勇气和正义的启示,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追求正义和公平。

总的来说,以现代视角回望《赵氏孤儿》的复仇主题,我们可以看到复仇在人类社会中的普世性和其对人性的影响。

浅谈《赵氏孤儿》中义的成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赵氏孤儿》中义的成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婴是一侠义之人 , 公主若难保住此儿 , 请将此儿交 与程婴 , 他必能将其养大。” 赵朔对程婴如此信任 ,
《 赵 氏孤儿》 始终以义贯穿 , 是义的典 型代表 。
我们 也能 推断 ,程 婴平 日里必 定是 一个 大 仁大 义 ,
再是小义 , 而 是成 为 了惊 天动 地 , 超 乎 于人 的大 义 之 举 。他将 自己的孩 子换做 孤 儿 , 以此来 就 孤儿 一 命 。谁 都知 道屠 岸贾 对孤儿 恨 得入 骨 , 抓住 之后 会
是想 到 家 中老母 也 多 日没有 吃饭 ,要 留给母 亲 享
屠岸贾两大家族间的忠奸之争。 晋灵公统治晋国时
期, 昏庸 无道 。 忠奸 不 分 , 政 治异 常黑 暗 。而屠 岸贾
用, 赵盾感其孝顺 , 又赐他很多肉食 , 灵辄感激万分
的离去 。赵 盾要 给程 婴 十两银 子作 为酬 谢 , 程婴 拒 绝 了, 赵盾 颇为 赏识 , 欲招 其做 门客 , 他 又一 次婉 言 谢绝。 两次 婉拒 , 非但 没有 让人 觉得他 冷傲 , 反倒 从
这一次程婴的亮相, 奠定了他在 日 后大义 的体 现 。虽然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件 , 但却 已让他身上义
的光 辉有 所 显露 , 为后 文做 了铺 垫 。 2 . 赵盾 遭难 , 程婴 苦施 救
出, 屠岸贾丧心病狂 , 将全城所有的婴孩都抓起来 ,
欲 从 中除 掉孤儿 , 程 婴 以 自己没满 月 的儿 子程 勃 换
从此 , 赵盾 经 常 派人 招 程 婴人 府 , 程 婴 也 去 府
上 做客 , 一来 二去 , 二人 间关 系越来越 近 , 也越 来 越 了解对 方 。
子, 取名 为 赵 氏孤儿 , 草泽 医生 程 婴大 义凛 然 , 将

赵氏孤儿赏析

赵氏孤儿赏析

赵氏孤儿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赵氏孤儿》赏析纪君祥的作品《赵氏孤儿》是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

作为悲剧,《赵氏孤儿》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剧本取材于历史,所以这部悲剧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给人以异常震撼的心灵冲击。

法国着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其翻译成《中国孤儿》并说“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然而,《赵氏孤儿》真正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惊心动魄的悲壮的美。

悲壮,是《赵氏孤儿》的全部色彩。

英雄人物前赴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曲词中倾注的激烈愤懑情绪,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

剧中奸臣屠岸贾得到宠信掌握大权,为了个人私怨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不惜下令杀害全国的小儿;而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他们本都可以置身事外,但为了一个诺言、一腔义愤,他们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列中来,一个个舍身取义、慷慨赴死,亦或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

忠与奸、正与邪的矛盾对抗中,显示出全剧对忠义精神的颂扬。

因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全剧共一折五楔子,楔子中晋国大夫赵盾被奸人屠岸贾陷害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为晋灵公驸马,屠岸贾假传君命逼其自尽。

赵朔嘱咐公主,若生下儿子,取名为赵氏孤儿,待其长大后为全家报仇。

第一折赵氏孤儿出生,其母托孤于程婴后自缢。

程婴冒险带孤儿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孤儿出宫,为保守秘密而自刎。

第二、三折屠岸贾打算将晋国婴儿全部杀戮以绝后患,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子冒充孤儿,藏于公孙杆臼家中,并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密,假孤儿被杀,公孙杆臼撞阶身亡,赵氏孤儿得以幸存。

第四、五折赵氏孤儿长成以后,程婴告知其身世,报仇雪恨。

屠岸贾被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

[赵氏,孤儿]浅析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浅析赵氏孤儿

浅析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故事自《史记》的记载开始,就打上了鲜明的忠奸斗争色彩。

为救孤儿,众多忠臣义士与以奸臣屠岸贾为首的邪恶势力展开了一场智慧与力量的双重角逐,忠奸之争的胜利与否直接关系到赵氏孤儿的存亡命运。

而赵氏孤儿顺利长大成人,成功复立赵氏家族的故事结局,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忠臣对奸臣的一次绝对性胜利。

无论叙述方式随时代如何演变,赵氏孤儿整个故事系统在忠奸斗争方面都经历了忠奸力量的不断消长;有时忠奸势力相当,有时奸大于忠,有时忠大于奸,正是在这样的权力较量中,孤儿的命运随之跌宕起伏。

历代赵氏孤儿故事里忠奸力量的消长和冲突情况的不同,可以反映出各时期忠奸斗争的不同特点。

一、宋前:从家国之争到为君王讳宋代以前的赵氏孤儿故事在忠奸斗争主题上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

忠的概念可以说是故事中一直存在并且是各文本的作者都极力予以强调的一点,而奸的元素在先秦的故事中则始终处于缺失状态。

直到《史记》,奸臣屠岸贾的出现才弥补了奸臣缺失的环节,开启了赵氏孤儿故事的忠奸斗争主题。

先秦故事冲突的核心在于忠臣赵盾与晋灵公的矛盾,国君的昏庸与忠臣的屡谏不从构成二者之间的巨大冲突。

除去赵盾遂成为国君所愿,而国君荒淫也引发民怨,于是有了赵盾拭君和赵氏灭族。

在这些故事中,奸臣隐退,晋灵公实质上充当了类似后世奸臣的负面角色,其昏庸与残暴比之奸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忠臣赵盾对国君的屡谏和耿直与君王的无视和厌恶形成了一种暗地斗争。

强谏下的民主精神与君主个人独断的矛盾注定了赵盾的悲剧结局。

一边是苦口婆心,强谏圣上的无奈与坚持;一边是荒淫腐败、蔑视生命的残暴与恶毒,善恶是非倾向十分明显。

二者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奸斗争,但同样可以看作是一种忠奸对立式的斗争,只不过君王走到台前,暂时客串了一把奸俊。

二、宋元:融入家国沦亡情绪的忠奸斗争宋元时期,赵氏孤儿故事在忠奸斗争主题上的突出特点是融入了家国沦亡的危急情绪。

从宋代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到元代异族统治、江山易主的历史事实,赵氏孤儿故事可谓均参与其中,或激励了铁蹄践踏下宋人空前强烈的爱国热情,或平添了元蒙武力统治下汉族江山不保的渭叹与感伤。

赵氏孤儿讲解

赵氏孤儿讲解

赵氏孤儿讲解
《赵氏孤儿》是一部中国传统戏曲剧目,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正义和忠诚的故事。

故事背景设置在明朝末年,主人公赵志刚是赵家庄的独子,他聪明善良,深得父母宠爱。

然而,由于朝中权贵的斗争,赵志刚的父亲被冤枉陷害而死,母亲也因伤心过度而病倒。

赵志刚为了救母寻找父亲的仇人,但却不幸被仇人所杀。

之后,赵志刚的妹妹赵小兰和侄儿赵小宝被带到陌生的地方,遭受了各种苦难。

最后,他们幸得好心人的收养,得以重获新生。

这个故事展现了一个家庭在面临困境时团结一致的力量,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不公和权力斗争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赵氏孤儿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以及在艰难时刻相互扶持的精神。

此外,剧中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要勇敢地为正义和公正而战。

赵氏孤儿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更是一个充满教育意义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赵氏孤儿》中义的成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者:王亚慧韩志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王亚慧,韩志芳(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通过仔细阅读元代纪君祥的剧本《赵氏孤儿》,分析其中各位义士的大义之举,表现“义”的不同理解和体现,并分析其中“义”的成分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大义之气对于个人及社会的巨大作用,并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反映现代人对“义”的淡漠,及“义”对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赵氏孤儿》;后世;影响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79-04一、“义”的意义义是为人正己的关系准则,是自我修养的方法,它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一种纯粹的感情,是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义”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需要培养建立的。

后天不断的实践,磨练,才能成就一身的大义之气。

二、《赵氏孤儿》简述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为《赵氏孤儿冤报冤》,也称《赵氏孤儿大报仇》。

故事原型最初见于《左传》,汉代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元代作家纪君祥由此改编为杂剧《赵氏孤儿》,情节更为曲折生动,形象更为撼动人心。

《赵氏孤儿》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统治集团内部赵盾与屠岸贾两大家族间的忠奸之争。

晋灵公统治晋国时期,昏庸无道。

忠奸不分,政治异常黑暗。

而屠岸贾不满赵盾的官职高于自己,处心积虑的设计陷害,以犬识忠奸使赵盾深陷危机,又假传圣旨,将驸马赵朔赐死,将赵盾一家三百余口尽行抄斩,又担心公主(赵朔的妻子)腹中胎儿为患,软禁公主于驸马府中,欲将婴孩降生便灭口,公主在软禁期间诞下一子,取名为赵氏孤儿,草泽医生程婴大义凛然,将危在旦夕的婴儿藏入药箱救走,将军韩厥放其逃出,屠岸贾丧心病狂,将全城所有的婴孩都抓起来,欲从中除掉孤儿,程婴以自己没满月的儿子程勃换下孤儿,与公孙杵臼联合设计救下孤儿,并将其抚养成人,最终报了家仇雪冤。

此刻程婴却履行对公孙杵臼的诺言,为孤儿娶妻之后自刎,以报信于为赵氏牺牲的所有人。

《赵氏孤儿》始终以义贯穿,是义的典型代表。

细读纪君祥的剧本,深深为之触动:为晋灵公的荒淫无道而无奈;为屠岸贾的阴损狡诈而愤恨;为赵盾一家的含冤被害而惋惜;为程勃的出世未足月而心疼;更为以程婴为代表的大义凛然之士而感动。

以下,就来浅析一下他们身上的“义”的体现。

三、“义”在《赵氏孤儿》中的体现(一)义士程婴1.初逢赵盾,微处显义行程婴的第一次出场,是在赵盾劝农行善归来的路上,遇到晕倒的大汉灵辄,便急招草泽医生赵盾前来诊治,才知道灵辄是因为多日没有进食,饿昏在路旁的。

赵盾提供饭食后他却只吃了一半,原来是想到家中老母也多日没有吃饭,要留给母亲享用,赵盾感其孝顺,又赐他很多肉食,灵辄感激万分的离去。

赵盾要给程婴十两银子作为酬谢,程婴拒绝了,赵盾颇为赏识,欲招其做门客,他又一次婉言谢绝。

两次婉拒,非但没有让人觉得他冷傲,反倒从小事上体现了他不为财动,只为义行的人格品质。

从此,赵盾经常派人招程婴入府,程婴也去府上做客,一来二去,二人间关系越来越近,也越来越了解对方。

这一次程婴的亮相,奠定了他在日后大义的体现。

虽然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件,但却已让他身上义的光辉有所显露,为后文做了铺垫。

2.赵盾遭难,程婴苦施救赵家遭难后,赵朔暗知命不久矣,便对公主说:“如果能生个男孩,就取名赵氏孤儿吧。

草泽医生程婴是一侠义之人,公主若难保住此儿,请将此儿交与程婴,他必能将其养大。

”赵朔对程婴如此信任,我们也能推断,程婴平日里必定是一个大仁大义,言而有信的义士,否则,谁能如此肯定一个毫无血缘之亲的人便可抚养自己的孩子,并为自己全家报仇雪冤。

果然,赵朔没有看错,当赵盾一家三百多口人被抄斩,赵朔与赵盾也去世之后,程婴心痛无比,如此一名贤相就被这奸佞小人屠岸贾陷害到如此惨状,他痛心疾首,为赵盾一家的悲惨而愤恨,也对屠岸贾的凶狠卑鄙而愤怒。

正在此时,听说公主怀有身孕,近日就要分娩,但屠岸贾欲斩草除根,把公主囚禁到了驸马府,里三层外三层的被军官包围。

但好不容易赵家有这么一支血脉,无论如何,他都要把孩子救出去。

此刻,公主也在想办法找到程婴,终于,她假装称病,贴榜征民间良医,程婴看到榜后,立马揭榜,这才与公主会面,商量如何救这赵氏孤儿。

公主诞下了一个男孩,程婴把他装入药箱带了出去。

但门外兵围的里三层外三层,程婴提心吊胆,生怕被发现。

守门的将军韩厥拦住了他,让他打开药箱进行检查,他害怕了,畏惧了,但心中的大义让他勇气十足,他淡然地打开箱子,韩厥看到了孩子,此刻程婴跪倒在地,虽无言,但那乞求已直达韩厥心中,他放了他。

终于将孩子从驸马府中救出来了,这一阶段,将程婴的大义形象逐渐向顶峰推进。

3.舍儿救孤,大义动天地孩子虽从驸马府救了出来,但今后的事,靠程婴自己一个人是有难度的,于是他想到了赵家密友:公孙杵臼。

公孙杵臼是晋国的老臣,在朝中,他发现屠岸贾开始专权,君主宠佞,荒淫无道,于是他“急流中将脚步抽回”,罢职归农,在太平庄上过着“守田园学耕种”的生活,他与赵盾曾为一殿之臣,相交甚厚,而且他也是一个忠直的人。

因此程婴想谁能同他一同救这孤儿,首先想到了他。

当程婴把赵家的遭遇向公孙杵臼叙述一番后,公孙杵臼也急切地想救下这可怜的孤儿,为赵家报仇。

正在这时,屠岸贾发现赵氏孤儿失踪后,丧心病狂地下令抓捕全城一岁以下的婴孩,三天以内,如不交出孤儿,便把这全城小孩杀掉。

程婴今年四十岁,不久前妻子刚为他剩下了一个孩子,叫程勃,他老来得子,对这个儿子更是宠爱有加,可此刻,他的孩子也被列入被捕之列。

他挣扎着,痛苦着,该不该做这样一个决定:将自己的孩子代替孤儿献给屠岸贾。

思忖半日,终于暗下决心,与公孙杵臼设了一个计谋。

为了逼真,假意公孙杵臼偷走了孤儿,程婴去报信。

读到此刻,深刻地被程婴打动了,他的义已不再是小义,而是成为了惊天动地,超乎于人的大义之举。

他将自己的孩子换做孤儿,以此来就孤儿一命。

谁都知道屠岸贾对孤儿恨得入骨,抓住之后会怎样折磨这个婴孩!程婴也一定知道,但他还是做了,大义凛然地,为了别人的生死冤仇,放弃了自己的幸福。

他这一举动胜过舍生取义!舍生取义也只会痛心一次,而将自己的孩子送入虎口,做父亲的如被杀千百次,但他还是下定决心去为赵家完成了这次拯救!程婴报信后,屠岸贾领兵到公孙杵臼的住处,抓着便问孤儿的下落,公孙也欲保程勃一命,死活不说,被这奸凶“打的来痛杀杀精皮掉,无缝可逃”。

可程勃最终还是被找到了,被丧心病狂的屠岸贾拔剑砍成三段。

此刻的程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惨杀,却不能救下,甚至连悲伤也不能表现出来,他只能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表面却得强颜欢笑,装作为屠岸贾除掉心头之恨而痛快。

但他的内心,简直痛不欲生,在这种痛不欲生的情况下,他也只能靠着心中的那股正义之气,下定决心将孤儿抚养成人,为赵家,也为程勃报仇雪恨。

戏剧的高潮出现了,程婴身上的大义也显露无疑。

试想,会有哪个义士能做到如此地步,恐怕稍有拯救之意,就会被威胁、恐吓吓倒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也是当今社会上道义缺失的,应该再次被提倡的。

人们有了正义之气,那路上摔倒的老人也不会没人去扶,那车轮下不满四岁的小女孩也不会没人去救,那乐于助人的善意之人也不会被诬告赔偿了!有正义之气,才会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历史长河中。

4.大义支撑,近屠施大计为大义忍辱负重,与仇人“和睦相处”。

想要在这最危险的地方保命,并且今后抓住机会进行复仇。

程婴带孤儿去做屠岸贾的门客,与仇人低头不见抬头见地生活着。

屠岸贾很喜欢孤儿,认作干儿子,起名屠成。

程婴凭着这身义气,在屠家日夜煎熬着,他也会想起那出生未足月的儿子程勃,也会想起那与他争相先死的年迈的公孙杵臼,也会想起那个为保孤儿自刎的韩厥,那些日子,那些人,无一不是让他痛定思痛,更坚定了将孤儿培养成人,为这些人报仇雪恨的决心!他画了画卷,将一切告诉孤儿的时候,当孤儿终于将屠岸贾施以剐刑,也无法使程婴的恨完全释放。

太多的人为了这一天牺牲了,太多了,他这一心愿终了,那支撑他的义,也渐渐演变成对程勃的愧疚与思念!5.一诺千金,自刎为报信仇报了,该去报信了。

当程婴看着孤儿为赵家复名并娶妻生子后,他觉得大业已成,孤儿可完全独立了,他把孤儿叫到身边,告诉了他当年与公孙杵臼的约定:二十年后,我若帮你报仇雪冤恢复祖业,便弃世与公孙杵臼和我儿团圆,告诉他我功业已成。

孤儿哭着劝慰程婴,可程婴还是乘其不备,拔剑自刎了。

我们在这时也许会很不理解程婴的做法,好不容易报了仇,复了名,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日子,可为什么却要自杀呢?而且如今年事已高,为什么不享受这天伦之乐,而是宁愿相信那不复存在的魂灵等着自己的消息呢?但仔细一想,想他经历的这一切,其实他的后半生就是在大义之气的支撑下痛苦的活着,他带着对公孙杵臼、对程勃的歉疚和思念完成了这次义举,如今事情终于完成了,但他还有承诺,去九泉之下给这些义士报信的承诺。

虽然他们也许听不到,但内心对于诺言的坚守,对于魂灵的敬重,也促使他一定得履行诺言。

一诺千金,也是一种大义。

信义,是程婴这一生最后一次做的义举,这一举动,将他身上的大义从肉身到灵魂完全升华,使他身上的义大放光彩。

在《赵氏孤儿》中,这大义凛然的义士形象还有很多。

都合力完成这部义的著作。

(二)公孙杵臼公孙杵臼是这次义举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他的出现,助程婴一臂之力,使程婴的救孤行动不再孤立,他的争相先死和忍受暴打也对程婴之后舍儿救孤,养孤报仇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在他的行动中,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感情,更体现了为正义,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大义之气!公孙杵臼是一个精明的人,他看到屠岸贾专权,大臣们无法涉政,便罢职归农,过上了安逸祥和的田园生活,在朝中时,日夜关心政务,担心战事,而如今远离官场,悠然自得。

但当他听说赵家的遭遇,毅然地决定拯救了这个小生命,与程婴争相先死,发出了“大丈夫何愁一命终,况兼我白发尽髼松”的壮言。

他与程婴里内外联手,遭受着屠岸贾残暴的毒打,终于保住了赵家这个唯一的血脉。

如此精明的躲祸之人,这次不仅遇祸不避,而且惹祸上身,不惜苦痛,不惜性命,这是为什么?只为赵家鸣不平,只为声冤惹祸事,只为正义舍性命。

他为了朋友的冤屈和苦难,也为天地之间的是非正义,挺身而出,不惜性命为其鸣冤,为其保留家族中唯一的血脉。

这才是真正的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大义之气!(三)韩厥韩厥是《赵氏孤儿》中拯救孤儿的关键人物,设想,如果韩厥将程婴揭发,那赵家孤儿,程家上下也会一命呜呼,这千古传唱的大义赞歌也不复存在了,他的义举为全文,也为历史做了一次大颠覆。

当程婴颤抖着将药箱打开,韩厥见孤儿天真可人,但想到这样一个小生命眼看就要落入屠岸贾之手,不由心生怜悯。

程婴用一丝希望乞求韩厥放他与孤儿出府,可他没想到,韩厥本身就是一个正义君子,他在一开始为屠岸贾的恶行哀叹,他听说屠岸贾假传圣旨要赐死赵朔时,就去给赵朔传信,让赵朔远走高飞,可赵朔却认为逃到天涯海角,也逃不过这一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