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浅析
小人物 大情怀——浅谈程婴的塑造体会

濒 临绝 境 的赵 氏孤 儿 。这 意 外便 是程 婴 第二 个情 感转 换 。只 见他 稍 加 思索 ,情 感 当即 转换 到 救孤 的计 策 上来 ,当然 ,他 也不 无犹 豫 , 毕竟 宫外 戒 备森 严 ,鹰 犬甚 多 ,他 又是 一 小小草 医 ,如 何救 得 了孤 ?剧 本言 简意 赅 , 留给演 员 的创 作 空 间却很 大 。眼 睛是 心 灵 的 窗户 ,在 如 此变 化 频繁 的情 境 交换 中 ,除 了必 要 的身段 配 以 锣 鼓 或者 音 乐的 渲染 表现 人 物之 外 ,笔 者认 为最 重 要 的是 眼神 , 要 演绎 出让 观众 一看 便 知道 人物 彼 时彼 地 的心 理 反应过 程 。是 意 外 ,不平 ,惊愕 ,思索 ,犹 豫 ,愤慨 ?所有 的这些 , 笔者 都借 助 眼神 并配 合 身段 动作 与 观众 达成 互 动 ,竭 力 向观众 传达 出 已经 预 感 到 救孤 之 后 的道路 并 非想 像 中 的那 样 平坦 ,也 即为人 物 未来 的 命运 担 忧 。通过 一 系列 眼神 的变化 传达 着 人物 情感 ,虽说 这 是整
不 。
然 ,正如 戏 谚所 说 的 ,干人 千 个 哈姆 雷特 ,张长 城老 师 塑造 的程 婴 是独 特 的 、属 于 张 氏的 ,作 为 后来 者 ,笔 者认 为在 继 承前 辈 成 功 的经验 的 同时 ,更须 有 所创 新 ,有 所 突破 ,不 但 要紧 密 结合 自 身特 点 ,还 要蕴 含 时代 气 息 ,使 之成 为 延展 传统 、观 照 当 下 的新 时期 人物 形象 。借 此 ,笔者 从 以下 几方 面谈 谈表 演体 会 。 从剧 本 出发 ,寻 找 自己心 灵 与人物 的首 度触 电 演 戏 没 有 捷 径 ,想 演 好 每 一 个 人 物 ,都 必 须 从 戏 的根 本 出 发 ,也 就是 从剧 本 出 发开 始研 读 , 以弄 清楚 戏 中 的时 、地 、人 、 事 , 以弄清 戏 中人 与人 之 间 的矛 盾冲 突 , 以弄清 所 要扮 演 的人 物 在 戏 中 各 个 情 境 中 的 情 感 变化 及 至 性格 变 迁 等 等 。通 过 研 读 剧 本 ,我 仿然 触 摸 到一 个 与我 年龄 相仿 的中年 男子 一一程 婴 身 背药 囊 ,行 色 匆匆 ,脸 含 忧愤 进 入空 寂 、悲 凉 的深 宫之 中 。他 是 一草 泽 民医 ,满 以为进 宫 是 为着 治病 救人 。的确 ,也是 治病 救 人 ,只 不 过 治的 是公 主 的心 病 ,救 的是 遭屠 岸 贾 灭 门的赵 氏余孤 。在几 乎 没有 思想 准 备 的情 况 下 ,怀着 对冤 丧 故人 的感恩 之 心 ,秉着 路 见 不平 拔 刀相 助 的仗 义肝 胆 ,他 只 是稍 作考 虑 ,毅 然 答应 救孤 , 从 此 与孤 儿 结下 生死 缘 。之 后 的他 泣血 舍 亲子 、 含泪 棒 挚友 、忍 辱 遭人 唾 、 负屈 无人 解 之种 种遭 遇 , 非常人 之 所 能经 ,非 常 人之 所 能受 。但 程 婴 经 了、 受 了,而 成 就 了千 古 的程婴 。然而 ,在王 侯 将相 争权 夺 利 的年 代里 ,他充 其量 只 不过 是 一个 小 人物 ,一个 草 泽 民医 而 已 。但就 是 这样 一个 小 人物 ,却充 满 着人 间 正义 、 并 为 正义 而战 而牺 牲 的悲悯 大情 怀 。 小 人 物 ,大 情 怀 ,这 或 许 就 是 我 在 研 读 剧 本 后 对 程 婴 的感 悟 , 也是 我 与程 婴之 间 首度 的心 灵触 电 。有效 的触 电 ,是定 位人 物 表演 的底线 ,而避 免 先入 为主 ,把 人物 表演 成 “ 高 大全 ”;有 效 的触 电,势 必 与我 的 已有 或者 感 知 的生 活经 历产 生 或 多或 少 的
浅谈“赵氏孤儿”中程婴妻子形象——以汉剧《失子记》(又名《程婴妻子》)为例

8徐 汀:浅谈“赵氏孤儿”中程婴妻子形象浅谈“赵氏孤儿”中程婴妻子形象——以汉剧《失子记》(又名《程婴妻子》)为例徐 汀(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摘 要】“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出历来容易忽视程婴妻子的形象。
而现代演剧则越来越看中程妻形象,并多次在剧中作为一个重要角色予以强调。
本文旨在探索“赵孤”戏剧作品中程婴妻子形象的演变和当代性诠释,以新编汉剧《失子记》为例,解释程妻形象所体现的当代内涵。
【关键词】失子记;程婴妻子;赵氏孤儿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008-02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都没有关注程妻这个人物,整个故事都是男人间的复仇厮杀,与闺中夫人无关。
《赵氏孤儿》的舞台剧演出有许多版本,在豫剧《程婴救孤》、北方昆剧院的《赵氏孤儿》、京剧《搜孤救孤》、话剧《赵氏孤儿》等改编中,程婴妻子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形象。
如北昆排演的《赵氏孤儿》一剧中,没有设置程婴妻子的角色;在豫剧《程婴救孤》中,导演也刻意淡化了程妻形象。
“赵孤”故事的演绎,历来以“忠义”“家国”两大主题为主。
剧中赵孤的形象常常被符号化,成为“复仇”的代名词,而程妻的形象也常常被模糊化,有时甚至不会出现,似乎程妻的地位在这场“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故事中无足轻重。
现当代戏曲对程妻的演绎与关注,尤以郑怀兴先生编剧的《失子记》最为醒目,程妻的形象也渐渐从“赵孤”故事中鲜活了起来。
武汉汉剧院演出的《失子记》则把剧目名直接改成了《程婴妻子》。
《失子记》首次以程婴夫人为主角,描绘了她救孤、失子、还孤的心路历程。
从内容上看,《失子记》应该是受到了《搜孤救孤》的些许启发。
京剧传统老生戏《搜孤救孤》在对程妻形象的刻画上也用了不少笔墨,两者应存在一定联系。
一、《搜孤救孤》中的程妻形象在京剧《搜孤救孤》中,程婴回家同妻子商量用自己的孩子替换赵孤的事情。
舞剧《赵氏孤儿》的人物形象艺术价值

舞剧《赵氏孤儿》的人物形象艺术价值歌剧《赵氏孤儿》的艺术魅力,在于从人物形象的小普通体现出来的大情怀。
我国历来有“轻生死、重然诺、守忠义”的民族精神信仰,歌剧通过歌唱呈现出来的诚信、气节、牺牲、奉献也是对于当今社会道德焦虑的一种引导和回应。
折射了了当今社会在伦理道德、信仰方面的失范。
歌剧中《赵氏孤儿》,以程婴为人物代表的戏剧形象,在整个歌剧中,以人物的曲折命运凸显了民族的悲剧精神和民族英雄精神。
(一)程婴为人物代表的悲剧精神程婴的悲剧精神是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在最后的胜利时刻,他孤身一人,脑海中是他带着怨恨死去的妻子,自己亲手摔死的孩子,一幕幕往事浮上心头,这个时候他的内心悲痛不已,身心疲惫,这不正是我国历史以往献身牺牲的正义之士的最终命运吗?悲惨、凄凉。
但是给我们却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没他们忠义的精神被世人歌颂。
程婴是整个歌剧最为代表的正义之士,他坚守正义的信念,相信正义终战胜邪恶。
这些正义之举在整个歌剧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渲染了整个剧情的气氛,通过声音向观众传递正义会迟到,但不会不到。
虽然在着过程中,正义牺牲了太多的人,让整个歌剧的气氛充满了悲情的色彩,但是在道义的驱使下、在正义信念的传递下,迎来了我们心中正义的到来。
在整个歌剧中吗,程婴和其他人物所坚持的正义信念、为了正义自我牺牲的硬气,让整个歌剧产生了即令人扼腕又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他们的这种精神被人们歌颂,让世人传承,正义之火生生不息。
(二)程婴为人物代表的民族英雄精神歌剧《赵氏孤儿》中,程婴为人物代表表现出来的民族英雄精神,是我们历来崇拜并赞扬的。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总是被外界的诱惑放弃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承诺。
程婴所体现的不正是我们现代人缺失的吗?歌剧通过不同唱法及角度向我们展现了作为中国民族人应该有的气节,也展示了古人的英雄精神,一个默默无名的普通人,为了完成一个承诺、一种信仰,竟能把一个托付当成使命,忍辱负重十八年,并凭借自己微薄的力量,靠智慧和隐忍最终完成诺言,取得成功。
赵氏孤儿 浅析

浅析《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广东XX学院 2010级XXXX班姓名:XXX 学号:XXXXXXXX《赵氏孤儿》这部杂剧,讲的是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他与忠臣赵盾不和,并嫉妒赵盾的儿子赵朔身为驸马,竟然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救出。
于是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在三天后如果没找到赵孤,就将全部婴儿杀尽,以绝后患。
这时程婴就与老臣公孙杵臼上演“偷天换日”之计,以牺牲公孙杵臼及程婴之子为代价,成功保住赵氏的最后血脉。
20年后,孤儿赵武长成,程婴绘图告诉他国仇家恨,赵武最终得以报仇。
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在这部剧中,程婴的矛盾的性格特征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
一、舍子取义的程婴。
在这部剧中,程婴的形象留给人最深。
他为了就赵氏孤儿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程婴“舍子取义”的“英雄壮举”对现代人的意义,程婴“舍子”的举动,“实在是突破了人性的底线”,是后人不愿效仿也不能效仿的。
诚然,程婴舍子救孤是一件很惨烈、很悲壮的事情。
它似乎有悖于常情,突破了“人性的底线”。
但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而成仁。
”汶川地震中,在什邡市,地震中有多座教学楼垮塌,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校舍也遭遇了严重的破坏!3层的教学楼轰然倒塌,但师生仅伤亡10多人,灾难发生时,该校的一年级女教师袁文婷为了拯救学生,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
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们的伤亡,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地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
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楼房完全垮塌了,而青春也定格在了20岁。
袁文婷舍己救人的品质无疑是最高尚的,突破了人性的底线。
所有,程婴的行为在特定的情况下是会发生的,也是一种正常的行动。
剧中说到:“那公主眼下生下一小厮,取名赵氏孤儿,等他长大成人,与父母报仇雪恨,只怕出不得屠贼之手,也是枉然。
”可看出程婴对赵氏孤儿的担忧、同情。
《赵氏孤儿》观后感

从人的角度政治斗争中没有胜利者“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赵氏孤儿的故事之所以在我们之间广为流传,我想不仅在于其复仇时间之长,历程之艰险。
更多的恐怕是在于我们从赵氏孤儿的故事中,看到的人性的方方面面的展现。
《赵氏孤儿》这部电影由陈凯歌导演,葛优、黄晓明等演员出演。
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只有可怜的5.9分。
但从电影鉴赏的角度来看,这部《赵氏孤儿》难称经典,甚至连优秀都算不上。
其一在于剧情上的变动,与史书上所记载的“赵氏孤儿案”有一定出入。
其二在于风格的怪异,一方面想要展示一段历史,可另一方面却又夹杂了一些魔幻现实的因素在里面,借助网络的一句评论来说就是“剧情方面的头重脚轻与不成体统的混搭风格”。
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确实会对电影中展示的许多情节表示怀疑与不解。
比如说最终赵武与程婴到屠岸贾府上之时,屠岸贾竟会孤身与二人相战。
且赵武将屠岸贾杀死后,二人竟还可以平安无事走出屠岸贾府。
况且屠岸贾当时位高权重,屠岸贾死后,国家怎么办,后续的权力、人员的交接如何进行,都是电影里面没有讲清楚的问题。
当然,电影也不是一无是处。
从角色的塑造上来看,电影还是比较成功的。
屠岸贾的阴险、心狠手辣,程婴的隐忍、坚毅等特点表现得都比较出彩。
相较于史书的描述,我认为电影中对于程婴和屠岸贾的描写更加地“真实”。
这里的“真实”不是说与历史的契合度更高,而是说更像一个生活中的“人”了。
因为人性是复杂的,一个人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好人,也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坏人。
我们看程婴这个形象,他并不是义无反顾地就愿意为了保护赵武而放弃了自己孩子的生命,他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的过程,电影中有许多的机会,他可以去挽救自己孩子的生命,他也曾多次有过这样一种想法。
最终也算是在一种阴差阳错之下,自己的孩子、妻子被屠岸贾和他的手下杀害。
他除了把赵武养大之外,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了。
而屠岸贾在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也并不纯粹地是一个坏人。
在他与赵武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屠岸贾身上所带有的人性的善。
浅析舞剧《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

浅析舞剧《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文艺研究浅析舞剧《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王华茹咸阳师范学院一、舞剧《赵氏孤儿》概述舞剧《赵氏孤儿》无论是故事主题的选择、情节的描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舞蹈形式的展示,还是舞台艺术的设计,都能很好的将观众带到历史事件的剧情中,直达观众的内心,让观众的心绪随着故事剧情的发展而不断起伏。
作为中国经典的悲剧故事,《赵氏孤儿》放在世界悲剧史上也毫不逊色。
《赵氏孤儿》被中国的艺术家们通过无数的艺术形式演绎出了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
中国歌剧舞剧院更是将这部著名的题材再创作,用舞蹈的独特表达方式,纯粹、直接的展现出来。
(一)舞剧《赵氏孤儿》中人物简介及剧情梗概舞剧《赵氏孤儿》的主要剧情就是围绕一名身份特殊的婴儿和一位普通通的医生开展[4]。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的首领晋王因昏庸不堪,加之宠信大奸臣屠岸贾。
贵族赵氏向晋王进献良言却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被晋王射杀,并下令将赵氏一家三百余人抄斩。
赵氏的妻子庒姬生下赵氏的唯一骨血赵武。
屠岸贾紧追不舍,誓要将这两人置于死地、斩草除根。
危难之际,赵氏妻子庒姬将孩子托付给为她接生的医生,即门客程婴。
程婴想到自己的妻子、刚出生的孩子以及安稳的生活,不敢冒险,婉拒。
庒姬绝望自尽,程婴内心受到震动,深深自责不已,便决意救下孩子。
忠将韩厥大将军奉令追杀赵氏遗孤,却被程婴的义举感化,为了不负皇命,自杀谢罪,用自己的命保住了程婴和赵氏遗孤。
屠岸贾得知赵氏遗孤被救,震怒,下令三日内找到赵氏遗孤,并用全城婴儿的性命要挟。
为了不让屠岸贾的杀戮得逞,又不背信弃义,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商议,决定牺牲程婴自己的孩子保全赵氏遗孤与全城婴儿。
经过调换的“赵氏孤儿”由公孙杵臼抱着,程婴前去告发,借机赢得了屠岸贾的信任。
程婴的妻子无法理解,怨恨离去。
屠岸贾杀死了老臣公孙杵臼,并让程婴亲手摔死了“赵氏孤儿”,也就是让程婴自己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程婴的妻子也接受不了现实,在孩子身边自尽。
陈凯歌《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浅析

长春师范学院毕业论文题目陈凯歌《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浅析院系名称汉语言文学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2007级二班学生姓名徐剑学号 0602140113指导教师邓锋讲师时间 2011.5陈凯歌《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浅析摘要:《赵氏孤儿》是一部有别于西方悲剧的、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历史悲剧,其中所富含的伦理道德精神,以及主人公的忠孝节义,成就了作品的崇高性、悲剧性。
电影《赵氏孤儿》的上映更是体现了这部历史悲剧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父爱献子复仇独特性现实意义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纪君祥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而创作的历史悲剧,剧本围绕“搜孤救孤”展开了一系列的生死较量,上演了一幕幕摄人心魄的悲壮场面。
现在,《赵氏孤儿》被搬上21 世纪的中国银幕,本身已经证明了它所具有跨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其实各种“孤儿”的竞相迭出,都是这种从古至今开始的“接力”使得艺术的历史能够承传,文化的血脉能够延绵。
作为一位对电影始终寄予着人文关怀的导演,陈凯歌看中的不但是一个“血亲至上”的伦理故事,还有一个冤冤相报的复仇主题。
陈凯歌更看到了在这样一个传统剧目中隐含着一个珍视人性、尊重生命的现代命题,而这个命题在我们过去的古装历史巨片中却几乎被遗忘殆尽了。
一、陈凯歌《赵氏孤儿》对原著作的颠覆(一)电影剧情春秋,晋国,灵公年幼,由权臣屠岸贾(王学圻饰)辅佐,朝中大权则旁落赵盾世家。
一日,灵公于行宫休憩之时玩兴大起,以石子击打临街百姓取乐,并误中回城的赵盾(鲍国安饰)。
赵盾上前斥之,并指屠岸贾渎职,两人至此结下芥蒂。
为报私仇、也为除掉障碍圆自己的篡权大计,屠岸贾怂恿灵公下旨,派遣赵盾领军远征。
未料,赵盾大捷归来,屠岸贾奸计落空。
庆功宴上,赵盾向灵公引荐立下战功的儿子赵朔(赵文卓饰),并依循礼制上前行酒。
岂知祝酒已被屠岸贾设计投毒,灵公大骇,震怒之下传令诛灭赵氏九族。
另一边,灵公之姊、赵朔之妻庄姬(范冰冰饰)亦在府中获悉噩耗,她委托恰在府中的名医程婴(葛优饰)偷出刚出世的赵氏孤儿,以保赵家血脉。
歌剧《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分析

歌剧《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分析歌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反映中国悲剧文化精神的经典历史剧。
故事中那种隐忍、坚强、不屈不挠同邪恶力量斗争到底的英雄精神,是故事流传至今并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
国家大剧院将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以歌剧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得以更加直观的领略到中国民族大义的惊心动魄和震撼人心。
歌剧《赵氏孤儿》中程婴通过男中音的唱法向人们传递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一意孤行”,将中华民族的正气、风骨和道义表现的淋漓尽致,也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种追溯和发扬。
本文选择《赵氏孤儿》中的主要角色之一——程婴为人物线索,通过程婴从一介草民到悲剧英雄的转变过程,更加深入的探讨歌剧人物在歌剧和历史中的悲剧精神。
1.歌剧地位歌剧《赵氏孤儿》程婴角色的演唱用的是男中音歌唱方式,是我国演唱男中音声部的标志。
《赵氏孤儿》这一角色的演唱不同于其他人,有的部分需要伏在地上进行演唱,气息不用完全的打开,音色自然也就显示出深沉、雄厚的音感。
在程婴要离开公主府的时候,他表面必须要表现出就像没有什么事情发生一样;当他下定决心放弃自己的孩子去救“赵氏孤儿”时内心的痛不欲生;含垢忍辱时内心的孤独与凄惨;事情结束后的坦荡放松。
程婴这个角色有着太多的情绪和内心变化,孤独与隐忍、痛苦与凄凉,无一不是对男中音演绎的挑战,这个角色需要男中音对自己的演唱有着足够的把握,才能炉火纯青去像观众演绎出来。
《赵氏孤儿》是一部悲情色彩极重的历史剧,尤其是其中“程婴”角色的演绎对于演唱者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对演唱者自身的精神体力和多种演唱方式的变换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用极具西方形式的歌剧来演唱《赵氏孤儿》这部极具民族大义的历史剧,使“程婴”这个角色变得更加鲜活,歌剧的整体张力也就增加了很多。
“程婴”角色在歌剧中的演唱,从一路以来的忍辱负重到最后事成之后的自戕,都通过男中音的演绎,向观众极尽描摹的展现出来,更是将这一悲剧的沉重感击中了观众的内心,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程婴这个人物的缅怀,也使得《赵氏孤儿》的历史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凯歌《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浅析摘要:《赵氏孤儿》是一部有别于西方悲剧的、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历史悲剧,其中所富含的伦理道德精神,以及主人公的忠孝节义,成就了作品的崇高性、悲剧性。
电影《赵氏孤儿》的上映更是体现了这部历史悲剧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父爱献子复仇独特性现实意义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纪君祥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而创作的历史悲剧,剧本围绕“搜孤救孤”展开了一系列的生死较量,上演了一幕幕摄人心魄的悲壮场面。
现在,《赵氏孤儿》被搬上21 世纪的中国银幕,本身已经证明了它所具有跨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其实各种“孤儿”的竞相迭出,都是这种从古至今开始的“接力”使得艺术的历史能够承传,文化的血脉能够延绵。
作为一位对电影始终寄予着人文关怀的导演,陈凯歌看中的不但是一个“血亲至上”的伦理故事,还有一个冤冤相报的复仇主题。
陈凯歌更看到了在这样一个传统剧目中隐含着一个珍视人性、尊重生命的现代命题,而这个命题在我们过去的古装历史巨片中却几乎被遗忘殆尽了。
一、陈凯歌《赵氏孤儿》对原著作的颠覆(一)电影剧情春秋,晋国,灵公年幼,由权臣屠岸贾(王学圻饰)辅佐,朝中大权则旁落赵盾世家。
一日,灵公于行宫休憩之时玩兴大起,以石子击打临街百姓取乐,并误中回城的赵盾(鲍国安饰)。
赵盾上前斥之,并指屠岸贾渎职,两人至此结下芥蒂。
为报私仇、也为除掉障碍圆自己的篡权大计,屠岸贾怂恿灵公下旨,派遣赵盾领军远征。
未料,赵盾大捷归来,屠岸贾奸计落空。
庆功宴上,赵盾向灵公引荐立下战功的儿子赵朔(赵文卓饰),并依循礼制上前行酒。
岂知祝酒已被屠岸贾设计投毒,灵公大骇,震怒之下传令诛灭赵氏九族。
另一边,灵公之姊、赵朔之妻庄姬(范冰冰饰)亦在府中获悉噩耗,她委托恰在府中的名医程婴(葛优饰)偷出刚出世的赵氏孤儿,以保赵家血脉。
屠岸贾为斩草除根将城中适龄婴儿百余人尽数搜刮,扬言如若无人交出孤儿,将尽屠幼婴。
阴差阳错的是,赵氏孤儿本已在百人之中,和已隐退的老臣公孙杵臼(张丰毅饰)短暂决议后,程婴只得向妻子(海清饰)讨来躲过搜捕的自家骨肉充作赵孤上交,以诺庄姬之托。
因举报有功,程婴与孤儿得以入驻屠府,屠岸贾深喜孤儿,便将其当作半子抚养。
此后十五年,程婴一边忍辱负重、寄居仇人篱下,一边悉心教导孤儿,联络韩厥(黄晓明饰)等朝中势力,只待赵氏孤儿一朝成人,一雪前耻……(二)厚重的父爱电影屠岸贾让孤儿从屋顶上跳下来,并对孤儿说:“他会用双臂接住孤儿”。
就在赵孤从屋顶上纵身跳下的那一刻,屠岸贾却收回了他张开的双臂。
这个动作使赵孤重重跌在地上,屠岸贾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用肢体的痛苦告诉赵孤,这个世界上谁都不能信——包括自己的干爹也不例外,他能够相信的只有手中的刀剑,这就是屠岸贾灌输给赵孤的处世哲学。
这种教育就是要在赵孤幼小的心灵里灌输一种冷酷的“丛林法则”,让他崇尚实力并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
就在赵孤重新回到屋顶上拿回宝剑再跳下来的时候,程婴走上前去紧紧抱住了他!程婴是在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刀剑更可靠的力量,那就是父爱。
也许,正是从那一刻开始赵孤坚定了他的人生信念。
在人生的价值路口上他没有选择强权,而是选择了父爱。
对赵孤来说,那是一个何等温暖而又坚实的怀抱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能够有这样的怀抱,当我们遇到危难,遇到困境,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有这样一个温暖而又可靠的怀抱接住我们渺小的身躯和心灵,那是何等感动而又美妙的一刻啊!这个怀抱可能是来自我们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也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同事——不论是谁,只要在我们需要保护的时候能够张开双臂接住我们,那将是我们这一生的幸福。
(三)献子与复仇在危难之际或是献子、或是杀妻,这种捐妻忘亲之举,通常是中国传统剧目中表现的主要内容。
在这些经典化的叙述情节背后,传播的是一种忠孝节义的文化价值观。
电影对“程婴救孤”这部传统经典的移植就面临着这样一种进行现代化转化的问题。
程婴把自己的孩子献出去固然伟大,可是,一个被杀戮换下来的生命在若干年后还要冒死去刺杀他的仇人,这样冤冤相报的杀戮逻辑,对那个被拯救的生命的价值难道同样不是一种蔑视吗?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如果按照传统戏曲的路径,程婴救孤的前提是“献子”——用自己亲生儿子把赵家的孩子换下来,唯此才能保住赵家的血脉,进而完成复仇的大业。
可是,这个前提对陈凯歌来说却难以接受——这是陈凯歌个人对电影的选择,还是一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我们姑且不论,可以肯定的是,他不能够认同这样一种强迫他认为别人而死的文化传统,不论这个他人是白发苍苍的老翁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同样,他也不能接受让一个孩子的全部人生都变成“复仇”因为这样对这个孩子的心灵与人性都将是一种巨大的扭曲。
所以,现在的《赵氏孤儿》中,献子的故事情节被完全改写了。
虽然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对复仇主题的改写为了能让多数观众接受,依然保留了赵氏孤儿最后复仇的情节,但是,对复仇的动因做了不同的解释。
现在,尽管我们还是看到赵氏孤儿最后拿起了剑,可是他此时并不是在给他人充当杀人工具,他是为了对父亲的爱才杀死了屠岸贾。
这就是说,推动赵孤复仇的叙事动力不是仇恨,而是孩子对父亲(程婴)的爱。
赵孤对屠岸贾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你的命,为我爹报仇。
”这个“爹”其实并不是在指赵朔而是指程婴,所以说,赵孤是在为了完成程婴的心愿才要杀死屠岸贾。
电影《赵氏孤儿》把这种被颠倒的认同逻辑重新颠倒过来,程婴是一种既忠实于一种普遍的人性,同时又体现出强烈个人感情的人物。
尽管现在可能并不太习惯我们所钟情的人物会在关键时刻绝望地嘶喊“我们杀不了他!”尽管他那样真实;我们也并不喜欢屠岸贾这样恶贯满盈的人去教育孩子什么是“仁爱”,因为,他已经没有这个资格了。
其实,我们还是希望在一部主流的商业电影中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性;还是要在主流电影的叙事体系中建立一个能够被观众接受的认同对象——即便这种认同对象将与过去的电影有所不同,我们还是不希望这样一种形象淡出我们的视线。
二、《赵氏孤儿》程婴的独特性电影《赵氏孤儿》将大时代、大人物间的血斗悲剧改写成小人物身不由己的悲剧。
电影对情节最主要的改写,是改变了剧中“程婴献子”的理由,即将程婴献出自己的孩子设计成并非自愿而是一连串意外的结果。
这就是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之处。
程婴从一个主动献子、舍命救孤的悲剧英雄变成一个在阴差阳错间拯救了忠良之后生命的草泽医生,这是电影《赵氏孤儿》对传统戏曲最关键的改变。
应该说,在全力保护自己亲生孩子这种意义上,没有人会责备程婴,因为,父爱是毋庸置疑的天赋人权。
现在的问题是,是不是像传统戏曲中的程婴那样把孩子献出去,就意味着他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在豫剧电影《程婴救孤》中演员反复表现了程婴在献子之后的极度悲痛以及他日后对亲生孩子的深切思念,包括程婴最后把屠岸贾刺进自己体内的刀剑更深地扎进自己的胸膛,这些都表明他对自己孩子无可替代的思念,他要与自己未满周岁的儿子在另一个世界团聚……简言之,如果电影中的程婴不能够建立起一种具有道德依据的叙事动机,这个人物的形象就面临着随着主动献子行为的终止而坍塌的境遇。
现在,影片中对程婴道德形象的建构是基于对四个死去的人的承诺与情感上的。
其一是对庄姬夫人,他要兑现夫人对自己的托付,让赵孤做一个平民百姓,忘记他的仇恨;其二是要对得起死去的妻子,她是为了孩子被屠岸贾的官兵杀死,而作为一个男人,程婴自己却活了下来,程婴在最后的弥留之际还在冥想着与她相依为命的情景,可见在程婴心里对妻子既有由衷地思念,又有深切的愧疚;其三是自己的儿子,那个被屠岸贾摔死在地上的婴儿,他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下就惨遭杀害,不要说是亲生的父亲,就是一个路人,看到这种悲惨的情景也会为之动容;其四是公孙杵臼,在危难之际,他为了保护忠良之后舍生取义,给程婴的内心世界造成了巨大震撼。
从此,程婴成了一个被热血点燃的人。
他背着孩子主动到屠岸贾家去做门客,而不是按照传统戏曲那样被迫到屠岸贾家,他背上的其实并不是那个死里逃生的孩子,而是为了这个孩子而死去的四个灵魂。
这样的剧情和人物改动让程婴的救孤行为更符合人性,更合乎现代观众的心理,是电影在情节设计上的成功之处。
电影中的“程婴”与其他版本中的“程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电影中“程婴”行为的被动性。
在电影中,程婴是步步“被抛入”的不由自主,身不由己。
程婴重一开始的善良、懦弱,到面对抉择是的犹豫和挣扎,最后变成一个命运的无奈选择,甚至成为一个命中注定的“失败者”。
但这一形象更为可信更为可感。
就此而言,电影版中的“程婴”更具有一种存在主义的哲理味道。
它关注更具有超越性的人本身,而非偏狭的“忠臣”,这样的改变是富有创意的,更人性化,无疑更能为现代人所理解。
陈凯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程婴的行为虽然在古代可以用‘忠义’解释,但现在不同了,不仅违反常识,也反人性,反人伦。
如果说程婴是个英雄,上来就伟大,那样不太可信。
今天是一个平民时代,是自己争取自己权利的时代。
程婴复杂的心理斗争,让它具备了自私性和现实性,他跟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没什么两样,你可能还会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陈凯歌对这一情节的改动是他深思熟虑、刻意求工的结果,这代表了陈凯歌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富于批判性的重构的努力!陈凯歌在《赵氏孤儿》中对“忠义”思想的超越,并且保留并放大了“承诺”这一更具普泛性的道义价值观。
“被抛入”的程婴既是救护无辜婴儿、接续一族血脉的普通人的善良本性的流露,更是在一步一步践行对庄姬夫人临终嘱托的承诺。
一个小人物,焕发出了可能连他自己都觉得意外的大精神。
电影中程婴人物的“独特性”也在此反应的淋漓尽致。
电影《后窗》里的那个没事爱拿着望远镜到处窥视的记者杰弗瑞,电影《西北偏北》里那个幽默而又好奇的广告商人罗杰,他们往往是由于某种偶然因素卷进一个巨大的矛盾冲突之中,最后与影片设定的社会正义站在一起,完成了原来并不属于自身的道义使命。
在电影中恰恰就是这些人物最容易引起观众的普遍认同——一个警察挺身而出去抓罪犯,那是他的公务;一个士兵舍生忘死上战场,那是他的天职;在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应该为国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可是,如果是一个平民百姓他们能够以身殉职,为国捐躯,那么,他们的行为就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义举!陈凯歌电影中的程婴就是“民做了士该做的事”。
虽然程婴的义举是被动的。
但是程婴这种为他人、为正义而“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以身任天下”,“生死当前而不变的坚贞之志”,体现着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道德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所在。
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有着普遍的意义。
也许我们还没有达到先贤们“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境界,也许在关键时刻,我们还会暴露人性中丑陋的一面。
然而,唯其如此,在生死关头、危难时刻,我们才更应该有勇气面对上苍对灵魂和良知的拷问,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