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碎屑组分特征与物源分析
川西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工程地质特征及优快钻井对策研究

川 西 新 场 地 区须 家 河 组 工 程 地 质 特 征 及 优 快 钻 井 对 策 研 究
杨 彬( 志 耄
,
譬 等
川阳。) 德 ,。 。 。
胡 章 张 登 , 善 中化南气 1技研院四德60 永 生 刘 华 ( 西油分司程 院…川 1 曲涌计石 桉 究, … … ) 石一 公工 术 . 阳8 甬 一 一… 木 …~ ’ U l 0 0 军 u。
故 经常发 生 ,特别 是裂 缝性 气藏 在横 向上 变化很 大 ,往 往同一 井场两 口井 地层 特性 都有 很大差 异 ,复 杂
的地质条 件为钻 井设计 和施 工造成 很 多 困难 。
须家河组工程地质 特征
1 1 地 层及岩性 特征 .
须家 河组岩 石类 型较 多 ,纵 向上 分布具 差异 性 。须 五段 和须三段 中泥页岩 及 多个含 煤层 为硬脆性 特 点 ,易剥 落掉块 、坍塌 ,导 致井 内复 杂情况 ;若裸 眼浸 泡时 间长 ,泥 页岩 井段 易膨 胀缩 径 ;钻 遇高压 含
23钻井参数偏于保守川西深井钻井中一开j24445mm牙轮钻头钻压为0240kn转速4o75rmin排量和泵压分别为3060ls和o12mpa二开3112mm钻头钻压为40200kn转速60100rmin排量和泵压分别为3345ls和1o19mpa三开2159mm钻头钻压为80180kn转速6070rmin排量和泵压分别为2025ls和l317mpa所施加的钻压转速排量泵压虽然都能满足安全钻进满足携带岩屑的要求但由于川西地层倾角很小不易井斜可以适当增大钻压转速加大排量和泵压强化钻井参数来提高钻速
钻 井 复 杂 事 故 。这 些 复 杂 的 情 况 严 重 制 约 了钻 速 的 提 高 ,增 加 了钻 井 成 本 ,危 及 钻 井 安 全 。在 对 新 场 地 区钻 井 工 程 地 质 特 征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 有 针 对 性 地 提 出提 高 须 家 河 组钻 井 速 度 的 技 术 途 径 ,对 加 快 该 地 区 须 家 河组 气 藏 的勘 探 速 度 有 着 重 要 意 义 。
川西须家河组致密碎屑岩裂缝与储层评价

川西须家河组致密碎屑岩裂缝与储层评价
川西须家河组致密碎屑岩裂缝与储层评价
川西须家河组为裂缝性致密碎屑岩储层,储层岩性多变,裂缝和溶蚀孔洞发育不均,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储层品质取决于裂缝和溶蚀孔洞发育程度.须家河组储层储集类型较复杂,可划分为孔隙型、裂缝型、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对须家河组储层的评价主要是对裂缝和次生溶蚀孔洞发育程度的评价.成像测井不仅可以识别裂缝和溶蚀孔洞,还可以对裂缝有效性进行评价.利用电成像与方位电阻率图像的对比可以评价裂缝的有效性;利用声波能量衰减与低频斯通利波反射可以评价裂缝有效性;当裂缝走向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或夹角很小时,裂缝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渗流作用,反之,裂缝走向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垂直或斜交角度较大时,裂缝的渗透作用大大降低,从而削弱裂缝有效性.不同的储层类型应采用不同的电性标准进行气水识别,井温异常是判别气层的重要指示.利用偶极横波测井提供的纵横波速度比与纵波时差进行交会更可有效指示致密碎屑岩气层.
作者:葛祥张筠吴见萌GE Xiang ZHANG Yun WU Jian-meng 作者单位:中石化西南石油局测井公司,四川,成都,610100 刊名:测井技术ISTIC PKU英文刊名:WELL LOGGING TECHNOLOGY 年,卷(期):2007 31(3) 分类号:P631.84 关键词:成像测井偶极横波测井致密碎屑岩储层类型储层评价裂缝识别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北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因机制

同的水 介质 条 件 , 形 成 的 岩石 类 型、 径 大小 、 所 粒 分
选、 圆、 磨 杂基 含量和 岩石组分 等方面均有 差异 , 而 从
表 1 四 川盆 地 北 部 须 家 河组 不 同粒 度 与孔 、 关 系对 比 表 渗
() 2 碎屑组 分对储层 物性 的影响 在 压实作 用强烈 的情况下 , 抗压实 能力对 于储 层
储层 的最 重要 因素之一 【 。 2
( ) 度对储层 物性 的影 响 1粒
3 储 层 发 育 的主 控 因素
须家 河组砂岩 储层 的物性主要 受沉积作 用 、 成岩
作 用 的多 重影 响 , 沉积作用决 定 了砂 岩储层 的原始组
根据砂 岩 的粒度 分析资料 , 对不 同粒 度砂岩 的物 性参 数分别 进行统 计 ( 1 。砂 岩 的粒 度 和分 选性 表 ) 主要 与沉积 环境 的水 动力条件有关 , 当水动 力条件较 强时, 岩石 的粒 度较粗 , 一般分选也 较好 , 没有后 如果 期 的改造 , 度较粗 的岩石 的孔 隙度和渗 透率应该 比 粒
长石 含量增高往 往有利 于残余粒 问孔 、 次生粒 内 溶孔 的形 成 。这 是 因为 , 长石 一方 面作 为 刚性 颗 粒 , 可 以抵抗压实 作用 , 留一定 的 原生 粒问 孔 隙 ; 保 另一 方 面长石相对不 稳定 , 发生 溶蚀 而 产生 次 生孔 隙 , 易 四川 盆地北部储 层 的粒 内溶蚀 孔 隙 就主 要是 由长石
对砂 岩储集 空间 的改造 造 成 的。压 实作 用是 研究 区 内须 家河组砂 岩原生孔 隙降低 的主要原 因 , 由于粒度 较粗 的砂岩 对于较细 的砂岩来说 , 有较强 的抗压实 具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须三段烃源岩地化特征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
5
第8 卷
侯强 ,等 :川西坳 陷须家河组须三段烃源岩地化特征
第2 期
平 均厚 度高 达 3 4 3 . 6 6 m( 图1 ) 。
西坳陷中部地 区 T O C 相对最高 ,北端部分地 区与南 端 c 相对略低 ( 图2 ) 。在九龙山 、新场、洛带 、邛 西等地 T O C 普遍高于2 %,而这些地区也是该 区气 田 ( 气藏) 的主要分布区 ,T O C 低于 2 %的地 区气 田( 气 藏) 相 对 不发 育 。显 然 ,有 机 质 丰度及 烃 源 岩 品质 对 研 究 区气藏 的发 育具有 明显 的控 制作 用 。
形成 了以孝泉 一 新场 一 丰谷为典 型代 表的一系列 断弯褶皱构造带 ,燕山运动后期龙 门山南段强烈上 升 ,在其 前 渊形 成 了一个 新 的坳 陷 口 ] 。喜 山期 大 邑 一 成 都 以南 的地 区 构造 运 动 较强 烈 ,破 裂 形 变 和
6 8 井 达 到 了 褶 曲形 变发 育 ,使得油气 保存条件较差 ,中部 和北 为 须 三 段 烃 源 岩 最 厚 地 区 ,其 中川 孝 5 0 5 . 5 3 m 。总体上 ,须三段烃源岩厚度均大于 5 0 m, 部 地 区虽 同样 经历 了多期 构造 运动 ,但 强度 均较 8
201 4正
天 然 气 技 术 与 经 济
Na t u r a l Ga s Te c h n o l o g y a n d Ec o n o my
Vo 1 . 8. No . 2
Ap r . 2 01 4
第8 卷・ 第2 期
d o i :1 0 .3 9 6 9/j . i s s n .2 0 9 5 — 1 1 3 2 . 2 0 1 4 . 0 2 . 0 0 2
川中AY地区须家河组地震层序与物源分析

州一 开江 古隆 起为 主要 物源 区 的可能 。
李 国辉 , 唐大海. 四 川 盆 地 上 三 叠 统 须 家 河 组 物源 供 [ 8 ] 谢 继容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给体系分析 [ J ]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 2 0 0 6, 2 9 ( 4 ) : 1 - 3 . [ 9 ] 郑荣才 , 李 国晖, 雷光 明, 等. 四川 盆 地 须 家 河 组 层 序 分 析 与 地 层对 比[ J ] . 天然气工业 , 2 0 1 1 , 3 l ( 6 ) : 1 2 — 2 0 . [ 1 O ] 郑荣才 , 李国晖 , 戴朝 成 , 等. 四 川类 前 陆 盆 地 盆一山耦 合 系 统 和 沉 积 学 响应 [ J ] . 地质学报 , 2 0 1 2 , 8 6 ( 1 ) : 1 7 0 — 1 8 0 . 郭海洋 , 刘树 根 , 王玉 雪. G A 地 区 上 三 叠 统 须 家 河 组 气 藏 勘 探[ J ] . 地质找矿论丛 , 2 0 0 8 , 2 3 ( 2 ) : 1 5 3 — 1 5 6 . 魏国齐 , 杨威 , 等. 安 岳 一 潼 南 地 区须 家 河 组地 震 相模 式 [ 1 2 ] 金惠, 及 其 地 质意 义 [ J ] . 天然气地球科学 , 2 0 0 9 , 2 0 ( 4 ) : 5 4 4 — 5 4 8 . [ 1 3 ] 陈发景 , 汪新 文 , 张光亚 , 等. 中 国中、 新 生 代 前 陆 盆 地 的构 造 特 征 和 地球 动力 学 [ J I . 地球 科 学— — 中 国地 质大 学 学 报 , 1 9 9 6 ,
万k m2 范围 内 , 雷 口坡 组 全 部 被 剥 蚀 [ 1 9 3 。须 家 河 组 主要 储集 段 砂 岩岩 屑 成分 以变质 岩 岩 屑为 主 . 沉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特征及物源分析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特征及物源分析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位于四川乐山市南部至内江市北部,厚度约为1000-2000米,岩性以砂岩和泥岩为主,
其中须家河组砂岩是该地区沉积地层中的重要标志层。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该组砂岩的特征及物源分析。
须家河组砂岩的沉积环境主要是陆源河道、洪积扇和湖泊相,其中以陆源河道相为主。
岩石中的砂粒主要是石英粒,尺寸较细,多为中等细砂、极细砂和粉砂,粒度分布均匀。
此外,还有少量的长石、云母等矿物颗粒。
整体上来说,该组砂岩的颗粒形态较圆,具有一定的成熟度,与成熟盆地内的砂岩相似。
物源分析显示,须家河组砂岩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川西山地和川东山地,并且二者物源的贡献比例不同。
其中川西山地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大渡河南支及其侧源河道,河道发育较成熟,沉积物质丰富;而川东山地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岷江—金沙江水系的上游,河道发育相对较浅,物质较为简单。
总体来说,在物源方面,须家河组砂岩受到了多个物源的影响,其中深受川西山地和川东山地的影响。
同时,该组砂岩的成分及粒度等特征也说明了它的成熟程度较高,这表明了受源区控制和物源不断输送的条件下沉积的深水砂岩。
四川盆地西部须家河组砂岩组分及其古地理探讨

四川盆地西部须家河组砂岩组分及其古地理探讨林良彪;陈洪德;翟常博;胡晓强;李君文【摘要】以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砂岩组分为基础,详细分析该期研究区古地理的演化.在现有分层的基础上,按照Gazzi-Dickinson计点法,对研究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砂岩薄片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Dickinson等人的研究思路,对各段砂岩作以QmFLt, QpLvLs为端元成分的砂岩三角投影图.结果表明:在QmFLt图上,砂岩投点从须二段开始落于过渡再旋回和岩屑再旋回分区上,须三、须四段投点结果更加明显;在QpLvLs图上,砂岩投点也是从须二段开始落于褶皱-逆掩带分区上的,到须三、须四段投点结果也更加明显.结合研究区的沉积相特征,分析表明:龙门山逆冲带在须二期开始了逆冲推覆,并开始为研究区提供了沉积物质,研究区也从须二期开始演化形成川西前陆盆地;须三期,龙门山逆冲推覆体进一步强烈的运动,并开始成为研究区的主要物源区;须四期,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推覆体褶皱成山,研究区真正进入了以陆相沉积环境为主的演化期.【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6(028)006【总页数】7页(P511-517)【关键词】砂岩组分;须家河组;上三叠统;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四川盆地西部【作者】林良彪;陈洪德;翟常博;胡晓强;李君文【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1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相当于四川盆地构造分区中的川西断褶带(图1),习惯上称为川西坳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它具有前陆盆地的性质,并将其称为川西前陆盆地或龙门山前陆盆地[1~10]。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评价

(3) 平均孔喉配位数和管子连通系数与孔隙度 的大小呈正变关系。 孔隙度> 4% 者, 其平均孔喉配 位数为 1∶9, 管子连通系数为 3∶9。 多数孔隙度> 5% 的样品, 微裂缝 (占总面孔率的 25% 以上) 呈网 络状发育, 连通性好。
收稿日期: 2006202216; 修回日期: 20062052311 作者简介: 胡明毅 (19652) , 男, 湖北荆门人, 教授, 从事层序地层、沉积和储集层方面的科研及教学工作. E-ma il: hm y9408@ sina. co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o. 4 胡明毅等: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评价 4 57
而增大, 说明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 C 区孔隙度较 低, 但渗透率较高, 说明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
图 3 川西须家河组二段储层孔隙度- 渗透率关系
4. 2 储层综合评价 根据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的研究, 川西
地区须家河组砂岩有效储层的孔隙度下限为 3%。 根据研究的需要和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川西须家河组 储层的实际情况, 提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集体的 分类方案 (表 1) , 将储层分为 4 类: 类储层为孔隙 度和渗透率较高, 孔隙度平均大于 6% , 渗透率大于 0. 1×10- 3 Λm 2, 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发育, 是目前 研究区须家河组最好的储层; 类储层孔隙度和渗 透率一般, 孔隙度 4%~ 6% , 渗透率 (0. 1~ 0. 05) × 10- 3 Λm 2, 溶蚀作用或破裂作用较发育, 是目前研究 区须家河组最主要的储层; 类储层孔隙度和渗透 率均较低, 孔隙度 3%~ 4% , 渗透率 (0. 01~ 0. 05) ×10- 3 Λm 2, 溶蚀作用或破裂作用不太发育, 是目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碎屑组分特征与物源分析赵正望;谢继容;吴长江;李楠;王小娟;贾松;李莉;朱华【摘要】碎屑组分记录了当时沉积演化过程,对物源具有明显的指示性.根据须家河组砂砾岩碎屑成分、砂岩骨架颗粒及重矿物组合等时空演变的对比分析,认为:①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大体以须三段为界,可以划分出两个演化阶段,须一—须二段为相对远源沉积,物源性质为古陆物源,从须三段开始,川西北地区表现为近源快速沉积特征,以大量的砾岩分布及高岩屑含量为特征,表明从须三开始,该区沉积环境和物源发生了巨大变革,物源性质为造山带物源;②碳酸盐岩砾分布在川西北大部分地区,而石英岩砾及燧石砾则局限分布在九龙山以北地区,表明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物源以龙门山北段为主,是该区沉积贡献的主体,来自盆地北缘的物源有少量贡献,但不足以影响沉积格局.【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2(035)004【总页数】5页(P6-10)【关键词】物源;碎屑组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川西北;四川盆地【作者】赵正望;谢继容;吴长江;李楠;王小娟;贾松;李莉;朱华【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物源控制盆地沉积,对分析砂体及沉积相展布具有重要意义。
碎屑组分记录了当时沉积演化过程,对物源具有明显指示性。
Dickinson等人认为,大地构造性质不同的物源区,提供给盆地的沉积物不同,并进一步将物源分为造山带物源、古陆物源、火山带物源等三大类。
因此,可以通过盆地岩石(或沉积物)成分来分析物源区性质。
前人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物源研究获得了重要进展,认为四川盆地发育多个物源[1],但对具体地区物源影响范围未做详细分析,本文从砂砾岩碎屑成分、砂岩骨架颗粒及重矿物组合等方面对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沉积记录进行系统分析,试图进一步探讨物源特征及其对该区须家河组沉积的影响。
1 地质概况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梓潼坳陷,西界和北界均为盆地边界,分别为松潘—甘孜褶皱系的龙门山逆冲构造带(早期为摩天岭古陆、雪包古隆起)[2]和米仓山褶皱带,向南和向东逐渐向盆地过渡。
区内分布中坝、老关庙、文兴场、柘坝场、九龙山等构造(图1)。
区内须家河组主要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根据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划分方案(2005)[3],纵向上可分为须一、须二、须三、须四、须五和须六6个岩性段。
由于印支晚幕运动,川西北地区只残留了须一段—须四段地层。
须三段—须六段不同程度地遭受剥蚀,由南向北剥蚀程度不断加深,其中须六段全部剥蚀。
图1 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构造圈闭与地层剥蚀线叠合图须一段厚20m~380m,上部以浅灰色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灰白色(部分深灰—灰色)石英粉砂岩为主与黑色页岩、砂质页岩互层,中部为两套块状中粒砂岩,下部以灰白、深灰色石英粉砂岩为主。
须二段保存完整,厚度130m~480m,为灰色中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正韵律层。
其下部为灰色厚层块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
中上部为黄灰色泥质粉砂岩和泥岩夹细砂岩,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砂岩和砂质泥岩。
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至粉砂岩和泥岩。
组成多个向上变细的大型韵律层。
须三段在全区均有分布,但靠近盆缘有剥蚀,残度160m~450m,下部为长石石英细砂岩夹粉砂岩和泥岩,黄灰色薄层粉砂岩和泥岩夹碳质泥岩和煤线,上部为灰色厚层状岩屑砂岩夹粉砂岩、泥岩和煤线。
须四段仅在中坝—文兴场—柘坝场—九龙山以南地区残留,岩性以浅褐灰色—褐灰色砂质砾岩、砂岩夹页岩,向上变为褐灰色、深褐灰色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夹页岩。
砾石成分主要为泥晶—细粉晶灰岩,次为细粉晶—粗粉晶云岩,少量燧石、泥砾及石英岩,圆—次圆,分选较好,充填物主要为灰岩、云岩及少量石英等。
中下部岩屑石英砂岩中岩屑成分以灰岩、云岩,少量泥岩岩屑,上部岩屑类型与下部不同,以石英岩、砂岩、泥岩及少量千枚岩岩屑,岩屑含量相对较低。
须五段区内绝大部分地区遭受剥蚀,仅思依场及以南地区有保存,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岩夹砂岩,残厚0~150 m。
2 碎屑组分特征本次对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82口井进行了岩类统计,精细描述了6条野外剖面,对242块样品进行了薄片鉴定,分析岩石组分特征。
2.1 砾岩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砾岩在须二、须三、须四段均有分布。
须二段砾岩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地区青林口—柘坝场—老关庙—中坝地区、九龙山以北地区。
前者砾石成分主要为碳酸盐岩,砾石分布在须二段上部,以薄层分布为特征,表现为河道滞留沉积,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坝—青林口地区(图2),以中12井厚度最大(20m),其它地区相对不发育。
九龙山以北地区主要为石英砾和燧石砾,如旺苍后坝,砾岩为薄层状分布,发育2层,单层厚度小于1m,砾径一般为2cm~4cm,分选度及磨圆度较好。
总体看,须二段有外来砾石带入沉积盆地,但规模小,说明龙门山北段在须二晚期逆冲活动开始发展。
须三段砾岩分布范围较须二段有所扩大,厚度也较大,川西北地区均有分布,砾岩厚度大于10m主要分布在广元—剑阁—梓潼地区,以广元河湾场地区厚度最大(河2井,70m)(图3)。
砾石成分主要为碳酸盐岩砾,次为燧石,由盆缘向盆内砾径相对变小,分选及磨圆变好,燧石砾主要分布在盆缘广元石罐子—须家河等地,盆内不发育。
据砾岩的分布特征,反映龙门山物源[4,5]贡献。
图2 川西北地区须二段砾岩等厚图九龙山以北地区有少量石英砾、燧石分布,砾径小,磨圆及分选都较好,以薄层夹于砂岩中,为河道沉积,表明离物源区较远。
在广元与旺苍之间的白水剖面,碳酸盐岩砾、燧石、石英砾均有分布,砾岩厚度小于10m,砾径小,一般为1cm~2cm,分选及磨圆都较好,为广元—剑阁—梓潼与九龙山以北区物源交汇区。
综合分析,须三段砾岩厚度及组分具有一定的分区性,物源主要来自龙门山。
图3 川西北地区须三段砾岩等厚图须四段砾岩在全区均有分布,以青林口—双鱼石一带厚度最大,砾岩残厚超过200m(图4)。
厚层块状,单层厚度最大超过40m,砾石成分主要为碳酸盐岩砾,见少量石英砾、燧石砾。
灰岩砾相对须三段明显增多,砾径较大,最大达20cm,分选及磨圆都较差,表明该段砾岩成分及结构成熟度明显降低,为近源快速堆积、物源区供源充足。
图4 川西北地区须四段砾岩残厚图综上,从须二—须四段,川西北地区砾岩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沿江油—广元一带,砾岩分布范围较广,厚度也相对较大,意味着在龙门山北段是主要供源区,从时间上看,龙门山北段在须二时期逐步向盆内供源,并渐次加强,在须四段达到极大。
综合区域构造演化,龙门山北段逆冲断裂带在须二时期开始活动,在须三/须四时期发生安县运动,在局部地区形成不整合构造界面,逆冲地质体(主要为泥盆—二叠系)成为该区的主要物源体系,物源性质表现为造山带物源。
此外,在九龙山以北地区有少量砾岩分布,但范围局限,厚度小,砾石成分与江油—广元一带不同,显示为一供源通道,从供源强度看,这一物源表现出平缓较稳定的供源特征,总体规模小,其物源来自其北部更远地区。
2.2 砂岩须一段主要以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为主。
石英砂岩主要分布在须一段底部,分布较稳定。
岩屑砂岩中石英含量约50%~70%,长石含量低,平均约5%左右,砂岩岩屑以砂泥岩、石英岩岩屑为主,次为云岩岩屑,少量千枚岩岩屑,岩屑含量一般在10%~21.5%(表1)。
总体讲,须一段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分区性不明显。
表1 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岩屑类型统计表层位关9文10思依1须五上亚段岩屑70%~80%,中上部25%~35%,以灰岩岩屑为主,少许泥岩及石英岩岩屑。
灰云岩,少量砂泥岩及石英岩。
岩屑28%~77%,其中灰岩岩屑2%~53.5%,云岩岩屑4%~40.5%,砂泥岩1%~52.4%,微量千枚岩岩屑。
须五下亚段岩屑5%~12%,以石英岩、泥质岩岩屑为主,次为云岩及砂岩岩屑。
石英岩及砂泥岩,少量千枚岩及灰云岩。
以灰云岩岩屑为主,10%~25%,次为砂泥岩,6.5~%18%。
须四岩屑70%~85%,云、灰岩岩屑为主,微量石英岩及泥岩岩屑。
岩屑36%~56%,以灰云岩岩屑为主,少许石英岩屑。
灰、云岩,少量石英岩及砂泥岩。
岩屑含量25%~79.8%,其中灰岩岩屑22%~62.5%,云岩岩屑10%~95.5%,少许泥岩及粉砂岩。
须三岩屑60%~85%,下部35%~52%,以灰云岩岩屑为主,微量石英岩及砂泥岩岩屑。
灰、云岩,次为少量石英岩及砂泥岩。
岩屑25%~79.8%,灰岩岩屑15%~54.5%,云岩岩屑10%~50%,次为泥页岩岩屑。
须二上部:岩屑10%~14%,以云岩、泥页岩、千枚岩岩屑为主,次为粉砂岩及灰岩岩屑。
上部:砂泥岩、云岩、千枚岩及少计花岗岩。
上部:岩屑含量10%~25%,上部以灰云岩岩屑为主,砂泥岩次之,下部以砂泥岩岩屑为主,见千枚岩、花岗岩、喷出岩岩屑。
中部:岩屑10%~14.2%,以泥页岩、千枚岩、云岩及砂岩较多,各2%~4%,少许喷出岩及花岗岩岩屑。
中部:砂泥岩、灰云岩,次为千枚岩。
中部:岩屑以云岩岩屑为主,12%,次为砂泥岩6.5%,少许灰岩及千枚岩岩屑。
下部:出10%~15.1%,以泥页岩、云岩、千枚岩为主,少许灰岩、喷出岩、花岗岩岩屑。
下部:砂泥岩、石英岩,下部见少量灰云岩、千枚岩及喷出岩。
下部:岩屑含量5%~16.5%,以砂泥岩岩屑为主,次为灰云岩岩屑,少许千枚岩岩屑。
须一岩屑成分复杂,为石英岩、砂泥岩、云岩、千枚岩岩屑10%~21.5%,主要为砂泥岩岩屑,次为灰云岩岩屑,少量千枚岩岩屑。
须二段以大套灰白色中粒砂岩为主,中部夹泥、页岩及粉砂岩沉积。
中坝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九龙山以岩屑石英砂岩及岩屑砂岩为主,广元—剑阁—梓潼以岩屑砂岩为主。
砂岩中石英含量以中坝区最高,平均含量约为83%,其次为九龙山区,约为62%,广元—剑阁—梓潼区最低,约为43%。
砂岩岩屑种类较多,分段性和差异性较大,一般可分出3个亚段,下部岩屑含量一般5%~16.5%,以砂泥岩、石英岩、云岩岩屑为主,少量花岗岩、喷出岩、千枚岩岩屑;中部岩屑含量10%~18.5%,以云岩、砂泥岩岩屑为主,次为喷出岩、千枚岩岩屑;上部岩屑含量10%~25%,以砂泥岩、石英岩、云岩岩屑为主,次为千枚岩、花岗岩岩屑,表明须家河组早期(须一—须二)物源为相对远源,推测来自摩天岭古陆。
平面上,岩屑含量以广元—剑阁—梓潼区及九龙山区较高,分别为41.8%、39.7%,中坝地区岩屑含量低,约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