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物源分析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渐新世裂腹鱼类化石及其意义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渐新世裂腹鱼类化石及其
意义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缘,是一个地质历史非常悠久的地区。
近年来,该地发现了大量渐新世裂腹鱼类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对我们了解柴达木盆地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些渐新世裂腹鱼类化石为研究柴达木盆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这些化石的形态和物种分类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该地区水域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这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生态环境、气候和地质构造变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这些化石的发现还为研究渐新世时期的生物进化和地理分布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通过对这些裂腹鱼类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柴达木盆地附近水域的鱼类多样性、演化路径以及它们与其他地区鱼类的关系。
这对于我们理解渐新世时期的地球生命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这些化石的的研究还可以为柴达木盆地的地质演化提供重要的证据。
通过对这些化石的时代确定和地质记录的对比,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柴达木盆地的地质构造活动和沉积环境变化。
这对于我们认识柴达木盆地的地质演化历史、构造发育过程以及相关的构造运动机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渐新世裂腹鱼类化石的发现对于我
们了解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生物进化和地质演化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
这些化石为我们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和利用
这些化石,我们可以进一步揭示柴达木盆地的地球历史,为青藏高原
的演化和地质构造过程提供更多的证据,并推动地质学、古生物学等
领域的发展。
柴达木盆地西部咸化湖相优质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意义

第38卷第10期石油学报Vol.38 No.10 2017 年10 月ACTA PETROLEI SINICA Oct. 2017文章编号:0253-2697(2017)10-1158-10 DOI:10.7623/syxb2〇m〇006柴达木盆地西部咸化湖相优质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意义张斌1何媛媛1陈琰2孟庆洋1袁莉2(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2.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摘要:传统上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咸化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油气主要来源于“可溶有机质”。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首次发 现一定规模有机质丰度较高的优质咸化湖相烃源岩,其TOC值一般约在1%,最高可达4%以上;生烃潜量一般大于6mg/g,最高可达40m g/g;氢指数一般在500m g/g(TOC)以上,最高可达900m g/g(TOC)以上。
有机质类型以I型和I型为主,少量I型,为倾油型有机质。
而有机质丰度过低的样品(TOCCO.5%),其类型也较差,所含的可溶有机质也较低,生烃潜力小,为无效烃源岩。
优质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中富含植烷、C甾烷、伽马蜡烷和C35藿烷等指示咸水环境的化合物,同时具有高甾烷低藿烷、高C27甾烷低C甾烷等特征,指示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水生藻类。
这些藻类中富含脂类化合物,被称为“油藻”,在较低的成熟演化阶段可直 接转化为烃类。
咸化环境有利于藻类直接转化而成液态烃的保存,从而形成“未熟一低熟油”。
柴达木盆地西部咸化湖相烃源岩中 所含的“可溶有机质”明显高于淡水湖相烃源岩,这正是该地区在中浅层发现的一批“未熟一低熟油田”的重要物质来源。
通过模拟实验证实,有机质在成熟演化阶段也具有较高的生油潜力,符合经典的油气生成模式。
因此,对于深层来说,成熟的烃源岩形成的 油气是主要的勘探对象。
在该地区古近系深层优质烃源岩形成的油气具有2类成藏模式:①源外成藏最通过油源断层将油气运 移至浅部构造圈闭聚集成藏;②源内成藏,即在深部烃源岩附近的岩性圈闭中近源聚集。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湖相藻灰岩油气藏及勘探潜力

第一作者简介: 陈子 , 男,1984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学士;1988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 硕士;2001 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 博士;2004 年成 都理工学院博士后。 从事沉积储层研究工作。
59
No.5 2004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沉积储层
D E P O S I T I O N
2 藻灰岩的岩石类型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藻灰岩储层的主要岩石类型包括 藻叠层灰岩、藻纹层灰岩、藻团块灰岩、藻鲕灰岩和藻 泥晶灰岩。 藻叠层灰岩(图版Ⅰ,Ⅱ):藻叠层灰岩在跃西、跃 东、花土沟和南翼山地区均较发育,藻呈叠锥状或柱状 生长形成藻叠层灰岩,主要形成于高能浅湖环境。湖相 叠层石的规模一般很小,最大仅15〜25cm。藻叠层灰 岩普遍见较强的溶蚀现象。 藻纹层灰岩(图版Ⅲ,Ⅳ):藻纹层灰岩在跃西、跃 东、花土沟和南翼山地区均较发育,藻呈水平纹层状或 波状生长形成藻纹层灰岩,主要形成于低能滨湖环境。
4.5 藻灰岩厚度 / 地�厚度 4 3.5 3 2.5 2 1.5 1 0.5 0 0 5 10 15 20 25 �酸�岩厚度/地�厚度
y = 0.6795ln x + 0.4819
图1 Fig.1
20 藻 灰 岩 厚 度,m 15 10 5 0 0 10
碳酸盐岩与藻灰岩发育程度关系图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degree of carbonate rock and algal limestone
与海相碳酸盐岩相比,湖相碳酸盐岩在地质历史 中分布较少,所以人们对其重视和研究的程度远不如 海相碳酸盐岩。但是,根据国内外油气勘探实例,湖 相碳酸盐岩在一定条件下既是重要的生油岩,又可成 为重要的储油气岩。在巴西、美国西部、南美洲、非 洲、印度尼西亚、原苏联及中国的一些盆地中,都具 有重要的油气聚集,证实了湖相碳酸盐岩可作为重要 的储油气岩[1〜9]。例如,四川盆地的中侏罗统大安寨组 的介屑灰岩[10],华北盆地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一 段和四段的碳酸盐岩和礁灰岩 [11〜13] ,黄骅坳陷下第三 系沙河街组三段的碳酸盐岩[14,15],冀中坳陷下第三系沙 河街组三段的碳酸盐岩以及苏北盆地下第三系阜宁组二 段的生物灰岩等[16],都是良好的储油层,甚至是高产油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区主要 储集层 , 层类 型为 碎 屑岩 储 层 和 泥 质 白云 储
岩裂缝储层 . 目前发现的油气藏还主要 以构造油气
藏为主, 隐蔽油气藏探明储量只 占 1 %左右. 2 近年
来, 中国石油 天然 气 股份 有 限公 司新 探 明 的石油 地 质储量 中岩性 地层 油 气藏 占一 半 以上 l ;九 五” 1“ 以 来济 阳坳 陷累计探 明 隐蔽油气 藏地 质储量 占总储量 的 6 .%【 . 我 国东 部 盆地 相 比 , 西 地 区的 隐 34 2 与 J 柴
Sp 0 7 e .2 0
Vl .2 No 5 0 2 . 1
文章编 号 :630 4 20 )502 .4 17.6X(0 70 —0 10
柴 达木 盆 地 西 部地 区隐蔽 油气 藏 形 成 与 分布
Fr tnadd tbt n fh b e oo nt een  ̄ a an mao n s i i o e u lp s e t i
近以及褶皱构造( 背斜 、 向斜) 轴部受力 较集 中的部 位沿脆性岩层发育有大量 的构造裂缝 , 裂缝发育带 附近常伴生有大量的溶蚀孔洞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
在尕斯断陷内及阿尔金山前广泛发育北西西和南北
向2 组逆断层 , 这些是形成逆掩带下的隐伏构造和 断层遮挡岩性圈闭的地质基础. 在柴西古近系和新
摘要: 柴达 木 盆地 西部 地 区沉积 以近 物 源 、 多物 源 的 冲积 扇一 河 流一 三 角洲一 湖 泊 沉积 体 系为特 征, 岩性横 向变化 大 , 各种砂 体岩 性 圈闭十分发 育 ; 构造 活动 强烈且 具 多期 性 , 形成 多种地 层 、 裂缝 、
复合 型 隐蔽 圈闭 以及 隐伏 的构造 圈闭. 充足 的 油源为 该 区 隐蔽 油 气藏 的形 成提 供 了丰厚 的 物质 基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西南缘新近系上新统狮子沟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l 井为例 ,详细 地对 扇三角 洲沉积特 征进行分析和探 讨。经研究认 为 ,那北 J 狮子沟组主要发育扇三 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 J。 井 表 )
21 扇 三 角 洲 前缘 沉 积 .
扇三角洲前缘位于扇三角洲平原 外侧的盆地方 向 , 处于 水平面 以下 ,为河 流和 湖水剧 烈的交锋带 ,沉积作用活跃 ,是扇三角洲砂 体 的主体 ,是一个 正常湖 泊沉积逐 渐过渡 来的 向上 变粗的充 填序 列, 其底 界以正常湖泊沉积 的出现为戈 分依据 。岩性 以砂砾岩和砂 U 岩夹 灰绿 色泥岩 或页岩为 主 , 可发育少 量油 页岩 。可进一步划分为 水下 分流河道 、支流问湾 、 口砂坝 ,远砂坝和碎屑流沉积 。在扇 河 三 角洲前缘组合 中,水下分 可 、 口砂坝 、 道 河 远砂坝和碎屑流沉 积是 比较重要的成分 ,它们在垂向上构成了向上变粗的反韵律 。
发育扇三 角洲沉积。
1 区域 地 质 概 况
H te( 6) co e(90 扇三 角洲定义 为 : “ o s 9 5,M gw n17) m 1 将 由相邻 高地进积刘安静水体中的冲积
扇” 。其主要特征 :①一般 位于山麓附近 ,且 与湖盆边界 断层相伴生 ,多于湖盆短轴陡 坡 一侧 ;②向陆一侧通常以断 扇三 角洲
维普资讯
技 术 创 新
肚 牙 技 2 0:第 牛 07 9 t  ̄ E I
柴 达 木 盆 地 三 湖 地 区西 南缘 新 近 系 上 新 统 狮 子 沟 组扇 三 角洲 沉积 特 征
王 伟 刚 李 维 锋 聂 峰 锦
(中 石 化 胜 利 油 田 分 公 司 胜 利 采 油 厂 采 油 三 矿 )
摘 要 柴迭木盆地 三湖地 区西南缘现属青海 油田油气勘探 新 区,通过对研 究区详 细地岩芯观察和大量野外露头精细描述 以 及在沉积 特征 论述的基础上 ,认 为研究 区新近 纪地层 广泛发育湖泊扇 三角洲沉积 。其 中,那 北1 井新近 系上新 统狮子沟组主要 发 育由重 力流和 牵引流频繁 交织沉积的扇三角洲。经过进 一步观察分析 ,可以识 别出扇 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 角洲 两个亚相 ,扇三 角 洲前缘 包括水 下分流 河道 、支流间湾、河 口坝、远砂坝 和碎屑 流沉积物五个微相 ;前扇三 角洲包括前扇三 角洲泥和碎屑流沉积物 两介微相 。该项研究可 以为深入讨论柴迭木盆地南斜坡地质演化提供沉积学方 面的依据 。
基于铁磁性矿物证据的中国黄土高原西部黄土物源解析

基于铁磁性矿物证据的中国黄土高原西部黄土物源解析巨厚的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由于其沉积连续、年代序列长、分辨率高等特点受到古气候学者的青睐。
如此良好的沉积序列能够完整的记录亚洲古粉尘的演化历史,反演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同时记录亚洲内陆干旱化和沙漠化的过程。
对于黄土-古土壤古气候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且取得很多辉煌的科研成果。
然而针对黄土高原风成沉积物物源的研究却一直存在争议,只有明确黄土高原风成沉积物的物源区,才能更好的阐明和理解上述一系列热点科学问题。
本研究选取中国西北地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的沙漠沉积物与中国黄土高原西部的黄土,详细地开展了不同粒径组分(31-63?m,8-31?m,2-8?m)的三种主要铁磁性矿物即磁铁矿、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含量变化特征研究。
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北部和其毗邻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阿拉善高原南部)内松散沉积物的铁磁性矿物含量普遍偏低,而在中亚造山带附近盆地(准噶尔盆地,阿拉善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内松散沉积物的铁磁性矿物含量普遍偏高。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阿拉善高原北部和南部以及黄土高原西部的黄土都显示随沉积物粒径的变细,磁铁矿含量降低,而属于华北克拉通板块西部的毛乌素沙地与其它盆地存在明显区别,随粒径的变细而磁铁矿含量增高。
中国西北地区各内陆盆地和中国黄土高原西部黄土的针铁矿都具有明显粒径效应,显示随粒径的减小,针铁矿含量显著增高,而赤铁矿含量随粒径的变化波动小,粒径效应不明显。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各内陆盆地沙漠沉积物不同粒径组分的三种主要铁磁性矿物百分含量,数据拟合初步计算得到中国西北地区各潜在物源区对黄土高原西部的黄土不同粒径组分的贡献,结果如下:(1)8-31?m颗粒组分,是黄土高原西部黄土的粒径成分最重要的组分,主要由毗邻和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和中亚造山带的四个内陆地区贡献,包括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高原南部,阿拉善高原北部和柴达木盆地,其中以毗邻和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造山带的内陆盆地贡献为主。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第38卷第11期石油学报Vol. 38 No. 11 2017 年年月A C TA PE T R O L E I SINICA N o. 2017文章编号:0253-2697(2017)11-1230-14 DOI:10. 7623/syxb2〇m i002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黄成刚1常海燕2崔俊3李亚锋3路艳平3李翔2马新民2吴梁宇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20; 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3.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摘要: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的沉积特征与成藏模式进行分析。
系统地开展了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古地 貌分析、碳氧同位素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地震剖面精细解释与“蚂蚁追踪”裂缝预测、成藏模式研究以及高产控制因素分析,提出英西地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一个“半开放一半封闭”的半深湖相咸化沉积环境,基质晶间孔储油、盐下应力聚集造缝、盐层封盖造就了英西地区特殊的成成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①岩性以深灰色或灰黑色等暗色色调为主并混积盐类矿物,主要受控于 沉积环境;②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前的古地貌为一个发育湖障壁岛的“西低东高”的局限湖泊;③碳、氧同位位数据点落于开放性湖泊与封闭性湖泊之间;④Sr/Ba平均值为2. 01、均大于l,Sr/C u平均值为109. 04、远大于5,U/T h平均值为0. 62、均小于1,指示了 咸化、干旱和还原环境;⑤2REE平均值为87. 67 X 10-6,分布范围为(39. 4〜162. 67) X 10-6,且存在E u负异常;⑥盐下主力产层的压力系数可高达2.2,“自源-超压系统”导致应力聚集造缝的推论与“蚂蚁追踪”裂缝预测成果和岩心观察结果完全吻合。
关键词:半开放一半封闭;咸化湖;白云岩;超压造缝;成成模式;英西地区;柴达木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 1 文献标识码:八Oligocen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Huang Chenggang1'2Chang Haiyan2Cui Jun3Li Yafeng3Lu Yanping3Li Xiang2Ma Xinmin2Wu Liangyu1'2(1. CNPC K e y Laboratory o f R eservoir D escrip tio n,Gansu Lanzhou730020, C hina;2. N orthwest B r a n ch,PetroChinaR esearch Institute o f P etroleum E xploration a n d D ev elo p m en t,Gansu Lanzhou730020, C hina;. R esearch Institute o f E xploration 牔D ev elo p m en t,PetroChina Qinghui O ilfie ld C o m p a n y,Gansu D unhuang736202, C h in a Abstract: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in the e P er member of Olisgocene Xiaganchaigou Formation, Western Qaidam Basin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based on the petrology and mineralogy research,paleo-geomorphology analysis, carbon-oxygen isotopes and microelement geochemistry research, seismioprofile fine interpretation and <4ant-tracking^ fracture predicti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research and high-yield controlling factor analysis,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upper member of O lisgo- cene Xiaganchaigou Formation in Yingxi area is a salin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semi open-semi closed” semi-deep lake facies,and the speci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in Yingxi area is resulted from oil storage in the matrix intracrystalline pore, fracture forming by under-salt stress accumulation and salt formation seal-capping.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the lithology is dominant by dark colors including dark grey or ash black with the mixed sedimentation of saline minerals, m aily controlled b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econdly, the paleo-geomorphology prior to the sedimentation in the upper member of Xiaganchaigou Formation is a limited lake <4lower in the west while higher in the eas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ke barrier island. Thirdly,the data points of carbon-oxygen isotopes fall between an open lake and a closed lake. Fourthly,Sr/Ba values are all greater than 1with an average of 2. 01,the average value of Sr/Cu is 109. 04,far greater than 5, and U/Th values are e less than 1with an average of 0. 62, indicating a saline, arid and reducing environment. Fifthly, the averageue of 2REE is 87. 67 X XT6with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39. 41-162. 67) X l〇—,and Eu negative anomaly exists. Sixthly, the pressure coefft- cient of main under-salt producing formation c n be up to 2. 2, and the deduction of <4self-〇riginating-〇ver-pressured system?? resulting in the fracture formed by stress accumulation is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4ant-tracking??fracture prediction and core observationKey words:semi open-semi closed, saline lake, dolomite, fracture formed by overpressur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Yingxi area,Qaidam Basin引用:黄成刚,常海燕,崔俊,李亚锋,路艳平,李翔,马新民,吴梁宇.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J].石油 学报,2017,38(11) :1230-1243.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前陆冲断带及复杂构造区油气成藏规律、关键技术及目标评价”(216X0500310)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柴达木盆地建设千万吨油气田综合配套技术研究”(2011E-03)资助。
地震剖面记录的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3 e ac stt o P t l m E po t na ee p e , i h i i e o p n Pt C i , u ha g .R s r I tu e o u xlr i n D vl m n Qn a l l Cm ayo e o hn D n u n e h n i ef re ao d o t g Of d i f r a
a z o 3 0 0,C ia; L nh u7 0 0 hn
2 e a oa r etnC i 'E v o m na yt s Mi ̄r E uai C i L nhuU i rt, .K yL brt o W s r n s ni n etl s m , n t o dct no h n a zo nv sy o f y e h a r S e yf o f a, ei
i h a i n t e b sn.w e e t ee a e t o fu ts se n NW W n E  ̄ n s a d d v l p d g o h sr t n s imi h r h r g w a l y tms i a d NE e d n e eo e r wt t a i es c a
王亚东 ,张涛 ,李仕远。 ,郑建京 ,郭建 明 ,孙 国强
1 中国科 学院 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兰州 70 0 ; . 3 00 2 .兰州大学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7 0 0 ; 3 00 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青海油 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 院 ,甘肃 敦煌 7 60 32 2
7 6 0 G n u C ia 3 2 2. a s h n
Abta t a a B s o f e yK nu , h nT g n ia o na s n e C n zi bs src :Q i m ai i cn nd b u ln A y aha d Ql n m u t n ,adt eoo ai d ns i i i h c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物源分析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其西部地区的渐新世沉积物源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等地。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岩石成分和气候环境等因素都对沉积物源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影响。
青藏高原是柴达木盆地最重要的沉积物源之一。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最大的高原,其地质构造复杂,包括洛旺错-理塘断裂、昆仑造山带和羌塘北缘等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
单元的巨大强度和多样性贡献了丰富的沉积物源。
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地形和寒冷干燥的气候,形成了悬移质和风沙堆积等全球范围内的特有沉积物类型。
塔里木盆地是另一个重要的沉积物来源。
塔里木盆地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
它的地质构造复杂,包括喀喇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昆仑山脉等。
这些山脉的环境差异和地质构造造就了多样的岩石和沉积物类型,如碎屑岩、火成岩和沉积岩等。
昆仑山是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另一个主要沉积物来源。
昆仑山是亚洲最大的山脉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造山运动区之一。
昆仑山冰川的频繁扩展和收缩产生的冰川沉积物、山地风化产生的碎屑物和风成沉积物等都是昆仑山成为沉积物源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渐新世沉积物源非常多样化。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的来源外,还有其他的来源,如沙漠和河流
沉积物等。
这些沉积物从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环境中运输和沉积,形成了丰富的地质记录和沉积物特征。
研究这些沉积物源对了解柴达木盆地的演化和青藏高原的成长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