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
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古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含水系统的划分

四川盆地早 -中三叠世古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含水系统的划分摘要:四川盆地的富钾卤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赋存于早中三叠世嘉陵江期-雷口坡期的储集层中。
本文利用最新的钻井资料、实测地质资料及研究成果,通过四川盆地的演化、沉积相特征的分析,结合古水文地质分析的方法,对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的含水系统进行了古水文地质的分期与分区。
研究认为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富钾卤水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四个水文地质时期,沉积作用、淋滤作用、埋藏-构造作用以及构造-(埋藏-淋滤)作用水文地质期;含水系统的演化在空间上又因地壳运动而有所差异性,在空间上分为龙门山断裂-龙门山前断裂褶皱带、龙门山前断裂褶皱带-华蓥山以及华蓥山-明月峡一带及蜀南地区三个区域。
关键词:四川盆地富钾卤水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古水文地质期引言本文所称的四川盆地是指四川盆地现今中生界残留范围中属四川省管辖的范围。
四川盆地是我国海相钾盐最具有勘探开发远景的重点靶区之一。
我国钾资源稀缺,是钾肥的进口大国,对国内钾资源的勘查和开发迫切需要取得突破。
富钾卤水是四川盆地最主要的液态钾盐,富钾卤水被认为是多来源、多成因的深层地下水,具有沉积变质与固态钾盐溶滤的复合成因(林耀庭等,1994,2001,2002,2004)。
早中三叠纪时,原始海水受强烈的蒸发作用而浓缩成盐,在多个层段中沉积了岩盐、石膏、杂卤石等蒸发岩矿物,古海水中的K+也随矿化度增高而增高,逐渐浓缩形成沉积成因水赋存于早中三叠世的碳酸盐岩储层中,在漫长的地史进程中(龚大兴,2016),经历了渗透水的交替以及沉积成因被挤出与围岩发生水岩作用而变质形成了混合型卤水(李亚文等,1998;林传律等,1994;徐国盛等,2012;张成江等,2012),同时也与二叠纪东吴运动玄武岩喷发、绿豆岩以及深部流体活动有关(张成江等,2012)。
陈科贵等(2014)认为,富钾卤水是在压实作用下,由坳陷中心向坳陷边缘聚集形成。
而关于富钾卤水的储集,多受控于构造,如川西平落坝的富钾卤水受龙门山泥岩推覆构造影响,宣汉黄金口川25井富钾卤水受控于华蓥山、铜锣峡及明月峡等背斜(商朋强,2011)。
地质学知识:成都南网格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分析

地质学知识:成都南网格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分析成都南网格是中国岷山造山带中的地质构造单元之一,位于四川盆地的南部,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备受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成都南网格的地层地貌特征、发育与构造演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深入认识成都南网格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形成机制。
一、地层特征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质年代主要为寒武纪,地层主要由云贵系统的地层组成,包括了下面几个阶段:龙马溪组、吉安组、丹霞山组、灌阳群、罗田群、华蓥山群和牛鼻山组七个盆山地层,其中以华蓥山群最为发育和重要。
华蓥山群是寒武纪最早、最重要的地层之一,由岩溶岩、页岩和石灰岩交替组成,地层中发现了滇池动物群,是世界上重要的古生物学研究基地之一。
二、地貌特征成都南网格地区地貌分布较为复杂,主要由丘陵、山地和盆地组成。
地貌的形成与华蓥山群的岩性和构造有直接关系,华蓥山群中的石灰岩易溶解,被雨水侵蚀形成大量的溶洞和峡谷,这些地貌特征是成都南网格地区最为典型、最为引人注目的标志之一。
另外,成都南网格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地貌,如高低峡、天生桥等,这些地貌形成于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溶侵蚀的作用下,同时也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科研对象。
三、构造演化成都南网格地区的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寒武纪的海相沉积、奥陶纪的岛弧运动、志留纪的弧-大陆碰撞过程和燕山造山运动等多个阶段。
这些构造运动决定了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层和地貌特征,并在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寒武纪时期,成都南网格地区处于一个海相环境中,属于洪雅古洋。
在岩石组成上,多为石灰岩和页岩等器层沉积,因此华蓥山群岩石中有很多化石,这些化石可以提供有关成都南网格地区生物和环境的重要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南网格地区经历了奥陶纪的岛弧运动和志留纪的弧-大陆碰撞,构造运动带来的应力作用使区域地质构造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形成了成都南网格地区的地层和地貌。
最终,成都南网格地区经历了燕山造山运动,形成了现在的地形地貌,同时,也为引发了该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四川盆地位于华南克拉通的西北部,是一个早期的内陆盆地。
震旦纪-早寒武世是盆地演化的关键时期,本文将从构造-沉积演化两个方面分析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的演化过程。
一、构造演化震旦纪-早寒武世是四川盆地发育的早期,桂东隆起因四川地块与扬子地块的相互碰撞而形成。
在此基础上,四川地块西北边缘与楚南地块发生了剪切作用,形成了大破断裂(汶川—平武断裂)。
四川盆地作为克拉通内陆盆地,地壳稳定,在海侵过程中,发育了以多组走向不同的断裂组成的岩体应力系统,形成了星状断裂带。
在此基础上,盆地內生岩浆活动形成了褶皱和垂向挤压带,形成了一系列构造组合。
这些构造组合控制了盆地沉积—堆积—侵蚀等历史过程。
二、沉积演化受华南克拉通西北部地壳稳定的影响,四川盆地早期以低粘度流体运动为主,沉积物以砾石为主,其中以角砾岩相、角砾砂岩相为主。
晚震旦世以后,盆地受到次级构造的控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晚震旦世时期,盆地深水区发育了大面积的全球性寒潮,盆地沉积区南部也发生了显著的后碎屑流沉积。
早寒武世初期,盆地南部深水区发生强烈的浊化作用,形成了滑液沉积。
在滑液沉积的同时,盆地的浅水区发生了显著的澄清作用,发展了大面积的滩地沉积。
早寒武世中期,盆地的滩地和主要的深海有了明显的生物群落区分,并且开始发育富含有机质的黑烃层。
晚期则发生了多期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作用,形成了较厚的砂岩—泥岩地层,其期间还有断续的斜坡碎屑流沉积。
综上所述,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的构造和沉积演化过程是相互交织的。
构造控制了区域沉积环境和沉积剖面的展布,沉积环境和沉积序列也反过来记录了盆地演化的历史过程。
这种相互关系对于我们研究华南克拉通内陆盆地和华夏地区地质演化的规律和历史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四川盆地关键构造变革期与陆相油气成藏期次

(. 1 MOE Ke a o ao y o rn s r o rEv lt n a d Hy r c r o c mua in Me h ns C ia Un v ri f y L b r t r fMa ie Ree v i ou i n d o a b n Ac u lt c a i o o m, h n i e s y o t
r s r o ri i h n Ba i e e v i n S c ua sn
J n hn lWa i i C i eo g Wa gJ n e  ̄ Y n io u  ̄B i n u i We z e g n , nGu 2 u Z h n a n u p n , a g Xa q n a Wa k i me, , ‘
断
第 1 9卷 第 3期
块
油
气
田
21 0 2年 5月
F I B O KO L& G IL AU —L C I ASFE D
文 章 编 号 :0 58 0 ( 0 2 0 — 2 30 1 0 —9 7 2 1 ) 3 0 7 —5
四川盆地关键构造变革期 与陆相油气成藏期次
金 文 正 , 万桂 梅 2崔 泽 宏 , 俊 鹏 4杨孝 群 5 白万 奎 6 , 王 , ,
(. 国地 质 大学 ( 京 ) 相 储 层 演 化 与 油 气 富 集 机 理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 京 10 8 ;. 国石 油 大 学 ( 京 ) 气 资 源 与探 测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1中 北 海 北 0 0 3 2中 北 油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是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下面将从地质构造演化、岩石组成和地貌景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扬子板块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板块之一,主要由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大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交汇寄生而成。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扬子板块经历了多次大陆碰撞和变形,形成了丰富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
扬子地块是中国东部特有的一个地质区域,其西部和北部临近华北地块和青藏地块,东面濒临东海,南面与华南地块相接。
扬子地块具有广阔的盆地和丘陵,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在地质构造上,扬子地块被各种断裂和逆冲断裂切割,形成了丰富的断层和褶皱构造。
其中最重要的断裂是金沙江-怒江断裂带和成都-重庆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在构造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调节作用。
四川盆地是扬子板块内的一个大型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四川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和抬升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地质岩层。
四川盆地的地壳运动主要受到东亚大陆板块东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带,包括龙门山断裂带、巴东新太古代断裂带、大邑—都江堰古隆起等。
岩石组成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扬子板块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麻粒岩、英安岩等构成,是中国东部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四川盆地主要由三叠纪和侏罗纪的火山岩、凹凸山岩和砂岩等构成,其中火山岩是盆地最主要的岩石。
地貌景观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大特征。
扬子板块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三峡大坝和峨眉山景区。
四川盆地地貌类型相对单一,以盆地为主,分布着大量的丘陵和低山。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九寨沟和黄龙景区。
综上所述,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地质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丰富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新构造运动与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及气藏形成

新构造运动与四川盆地构造演化及气藏形成
童崇光
【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0(027)002
【摘要】新构造运动控制中国东部新生代裂谷含油气盆地形成,丰产油气资源.改造了上扬子地台区及青藏高原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构造条件.大量油气层受到破坏.青藏高原隆升构成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中心,它控制了四川盆地新生代断褶构造演化及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形成.构造发育程度控制气藏形成及分布.发育程度高的背斜,原有油气藏遭到破坏;发育程度中-低及隐伏背斜,富集天然气成藏.四川盆地气藏形成及保存的地层构造条件,可作为上扬子地台区及青藏高原找油气指南.【总页数】8页(P123-130)
【作者】童崇光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
【相关文献】
1.下扬子区中,古生界构造演化与油气藏形成史 [J], 张建球
2.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页岩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前景 [J], 王世谦;陈更生;董大忠;杨光;吕宗刚;徐云浩;黄永斌
3.四川盆地混元气藏形成的地质基础 [J], 程付启;金强
4.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高效气藏形成机理 [J], 赵文智;汪泽成;王一刚
5.利用TM遥感影像分析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新构造运动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复合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和演化

卷( V o l u m e ) 3 1 , 期( N u mb e r ) 3 , 总( S U M) 1 1 3
页( P a g e s )2 8 8 ~2 9 9, 2 0 0 7, 8( Au g u s t ,2 0 0 7)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提 出的新 概 念 ( 吴 根 耀 和 马力 , 2 0 0 4) , 国 际 上 并 无
的两个 构造 单 元 ( 何 登 发 和赵 文 智 , 1 9 9 9 ) , 在 空 间
上相 互依 存 , 在物 质上相 互转 换 , 并统 一 于地球 深部 动力 学机 制 , 有 机 地组 成 了一 个 相 互 联 系 且不 可分 割 的整 体—— 盆 山 体 系或 称 盆 山 系 统 ( 翟光明等 , 2 0 0 2 ; 刘树 根等 , 2 0 0 3 ) 。盆 山体 系 的 研 究 是 石 油 和 天然 气 等能 源 、 大 地 构造 理 论 与 模 式 以 及 其 它地 质 理论 发 展 的关 键 ( 张 国伟 等 , 2 0 0 2 ) , 也 是 当前 大 陆 动力 学探 索 的热 门和今后 若 干年 甚 至长期 研究 的前 沿科 学思 想 的生 长点 ( 李德 威 , 2 0 0 5 ) 。造 山 与成 盆 过程 之 间物质 与 能量 的相互 关联 、 相互 制 约作 用 , 即 为盆 山耦 合作 用 ( b a s i n - m o u n t a i n c o u p l i n g ) 。盆 山体 系或耦 合作用 研 究 的 目的就 是在 地球 系统科 学 思维 的指导 下 , 充 分认 识 时 间序 列 过 程 与 空 间 状 态格 局 的盆 地 和造 山带相 互作 用 的动态 关 系以及 变化 过程
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阶段分析-实习报告

川西龙门山地区构造演化
中国现今大地构造特点
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
西伯利亚板块
印度洋 板块
太 平 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 洋 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 板 中部克拉通盆地 块
演化特征
印支期中国板块的拼合和特提斯的张开与关闭 印支晚期—燕山期太平洋板块对亚洲大陆的俯冲 喜马拉雅期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 中国大陆是由许多中小型陆块和缝合带拼接而成的,使得中 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洋盆闭合阶段 国大陆构造的演化以稳定性差、活动性强为特征。 古生代早期洋盆扩张阶段
1.2.3
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柱状图
1.3 中国西部地区
印度板块碰撞形成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
1.3.1
板块构造特征
印度板块不同地质时期向北的移动形成了西部中新生代的沉积 1.3.2 油气聚集特征
盆地,三叠纪至中侏罗世,羌塘地块与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南缘的 碰撞,造成西北诸盆地陆相碎屑岩建造,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和含煤 构造体系:1. 盆地形成与造山带的挤压活动有 建造;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冈底斯地块北移,继续发展了西北 关,盆地往往不对称,发育有中生代—新生代的山 诸盆地边缘逆冲断层带,并形成巨厚的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印度 前坳陷,边界受逆冲断层控制;2. 盆地靠近山前 板块在早白垩世到第三纪继续向北移动,并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发 生碰撞,其主要向北的挤压作用,使西北所有盆地的边界逆断层带 褶皱发育紧密线状排列的背斜和向斜,背斜两翼不 剧烈活动,盆地抬升,巨厚的粗碎屑物质在山前挠曲地带广泛分布。 对称,靠稳定地块方向一翼较陡,甚至倒转,并伴 西部盆地受挤压作用的同时,还有横向推移,形成走滑拉分盆 有逆断层各逆冲断层,靠褶皱山脉一翼较缓,幅度 地,主要集中在印度地台与塔里木地台或与杨子地台或与华北地台 由高变低,逐渐变为大型平缓构造。 之间的交接地区。盆地主要类型为: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
四川盆地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是一个被围绕着山地环抱的盆地。
它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形成原因一直备受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华南更新世以前的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
在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隆升和剥蚀作用,古老的岩石层被暴露在地表。
这期间,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不断抬升和沉降,形成了多个构造断裂带,如岷山断裂、大渡河断裂等。
这些断裂带在地质历史上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是四川盆地构造演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四川盆地不断沉降,被海洋覆盖,形成了浅海盆地。
沉积物的堆积导致了地壳伸展和断裂活动的增强,出现了一系列的槽系结构。
同时,由于构造活动的作用,四川盆地的地壳在现今位置的北侧形成了一系列山脉,如大巴山、青藏高原等。
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的构造变化较为复杂。
盆地的中部出现了断裂活动,导致盆地的南部隆升,形成了四川盆地里近东-西向的山脉,如岷山山脉、大凉山山脉等。
在这个阶段,四川盆地的沉积物层也发生了变化,火山岩和喀斯特地貌开始出现。
四川盆地的形成过程中,构造活动与地质作用是核心因素。
盆地的构造演化受到了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构造活动和地壳变形导致了地层的垂直挠曲和断裂构造的形成,进一步影响着地壳的沉积和变压作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沉积作用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盆地经历了多次的沉积和抬升过程,沉积物的堆积与新的地壳变形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盆地的构造演化。
总而言之,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是长期地质过程的产物,受到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体现了四川盆地从古老到现代的地质历史。
盆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与构造活动、地壳变形和沉积作用密切相关。
通过对四川盆地构造演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并为地质灾害预防和资源开发提供更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