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合集下载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四川盆地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是一个被围绕着山地环抱的盆地。

它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形成原因一直备受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华南更新世以前的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

在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隆升和剥蚀作用,古老的岩石层被暴露在地表。

这期间,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不断抬升和沉降,形成了多个构造断裂带,如岷山断裂、大渡河断裂等。

这些断裂带在地质历史上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是四川盆地构造演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四川盆地不断沉降,被海洋覆盖,形成了浅海盆地。

沉积物的堆积导致了地壳伸展和断裂活动的增强,出现了一系列的槽系结构。

同时,由于构造活动的作用,四川盆地的地壳在现今位置的北侧形成了一系列山脉,如大巴山、青藏高原等。

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的构造变化较为复杂。

盆地的中部出现了断裂活动,导致盆地的南部隆升,形成了四川盆地里近东-西向的山脉,如岷山山脉、大凉山山脉等。

在这个阶段,四川盆地的沉积物层也发生了变化,火山岩和喀斯特地貌开始出现。

四川盆地的形成过程中,构造活动与地质作用是核心因素。

盆地的构造演化受到了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构造活动和地壳变形导致了地层的垂直挠曲和断裂构造的形成,进一步影响着地壳的沉积和变压作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沉积作用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盆地经历了多次的沉积和抬升过程,沉积物的堆积与新的地壳变形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盆地的构造演化。

总而言之,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是长期地质过程的产物,受到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体现了四川盆地从古老到现代的地质历史。

盆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与构造活动、地壳变形和沉积作用密切相关。

川北广元须家河组一段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演化分析

川北广元须家河组一段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演化分析

第39卷第2期2021年4月Vol.39No.2Apr.2021沉积学报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川北广元须家河组一段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演化分析谢小平1,2,李姝臻1,鲁宁2,王永栋2,席书娜31.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2768262.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3.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七队地质遗迹研究院,成都610000摘要四川盆地北部三叠系—侏罗纪发育,出露良好,是三叠纪—侏罗纪转换时期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的良好物质记录。

其中,晚三叠世诺利期是四川盆地海陆转换的重要过渡期,尤其是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显著。

以川北广元剖面为研究对象,对晚三叠世诺利期末须家河组须一段进行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演化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剖面发育潟湖沼泽—三角洲平原—辫状河流亚相沉积,为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体系;受甘孜—阿坝弧后盆地发育影响,始自卡尼期的海侵自诺利中后期到达广元地区;在秦岭造山带及龙门山的隆升背景下,广元地区较早结束海陆过渡相沉积,于须一段中后期向河流相沉积转变。

结合对古生物化石组合研究和岩性特征及沉积相,恢复了广元地区晚三叠世诺利期须一段的古气候特征,广元地区须一段处于近海亚热带潮湿气候,这种潮湿气候从须一段一直延续至诺利期末期。

关键词须家河组一段;沉积相;沉积环境;广元;川北第一作者简介谢小平,男,1966年出生,博士,教授,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E⁃mail:**************通信作者李姝臻,女,硕士研究生,E⁃mail:****************中图分类号P512.2文献标志码A0引言四川盆地中生代海相—非海相沉积保存完整,地层剖面出露连续,古生物化石丰富,蕴藏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重要能源资源,在层序地层、沉积环境、古生物、古地理、古气候等研究和能源勘探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1⁃7]。

此前已有很多学者运用不同方法对川西地区、川中地区及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的沉积相、沉积环境和构造进行了探讨[8⁃12]。

四川省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川省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研究的开题报告

四川省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炉霍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处于大渡河上游的干热河谷区域,是中国西部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之一。

该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是一个重要的地质研究区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炉霍地区沉积地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对于该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和盆地演化机制的研究还较为薄弱。

因此,开展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炉霍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和自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盆地演化过程的研究,探究炉霍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和自然保护机制,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 重建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相和地质事件序列,探讨古地理环境演化过程。

2. 揭示炉霍地区三叠系盆地形成、演化机制和古地理过程,获得有关盆地沉积物填积和盆地演化历史的有用信息。

3. 计算炉霍地区三叠系沉积速率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揭示炉霍地区古环境特点和成岩作用规律,为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依据。

三、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地质考察和采集沉积样品,获取炉霍地区三叠系地层信息。

2. 地球化学分析:对炉霍地区的沉积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获取沉积物组成、变化规律和成岩作用特征等信息。

3. 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沉积物数据进行分析,并确定炉霍地区三叠系的沉积环境、古地理环境和地质事件序列。

4. 岩石学方法:通过岩石学方法,从岩石组成、结构特征等方面揭示炉霍地区沉积物成岩作用特征。

四、预期成果1. 建立炉霍地区三叠系地层分布图和古地理环境演化序列图,在区域和全国范围内开展地层对比、盆地分析、古地理和古环境研究。

2. 揭示炉霍地区三叠系盆地形成演化机制、沉积物填积和盆地演化历史,为认识炉霍地区古生物进化和动态演变提供有用信息。

3. 发现炉霍地区的沉积环境特点和成岩作用规律,为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和资源勘探利用提供依据。

综上,本研究的成果将为炉霍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和自然保护机制的深入认识提供有力的支撑,对于加深对西南地区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的理解和保护理念的提高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特征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2个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研究了不同时期的古地理背景、物源、沉积类型和沉积相展布,明确了上三叠统存在龙门山古陆、米仓山-大巴山古陆、康滇古陆、江南古陆4个物源,识别出上三叠统海湾、冲积扇、曲流河、辫状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8种沉积相类型.层序Ⅰ沉积时期,盆地处于海陆交互相向陆相转变的时期,整体具有填平补齐的沉积特征,发育海湾等沉积;层序Ⅱ沉积时期,川西前陆盆地成为统一的内陆湖盆,其湖侵期为须家河期最大的湖侵期,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和湖相沉积;层序Ⅲ沉积时期,米仓山-大巴山古陆提供充足的物源,在米仓山-大巴山两逆冲推覆带前缘广泛发育大型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层序Ⅳ沉积时期,主要受江南古陆的影响,发育三角洲沉积和湖泊沉积.整体上,川西前陆盆地沉积相带的展布格局受构造控制,具有平行构造带展布的特点.盆地西北部陡坡带发育粗粒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西南部陡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北部-东北部陡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而在东南部缓坡带则发育远源的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作者:姜在兴田继军陈桂菊李熙喆张满郎 Jiang Zaixing Tian Jijun Chen Guiju Li Xizhe Zhang Manlang 作者单位:姜在兴,陈桂菊,Jiang Zaixing,Chen Guiju(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田继军,Tian Jijun(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李熙喆,张满郎,Li Xizhe,Zhang Manlang(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刊名:古地理学报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年,卷(期):2007 9(2) 分类号:P512.2 关键词:川西龙门山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古地理物源沉积相。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1、引言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四川盆地经历了数亿年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详细探讨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包括其地质构造演化、沉积演化、火山岩演化等方面的内容。

2、地质构造演化2.1 古生代构造演化详细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包括构造作用的强度、方向以及形成的构造特征等内容。

2.2 中生代构造演化探讨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程,包括岩石的变形与运动、构造的发展、断裂和褶皱带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

2.3 新生代构造演化详细阐述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史,包括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地震活动频率和强度、构造断裂和褶皱的变化等方面。

3、沉积演化3.1 古生代沉积演化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沉积过程和特征,包括沉积环境的演变、岩相的变化以及沉积盆地的形成等方面。

3.2 中生代沉积演化讨论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沉积演化过程,包括沉积物源的变化、沉积体系的发育、古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方面内容。

3.3 新生代沉积演化探究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沉积过程和特征,包括河流和湖泊沉积作用、三角洲沉积、海岸带沉积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4、火山岩演化4.1 古生代火山岩演化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火山岩形成过程和分类,包括不同类型的火山岩岩性、岩浆组成以及与构造作用的关联等内容。

4.2 中生代火山岩演化讨论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火山岩分布及特征,包括不同火山岩的时代、类型和成因等方面的详细解析。

4.3 新生代火山岩演化探索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火山活动和火山岩的演化过程,包括火山喷发频率、喷发类型和地质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5、结尾部分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见附件中的相关数据和图表。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建议:在文档内容涉及法律名词时,附上相应的解释或者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作为参考。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一、前言三叠纪是全球范围内一次较为显著的生物灭绝事件,同时也是陆地植被演化与环境变化的一次重要转折期。

而根据之前研究表明,中国四川盆地的三叠-侏罗纪之交也经历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

所以,本文旨在阐述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的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二、研究背景1. 地理背景四川盆地是内陆沉积盆地,整体地形隆起平稳,分布广泛。

在三叠纪晚期时,四川盆地处于川西构造旋回形变带,因此,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盆地的沉积层不断变化。

2. 沉积背景四川盆地在三叠纪后期到侏罗纪早期,进行了多次的深浅水相交替沉积,主要受盆地沉积环境以及区域性构造作用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多数是以陆地向海相转化为主。

3. 生物群落在盆地内部居住着多种生物群落,地区上有飞蜥、异齿龙等爬行动物和望琴鱼等海生生物。

同时,植物群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盆地内部进行着生物演化,逐步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

三、研究结果1. 沉积环境变化(1)三叠纪末期沉积环境在三叠纪晚期,四川盆地东部主要以砂岩为主,沉积相为陆相及浅海相。

其中,上三叠统的龙马溪组,由于地区的复杂构造作用,使得其盐类沉泥、湿地等浅水沉积环境得到改变,逐步向海生环境过渡,开启了东中国陆缘的海相沉积。

(2)侏罗纪早期沉积环境在侏罗纪早期,四川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的程度更深。

其中,下侏罗统的锦阳组以及大成组与三叠统的接触关系密切,是陆相向海相转化的关键。

(3)侏罗纪早期-中期沉积环境在侏罗纪早期-中期,四川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程度更加深刻。

逐渐形成了崇山、塘坝、平原、海湾四大沉积区,沉积环境演化具有地区性特征。

2. 陆地古生态变化(1)三叠纪末期植被演化在三叠纪末期,四川盆地东部的陆生植物群落以红壤原始林组成为主,其中以杉木、杉科为代表种群,还出现了一些蕨类植物和球果植物,这些植物都是乔木型植物。

(2)侏罗纪早期植被演化在侏罗纪早期,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植被也有相应的变化。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时期.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运用构造层序地层学的思路和方法,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界面、层序划分和层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可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 1)上三叠统与中、下三叠统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 2)须二段与小塘子组的分界面; 3)须三段与须四段之间的次级构造不整合面; 4)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根据层序界面的发育情况,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每个层序以最大湖泛面为界,划分为盆地扩张体系域(BE)和盆地收缩体系域(BW)2个体系域.晚三叠世四川盆地的演化主要是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其中TS1为边缘前陆盆地演化阶段;TS2为川西前陆盆地形成阶段,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开始逆冲推覆;TS3为川西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褶皱成山,使得整个四川盆地进入了陆相沉积环境.构造运动是控制晚三叠世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林良彪陈洪德胡晓强纪相田姜平 LIN Liang-biao CHEN Hong-de HU Xiao-qiang JI Xiang-tian JIANG Ping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 刊名:地层学杂志ISTIC PKU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TRATIGRAPHY 年,卷(期): 2007 31(4) 分类号:P534.51 P539.2 关键词:构造层序盆地演化上三叠统川西前陆盆地四川盆地。

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及沉积演化

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及沉积演化
相到浅湖相沉积 。


词 :I 川 东北前陆盆地 ; 上三叠统 ; 须家河组 ; 沉积相
文献 标 识 码 : A
中 图 分 类 号 :52 2 P 1.
川 东北 前 陆 盆 地 位 于 四川 盆 地 北 东 部 的米 仓 山. 巴山山脉 的前缘 地带 , 理上 属 于 四J盆 地北 大 地 i I 部 和东 北部 的 中高 山 区 , 四川 前 陆盆 地 的重 要组 为
地坳 陷幅度加 大 , 沉积物供给充分 , 沿米仓 山- 巴山前缘地带 主要发育辫 状河三角洲沉 积 , 盆地西南 部主要 发育 大 而 浅湖沉积。在 须三段发育 时期 , 米仓 山- 巴山构造山系构造活动逐 渐减弱 , 大 处于低 幅稳 定隆升状 态 , 屑物供 给量 碎 减少 , 沿米仓 山一 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 大 从盆地前缘地带 向中心地带则主要发育浅 湖沉积。须 四一 须六段发育 时期 , 米仓山- 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 , 大 川东北前 陆盆地坳 陷幅度 急剧加大 , 碎 屑物供 给量骤然增 多 , 从盆地前缘地带 向中心地带主要发育冲积扇. 扇三角洲一 辫状河三角洲 、 曲流河 、 曲流河 三角洲
陷、 大幅度沉降以及 中新生代巨厚陆相地层沉积充
填 的 主要 因素 。
图 1 川东北前陆盆地位置图
F g 1 L c t n o e n rh a t r ih a o ea d b sn i . o ai f h o te sen S c u n f r ln a i o t
摘要: 在对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露头剖面野外实测和钻井等 资料综合研究 的基础上 , 对该 区上三 叠统 须家河组层序及沉积相类型 、 沉积特征进行 了详 细 的研究 。结果表 明 : 究 区内主要发 育冲积扇 、 研 辫状 河 、 曲流河 、 扇三 角洲 、 辫状河三角洲 、 曲流河三角洲 、 湖泊 、 海相三角洲等八种 主要 的沉积相类 型。古地理演化 经历 了由海 相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
态变化
一、前言
三叠纪是全球范围内一次较为显著的生物灭绝事件,同时也是
陆地植被演化与环境变化的一次重要转折期。

而根据之前研究表明,中国四川盆地的三叠-侏罗纪之交也经历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

所以,本文旨在阐述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的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二、研究背景
1. 地理背景
四川盆地是内陆沉积盆地,整体地形隆起平稳,分布广泛。


三叠纪晚期时,四川盆地处于川西构造旋回形变带,因此,在构造
运动的作用下,盆地的沉积层不断变化。

2. 沉积背景
四川盆地在三叠纪后期到侏罗纪早期,进行了多次的深浅水相
交替沉积,主要受盆地沉积环境以及区域性构造作用的影响。

在这
一时期,多数是以陆地向海相转化为主。

3. 生物群落
在盆地内部居住着多种生物群落,地区上有飞蜥、异齿龙等爬
行动物和望琴鱼等海生生物。

同时,植物群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
盆地内部进行着生物演化,逐步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

三、研究结果
1. 沉积环境变化
(1)三叠纪末期沉积环境
在三叠纪晚期,四川盆地东部主要以砂岩为主,沉积相为陆相
及浅海相。

其中,上三叠统的龙马溪组,由于地区的复杂构造作用,使得其盐类沉泥、湿地等浅水沉积环境得到改变,逐步向海生环境
过渡,开启了东中国陆缘的海相沉积。

(2)侏罗纪早期沉积环境
在侏罗纪早期,四川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的程度更深。

其中,
下侏罗统的锦阳组以及大成组与三叠统的接触关系密切,是陆相向
海相转化的关键。

(3)侏罗纪早期-中期沉积环境
在侏罗纪早期-中期,四川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程度更加深刻。

逐渐形成了崇山、塘坝、平原、海湾四大沉积区,沉积环境演化具
有地区性特征。

2. 陆地古生态变化
(1)三叠纪末期植被演化
在三叠纪末期,四川盆地东部的陆生植物群落以红壤原始林组
成为主,其中以杉木、杉科为代表种群,还出现了一些蕨类植物和
球果植物,这些植物都是乔木型植物。

(2)侏罗纪早期植被演化
在侏罗纪早期,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植被也有相应的变化。

其中,大多数的连接福建的特有植物数量逐渐减少,开始的大陆地
带的植物毛裸银杉逐渐减少,开始出现更多的马尾松植物。

(3)侏罗纪早期-中期植被演化
在侏罗纪早期-中期,森林植被已不再以杉木、杉科为代表,而以马尾松、裸子植物为代表。

也发现了一些含有淡水生态或半淡水
生态的黑色页岩中的植物化石记录。

四、结论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经历了陆相向海相转化的过程。

同时,植被群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了生物演化。

在研究中,我
们发现随着地形的变化,盆地内的沉积环境和陆地古生态也有了相
应的变化。

这也反映出环境变化是陆地生态演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