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第四纪象化石演化与气候环境关系
实习八 陆相第四纪盆地环境变迁分析

实习八陆相第四纪盆地环境变迁分析一、目的要求:认识影响第四纪盆地环境演化的主要方面,学会分析陆地第四纪盆地环境变迁的方法。
二、说明:在第四纪时期,盆地(或平原、以下同)是陆地上沉积作用盛行地区。
寻找、揭示第四纪盆地环境的变迁特征及规律,是在这类地区进行第四纪研究的根本目的之一。
第四纪盆地环境的变迁,实质上就是盆地环境在不同时期对各种影响因素产生的适应性演化。
表现为新构造运动的阶段性、古气候变化的波动性以及各种地质营力作用导致的沉积环境变化的复杂性,制约着盆地环境的演化过程。
对盆地环境的分析,一般包括盆缘山前地带和平原区两大地貌区域。
既要认识其演化的同时性,也要注意沉积环境因地形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
而所谓盆地环境,主要涉及新构造环境、古气候环境及沉积环境三大主要方面。
1.新构造环境分析① 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背景,认识新构造隆起区和沉降区的发生、发展原因极其表现特征。
② 研究盆地基底构造活动的继承性和新生性特征,分析内力地质作用对盆地发育演化的控制作用。
③ 分析与新构造运动有关的层状地貌发育特征及沉降区的岩相发育特征等方面的资料,揭示新构造运动的表现特征及规律。
2.古气候环境分析① 综合整理分析孢粉组合和动物化石组合资料,认识有机界生态环境体现出来的古气候特征。
② 综合分析粘土矿物、重矿物、化学全量分析及磁化率、磁化强度等方面的资料,认识无机界反映的古气候特征。
③ 注意各种不同资料的吻合程度,对差异较大的要找出产生偏差的原因。
④ 进行区域气候对比,对比时要注意研究区所处的纬度和高度与对比区的差别造成的正常差异。
3.沉积环境分析① 通过分析沉积物构成的地貌特征,认识不同成因的沉积物在地貌形态上的差别。
② 认识、对比各类沉积物的沉积特征,确定沉积环境标志,区分不同成因的沉积类型。
③ 对各类沉积剖面作垂向沉积相分析和平面相带分析,从宏观方面揭示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分布、变化的规律。
④ 对组构测量、粒度分析及电镜扫描的形貌分析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微观方面确定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形成时的动力条件,认识其成因类型。
四川盆地中,晚侏罗世木化石及古环境意义

四川盆地中,晚侏罗世木化石及古环境意
义
晚侏罗世木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晚侏罗世木化石是地质学中最重要的实物证据,它们是在侏罗纪晚期形成的木质化石,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中。
木化石的发现,为研究侏罗纪晚期的古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晚侏罗世木化石的主要类型包括树木,灌木以及支撑植物,它们丰富了四川盆地中侏罗纪晚期的古植物多样性,为研究侏罗纪晚期生态环境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证据。
根据晚侏罗世木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侏罗纪晚期,四川盆地的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树种主要是针叶树和阔叶树,植物群落结构较为复杂。
通过晚侏罗世木化石的研究,还可以得出一些有关侏罗纪晚期气候环境的结论。
例如,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更温暖,湿度也比现在更高,地表植被覆盖率较高,森林覆盖率也较高。
晚侏罗世木化石对于研究侏罗纪晚期的古环境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提供了有关古植物多样性的线索,而且可以为研究当时的气候环境提供有价值的实物证据。
此外,晚侏罗世木化石还可以为研究其他地质时期的古环境提供重要的参考。
总之,晚侏罗世木化石的发现,为研究侏罗纪晚期的古环境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保护古环境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第四纪冰期与古气候变化研究

第四纪冰期与古气候变化研究人类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对于过去的环境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而对于第四纪冰期的研究,则让我们对于古气候变化的了解更加具体和详尽。
第四纪冰期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产生的原因和对于地球气候的影响一直为科学家们所关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第四纪冰期。
第四纪冰期是指出现在距今700万年至2万年之间的一段冰冷时期。
这个时期分为若干个冰期和间冰期,冰期时地球温度下降,极地及高纬度地区的冰川活动频繁,而间冰期时则变暖,冰川退缩。
之所以被称为第四纪,是因为科学家将地球历史分为四个时期——远古、中生代、新生代和第四纪。
在第四纪这个时期中,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发生了多次,其中最著名的是更新世冰期和末次间冰期。
那么第四纪冰期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们认为,冰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季节性和年际波动等气候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太阳辐射强度等外因也对气候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然而,冰期的具体形成机制尚不为人类所完全了解。
冰期的存在对于地球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冰期期间,地球的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海平面下降、河流水量增加等都是其影响的结果。
另一方面,冰期也对人类的生活和进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类的祖先——早期智人和现代人类在冰期时期需要面临寒冷的气候和资源的匮乏。
因此,他们必须学会适应并应对这些挑战。
这也促使人类发展出更加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工具,为我们今天的文明进程奠定了基础。
要研究第四纪冰期和古气候变化,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核心样本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钻取冰川、湖泊和海底沉积物等样本,得到了有关古气候的信息。
根据这些样本,科学家们可以分析其中的古气体组成、沉积物成分和古生物遗骸等内容,从而了解到古代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
此外,地质学、地貌学和古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果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古气候信息。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了解到了第四纪冰期和古气候变化的一些重要发现。
成都平原区第四系研究的一些思考

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成都盆地(平原)第四系专题研究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成都盆地(平原)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南缘接合部位,东至龙泉山西麓,西缘龙门山前山之边,南抵总岗山西北坡,北东濒临川中红层丘陵区,为轴向呈NE30 ~40 展布盆地,面积大于达8400km 2。
目前开展的龙门山地区5 幅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区覆盖了其中的大部分地区。
成都盆地(平原)晚新生代,主要是第四系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东南缘龙门山脉大幅度抬升,盆地边缘急剧下降,形成了一套厚度较大、成因类型多样的第四系堆积物。
长期以来,对成都盆地(平原)第四系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成因类型、新构造运动的方式及特点以及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受到工作的目的和水平、地质理论与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成都盆地第四系研究中还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四系的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化、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与成都盆地形成演化的关系以及盆地内部新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及隐伏断裂对盆地形成发育的控制与影响,以及断层的活动性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的研究。
本次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查明成都盆地第四系的组成特征、形成年代、成因类型、新构造远动的特征等,揭示第四系地层中蕴含有第四纪环境变化的丰富信息。
二、研究现状对成都盆地第四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李春昱等调查四川地文、地形时,就涉及到成都平原,侯德封等(1939)曾针对四川盆地内的“阶段地形” ,归纳划分出六个地文期。
此后,李承三等亦作过类似调查与划分。
解放后,对成都平原的地质调查日渐加强,不少单位进行过晚新生代地质范畴的专题研究。
其中主要的有四川盆地第四系调查(刘兴诗等)、成都平原水文工程地质勘察(成都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成都地质学院)、成都地区地震烈度调查等。
对盆地成生时间、形成机制、堆积层的时代归属和成因类型、新构造运动等方面提出过不同的见解。
论述第四纪中国新构造运动及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论述第四纪中国新构造运动及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摘要:新构造运动和第四纪均属于离人类出现最近的地质时期,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分布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分别阐述新构造运动及第四纪气候变化对生物特征与分布的影响。
关键字:新构造运动、第四纪气候、地貌、生物特征及分布特点新构造运动是第三纪以来所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新老构造运动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新构造运动具有许多不同于老三纪以前构造运动的特点,如:新构造运动的结果可由现代地形及各种现代外力作用的地质现象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来[1]。
1、新构造运动的特征与主要类型自新第三纪以来中国的新构造运动存在着明显的间歇性特点,即强烈的活动时期与相对宁静的时期交替出现。
主要表现为:(1)地貌发育的阶段性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与相对宁静的震荡性交替,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多旋回地貌、如多层夷平面、多级洪湖台地、多级河流阶地、多层溶洞等。
(2)第四纪沉积的间断与韵律性沉积物的韵律性主要表现在粒度和成因类型的有规律更替两个方面。
沉积物由下往上粗→细的变化,粗粒沉积反映新构造上升引起地形的切割和起伏增大,细粒沉积则与随之而来的地壳相对宁静阶段地形的夷平阶段一致。
(3)断层的间歇性活动大量活动断层呈现活动→平静→再活动的历史,是新构造断裂活动的普遍规律。
如我国贺兰山东麓山前断裂,全新世以来曾发生过四次快速错动事件(4)地震活动的韵律性我国历史地震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本世纪地震活动都呈现明显的韵律性。
自1897-1980年来我国曾出现过四个地震活跃幕,即1897-1912年、1920-1937年、1946-1957年、和1960-1980年。
(5)火山活动的多期性我国东部新生代活动火山自始新世以来,可划分为三期,分别为早第三纪、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火山活动。
其中晚第三纪是中国东部火山活动的高潮期,第四纪火山活动则是新生代火山活动的尾声阶段[2]。
第四纪研究-第五章 第四纪气候变迁的标志

第四纪气候波动的标志
二、岩石学标志 (1)颜色
• 紫
暖
22
颜色、成分、 结构、构造等 橙 黄 灰
冷
红
二、岩石学标志 (2)成因类型
表 11-4 主要的岩石学气候标志 气 候 沉 积 物 类 型 寒 冷 温 暖 干 旱 湿 润 冰碛物、冰筏碎屑沉积、冰川漂砾、冰水沉积、洞穴角砾堆积、寒冻风化角砾 红粘土残积层、古土壤、珊瑚礁堆积、海滩岩、钟乳石 风成沙、黄土、盐湖沉积、苏打湖沉积、洪积物 淡水湖沉积、河流沉积、沼泽沉积、钟乳石
37
O18/O16__高 O18/O16__低
38
加勒比海沉积物(Emilliani,1955) 神农架三宝洞石笋氧同位素
南极冰芯
北大西洋沉积物
五、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2)碳同位素
12C和13C
39
有机碳 无机碳
C C − 12 12 C样 C标 13 δ C= × 1000 13 C 12 C标
四、地球化学标志
31
四、地球化学标志
• B、粘粒分子率:SiO2/Al2O3、SiO2/Fe2O3
比值低——湿热、比值高——干冷
32
砖红壤
红壤
黄壤
硅铝率:SiO2/Al2O3 1.5-1.6 C、古温度和古降雨量计算
2-2.2 2.3-2.7
主要利用Fe3+/Fe2+的比值。
t=T+(TM)/X或t=-2T+Tm/X
一、生物学标志
2、哺乳动物化石标志
19
(1)典型类型分析
象
田鼠
根据哺乳动物生活的 气候特征,可划分为 不同的类型
表 11-3 第四纪常见的哺乳动物化石与气候的关系 类 型 草原型 生 态 型 森林型 哺乳动物的种类 田鼠(Microtus)、 鼢鼠(Myospalax)、 毛足鼠(Lasiopodomys)、 鼠兔(Ochotona) 、 马(Equus)、驴(Equus hemionus)、牛(Bos)等 灌丛型 刺猬(Erinaceus)、鼩鼱(Sorex)、狐(Vulpes)、獾(Meles)、鼬(Mustela)、獐 (Hydropotes)、鹿(Cervus)等 松鼠(Sciurus)、 虎(Panthera tigris)、 熊(Ursus)、 象(Elephas)、 犀牛(Rhinoceros)、 水牛(Bubalus)、野猪(Sus scrofa)、麂(Muntiacus)等。 荒漠型 大耳猬(Hemiechinus auritus)、小沙鼠(Gerbillus)、沙鼠(Meriones)、五趾跳鼠 (Allactaga sibirica)、骆驼(Camelus)等 喜干型 气 候 型 喜冷型 田鼠(Microtus)、 鼢鼠(Myospalax)、 毛足鼠(Lasiopodomys)、 鼠兔(Ochotona) 、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yi)、驴(Equus hemionus)、牛(Bos)等 喜湿型 水獭(Lutra lutra)、水牛(Bubalus)、象(Elephas)、犀牛(Rhinoceros)、河马 (Hippopotamus)、水鹿(Cervus unicolor)等 东北狍(Capreolus manchuricus)、猛犸象(Mammuth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鼠兔(Ochotona)等 喜暖型 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巨貘(Megatapirus)、剑齿象(Stegodon)、大熊猫 (Ailurus)、竹鼠(Rhizomys)、豪猪(Hystris)、水牛(Bubalus)、象(Elephas)等 北方型(古北界) 田鼠(Microtus)、鼢鼠(Myospalax)、鼠兔(Ochotona) 、猛犸象(Mammuthus)、 地理型 南方型(东洋界) 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牛(Bos)等。 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巨貘(Megatapirus)、剑齿象(Stegodon)、水牛 (Bubalus)、象(Elephas)、大熊猫(Ailurus)、竹鼠(Rhizomys)、豪猪(Hystris)等
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其地质运动的影响(精)

第四纪气候变化及其地质运动的影响一、第四纪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其影响第四纪的构造运动,主要是延续第三纪以来且一直进行的型构造运动,及第四纪的大冰川运动.其影响即为新构造运动和冰川运动的影响。
李四光1934-1937年研究庐山冰川,《冰期之庐山》,认为中国第四纪时期存在冰川运动。
划分为几个冰期: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后人在庐山冰期之上增加了大理冰期.其证据主要有大坳冰斗、王家坡U形谷、漂砾等。
庐山冰期(Q 3: 分布于山上黄色泥砾,砾石擦痕少,近源,冰蚀地形保存完好.大姑冰期(Q 2:山上、山下均有红色泥砾冰蚀、冰碛地形均有保保存。
鄱阳冰期 (Q 1:分布于山下,山麓冰川,绛紫色泥砾,冰碛物坚硬。
古冰川研究的内容:1、冰川证据(遗迹的研究地形,沉积物,化石:提供气候条件 2、成冰条件(古冰川的研究气候条件:全球降温期、凉夏气候地形:雪线高度、坡度积冰区面积:ARR>0.6,形成冰川中国新构造运动同时也表现出继承性与新生性的特点。
新构造运动继承了老构造运动的方向和性质等特点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外动力,能够系统地或成套地追索其作用过程的,在时间上很难越出晚第三纪,多数是在上新世晚期到第四纪。
中国地貌的平面分布格局是燕山运动奠成的,而今天的地势高差却是新构造运动时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尤其第二幕运动造成的,其对中国西部的影响远远大于东部。
新第三纪及第四纪堆积物大部分分布于现在地形的低洼处,如平原及山间盆地等,而这些地区大部分是新构造的下降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反映在沉积物的岩相结构上,如平原区河流冲击层中,一个河床相与河漫滩组合,是地壳一段稳定时期的产物。
大陆内也有许多新构造活动区。
中国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吉林长白山和云南腾冲等是第四纪火山活动区,京津唐、川西、云南等则是地震多发区。
青藏高原现今的地貌,也是新构造运动造成的,被视作地球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的大面积隆起对大气圈环流、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行都有重要影响。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一、前言三叠纪是全球范围内一次较为显著的生物灭绝事件,同时也是陆地植被演化与环境变化的一次重要转折期。
而根据之前研究表明,中国四川盆地的三叠-侏罗纪之交也经历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
所以,本文旨在阐述四川盆地东部三叠-侏罗纪之交的沉积环境与陆地古生态变化。
二、研究背景1. 地理背景四川盆地是内陆沉积盆地,整体地形隆起平稳,分布广泛。
在三叠纪晚期时,四川盆地处于川西构造旋回形变带,因此,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盆地的沉积层不断变化。
2. 沉积背景四川盆地在三叠纪后期到侏罗纪早期,进行了多次的深浅水相交替沉积,主要受盆地沉积环境以及区域性构造作用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多数是以陆地向海相转化为主。
3. 生物群落在盆地内部居住着多种生物群落,地区上有飞蜥、异齿龙等爬行动物和望琴鱼等海生生物。
同时,植物群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盆地内部进行着生物演化,逐步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
三、研究结果1. 沉积环境变化(1)三叠纪末期沉积环境在三叠纪晚期,四川盆地东部主要以砂岩为主,沉积相为陆相及浅海相。
其中,上三叠统的龙马溪组,由于地区的复杂构造作用,使得其盐类沉泥、湿地等浅水沉积环境得到改变,逐步向海生环境过渡,开启了东中国陆缘的海相沉积。
(2)侏罗纪早期沉积环境在侏罗纪早期,四川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的程度更深。
其中,下侏罗统的锦阳组以及大成组与三叠统的接触关系密切,是陆相向海相转化的关键。
(3)侏罗纪早期-中期沉积环境在侏罗纪早期-中期,四川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程度更加深刻。
逐渐形成了崇山、塘坝、平原、海湾四大沉积区,沉积环境演化具有地区性特征。
2. 陆地古生态变化(1)三叠纪末期植被演化在三叠纪末期,四川盆地东部的陆生植物群落以红壤原始林组成为主,其中以杉木、杉科为代表种群,还出现了一些蕨类植物和球果植物,这些植物都是乔木型植物。
(2)侏罗纪早期植被演化在侏罗纪早期,盆地内陆向海相转化,植被也有相应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第四纪象化石演化与气候环境关系[摘要] 类化石是我国晚新生代地层中最常见的古脊椎动物化石。
在四川,象类化石也甚丰富,特别是更新世以来的真象科的象化石,在四川绝大部分市、县都有发现和出土。
在前人做过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收集汇总了四川象类化石发掘、研究方面的文章,并对部分实物标本进行了观察和鉴定,拟对四川象类化石的发现、研究状况作一简要回顾。
[关键词]四川盆地晚新生代象类的演化和气候环境关系一、四川盆地的沧桑之变1.1 四川盆地在地球演化史上属于扬子陆台的一部份,古称四川陆台,在地球构造运动上它属比较稳定的地区。
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志留纪,经过大规模的海平面上升侵入陆地,四川陆台不断下陷成海洋盆地;志留纪时期发生了加里东运动,使西部龙门上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9亿年前石炭纪末期,又发生了第二次范围更大的海侵,盆地再次为海洋占领。
二叠纪时,海洋陆地交替,后来形成了著名的松藻天府煤矿。
1.2 三叠纪晚期(距今约2亿年前)“印支运动”使得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海水退去,被海水淹没地区逐渐上升为陆。
由海盆地转为“陆盆地”。
这是四川盆地的雏形。
湖水曾经占据今日四川盆地,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侵的历史。
在“巴蜀湖”时期,气候温暖湿润,蕨类、苏铁、银杏的裸子植物发展茂盛。
在四川形成了一个大的成煤时期。
1.3 白垩纪末期(距今约7000万年前)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了不少大断层。
如西部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华蓥山大断层,依地形把盆地分为了三部分。
古“巴蜀湖”缩小面积仅有2万平方公里。
封闭的盆地地形急剧缩小水面,使气候变得炎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相交替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色砂岩、页岩。
1.4 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200-300万年的第四纪时,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盆地边缘继续上升隆起,呈现现在的四川盆地的面貌。
“四川盆地”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发展演化的沧桑之变。
二、四川盆地象类化石发现及其地理分布《山海经·中山经》中说:“岷山,江水出焉……,其兽多犀象,多夔牛。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古蜀有“犀、象”。
《吕氏春秋·古乐篇》史料中载有殷商时期蜀人作战使用的象军、象阵的记录。
象类化石是我国晚新生代地层中最常见的古脊椎动物化石。
在四川,象类化石也甚丰富,特别是更新世以来的真象科的象化石,在四川绝大部分市、县都有发现和出土。
在前人做过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收集汇总了四川象类化石发掘、研究方面的文章,并对部分实物标本进行了观察和鉴定,拟对四川象类化石的发现、研究状况作一简要回顾。
2.1四川盆地象类化石出土简况四川的象类化石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发掘、研究的时间也较早。
早在19世纪,英国外交官斯温霍在重庆附近发掘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材料(包括剑齿象化石),交给英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r.owen)研究。
欧文于1870年发表了《中国化石哺乳动物》一文。
这也是我省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有关象化石的文献记载。
在我省万县盐井沟的三叠纪石灰岩溶洞中,1921—1925年美国学者谷兰阶(w. granger)采集了一批保存相尖完整的象类化石。
这批化石材料由马修(w.o.matthew)和谷兰阶1923年初步研究后发表。
1953年,美国古生物学家科伯特(e.h.colbert)和荷兰的何尤(d.a.hooijer)对万县盐井沟的象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1939年,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描述了采自万县地区的厚齿象化石,地质时代为晚上新世(?);1950年杨钟健、刘东生在《四川歌乐山哺乳动物群》一文中描述并研究了重庆歌乐山龙骨洞的剑齿象和纳玛象化石标本;1951年奥斯朋研究了万县盐井沟的厚齿象化石,取名为褶齿厚齿象;1951年修筑成渝铁路时在资阳县黄鳝溪大桥的桥墩工程中发掘了13种哺乳动物化石及古人类头骨化石,斐文中对剑齿象化石作过详细研究和对比;1959年周明镇报导了采自潼南县的剑齿象化石;同年,周明镇研究了巫山县的嵌齿象化石,并定名为扬子江嵌齿象;1974年周明镇、张玉萍在《中国的象化石》一书中对四川的剑齿象化石作了系统的描述和分类;1972年成都地质学院博物馆在乐至县团结公社水库大坝的施工中发掘了长3米的东方剑齿象门齿,这是我省发现并展出的最长的象门齿化石;1980年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罗伦德等师生在华蓥山一带的合川县三汇坝、重庆北碚文兴场分别发现了东方剑齿象化石并予以报导;1981年成都地院研究生游天星在川南筠连县镇洲乡灯杆洞、拱猪洞和古蔺县云山乡的长沟洞分别采集了数量较多的东方剑齿象及纳马象化石臼齿并进行了研究;1984年何信禄在《四川脊椎动物化石》一书中描述了采集德阳黄浒镇的一剑齿象新种—拟高冠剑齿象;198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宗冠福首次在盐源县发现了乳齿象化石,定名为盐源中国乳齿象,将产乳齿象化石的地质时代定为早上新世 ,这是我省目前已知地质时代最老的含象化石层位。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生物系、重庆自然博物馆、四川考古队和一些地质调查单位都对四川境内出土象化石进行过察看和研究。
2.2 四川象类化石产地地理分布三、四川盆地气候环境因素和象类演化第四纪的地质研究中,化石哺乳动物常被用来作为了解更新世气候变化的依椐。
第四纪冰期中曾经出现过4次亚冰期和3次亚间冰期,它使生物界和古地理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
总的来说,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山地发育冰川,而盆地内部受此影响较小。
盆地中出现过气候寒冷和温暖交替出现,所以保存了大量古老植物的属种和动物的多种类型,所以保存了大量古老植所以保存了大量古老植物的种属和动物的多种类型,因南北走向横断山脉,便于植物北上南下,相互混杂融化使四川盆地走向同时期动植物组成成份十分复杂,如:①植物:高等植物约300科,1860属;约10000种左右;被子植物仅次于云南省居中国第二位;裸子植物种类居全国第一;②脊椎动物有1229种,占全国约1/4,珍贵、稀有动物种类和国家重点保护类型全国359种,四川省133种,占全国37%左右;所以,从植物分带的多样性和动物种类繁多,可以看到盆地内第四纪气候基本以潮湿和温暖为主导型的。
1.早更新世(约200~73万年):这段时间,全球气候非常寒冷,冰土发育,气候比现代低10-8℃,植物为川云杉、冷杉为主的针叶林,较为寒冷气候。
这一时期的象化石在盆地内还未发现,仅在盆地边缘有乳齿象生存,即1988年发现的盐源中国乳齿象化石,1959年在巫山发现的扬子江嵌齿象和1974年在万县发现的厚齿象等;与我国华北同时期出土的象化石相比,它们的共同特征为象的个体要小一些,牙齿齿脊数目少,齿脊一般为五排,乳突较大,可见中裂沟。
主齿柱和副齿柱部位明显,反映了象化石的原始性。
从这几处零星的化石出土地来看,地理分布靠盆地东、西边缘。
2.中更新世:(约73万年~20万年)这一时期气候比较温暖,气温比现在低约3—5℃,早期属针叶林—阔叶林带,这一时期四川盆地内生存比较原始的乳齿象、嵌齿象已经绝灭。
在两次冰期中间,有一次气温相对温暖的亚间冰期;在这一温暖时期,真象亚科的剑齿象类迅猛发展,迁陡到四川盆地各个地方并繁衍发展。
它们个体由小变大,从类型上看也出现了多种类型种属的剑齿象,如类象剑齿象,拟高冠剑齿象和师氏剑齿象等等。
从盆地近几十个县、市出土的剑齿象化石看,化石数量中众多,类型较繁,特别是四川万县盐井沟的洞穴中,出土了十多个完正剑齿象标本。
在这一时期,剑齿象在四川得到空前的发展,并在20多处市、县发现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存在。
中-晚期,真象类的纳马象也迅速成长起来,亚洲象开始出现并壮大发展。
3.晚更新世(约20-1万年)第四纪冰期为大理亚冰期(12-1万年)初期气候较冷,晚更新世中晚期,气候由冷变暖,属针、阔叶林混交环境。
.这一时期四川盆地的象化石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晚更新世中、晚期,气候逐渐变暖,迎来了剑齿象持续发展,纳马象和亚洲象共同发展时期。
到晚更新世晚期冰期结束时,四川盆地剑齿象类及纳马象类都绝灭了,只有亚洲象还顽强地生存下来。
考古资料显示距今3000-5000年还有亚洲象生存。
结束语:四川盆地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在亚冰期和亚间冰期之间相互交替期,它们约以10万年为一个冷暖周期。
气候较温暖,象类演化逐步加速发展,气候寒冷,则象类生存发展困难。
中-晚更新世时期,盆地气候转暖,针阔叶林混交植物比较茂盛,迎来了四川象类进化和演化的大好时机,特别是剑齿象类,地理分布也比较广泛。
更新世晚期剑齿象、纳马象绝灭。
亚洲象发展延至新石器时代。
参考文献:[1] 何信禄四川脊椎动物化石,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 周明镇、张玉萍中国的象化石 , 科学出版社,1974[3]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中国的第四纪研究 , 科学出版社,1985[4] 裴文中、吴汝康资阳人,科学出版社(甲种专刊)1957[5] 王正新四川广元剑齿象化石新材料,地质科技管理1994[6] 王正新四川象类化石研究简况及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分布,地质科技管理,1990[7] 王运生等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8] 周明镇哺乳动物化石与更新世气候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1963[9] 宗冠福四川盐源盆地哺乳类化石及其意义古脊椎动物学报,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