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部湿地松人工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基于SPEI的四川省盆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基于SPEI的四川省盆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张菡;张喜亮;李金建;王明田;麻泽龙【摘要】基于四川省盆地区1961-2012年57个台站逐月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盆地区近52 a季节性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在季节性增暖和少雨趋势协同作用下,盆地农区春夏秋冬四季干旱化加剧,其中秋季增温率达0.154℃·10 a-1,且降水以15.22 mm·10 a-1的速率减少,干旱化趋势在四季中最为显著.(2)对比不同等级的干旱,秋季中旱站次的增加趋势最为突出;从1990 s后期开始春夏秋冬四季重旱和特旱站次大体上呈增加趋势,极端干旱灾害影响扩大.(3)四季盆地区域干湿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盆西平丘区、盆中丘陵区和部分盆南缓丘区是季节性干旱化倾向较为明显、干旱影响面积较大的地区,需要加强防灾减灾措施,以规避干旱事件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8(036)005【总页数】10页(P242-250,256)【关键词】季节性干旱;SPEI指数;时空分布;四川省盆地区【作者】张菡;张喜亮;李金建;王明田;麻泽龙【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72;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四川成都610072;浙江省湖州市气象局,浙江湖州313000;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成都610225;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72;四川省气象台,四川成都610072;南方丘陵区节水农业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6;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2.3盆地农区是四川省最重要的种植业区,四季皆有农作物生长。
但盆地多丘陵,多数坡台耕地土层瘠薄,不耐旱,同时蓄引水困难,很大程度上仍以“雨养农业”为主;加之降水时空差异大,农业季节性干旱成为盆地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制约因素[1-3]。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湿地松人工林是指以湿地松为主要树种,结合其他次生树种,通过人工种植和管理形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在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有着丰富的植被生物多样性,这些植被对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等方面,探讨其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一、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包括了多种植物,主要分为草本植物、灌木和小乔木等。
在草本植物中,有着大豆草、铁芒草、独脚金等多种物种,它们分布在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形成了丰富的地被植被。
在灌木和小乔木方面,有着野蔷薇、山楂、山茱萸等多种物种,它们在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生长茂密,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植被资源。
二、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群落结构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群落结构复杂多样,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不同的互补和竞争关系。
在草本植物方面,它们通过地下茎、种子扩散和克隆等方式进行繁殖,构成了多层次、多结构、多类群的植被群落。
在灌木和小乔木方面,它们通过幼苗生长、枝条伸展和根系扩展等方式,形成了丰富的立木层和灌木层,为整个湿地松人工林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多样性和稳定性。
三、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功能特征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在生态系统中有着多种功能特征。
它们通过根系的扩展和地下茎的连接,构成了立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层次结构,提供了丰富的生境空间和资源基础。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整个湿地松人工林提供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维持了大气的新陈代谢平衡。
它们还通过根系的吸水和导水功能,为湿地松人工林的土壤水分和养分提供了保障,维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湿地松造林技术试验研究

湿地松造林技术试验研究摘要2004~2008年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的低山丘陵地区的重点林业工程建设中,进行了湿地松引种造林试验。
结果表明:湿地松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胸径、冠幅生长量都明显高于当地传统的荒山造林树种马尾松,表现出良好的适生性和速生性,表明湿地松适宜于在该区低山丘陵地区荒山造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湿地松;造林;低山丘陵地区湿地松(Piuns elliottii Ehgelm)别名古巴松,原产美国东南部,喜光,对土壤要求不严,早期长生快,干形通直,材质好,在我国有较广泛的引种。
从2004年开始在安康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引种试验研究,拟通过该试验,评价湿地松在该区低山丘陵地区的适应性,为其在该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1造林试验区概况安康市汉滨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巴山之间,属于北亚热带到暖温带的过渡带气候,年平均温度15℃,平均降水量800mm左右,平均日照1 800h。
造林地位于月河以南,凤凰山北麓,属于浅山丘陵地带,为宜林荒山,海拔350~530m,坡度25~32°,土壤为黄棕壤,土层35~50cm,腐殖质0.8~1.0cm,腐化性差。
植被主要有茅草、蒿草、紫藤、七里香、盐肤木等。
2试验方法2.1大面积造林对比试验试验区现存的多为20世纪80年代左右采取“一镢头”的造林方式营造的马尾松人工林,林木生长茂盛。
但由于该区是马尾松分布的北缘,马尾松在后期表现出干性差、生长慢、病虫害多等问题,特别是在近年来的工程造林中,栽植的马尾松裸根苗成活率较低,往往栽了补,补了再栽,影响了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
因此,在2004年汉滨区恒口镇133.3hm2的工程造林中,笔者引种湿地松,栽植在柳树沟作业区,面积66.7hm2;并在与其立地条件相同且位置相邻的五根树作业区营造马尾松林66.7hm2,采取相同的作业方式,进行对比试验。
2.2造林作业方式2004年夏季开始整地,采取穴状整地,三角形配置。
湿地松中幼林抚育样地监测分析

湿地松中幼林抚育样地监测分析苗婷婷;张文斌;吴中能;刘俊龙;曹志华;孙慧【摘要】本文以湿地松中幼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割灌除草和间伐两种抚育方式对林分胸径、树高及蓄积量的影响.连续3年监测结果表明,采取割灌除草和间伐措施的样地林分生长情况都好于对照.割灌除草处理间对胸径有极显著影响(P=0.005 9<0.01),对单株材积有显著影响(P=0.031 1<0.05);不同监测时间对胸径有极显著影响(P=0.000 1<0.01),对树高也有显著影响(P=0.014 6<0.05),对单株材积有极显著影响(P=0.001 6<0.01).间伐处理间对胸径有极显著影响(P=0.002 2<0.01),对树高没有显著影响(P=0.065 3>0.05),对单株材积也有显著影响(P=0.028 3<0.05);不同监测时间对胸径有极显著影响(P=0.005 0<0.01),对树高也有显著影响(P=0.049 6<0.05),对单株材积有显著影响(P=0.030 9<0.05).两种抚育方式都促进了湿地松中幼林的生长,抚育成效开始显现.试验为安徽省内湿地松中幼林的科学抚育提供了参考依据.【期刊名称】《安徽林业科技》【年(卷),期】2018(044)005【总页数】5页(P3-7)【关键词】湿地松;中幼林;割灌除草;间伐【作者】苗婷婷;张文斌;吴中能;刘俊龙;曹志华;孙慧【作者单位】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肥 230031;安徽省林业厅,合肥 230001;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肥 230031;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肥 230031;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肥 230031;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肥 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3.52010年,国家林业局在安徽省试点开展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项目,截至2017年已经实施了8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湿地松(Pinus serotina)是北美洲东南部地区的一种松树,由于其材料坚硬,纹理优美,被广泛利用于建筑、木制家具和地板等方面。
然而,随着湿地松人工林的日益扩大,对植被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本文旨在研究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以帮助更好地了解湿地松人工林的生态环境。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类型主要包括灌丛和草本植物。
灌丛主要包括了美洲茶藨子(Clethra alnifolia)、沼泽小殊(Viburnum nudum)、美洲丝莎草(Muhlenbergia capillaris)等,而草本植物主要是牛膝草(Eupatorium perfoliatum)、黑果草(Bidens frondosa)等。
这些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对土壤质量要求较低,较为耐旱、耐盐、耐贫瘠等,能够在湿地松人工林的特定环境下存活和繁殖。
1.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调查结果表明,湿地松人工林林下的植被物种较为丰富,其中灌丛类物种数量较多。
而在物种优势度上,牛膝草和黑果草等草本植物表现出较高的优势度,其分布范围较广,数量也较多。
这说明湿地松人工林林下的植被物种丰富度较高,但分布的不均衡程度较大。
2.植被物种多样性通过计算各样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等生态指标,可以得出湿地松人工林林下的植被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尤其是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值较高。
3.空间格局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空间格局主要表现为点聚分布型。
植被的分布往往与生境的差异密切相关,植被类型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变单一,分布格局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三、植被恢复与保护1.采取适当的复育措施,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2.合理利用湿地松人工林,开展生态旅游、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3.加强湿地松人工林保护,控制人类活动对湿地松人工林的影响,减少污染和破坏。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
湿地松人工林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其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十分丰富。
湿地
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种类丰富。
在湿地松人工林下的植被中,常见的植物种类有
草本植物、灌木和小乔木等。
其中草本植物主要包括苔藓、蕨类植物、草本植物等,灌木
主要包括杜鹃、山茱萸、紫杉等,小乔木主要包括山杨、杨柳、松树等。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结构复杂。
由于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环境较为适宜,植被生长
繁茂,因此其林下植被结构比较复杂。
林下植被的层次分明,包括地表层、灌木层和小乔
木层等。
不同层次的植被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密度大。
湿地松人工林的植被生长繁茂,林下植被密度较大。
这种高密度的植被覆盖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也为其他昆虫和微生物提供了丰
富的食物来源,从而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生态功能强大。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对维持生态系统的
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林下植被可以保持土壤的稳定,防止土壤侵蚀。
林下植被可以吸收大
量的二氧化碳,净化空气,改善环境。
林下植被还可以为许多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促
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在
今后的生态保护和森林管理中,应该加强对湿地松人工林的保护和管理,促进其林下植被
的生物多样性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湿地松人工林是指通过人工种植湿地松树木形成的一种人工森林类型,其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是指在湿地松人工林中生长的各种植物种类及其生态特征。
湿地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对于湿地松人工林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将为湿地松人工林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湿地松是一种喜阴、耐湿的树种,在湿地环境中生长良好,因此在我国一些湿地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湿地松人工林不仅对改善湿地环境、保护水源、净化水质有着重要作用,还能够提供优质的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随着湿地松人工林的扩增,其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种类丰富。
在湿地松人工林中,除了湿地松树木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其他植物种类,如灌木、草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等。
这些植物种类与湿地松树木形成了复合立木层,使得湿地松人工林的生态结构更加完整和稳定。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竞争关系较为复杂。
在湿地松人工林中,不同的植物种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它们争夺着阳光、土壤和水分资源。
这种竞争关系不仅影响着湿地松人工林的生长发育,还影响着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和生态结构。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生态功能显著。
林下植被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土壤固碳和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维持湿地松人工林的健康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林下植被还能够为湿地松人工林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有利于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意义重大。
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湿地松人工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
保护湿地松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对湿地松人工林生态功能的有效维护,还是对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
四川盆地北部湿地松人工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e i t l tt n n mi o l t n a esn . e rs l h w h t ( ) e a ea ea l o i pa ai so c ci e i l sao s Th eut so e ta: 1 Th vrg i l ti n o r ma l s d r
n t rd al i ra e wi t ed s e dn eg ti h a t a d i g a u l ce s t h ec n ig h ih n t ed y i n t e fr t b ti h ih , yn d h me i h o e , u t eng ti s n t
eie biul mot f h i a.2 T e irl i u dt r t ht nb el d xs ov s s et i a y () h r eav hmii i f e >ta a , t d o y o t me n d a te y n os o r a n
tmp rt r n a i u ar tmp rt r i o et< t o e o ae ln u h ii u ar e e au e a d m xm m i e eau e n fr s h s n b a d b t t e m nm m r i tmp rt r o et t a n b e l d f rh r r h n e s n p e o e o far tmp r tr e e au ei fr > h to a a . u t emo et e iv ri h n m n n o i e ea ue n s r n o
中图分类 号: 76 ¥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0 6 0 —0 0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27 卷
湿地松原产美国东南部 , 由于适应性强 , 早期生 长快 , 木材质量好 , 松脂产量高 , 所以世界上亚热带 和部分热带地区广为引种 。我国南方已有十多个省 (区)进行了较 大面积的造林 , 取得了良好效 果[ 1] 。 湿地松在我国大面积引种造林后对区域小气候的影 响和环境改善 方面和研究已 有报道 。 刘永 金等[ 2] 对广东省海康县 5 a 湿地松 +大叶相思混交林内光 照强度 、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土壤温度和蒸发量与 同龄湿地松纯林 进行了比较研 究 。 林红军等[ 3] 对 广东省湛江地区的湿地松幼林内光照强度 、空气温 度和相对湿度 、土 壤温度与空旷地 进行比较研究 。 林永标等[ 4] 对广东省鹤山的 14 a 湿地松林内气温 和相对湿度 、土壤温度及其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 垂直变化进行了研究 。目前对湿地松林小气候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广东省范围内 , 而且主要针对湿地松 林对光照强度 、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土壤温度和蒸 发量进行研究 。 鉴于此 ,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湿地 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 在前人观测研究的基础上将 湿地松林对土壤 湿度 、风速 、降水 和 CO2 浓 度等的 影响一并进行观测 , 旨在进一步系统地揭示湿地松 林对小气候的影响作用和湿地松林对研究区环境的 改善作用 , 从而为湿地松的引种造林和研究区域附 近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提供科学依据 。
根据“曲型性 、代表性和一致性” 的原则选择标 准地 , 观测林内距地表 1 .5 m 高度处空气温度和相 对湿度和风速 , 70 cm 高度处自由水面蒸发量和降 雨量 , 以及地表(0 cm)温度 、地表以下 5 cm 、10 cm 、 15 cm 、20 cm 深处土壤温度 、地表以下 0 ~ 20 cm 、20 ~ 40 cm 土层土壤湿度 。 使用仪器包括 T R-71 自计 温湿计 、曲管式地温表 、三杯轻便风速仪 、小型蒸发 皿 、JDZ-1 型数字雨量计 、口径为 30 cm ×100 cm 的 集雨槽 、环 形树 干茎 流雨量 接收 器 。 土 壤湿 度用 105 ℃烘干法进行测定 , 林冠截留雨量为林外降雨量 减去穿透林冠雨量和 树干茎流雨量 得到[ 5] 。 观测 工作在 2003 年 10 月和 2004 年 1 月 、4 月和 7 月进 行 。在每个月份观测降雨 , 并选择 3 d 晴天对除降 雨外的小气候 观测项目进行连续 24 h 观测 , 每 2 h 测定 1 次 。在距林缘 200 m 的空旷地上设置对照进 行比较 , 并在此收集林外降雨量 。2004 年 7 月在标 准地内建立一座 8 .5 m 高的临时气象观测塔 , 从距 地表 1 .5 m 高处每隔 2 m 到林冠层顶安置仪器和大 气采样口 , 观测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风速 、CO2 浓 度的垂直变化 , CO2 浓度采 用 Li-6400 红外气体分 析仪进行测定 。
(1 .四川农业大学生态林业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 , 雅安 625014 ;2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成都 610081)
摘 要 :对四川盆地北部湿地松人工林小气候特征进 行了定 位观测 研究 , 并以空 旷地为 对照揭示 湿地松 林四季 对 小气 候的影响效应 。 研究结果表明 :(1)林内平均气温和 最高气 温均低 于林外 , 最低 温则相 反高于 林外 , 林内一 天 中大部分时间都存在逆温现象 ;(2)林内空气相对湿度高 于林外 , 白 天空气相 对湿度 自林冠 层顶部 向下递 增 , 而 夜 间冠层顶部和 林内下部高 、中部低 ;(3)林内土壤温度 低于林 外 , 而 林内表 层土壤 湿度高 于林外 ;(4)林内 风速小 于 林外 , 且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减 ;(5)林内蒸发量和降 水量小 于林外 , 林冠 层对降 水的截 留率随降 雨量的 增大而 减 小 ;(6)林内 CO2 浓度白天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增 , 而夜间则是林内下部和冠层顶部高 、林内中部低 。 关键词 :湿地松 ;小气候 ;人工林 中图分类号 :S7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5508(2006)03 -0005 -05
第 27 卷 第 3 期 2006 年 6 月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Vo1 .27, No .3 Jun., 2006
四川盆地北部湿地松人 工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
龚 伟1 , 宫渊波1 , 胡庭兴1 , 陈林武2 , 张发会2 , 王景燕Leabharlann , 朱志芳22 结果与分析
2 .1 林内气温的时空动态 2 .1 .1 气温的垂直变化
种是湿地松(Pi nus el liott ii ), 并有极少量的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柏木(Cupressus f unebris)、桤 木(Al nus crenastogyne )、刺 槐 (Robiuia pseudoacacia)成小块状在林缘附近分布 。 林分密度 1100 ~ 1600 株·hm -2 , 平均树高 8 .2 m , 平均胸径 9 .7 cm , 郁闭度为 0 .85 。 1 .2 研究方法
(1 .Sichuan Proovincial Key Laborat ory of Ecologi cal Forest ry Engineering , Sichuan Agricult ural U niversit y , Ya' an 625014 ; 2 .S ichuan Academy of Forest ry , C hengdu 610081)
1 材料与方法
1 .1 研究区概况 实验研究点设在广元市城东 3 km 的碗厂沟 。
碗厂沟是 嘉陵江 左岸的 1 条一 级支流 , 位 于东 经 105。 54′24″ -105。 58′48″, 北 纬 32。 27′51″ -32。 31′39″。地处四川盆地北缘 , 米仓山南麓 , 属于秦巴 山余脉低山暴雨区 , 海拔 515 ~ 835 m , 地势由东北 向西南倾斜 , 为 单面山 , 坡 度 15。 左右 。 气候 受秦 岭和大巴山的影响 , 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多年 平均气温 16 .1 ℃, 极端最高气温 41 .5 ℃, 极端最低 气温 -3 .5 ℃, ≥10 ℃积温 5056 .4 ℃, 无霜期 263 d , 年平均降雨量达 937 .2 mm , 年内降雨分配不均 , 主 要集中在 6 ~ 9 月 , 占全年降雨量的 72 .5 %。 由于 降雨集中 , 常出现冬干 、春旱 、初夏旱 、盛夏暴雨等自 然灾害 。 岩层为侏罗纪砂页岩 , 风化成土速度快 , 土 壤以山地黄壤为主 , pH 值为 4 .5 ~ 7 .0 , 土壤干燥紧 实 , 有机质含量低 , 属重粘土 , 部分地区有紫色土 、冲 积土和山地黄棕壤 。试验地林分是 1986 年 ~ 1989 年营造的水源涵养示范林 , 现存林分乔林层主要树
A Study of Micro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Pinus elliottii Plantations in Northern Sichusan Basin
GONG Wei1 , GONG Yuan-bo1 , H U T ing-xing1 , CH EN Lin-wu2 , ZHANG F a-hui2 , WANG Jing-yan1 , ZH U Z hi-fang2
Abstract :Posit ioning w ere conducted on micro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Pi nuus elliott ii plantations located in northern Sichuan Basin and compared w ith t he bare land to reveal t he effects of pinus el liotti i plantations on microclimate in all seasons .T he result s showed that :(1)T he average air tem perature and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in forest <those on bare land but the minimum air tem perature in fo rest > that on bare land , f urt hermo re t he inversion phenomenon of ai r temperature existed obviously most of the time in a day .(2)T he ai r relative humidit y in f orest >that on bare land , and it gradually increased w it h t he descending height in the daytime in t he forest , but in the nig ht , it w as high on the canopy layer and at t he bot tom of fo rest , and low in t he middle of f orest .(3)The soil temperature in fo rest <that on bare land , and t he w ater content of surf ace soil layer in forest >that on bare land .(4)The wind speed in forest <t hat on bare land and it g radually decreased w ith t he heig ht descending in the forest . (5)The evaporation and precipitation in f orest <those on bare land , and the percentage of rain interceptio n of fo rest canopy decreased wit h the increased at mospheric precipit ation .(6)T he CO2 concentrat ion increased wit h the height descending f rom the canopy layer to the bot tom of forest in t he day time , and in t he night , it was hig h at t he bot tom and on the canopy layer of fo rest , and low in the middle of f orrest . Keywords :Pi nuus elliot tii , M icroclimate , Pla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