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仡佬族

合集下载

仡佬族

仡佬族

(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节,届时要准备鸡、酒、 肉、饭等敬奉山神或土地,认为敬了这些神就会保佑 平安。供品用过以后,就在山上或寨门前聚食。当地 仡佬族人民叫做过年。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这一 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 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仡佬族在贵州分布广泛,特别是在黔中,黔北 各县均有不同数量的分布,语言,习俗差别也 较大,但仡佬族都来源于古代濮人。其习俗任 有一致的相似性。下面就说一下仡佬族的节日:
(农历十月初一) 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祈愿 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还要给牛披红挂彩,打 糍粑挂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寿。
• 仡佬族食粮,住平坝丘陵者以大米、玉米为主,居高 山者以玉米、薯类为主。有“三天不吃酸,人要打捞 窜”之说。糍粑常作亲把祖宗神灵供品,亦为待客和 节日食品。 仡佬族人爱饮酒,多为自酿。先年有咂酒,用时含管 吸饮。 • 筵席常以酥扣(亦称烧白)、昨扣为主肴,俗称“大 水席”。大矸、三桥一带近年盛行“三 幺台”,即 筵席分三台吃完,先酒次茶后饭,或先茶次酒后饭。 坐席多为每桌10人(上下席各2人,左右席各3人)。
仡佬族
仡佬族的族源,大致可分三个时期,即: 濮人-僚人-仡佬族。 远在商周直到魏晋时期,仡佬族先民称 为“百濮”或“濮”。濮人是中国古代 的一个强大族群,遍及中南、西南各地, 贵州的居多。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濮人住的区域纳 入了管辖范围。古书记载,夜郎的主体 居民先是濮人,后是“僚”人。 隋唐到两宋,南宋朱辅《南蛮丛笑》把 “僚”改为“佬”,即成今之“仡佬”。 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人的传统服 饰很有特色,男女 都穿筒裙,裙料由 染色羊毛和麻编织 而成,穿时以裙自 头上贯通而下,故 又名为“通裙” 。

仡佬族文化 仡佬族的傩文化是什么

仡佬族文化 仡佬族的傩文化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仡佬族文化仡佬族的傩文化是什么
导语:仡佬族傩文化,你知道多少?傩戏是远古时代的傩祭活动转变而成的戏剧形式,它是宗教文化和戏曲文化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很多少数民族
仡佬族傩文化,你知道多少?
傩戏是远古时代的傩祭活动转变而成的戏剧形式,它是宗教文化和戏曲文化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很多少数民族都能够看到傩戏的身影,仡佬族人民也非常喜欢傩文化,下面的仡佬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关于傩文化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仡佬族是西南最古老少数民族之一。

仡佬族的居室、服饰、饮食、婚丧礼俗等生活习俗独具特色;仡山大宴“三幺台”每筵席经茶、酒、饭三席而终,味美情浓,是仡佬族接待贵宾的最高礼仪,与道真傩戏一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族的“打篾鸡蛋”、“高台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健身、娱乐一体,技艺高超,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道真仡佬族傩文化是一种发端于远古、以祈福迎祥为目标的文化现象,历史悠久、类型多样,保存完整,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仅其中的傩仪形式,即有冲傩、阳戏、梓潼戏、打保福、和梅山、朝斗、庆坛、酬山、镇宅、谢土、上钱等270余种,可谓异彩纷呈。

近年来,道真县委、县政府十分注重傩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与保护、推介工作,其在外影响不断扩大。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及韩国、日本、美国、巴西、英国等海外专家学者多次与地方有关部门、专家学人开展多课题的国际性合作研究;2008年,“道真仡佬族傩戏”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生活常识分享。

仡佬族

仡佬族


正月初一赶庙会开始至正月十四 仡佬族的年文化 ——过年习俗, 叫过大年,十四夜要大祭,是大 汉族人过年叫“过春节”,仡乡 人 年的巅峰。仡佬人到了二十四 打 过年叫过“仡佬年”。在务川仡 佬乡,从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 、 扫扬尘;三十吃“年饭”贴春联 山 挂灯笼,点燃香烛,焚烧冥钱, 送灶神上天开始到腊月三十叫过 祭祀先祖。 小年。三十夜要小祭,是小 年的高潮。
务川县成立于1987年 务川县位于贵州省东北 部大娄山、东南麓, 是遵义乃至贵州进入重 庆、长江出境的县城之一
人口41万余人,辖10镇5 乡,有民族17个 ,其中 苗族,仡佬族占85% 。
县 境 内 多 系 崇 山 峻 岭 、
溪 流 纵 横 、 银 瀑 飞 溅
林 木 幽 生 、 景 色 迤 逦
素 有 “ 黔 北 多 佳 境 ,
风 是都 “ 丹 物 著“ 砂 在 名 古 思 的 县 州 ” “ “ 仡 ” 的 佬 铝 美 之 矿 称 源 之 。——一座文化古城,蕴含着一千 舞蹈——“弦子舞”蜻蜓点水,前三 后 多年的人文底蕴,龙潭仡佬民族文化村 一,有小勾脚,三步弦,大摇摆,老牛 擦痒,小马摇铃,栽秧 等8种动作。 西南最大的草场 :栗园草场;世界最长 回音壁:灵崖回音壁;独具民族风情的 仡佬盛宴:三幺台、、、
主 诞 生 时 的 情 景 。
仡佬族居住文化
仡 以 所 巨 有 有 还 仡佬族是贵州高原上最为古老的一 佬 “ 居 木 木 石 有 族 干 屋 , 结 结 茅 个民族,有人认为它是“古夜郎” 先 栏 去 上 构 构 草 的后裔。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区。民 民 ” 地 覆 的 的 房 谚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 的 为 数 杉 “ 石 在岩旮旯。” 叶 穿 板 民 特 尺 斗 房 居 色 , 架 房 形 以 ” 式

仡佬族的介绍

仡佬族的介绍

仡佬族的介绍仡佬族[gē lǎo zú] ,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语崇拜祖先,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

历史学界一致认为仡佬族的族源和古代“僚”(读音为老)人有关。

在住房、服饰、饮食、丧葬和穿耳等风俗习惯上,也保留有大量与古代僚人相似的特征。

比如贵州普定县窝子乡和高阳乡的仡佬族,到十九世纪末仍然还保留有“打牙”习俗。

古代僚人很早就在中国西南地区生存。

在汉代建立牂牁郡以前,这里已有若干个部落集团,而以夜郎最为强大。

公元3至5世纪时,由牂牁迁入四川的僚人,编入了封建国家的户籍,并且向封建王朝缴纳赋税。

公元5世纪时,他们已能制造金属的矛和盾、刺鱼工具和铜爨等等,并用麻类纤维织成细布。

7世纪以后,四川僚人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僚布的质量很好,成为必须上缴给封建王朝的贡品。

直到宋治平年间(11世纪中叶),有的僚人领主还霸占大量土地,拥有数千户依附农民,成为割据一方的封建势力。

文化信仰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

有本民族专司祭祀、祈福求寿、退鬼、超度亡灵的巫师。

仡佬族人创业、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衣食住行与山林息息相关,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有些人家对古树巨石顶礼膜拜,正月十四和三月初三皆献酒、肉、糍粑祭奠,祈保子孙安康。

每逢旱、涝、病、虫灾,便挂善募捐,请道士设坛打醮作法事,祈祷诸神禳灾保平安。

住处附近山林中最大最粗的那棵古树常会被作为神树来祭祀和崇拜。

一旦选定后,则要对该地区实行封山,禁止任何不当的行为,包括禁止砍树和放牧,这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的植被资源,维持了生态环境。

语言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

在语音系统上接近苗语,在语音、语法上有个别现象又近壮、侗语。

它与苗瑶语族语言和壮侗语族语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词。

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把仡佬语族看成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较合适,其名称可以叫僚语族或仡佬语族。

仡佬语分四个方言,习惯上称为“稿方言”、“哈给方言”、“多罗方言”和“阿欧方言”。

仡佬族历史故事

仡佬族历史故事

仡佬族历史故事仡佬族是中国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居住在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省份。

他们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下面我们来讲讲仡佬族的历史故事。

传说仡佬族先民是水神的后代,曾经生活在一个没有阳光的世界里。

后来,水神鲤鱼带着他们穿过九九八十一道波涛,来到了阳光照耀的世界。

仡佬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民间故事叫做《白布幸福》,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姑娘与一个农夫的爱情故事。

姑娘很爱农夫,但家里却订了别人的婚约,她不得已同意婚约。

农夫伤心欲绝,决定离开家乡。

姑娘送农夫到山腰,为他拆下自己身上的白布,包着他的行李,说:“带上我的幸福走吧。

”农夫感动落泪,带上白布飘然而去。

后来,农夫在外面走走,经历了很多困难,终于成了富翁。

他回到家乡,把财富与幸福都带给了那个已经成为别人妻子的姑娘。

故事传颂至今,成为仡佬族民间文化的珍贵瑰宝。

仡佬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

他们的舞蹈通常表现出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场景和节日庆典的喜庆气氛。

例如,春节期间,仡佬族男女青年会手牵手组成长蛇舞,在山区里欢快地跳舞,表达出人们对生命、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另外,仡佬族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如織布、绣花、编竹器等。

在这些手工艺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蓝印花布”,这是一种用天然植物染色、印制而成的布料,具有浓郁、深沉的民族风情。

每一张蓝印花布都是手工打造的,蕴含着仡佬族人的热情和勤劳。

仡佬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礼习俗,叫做“捉对”。

新娘在前往婚礼现场的途中,要被众多未婚男女拦截,起初新娘会拒绝他们的追求,但随着新娘相处的时间,她最终会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等待多年的男子。

当新娘和这个男子自愿定情后,两个人就可以正式举行婚礼了。

仡佬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承,独特而宝贵,寓意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多元、和谐的社会环境。

56个民族——仡佬族

56个民族——仡佬族

56个民族——仡佬族简介仡佬族散居贵州、云南、广西及越南等地,被后来民族如汉族等称为“仡佬”,“老户”,“土人”,“土蛮”等。

居住地降水丰富,气候温暖,适合开展农业等多种经营活动。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语音特点上接近苗语,但同源词接近壮侗语,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仡佬族与苗族长达1000多年的交流历史造成的。

仡佬语过去被认为属汉藏语系,国外也有人认为属于澳泰语系,而且从仡佬语独立的数词系统来看,应是澳泰语系里最古老的支系之一。

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过去无定论,但目前国内国际普遍认为属于壮侗语族,构成一独立的语支仡央语支。

壮侗语族的归属,国内一般认为属于汉藏语系,国外也有认为其是独立语系或澳泰语系的。

目前也只有少数老人(6000人左右)通仡佬语。

仡佬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由口传文学(如古歌)传承。

目前已经出版了仡佬语注音和汉语对照的《叙根由》。

仡佬族吃苦耐劳,忠勇善战,在历史上常被征募当兵打仗做先锋,明嘉靖年间被征调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渐江王江泾(今嘉兴县北)战役中立有战功。

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黔西南仡佬族地区时,曾留下部分伤病员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养伤,受到群众全力掩护,未遭到反动派的杀害。

在建国初的剿匪斗争中和抗美援朝运动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应有贡献。

历史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葛僚”、“僚”、“仡佬”,“土蛮”等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与古代居住在今贵州一带的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

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

“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

仡佬族

仡佬族

学院:护理学院班级:143 学号:20144840352 姓名:张骞凯仡佬族介绍一、起源仡佬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地区,仡佬族同时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二、分布地及地理特征1、种族分布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括遵义、仁怀、安顺、关岭、普安、清镇、平坝、黔西、大方、织金、金沙、贞丰、晴隆、六枝、水城等20多个市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马关、富宁等县。

3、地理特征仡佬族及其先民起初大都居住在群山之间的一处处平畴、谷地上。

仡佬族的住地,大多交通不便,地少而土瘠。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高于全国平均数,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三、宗教信仰仡佬族及其先民在历史上广泛地存在着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观念意识,其信仰崇拜主要表现为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为内容的原始宗教。

四、民族文化特色语言-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目前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

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族、布依语等多种语言。

仡佬族民间流传有诗歌、谚语等口头文学。

节日-三月三山王菩萨生日。

八月节: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仡佬节、吃虫节、吃新节、敬雀节、祭山节、抢春水、六合宴等。

戏曲-傩戏,由原始的巫术活动演变而来。

高台戏,以搭简易高台演出而得名。

舞蹈-踩堂舞,又叫踩台舞,是居住在我市茅坝镇哑塘等地的仡佬族人民的一种丧葬仪式,尤以哑塘仡佬民族点一带最为盛行。

民间工艺—雕刻:务川仡佬族的木雕、石雕历史悠久,造型生动,写实写真兼备,装饰性。

剪纸:民间较为普遍。

图案诸如花鸟、鱼虫、家禽、走兽、龙凤、山水等。

少数民族仡佬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少数民族仡佬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少数民族仡佬族民俗文化
$number {01} 授课人:XXX
日期:XXX
科普介绍
目录
➢ 仡佬族概述 ➢ 仡佬族的传统习俗 ➢ 仡佬族的艺术文化 ➢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 ➢ 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01
仡佬族概述
仡佬族的历史起源
起源传说
仡佬族起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与古代的僚、俚、骆越等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 关系。他们自称为“仡僚”、“仡佬”,是西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仡佬 族民俗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一些 技艺和习俗逐渐失传,需要采取措施 加以保护。
促进仡佬族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措施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01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仡佬族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
意识,引导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培养传承人才,建立传承机制
02
通过建立传承机制,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确保仡佬族民俗文
化后继有人。
结合旅游开发,促进传承发展
03
将仡佬族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通过旅游推广和传播仡
佬族民俗文化,促进其传承发展。
THANKS
02
仡佬族的传统习俗
仡佬族的婚礼习俗
提亲
由男方家族派人到女方家提亲,通常会带上一份礼物以示诚意。
订婚
在双方同意后,男方家会派人到女方家订婚,并送上一份彩礼。
结婚
在结婚前,男方家会派人到女方家担礼,包括酒、肉等物品。结婚当天,男方家会安排一队人去 女方家迎亲,女方家则会安排一队人送亲。在新郎新娘拜堂后,会有一场盛大的宴席,称为“酒
仡佬族的语言文化
语言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属于汉藏语系,但随着时 间的推移和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很多仡佬族人已改用汉语为 交流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老的仡佬族
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聚居在贵州省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人口57.94万。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节庆、礼仪食俗、传统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

一族源迁徙
仡佬族是贵州的古老民族。

与古代的“濮”、“像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商、周、西汉时期,始有“百濮”或“濮”的称谓,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称“濮”“僚”或“夷僚”。

隋、唐以后,则称“仡僚”、“葛僚”、“革僚”等,解放以后统称仡佬族。

毕节境内的仡佬族,多是在清代中叶以后因躲避灾荒或经商等原因陆续由邻县迁入。

有高、刘、陈、张、赵、余、李、龙、杨、金、王等11个姓氏。

分布在普宜、朱昌、阴底、鸭池、燕子口、龙场营等乡(镇)及毕节城区。

二、语言文字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

作词头,“把”(ba+)没有独立的单一文字。

作词尾,由于长期与其它民族交错杂居毕节境内仡佬语的特点,现在能讲本民族语言人已经很少,日常生活中均通用汉语。

三、居住环境
境内仡佬族居住之地,多在边远高寒山坡地带。

住房的结构和建筑材料,大体与邻近的汉族族相仿。

住房一般分三间,中间为堂屋,不住人,两边为卧室和厨房。

山地以茅草土墙居多。

少数在坝区的,为木板结构的瓦房。

个别特别贫困的,住的是树条、树枝等编织成的“篱笆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仡佬族的生活条件也随着不断改善,砖墙平房代替土墙茅草的逐年多起来了。

四、饮食嗜食
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

农作物以玉米为主。

也种植水稻、小麦及其它作物。

饮食以玉米为主,辅之以大米、小麦及蔬菜类。

仡佬族对糍粑特别爱好,逢年过节,走亲串戚,婚丧嫁聚以及追荐祖先等场合,都要打上糯米糍粑。

仡佬族爱饮酒,有宾客来家,必置酒盛情招待,无酒则觉得脸上不光彩。

清《大定府志文微五》“……古……传至把幕腊,男女好饮,饮必酩弗已,一卧数日方起”的记载。

古代,仡佬族盛行饮咂酒,所制咂酒,是将粮食蒸熟后,拌上药曲放入坛内,严加密封,待年节喜庆日款待宾客时,去封开坛,用泡木筒或空心细竹杆插入坛中,先宾后主,先长后幼,一一吸饮,边饮边掺水,使酒水与坛口保持一样齐。

五、服饰
古代的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用布一幅围于腰际,无褶皱,有如桶状,谓之“桶裙”。

原料有布的,有羊毛的,各地桶裙长短不一,颜色各异。

妇女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也有穿长衣的,有的在短衣外罩前短后长的无袖长袍,质料有葛、麻、羊毛、棉布、丝等,脚穿勾尖鞋。

男子多穿对襟短衣,无论男女皆“科头”,即不戴冠巾,但有些女子“以青线扎发而束之,青布为袋以括发,加海巴(即海贝)其上火饰”。

近代以后,男女服饰皆同于汉族。

六、婚姻
仡佬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多为父母包办婚姻,以姑表或姨表亲占多数,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同宗不开亲。

仡佬族说亲,由男家委托一亲戚带上礼物到女方家去做媒,如果男女双方“八字”相投,则可订亲。

婚期由男方择定。

结婚之日,新娘要步行到夫家,但不与新郎同宿。

三天后,新娘与送亲人一道返回娘家,住上两三个月,再由男方请人将新娘接回,这才正式建立夫妻关系。

解放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深人人心,仡佬族的婚姻观念和状况有了很大改变,自由择偶的越来越多,与其它民族联姻的也不少。

七、丧葬
仡佬族的丧葬习俗颇具民族特色。

当老人病危时,要请本民族
“道士”祷祝,扎一个纸糊老虎头,用五色线装饰好放人簸箕中,道士不停念咒祈告,求病人“还魂”早脱病魔。

老人弥留之际,由长子扶坐在床上落气。

一般办丧事都要跳“踩堂”,富裕人家还要打戛杀牛大肆操办。

跳踩堂时,男女各列一行,男的手中拿碗,女的一手拿火把,手拿瓢,在笙鼓伴奏下,绕棺边跳边唱,用脚蹉地,还不时发出“啊呵,啊呵”的呼喊。

女子边用瓢舀甜酒倒入男子碗中,并不时撮泥土撒入碗内,男子则将碗内带泥土的酒一齐喝下。

仡佬族有岩穴葬、悬棺葬的习俗传说,清末以后,全都改为棺殓土葬。

埋葬有“横埋”与“倒埋”两种方式,倒埋即头朝山麓,脚向山顶;还有一种倒埋方式,即头朝下脚朝天,其原由是说,仡佬族的先民是这里开荒辟草的创始人,倒埋后,死者可以永远看到这块土地,横埋的意思则是使鬼魔不能回家,保佑后人平安。

埋葬时不丢买路钱。

安葬后一般不立碑,而在坟墓旁栽树作纪念。

八、传统节日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有过年节、元宵节、三月三、五月十三敬马王菩萨、七月初六过小年、八月十三祭山神、十月初一、吃新节等。

还有在某些特殊日子也要举行过节仪式。

这当中,要数过年节和吃新节最为隆重。

过年节
除夕之夜,家中要备办丰盛的酒肴祭供祖先。

用十二根楠木或肤盐木扎成四方形篱笆垫作为“供台”,放在后边二檁檐上或卧室门口,上面放酒肉、糯米糍粑。

糍粑的个数,有的在大粑上叠九个小粑,有的小粑个数照三代内祖先人数计算,有的大供大粑两个(称为雌雄二粑)。

装糍粑的工具,主要用木方盘,要在大糍粑四角各捏上小耳粑,三天后把四角小耳粑取下丢地上让小孩们争抢,表示祖人已经回去。

然后把大粑切碎煮甜酒吃,外人和媳妇不能吃。

有的地方要杀鸡在屋后右檐柱下,俗称供“明沟菩萨”,祈保一年平安及生产丰收。

正月初一黎明前要到井边挑鲜水做饭敬祖人,正月初二日全家喝甜出酒水,喝完后背起糍粑、腊肉送祖人出门。

初一到十五,男女青年组织进行打《蔑鸡蛋”、玩磨磨秋、踢毽子等体育游戏活动。

人口较多的村寨还
要唱“地戏”(跳神)。

正月间的头一个申(猴)日。

由一个小孩背一缸酒和六七斤熟豆芽,放到村外的大树下,由大人喝酒,小孩吃豆芽,表示敬奉开天辟地祖先。

三月三
敬山神土地或寨门土地,要准备酒、肉、饭和公鸡、香蜡纸烛等物,由村寨中长者率众祭祀。

吃新节
七月或八月的头一个巳(蛇)日,秋收在望之时,是仡佬族的吃新节。

届时,男女穿上盛装,由寨老率领到村寨附近的田地中去摘谷,将六穗谷子挂在神龛两侧,神龛中央放一个直径为1尺5寸的大糍粑,在粑左侧放包谷,右侧放粑捏成的犁、耙,粑上放酒,包谷上放肉。

由寨老主祭五谷六神。

祈求保护五谷丰登,然后集体会餐。

有的地方由各家摘新谷炒干春米煮饭连同酒、肉上供,用马匙献饭。

有的地方吃新节为三天,第一天各家自己祭食,第二天集体食用大家共同摘谷春米做成的新米饭,第三天将剩余食物再次会餐。

吃新节期间,所用谷物可以随意到任何一家田中去采摘。

十月初一
家家都要打糍粑敬牛王菩萨。

用糍粑捏成两个圈套在牛角上,再将“野菊花”(野生草本植物)花套在上面,牵牛喝水后再取糍粑给牛吃。

这一天要让牛休息。

九、民间文学
仡佬族民间文学都是用口头形式流传下来的。

有传说、故事、诗歌、神话等。

如世代相传的《洪水朝天》、《竹王的传说》等故事,多与其它民族同类神话传说类似。

其它如歌颂仡佬族人民智慧、勤劳,揭露统治阶级凶残奸邪等内容,长期为人们津津乐道。

诗歌有古歌、打闹歌、哭嫁歌、情歌等类,比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期仡佬族人民的生活状况。

十、信仰与禁忌
仡佬族信鬼信巫,《周书.异城志》说:“....俗畏鬼神,尤尚淫祀(对祭祀很喜欢),祀巫祝,至有卖其妻孥尽者,乃自卖以祭祀焉”。

人若
生病,则请本民族道士祷祝。

过年时忌扫地、下生(蒸或煮生的食物);春节三天内,媳妇不能上楼;过年时不能把脏水泼在门外、不准动土等。

来源于《毕节县志》,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