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文化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

仡佬族文化传承方式探究仡佬族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等省份。
仡佬族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传承方式主要有口头传统、民间艺术和节日活动三个方面。
口头传统是仡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由于仡佬族在历史长河中长期处于学术教育与正式文字的边缘地位,大部分的文化知识都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传递。
在家庭中,长辈们经常通过口述的方式向后辈传授族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服饰等方面的知识。
在民间故事、谚语、歌谣等文化传统中,也能体现出仡佬族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通过这种方式,仡佬族的文化知识代代相传,使族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民间艺术也是仡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仡佬族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包括舞蹈、音乐、织锦、雕刻等等。
舞蹈是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仡佬族的舞蹈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舞姿矫健、活泼,富有独特的风格和节奏感。
通过舞蹈,仡佬族人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同时也传递了族人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通过参与舞蹈表演,年轻一代能够学习到传统动作、节奏和情感表达,在舞蹈中感受到自己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将传统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
节日活动也是仡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仡佬族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如“诺瓦”节、寿山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与农事活动、宗教信仰等相关,是族人们传承文化的重要场合。
在节日里,族人们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祭祀祖先、举行舞蹈比赛、展示民间工艺品等。
通过参与节日活动,年轻一代能够亲身体验到传统的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
口头传统、民间艺术和节日活动是仡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通过这些方式,仡佬族人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将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交融,仡佬族的文化传承面临一些挑战,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文化保护机构的参与,仡佬族文化传承的未来将会更加光明。
道真仡佬文化

道真仡佬傩戏
傩戏——这一种神秘、古老的文化,由道真农民千百年传承到今天,道真从此获得了“傩戏王国”的美誉。“傩”本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吕氏春秋·季冬“云:命有司大傩”。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大傩”在古代皇宫
里举行时是十分隆重的,《后汉书·礼仪志》说:“先腊一日曰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中黄门倡, 侲子和曰 :“……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汝躯,拉汝干,节解汝肉,抽汝肺肠,汝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洛水中”。驱逐疫鬼仪式不仅在皇宫举行,乡下也有类似活动,《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那场面虽然比不上皇宫的豪华,热闹的程度是一点也不逊。
仡佬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与古代僚人有渊源关系。仡佬族旧称“鸠僚”、“葛僚”、“革僚”,南宋以后始称“仡佬”。仡佬族现有人口四十余万,除部分散居在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云南文山自治州,贵州遵义、织金、仁怀、黔西、安顺、普定、正安等县市外,主要聚居在黔北的务川和道真两个自治县。仡佬族有语言无文字,除了广西隆林,贵州安顺市的西秀区、普定县,遵义市的遵义县,仁怀市等地有六千多人会说仡佬话之外,绝大部分通用汉语,风俗习惯与汉族也基本相同。但在一些山寨和村落里面,家人和亲友之间的称谓与汉族习惯称呼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保持了本民族古朴的生活习俗。
主客在饮酒喝茶之际,正是互诉衷肠、增进情感之时,待酒足茶酣以后,才撤去碗盏进入第三台:吃饭。吃饭也叫正餐,是最为讲究的一台。菜肴一般有烧白、猪脸、肚扣、酥肉、木耳、黄花、笋子、海带、豆腐丸等。如今人们生活好了,还增加了鸡、鸭、鱼等。但另有四盘是必不可少的:豆芽泡菜、萝卜丝、霉豆腐、洋芋片。佐饭的菜肴一般不能少于16个。
仡佬族

“
正月初一赶庙会开始至正月十四 仡佬族的年文化 ——过年习俗, 叫过大年,十四夜要大祭,是大 汉族人过年叫“过春节”,仡乡 人 年的巅峰。仡佬人到了二十四 打 过年叫过“仡佬年”。在务川仡 佬乡,从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 、 扫扬尘;三十吃“年饭”贴春联 山 挂灯笼,点燃香烛,焚烧冥钱, 送灶神上天开始到腊月三十叫过 祭祀先祖。 小年。三十夜要小祭,是小 年的高潮。
务川县成立于1987年 务川县位于贵州省东北 部大娄山、东南麓, 是遵义乃至贵州进入重 庆、长江出境的县城之一
人口41万余人,辖10镇5 乡,有民族17个 ,其中 苗族,仡佬族占85% 。
县 境 内 多 系 崇 山 峻 岭 、
溪 流 纵 横 、 银 瀑 飞 溅
林 木 幽 生 、 景 色 迤 逦
素 有 “ 黔 北 多 佳 境 ,
风 是都 “ 丹 物 著“ 砂 在 名 古 思 的 县 州 ” “ “ 仡 ” 的 佬 铝 美 之 矿 称 源 之 。——一座文化古城,蕴含着一千 舞蹈——“弦子舞”蜻蜓点水,前三 后 多年的人文底蕴,龙潭仡佬民族文化村 一,有小勾脚,三步弦,大摇摆,老牛 擦痒,小马摇铃,栽秧 等8种动作。 西南最大的草场 :栗园草场;世界最长 回音壁:灵崖回音壁;独具民族风情的 仡佬盛宴:三幺台、、、
主 诞 生 时 的 情 景 。
仡佬族居住文化
仡 以 所 巨 有 有 还 仡佬族是贵州高原上最为古老的一 佬 “ 居 木 木 石 有 族 干 屋 , 结 结 茅 个民族,有人认为它是“古夜郎” 先 栏 去 上 构 构 草 的后裔。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区。民 民 ” 地 覆 的 的 房 谚说:“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 的 为 数 杉 “ 石 在岩旮旯。” 叶 穿 板 民 特 尺 斗 房 居 色 , 架 房 形 以 ” 式
仡佬族的饮食习俗和宗教信仰

仡佬族的饮食习俗和宗教信仰仡佬族的节日习俗仡佬节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
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
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
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
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
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
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
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
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吃虫节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
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
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
除贡献祭品外,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吃新节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
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
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
节日早晨,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并杀鸡祭祀。
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
饭菜煮熟后,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
少数民族仡佬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number {01} 授课人:XXX
日期:XXX
科普介绍
目录
➢ 仡佬族概述 ➢ 仡佬族的传统习俗 ➢ 仡佬族的艺术文化 ➢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 ➢ 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01
仡佬族概述
仡佬族的历史起源
起源传说
仡佬族起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与古代的僚、俚、骆越等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 关系。他们自称为“仡僚”、“仡佬”,是西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仡佬 族民俗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一些 技艺和习俗逐渐失传,需要采取措施 加以保护。
促进仡佬族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措施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01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仡佬族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
意识,引导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培养传承人才,建立传承机制
02
通过建立传承机制,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确保仡佬族民俗文
化后继有人。
结合旅游开发,促进传承发展
03
将仡佬族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通过旅游推广和传播仡
佬族民俗文化,促进其传承发展。
THANKS
02
仡佬族的传统习俗
仡佬族的婚礼习俗
提亲
由男方家族派人到女方家提亲,通常会带上一份礼物以示诚意。
订婚
在双方同意后,男方家会派人到女方家订婚,并送上一份彩礼。
结婚
在结婚前,男方家会派人到女方家担礼,包括酒、肉等物品。结婚当天,男方家会安排一队人去 女方家迎亲,女方家则会安排一队人送亲。在新郎新娘拜堂后,会有一场盛大的宴席,称为“酒
仡佬族的语言文化
语言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属于汉藏语系,但随着时 间的推移和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很多仡佬族人已改用汉语为 交流语言。
仡佬族的节日风俗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仡佬族有自己独特的节日风俗,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节日和风俗:
1. 春节:仡佬族也过春节,他们会做一些特色的传统食物,如糯米饭团、腊肉等,并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2. 水灵节: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或二月初一举行。
人们会穿上传统的仡佬族服饰,参加集市、舞龙舞狮、唱仡佬族歌曲、祭祀祖先等活动。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活动叫做“水灵”,人们会在水边放水,象征着洗去一年的不顺和霉运。
3. 三月三:这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人们会穿上盛装,进行各种传统的活动,如舞龙舞狮、唱歌、跳舞等,同时也会祭拜祖先。
4. 民族团结节:这是仡佬族的重要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举行。
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唱歌、跳舞、进行传统体育竞技等。
5. 婚嫁习俗:仡佬族的婚嫁习俗也很有特色。
在婚礼上,新郎要穿上特制的红色衣裳,新娘要化浓妆,并戴上特制的花冠。
婚礼期间,还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如交换礼物、祭拜祖先、舞狮等。
以上是仡佬族的一些主要节日和风俗,展示了他们丰富
多彩的文化传统。
仡佬文化传统

仡佬文化传统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语言、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方面。
仡佬文化传统深厚而古老,代代相传,成为了仡佬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在仡佬族的语言方面,他们使用的是仡佬语,这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汉语完全不同。
仡佬语是一种口头传承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仡佬族人民非常重视口头传统,他们通过歌谣、神话、故事等形式将文化传统一代代传承下来。
仡佬族的服饰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头巾,女性则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裙和头巾。
这些服饰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代表着仡佬族人民对传统的尊重和珍视。
在饮食方面,仡佬族有着独特的美食文化,他们喜欢吃酸辣味道的菜肴,尤其是泡菜和酸汤。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符号。
仡佬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喜欢在节日和庆典上跳起欢快的舞蹈,伴随着传统的音乐,展示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传承。
总的来说,仡佬文化传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仡佬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
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这些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仡佬族文化 仡佬族的语言文化有什么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仡佬族文化仡佬族的语言文化有什么特点
导语:仡佬族语言文化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在中国,大部分人都讲汉语,但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语
仡佬族语言文化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在中国,大部分人都讲汉语,但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语言和方言,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都有他们本民族的语言。
仡佬语是仡佬族的语言,是仡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与众不同的仡佬族语言。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
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语、布依语等多种语言。
仡佬语国内认为属汉藏语系,国际上一般将其看做壮侗语族下的一独立语支——仡央语支,国外对壮侗语族是否属于汉藏语系,有许多不同看法。
大体上看,仍然使用仡佬语的仡佬族已为数不多,主要集中在贵州之平坝、安顺、普定、关岭、六枝、大方等县,广西,云南,越南等地也有点状分布。
根据仡佬语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和语法特征,仡佬语可分为四个方言,每一方言内又可分若干土语。
由于仡佬族长期居住分散,故方言差别较大。
黔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哈给”,分布于贵州的仁怀、关岭、晴隆、贞丰及广西的隆林三冲地;黔中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告”或“德佬”,分布于平坝、织金等地;黔西方言的仡佬族自称“补尔”,分布于黔西、织金等地。
黔西南方言的仡佬族自称“多洛”,分布于水城、织金及云南之麻栗坡、马关等地。
黔东北仡佬族也曾经有自己的语言,据明《思南府志》载,“居郡西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仡佬族文化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也是贵州的土著民族,它有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仡佬族的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
从不同角度反映仡佬族的社会历史、生产生活。
《开天辟地》、《洪水朝天》、《竹王传说》等神话与西南诸民族同类神话大同小异。
这些神话是原始初民对宇宙和人类社会认识的世代传袭。
的有传说中描述了仡佬族与汉族、彝族交往的故事,从中反映出仡佬族与汉族、彝族在历史上的密切关系。
有关歌颂仡佬族人民聪明智慧、勤劳勇敢,揭露统治阶级奸诈、凶残的故事亦在民间普遍流传。
诗歌仡佬族在秦汉以后,逐渐与其他民族杂居,民族民间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传入的影响,但仍保留着古老的民族特色。
并在各民族长期发展、共同创造中,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仡佬族的诗歌有古歌、苦歌、打闹歌、哭嫁歌、情歌、山歌等类型。
打闹歌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至今流传于仡佬族人民中的一种民间曲艺。
于薅苞谷草时表演。
表演通常两个人,也有多人表演的。
他们大多是由薅草主人请来的职业艺人。
其乐器有大锣、小鼓。
表演时一人敲锣,一人打鼓。
唱腔高昂激越,朴实粗犷,类似民间号子。
唱词六七十年以前用仡佬语,现已用汉语方言,质朴优美。
演唱者每唱首完一段,用锣鼓过门,一张一驰,别有风趣。
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轮唱、对唱等。
有的还在唱段与唱段之间,加上朗诵式的说白,说唱相间。
“打闹歌”的内容广泛,曲目众多,每个民间艺人大多能唱千段以上,而且曲目还在不断增多。
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五类:开场白;演唱薅草程序;歌颂古代英雄豪杰文人武士,讲述本民族的变迁发展;编讲神话、传说和创作的新故事;传播科学知识等。
此外,演唱者还可以即兴抒发自己的情感上。
按照劳动进度的快慢和质量的好坏,编唱新的歌词。
打闹歌的不少曲目,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感人,语言幽默含蓄,溶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在群众中流传甚广。
仪式歌:随民间风俗和礼仪的出现而产生,仅在特定的场合演唱,一般无伴奏。
在民间有口头流传和文字相授,早已形成基本模式。
在流传的过程中有新内容加入。
因地域关系,县境各地,虽词内容有大同小异之处。
仪式歌有婚礼歌、哭嫁歌、哭丧歌、立房上梁歌、钉门歌等。
其中以哭嫁歌较为常见。
而居住在市南茅坝镇哑塘民族点的仡佬族人民中,风行着一种仡佬语和汉语混合演唱的民歌。
这种民歌,或以仡佬语为基调,嵌入少量的汉语词句;或以汉语为基调,杂入少量的仡佬语词句。
仡佬语、汉语大体相等的民歌,由较为少见。
由于仡佬族从来没有文字,自古以来仡佬族人民都用汉语记录民歌。
开始时只用汉字用记录民歌的音符,后来才逐渐发展为译意的。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内容、形式、音韵等的限制和需要,以及两族人语言、文化不断交融等原因,便逐渐形成两种语言交错运用,相互夹杂的民歌,并作为一种特别的艺术形式保留了下来。
戏曲傩戏:由原始的巫术活动演变而来。
务川傩戏,代有传人多为老君教派,属民间傩系列。
既有宗教思想的成份,与傩祭关系密切,也融合了民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成份,傩戏在县境内相当普遍,以涪洋、大坪、镇南、青坪、镇江、石潮、蕉坝等乡最为突出。
演出内容包括表现生产劳动、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范畴,并移植、改编其他剧种剧目。
表演分脸子戏(戴木雕脸壳)和粉子戏(戏剧化装)或者兼有。
演出时有帮腔和锣鼓等打击乐器,有的也加入唢呐、胡琴伴奏。
必要时还放鞭炮,以烟雾烘托气氛。
每“泼”傩戏有一法师(掌坛师),余为门徒和配角,少则5-7人,多则十数人不等。
主要道具有戏装、脸子、兵器、供案等。
演出时间,旧时一般半堂为7天,全堂为半月,也曾有多到1月或更长时间的。
傩戏演出不择场地,室之大小内外皆可。
多为白天念经,夜晚唱戏。
如单独以念经做法事为内容的活动,谓之为“杠神”,时间1-2天。
傩戏的传统剧目,主要有《龙三女》《罗通扫北》《赵氏孤儿》等。
高台戏:以搭简易高台演出而得名。
演员身着戏装,化装上台。
有的用丝竹打击乐器伴奏,有的无伴奏。
内容有文戏武戏,又分正戏与小戏(小调)。
正戏剧目较多,包括朝代戏、贺戏、花戏、扫台、打加官、孝戏等。
主要剧目有《秦香莲》《双连帕》等。
青坪、泥高、镇江、喻家等乡都有自己的戏班,每“泼”在15人以内。
板凳戏:别名辅陈戏。
是一种不用戏台,不化装,也不戴脸壳,只需围桌而坐便能开唱的民间娱乐形式。
由“吹官先生”(唢呐队成员)兼任。
分角色演唱,配以帮腔,但无动作表演。
演唱时不加入伴奏,唱一折(段)吹打一折(段),有时一句结束也加入吹打。
剧目与高台戏大体相同,只唱腔各异。
有文戏武戏之分,但武戏亦文唱。
舞蹈踩堂舞,又叫踩台舞,是居住在我市茅坝镇哑塘等地的仡佬族人民的一种丧葬仪式,尤以哑塘仡佬民族点一带最为盛行。
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
因系在灵堂前跳舞,灵堂又通常设在堂屋中,故名为踩堂舞。
踩堂舞的舞者均为男性,三人为一组,一人吹芦笙,一人打钱杆,一人舞丝刀,边舞边唱挽歌。
其歌词多传述死者生平事迹,右足落地稍重。
舞蹈的时间,一般在1小时以上,有多至4、5个小时的。
踩堂舞最初是坟台前跳、唱,因受地形限制,才改在堂屋中进行的;最初舞踩时只吹芦笙和打钱杆,后见邻近的村寨汉族人家做“道场”时,巫师常执丝刀、令牌作驱鬼状,才逐渐学着舞丝刀的。
原来跳舞者舞毕,用清茶解渴,现已改用饮酒代替了。
花灯歌舞:又名花灯。
分三种:一、耍灯,强调娱乐性;二、瘟灯,旧时专为瘟辟疫而办;三、神夹灯,系还愿冲傩与唱灯同时举办,极少见。
一般所称花灯,皆指“耍灯”而言。
花灯多在春节期间表演。
旧时在正月初八排街亮相,初九出灯。
解放后有改变正月禄一甚至年三十夜都可以出灯,十五至十八收灯。
有花灯拜年的习俗,先由一专人前往单位或街坊“打帖子”约定日期。
拜年时主家以鞭炮迎送,待以烟茶或米酒、粑粑、糖果之类,或加赠红布一段,称为“挂红”,表示互相祝贺。
花灯表演时皆化装,女角浓装艳抺,着戏装或花衣裙,头盖花帕,双手各执一红(花)帕。
男角一律腰系红带,头缠白帕子。
基本舞步有《回盐菜》《矮桩步》《戽牛望月》等。
锣鼓曲牌有《长路引》《打灯蛾》《龙灯头》等。
唱腔分高腔与平腔。
,曲牌有《放牛调》《出台腔》《穿灯调》《采花调》《五更调》等。
剧目有《穿灯》《采茶》《唐二花子》《推灯》《滚灯》等。
内容多为贺新春祝丰收,驱邪疫,喜剧性故事之类。
花灯演出不择场地,装备简单,且易学易舞,雅俗共尝。
故爱好者众多,几乎任何一个村组都可组织一队灯班。
龙舞:俗称龙灯,只舞不唱,只在高潮时加入吆喝声。
在春节或重大节庆时举办。
每条龙配龙宝一个,水灯十盏(鱼虾蚌蟹灯各二)。
龙头多数呈张口状,大的重约二三十斤。
龙头巨大,帖金粘银,重彩描绘,舌须可动,外观威武,身长6-12丈,7-9栋或更多。
龙皮多为红、黄、青色,画(帖)上鳞甲,腹部两侧以小三角形白(黄)布装饰。
每栋中空。
夜间出头可插点亮的腊烛。
春节玩龙灯,县城于初三初八(逢赶集)先亮龙排街,以“渔樵耕读”四位化装演员为前导,手执道具,缓缓前行,表演一些动作。
初八以后出龙则省去此项内容。
十四、十五夜进入高潮,集中“烧花”(一种土制焰火),同时燃放鞭炮礼花。
锣鼓齐鸣,万民同乐,共度佳节。
此外,还有“接龙”“送宝”等习俗,取意吉祥。
另有玩板凳龙、草龙、水龙等,但不常见。
打花龙:是一种类似舞蹈的娱乐活动。
花龙用细篾编织而成,如球状,内装破碎碗片和一、二枚小钱,相击发声;打扰时,男女数十人聚集于固定的花龙坡上,两人一组对打。
与此类似的“打篾鸡蛋”,也是用竹篾编织成球形的“篾鸡蛋”,比花龙大,里面塞满稻草。
打时分两队,每队三、五人,用手掷成足踢,球运送时不能沾身,沾身算输。
茅草舞:以茅草扎于舞者全身,手执刀起舞,原为驱鬼除魔,后演变成了民间舞蹈。
民间工艺雕刻:务川仡佬族的木雕、石雕历史悠久,造型生动,写实写真兼备,装饰性强。
多以龙凤、狮虎蝙蝠、麒麟等瑞兽、花草、鸟雀、鱼虫以及神话故事、传说为题材。
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用浮雕、镂花等技艺刻于木、勒于石、饰于厅堂或石墓牌坊。
木雕除少量的傩戏脸壳外,还保留下一批明清时代的木雕窗花。
民间食品“酥食”的印板(模)多用梨木雕刻。
传统的图案多取材于“三国”“封神”“水浒”“西厢”“红楼”等中的人物或故事。
一般图案亦寓意吉祥。
剪纸:民间较为普遍。
图案诸如花鸟、鱼虫、家禽、走兽、龙凤、山水等。
可布置于洞房,可描述服饰用品,亦可美化居室环境。
刺绣:女性的、围腰、手帕、布鞋产,都讲究绣花。
旧时女子出嫁都要准备一套刺绣的嫁衣和枕帕、帐帘、床围等用品。
刺绣常用的传统技法有:平绣、网绣、戳纱、挑花、背花、编花、游花等。
专用于花鞋刺绣的有扎花、割花。
编织:以竹编为主、产品有晒席(青篾席)篾箱、包篼、包箩等。
其中以水竹或岩竹编织的凉席早为普遍。
尤以丰乐区黄都乡的水竹凉席较著名,可以折叠携带。
藤编发展较晚,以藤椅为主。
麦草编织以草帽为主,历史较久。
如今产量极少,又多为外来的篾丝草帽取代,此项工艺已处在衰微之中。
【图文】仡佬族文化:艰难的传承与拯救愈是民族的,愈是古老的、传统的,就愈是中国的、世界的,这个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并接受。
当一些丰富的民族资源已经被邻省(如云南、广西等)广泛地用作旅游开发时,在文化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贵州,却还一直以她神秘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外界的关注。
近年来,一出“多彩贵州风”,在全国掀起了一波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贵州民族文化宣传活动,一如国酒茅台,在新世纪的今天,一经时代的钥匙开启,那股清香与醇厚,沿着改革的大风,吹遍全国,吹向世界。
当苗乡风情与侗族大歌大红大紫之时,仡佬族文化却还“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个贵州古老的民族,这个夜郎国的大王族,以她古老的传说、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民风吸引着人们的强烈兴趣。
深入历史和民间,我们在感叹其文化神奇和厚重的同时,也对流失的仡佬族文化怀着深深的担忧。
云贵高原的古老民族2006年6月。
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天星堰一个仡佬族村子。
在中断70余年后,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仡佬族吃新节”恢复举办。
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这项仡佬族文化又开始被仡佬族人重视起来。
这个有着悠久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文化一度挣扎在面临着被汉族文化同化的边缘。
在对众多的仡佬族同胞走访中发现,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自己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才是他们的根,即使在其文化流失非常严重的今天,他们也没有放弃,希望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
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人口大约60万左右,贵州省占总人口的70%以上,大部分集中在遵义,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经济作物的发展。
过去,民间直呼其为“古族”或“古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