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赏析《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合集下载

没有天堂 只有故土——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旨意浅谈

没有天堂 只有故土——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旨意浅谈

没有天堂只有故土——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旨意浅谈-中学语文论文没有天堂只有故土——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旨意浅谈王立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了刘亮程的两篇散文,一篇是必修一里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篇是《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寒风吹彻》。

这两篇文章都选自于其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在介绍刘亮程或做课外延伸阅读的时候,不少教师都认为刘亮程是乡村牧歌的吟咏者,他笔下的黄沙梁就是世外桃源,用以和城市文明对抗。

往往有例为证:“住在村东头的人,被早晨的第一缕光照醒了,这是一天的头一茬阳光,鲜嫩、洁净、充满生机。

做早饭的女人,收拾农具的男人,沐浴在一片曙光中,这顿鲜美的阳光早餐,不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能随意享受的。

”(《村东头的人和村西头的人》)还有“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

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语,把一滩草惹笑了。

”(《剩下的事情》)确实,这些句子里呈现出来的自然与人的轻松、自在、和谐的关系,就是《桃花源记》里的“良田美池桑竹”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剩下的事情》后面的文字:“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激动。

”“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

”就在同一篇文字里,就已经体味出这乡村的荒凉和人生的苦痛。

如果把刘亮程读得再完整一些,从《一个人的村庄》整体来看,也许就更不会认为刘亮程是用诗意的笔去特意美化乡村生活,从而脱离苍凉的现实。

且看“劳动——这永远需要擦掉重做的习题,永远摆在面前。

土地扣留了劳动者。

也将要挟来他们千秋万世的后代们,生时在这片田野上劳作,死后还肥这方土……多少个早晨,我目睹田野上影影绰绰的荷锄者,他们真实得近乎虚无。

”(《黄沙梁》)这些“荷锄者”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悠闲自适吗?恰如刘亮程所说,“劳动是件荒凉的事情”,是对农民(包括刘亮程自己)生命的消耗和折磨,甚至劳动者的灵魂和精神也因而麻木荒芜。

这当然不是什么田园牧歌。

【高一作文】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高一作文】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高一作文】一个叫做家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一个家。

家里很温暖,每个家庭都有一些难忘的故事。

家是避风港,家是栖息地。

一个家,不需要华丽的房子,也不需要美味的佳肴,更不需要金钱和利益。

家,只需要有亲人的陪伴,有父母的疼爱,有发自内心的笑声。

在一个家里,无论你有多少财富、金钱和权力,你都买不到一个幸福温暖的家。

无论房子有多大,无论它看起来有多华丽,它都只是一个身体。

这样一个机构能做什么?家是船舶行驶的渡口,家是指路的灯塔,家更是避风的港湾。

没有家就没有我,就没有幸福。

只要有家,就会有爱。

家胜过一切,爱胜过一切财富和利益。

即使你住在一间小木屋里,吃普通食物,一家人在一起也会感到温暖和快乐。

树叶吹的再远,也终会落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鱼儿游的再深,总会在石头缝中安息;鸟儿飞的再高,终究会返回自己的鸟巢;儿女走的再远,最终总会回到自己的家。

老年时会对家有一种依恋,这是因为家曾经给过你太多的幸福,太多的爱。

可见,家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比你家更好的地方了。

只有在家里你才能放松,睡个好觉;只有在家里,我们才能放下我们的身份,发泄我们的感情;只有在家你才能真正感受到爱;只有在家里,我们才能吃妈妈做的饭,听爸爸的教导和兄弟姐妹的鼓励。

家会给我们带来幸福,让我们感到幸福,让我们忘记烦恼,享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享受蓝天白云。

我爱我的家。

一个不需要用钱衡量的家,一个装满爱与温馨的家。

家,给予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至于让我们对家有了依赖,家给我们一种安全感。

暴风雨来临时,天空中的鸟儿会飞回它们的巢穴,鱼会尽最大努力进入石头的裂缝,船会停在渡口。

我呢?我该去哪里?这时,一双粗糙而温暖的手把我带回家。

我不知道他们做了多少艰苦的工作,做了多少繁重的工作。

这些手给我带来了无数的鼓励和安慰,因为它们是我父亲的手。

家,每个人都能拥有,但不是每个家庭都是那么幸福、温馨的。

假如有一天你离开了家,到外地工作,成为一个富豪,你会想起这一切都是这个家给你的吗?我会坚定地说:“是的。

【高三作文】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高三作文】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高三作文】一个叫做家的地方家是一个让人心灵安顿的地方,是温暖的港湾,是生活的基石。

无论是富贵之家,还是平凡之家,都有一个名叫“家”的地方,给予人们无尽的宽慰和照顾。

家的外在形态千差万别,但无论是高楼大厦、简陋的茅屋,还是温馨的小别墅,它们都承载着家庭的温暖和爱意。

家是一座屏障,抵御了所有外界的风雨和寒冷,给予人们知足和放松的感觉。

无论是在经济困难的艰难岁月里,还是在烦忧和沮丧的心情时刻,家都会像一双温暖的手,拥抱着你,给予你力量。

家的存在,是一种信任和保护,它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种无言的温暖。

家是一个包容和宽容的地方,它容纳了不同个性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在家里,父母倾尽全力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和关怀;孩子们则在家中放松,表现最真实的自己。

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家人们会相互扶持,给予冷暖和安慰。

家是一个让人归心似箭的地方,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回到家,都会感受到家人的关爱与温情。

家也是一个培养情感和品德的地方,家庭关爱和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家人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引导孩子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家人在一起谈心,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使家庭的情感更紧密,使家人们更加了解和关心对方。

这种情感的建立和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能让孩子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和自信的品质。

现实中也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拥有一个称得上“家”的地方,这是我们不应忽视的问题。

对于这些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温暖和关怀,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依靠的环境。

我们可以通过慈善捐助和志愿者服务等方式,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家是一个让人心灵安顿的地方。

它是人生的起点和终点,是人生旅途中最重要、最温暖的一站。

在家里,我们能收获爱、感受温情、享受生活;它承载着亲情、友情和爱情,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只要家还在,我们就能找到力量和勇气,继续前行。

让我们心系家庭,感恩家庭,建设和谐幸福的家,它将是我们永远的庇护和归宿。

纪录片《家园》即《home》解说词

纪录片《家园》即《home》解说词

HOME--卢贝松之抢救地球HOME--卢贝松之抢救地球「请听我说。

你跟我一样,是智人,一个有智慧的人。

生命是宇宙的奇迹,出现于约四十亿年前,而我们人类只有二十万年历史,但是我们却破坏了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平衡。

请细听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你的故事,然后决定你应该做什么。

」" HOME ",不啻为一部高画质的地球史诗,其旁白亦堪称佳作。

大导演把原片PO在YOUTUBE,以飨大众。

中文字幕取材自"射手网",略加校正后,铺摛于下──这是我们的起源的轨迹。

最初,我们的星球不过是一个浑沌的火球,伴随它的恒星--太阳诞生而形成的一团粘聚的尘埃颗粒,就像宇宙里面许多类似的星云。

然而生命的奇迹就在此诞生。

今天,我们的生命是地球上无数生物形成的生命链中的一环。

在近40亿年里,这些生物被彼此继承取代。

即使到了今天,新的火山继续改变我们的景观,它们让我们目睹了盘古初开时地球的样子:熔石从深处涌出,开始凝固,裂开,冒着泡,或摊开形成薄的外壳...,然后再休眠一段时间。

这些从地球内部吐出缭绕的烟圈,是地球原始大气层的见证。

一个没有氧气的大气层,稠密的大气层,充满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一个熔炉,因为有水,地球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未来。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适中,不太远,不太近,因此地球上的水能够处于液体状态。

水蒸气凝结后形成滂沱大雨降落在地球上,河流出现了。

河流改变了地球表面,刻削着河道,并冲刷出山谷。

它们流向地球上最低洼的地方形成海洋。

水溶解了岩石的矿物质,渐渐的,海洋中的淡水变成了咸水。

水是生命必需的液体,它灌溉了这些广阔的不毛之地,水流就像人体的血管,树木的枝丫,是让大地苏醒的液体导管。

40亿年后,地球上的某些地方还能找到这样的艺术创作。

火山灰混合着来自冰岛冰川的水--就是它们,物质和水。

水和物质,软硬组合,这对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至关重要的。

金属矿物元素比地球还要古老,它们是星尘,它们让地球五彩斑斓──红色是铁,黑色是碳,蓝色是铜,黄色则是硫。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观纪录片《家园》后有感在最后一次环境保护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极其震撼的纪录片叫做《家园》,看过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每天生活的地球是如此的美丽,如此无私的施舍她的所有给她的儿女,就像一位母亲一样那么的无私,那么的爱她的子女。

在课后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家园是导演扬恩·亚瑟花了15年时间筹备,走访50个国家拍摄,由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的工业城镇。

他旨在唤醒人类,希望我们能行动起来,保护美丽的大自然。

在其中我看到了人类的欲望有多么可怕,当场景从自然变作乡村,变作城镇,最终变成摩天大楼林立的钢筋森林的时候,我一时错觉,仿佛看到科幻片里邪恶力量切入的铺垫。

广袤农场上的巨型收割机,拥挤不毛的人工牧场,铺满塑料的温室大棚,戴防毒面具全副武装的工人在喷洒农药,还有匀速摆动的石油开采机——这一切带给我们生存下去的安全感。

这些画面令我陌生和震惊,以及反胃,我想起那些科幻题材里毁灭地球的邪恶外星生物了。

生命的长度和广度有限,欲望却从来没有限度,那些表面正当的专注力以耗费一切有可能利用的能源和资源为代价,就应当被称作狭隘和残忍。

看似合理的出发点演绎出荒谬的结果。

影片叙述,人类为了抵抗饥饿砍伐森林进行耕作,为了填饱更多人的肚子利用石油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50%的产出没有用来救济饥饿边缘的贫民而用来生产肉类和制作新型燃料,为了满足食欲耗尽地球几十亿年的积蓄。

这很可笑可我一点也笑不出来。

惨象和悲剧就摆在眼前。

和谐结束在人类出现之后,野蛮出现在文明璀璨之后。

我们批判法西斯主义的灭绝人性,却在对大自然剥削屠杀斩尽杀绝的时候毫无愧疚羞耻。

我们自导自演倾情奉献了这出悲剧,那么是不是也要手牵手肩并肩悲壮地写一篇感天动地的墓志铭然后慷慨赴死呢?上帝又要发笑了。

没有人可以逃脱罪责,即使在无意识的状态。

这是我们的家园,以大自然为宏观的视角,一切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观念利益冲突都将失去意义。

一个叫做家的地方_六年级作文_24

一个叫做家的地方_六年级作文_24

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每一个人都会为家而感到高兴、幸福,那些有家的人们,爱护自己的家;而那些无家的人们,希望有一个家。

而我,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我有家。

我的家,是一个平凡的家,没有过多高贵的家庭背景,但却依然幸福、快乐。

我的家有三个人:爸爸、妈妈和我。

我们三个人在家中各担一份责任,使家不会消失,也使家不会破裂。

爸爸妈妈总是关心、爱护我,而我也依然懂事,一心想为家帮忙、劳动。

是的,这个叫做家的地方会使我们高兴、幸福,所以,我们不能失去这个叫做家的地方。

虽然我们是非常爱护家的,但也有一些人,对家一点也不爱惜,使它变得衰老、残破。

他们在家里不和睦的相处,互相争吵、打骂,使他们的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和幸福,反而让他们对家感到陌生和害怕。

许多的新闻都报到过夫妻之间不和睦相处而引起的纠纷和事故,正是那样的人,使家不再是家,使他们的孩子感受不到真正的家,在他们那里,这个叫做家的地方反而更像战场。

一个好的家,给人们了许多。

它使人们学会了尊重和爱护,使犯错的人感到后悔,它造就了许多美丽动听的故事,它培育出了一代栋梁,它让国家更加富强、更加美好。

我曾经听过一首歌,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想有个家,一个温暖快乐的家”。

这句歌
词表达了多少人的愿望啊!所以,让我们每个人都珍惜这个叫做家的地方,让每个没有家的人们,找回自己的家。

好的家给人以希望和温暖,它包含着人间所有美好。

让国家更加富强。

我爱我的家。

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第4集)

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第4集)

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第4集)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第4集)2010-10-27 23:58《敦煌》:第四集《无名的大师》解说词第3窟(元)北壁千手千眼观音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出名的绘画大师,但他们的作品却很少流传到今天。

战乱、毁灭、流失和野蛮的破坏,将他们绝大多数伟大的创作永远埋葬在了历史的深处。

知道我们发现了敦煌莫高窟,这个隐身在大漠里的美术馆。

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一千多年间,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在这里保存了下来。

这是历代无名大师们为我们留下的艺术珍宝。

然而,历史上关于他们的记载却几乎是空白。

现在我们只能从零星的壁画题记和敦煌遗书,去追寻这些大师的踪影了。

这是正在前往敦煌的画匠叫史小玉,他的生活和经历是我们根据学者的研究,用真实的历史片断拼接出来的。

他的名字出现在莫高窟第3窟的西壁上,那幅名扬四海的千手观音就画在这个洞窟里。

有人断定第3窟的壁画就是史小玉所画,但还有一些人认为他只是元代的一名游客。

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我们将追随这个曾在莫高窟驻足或生活过的真实人物,接住他来解读那些辉煌灿烂的敦煌壁画。

让我们回到公元1351年,这一年,史小玉从甘州来到了敦煌。

此时这座交通西域的重镇正由元代宗室速来蛮镇守,速来蛮崇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佛教依然是这一时期敦煌各民族最主要的信仰。

汉文、西夏文、八思巴文、会鹘文、梵文、藏文,这些都是敦煌当时最常见的文字。

现藏于敦煌研究院的六字真言碑,就是用这六种文字分别刻成。

碑文是观世音菩萨的心咒。

公元1348年,速来蛮出资在莫高窟刻立了这块石碑。

三年后在他的筹划下,位于莫高窟壁前的皇庆寺也迎来了第一次重修。

那是一个面向东方的峭壁,用木制栈道和阶梯连接的数百个洞窟像蜂巢般挤满了黄色的壁岩,那里就是敦煌的千佛洞。

在同行工匠的描绘下,史小玉对即将前往工作的地方充满了期待。

徜徉在这些古老的洞窟之间,当年僧侣们打坐修行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史小玉看到的这些画像,是莫高窟留存至今最早的壁画。

纪录片-社会生活纪录片

纪录片-社会生活纪录片

然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共同的矛盾--住房紧张,由此而生出许多事事非非。 本片十分客观地跟踪拍摄了三户人家,捕捉了这条弄堂中的一些生活琐事, 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状态,从中透视出中国的习俗、道德、伦理, 全片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社会生活纪录片
1.含义: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的记录像片。这是有别于其它纪录片的,因为内容 点击添加标题 完全是不需要演员参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与真事。 2.主要传播媒介:以电视纪录片为主 3.分类: 点击添加标题 按纪录片形态: 点击添加标题 (1)特别纪录片 (2)调查性纪录片 (3)微型纪录片 (4)大型电视纪录片 按题材划分: (1)政论专题片 (2)人物传记片 (3)人为地理片 (4)艺术纪录片 (5)新闻故事片或生活现实片 4.特征:真实性、纪实性、人文性、审美性、 5.总结:人是纪录片永恒的话题,题材的人文性是纪录片的最大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片中创作者追求以本来的面目来表现人。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 同情与反感、生存与抗争、美的追求等,强调人文内涵、文化品质等等,这些尽管受到价值观念、 生活经历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但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体验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淹没 (2005)
导演: 李一凡 / 鄢雨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5-02-16 本片忠实记录了2002年为保证三峡水库第一次蓄水成功,在水位上 涨前,奉节老县城搬迁毁灭的全过程。记录了一位开苦力旅店的志愿军 老人即将失去生活依靠的无奈;一座基督教教堂为搬迁的利益而丧失信 仰的过程;以及一群移民干部和一群城市贫民在搬迁、拆除旧城过程中 种种无法回避的矛盾纠葛和痛苦的内心挣扎。
添加文本 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20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叫做家的地方》赏析
姓名:刘鑫星学号:0143886 专业:社会工作学院:人文学院
前言:
家是每个人心中的牵绊,是每一个在外漂泊许久的游子渴望的温暖的港湾。

我们离不开家,离不开曾日夜与我们为伴的家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

在家里,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大大小小,零零碎碎的事情。

这些事情或许会让你快乐,会让你烦恼,会让你苦闷,或许也会让你拥有幸福。

就是这样的一个家,让你体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滋味;就是这样一个家,让你在体验世间百态的途中有一个停下歇息的站台;就是这样的一个家,能够牵绊住你,平凡且幸福。

纪录片简介:
《一个叫做家的地方》,穿越上海的苏州河上,有一座老铁桥叫新闸桥。

桥堍是一片旧居民区,蛰伏着弯弯曲曲的大小弄堂。

弄堂里此起彼伏的声响和毫无顾忌的笑骂交织一片——这样的场景,令人感到回到了过去的某个年代。

丑丑是李阿姨代人照管的一个男孩,抱来时,才一个半月大,五岁时,父母离了婚,父亲在服刑,母亲没有稳定的生活,丑丑一直跟着李阿姨生活,今年九岁了。

家门口的老铁桥拆了要建新的,这一片旧居民区眼看也要动迁,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将发生变化,而丑丑的未来呢?这河这桥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正如铁
皮罐里那丛顽强生长的青葱,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志和面向未来的乐观态度。

本片亮点与赏析:(注:以下的《一》借指片名)
爱恨交织,刻画人性亮点。

在这部纪录片中,丑丑因其家庭原因,一直寄养在李阿姨家,而"生性好动"的丑丑则经常在外惹事生非。

面对这样一个不好管教的孩子,李阿姨常说不想再带他了。

这句话也只是说说而已,这一说就是八年。

纪录片的成功将取决于该片中由事件构成的特定人物关系,而《一》剧中便具备了这一点。

李阿姨、丑丑这两个本不是一家的核心人物走在了一起,并成为了一家人,由此演绎出一段爱恨交织、矛盾重重的家庭故事。

无论是当丑丑不好好做作业被李阿姨责骂后愤愤说出的"天天挨骂,母老虎一样"的话,还是当丑丑得知要搬家的消息时脱口而出"要和奶奶在一起"时对李阿姨所表现出的依赖和信任;无论是李阿姨无奈的一句"甩不掉的",还是愤概地说:"自己看大的孩子,轮不到他们打"这样的话语,人物的矛盾独白中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质朴的情愫。

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抑或是说,这是一部真实客观的纪录片,更是一种真实客观的纪录方式。

在创作者的手中,《一》剧中不仅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那恰当好处地画外旁白,也是让人称道的。

在旁白中我们了解到了丑丑生下来刚一个月便被人抱养的事实说明丑丑不幸的身世,但通过纪实镜头我们
也不难发现,丑丑又是幸运的。

在种种矛盾的撞击中,毕竟,丑丑有了这样一个令自己依赖和信任的家。

当然,除了核心人物的矛盾纠葛之外,李阿姨在女儿出嫁的大喜日子里忧心忡忡乃至悲从中来的矛盾、因收养丑丑与儿子之间的矛盾、清明节回老家扫墓时与家人之间的矛盾等等等等,在这样一个看似平静的家庭中,创作者运用手中的镜头,将一个个矛盾层层展开,真实再现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在《一》剧中,创作者围绕人物之间的矛盾,为观众展示"家"
的内涵。

不仅能使观众在收看接受的过程中逐步地产生观点和结论,更是一步步地将人们的思想导入深层空间的思考过程。

与新闻性专题的简明直观相比,这部纪录片有其更加深沉含蓄的闪光点在里面。

《一》剧的魅力就在于它纪录的是现实社会、人文思想的存在形态,是一段历史的存在,它有着更现实、更深远的教育意义和思考价值。

动静转换,映射人物内心
用镜头说话,是纪录片的"本体"所在。

那么,如何利用镜头说话,则是编导们能不能充分调动自己善于捕捉、发现故事的心灵了。

不仅如此,编导们还要善于设计、甚至营造纪实情绪,纪录片才会真正达到预期效果的。

而《一》剧中,无论是拍摄现场镜头的捕捉、转换,还是后期的剪辑、制作,镜头的运用可谓是极具张力,均给人一种平和、真实的感觉。

《一》剧中提到的新闸桥横跨在苏州河上已有八十多年了,夏天到的时候,河上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由于天热的缘故,人们的心情也
有些烦躁。

在这里,编导运用不到30秒的镜头语言,动静结合,较好的映射出由于种种原因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情绪的渲染。

还有一些看似琐碎的镜头却又是不可缺少的镜头语言同样打动
着每一位观众的心,也与《一》剧的标题有着血肉联系。

从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关于拆迁通知的议论,到从弄堂胡同里的小窗里伸出的一张脸部特写;从热热闹闹的婚礼场面的展示,到墙角处丑丑静静观望的眼神。

这些动与静的镜头相结合,无不映射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随着这些镜头的转换,我们发现,《一个叫做家的地方》离观众更近了。

另外,从新闸桥拆除的场面到李阿姨女儿匡丽待嫁的镜头转换中,编导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人们那种摒弃旧方式、向往新生活的愿望和内心流露出对新环境、新家园的强烈渴望及依依难舍的恋旧情怀。

虚实结合,感悟人生沧桑
让纪录片以其独有的表达方式为观众展现一幕幕感人的人间真情,诠释"真"、"善"、"美"、"丑"、"恶"、"对"、"错",勾勒出生命存在的最高境界与价值,是纪录片编导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一》剧中提及的这个家,便是社会形态当中一个具有鲜明个例色彩的缩影。

在《一》剧中,关于家的概念不妨将其称之为"三点一线"。

丑丑已经不复存在的"家"为虚,李阿姨支撑的"家"为实,再加之将要拆迁的街坊邻居共同拥有的"家"为辅统称为"三点"。

再加之"一线",那就是在本剧快要结束时匡丽出嫁要成立的新"家"。

在这三点一线中,编导用真实的手法,仿佛是在用镜头窥视上海黄浦江畔苏州河边一处待
要拆迁的群落、居民生活的自然流程,并毫无干预地忠实记录了特定生活中的原状态。

这种拍摄手法难度很大,完全要在纪实对象的日常生活中跟拍、抓拍。

而呈现在摄像机前的日常生活往往是散漫无序的。

而在《一》剧中,创作者及编导在生活中的发现,给我们创作出了一部难得的好作品。

从开始到结束,编导极力的掌控着一条线,那就是丑丑与李阿姨的"爱"、"恨"情结。

有了这样一个框架,编导的纪实意识便明确起来--围绕着丑丑和李阿姨,去发现和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

于是便有了丑丑与小朋友的纠纷、邻居家的同学、李阿姨的女儿匡丽、儿子匡军等等人物故事,在这些人物之间以及由他们为支撑点,辐射出的新的人物关系,在《一》剧中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各自又是怎样表现的等等便构成了《一》剧总情境下编织的一张具体的情境网。

在《一》剧快要结束时,相信编导有意将匡丽出嫁作为该剧的结束。

在具体处理当中,丑丑看电视时传出的广告画外音、高胡奏出的悠扬音乐、皓月高悬的夜空等等,都是在情境的纪实基础上加以意象化处理的。

换言之,具体表现手法的"实"是完全可以在情境包含的主题引领下转化为"虚"的,虚实相生,才能使纪实作品更具有韵味,以感知、感悟人生、世事的沧桑。

启示:
比起片中的丑丑,我算是比较幸运的。

片子主要刻画了身世坎坷的丑丑与好心的李阿姨发生的种种。

本片从生活琐事着手,生动形象
地描绘出了一个关于家的故事。

被领养的丑丑与养育他八年的李阿姨在这朝夕相处的八年里,无形之中形成了家人之间的牵绊,即使比较叛逆的丑丑老是闯祸闹事,但李阿姨还是刀子嘴豆腐心地教育,对于丑丑总有一份割舍不掉的情谊,丑丑也对李阿姨有对奶奶般依赖。

人是有感情的生物,所谓日久生情。

更何况朝夕相处长达八年之久。

这部纪录片描绘的是一个叫做家的地方,而家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拥有的最基本的牵绊呢。

片中所讲述的那个发生在上海黄浦江畔苏州河边一处待要拆迁小巷里的故事,何尝不是告诉我们,尽管世间百态,尽管岁月变迁,尽管人走茶凉,家一直存在在那里,家人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纽带也一直存在。

家中出现的所有矛盾与问题都只是平凡生活中的调味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