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萤火虫

萤火虫之墓
• 象征着浪漫美丽的萤火虫,在这部动漫里 充满了悲伤与泪水。 • 再见萤火虫,再见那漫天飞舞的美丽,哥哥和他 的妹妹在温馨的萤光里安睡在这萤火虫的坟茔中, 永远微笑的、幸福的安睡着。没有母亲面目全非 的尸体,没有父亲永沉大海的死讯,没有被夷为 平地的家园,也没有指桑骂槐的亲戚的白眼,再 没有人可以打扰他们,再没有人可以打扰他们的 安静——这用生命换回的安静。
萤火虫(英文:Firefly)又名夜光、景天、如熠燿、夜照、流萤、宵烛、耀夜等
鞘翅目萤科,是一种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萤光,故名为萤火虫
萤火虫体长0.8厘米左右,身形扁平细长,头部被较大的前胸盖板盖住 雄虫大多有翅。雌虫无翅,身体比雄虫大,不能飞翔,但荧光比雄虫亮。
1、萤火虫幼虫分为水生和陆生.幼虫一般需要6次蜕变后才进入蛹阶段。
萤火虫的发光是生物发光的一种。 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 在发光细胞中有两类化学物质, 一类被称作萤光素(在萤火虫中的称为萤火虫萤光素(Firefly luciferin)), 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 荧光素能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 , 并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中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 当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 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 只有极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反应效率为95%,甲虫也因此而不会过热灼伤。 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办法制造出如此高效的光源。
谢
谢
观
赏
2、在草丛常发现尾部两点发光的是陆生的山窗萤幼虫和双色垂须萤幼虫。 4、萤火虫所发出的光对于它们的繁殖具有特殊的意义
种群分类:
水生萤火虫 如:黄缘萤,条背萤,雷氏黄萤等
陆生萤火虫 如:山窗萤,窗胸萤等 半水生萤火虫 如:鹿野氏红翅萤
萤火虫的知识点总结

萤火虫的知识点总结萤火虫的知识点总结萤火虫是一种常见且神秘的昆虫,以其夜晚发出的独特的闪光现象而闻名。
这篇文章将对萤火虫的生物特征、生命周期、闪光机理以及其生态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总结。
一、生物特征1. 外观特征:萤火虫属于硬翅目昆虫,一般体形小巧,长约1-2厘米。
其身体呈椭圆形,有柔软的短毛覆盖,通常呈黑褐色或黄褐色。
萤火虫的头部特征鲜明,有突出的复眼和长长的触角。
2. 翅膀特征:萤火虫具有两对膜质翅膀,呈透明状,且前后翅片不相连。
翅膀上分布着黑色或深褐色的斑点,这些斑点是萤火虫夜间闪光的主要器官之一。
二、生命周期1. 卵期:萤火虫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
卵期一般持续2-4周,萤火虫的卵一般会被母虫产在植物叶片的表面上。
卵通常呈圆形,外表白色。
2. 幼虫期:幼虫期是萤火虫的生命周期中最长的阶段,持续时间为1-2年。
幼虫期内,萤火虫通过捕食其他昆虫和蜘蛛来获取营养,同时也利用化学物质合成闪光素,以备将来化蛹。
3. 蛹期:幼虫发育成熟后,会进入蛹期。
在这一阶段,萤火虫将在土壤中或其他隐蔽的地方准备蛹室。
在蛹期中,萤火虫的幼虫体会发生巨大的转变,形成昆虫的基本结构。
4. 成虫期:蛹期结束后,幼虫会羽化成为成虫。
成虫的寿命通常较短,只有几周至几个月不等,其目的是繁殖后代。
成虫期内,萤火虫会通过闪光的方式进行求偶,以吸引异性。
三、闪光机理1. 闪光器官:萤火虫的闪光是由其特殊的器官——光器产生的。
萤火虫的腹部内,具有一种叫做光器的组织,其主要由氧化酶、昆虫酶等成分组成。
2. 发光原理:萤火虫的闪光原理是由化学反应引起的。
当萤火虫处于休息状态时,其体内的氧化酶会催化空气中的氧气与体内的活化物质反应,产生能量释放。
同时,萤火虫的光器组织会将这部分能量转化为可见的光。
3. 闪光节律:萤火虫的闪光存在着一定的节律。
闪光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取决于种类及其环境因素。
有些萤火虫的闪光呈间歇性,如亚洲地区的同步闪光现象,而有些则呈连续性闪光。
萤火虫简介

萤火虫简介萤火虫(英文:Firefly)又名夜光、景天、如熠燿、夜照、流萤、宵烛、耀夜等,属鞘翅目萤科,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荧光,故名为萤火虫。
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约有近2000种,我国较常见的有黑萤、姬红萤、窗胸萤等几种。
萤科昆虫的通称,全世界约200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根据中国几位专家的统计现发现的种类约有100余种,再加上未发现的种类,总共有150多种。
夜间要发光,可分为水生类和陆生类两种。
体型小至中型,长而扁平,体壁与鞘翅柔软。
前胸背板平坦,常盖住头部。
头狭小。
眼半圆球形,雄性的眼常大于雌性。
腹部7~8节,末端下方有发光器,体内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反应后生成的黄绿色荧光。
萤火虫体长0.8厘米左右,身形扁平细长,头较小,体壁和鞘翅较柔软,头部被较大的前胸盖板盖住。
雄虫触角较长,有11节,呈扁平丝或锯齿状;腹部可见腹板6~7节,末端有发光器,可发出荧光;雄虫大多有翅。
雌虫无翅,身体比雄虫大,不能飞翔,但荧光比雄虫亮。
世界上已知萤火虫有2000多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中国约54种,各地皆有分布,尤以南部和东南沿海各省居多。
1、生活史萤火虫属于完全变态,一生经过卵幼虫一蛹成虫4个阶段,水生萤火虫通常4个月便可以完成1个世代,1年有2个世代。
而陆生萤火虫则1年才能完成1个世代,幼虫从卵孵化到蛹要经过6次蜕皮,蛹历期因种类而不同,最长的可达40多d。
成虫野外寿命一般为3-7d,但也有长达20-30d者。
2、生活习性栖息环境:萤火虫依其生活环境区分为陆栖和水栖两个大类,前者占大多数。
陆栖萤火虫幼虫多栖于遮蔽度高,草本植被茂盛,相对湿度高地方,水栖萤火虫每一虫态都有不同的生态栖位;蛹期在水旁边度过。
成虫则以雄虫及雌虫分为水上方开阔水域及水边的植物上,卵产于岸边。
3、活动时间萤火虫成虫依种类不同,活动的时间也有差异,白天和夜晚各有日行性和夜行性的种类,夜间活动的种类出现的时间,由18点至清晨3点、4点都有。
昆虫记萤火虫特点

昆虫记萤火虫特点
1、萤火虫有六只短短的脚,还有斑斓的色彩,身体栗棕色,胸部呈红色,环形服饰边缘上还点缀着一些红艳的斑点。
2、萤火虫是以吮吸动物的肉为生,萤火虫最喜欢允吸的是蜗牛的肉,萤火虫把蜗牛的肉允吸的干干净净只剩下一个空壳在里面。
3、萤火虫的最后一个体节点着的小灯笼是我们所说的尾灯,而雄性萤火虫是只有尾灯的;雌荧光虫在交尾期即使受到外界的干扰或强烈的惊吓也不会产生影响。
4. 雄性莹火虫有鞘翅和翅膀;雌性萤火虫发育成熟后拥有两条宽带状的发光器,并长出翅膀。
交尾期结東后。
翅膀就没有了。
5.雌性萤火虫凭发光召唤求欢者,雄性萤火虫有一种光学器具,能够老远就看到雌性莹火虫那盏灯所发出的最微弱的光。
萤火虫知识点总结

萤火虫知识点总结一、萤火虫的生物特征1. 萤火虫的外观:萤火虫体型较小,一般约为5-25毫米。
它们的身体呈椭圆形,表面覆盖着坚硬的保护色,一般为黑色或褐色。
萤火虫的头部较小,触角细长。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身体尾部,通常呈现出发光的状况。
2. 萤火虫的生长发育:萤火虫的生命史一般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萤火虫的卵外形呈圆形或卵形,表面光滑或具纵横褶曲。
幼虫则是萤火虫的主要生活阶段,身体呈白色或淡黄色,表面有一定数量的斑点。
幼虫在这个阶段会不断地进食,以储备足够的养分来完成蛹的发育。
3. 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萤火虫的发光是通过氧化酶和荧光素相互作用产生的。
当氧化酶和荧光素发生反应时,会产生一种叫做冷光的现象,这种光不会产生热量。
通常情况下,萤火虫的发光往往是为了吸引异性,进行交配繁殖。
二、萤火虫的生活习性1. 食性:萤火虫的食性主要是以昆虫为主。
幼虫阶段的萤火虫会吃昆虫的幼虫、蜗牛和蜈蚣等,成虫阶段则以花粉和露珠为食。
2. 活动时间:萤火虫通常在夜间活动,特别是在闷热的夏夜里,它们的光照更加明亮,吸引了大量的注意。
3. 繁殖方式:萤火虫的繁殖方式主要是通过发光来吸引异性。
成虫阶段的萤火虫会通过发出特定的光信号来吸引伴侣,进行交配。
一般来说,萤火虫的交配活动发生在夏季的晚上,而且频率较高。
三、萤火虫的生态环境1. 分布范围:萤火虫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特别是在草地、树林和水边等生境中。
亚洲、非洲和美洲都有着大量的萤火虫种群。
2. 栖息地:萤火虫的栖息地主要是在林地、田野和湿地等环境中。
它们通常会选择潮湿、阴暗的地方,以便于繁衍和觅食。
3. 生态系统:萤火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为自然界增添了一份神秘和美丽,同时也对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萤火虫的发光对于许多生物来说都是一种信号,它们可以利用萤火虫的光来判断环境中是否存在着食物或危险。
四、萤火虫的保护与利用1. 保护现状: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各地的萤火虫数量都在不断减少。
萤火虫ppt课件

休闲旅游
萤火虫聚集的地区成为人们休闲 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为当地带来
经济效益。
教育价值
萤火虫可以作为教育资源,帮助 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04
萤火虫的保护
萤火虫面临的威胁
栖息地破坏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 ,萤火虫的栖息地逐渐 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
重破坏。
污染
工业废水、废气排放等 污染源对萤火虫生存环 境造成威胁,影响其繁
萤火虫发光涉及到一种特殊的化学 反应,该反应产生的能量以光的形 式释放出来。
03
萤火虫的生态价值
萤火虫对环境的贡献
生态平衡
萤火虫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通过捕食其他小昆虫,控制害 虫的数量,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土壤改良
植物授粉
部分萤火虫成虫能够进行植物授粉, 有助于植物繁殖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
02
萤火虫的光
萤火虫的光的性质
01
02
03
生物光
萤火虫的光是生物发光现 象,不同于物理发光和化 学发光。
冷光
萤火虫的光不产生热量, 是一种冷光。
颜色与亮度
萤火虫的光色主要为黄绿 色,亮度因种类而异,有 的暗淡,有的明亮。
萤火虫发光的原因
通讯
萤火虫发光可以用于求偶 、交配和标识领地等通讯 行为。
样性。
观赏价值
萤火虫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保护它们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欣
赏它们的美丽。
科学研究
萤火虫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保护它们有助于科学研究的进
行。
萤火虫保护的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萤 火虫的栖息地,防止栖息地被
萤火虫

3.萤火虫的应用领域
• 萤火虫的研究不仅包含有昆虫生物学方面 的一般知识,而且在萤火虫的发光机理和功 能及其仿生学研究,萤火虫的生态学和生态 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将有广泛的意义。
3. 1 仿生学的应用
• 萤火虫发光的效率非常高,几乎能将化学能 全部转化为可见光,是现代电光源效率的几 倍到几十倍;萤火虫发出来的光虽亮但几乎 没有辐射热量,也不产生磁场,是一种非常理 想的灯光。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模拟萤 火虫发光的原理创造出了日光灯(荧光灯) 。 另外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根据萤火虫发光原 理和机制,提出了电子转移反应原理它可以 解释腐蚀现象、光合作用等,并导致了激光 器的开发和利用。
• 萤火虫成虫依种类不同,活动的时间也有差 异,白天和夜晚各有日行性和夜行性的种类, 萤火虫幼虫在夜晚出现的时间大抵和成虫 相仿,但它们却可以整夜活动。
1. 2. 3 食性及捕食行为
• 水栖萤火虫的幼虫吃螺类,贝类和水中的小 动物,而陆栖的萤火虫幼虫则以蜗牛、蛞蝓 为食物,有些种类会捕食蚯蚓和昆虫等小动 物。
3. 3 生态学和生态环境的应用
• 萤火虫的幼虫以捕食蜗牛、蛞蝓等软体动 物为主,是这些农作物害虫的重要天敌。通 过种群的恢复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此害虫的 危害。此外,萤火虫也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 种,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 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而水质污染、植 被破坏则会严重制约着萤火虫种群的生存 和繁殖。
2 .萤火虫发光机制
• 萤火虫的发光是生物发光的一种。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 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在发光细胞中有两类化学物质, 一类被称作荧光素(在萤火虫中的称为萤火虫荧光素 (Firefly luciferin)),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荧光素能在 荧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 ,并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中 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当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 态时释放出光子。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以光的形式 释放,只有极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反应效率为95%, 甲虫也因此而不会过热灼伤。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办法制 造出如此高效的光源。 • 在虫的腹部下部有着很多白色斑块。其实是它的甲壳中对 光透明的部分。在内部有一块白色的膜,可以反射光。所 以在日间这个部位呈现白色。
昆虫记中萤火虫介绍

昆虫记中萤火虫介绍【原创版】目录一、昆虫记中萤火虫的特点二、萤火虫的种类三、萤火虫的生活习性四、萤火虫的发光原理五、萤火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正文昆虫记是一部描绘昆虫生态的文学作品,其中对萤火虫的描述极其生动。
本文将从昆虫记中萤火虫的特点、种类、生活习性、发光原理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昆虫记中萤火虫的特点在昆虫记中,萤火虫被描绘为具有六只短短的脚和斑斓的色彩。
它们的身体通常呈栗棕色,这种独特的色彩和形态使得它们在夜晚能够更好地捕食和避敌。
二、萤火虫的种类萤火虫分为水生、半水生和陆生三大类。
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大多生活在终年有水、水质清澈的山间小水涧或底层为泥浆的水田里,包括黄缘萤、黄胸黑翅萤及条背萤。
半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在清澈溪水流过的潮湿驳坎或岩壁上栖息,红翅萤的幼虫是唯一的半水生萤火虫。
陆生萤火虫的幼虫通常栖息在阴凉、地面略微湿、山区的落叶间或小草上,有些则在开阔的草地上生活,包括台湾窗萤、红胸黑翅萤、纹萤、橙萤、拟纹萤、梭德氏脉翅萤等萤火虫。
三、萤火虫的生活习性萤火虫夜间活动,卵、幼虫和蛹也往往能发光。
幼虫和成虫均捕蜗牛和小昆虫为食,喜栖于潮湿温暖的草木。
成虫的发光有引诱异性的作用,通过闪烁的光芒进行交流,吸引配偶进行繁殖。
四、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由于其体内含有一种名为萤光素的物质,当萤火虫需要发光时,萤光素与酶结合发生反应,产生光能。
这种发光方式使得萤火虫能够在黑暗中照亮自己,同时也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现象。
五、萤火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萤火虫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们作为食物链的一环,为许多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另一方面,萤火虫的发光现象也为生态系统增添了独特的美景,成为人们观赏和研究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的导论是这样写的
第一部分。
第一,概述当前论文题目的背景,很简短。
第二,根据背景提出问题。
第三,提出对问题进行研究的目的(事前估计)和研究的意义(事后总结)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追问
大概需要多少字?
回答
导论嘛,不需要过多的字,如果是硕士论文,大约400-500,如果是期刊,100以内。
追问
高中生做的课题性研究论文300-400够了吧?
回答
300-400少了点,仅仅是叙述问题快500了,你还有研究,还有结论。
咋的也要有1000吧,也就是两页。
追问
我说的只是导论部分,其它的由另外的组员弄,我只负责导论。
300-400应该够了吧?
回答
你没说清楚,我以为是整篇论文。
300-400足够了。
提问者评价
Tank you ! 多谢帮助。
萤火虫
鞘翅目萤科昆虫的通称。
全世界约200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根据中国几位专家的统计现发现的种类约有100余种,再加上未发现的种类,总共有150多种。
小至中型,长而扁平,体壁与鞘翅柔软。
前胸背板平坦,常盖
住头部。
头狭小。
眼半圆球形,雄性的眼常大于雌性。
腹部7~8节,末端下方有发光器,能发黄绿色光。
萤火虫夜间活动,卵、幼虫和蛹也往往能发光,成虫的发光有引诱异性的作用。
幼虫捕食蜗牛和小昆虫,喜栖于潮湿温暖草木繁盛的地方。
中文学名: 萤火虫 界: 动物界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
目:
鞘翅目 科: 萤科 分布区域:
植物萤火虫照片(15张)
全世界萤火虫有二千多种,大多于夏季在河边,池边,农田出现,活动范围一般不会离开水源。
正式来说Glow-worm萤火虫是指它的幼虫,而Firefly萤火蝇才是指闪亮成虫,雄性萤火虫较为活跃,主动四处飞来吸引异性;雌性停在叶上等候发出讯号.在萤火虫体内有一种磷化物-发光质,经发光酵素作用,会引起一连串化学反应,它发出的能量只有约1成多转为热能,其余多变作光能,其光称为冷光。
常见萤火虫的光色有黄色和绿色。
有时也为红光或橙红色,颜色不同是因为荧光素酶的立体构造不同,与发光体结合紧密就发绿光,反之则是红色或橙红色的荧光。
雄萤腹部有2节发光,雌只有1节。
亮灯是耗能活动,不会整晚发亮,一般只维持2至3小时。
成虫寿命一般只有5天至2星期,这段时间主要为交尾繁殖下一代。
在日落后1小时后萤火虫非常活跃,争取时间互相追求。
雄虫会在二十秒中或快或慢闪动亮光,等二十秒,再次发出讯号,耐心等待雌虫的一次强光回应,当没有反应,雄虫会飞往别处。
虫,此两品种的成长雌虫翅膀退化,与幼虫形状没有太大分别,雄虫才可以飞行。
曾经有住在农田附近的参加者将雌性双色垂须萤萤火虫放在窗口,连续数天都吸引到雄性的双色垂须萤在窗口附近徘徊,所发出的光亮较常见的水生萤火虫暗弱.初春时段,水中生活的萤火虫幼虫会爬上岸钻进土。
这时由鳃呼吸改为气孔呼吸,腹部两则会发光,再约50天时间才变蛹成虫,平均只有5天的生命,进食成长都变得次要,在日落后1小时后萤火虫非常活跃,争取时间互相追求,雄虫会在二十秒中闪动亮光,等二十秒,再次发出讯号,耐心等待雌虫的一次强光回应,当没有反应,雄的会飞往别处,萤火虫在天黑时才开始发光,活动参加者宜用电筒照路,避免直照草堆.萤火虫受电筒照射时可能短暂时间停止,反而找不到它们.
萤火虫是一种既美丽又神秘的小昆虫,全世界约有2000多种。
它与金龟子一样,是属于鞘翅目的昆虫,一生必须经历卵、幼虫、蛹与成虫四个阶段,是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
它的生长时间相当长,大部分种类为一年一代,并以幼虫期、蛹期或卵期越冬,幼虫期长达10个月,而成虫却只有20天左右的短暂生命。
萤火虫有两对翅膀,前翅为革质,后翅为膜质,前胸背板十分发达,头部可隐藏于前胸背板下,头部上面有一对触角和两个水汪汪的复眼,约占整个头部的三分之二,视觉十分敏锐,且大部分种类口器退化,以吸食露水或花蜜维生。
腹部最重要的特征为发光器,雄虫二节,雌虫一节。
有些种类则雌雄均只发两点光,
有些甚至不会发光,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萤火虫都会发光哦。
萤火虫幼虫的身体长而扁平,头部除了一对可伸缩的触角,二个单眼和其他附属器外,最明显的便是深褐色的针状大颚。
胸部有三节,腹部九节,和六只细长的脚,第八腹节有两枚发光器,第九腹节有一个如吸盘般的尾足,可用来吸附于物体上。
它走起路来一屈一伸的,像尺蠖蛾的幼虫一般,当遇到危险时,便赶紧把头缩到前胸背板内。
而依栖息环境,可分为陆生、水生与半水生三种。
萤火虫在我国各地皆有分布,尤以南部和东南沿海各省居多。
萤火虫属完全变态昆虫,喜欢栖息在温暖、潮湿、多水的杂草丛、沟壑边及芦苇地带,以软体动物如蜗牛、钉螺等的肉为食。
此虫的雌性成虫,常在潮湿的腐草、朽木或泥土上产卵,1次可产数百粒,初产下时为软壳卵,数天后逐渐硬化,经3周后即开始孵化。
孵化一般在中午进行,幼虫出壳后即钻入水底,白天藏在石块下或泥沙中,夜间出来觅食。
其幼龄期较长,一般为1年左右,有的可超过2年。
待到化蛹时,幼虫爬到岸边,用泥沙做成茧室,一般在5月间进行化蛹,经2周左右即羽化成成虫。
成虫于6月间交尾产卵,再孵化幼虫。
幼虫体色灰褐,两端尖细,上下扁平,形如米谷,尾端也能发出光度不强的光。
多数雌虫没有翅膀,不能飞翔,外形与幼虫差不多,但已能发出较强的光。
人们在夏天夜里所看见的闪闪流荧,那是雄性萤火虫在寻找雌虫,这时,雌虫在发现雄虫的光后,即爬上草丛,在草茎上闪光,经过雌雄几
次对光传达信息之后,雄虫便循着雌虫所发出的光飞下来与雌虫交配。
交尾结束后,雌雄都会同时将光减弱,重新回到草丛中去,隔不多久,雌虫产下能发出微弱荧光的数百颗卵粒。
成虫产卵
漂亮的萤火虫(4张)
萤火虫是一种躯体翅鞘柔软、完全变态的甲虫,一生历经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时期。
全世界约有2000多种萤火虫。
目前已知的萤火虫种类,其幼虫都会发光,一般幼虫的发光器位于第八腹节的两侧,在夜间活动时发光。
至于成虫会不会发光,则要视种类而定;例如弩萤属(Drilaster)的萤火虫,虽然幼虫会发光,但是雌雄成虫都不会发光。
萤火虫的发光,简单来说,是荧光素(luciferin)在催化下发生的一连串复杂生化反应;而光即是这个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
由于不同种类的萤火虫,发光的型式不同,因此在种类之间自然形成隔离。
萤火虫中绝大多数的种类是雄虫有发光器,而雌虫无发光器或发光器较不发达。
虽然我们印象中的萤火虫大多是雄虫有两节发光器、雌虫一节发光器,但这种情况仅出现于熠萤亚科中的熠萤属(Luciola)及脉翅萤属(Curtos)。
因为像台湾窗萤(Pyrocoelia analis),雌雄都有两节发光器,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雌虫为短翅型,而雄虫则为长翅型。
萤火虫的发光器是由发光细胞、反射层细胞、神经与表皮等所组成。
如果将发光器的构造比喻成汽车的车灯,发光细胞就有如车灯的灯泡,而反射层细胞就有如车灯的灯罩,会将发光细胞所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出去。
所以虽然只是小小的光芒,在黑暗中却让人觉得相当明亮。
而萤火虫的发光器会发光,起始于传至发光细胞的神经冲动,使得原本处于抑制状态的荧光素被解除抑制。
而萤火虫的发光细胞内有一种含磷的化学物质,称为荧光素,在荧光素的催化下氧化,伴随产生的能量便以光的形式释出。
由于反应所产生的大部分能量都用来发光,只有2~10%的能量转为热能,所以当萤火虫停在我们的手上时,我们不会被萤火虫的光给烫到,所以有些人称萤火虫发出来的光为“冷光”。
至于萤火虫发光的目的,早期学者提出的假设有求偶、沟通、照明、警示、展示及调节族群等功能;但是除了求偶、沟通之外,
其它功能只是科学家观察的结果,或只是臆测。
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验证了警示说:1999年,学者奈特等人发现,误食萤火虫成虫的蜥蜴会死亡,证实成虫的发光除了找寻配偶之外,还有警告其它生物的作用;学者安德伍德等人在1997年以老鼠做的试验,证实幼虫的发光对于老鼠具警示作用。
萤火虫
萤火虫于夜晚的发光行为,以黑翅萤(Luciola cerata)为例,就目前的研究发现,多是在日落后,雄虫开始在栖地上边飞边亮;在雄虫开始活动不久后,雌虫便开始出现于栖地周围的高处(雌虫也会发光,但只有发光器一节,雄虫则有两节发光器),从晚上7点一直到11点半左右,在其栖地可以见到成百成千的萤火虫发光,但差不多在晚上11点半过后,成虫便逐渐停止发光。
而且雄虫发光的频率也有变化,并非整晚的发光频率都一样。
新西兰的发光蕈蝇集体栖息岩洞中成为当地观光点。
台湾有种"萤光蕈"在黑夜中发出萤光。
白蜡虫(Lantern fly)体内有寄生发光虫,故在夜间亦可发光。
都市化及土地开发对萤火虫的栖地及生态都造成相当大的冲击;久而久之,萤火虫的数量因而逐渐下降,而造成萤火虫逐渐消失的原因不外乎下列因素:
1.栖地遭到破坏
栖地环境的稳定是萤火虫赖以生存的根本。
人类大量开发土地,改变或破坏原本萤火虫所栖息的环境,使得萤火虫的族群大大的减少。
2.人工光源带来的冲击
3.农药、化学药剂污染
4.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