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与预防保健
携手并进 推进中医“治未病”体系建设——“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初具雏形

下图:本次高峰论坛受到 多家媒体美注
论坛在 青岛举行 ,标志 着军 队 “ 治未病 ”健目
工程试 点工作在全军卫生系统正式启动;1月2 O 日,作为全国 “ 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区,构
中医特 色预 防保腱服务体 系启动仪式 .上 海 [ E
长 宁 区隆 重 举 行 ,这 是 首 个城 市 区 级 的 试 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 国科学 院院士 、中国中西医结 保健 服务的科技 策略 ,并提 出了研究
“ 健康状态”思路。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研 究 员、 中国生物医学 工程 学会原副 理事长陶
点 的报告 。在分析 中西 医对疾病 、
12 1
HEAL H ZON T HORI
祖莱的报告 ,从巨系统工程学的 角度
携手并进 推进中医 “ 治未病’体系建设 ’
— —
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初具雏形
责绾 I 晶晶
腊
讲持“主 工回治旨 中取强康 刚局副家 程,础 话得未 医顾发 副局部 实总病 药长表 局卫长 ,的上 施成 健 他结” 管王了 长生、 所基 在绩 理国 主部国
,
健康的认识 的区别基础 上 ,阐述 了在 医学模式调 整 、医学 目的转变的 背景 下 应 如 何更 加 全 面 地认 识 疾 病 、健 康 ,重点提出维护 和提升人 的健 康状 态是 “ 治未病 ”的逻辑起点。
论述 了个体人健康状态是维护和 促进
人 的健 康 的关 键 。
中国中医 药科 技开发交流 中心 、 炎黄 东方 ( 北京 )踺 康 科技 有 限 公
司、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 公司三方 合作 发起 “ 未病战略联盟 ” ,同时 治 三方联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技 能 鉴定指导 中心 ( 国家 中医药 管理局中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保健的理论与方法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保健的理论与方法中医历来注重治未病,即在人体尚未发病之前,通过调整身体的平衡,增强体质,达到健康保健的目的。
这种以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拥有独特的方法和手段。
一、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和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强调了人体内外的相互作用,讲究平衡统一。
当身体失去平衡,阴阳失调时,就容易出现疾病。
中医治未病的目的就在于调整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事物都可以分为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这五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保持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中医治未病就是通过调整五行的相互关系,维护人体的健康。
脏腑理论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分别是心、肺、肝、脾、肾、胃等。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但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中医治未病就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一种重要的运行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治未病就是通过调理经络,促进气血通畅,预防疾病。
二、中医治未病的方法与手段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在治未病中的重要性。
根据人体的不同需求,以阴阳平衡为原则,合理搭配食材,达到补益健康的目的。
饮食调理可以通过增加营养摄入、调理脾胃功能等方式进行。
2. 中草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将草药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草药进行调理。
中草药可以通过药膳、汤剂等形式进行服用,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效果。
3. 针灸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医治未病的常用疗法。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气血,促进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推拿通过按摩和施压,刺激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
4. 气功调理:气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呼吸、运动、调理身心等方式,达到调整气血、增强体质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在妇女保健中的运用

02
技术水平:中医治未病技术水平参差 不齐,缺乏规范和标准
03
资源不足:中医治未病资源相对不足, 难以满足妇女保健需求
04
宣传推广:中医治未病在妇女保健中 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缺乏普及性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 的提高,对预防医学的需求越来
越大
政策支持:政府对中医治未病的 支持力度加大,有利于其在妇女
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提高 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加强中医治未病在妇女保健 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妇 女健康水平
01
预防疾病:治 未病强调预防 为主,有助于 降低妇女患病 风险。
02
03
04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治未病, 妇女可以保持 良好的健康状 态,提高生活 质量。
降低医疗费用: 治未病可以减 少妇女的医疗 费用支出,减 轻家庭负担。
预防疾病:通过 治未病,预防更 年期及老年期常 见的疾病,如骨 质疏松、心血管 疾病等。
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理论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 妇女保健中,治未病可以降低妇科疾病的发生率 治未病可以提高妇女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预防疾病:治 未病强调预防 为主,减少疾
病的发生
单 击 此 处
壹
贰
叁
肆
伍
01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核心思想是预防为 主,治疗为辅
02
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和调理, 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03
治未病包括养生、预防、治疗等多个 方面,涉及饮食、运动、心理等多个 领域
04
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妇女保健中具有重 要意义,可以帮助女性预防和治疗各 种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油 腻食物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养⽣保健中的应⽤2019-09-0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82摘要治未病是中医治病和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还处在健康状况时,采取⼀定的措施防⽌疾病的发⽣和发展,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对于预防保健养⽣康复能发挥更好的作⽤,对于提⾼全民的健康素质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养⽣保健Abstract Treating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nd regimen,that is when people are still in a healthy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to take certain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which includes not disease prevention,both disease prevention and disease after anti complex,preventive health care for rehabilitation can play a better role,a more important soci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health of the whole people.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eating disease;Health care医学的⽬的是保障⼈们的⾝⼼健康,⽽不只是寻治疾病。
治未病是中医学最具影响的学说之⼀,是在长期医学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学说,代表着中医学的特⾊和精髓,⼏千年来它对中华⼤地上⼈们的健康⽣存发挥了重要的作⽤。
中医预防医学如何运用治未病的原则

中医预防医学如何运用治未病的原则中医预防医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强调“治未病”的理念。
“治未病”这一原则蕴含着深邃的智慧,旨在通过各种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变,以维护人体的健康。
“治未病”最早源自《黄帝内经》,其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清晰地阐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以及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的必要性。
那么,在中医预防医学中,如何具体运用“治未病”的原则呢?首先,中医强调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
这包括顺应自然规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根据四季的气候变化,调整起居、饮食和情志。
春天万物复苏,阳气升发,人们应早睡早起,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以助阳气的生长;夏天炎热,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过度贪凉,饮食宜清淡;秋天干燥,要注意滋阴润肺,作息规律,收敛神气;冬天寒冷,应防寒保暖,适当进补,以养肾藏精。
饮食调养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中医讲究饮食的均衡与合理搭配,根据个人的体质和不同的季节选择适宜的食物。
例如,体质偏热的人应少吃辛辣温热之品,多吃一些清热滋阴的食物,如绿豆、百合等;体质偏寒的人则应少吃生冷寒凉之食,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等。
此外,饮食要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食肥甘厚味容易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引发一系列疾病。
情志调节同样不容忽视。
中医认为,情志过激或不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导致气血失调。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于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冥想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使心情愉悦,气血通畅。
其次,中医注重通过调理体质来预防疾病。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体质特点,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
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烦躁和激动 。
06
现代生活方式下的中医养生建 议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遵循自然规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量保持每天规律的作息 时间。
充足睡眠
保证每晚足够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一般需要7-8小 时的睡眠。
午间小憩
适当进行午休,有助于恢复体力和精力。
保持良好心态和情绪
心态平和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筋骨,畅通气血。
情志调护
03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抑郁恼怒,以利于肝气的疏泄和阳气的生
发。
夏季养心与清热解暑
饮食调养
夏季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苦味、酸味食物,如苦瓜 、绿豆、乌梅等,以清热解暑,养心安神。
起居调摄
夏季宜晚睡早起,中午适当午休,避免烈日暴晒,注意防暑降温 。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烦躁不安,以利于心神的宁静和阳气的固守 。
节约医疗资源
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养生保健,可以降低医疗支出,节约 社会资源。同时,减少疾病的发生也可以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健康是幸福的基础,通过养生保健可以提高 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02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 理上相互影响。因此,治未病需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
秋季养肺与滋阴润燥
饮食调养
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多吃白色食物、酸味水果,如梨、 百合、银耳等,以养肺生津,缓解秋燥。
起居调摄
秋季宜早睡早起,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
浅谈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方法 王幸丽

浅谈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方法王幸丽摘要】目的:现今社会人们对中医治未病先防与保健养生的认识模糊不定,大部分人认为中医治未病便是无病先治,无病先用药的错误认识。
因此,现以中医养生主张的未病先防为方向,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保健养生”的方法做进行浅谈分析。
【关键词】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未病先防、保健养生、增强体质是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健康的主要方向,善于预防保健者,能主宰自己的健康,改变自己的命运,《内经》中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当今社会,大部分人对预防保健并不重视,据调查我国亚健康人群高达70%以上,因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给人们带来了的种种压力,使身体健康状态严重下降,导致疾病的发生率日益增加【3】。
因此,本文将中医“未病先防”“保健养生”的方法做进行浅谈分析,具体详情如下:1未病先防中医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前,在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时候,做出及时有效的干预,通过多种方法,将阴阳调节平衡,让身体回归平衡状态。
孔子曾称“夫唯病病 ,是以不病,圣人不病 ,以其病病【2】。
所以说成功的预防保健,可以使人们提前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阻止疾病发生及发展,将引发疾病的不良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的主要意思就是在疾病发生以后,应在早期及时采取诊断、尽早治疗,以便控制疾病的发展。
将治疗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医认为,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病后,都会影响整体失调,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若不及时治疗,病邪就会侵入全身,使其病情加重,当正气受到严重耗损时则导致病情危重。
若能掌握规律,提前做好治病、预防措施,根据疾病的传遍规律,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便可防止疾病的扩散及加重。
3中医保健养生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压力也越来越大,使身体状态严重下降。
因此,人们应对身心健康加以重视,将中医预防保健作为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主要方向,中医保健养生的精髓就是以调摄精神、情志控制、生活规律、锻炼身体、药食同补这五大方向来调节人体平衡,最终达到治病、防病保健的目的【1】。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养生保健

五、顺应四时节气变化,天地人合一。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说“四时阴阳 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 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充分体现了天地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强调个体必须适应自然气候变化,才能 够避免疾病发生。而且引申到起居的 规律性,要白天活动,夜晚休息,不能日 夜颠倒,作息紊乱。
“形神合一”,形,指人的形体。神, 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 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 狭义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者相 辅相成,密不可分。形神关系实质反 映的是精神与形体的关系(形神兼 备),正常的情志活动能使人体气血 调和,而突然强烈或长期的情志刺激, 一旦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调节 范围,就会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 阳气血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或使已有的疾病加重。
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
Hale Waihona Puke 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调摄精神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 精神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方 面所起的作用。 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 切的关系。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 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容易导 致气血阴阳的失调而发病。中医有“百病皆 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说法,情志 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 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 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 想都极为重视。 “治未病”起源与临 床意义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 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 在《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 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 “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未病”与预防保健
中医学历来就十分重视预防保健,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医籍《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强调养生保健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通过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袭,来确保身体健康。
1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观点
中医“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在《内经》中,具体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是防病和治病的重要原则,而被历代医家所推崇。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形象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性,这种观点蕴含着以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
《内经》认为在未病之前,要重视形体和精神的调养,主张要“顺应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强调以提高正气抗邪能力为主的摄生观。
既病之后,则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传变。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即外邪侵袭人体,是由表及里、由轻转重、步步深入的。
疾病的传变,也是由肌肤到脏腑逐步深入的过程,传至五脏终至难治。
《内经》“治未病”以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东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脏腑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既病防变的措施。
晋代王叔和在继承《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这个伏寒化暑的论点,也体现古人“治未病”的观点。
清代叶天士对于“治未病”的既病防变研究颇深,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提法进一步阐明了“治未病”的另一层涵义,即在疾病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防变于先,把握时机控制病势发展的思想。
2中医“治未病”的原则和方法
2.1未病先防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因此,“治未病”必须从邪正两方面着手。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入侵,避免疾病的发生。
2.1.1调摄正气,增强机体抗邪能力中医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气能护卫全身机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这是由于正气不足,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外邪才得以侵入机体而致病。
人体正气内固,脏腑功能正常,抗病邪能力就增强。
《素问·刺法论》中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的方法:“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所以“治未病”要做到未雨绸缪,通过调摄精神情志、锻炼身体、饮食和生活起居调节等来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2.1.1.1调摄精神情志,畅达真气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精神状态受情志因素直接影响,情志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正气就旺盛。
若精神情志抑郁,则可使气机逆乱,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而致正气虚弱。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所以,要注重精神情志的调摄,保持思想上的安闲清静,不贪欲妄想。
同时,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易受四时阴阳之气的影响,“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违背四时之气会产生“肝气内变”,“心气内洞”,“肺气焦满”,“肾气独沉”,“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应顺四时节序,把握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遵循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之道,调摄精神情志,“和喜怒”,排除不良的精神刺激,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和愉悦,使真气畅达。
从而达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素问·上古天真论》)。
2.1.1.2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内经》认为形与神是统一的,“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
“形与神具”,“神守不分”,即形神协调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保证。
运动可以使形体壮实,元神充足,气血运行通畅,正气旺盛。
后世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发明了许多强身健体的养生术,如五禽戏、太极拳、武术、气功、导引、吐纳等,用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孙思邈《千金翼方》指出“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积极推广养生功法,认为经常适当的劳作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
但劳作运动也要适度,《素问·举痛论》有“劳则气耗”之说。
而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素问·宣明五气篇》)。
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不利于健康。
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锻炼项目,并持之以恒,做到动静结合,而达到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
2.1.1.3饮食调节“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生病起于过用”(《内经》)。
饮食五味能化生阴精,而为生命的本源之一。
故而饮食应调匀,五味适宜。
若偏食过用,诸如饱饥失常,饮食不洁,则反而有害,引发多种疾病。
即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
所以,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是健康的必要条件,饮食不足,缺乏必要的营养,影响气血的化生,则可致体质虚弱。
但暴饮暴食,又可损伤脾胃。
饮食偏嗜,又会使体内某些物质过多或不足,从而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不利于体魄增强。
2.1.1.4生活起居调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指出养生保健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有适当的节制安排。
不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素问·上古天真论》)。
若违背养生法则,其恣意妄为,放松纵欲,贪图一时欢乐,耗竭天真精气,必定会未老先衰。
2.1.2讲究卫生,防止病邪侵袭六淫邪气、时行疫疠、七情内伤、饮食劳逸、虫兽外伤等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外,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
首先,讲究卫生,要避免环境、水源、食物污染和疫源
的扩散。
汉代王充《论衡》中说:“饮食不洁净,天之大恶也”,说明病从口入,古人已有所认识。
周代《礼记·内则》说:“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在唐代《千金翼方》中就有“常习不唾地”之说,即不要随地吐痰。
所有这些,说明了我国古代就有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同时,人感邪发病,多因气候变化异常,如非其时而有其气,骤冷暴热,疾风暴雨,人体不能适应寒暖的变化,易感邪发病,故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说:“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故应根据四时气候环境的变化,在饮食和生活起居上加以调节,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
2.2既病防变即在疾病发生后,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2.2.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外邪侵袭人体,如不及时治疗,病邪就有可能由表及里,以致侵入内脏,使病情愈来愈重,治疗也愈难。
因此名医张仲景,把既病防变作为“治未病”的中心环节。
首先,要早期治疗。
在疾病之初,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正确治疗,尽量祛邪于萌芽阶段。
其次,治未病的脏腑。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而在病理状态下成为疾病传变的内在依据,故张仲景将治未病的脏腑作为既病防变的重要措施。
此外,由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病邪由表及里,以致到达骨髓,终致不能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便有所记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
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
2.2.2把握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难经》指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
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的具体应用。
此外,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阴之后病势进一步发展耗及肾阴的病变规律,主张在甘寒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也是既病防变法则具体应用的范例。
总之,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是中华医药几千年来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
这种以预防为主的养生保健理念与我国现代医疗卫生工作,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的指导方针是一致的。
我们要把这种预防保健思想和法则,更好地应用于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实践中,把“治未病”这一中医预防医学之瑰宝继续承传和发扬光大。
(收稿日期:20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