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百科

春秋笔法百科一、什么是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殊写作风格和技巧,起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并在后世得到广泛应用。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春秋笔法的特点1.简练明确:春秋笔法注重言简意赅,以精炼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
它强调用最少的字数传达最多的信息,使读者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
2.端正庄重:春秋笔法追求庄重而正直的写作风格。
文章通常采用典雅、庄重、正式的语言,以展示作者思想和品格上的高尚。
3.对仗工整:春秋笔法善于使用对仗技巧,通过平行结构和音律效果来增加文章的韵律感和美感。
对仗工整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善用比喻:春秋笔法善于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来丰富文章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比喻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加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共鸣。
5.推敲精炼:春秋笔法强调反复推敲和修辞的精细处理。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多次斟酌每一个字词的选择和位置,以求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三、春秋笔法的应用领域1.史书编纂:春秋笔法在古代史书的编纂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史书都采用了春秋笔法,使得这些史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文言文创作:春秋笔法对后世文言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融入了春秋笔法中的技巧和特点。
3.散文写作:春秋笔法也被广泛运用于散文写作中。
它可以使散文更具韵律感和文学美感,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
4.诗歌创作:春秋笔法对古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能够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表达情感更加精细。
四、春秋笔法的经典例子1.《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春秋笔法的代表之一。
它以简练明确、对仗工整、推敲精炼为特点,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书写的典范。
2.《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
春秋笔法 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是古代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体,主要出现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笔法是对于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及其记载方式的命名,称为“笔法”,主要是指对于事件的叙述方式和记录方法。
春秋笔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简练明确:春秋笔法注重简洁明了的叙述风格,以精炼的文字表达来传递信息。
不像史记等后来的历史著作那样流长累赘,而是通过简单的文字叙述来传达事件的主要内容,以使读者易于理解。
2. 精练精确:春秋笔法追求精练精确的叙述方式,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事实,避免冗长的描写和庞杂的感情表达,以确保叙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简练生动:春秋笔法追求以简练的文字呈现生动的形象,通过独特的描写方式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展示人物形象、事件场景等,使人物形象鲜明,场景生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4. 讲究节奏:春秋笔法强调文笔的韵律节奏,讲究句意的抑扬顿挫,从而使文章更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以增加文章的魅力和吸引力。
5. 强调道义:春秋笔法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表达一种道义观念和价值判断,通过对人物行为的评价和道德准则的引用,
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判和评价。
总的来说,春秋笔法是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强调简练明确、精练精确、节奏韵律、生动形象和道义评价等特点。
春秋笔法在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的形式和风格。
春秋笔法的定义

春秋笔法的定义
春秋笔法,又称春秋笔削或春秋书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或者说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
它起源于春秋时期,据说孔子在修订鲁国史书《春秋》时首次使用这种笔法。
春秋笔法的特点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在文中作出评判。
它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思想倾向和看法。
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是含蓄和委婉,它通过隐晦的文字表达作者的态度和评价。
这种笔法不仅使历史叙述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能够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避免直接冲突和纷争。
后代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写作时也常常借鉴春秋笔法,以达到既传达自己的观点又保持文字的和谐与含蓄的效果。
春秋笔法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写作技巧,它要求作者具备极高的文学修养和道德水准,能够在看似客观的叙述中蕴含深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仔细推敲和思考,领悟到作者的真实意图。
春秋笔法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是古代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文体风格,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春秋时代,流行于战国时期。
它是以春秋年号来冠名的一种史书,以君主立其年号而春秋笔法是以君主的罪恶和不道德行为为核心,以严谨的修辞和简练的叙述方式,将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表达出来。
春秋笔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简练明了:春秋笔法注重表达的简洁性,不啰嗦,避免主观臆断,力求将事实以最简练的方式呈现。
采用简洁而明了的句子结构,使叙述通俗易懂。
2. 正视罪恶:春秋笔法通过对君主罪恶和道德败坏的描述,暗示当时政治的黑暗和腐败,表达对君主不道德行为的谴责和讽刺。
3. 用典:春秋笔法善于运用典故和成语,通过引用经典故事和典型人物来衬托和比照当时的政治事件和人物,以增加作品的内涵和表达的深度。
4. 对景抒情:春秋笔法中常常有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抒情。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和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5. 正史记述:春秋笔法注重历史真实性和记述的客观性,力求准确记录当时的事件和人物,避开主观评价和夸大。
6. 用字规范:春秋笔法注重用字的规范和精细,追求用字的准确性和精炼性,力求使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春秋笔法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在史书和编年史方面有所运用,也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它的简练明了的风格和对道德问题的关注,为后来的诗歌、散文以及小说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发。
春秋笔法

比较普遍的认为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春秋》是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相传经过孔子的修订,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年(前481年)期间的鲁国历史。因其文字简洁精辟,多含议论褒贬,这部史书的写作技巧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例如,《春秋》中,“郑伯克段于鄢”,虽然只四六个字,却记录了这样一件大事:鲁隐公元年,郑国君之弟共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这个地方打败共叔段,使他“出奔”。《左传》对《春秋》这句经文隐含的褒贬用意解释道:“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春秋》中这句话,从表面上看,似乎的纯客观的记录,不流露作者的思想倾向,实际上是有褒有贬的。
“春秋笔法”是指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史记·孔子世家》说 :“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游、子夏之徒,不能措一辞,不能改一字。”即指此。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它用语准确,选词严谨,常根据事件的性质、情形和结果以及作者对该事件的态度,选用不同的词语。《春秋》的记事极简短,一般一件事只有一两句话。可是这极简短的记叙,往往微言大义,有着很丰富、很深刻的含意,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且也给读者以深刻地影响。
其基本特征有பைடு நூலகம்:一来虽文字简短而微言大义,二来尽管富含褒贬,又每每中规中矩。又有人认为其特征是内在的法律精神和外在的委婉平易的表达方式。不才以为二者的意思并太大的差别,只是文本不同罢了。
春秋笔法的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的名词解释春秋笔法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也被称为"春秋风"。
春秋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的一部历史书,它以先秦时期春秋时代鲁国的国家年号为书名,并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被后世所称道。
春秋笔法的主要特点是简练、浅显、精炼,注重节省文字,加以修饰和工整的句字结构。
它以年代为序,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各国的重要事件和传记,对人物的事迹简洁明了地交代,并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政治、军事、经济等不同方面的事情。
它不以长篇大论的方式描述历史,而是用简短的文句概括性地叙述,并通过一些象征性的字句和暗示,让读者自行推测其中的含义。
因此,春秋笔法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书中的"金镜",具有极高的思维启发作用。
春秋笔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遗闻记述。
左丘明在《春秋》中通过记述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和琐事,间接地透露出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政治局势等方面的信息,使得读者可以深度理解春秋时期社会和人物。
这种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使《春秋》不仅仅是历史记录的载体,而更是一个独特的思想宝库。
同时,春秋笔法还能展现出故意保持中立的态度,不偏不倚地叙述事实,让读者自主评判,增加了读者的思考空间。
春秋笔法在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它不仅对后世的史书和文学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对后世的史学研究方法和文化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春秋笔法的简练、精练特点被认为是后世文人笔法的典范,许多古代文人在写作中都试图模仿春秋的风格。
此外,春秋笔法注重留白和深层次思考的方式,也对后世的历史写作和研究产生了借鉴作用。
综上所述,春秋笔法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解释一)孔子作《春秋》时,对于一些政治上的问题采用了曲笔的写法,即:不直接写,而是用某些象征、暗示等手法记录历史、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如写晋灵公不君,赵盾等春秋笔法:古人以为孔丘修订史书<<春秋>>,注意笔削褒贬,含有"微言大义".后因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
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十三世祖,武功卓著,学识渊博,很受杜甫的景仰。
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此书的学术价值极高,直到今天也属于有关学者的主要参考文献。
杜预是这样解说“春秋笔法”的。
“一曰微而显。
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
梁亡。
城缘陵是也。
”“二曰志而晦。
约言示志,推以知例。
参会不地,与谋日及之类是也。
”“三曰婉而成章。
曲从义训,以示大顺。
诸所讳避,璧借许田之类是也。
”“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
丹楹刻桷,天王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也。
”“五曰惩恶而劝善。
求名而仁,欲盖而彰,书齐豹盗,三叛人名之类是也。
”(解释二)《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一般不铺叙过程,写法很象今天的标题新闻。
例如我们熟悉的“曹刿论战”的故事,在书中仅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由于这本书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是后人了解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再加上相传是经过孔子删削的,所以儒家奉为经典,把它作为自己学派的教科书之一。
两千多年来,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精髓。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书不再具有象孟子所说的那种轰动效应了:“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对一般人而言,这本书的内容已渐渐显得不够重要,甚至感到隔膜。
什么是“春秋笔法”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 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 渑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什么是“春秋笔法”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 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 一词。”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的一种记史的方法。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我国古代 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 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 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也包括“为 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
之。
——《烛之武退秦师》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 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 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 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笔法
孔子用春秋笔法来写史书主要目的在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孔夫子写书的目的,本是要把那些他看不惯的人的行为,记入青史的;但是人总是有缺点的,连孔夫子所尊敬的人和他的亲人、贤者也不例外,竟也有使人看不惯的行为出现,如果孔夫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些看不惯的行为,一古脑儿写进去了,那么人家一看到,对“所尊敬的人”、对“亲人”和“贤者”的敬意,也就大打了折扣。
【也称】春秋笔削。
“春秋书法”、“微言大义。
【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这段话的意思是:
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
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
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
”
子夏,孔子弟子。
以才思敏捷,文学著称。
所以,孔子经常跟子夏探讨文学创作。
孔子身后,大多儒家经典是由子夏传下的。
但就写《春秋》而言,孔子是不肯让子夏发表意见的。
【背景】
所以,孔夫子呀,宁愿隐晦行文,比如通过对材料选择,对贤者不利的材料不用,或者隐晦的叙述,或者在文字上讲究来委婉表达事实和作者的想法等等,这种做法相对于有什么说什么,在历史上有一个相对专名词,叫做“曲笔”。
“曲笔”就是该直着说的话,要把它委婉曲折了来说。
相反的,有什么,就说什么;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做法,也有一个专名词,叫做“直笔”,就是直抒的笔。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为,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 不是靠了解一套成文方法或者经过非常仔细的对比琢磨的话是根本无法辨认出的。
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也就是影射,很婉转的表达这些事情),不是故意为之的话是无法隐瞒的,这个和正话反说和歪笔来比,两者境界是差很远的. 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直笔是直抒行为,并不是仅指正直。
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的描述人物和事件的褒贬,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1]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示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
(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文学解释】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春秋》,鲁国史书。
相传为孔子所修。
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春秋笔法与公文写作】
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
公文中命令、通报、意见等文种,是国家机关表彰先进、批评错误、反映问题、确立舆论方向的重要工具,公文在发挥这些功能时,必须通篇表现出鲜明的立场,体现在文章中,则表现为公开叙事与隐蔽叙事的综合使用。
公开叙事是指叙事者的身份是公开的,它提醒着读者,是叙述主体在进行讲述;隐蔽叙事则意味着用“事实”说话,叙事者是隐藏在“事实”的背后进行讲述。
二者的差别在文本层次上体现为是主观发言还是用事实说话。
最强烈的公开叙事表现为议论,最强烈的隐蔽叙事表现为描写,介于中间的是叙述。
在这三种语言表达方式里,叙述在公文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议论,再次是描写。
在公文叙述中,如果时不时跳出一个叙述者来主观发言,显然是一件滑稽的事情。
为了既能保持公文庄重平实的文体风格,又能体现发文机关鲜明的态度,在隐蔽叙事的文本形式下发出公开叙事的声音,运用“春秋笔法”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如何巧用“春秋笔法”写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