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运用举例共29页

合集下载

左传中的春秋笔法

左传中的春秋笔法

左传中的春秋笔法孔子作《春秋》,常以一字一语寓褒贬之义。

故后世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寓「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的特点是暗含褒贬,微言大义、一字寓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桓谭《新论•正经》:“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

《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左传》中“传文”所直接提到的春秋书法(杜预所谓凡例)如下,熟悉这些即可对所谓春秋笔法有个初步的了解:《左传》凡例50汇总:1: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告终嗣也,以继好息民,谓之礼经。

2: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

平地尺为大雪。

3: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

师出臧否,亦如之。

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

4: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5: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特相会,往来称地,让事也。

自参以上,则往称地,来称会,成事也。

6: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

7: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

过则书。

8: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

9: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10: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俊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11:凡天灾,有币无牲。

非日月之眚,不鼓。

12: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

夫人归宁曰如某,出曰归于某。

13: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邑曰筑,都曰城。

14:凡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

15: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16:凡物不为灾不书。

17:凡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也。

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

18: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

中国则否。

诸侯不相遗俘。

19: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文笔曲折、微言大义,并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文字称为“春秋笔法”
比较普遍的认为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春秋》是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相传经过孔子的修订,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年(前481年)期间的鲁国历史。因其文字简洁精辟,多含议论褒贬,这部史书的写作技巧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例如,《春秋》中,“郑伯克段于鄢”,虽然只四六个字,却记录了这样一件大事:鲁隐公元年,郑国君之弟共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这个地方打败共叔段,使他“出奔”。《左传》对《春秋》这句经文隐含的褒贬用意解释道:“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春秋》中这句话,从表面上看,似乎的纯客观的记录,不流露作者的思想倾向,实际上是有褒有贬的。
“春秋笔法”是指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史记·孔子世家》说 :“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游、子夏之徒,不能措一辞,不能改一字。”即指此。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它用语准确,选词严谨,常根据事件的性质、情形和结果以及作者对该事件的态度,选用不同的词语。《春秋》的记事极简短,一般一件事只有一两句话。可是这极简短的记叙,往往微言大义,有着很丰富、很深刻的含意,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且也给读者以深刻地影响。
其基本特征有பைடு நூலகம்:一来虽文字简短而微言大义,二来尽管富含褒贬,又每每中规中矩。又有人认为其特征是内在的法律精神和外在的委婉平易的表达方式。不才以为二者的意思并太大的差别,只是文本不同罢了。

三、春秋笔法

三、春秋笔法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文化背景《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但《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的明确纪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7),并在全书最后附上了一段鲁悼公四年(前453)三家分晋的史实。

《左传》最初是单行的,至西晋杜预,始将《左传》与《春秋》逐年合并(即“经传合一”),从此相沿不易。

《左传》全文共196 000多字,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与后二者重在阐发义理不同,《左传》更重视对《春秋》史实的补充。

《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文章写晋灵公搜刮民财,残酷暴虐,最终被臣下杀死,赞扬了赵盾的敢于直谏、忠于国事和董狐的不畏权贵、秉笔直书。

1.谈谈你对“赵盾弑其君”的看法。

提示:礼是宗法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

比如:“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治兵于庙,礼也”;“丹桓宫之楹”,“刻其桷,皆非礼也”;“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观点表示质疑。

认为所谓“春秋笔法”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赵盾既然没有杀灵公,为什么史书上要记“赵盾弑其君”?而所谓越境就可以免予责任的说法也是十分荒唐的。

可以结合上述两种观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2.从《左传》大量引用《诗经》看《诗经》在春秋时期内政外交中的作用。

提示:《左传》中大量引用《诗经》,这些诗,有些见于今本《诗经》,有些则是佚诗。

课文中三处引用了《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春秋笔法运用举例

春秋笔法运用举例

“春秋笔法”理论的形成过 历史程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
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 “《春秋》之称,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 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 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 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 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释言”,本指用言辞来对所做之事进行 解释。事实上,吴国侵扰齐国,是吴国不义。 而吴国外交官奚斯强词夺理,用言辞为吴国 的侵略行为辩解,把战争的责任推给齐国。 吴国史官为洗脱本国侵略的罪名,使诸侯各 国不致诽谤吴王,于是以“释言”美化侵略 者的外交辞令,以维护本国的利益和声誉。
“尽而不汙”,是“春秋笔法”的第四个
例二: 同样是死,封建礼制要弄出许 多名称来体现等级森严,据《礼记·曲礼 下》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 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字要因人因事而用,不允 许因出现歧解而违反礼制。
例三:“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进 行了坦诚的交谈”。
“坦诚”意味着双方存在明显的 分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并且 可以推知,双方有妥协的可能性, 但离预定的目标有很长的距离,不 排除事态会进一步恶化等等。
“志而晦”,是“春秋笔法”的第二种
体例。 杜预在《左传·成公十四年》注为“志,
记也;晦,亦微也。谓约言以记事,事叙而 文微。”他又在《春秋左传序》中概括为 “约言示制,推以知例。”
记载史实含蓄深远,文字简约,但表达 的意思却很含蓄隐晦。
例一:《周语下》:“鲁侯归,乃逐叔孙侨 如。……简王十二年,晋杀三都。十三年, 晋侯弑。……齐人杀国武子。”
例一:《晋语》载晋惠公在韩原之战中被 秦军俘虏,言“亦不克救,遂止于秦”。
止,执也,即被擒获。《左传·僖十七年》杜 《注》云:“内讳执,皆言止。”用“执” 字有损于君主的尊严,史官讳之,因言 “止”。

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黎荔中国古代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种,正色是指青、赤、黄、白、黑5种纯正的颜色,间色是指绀(红青色)、红(浅红色)、缥(淡青色)、紫、流黄(褐黄色)5种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

按照周礼衣冠制,正色和间色是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丝毫不得混用。

据周礼规定,诸侯所戴的头冠应该是黑布麻带,而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代鲁国君主鲁桓公却喜爱玄(透暗红的黑色)冠,以及紫色的冠带。

而首位将紫服当做皇袍的,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对当时传统五正色的色彩观与礼教来说,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孔子因维护周礼而厌恶紫色,他认为周代尚赤,以朱为正色,紫只属杂色,是间色,今紫色抢走了朱色的地位,是逆篡。

所以《论语·阳货》中有“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也,恶利口之覆邦也”——这就是春秋笔法,一语双关,意思不单指颜色之争,话中还有反对朝代遭逆篡的政治含义。

用笔如此隐曲,背后却有着立场,以春秋大义来论断,耸善而抑恶,一字定褒贬,墨气四射,意表无穷。

“春秋笔法”,亦称“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大多认为由孔子首创,因为该词出处为《春秋》。

《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作。

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的表达自己的倾向,没有像一般的史书那样直接的点明褒贬,而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作为一种史学上的笔法,“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字体裁上,如诗歌、小说、议论。

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

《南方周末》从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批评色彩看上去过于激进,从新闻舆论导向与社会稳定的层面出发,它近来一直受到宣传部门的批评,这无疑是其风格转变、越来越趋向“春秋笔法”的一大根源。

委婉的表达倾向,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同时用词极其精微,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指文笔曲折,意含褒贬的文字。

227、绰约多姿:形容女子身材长得很美。

228、从善如流:指乐意接受别人的正确意思。

229、摧枯拉朽:形容极容易摧毁。

厝火积薪:比喻隐藏着极大的威胁。

231、错彩镂金:形容文学作品词藻绚烂。

大处落墨:比喻做事从大处着眼,首先解决关键问题。

233、大吹大擂:比喻大肆宣扬,过分的夸张或显示。

234、大惑不解:多用来表达不满或质问。

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至于伤害身心。

后用形容某些诗歌,音乐优美典雅。

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

安土重迁:留恋乡土,不愿轻易迁居他处。

土、乡土。

重,不轻率。

暗送秋波:原指暗中用眉目传情。

后引申为暗中示意,献媚巴结。

秋波:秋天的水波。

形容美女的眼睛。

238、跋前踬后:跋,踩踏。

踬,绊倒。

本指狼向前就踩住了自己的下巴,向后又会被尾巴绊倒。

形容进退两难。

239、大是大非:属于政治原则性的是非问题。

240、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矛盾,相去很远。

241、箪食瓢饮:一箪的食物,一瓢的饮料。

古代指贫困的生活。

242、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的去做,不应推诿。

243、党同伐异:和自己同派的就偏袒,不同派的就攻击。

244、得陇望蜀:比喻人贪得无厌。

245、得意忘形:形容高兴得失去常态。

246、得意忘言:原来是说,语言是达意的,已得其意,就不再需要语言了,后来用表达互相默契心照不宣。

247、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样子。

248、仁至义尽:指对人的善意帮助做到最大的限度。

249、忍俊不禁:忍不住的笑。

250、瓦釜雷鸣:声音低沉的沙锅发出的雷鸣般的响声,比喻庸人居于高位。

251、外圆内方:比喻人外表平易近人,能灵活应付,实际却很认真严肃。

252、微言大义:指精微的语言中包含着深远的意思。

253、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254、言近旨远: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255、以儆效尤:以:目的是;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告诫;效:模仿,效法;尤:过失,过错。

春秋笔法最正确的解释

春秋笔法最正确的解释

春秋笔法最正确的解释
嘿,你知道春秋笔法不?这可不是一般的玩意儿啊!就好比你看到
一个人表面上在笑,但你能感觉到他心底可能藏着事儿,春秋笔法就
有点这种感觉。

比如说,历史上记载某个国王做了一件事,文字上可能就那么简单
几句,但里面蕴含的深意可多了去了。

这就像是一部悬疑电影,表面
的情节之下藏着各种暗线和深意。

“哎呀,这里面到底有啥门道啊?”
你可能会这么问。

孔子写的时候,那就是用了春秋笔法啊!他不会直接说这个国王坏
透了,而是通过一些细节的描述,让你自己去体会。

这就像你朋友给
你讲个故事,不说主角好坏,让你自己去判断。

咱再举个例子,说有个大臣,书上就写他某天去了某地,见了某人。

但没写他为啥去,去了之后干了啥。

这时候你就得开动脑筋去想了,“他到底去干啥了呢?”这里面是不是有啥猫腻啊?这就是春秋笔法的
妙处。

你看那些历史书,很多时候都有这种春秋笔法的影子。

有时候一个
小小的用词,都能让你琢磨半天。

“这里为啥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呢?”
其实春秋笔法就是一种很含蓄、很微妙的表达方式。

它不直接说破,但又让你能感觉到背后的意思。

就好像一个武林高手,不出手则已,
一出手就直击要害。

在我看来啊,春秋笔法就是历史的一种独特魅力。

它让我们在阅读
历史的时候,不能只是表面看看,而要深入去思考,去挖掘那些隐藏
的信息。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所以啊,
可别小看了这春秋笔法哟!。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免之——使赵盾免于难。上古汉语“免” 单用,都指“免难、免祸、免罪、免刑、免死” 等。 对曰——有省略。意为报恩。 名——名字。 居——住处。 退——离开。 自亡——自己逃亡。此句主语省略,一说, 指灵辄逃亡;一说,指赵盾逃亡。案后说较长, 与下文他“未出山”相呼应。
本段写赵盾依靠灵辄得以死里逃生。表明 赵盾不但识人,而且随时爱人,终于得好报。
本段写晋灵公行为不符合君道被杀,赵盾 听说后返国。表现了赵盾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 心。
第六段
良史——好史官。 书法——书写历史的法则。 不隐——不为任何人隐讳。 受恶——指蒙受弑君的恶名。 免——指免于受恶。杜预注:“越竟则君 臣之义绝,可以不讨贼”,当然也就可以不受 弑君的恶名了。 竟——通“境”,国境。
诸——“之于”的合音。 畚——蒲、草之类编成的器物。 “杀之,寘诸畚”的主语不是“宰夫”。 载——等于说“持”。 朝(音chao阳平)——等于说“持”。
赵盾——人名,晋正卿,赵衰之字。下文 “宣子”是他的谥号。 士季——人名,即随会、晋大夫。 患——忧虑。 将谏——将要进谏。 入——纳,这里指接受谏言。
不食三日——好几天没吃东西了。 食(音 si去声)之 ——给他东西吃。食: 使动用法。 舍——同“捨”,这里指留下来。 宦——学习做事、谋生。“宦”和“学” 的区别:宦者学仕宦,学者寻经义。
近焉——指离母亲近了。焉:代词,相当 于“于是”。 请——请允许我。 以——介词,宾语“之”(指留下来的东 西)省略。 遗(音wei去声)——给。 尽——全都,这里用如动词,指全部吃掉。
饮(音 yin 去声) —— 让赵盾喝酒。饮: 使动用法,让 …… 饮,这是一个双宾语句。 “赵盾”是饮的近宾语,“酒”是远宾语。 伏甲——埋伏甲士。甲:铠甲,这里指武 士。 攻——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