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艺术

合集下载

小说叙事艺术完整版

小说叙事艺术完整版
的人物,但故事的叙述者却不是“你”,而是从“我”或 “他”的角度看你,是从“我”和“他”的视角来讲故事 的。基本分析人称的作用即可。 第二人称作用: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注意点:(二)叙述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 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
——(饱满、立体)
3.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生动
——(鲜明、生动)
4.有助于烘托人物心理、体现人物的感情 ——(烘托心理、体现感情)
四、环境
1.营造氛围、折射时代社会特征
五、主旨:
1.有助于凸显(揭示)、深化、丰富小说主题
第一板块:小说的叙述技巧
(一)谁来讲这个故事? 叙述者是谁? 叙述的视角 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腔调
故事是谁讲的——叙述视角
《祝福》: ——限知视角“我” ——“我”的身份:受新思潮影响的返乡的知识青年 (游子、 “异己者” ) 由“我”来讲故事的特点?若换成鲁镇的其他人不好吗? 1.“我”是一个返乡的青年,对祥林嫂有更多关注的兴趣, 如果是鲁四老爷,则不屑于关注这样的小人物。 2.我是受到新思潮影响的新派人物,对祥林嫂有一定同情, 才会有灵魂有无的关键性对话。如果是柳妈的叙述,则无 法达到这个高度。 3.我回答的模棱两可也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突出了小资产加 阶级知识分子的懦弱,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二)怎么讲这个故事? —— 叙述的顺序 叙述的节奏 叙述的频率
:常见、特殊
第一板块:小说的叙述技巧 ——谁来讲故事
一、 叙事人称(一、二、三人称) 叙事的身份(儿童、伙计、知识分子等) 叙事视角(全知、有限制)
第一板块:小说的叙述技巧
——谁来讲故事
一、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 —— “我”

叙事艺术知识点总结

叙事艺术知识点总结

叙事艺术知识点总结叙事艺术的基本要素叙事艺术的基本要素包括情节、角色、叙述方式、环境和主题。

情节是叙事艺术的基本骨架,它展现了故事的发展过程和结局。

角色是故事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物,他们的性格、行为和命运都会影响故事的走向。

叙述方式是艺术家通过怎样的手法来展现故事情节的。

环境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它可以是具体的地点和时间,也可以是一种情感氛围。

主题是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叙事艺术的类型叙事艺术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如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电视剧等。

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小说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描述和叙述来展现故事情节。

诗歌以抒情和对比手法来展现情感和意境。

戏剧以舞台表演为媒介,通过角色的对话和舞台动作来展示故事情节。

电影和电视剧则通过图像和声音来展现故事情节。

叙事艺术的创作要素叙事艺术的创作需要考虑情节的连贯性、角色的塑造、叙述方式的选择、环境的营造和主题的深化。

情节的连贯性是指故事情节的发展应该合乎逻辑、引人入胜,不能出现突兀和破绽。

角色的塑造是指艺术家要为每一个角色赋予生动的性格、行为和命运,使之有血有肉,引人产生共鸣和情感。

叙述方式的选择是指艺术家要选择适合故事情节的叙述手法,如直接叙述、间接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等。

环境的营造是指艺术家要通过描写细致和情感表达来营造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情感氛围。

主题的深化是指艺术家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来深化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叙事艺术的阅读要素叙事艺术的阅读需要考虑情节的把握、角色的理解、叙述方式的品味、环境的感知和主题的体悟。

情节的把握是指读者要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结局,不能错失关键的情节和转折点。

角色的理解是指读者要深入理解每一个角色的性格、行为和命运,从而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

叙述方式的品味是指读者要欣赏艺术家的叙述手法,如精妙的描写和动人的语言,从而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张力。

环境的感知是指读者要通过细致的描绘和情感表达来感受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情感氛围。

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艺术古代中国文学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而闻名于世。

通过丰富多样的叙事手法,古代作家们成功地传递了文化和价值观念,同时展示了富有创造力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能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叙事艺术,并通过具体例子来解析其特点。

1. 叙述手法的灵活运用古代中国文学中的叙述手法极为多样,并有着灵活的运用。

其中最常见的手法之一是直接叙述,即通过作者直接陈述事件的经过和情节的发展。

这种手法简洁明了,能够直接传达信息,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的发展。

例如,《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直接叙述的方式,详细描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

另一种常见的叙述手法是间接叙述,即通过人物的对话、行为、心理描写等方式,间接地展示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变化。

例如,在《西游记》中,各种妖精和神仙的对话和行为隐含着他们的意图和动机。

2. 叙述方式的鲜明特色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方式独具特色,常常通过繁琐的细节和形象描写来打造鲜明的视听效果。

这种方式使得古代文学作品更加生动、立体,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通过描写月亮的明亮和床前的寂静,使读者感受到寂寞与思念;而苏轼的《赤壁赋》通过描绘江水的波涛、天际的烽火,展现了壮丽的战争场面。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的叙事艺术也注重音韵的运用。

通过运用韵律和音调的变化,古代作家们使叙事更富有韵味,给读者带来美感的享受。

例如,在辽代李冠卿的《夜泊水村》中,通过对夜晚的描述,采用平仄相间的韵律,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

3. 叙事与价值观念的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叙事艺术注重传递价值观念,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向读者传递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

这使得古代文学既具有娱乐性,又能引导读者思考人生和道德的问题。

例如,《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一生的叙述,展示了世俗的虚荣与人性的弱点,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真谛。

叙述艺术

叙述艺术

小说的叙述艺术叙事艺术是指小说家讲故事的艺术,包含叙事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一、叙事手法: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方式。

(一)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1.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我”:真实、亲切,便于抒情;受限于一定时空。

(2)第二人称“你”:增强抒情性、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他”:便于直接、客观地展现故事,灵活、自由。

2.叙述视角(1)有限视角:更真实,便于直接抒情;受限于一定时空。

(2)全知视角: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能随时介入故事,发表评价。

强调(1)叙述人称不等于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指“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

(2)叙述者的选择,涉及到叙述的动机与叙述的效果。

在分析叙述者的作用与效果时,应考虑到叙述者的身份、地位、年龄、叙述者与被叙述者之间的关系等多种因素。

(3)叙述视角并不固定,一篇文章可以有多个叙述视角,要注意其中的转换。

(二)叙述方式1.顺叙:按时间(空间)先后来写。

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再按顺序写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4.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5.平叙: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支”,使文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情节结构手法: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技巧。

比如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为话题等。

特殊技法重点记:双线、历史与现实相交织、与环境描写相结合等。

典例2014年高考试题叶紫《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叙事艺术特色

叙事艺术特色

叙事艺术特色叙事艺术是一种通过文字、影像、音乐等媒介来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

它具有独特的特色,包括情节的连贯性、人物的形象塑造、环境的描写等。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叙事艺术的特色。

叙事艺术的最大特色之一是其情节的连贯性。

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起承转合的情节结构,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一种连贯的情感变化。

叙事艺术通过设置各种情节冲突和转折点,使故事的发展更加紧凑有趣。

这种连贯性的情节安排能够引导读者的阅读节奏,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叙事艺术的另一个特色是人物的形象塑造。

一个好的故事需要有生动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产生情感共鸣。

叙事艺术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思想等方面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人物的形象塑造不仅仅是通过描述,还可以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行为和思维来展现。

这种形象塑造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故事中的人物。

叙事艺术的第三个特色是环境的描写。

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有一个具体而真实的环境背景,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叙事艺术通过详细描写环境的细节,如地点、时间、气氛等,使读者感觉到故事中的环境是真实存在的。

环境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感,还可以起到烘托情绪、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这种环境描写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发展。

叙事艺术的特色还包括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深入。

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并通过情感的表达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叙事艺术通过对人物的情感描写、对环境的情绪表达等方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内涵。

这种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深入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思考上的启发。

叙事艺术具有情节的连贯性、人物的形象塑造、环境的描写以及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深入等特色。

这些特色使叙事艺术成为一种能够引导读者情感和思考的艺术形式。

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情节、人物和环境,叙事艺术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和思想内涵。

小说阅读《小说艺术技巧之叙事艺术》课件

小说阅读《小说艺术技巧之叙事艺术》课件
6.衬托:指描画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 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 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7.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 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 手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8.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 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 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情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一 语道破的作用。
9. 线索: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
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 (1)小说中常见的线索 人物、事物、事件、时间、空间、人物心理、情
感等 (2)线索的安排 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双线一
般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的,可 分为明线和暗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 来的线索为明线。未直接描画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 接呈现出来的线索为暗线。
叙事艺术是指为使小说情节连贯、脉 络清楚、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 能,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情节结构 手法和叙述安排的情势。
(一)情节叙述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叙述故事的技能, 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叙述方式。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 述人的所见所闻,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 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 发感情。
小说阅读
——小说的叙事艺术
教学目标:
1.复习常见的小说叙事艺术 2.掌握小说叙事艺术类考题的命题特点 3.揣摩小说叙事艺术类考题答题技能
一、小说的叙事艺术技能
小说的艺术技能是小说鉴赏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艺术 技能更突出叙事技能、描写艺术、语言 艺术等几个方面。本讲重点讲叙事艺术。

小说中叙事的艺术表现形式

小说中叙事的艺术表现形式

小说中叙事的艺术表现形式小说是一种将虚构的故事情节通过文字叙述出来的文学形式,而小说中的叙事是小说艺术的灵魂和核心。

在小说中,叙事的艺术表现形式各异,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法,作家能够创造出多样的叙事效果,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第一,直接叙事。

直接叙事是小说中最常见也最基本的一种叙事方式。

通过直接描写事件的发生和人物的活动,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直接叙事将故事以相对客观、明确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能够直接接触到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能够快速地了解到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中。

第二,间接叙事。

间接叙事是相对于直接叙事而言的。

通过对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和反思,间接叙事不直接呈现故事情节,而是通过提供细节和背景信息来引导读者思考和推测。

这种叙事方式常常运用描写手法、回忆手法等,通过复杂而具有层次感的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加丰满和深入,给读者一种解谜的感觉。

第三,口述叙事。

口述叙事是一种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的叙事方式。

通过将故事放在人物自己的视角和口头表述中,口述叙事让读者仿佛亲身参与其中,听到讲述者亲自讲述故事,感受到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情绪波动。

这种叙事方式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情感共鸣,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情和投入感。

第四,多角度叙事。

多角度叙事是指通过多个不同的视角和叙述者来呈现故事。

不同的叙述者对同一个事件或人物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感受,通过交替叙述不同的角度,多角度叙事能够展现故事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让读者在不同的叙事声音中寻找到真相和理解。

第五,无声叙事。

无声叙事是指通过细节的描写和意象的塑造来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

在无声叙事中,文字所呈现的只是冰山一角,留下了更多的空间供读者自由联想和解读。

无声叙事通过抽象的符号和隐喻表达,使故事更加富有诗意和思考性,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叙事是小说的灵魂,小说艺术的表现形式之多,使得小说可以充分展示作家的创意和想象能力。

无论是直接叙事还是间接叙事,口述叙事还是多角度叙事,每种叙事方式都有其特点和优势,都能够为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叙事艺术

叙事艺术
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 论述。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发表的专号宣告了叙事学的 正式诞生。罗兰·巴特正是在这一专号上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 纲领性的理论设想。这篇论文中,巴特总结前人成果,并阐发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建议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 写层次:功能层、行为层、叙述层,任何语言单位可能结合到各个层次之中产生意义。也是在1966年,格雷马斯 的《结构语义学》问世,他主要研究意义在话语里的组织,还编制出符号学方阵作为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并进 一步深入研究了叙述结构和话语结构。
连巴特撰写的《时装体系》一书,也是在研究报刊杂志上关于时装的文字符号。单就神话,民间故事,小说 而言,叙事学早期的是前二者,主要研究的是“故事”;叙事学发达以后主要研究后者,关心的是“叙事话语”。 所以它们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这样,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叙事学是对主要以神话、民间故事、小说为主的书面叙事材料的研究,并以此 为参照研究其它叙事领域。
发展史
可见,在叙事学被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提出以前,它的发展已经蔚为壮观,由神话和民间故事等初级叙事形态 的研究走向了现代文学叙事形态的研究,由“故事”层深层结构的探索发展为对“话语”层叙事结构的分析。托 多罗夫就是建议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大层次上进行叙事作品的研究。他在《〈十日谈〉语法》中,从分析 文学作品的语法结构入手来研究其文学性,把叙事分为三个层面:语义,句法和词汇,把叙事问题划归时间,语 体和语式三个语法范畴。通过对《十日谈》的分析,把每个故事都简化为纯粹的句法结构,得出“命题”和“序 列”两个基本单位,试图建立一套叙事结构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的叙事艺术中国叙事文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巫史记载的卜辞,虽然卜辞所记的内容丰富,已涉及田猎、农业、祭祀、战争等许多方面,但它毕竟叙事简单,不成系统。

到了《春秋》按编年体编写历史,将不同历史时期各个重大事件串联在时间的链条上,以事件来表明历史观念。

虽然这些已使宏大的历史叙事成为可能,但其文极为简略,往往只用提纲挈领式的三言两语,记叙了各大事件的梗概,而无详情细节的描叙,好似新闻标题,又似记录的“流水帐”,故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讥之为“断烂朝报” 。

如《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洋洋洒洒九个大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但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都无从知道,如后人不读“春秋三传”根本不知道其到底是咋一回事。

到了《左传》已是“叙事完整,文笔严密”。

如“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鄢一事已由《春秋》中的九个字扩展为数百余言,把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交代得清清楚楚,且记叙了人物的行为,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融入了作者的政治说教,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真正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辨证统一。

正如方苞所云:“夫纪事之文,成体者莫如《左氏》,又其后则昌黎韩子。

然其义法,皆显然可寻。

”一、春秋笔法的继承与发展《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相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持这种观点的学者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基本与《春秋》重合。

也有学者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成篇的著作,理由是《左传》中记事比《春秋》多了十三年。

不管这两种观点哪一种正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左传》的作者是看过《春秋》的,作为一名后起之秀的史家对前人的创作有继承也有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对《春秋》笔法的继承与发展上。

众所周知,《春秋》是以事件的简单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的,后人归结这一特点为“微言大义”,这一特点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这是历来被人们所称颂的。

《左传》也继承了这一特点,如“隐公元年”发生的“郑伯克段于鄢”一事,姜氏因与其二儿子公叔段密谋篡夺长子郑庄公之王位,使她与庄公的关系白热化,公叔段失败后郑庄公置其母姜氏于城颍,并发誓说“不及黄泉,无想见也。

”但后来郑庄公因怕背不孝之名而后悔,聪明的颍考叔想出“撅地及泉,隧而相见”的好主意,文中是这样写的:“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一个“初”字耐人寻味,姜氏因庄公是寤生,一直以来就讨厌他,庄公因姜氏偏心,对她也是心存怨恨,母子的关系从未融洽过。

这一“初”字无疑是对“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的解构,从而使人物阴狠、狡诈的性格特征暴露无遗。

这也可以说是一字寓褒贬,让人看到了“春秋笔法”的痕迹。

吕祖谦也说:“《左氏》序郑庄公之事,极有笔力。

写其怨端之所以萌,良心之所以回,皆可见。

始言‘亟请于武公’,‘亟’之一字,母子之相仇疾,病源在此。

后言‘姜氏欲之,焉避害’,此全无母子之心。

” 可见《左传》的作者对“春秋笔法”进行了有效的运用。

诚然,“春秋笔法”也有其局限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新闻标题”式的叙述所表达出的信息也极为有限,这无疑为后人阅读制造了障碍。

而《左传》突破了《春秋》的这一藩篱,不再单纯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仍以“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为例,作者将《春秋》中九个字的叙述写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详细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开头以“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寥寥几笔刻画出了姜氏的性格特征,批评了姜氏作为人母对儿子的不慈爱。

写公叔段通过记述其行为,刻画出其贪婪、愚蠢,批评其对兄不敬,对君不忠。

写庄公通过其语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故待之”、“无庸,将自及”、“不义不、后将崩”等刻画出他阴险、毒辣的性格特点,批评其对母不孝,对弟不爱。

短短几百言作者写出了事件的详细过程,刻画出众多的人物形象,且作了道德评价,寓政治理想于其中,正可说是“文约事丰,简洁生动”,非叙事的大手笔不能如此也。

二、异彩纷呈的战争描写《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梁启超在其《要籍解题及方法》中特别强调《左传》中的五大战役曰:“《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技术之能事。

”《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如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中,对战争爆发的背景和直接原因都有交代,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楚败晋胜的原因。

如“子玉复治兵于蒍,终日而毕。

鞭七人,贯三人耳。

”“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

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僖公二十七年)写出了子玉的残暴、无礼,为子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楚成王反对与晋军交战,而子玉却请战,君臣意见分歧使楚军失败已成必然。

而写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且遇事君臣共同商议,齐心协力,以此为前提,晋文公要么不战,战必胜矣。

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军大获全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此次战役进行经验总结,并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之霸业。

城濮之战是一次大战役,文繁不能备举。

不过,对于小战役《左传》也写得有头有尾、有因有果,且叙述中富以经验教训,如长勺之战(庄公十年)中,曹刿见到鲁庄公就问:“何以战?”庄公回答的前两个前提都被曹刿否定,直到庄公说:“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曹刿才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在三问三答中得出战争胜负是由民心向背来决定的。

战争开始后,鲁军没有贸然迎战,直到齐军三鼓之后,鲁军才发起反攻,果然获胜。

庄公想乘胜追击,曹刿曰:“未可。

”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这些作战的经验都在战后让曹刿说出其道理,短短一文不仅首尾清晰,且蕴涵了战争的经验教训,与大战役一样精彩。

一场战争所牵涉的矛盾是很复杂的,而《左传》在记叙时往往能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叙事井然有序,如“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中,事件背景是秦晋两国争夺领土以图霸业,存在着潜在的矛盾,可事件却由秦偷袭郑开始,矛盾的双方是秦与郑。

秦要袭击郑必须经过晋地——殽,晋把秦当作自己最大的敌人,认为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将有西师或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秦国亦如此,当秦穆公去问蹇叔时,蹇叔根本不提郑国能不能抵御,只说“劳师以袭远”、“郑必知之”,却告诉儿子“晋人御师必于殽”,秦国也知道自己的主要敌人是晋国,而不是郑。

主要矛盾抓住后,作者先写秦郑之间矛盾的解决,再着重写秦晋间的矛盾。

在这一矛盾中,晋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为秦只想袭郑,没想到晋会在治丧期间出兵,战争的主动权在晋而不在秦,所以作者把视角主要放在晋国。

看来矛盾纷繁复杂,但作者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整个叙事也就顺藤摸瓜、信手拈来了。

《左传》对战争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如“晋楚城濮之战”一开始就写了“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

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僖公二十七年),作者在总结城濮之战的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僖公二十八年),这些不仅是在城濮之战,在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信、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主要原因加以叙述。

如“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中,子反问申叔时“师其如何?”申叔时说:“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礼以顺时,信以守物。

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节,时顺而物成……”此外,在战争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

《左传》中常出现的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如“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年)中,秦穆公欲攻打郑国,蹇叔认为不可,穆公不听从其建议,“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指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有时则是占卜、梦境、天象等神秘暗示,如“秦晋韩之战”(僖公十五年)中,秦国卜徒父占卜,说秦大吉,要一连打败晋军三次,还一定会生擒晋国国君;“僖公十四年”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的预言,晋惠公不从占卜结果而兵败,自己也当了俘虏。

作者在叙述这些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

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左传》记事之精妙优美是有口皆碑的。

刘熙载说:“《左传》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 冯李骅说:“《左传》中议论之精,辞令之隽,都经妙手删润,然尚有底本,至叙事全由自己剪裁。

其中有正叙,有原叙,有顺序,有倒叙,有实叙,有虚叙,有明叙,有暗叙,有预叙,有补叙,有类叙……” 足见《左传》叙事手法多姿多彩。

倒叙、插叙和补叙这三种叙事方法都是为了追叙事件的起因。

倒叙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

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

插叙是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事件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背景等。

如“宣公二年”写晋灵公加害于赵盾但其身边的甲士倒戈却保护时插入一段:“初,宣子(赵盾)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

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今近焉,请以遗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补叙在叙事过程中补充事件的起因或与之有关的背景等。

如“隐公元年”记叙“郑伯克段于鄢”一事之前先补充叙述了姜氏、庄公及公叔段之间的关系,交代了矛盾的根源,为下文姜氏与公叔段密谋造反、庄公克段于鄢和置姜氏于城颍埋下了伏笔。

预叙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

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国出师伐郑时,就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僖公三十二年)当秦师经过周都洛阳北门,王孙满又预言:“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僖公三十三年)虽然《左传》是以年为经以事为纬的编年史,但作者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灵活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使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表达思想都运用自如,且使整个叙事不落俗套,为后世的史传文学、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想象和虚构等文学技巧的合理运用《左传》虽然是记载历史,但作者喜欢把想象和虚构等文学性因素穿插其中,大大增强其文学色彩。

贺循称:“《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