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FSK调制和解调
FSK调制与解调

【实验目的】1、熟悉fsk调制与解调;2、熟悉fpga;3、熟悉编码与解码。
【实验原理】信道编码调制数模转换四位一位一位一位解码解调模数转换五位一位一位本次实验利用实验板实现了一个fsk通信系统。
从按键输入一组四位码元,经过fpga编码后,形成8位码元。
在这八位中,前三位固定为110,在解码时用来识别一帧的开头。
最后加了一位奇偶校验。
这八位在编码后,串行输出到调制部分。
调制部分的调制方式是fsk调制。
调制完成后,输出到数模转换部分。
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部分相连,然后输出到解调部分。
解调后,输出到解码部分。
串行输入的码元被解码后,输出到指示灯。
同时输出到指示灯的还有一位,用来指示是否接收到的信号是否有错。
【实验内容】总框图如下:1、调制调制部分框图如下RAGMO与RAGMO2是两个分频器,代码相似,只是分频数有差别。
如下代码中黑体处根据系统需要更改。
实际系统中,两个频率为700Hz、300Hz左右。
-- MAX+plus II VHDL Template-- Clearable loadable enablable counterLIBRARY ieee;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ENTITY ragmo ISPORT(clk_input : IN STD_LOGIC;output : BUFFER STD_LOGIC);END ragmo;ARCHITECTURE a OF ragmo ISSIGNAL hgame : INTEGER RANGE 0 TO 1023;BEGINPROCESS (clk_input)BEGINIF (clk_input'EVENT AND clk_input='1') THENhgame <= hgame + 1;IF hgame = 1023 THENoutput <= NOT output;END IF;END IF;END PROCESS;END a;2、解调解调部分框图如下RAGDEMO模块是解调的主要部分,源代码附于后面。
实验四 FSK调制与解调

FSK 调制解调一、实验目的1. 掌握FSK 调制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测试;2. 学习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实现FSK 调制、解调的实现方法。
二、 实验仪器1. RZ9681实验平台 2. 实验模块: ● 主控模块● 基带信号产生与码型变换模块-A2 ● 信道编码与频带调制模块-A4 ● 纠错译码与频带解调模块-A5 3. 信号连接线 4. 100M 四通道示波器三、实验原理3.1 FSK 调制电路工作原理2FSK (二进制频移键控,Frequency Shift Keying )信号是用载波频率的变化来传递数字信息,被调载波的频率随二进制序列0、1状态而变化。
2FSK 信号的产生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采用模拟调频电路来实现;另一种采用键控法来实现,即在二进制基带矩形脉冲序列的控制下通过开关电路对两个不同的独立频率源进行选通,使其在每一个码元期间输出0f 或1f 两个载波之一。
FSK 调制和ASK 调制比较相似,只是把ASK 没有载波的一路修改为了不同频率的载波,如下图所示。
图3.3.2.1 FSK 调制电路原理框图上图中,将基带时钟和基带数据通过两个铆孔输入到可编程逻辑器件中,由可编程逻辑器件根据设置的工作模式,完成FSK 的调制,因为可编程逻辑器件为纯数字运算器件,因此调制后输出需要经过D/A 器件,完成数字到模拟的转换,然后经过模拟电路对信号进行调整输出,加入射随器,便完成了整个调制系统。
-A图3.3.2.2 2FSK 调制信号波形示意图在二进制频移键控中,幅度恒定不变的载波信号的频率随着输入码流的变化而切换(称为高音和低音,代表二进制的1和0)。
通常,FSK 信号的 表达式为:bc bbFSK T t t f f T E S ≤≤∆+=0)22cos(2ππ(二进制1)bc bbFSK T t t f f T E S ≤≤∆-=0)22cos(2ππ(二进制0)其中Δf 代表信号载波的恒定偏移。
4fsk调制原理

4fsk调制原理
4FSK调制原理是指四种不同的频移键控调制方式,其中每一种方式都有不同的频率偏移。
这些偏移频率可以用来代表不同的数字或字母。
当使用4FSK调制时,发送器将数字或字母转换成频率偏移,并将信号发送到接收器。
在4FSK调制中,发送信号会经过一个带通滤波器,以使其包含所需的频率偏移,并在接收端经过一个解调器,以将频率偏移转换为数字或字母。
这种调制方式通常用于数字通信,例如在数字广播和数字电视中常常使用。
4FSK调制具有一些优点,例如可靠性高、频带利用率高、抗干扰性强等等。
因此,它在现代通信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 1 -。
FSK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

1 引言1。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通信设备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所要处理的各种信息量呈爆炸式地增长.传统的通信信号处理是基于冯·诺依曼计算机的串行处理方式,利用传统的冯·诺依曼式计算机来进行海量信息处理的话,以现有的技术,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而具于并行结构的信息处理方式为提高信息的处理速度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
随着人们对于通信的要求不断提高,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通信带宽显得越来越紧张。
人们想了很多方法,来使有限的带宽能尽可能的携带更多的信息。
但这样做会出现一个问题,即:信号调制阶数的增加可以提升传送时所携带的信息量,但在解调时其误码率也相应显著地提高。
信息量不断增加的结果可能是,解调器很难去解调出本身所传递的信息。
如果在提高信息携带量的同时,能够找到一种合适的解调方式,将解调的误码率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同时又不需要恢复原始载波信号,从而降低解调系统的复杂程度,那将是很好的。
通信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在现今的无线、有线信道中,有很多信号在同时进行着传递,相互之间都会有干扰,而强干扰信号也可能来自于其它媒介。
在军事领域,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就更为必要。
我们需要通信设备在强干扰地环境下进行正常的通信工作.目前常用的通信调制方法有很多种,如FSK、QPSK、QAM等.在实际的通信工程中,不同的调制制式由于自身的特点而应用于不同场合,而通信中不同的调制、解调制式就构成了不同的系统.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每产生一种信号就需要一个硬件电路,甚至一个模块,那么要使一部发射机产生几种、几十种不同制式的通信信号,其电路就会异常复杂,体积重量都会很大.而在接收机部分,情况也同样是如此,即对某种特定的调制信号,必须有一个特定的对应模块电路来对该信号进行解调工作。
如果发射端所发射的信号调制方式发生改变,这一解调模块就无能为力了.实际上,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社会对于通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要求通信系统具有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以及跨平台工作的特性,如PDA、电脑、手机使用时所要求的通用性、互连性等。
FSK调制与解调

FPGA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0991121姓名:于苗苗指导教师:王嘉鹏,张彦飞,孟祥莲哈尔滨****2012年06月 15 日一、功能分析: FSK,用所传送的数字消息控制载波的频率。
2FSK信号即为符号“1”对应于载频f1,符号“0”对应于载频f2。
这叫调制。
然后又将所得到得输出信号解调时得输入信号,将输入信号进行处理,转换成原始的信号。
也就是最初在调制时所输入的信号。
这个过程就大概描述了FSK调制与解调的基本流程。
二、硬件设计方案(1)调制模块设计频移键控即FSK(Frequency-Shift Keying)数字信号对载波频率调制,主要通过数字基带信号控制载波信号的频率来来传递数字信息。
在二进制情况下,“1”对应于载波频率,“0”对应载波频率,但是它们的振幅和初始相位不变化。
FSK信号产生的两种方法:直接调频法和频率键控法。
FSK的调制方框图(2) 解调模块设计数字频率键控(FSK )信号常用的解调方法有很多种如:同步(相干)解调法、FSK 滤波非相干解调法。
FSK 的解调方框图调制仿真图三、软件设计方案由于在Verilog语言中各个模块电路同时工作采用并行执行的,时序逻辑由时钟驱动,因此在程序中一定要注意时序的设计及时钟的设计,在各个不同的时钟驱动下电路响应的方式。
在设计之初应该特别注意Verilog语言的类型。
FSK调制部分:系统是利用2个独立的分频器来改变输出载波频率,以数字键控法来实现FSK捌制。
数字键控法也称为频率选择法,他有2个独立的振荡器,数字基带信号控制转换开关,选择不同频率的高频振荡信号实现FSK调制。
键控法产生的FSK信号频率稳定度可以做到很高并且没有过渡频率,他的转换速度快,波形好,频率键控法在转换开天发生转换的瞬刚,2个高频振荡的输出电压通常不相等,于是已调信号在基带信息变换时电压会发生跳变,这种现象称为相位不连续,这是频率键控特有的情况。
FSK解调部分:通过对clk上升沿和cin上升沿的计数,cnt 为clk计数器,而count为cin的计数器,当 cnt==11时,查看count 的值,如果大于等于3,那么此时也就检测到四分频,所以此时cout输出低电平0,否则输出高电平1.也就是这样就完成了频率-幅度变换,把码元“1”与“0”在幅度上区分开来,恢复出数字基带信号。
FSK调制解调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FSK调制解调实验报告实验概述本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与测量,掌握FSK(频移键控)调制解调技术,理解如何在数字通信中实现数据的调制与解调。
实验原理FSK调制和解调是一种数字调制和解调技术,它采用离散值表示数据点,而不是模拟连续波形。
FSK调制是将比特流(0和1)编码成符号,通过改变载波频率发送给接收端。
在接收端,可以通过检测频率来恢复数据比特流。
在FSK调制中,使用两个不同的载波频率来表示“0”和“1”。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频率f1代表“0”,使用频率f2代表“1”。
为了将比特编码成符号进行FSK调制,使用以下公式:$$s(t)={Acos(2\\pi f_1t), 0<t<T_b}$$$$s(t)={Acos(2\\pi f_2t), T_b<t<2T_b}$$其中,$T_b=\\frac{1}{R_b}$是一个码元的持续时间,R b是码元速率。
A是振幅,通常设置为1。
调制后的波形如下所示:FSK Modulation WaveformFSK Modulation Waveform在接收端,可以通过检测频率来恢复数据比特流。
实验步骤实验仪器准备1.两个信号发生器 AG3381B2.示波器DS 1054Z3.多用表实验操作步骤1.按照下图所示连接两个信号发生器以及示波器,具体如下:FSK Modulation Circuit DiagramFSK Modulation Circuit Diagram2.设置信号发生器1,调整以下参数,频率f1为2kHz 或 3kHz,振幅为2V。
3.设置信号发生器2,调整以下参数,频率f2为4kHz 或 6kHz,振幅为2V。
4.在示波器上显示两个信号波形,波形如下图所示:FSK Modulation Waveform SettingFSK Modulation Waveform Setting5.再次调整示波器参数,使得两个波形共同出现在示波器上,如下图所示:FSK Modulation Waveform DisplayFSK Modulation Waveform Display6.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
4FSK调制解调

4FSK调制解调一、实验目的1.掌握通信系统中的4FSK的调制解调原理。
2.掌握systemview仿真软件。
3.设计4FSK的调制解调仿真电路,观察4FSK波形及其功率谱密度。
二、仿真环境Windows98/2000/XPSystemView5.0三、4FSK的调制解调原理1.4FSK调制4FSK的基本原理和2FSK是相同的,其调制可以用键控法和模拟的调频法来实现,不同之处在于使用键控法时其供选的频率有4种。
2.4FSK解调实现4FSK解调的方法也类似与2FSK,分为相干、非相干等方式。
这里采用非相干解调。
4FSK非相干解调的原理如下图1所示:图1 4FSK 非相干解调四、4FSK 的调制解调仿真电路1.仿真参数设置1)信号源参数设置:基带信号码元速率设为101==R B 波特,4FSK 信号载频分别设为Hz f 301=、Hz f 402=、Hz f 503=及Hz f 604=。
(说明:载频设得较低,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仿真时系统的抽样率,加快仿真时间。
)2)系统抽样率设置:为得到准确的仿真结果,通常仿真系统的抽样率应大于等于10倍的载频。
本次仿真取10s f ,即600Hz3)系统时间设置:通常设系统Start time=0。
为能够清晰观察每个码元波形及4FSK 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在仿真时对系统Stop time 必须进行两次设置,第一次设置一般取系统Stop time=6T~8T ,这时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每个码元波形;第二次设置一般取系统Stop time=1000T~5000T ,这时可以清楚地观察到4FSK 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2.4FSK 信号调制与解调的仿真电路图2 4FSK信号调制与包络检波五、仿真结果参考1.调制信号与4FSK信号覆盖图图3 调制信号与4FSK信号覆盖图2.4FSK信号功率谱密度图4 4FSK信号功率谱密度六、自行搭建调试仿真电路,完成设计任务。
4-fsk信号

4-fsk信号在awgn信道下的误码率和误比特率性能,并与理论值比较摘要:这次通信系统综合训练是以Matlab/Sumulink为工具,实现基带传输系统的仿真与实现。
采用曼彻斯特码作为基带信号,发送滤波器为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滚降系数为0.5,信道为加性高斯信道,接收滤波器与发送滤波器相匹配。
发送数据率为1000bps,要求观察接收信号眼图,并设计接收机采样判决部分,对比发送数据与恢复数据波形,并统计误码率。
另外,对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的功率谱进行估计。
假设接收定时恢复是理想的。
关键词:Matlab;基带传输系统;滚降系数;功率谱一、4FSk的解调原理4FSK信号的相干解调法原理框图如下图所示。
其原理是:4FSK信号先经过带通滤波器去除调制信号频带以外的在信道中混入的噪声,此后该信号分为四路,每路信号与相应载波相乘,再经过低通滤波器去除高频成分,得到包含基带信号的低频信号,将其送入抽样判决器中进行抽样判决,抽样判决器的输出分别得到两路原基带信号表示四进制得到原始码元。
二、4FSK 调制算法分析(1)、将输入的二进制序列按奇位、偶位进行串并转换。
(2)、根据DMR标准中的符号和比特的对应关系表1[4],将二进制的0、1序列映射为相应的四电平符号流。
(3)、将这些符号流每符号插入8个数值点,并输入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进行平滑处理,则可得到输入调制信号m(n)。
滤波器为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4],奈奎斯特升余弦滤波器的一部分用于抑制邻道干扰,另一部分用于接收机抑制噪声。
抑制邻道干扰滤波器的输入包含一系列脉冲,这些脉冲之间的间隔为208,33ms(1/4800s)。
通过定义根升余弦滤波器的频率响应为奈奎斯特升余弦滤波器的平方根,来定义奈奎斯特升余弦滤波器的分割。
滤波器的群延迟在带通范围|f|<2880Hz内是平滑的。
滤波器的的幅频响应由下面公式近似给出[4]:F( f ) =1 当|f|≤1920 HzF( f ) = cos(πf / 1920) 当1920 Hz<|f| ≤2880 Hz (1)F( f ) = 0 当|f|>2880 Hz其中F( f ) 代表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的幅频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初始化数据>>>>>>>>>>>>>>>>>>>>>%---------------------------------------------------clc,clear,close all;fs = 30000;Time_Hold_On = 0.1;Num_Unit = fs * Time_Hold_On;one_Level = zeros ( 1, Num_Unit );two_Level = ones ( 1, Num_Unit );three_Level = 2*ones ( 1, Num_Unit );four_Level = 3*ones ( 1, Num_Unit );A = 1; % the default ampilitude is 1 w1 = 300; %初始化载波频率w2 = 600;w3=900;w4=1200;%--------------------------------------------------- %>>>>>>>>>>>>>>>>>>串并转换>>>>>>>>>>>>>>>%---------------------------------------------------Sign_Set=[0,0,1,1,0,1,1,0,1,0,1,0,1,0,0,1]Lenth_Of_Sign_Set = length ( Sign_Set ); %计算信号长度j=1;for I=1:2:Lenth_Of_Sign_Set %信号分离成两路信号Sign_Set1(j)= Sign_Set(I);Sign_Set2(j)=Sign_Set(I+1);j=j+1;endLenth_Of_Sign = length ( Sign_Set1 );st = zeros ( 1, Num_Unit * Lenth_Of_Sign/2 );sign_orign = zeros ( 1, Num_Unit * Lenth_Of_Sign/2 );sign_result = zeros ( 1, Num_Unit * Lenth_Of_Sign/2 );t = 0 : 1/fs : Time_Hold_On * Lenth_Of_Sign- 1/fs;%---------------------------------------------------%>>>>>>>>>>>产生基带信号>>>>>>>>>>>>%---------------------------------------------------for I = 1 : Lenth_Of_Signif ((Sign_Set1(I) == 0)&(Sign_Set2(I) == 0)) %00为1电平sign_orign( (I-1)*Num_Unit + 1 : I*Num_Unit) = one_Level;elseif ((Sign_Set1(I) == 0)&(Sign_Set2(I) == 1)) %01为2电平sign_orign( (I-1)*Num_Unit + 1 : I*Num_Unit) = two_Level;elseif ((Sign_Set1(I) == 1)&(Sign_Set2(I) == 1)) %11为3电平sign_orign( (I-1)*Num_Unit + 1 : I*Num_Unit) = three_Level;else %10为4电平sign_orign( (I-1)*Num_Unit + 1 : I*Num_Unit) = four_Level;endend%---------------------------------------------------%>>>>>>>>>>>>>>>>>>产生频带信号>>>>>>>>>>>>>>>>>>%---------------------------------------------------for I = 1 : Lenth_Of_Signif ((Sign_Set1(I) == 0)&(Sign_Set2(I) == 0)) %00为载波w1 st((I-1)*Num_Unit + 1 : I*Num_Unit) = A * cos ( 2 * pi * w1 * t( (I-1)*Num_Unit + 1 : I*Num_Unit ) );elseif ((Sign_Set1(I) == 0)&(Sign_Set2(I) == 1)) %01为载波w2 st( (I-1)*Num_Unit + 1 : I*Num_Unit) = A * cos ( 2 * pi * w2 * t((I-1)*Num_Unit + 1 : I*Num_Unit ) );elseif ((Sign_Set1(I) == 1)&(Sign_Set2(I) == 1)) %11为载波w3 st( (I-1)*Num_Unit + 1 : I*Num_Unit) = A * cos ( 2 * pi * w3 * t((I-1)*Num_Unit + 1 : I*Num_Unit ) );else %10为载波w4 st( (I-1)*Num_Unit + 1 : I*Num_Unit) = A * cos ( 2 * pi * w4 * t( (I-1)*Num_Unit + 1 :I*Num_Unit ) );endend%---------------------------------------------------%>>>>>>>>>>>>>>>画初始信号图>>>>>>>>>>>>>>>>>%---------------------------------------------------figuresubplot ( 2, 1, 1 )plot ( t, sign_orign );axis( [ 0 , Time_Hold_On *( Lenth_Of_Sign + 1),-A/2, 3*A+A/2] );title ( 'The original Signal' );grid;subplot ( 2, 1, 2 )plot ( t, st ); % the signal after modulationaxis( [ 0 , Time_Hold_On *( Lenth_Of_Sign + 1), -A, A ] );title ( 'the signal after modulation' );grid;%---------------------------------------------------%>>>>>>>>>>>>>>>带通滤波器>>>>>>>>>>>>>>%---------------------------------------------------%- design the bandpass [ 250 250 ]wp = [ 2*pi*250 2*pi*350 ]; %通带ws = [ 2*pi*50 2*pi*500 ]; %阻带[N,wn]=buttord(wp,ws,1,30,'s');[b,a]=butter( N,wn,'bandpass','s');[bz,az]=impinvar(b,a,fs); %映射为数字的dt1 = filter(bz,az,st); %带通取出频率w1figuresubplot( 2, 2, 1 )plot(t,dt1);axis( [ 0 , Time_Hold_On *( Lenth_Of_Sign + 1), - (A / 2), A + (A / 2) ] ); title ( 'The element of 300 Hz' );wp = [ 2*pi*550 2*pi*650 ];ws = [ 2*pi*400 2*pi*800 ];[N,wn]=buttord(wp,ws,1,30,'s');[b,a]=butter( N,wn,'bandpass','s');[bz,az]=impinvar(b,a,fs);dt2 = filter(bz,az,st); %带通取出频率w2 subplot( 2, 2, 2 )plot(t,dt2);axis( [ 0 , Time_Hold_On *( Lenth_Of_Sign + 1), - (A / 2), A + (A / 2) ] ); title ( 'The element of 600 Hz' );grid;wp = [ 2*pi*850 2*pi*950 ];ws = [ 2*pi*700 2*pi*1100 ];[N,wn]=buttord(wp,ws,1,30,'s');[b,a]=butter( N,wn,'bandpass','s');[bz,az]=impinvar(b,a,fs);dt3 = filter(bz,az,st); %带通取出频率w3subplot( 2, 2, 3 )plot(t,dt3);axis( [ 0 , Time_Hold_On *( Lenth_Of_Sign + 1), - (A / 2), A + (A / 2) ] ); title ( 'The element of 900 Hz' );wp = [ 2*pi*1150 2*pi*1250 ];ws = [ 2*pi*1000 2*pi*1400 ];[N,wn]=buttord(wp,ws,1,30,'s');[b,a]=butter( N,wn,'bandpass','s');[bz,az]=impinvar(b,a,fs);dt4 = filter(bz,az,st);subplot( 2, 2, 4 )plot(t,dt4);axis( [ 0 , Time_Hold_On *( Lenth_Of_Sign + 1), - (A / 2), A + (A / 2) ] );title ( 'The element of 1200 Hz' );%--------------------------------------------------- %>>>>>>>>>>>>>>>>>>>相干解调>>>>>>>>>>>>>>>>>>>>>>>>%---------------------------------------------------dt1 = dt1 .* cos ( 2 * pi * w1 * t ); %解调载波1dt2 = dt2 .* cos ( 2 * pi * w2 * t ); %解调载波2dt3 = dt3 .* cos ( 2 * pi * w3 * t ); %解调载波3dt4 = dt4 .* cos ( 2 * pi * w4 * t ); %解调载波4figuresubplot( 2, 2, 1 )plot(t,dt1);axis( [ 0 , Time_Hold_On *( Lenth_Of_Sign + 1), - (A / 2), A + (A / 2) ] );title ( '300Hz分量相干解调后的波形' );gridsubplot( 2, 2, 2 )plot(t,dt2);axis( [ 0 , Time_Hold_On *( Lenth_Of_Sign + 1), - (A / 2), A + (A / 2) ] );title ( '600Hz分量相干解调后的波形' );grid;subplot( 2, 2, 3 )plot(t,dt3);axis( [ 0 , Time_Hold_On *( Lenth_Of_Sign + 1), - (A / 2), A + (A / 2) ] );title ( '900Hz分量相干解调后的波形' );gridsubplot( 2, 2, 4 )plot(t,dt4);axis( [ 0 , Time_Hold_On *( Lenth_Of_Sign + 1), - (A / 2), A + (A / 2) ] );title ( '1200Hz分量相干解调后的波形' );grid%--------------------------------------------------- %>>>>>>>>>>>>>>>>>>>低通滤波器>>>>>>>>>>>>>>>>>>>>%---------------------------------------------------[N,Wn] = buttord( 2*pi*50, 2*pi*150,3,25,'s'); %临界频率采用角频率表示[b,a]=butter(N,Wn,'s');[bz,az]=impinvar(b,a,fs); %映射为数字的dt1 = filter(bz,az,dt1);dt2 = filter(bz,az,dt2);dt3 = filter(bz,az,dt3);dt4 = filter(bz,az,dt4);figuresubplot( 2, 2, 1 )plot(t,dt1);axis( [ 0 , Time_Hold_On *( Lenth_Of_Sign + 1), - (A / 2), A + (A / 2) ] );title ( '300Hz分量低通滤波后的波形' );gridsubplot( 2, 2, 2 )plot(t,dt2);axis( [ 0 , Time_Hold_On *( Lenth_Of_Sign + 1), - (A / 2), A + (A / 2) ] );title ( '600Hz分量低通滤波后的波形' );grid;subplot( 2, 2, 3 )plot(t,dt3);axis( [ 0 , Time_Hold_On *( Lenth_Of_Sign + 1), - (A / 2), A + (A / 2) ] );title ( '900Hz分量低通滤波后的波形' );gridsubplot( 2, 2, 4 )plot(t,dt4);axis( [ 0 , Time_Hold_On *( Lenth_Of_Sign + 1), - (A / 2), A + (A / 2) ] );title ( '1200Hz分量低通滤波后的波形' );grid%--------------------------------------------------- %>>>>>>>>>>>>>>>>>>>抽样判决>>>>>>>>>>>>>>>>>>>>%---------------------------------------------------for I = 1 : Lenth_Of_Signif (dt1((2*I-1)*Num_Unit/2) > dt2((2*I-1)*Num_Unit/2))&&(dt1((2*I-1)*Num_Unit/2) > dt3((2*I-1)*Num_Unit/2))&&(dt1((2*I-1)*Num_Unit/2) > dt4((2*I-1)*Num_Unit/2)) sign_result( (I-1)*Num_Unit + 1 : I*Num_Unit) = one_Level;a(I)=0,b(I)=0;elseif (dt2((2*I-1)*Num_Unit/2) >dt1((2*I-1)*Num_Unit/2))&&(dt2((2*I-1)*Num_Unit/2) >dt3((2*I-1)*Num_Unit/2))&&(dt2((2*I-1)*Num_Unit/2) > dt4((2*I-1)*Num_Unit/2)) sign_result( (I-1)*Num_Unit + 1 : I*Num_Unit) = two_Level;a(I)=0,b(I)=1;elseif (dt3((2*I-1)*Num_Unit/2) >dt1((2*I-1)*Num_Unit/2))&&(dt3((2*I-1)*Num_Unit/2) >dt2((2*I-1)*Num_Unit/2))&&(dt3((2*I-1)*Num_Unit/2) > dt4((2*I-1)*Num_Unit/2)) sign_result( (I-1)*Num_Unit + 1 : I*Num_Unit) =three_Level;a(I)=1,b(I)=1;elsesign_result( (I-1)*Num_Unit + 1 : I*Num_Unit) =four_Level;a(I)=1,b(I)=0;endendfigureplot ( t, sign_result );axis( [ 0 , Time_Hold_On *( Lenth_Of_Sign + 1), -A/2, 3*A+A/2 ] ); title ( '解调出来的波形' );grid%--------------------------------------------------- %>>>>>>>>>>>>>>>>>>>并串转换>>>>>>>>>>>>>>>>>>>>%---------------------------------------------------signdemo=[];for I=1:Lenth_Of_Signsigndemo=[signdemo,a(I),b(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