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现代设计与比较分析_任剑涛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析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国家治理体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从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到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转变过程,揭示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需求。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核心要素,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法规、行政体制、市场机制、社会治理结构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国家治理体系在应对国内外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福祉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效。
本文还将关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方式的创新、治理效能的提升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文章将提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全面分析,揭示其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借鉴。
二、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深厚的理论基础。
这一体系主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一思想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度优势和制度效能的重要标准。
国家治理体系理论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政治观、发展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治理的智慧,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念。
这一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国家治理体系理论还积极借鉴了世界各国的治理经验,包括西方国家的现代治理理论、发展中国家的治理实践等,形成了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治理体系。
新华文摘2022第11期目录

新华文摘2022第11期目录政治在治理创新实践中寻求“治道”···········徐勇1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建构的逻辑与遵循···········赵中源4从转变政府职能到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视角转换与分析框架包国宪、周豪6 全面发展人民民主的复合结构与战略选择··········佟德志10 法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鲜明特点和突出优势······周叶中14 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内涵·················朱全宝16 商法一般条款的类型化适用················杨峰19新华观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驱动逻辑与实现路径····郝宪印、邵帅24中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行动主体及实现措施·····宋国恺28 让亿万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田学斌32 哲学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再认识·················安启念35 精神分析语境中的移情··················张浩军38 “赞天地之化育”与“人是对象性活动”的比较与汇通····王南漫40 经济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成效与难题攻坚·······叶振宇、李峰波、王宁45数字经济国际税收改革:理论探源、方案评析与中国抉择···曹明星48 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功能定位、风险及应对··汪彬、阳镇54历史第三个历史决议与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拓展·········陈金龙59清朝法律的重构与国家治理效能的强化···········林乾63元朝“四等人制”质疑与新说···············蔡春娟67 文艺作品瀑布守门人[短篇小说] ··················弋舟69黑鸟[短篇小说] ·····················张惠雯74 上岭产婆[短篇小说] ···················凡一平80 每个人的傍晚都住着故乡的晚霞[散文] ···········程黧眉82 漫画之页(四幅)····················韦荣景、朱慧卿、郑辛遥等87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选登(六幅) ··········宋晨、冯春雨、刘晓彤、杨东歌、罗荟、赵悦文艺评论新时代文艺评论如何提升有效性【两篇】期待内部的、立体的批评·················阎晶明88 文学批评如何才能成为“利器”?·············吴义勤90 关于“九十年代文学”的一些散见·············张清华92 从风骨到神韵:再探中国诗学之本·············肖鹰94人物与回忆得体合宜:杨廷宝先生的建筑哲思·············祁涛98伴着歌声,追忆李光義··················蒋力100文坛风俗考(二则)···················王干101 《送别》:李叔同与“天涯五友”的聚散离合········李满103美女斗士百岁孩童——记妈妈杜惠············郭晓惠107 文化岭南人文精神与人文湾区·················田丰110从文化小康成就经验看文化强国建设路向··········高宏存113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与“十四五”前景展望········姜同仁、郭振、王松、刘波115视点【两则】增强农民科学素养推动农村现代化············连玉明118 治理科研失信要用好法治方式···············印波119教育破除“唯分数论”,切实立德树人·············石中英120 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终身学习社会的权利转型·······陈恩伦123 未来课程变革的内涵、样态及实施路径···········王振存、张清宇126管理促进企业创新的治理机制·················刘小玄129 以产业互联网打造卓越企业的第二增长极··········贺晓青、刘晓龙、华雨菁134科学技术战略性基础研究:认识与对策···············李晓轩、肖小溪、娄智勇等138异种器官移植,离我们还有多远··············胡正、杨永广141枕头:蕴含大智慧的助眠神器···············董妍143科技点滴(四则) (146)读书与传媒为创造党的出版事业新辉煌贡献力量············人民出版社147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视角、内在逻辑和价值关怀·····支庭荣149 全民阅读:理论框架与逻辑体系··············黄晓新152 妙手缀珍:西方珍本书和中国藏书印············绿茶155报刊文章篇目辑览171。
国家释放社会是社会善治的前提_中国人民大学任剑涛

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15日/第003版理论创新国家释放社会是社会善治的前提中国人民大学任剑涛社会善治要求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理顺这一关系,需要人们认知两个相互鲜明对比的状态:一是国家捕获社会,一方面将立体的社会压扁,强行使之服从国家的权力意志,使社会完全缺乏活力。
另一方面造成社会对国家权力的全面依赖,结果整个社会成为国家权力的负担,而国家被这样的社会逐渐拖垮。
二是国家权力与社会自治分流而行,党政机构依照法律行使国家权力,社会公众依照各种机缘自己组织起来、有效自治,结果党政机构的权力绩效令人满意,社会公众的自主、自治与自律能力高企,国家的发展就此得到强大保障。
何去何从,在中国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结论是不言自明的。
国家必须有序退出自己所挤占的社会空间。
退出太急,社会会陷入无政府的混乱状态;退出太慢,社会会逐渐丧失自主、自治与自律的能力,形成无赖社会的习性,一切都只好仰赖国家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照顾,而这恰恰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承担的沉重任务。
现代国家依靠三根支柱而稳定、发展和繁荣。
这三根支柱是国家权力体系、市场价格机制和社会自治系统。
三者各自需要安顿在现代制度平台上,以期实现国家权力体系的法治运作,市场对资源的高效配置,社会公众的自主、自治与自律。
这是从传统国家强调统治逻辑转变为现代国家重视治理逻辑的体现。
与此同时,三者之间必须展开良性的互动,形成一种精巧的平衡局面,从而保证整个国家实现善治。
从统治到治理,是国家发展的一个结构性转变;而从治理跃升到善治,则是国家发展需要努力追求的目标。
社会善治,是国家善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善治显现为两种状态:一是社会公众分类分流展开自治和共治;二是国家与社会积极协商,解决各种棘手的社会问题。
这样的社会处在一个安定有序、心态健康、积极有为、互助互爱的状态中,而绝对不至于陷入相互冷漠、暗中敌视、互相拆台、丛林游戏的恶性境地。
如果承认社会善治与国家善治有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那么,人们也就会承认,善治的社会,一定为善治的国家提供优良的社会土壤;善治的国家,也一定会为善治的社会供给优良的法治和积极的政策。
新时代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研究

新时代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研究一、现状分析1.政府治理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近年来,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我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比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简政放权、创新政府服务模式等。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国不断强化政府信息化建设,推动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了政府治理效能。
在参与式治理方面,我国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加强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和协作,形成了多元化的治理格局。
这些成就为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政府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政府职能转变仍然不够到位,政府过多干预市场经济,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和效率。
政府服务水平和效能不断提高的要求与实际之间的差距较大,人民群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政府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滞后、不规范、不协调的问题,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依然存在困难。
政府与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自治的发展还比较薄弱。
二、问题分析1.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政府职能转变是当代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现代政府应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和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作用,而非过度干预市场。
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政府的权力和职能边界并不清晰,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干预仍然较多,过度的行政干预扭曲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2.政府服务水平和效能不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效能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政府服务改革和提升政府服务效能的力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服务水平和效能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存在服务门槛高、效率低、不便民的问题。
3.政府信息化建设存在滞后和不规范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手段。
但在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滞后、不规范、不协调的问题。
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程度不高,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不够明显,同时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4.政府与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协作机制有待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协作机制的完善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_国家_社会_理论视野中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_任剑涛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研究在“国家—社会”理论视野中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任剑涛摘 要 中国致力于建构的现代国家形态是宪政中国。
但理解宪政中国的理论进路,不是单纯的国家理论所可奏效,而必须在国家-社会的理论视野中才能确立起恰当的理论视角。
在这一理论视野中,国家受到规范化力量的限定;社会优先于国家存在,在接受国家法治化治理的基础上,成为矫正国家权力的有生力量。
在国家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塑造、相互保障、相互完善、相互纠错,从而保证国家健康地运行在宪政法治的轨道上,社会理性地遵循自主、自治与自律的行动逻辑,两者构成规范的现代国家形态。
这样的国家结构状态,成为国家合理建构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 国家 社会 国家的限定性 社会的优先性 宪政中国 晚清以来,中国一直行进在建构现代国家的征途中。
至今,中国作别古典帝国、建构现代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任务仍未完成。
这一结果是多重原因导致的。
从理论视角看,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任务之所以没有完成,是因为没有能够确立起真正现代的政治理论视界。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国家建构的单一视角,审视中国的国家形态转变问题。
在这一审视的视界中,“社会”(the society)建设似乎成为与国家建构无甚关联的事情。
其实,在现代宪政民主的国家建构中,国家-社会(the state vs.the society)的二元对应建构,是真正有助于建构现代国家最基础的条件之一。
就此而言,确立国家-社会理论视野中的宪政中国理论论证进路,并对之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理论-历史分析,就具有不言而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 建构现代中国,乃是一个建国(stateconstruction)的理论努力与实践进程交织而成的社会政治变迁过程。
这是自晚清以来中国政治变迁最为重要的方面,也是致力于建国的理论家与政治家所共同凸显的国家转型主题。
晚清中国遭遇的国家转型,是一个古典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天崩地裂的过程。
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建设思路

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建设思路2030年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时刻,回顾和展望中国的国家治理和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中国内部自省和自我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和关注。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建设思路,到2023年会进一步取得怎样的成就和发展?一、国家治理体系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因为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文化、制度、历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和发展需要的特色。
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明确了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指导。
随着中国的发展,国家治理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这一方案明确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化国家治理结构、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等任务,推动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和国家机关改革。
中央和国家机关是中国的高层行政机关,通过中央和国家机关改革,可以提升党中央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监管能力。
中央和国家机关的改革,将使之更加高效、更加优化和聚焦,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此外,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例如,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普法教育,为公民提供更加全面、及时和有效的法律服务;建立行政复议制度,强化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增强政府监管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二、现代化建设思路“现代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
现代化建设思路,不仅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方向和路径,也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念和取向。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思路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它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有所不同,但都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
国家治理现代化:共识、分歧与误区

国家治理现代化:共识、分歧与误区李尧远1,张嘉雯1,任宗哲2【摘要】摘要:在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中,共识与分歧同在,而且学术背景和逻辑起点的差异也使得有的研究走入了学科方向上的“本位主义”和论证上的“自言自语”的误区。
治理的现实困境和已有的发展基础是治理现代化提出的时代背景、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且两者相辅相成、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统一性、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当强调“多中心治理”中的“政府主导”等观点是学者们达成的共识。
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还是一种状态、“国家治理”是“与国家同生同长”还是“国家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国家治理体系是否等同于制度体系、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该如何评价等方面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同时,有的研究也走入了概念误用、把治理现代化等同于治理西方化、用国家治理替代国家统治和管理等误区。
【期刊名称】宁夏社会科学【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8【关键词】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social-sciences-ningxia_thesis/0201213871751.html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由此国家治理现代化被学术界深入研究。
学者们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学术实践和理论基础,对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的解读、阐述和论证。
学术研究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分析,但通过“真理越辩越明”的过程达成核心观点的最大共识并以此作为科学决策的支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所在。
然而,由于学科背景、逻辑起点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对于治理现代化问题的研究除了达成部分共识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学科方向上的“本位主义”和论证上的“自言自语”的误区。
任剑涛—建构国家哲学,为政改铺路

任剑涛:建构国家哲学,为政改铺路作者:任剑涛来源:时代周报来源日期:2010-9-2本站发布时间:2010-9-3 11:05:42阅读量:1410次如果一个国家对未来没有长期打算,缺乏一种对未来预期的希望哲学,那么它必然会由活力社会进入疲态社会。
今天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必须建构国家哲学,必须以确定性来矫正不确定性,以便带给国家以持续发展动力的境地。
在这个关头,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下一步究竟怎么走的问题,需要有一个基本的断定了。
国家哲学是一种政治哲学。
它供给一个国家基本的政治理念、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架构,以及基本的政治生活秩序。
国家哲学既展现为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因此这一理论体系的意识形态结构特征较为明显;同时,国家哲学也显示为一套制度设计思路,它提供整合社会秩序的资源;再次,国家哲学体现为潜移默化的日常秩序,它成为国家范围内公民们对国家与社会认同的保证。
为发展而矫正的三十年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无疑是受制于西方国家的既成意识形态的产物。
推翻了国民党而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中心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典型的列宁主义政党,秉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政党——国家意识形态,以绝不妥协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国家的刚性特征。
无疑,需要高度肯定这一国家哲学在中国建立现代国家自然结构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当这一国家哲学推动一个政党建立其国家结构之后,却难以在同样刚性的计划经济基础上长期推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陷入国民经济崩溃的边缘。
“不发展意味着崩溃,发展意味着国家振兴。
”自此,刚性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硬化的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从实际出发的轨道,发展成了判断政党与国家采取的政治和政策措施是不是适当的唯一标准。
矫正型国家哲学就是在这种矫正国家发展方向的努力过程中逐渐出现并正式成型的。
理解矫正型国家哲学,就可以理解形成中的中国模式的独特性。
所谓矫正型国家哲学,是以矫正国家发展方向、推动国家发展为唯一取向的国家哲学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No.2 2015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
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殑殑殑
殑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现代设计与比较分析特邀主持人 任剑涛[主持人语]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中央相继确立了改善和加强人大、政协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
这是值得系统描述和深入分析的重大政治学命题。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7年历程。
渐进的改革以摸索性、分散化为特征,这样的改革进路自有其历史理由,收效也甚为显著。
随着改革的深入,走到了结构性调整的关口,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
如何适应中国的国情,对中国改革的总体目标模式进行周全设计和有力推进,已经成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首当其冲的重大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力图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标志。
本专栏的四篇论文从不同侧面立论,致力阐述中国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的复杂内涵,并进行比较分析。
任剑涛教授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基于近期顶层设计的评述》一文,旨在探讨中国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顶层设计。
通过总结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四次重要会议的精神,勾画出中国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顶层设计的轮廓。
这一体系,以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为目标模式,以政党领导权、国家立法权、民主协商权和法律主治权为四大支柱。
这一体系有一个从设计到落实的转进,具有中国的特色,但其设计符合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一般模式。
肖滨教授的《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定位的四个维度》一文,重在确定中国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基本结构面,指出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顺应权力运行从国家专政、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发展的历史趋势;呈现为执政党统领格局下多元主体有序的协同治理,以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试图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提升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奠定内部基础;优化治权,以期从经济绩效合法性转向治理有效合法性。
黄璇博士的《当代中国治理与现代自由理念》一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首要价值自由与当代中国治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着重强调当代中国治理对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混成性使用:源自革命的建国原则,是对积极自由的实践;在现代国家治理进程中,源自消极自由观念的保护性理念发挥着引导作用。
但从总体目标上讲,当代中国治理表现出兼综两种自由的意图。
陈华文博士的《现代政治与治理能力的民主化》一文,从现代政治理论着手,指出治理的民主化凸显的是公民治理能力的民主化,它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现代政治中,审慎的政治判断孵化出平等的公民能力,促使公民形成政治理性、具备政治判断,从而实现善治目标。
相比而言,政治民主是治理能力民主化的制度保障,而治理能力的民主化为政治民主提供了有效的实践主体。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一表述中的核心范畴是“治理”。
当党中央以其为关键词来表述自己的执政取向与政策方针的时候,就更需要分析清楚其中的政治与学理蕴含。
本专栏的四篇
论文均属初步尝试。
深入的探究,有待学界的进一步努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