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苏教版科学上册实验操作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第一章:unit1《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道地球的运动产生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能力。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方式。

2. 讲解: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明白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学生能通过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第二章:unit2《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 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讲解: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观察并记录天气变化,了解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描述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践活动,理解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unit3《生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知道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生物多样性的能力。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的生物种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1.预测:光在空气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2.提供实验器材:3张小孔板、手电筒(手电筒不可用激光笔代替)
3.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在较暗的光线下效果较好)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准确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回形针、铁钉、盐水、人体等;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木头、纯净水等。
实验内容:检测暗盒里的电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实验器材:电路暗盒、电池、电池盒、灯座、小电珠、导线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3.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液体能导电?
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电路留出的两根检测线都放入液体中,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液体的导电性能。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4、检测人体的导电性
1.介绍验电球。
2.用验电球检测人体的导电性:用两只手分别接触验电球的两个触点来判断人体的导电性能。
3.实验总结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实验目的
探究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

实验材料
-电磁炉
-温度计
-水
-冰块
实验步骤
1.将电磁炉插入电源并打开电源开关。

2.将温度计放入水中,并确保温度计底部完全浸入水中。

3,将水烧开,同时观察温度计上的温度读数。

4.记录水开始沸腾的温度,即水的沸点。

5.将温度计拿出水中,将其底部擦干净。

6.放入一块冰块,观察冰块的融化情况。

7.当冰块完全融化时,记录此时的温度,即冰的融化点。

实验结果
-水的沸点为100o Co
-冰的融化点为OC。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得知水的沸点为100℃,冰的融化点为O o Co这些数值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得出的。

实验结果与我们的预期一致。

实验注意事项
1.操作电磁炉时要小心,避免触电。

2.温度计底部必须完全浸入水中,以确保准确测量温度。

3.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确保记录准确。

实验展示
我们通过实验展示了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电磁炉和温度计来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水的沸点为100℃,冰的融化点为这些实验数据对于我们理解水的性质和相变过程非常重要。

实验延伸
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在不同压力下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是否会发生变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研究其他物质的沸点和融化点,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参考资料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2024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科学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动植物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通过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组成和生命的本质。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显微镜观察某些常见动植物的细胞,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材料:1. 鲜竹叶、洋葱片2. 显微镜3. 李氏液(苏教版生物教材附带)4. 显微镜载玻片和盖玻片5. 镊子、刀片实验步骤:1. 将鲜竹叶取下数片,放入李氏液中浸泡10分钟,取出后用镊子将叶片上的叶表皮剥离,并将其放置在载玻片上。

2. 将载玻片上的叶表皮切割成适当大小,用刀片切割成细胞片。

3. 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李氏液并盖上盖玻片。

4. 将装有细胞片的载玻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片夹上,并将显微镜调节到适当放大倍数。

5. 通过调节焦距和光亮度,观察叶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特点,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6. 重复上述步骤,观察洋葱片的细胞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记录表:样本名称:鲜竹叶细胞结构:由多个方形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绿色色素体。

样本名称:洋葱片细胞结构:由多个长方形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核。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鲜竹叶和洋葱片的细胞结构。

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由多个细胞组成。

每个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

在鲜竹叶的表皮细胞中,我们观察到这些细胞呈方形,且密集排列。

细胞内还含有绿色色素体,这是由于叶绿素的存在。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它使植物能够吸收阳光能量并转化为化学能。

而洋葱片的细胞则呈长方形,细胞排列较为整齐。

我们还观察到细胞核的存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DNA,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决定细胞的生长和功能。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单位,是构成生物体的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生物的奥秘。

结论:通过观察鲜竹叶和洋葱片的细胞结构,我们发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小学五年级的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doc

小学五年级的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doc
1.制作检测电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
路2.把小电珠装入灯座,注意装小电珠时不要太用力。
3.用导线把电池盒、小灯座、开关连接起来,并留出检测线,注意所用导线两头的绝缘层一定要事先剥去。
4.检测电路的通电情况。
2.检测物品的1.预测:哪些物体能导电?
导电性能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物品分
到看清彩虹为止。
3.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现象。(此实验也可直接用三棱镜代替,更具可操作性。1、在室外阳光下平稳放置三棱镜;2、轻轻转动三棱镜,使光线投射到室内或暗处的走廊墙壁上;3、观察光的颜色。)
2.合成彩色光1.指导学生在圆纸片上用水彩笔画出等份的七种颜色。
实验2.将铁钉插入圆纸片中心,制成一个陀螺。
实验结论: 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实验序号:10
实验内容: 判别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
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若干、检测物体(剪刀、铅笔、回形针、橡
皮、塑料圆珠笔等)、检测液体(自然水、纯净水、盐水)
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实验类型: 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介绍月相盒
操作要点
1.小电筒代表太阳;
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
2.观察月相盒1.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变化;
中月相变化
2.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
3.观察总结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
2.研究不同透1.用不同透镜观察物体,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
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完整版)(2024新苏教版)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长度
实验目的
1. 学习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原理
1. 长度是物体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可用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来表示。

2. 直尺、卷尺等工具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实验材料与工具
1. 直尺
2. 卷尺
3. 铅笔
4. 实验记录表
5. 实验对象(如书本、桌子等)
实验步骤
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实验对象。

2. 组长负责记录实验数据,其他组员进行测量。

3. 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实验对象的长度。

4. 将测量数据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5. 各组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分析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注意事项
1. 测量时,直尺或卷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

2. 测量过程中,要保持直尺或卷尺的稳定性,避免晃动。

3. 测量数据要准确,避免误差。

实验拓展
1. 尝试使用其他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毫米、分米等。

2. 探讨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

实验评价
1. 实验报告(30%)
2. 实验操作准确性(30%)
3. 实验数据记录完整性(20%)
4. 实验拓展思考(20%)
实验报告模板。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报告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报告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一实验时间:9月2日实验名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实验器材:蜡烛、三张小孔纸我的猜测: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

我这样做:1、给老师讲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实验所需材料名称。

2、打开手电筒(或点燃蜡烛),放好纸屏,两手各拿一张有孔的纸板。

3、边实验,边给老师讲你的发现。

(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

)4、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或检测结果: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

我认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实验时间:9月8日实验名称:镜子的反光现象实验器材:平面镜及支架我的猜测:平面镜能成像,能反光我这样做:1、给老师讲述“镜子的反光现象”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把这些材料组装好并进行实验。

3、照一面镜子,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通过镜面,能看到其它物体;镜子里的像和物体左右相反;等)4、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你有什么发现。

(镜子里面有很多像。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或检测结果:像和物体左右相反,镜子里面有很多像。

我认为:平面镜能成像,能反光。

三实验时间:9月14日实验名称:凸透镜的放大作用实验器材:凸透镜我的猜测: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我这样做: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凸透镜的特点。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3、做凸透镜放大的实验。

(把凸透镜对着要观察的物体,通过凸透镜进行观察)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或检测结果:通过凸透镜进行观察,物体适当的放大。

我认为: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

四实验时间:9月22日实验名称:凸透镜的聚光作用实验器材:凸透镜我的猜测:凸透镜有聚光作用我这样做: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凸透镜的特点。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3、做凸透镜聚光的实验。

(把凸透镜对着阳光,在白纸上能看到很亮的光点)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演示记录表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演示记录表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演示记录表
实验内容: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记录纸(标有方向)、温度计、钟表、笔、指南针(最好要有)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时间:2014年9月8日
实验结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

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观测气温时,应把温度计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测量;
5、学生在观察时要明确分工;
3.学生观测
1、学生分组观测,并记录观测结果;
2、学生整理观测数据;
4实验总结
学生交流观测数据,分析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
实验结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
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5.交流实验现象,小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2.做一个小孔成像的模拟实验
1.介绍制作材料:长方形纸盒、剪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胶水、钉子(大头针)。
2、演示并指导制作方法:
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
在纸盒的另一头用透明纸蒙住;
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大头针)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
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
2.模拟昼夜变化
1、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3、缓慢转动地球仪,边转动边观测;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介绍月相盒
1.小电筒代表太阳;
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
2.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1.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变化;
2.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
3.观察总结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化。
4.整理器材
闭起一只眼睛照镜子观察现象;
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化镜子之间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
借助镜子读文字;
3.实验研究
1.学生分组“玩”镜子;
2.学生边“玩”镜子边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现象,准确描述镜子成像的特点 。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路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两块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
(五年级上册)
实验内容: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记录纸(标有方向)、温度计、钟表、笔、指南针(最好要有)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明确观测任务
本次观测,涉及影子、气温、时间的记录,而且历时一天,大约要收集7至8次数据,如果任务不明、方将会使一天的观测流于形式,所以让学生明确观测任务尤为重要:
实验内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研究透镜
实验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白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观察不同透镜的特点
1.提供两种不同的透镜。
2.观察、比较两种不同透镜的特点。
3.实验总结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昼夜交替
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3.学生分组制作。
4.指导学生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内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1.预测:光在空气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2.提供实验器材:3张小孔板、手电筒(手电筒不可用激光笔代替)
3.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在较暗的光线下效果较好)
1.每一节下课,在记录纸上画出小标杆的影子;
2.用温度计测出当时的温度,并在影子旁标上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2.明确观测方法
1.记录纸上的方向要与实地的东、南、西、北一致;
2.每一次观测,小标杆都要放在记录纸黑色圆点上;(为了方便学生的观测,建议记录纸的中间标上黑色圆点)
3.记录影子时,可用“●”或“▲”在影子末端作下标志即可;(先画一圆点,记录全部结束后再连线。)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组装模拟装置
1.组装模拟装置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探究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1.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
课题:2、照镜子
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提供实验材料
提供实验器材及辅助材料:平面镜(每位同学一块)、辅助材料——橡皮、画有一颗五角星的记录纸、印有一段文字的记录纸。
2.交流实验方法
1.讨论:你准备怎样来玩镜子?
2.交流实验方法、教师适时重点引导;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实验内容:光的直线传播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光的行进
实验器材: 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
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