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造船依托技术优势谋发展
国家性科研院所的改制与创新:日本造船业的经验和启示

结果向评价委 员会 陈述 相应 的意 见 ;同时 ,在 必 要时 评价 委员会也对独立行政 法人 提 出改 善业 务运 营 和其 他方 面 的
建议。
l 在 总体上确 立 环环 相 扣 的 中期 目标 制 度
1 3本海上技 术安全研究 所的前身 为 16 9 3年 4月成立 的
也遵循 同样 的过程 。 为保证计划 的落实 , 日本 政府建立 了严格 的评价 制度 。
强化运行效 率 ,提升 整体 科研 实力 和水 平 ,其 中一个 重要 举措就 是对 国家性 科研 院所 进行改 制 ,从宏 观 管理体 制和 微 观运行机制两 方 面来 推 进制 度创 新 ,从 而为提 升科研 水
隶属于当时运输 省 的船舶 技 术研 究所 ,其 主要 任务 是就海
洋运输 技术 、海 洋资 源和 海洋空 间 的有效 利用 以及 海洋环
境保护等技 术展 开研究 ,重 点是 基础 技术研 究。作 为国家 性科研院 所改 革 的一 部 分 , 日本 海上 技 术 安 全研 究所 于 2 0 年 4月 1日转制为 独立 行政 法人 ,其 目的就是确 保 国 01 家公共 事务事业 的透 明性 ,同时 使独 立行 政法人 能 够充分
中期 目标的具体计划 ( 简称 中期 计划 ) ,中期计划需 经主管
大 臣认 可方可实施 ,其 变更 也同样 需要 经过 主管 大 臣的认 可 ;在 确定 中期 计划 的基础 上 ,独 立行 政法 人要 在每个 事 业 年度的开始之前 制定该 事业年 度 的业务 计划 ( 简称 年度 计划 ) ,年度计划要呈报 给主管大 臣,并予 以公示 ,其 变更
中图分类号 :F 3 、 9 80 5
日本造船演示资料

对日本造船的认识在日本船厂以船东代表身份参加29万7千吨VLCC的建造检验一、工厂介绍、工厂介绍该船厂七十年代初建厂,有三十几年建造VLCC/VLOC的历史。
该厂总共有1700人,有两个30万吨的大坞,每个坞有台700吨万吨的大坞,每个坞有一台吊车,跨度刚好为一个坞宽,一个系泊试验码头,个交船码头,每年可以交8艘验码头,一个交船码头,每年可以交VLCC /VLOC。
该厂设备大部分都是七八十年代的产品,很少看到新设备,但设备并年代的产品很少看到新设备但设备并不落后。
他们的生产进度也不是特别快,般坞期在85天左右,给人的感觉是不紧一般坞期在天左右给人的感觉是不紧不慢,但出坞时船舶完整性非常好,所有船体工作都已经结束。
船体工作都已经结束工厂生产方面组织结构图厂产方面织结构图公司内管理岗位:部长—作业长—班长,每个班有8~15人。
造船部船体外装轮机分段预合拢合拢电气舾装小组立铆工铆工平面分段立体分段电焊电焊体分段舾装工厂组织结构图二船厂计划和检验管理二、船厂计划和检验管理 日本船厂工作计划性很强,从钢板下料到最后交本厂作计性很从板料到后交船,都会严格按计划进行,开工前计划每个分段完工及合拢时间与实际基本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完实本会最多有两三天的调整。
厂里看不到多余的分段,每个分段完工后马上进行涂装,然后拉到预合拢场地进行预合拢和舾装,合拢开始时分段储备非常好。
除了涂装和合拢可能会受天气的影响,有时需要加班完成预定的任务,其他车间周日肯定休息,而且国家法定假日基本也休息。
工厂生产计划图,就这条船来说,所有节点基本没有变化日本检验管理方面做得也非常好每个周末都会日本检验管理方面做得也非常好,每个周末都会把下一周每天的报验项目送过来,一周的报验很少有调整,报验单都是前一天的下午送过来。
每少有调整报验单都是前天的下午送过来每天早晨QA会到办公室把介绍一下当天的报验情况,将每个分段完工时间、合拢时间、当天检验的合将每个分段完工时间合拢时间当天检验的合拢缝标在图上,以及船东和验船师如何分工也事先说明日本船厂的非常认真负责一般的缺先说明。
日本主要造船企业简介(共11个)

日本主要的造船企业(11个)1、石川岛播磨联合造船公司WWW.IHI.CO.JP石川岛播磨联合造船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石川岛播重工株式会社旗下的造船机构。
公司由石川岛播重工株式会社和日立住友重机械集团合并而成,并兼并了其海军工厂,拥有工程制造和商业运作双重优势。
石川岛播磨联合造船公司主要从事技术研发和造船业务,公司牢固的业务基础和强大胡人才资源优势令其在军用船舶制造和研发方面地位牢固。
2、川崎造船公司WWW.KHI.CO.JP川崎造船公司是川崎重工的子公司。
虽然自2002年起才正式独立,但公司初创期可追溯至1878年。
在长达百余年的造船、修船和造船机械制造历史中,川崎造船公司造就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且深受用户欢迎的船舶。
川崎重工在全球范围内拥有100余家子公司。
该公司以“应用当代尖端技术全面创造新价值”为己任,在海陆空和航天领域不断整合自身技术优势,开拓新天地。
3、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WWW.MHI.CO.JP三菱重工株式会社在船舶研发和制造海洋工程建筑物以及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邮轮、高速渡船等各类船舶方面拥有长达百年以上的历史。
三菱重工依托先进技术优势,先后研发多款高性能、低能耗的船体,在反转螺旋桨和海事安全支持系统的发展中作用举足轻重。
三菱重工目前正致力于研发更加环保的新能源系统和高速配电系统。
2008年5月,三菱重工与全球领先的船用动力装置及录用电站设备供应商和服务商――芬兰瓦锡兰公司签订协议,为后者设计和开发气缸内径小于450毫米的船用小型低速柴油发动机。
4、三井工程与造船公司WWW.MES.CO.JP三井工程与造船公司成立于1917年,一直致力于高技术研究和高性能、优质产品的开发。
三井造船已经出产了一系列制造精良的船舶,包括液化天然气船、高速客轮、大型油轮、散货船和各类海洋工程结构等。
该公司在制造独立球型和薄膜型液化天然气船货轮结构方面都有不俗表现。
三井造船在发动机制造领域也堪称首屈一指,2005年10月,公司生产B&W柴油发动机产量已达5000万马力。
船舶技术革新探索船舶行业的最新技术进展和创新应用

船舶技术革新探索船舶行业的最新技术进展和创新应用船舶技术革新:探索船舶行业的最新技术进展和创新应用船舶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国际贸易、能源运输和旅游业等关键角色。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航运需求的不断增长,船舶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和创新机遇。
本文将探索最新的船舶技术进展和创新应用,带您了解航海界的未来愿景。
1. 智能化导航系统提到船舶技术革新,智能化导航系统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现代船舶已经不再依赖传统的罗盘和海图,而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惯性导航系统和雷达等设备来确保航行的安全和准确性。
新一代智能化导航系统不仅能够实时监测船舶位置和航向,还可以根据海洋气象和水文条件进行智能路线规划,以提高航行效率和安全性。
2. 船舶动力系统改进船舶的动力系统也是技术革新的关键领域之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船舶开始采用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气体涡轮发动机等高效低排放动力系统,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降低运营成本。
此外,新型的混合动力系统和LNG(液化天然气)动力系统也被广泛应用于船舶,为行业带来了更持久和环保的解决方案。
3. 船舶建造材料创新船舶建造材料的创新对于提高船舶的性能和降低运营成本非常重要。
如今,船舶行业积极追求轻量化材料和高强度结构设计,以提高船舶的载重能力和航行速度。
新型的复合材料、高强度钢材和铝合金等被广泛应用于船舶建造中,为行业带来了更高效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4. 船舶自动化技术在船舶技术的革新中,船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也越来越高。
现代船舶通过船舶自动化系统实现自动导航、自动泊离和自动排放控制等功能,减轻了船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船舶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船舶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维护,降低了维修成本,提高了船舶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5. 绿色能源应用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船舶行业也在积极寻求绿色能源解决方案。
太阳能、风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被广泛应用于船舶上,用以降低排放和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9日立造船资料演讲用

(8)设计最合适的炉体形状
35
感谢大家聆听!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36
流化床炉 : 2 座厂
气化熔融炉 : 9 座厂
其它
: 3 座厂
中国(台湾) 供货业绩 炉排炉 : 5 座厂
-高技术和可靠性-
国内外共计194个供货业绩
3
(1)在东亚建设的众多业绩 (2/4)
大阪市 舞洲工厂 (450t/天 x 2炉)
4
(1)在东亚建设的众多业绩 (3/4)
成都市洛带焚烧厂效果图(400t/天 x 3炉)
23
(5) 一次风温度的高温化(1/2)
温度 (℃)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LHV(kJ/kg)
针对LHV的一次风温度
24
(5)一次风温度的高温化(2/2)
来自垃圾坑
20℃
一次风 预热器
※1 来自锅炉间
<设备寿命长>
日立造船建造的炉排式焚烧厂的运行时间
焚烧厂数量 12
10
8
运行中
停止
6
4
2
0
1
4
7
10
13
16
19
22
25
28
31
34
37
运行时间 (年)
9
2.中国垃圾品质的现状
(1) 中国垃圾的热值 (LHV) (2) 中国垃圾的品质 (垃圾的 3 成分) (3) 燃烧性能曲线图 (Firing Diagram)的举例
25 23.26 MW ( 60.0% )
日本海洋经济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日本海洋经济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经济发展成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然而,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一些环境和可持续性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
本文将探讨日本海洋经济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海洋经济的发展概况日本海洋经济的发展始于上世纪60年代,以渔业为主导。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日本的海洋经济逐渐向海洋能源开发、海洋旅游、海洋运输等领域拓展。
如今,海洋经济已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财富。
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1. 渔业发展作为一个岛国,渔业一直是日本重要的传统产业之一。
日本拥有丰富的渔场资源,各种鱼类的养殖和捕捞产业蓬勃发展。
但渔业资源受到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的威胁,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确保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海洋能源开发随着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和能源需求的增长,海洋能源被视为未来的重要能源之一。
日本海域拥有丰富的风能、潮汐能和海流能资源,海上风电、海水发电等项目已经开始建设。
同时,也面临着环境影响评估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3. 海洋旅游日本的海岸线长达约3.5万公里,海洋旅游业潜力巨大。
美丽的海滩、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而海洋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
4. 海洋科研和技术开发日本一直以来在海洋科研和技术开发方面具有世界领先地位。
在海洋勘探、深海开发、海洋生物研究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这不仅推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1. 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开发必然对海洋环境产生影响,如海洋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控制废弃物的排放,并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2. 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将导致资源枯竭,影响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南通中远川崎如何成功运作的

-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安全保护和管理。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质、规范) 管理活动是南通中远川崎日常生产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内容。要求 所有的生产工人必须做到日产日清、随产随清、谁产谁清。这样 既实现了安全生产,又实现了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制造部 安全环卫系统的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公司全员的安全自主管理。在 重点防范的施工区域,公司指定安全总负责任人,统一协调施工 现场的安全工作。定期组织月度安全例会,组织安全巡回检查, 排查安全隐患,制定措施,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定期在全公司开 展每一个员工回忆一件近期最危险的安全隐患事故的活动,在每 个班组实行天天安全责任人制度,坚持开展每天早晨班前会“今 日安全要点”的讲解活动,同时还根据产品的不同特点进行员工 的安全培训活动,等等。
南通中远川崎的劳动生产效率在国内已经处于最高水平。8 艘 大灵便型散货船单船平均建造工时为 36 万小时,其中最少的单船 工时只有 30 万小时。两艘 5400TEU 集装箱船单船平均建造工时为 97 万小时,3 艘 VLCC 单船平均建造工时为 94 万小时。
南通中远川崎的钢材利用率为 92%,钢材、电缆和其他主要原 材料的消耗都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船厂的水平。
在造船生产管理方面,南通中远川崎坚持“高效、安全、低成 本地建造出高质量船舶”的工作方针,正在走一条引进、消化、 吸收、创新的道路,最终将实现在设计、生产、成本、效率等各 个方面都能够在国内领先,达到起点高、速度快、管理和技术双 领先的水平。
世界主要船舶配套业国家主要特点

世界主要船舶配套业国家、地区发展现状分析世界主要船舶配套业国家、地区发展现状分析船用设备是影响船舶成本、性能、效益、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化船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约占船价的60%至70%。
各国在大力发展造船业同时,也在逐步加强船舶配套业的发展。
欧洲船舶配套业独揽半壁江山欧洲是现代航运业和造船业的发祥地,经过几百年发展,形成了强大的造船工业及船舶配套工业体系。
目前,欧洲船舶配套工业供应商达到1万多家,直接从业26万人,间接从业44万人,年营业额中出口占40%左右(±5%),其中对中国出口占全部出口金额的15%。
在世界船舶设备销售230亿美元中,日本和韩国占到1/2, 其他1/2为欧美地区厂商占据。
近年来,虽然世界造船中心向东方转移,但欧洲仍具有强大的船舶配套工业势力,在技术和质量方面仍处于领跑地位。
欧洲船舶配套业主要特点主要特点说明历史悠久、品牌享誉全球欧洲船舶配套产品在世界各地的船东和船厂中享有广泛而良好的信誉。
如MAN-B&W 、瑞士Sulzer船用低速柴油机、法国PC、芬兰瓦锡兰、德国MWM、MAK中高速柴油机、英国Decca雷达、德国安修斯罗经、丹麦的收发报机、欧堡锅炉以及其他甲板机械、舱室机械等。
重视科研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始终保持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及稳定性。
良好的服务网络西欧各主要厂家在世界各主要造船国家、航运、港口发达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具有大批高素质的分销商和代理商,非常注重售后服务发挥联合优势组建跨国集团,协力对外竞争。
如克瓦尔纳、多格雷戈、赫格隆、利伯海尔等著名厂商均为跨国集团。
产品性能不断改进对产品性能不断改进、标新立异,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性更加灵活、方便,安全性能好。
资料来源: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分析整理日本国产化率世界第一,造船和造机联营日本船舶配套业主要通过引进欧美国家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创新;同时实施保护性措施,如对二次开发获得的技术限制对外转让、国内可以生产的设备限制进口等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造船依托技术优势谋发展
众所周知,日本造船向来以推行“精益造船”的模式而著称,船企接单时,非常注重船东的实力以及订单的质量,接单也主要来自国内船东。
但是,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日本国内经济低迷、航运业发展速度减慢,加之日本造船业在人力成本等方面不占优势,日本造船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为此,日本船企正在依靠技术优势,以先进造船技术和设备出口为依托,谋求新的发展。
完工量上升新船订单、手持订单大幅下滑
据日本船舶出口协会(JSEA)统计,10月份日本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77%,达到57艘船,200万总吨。
其中包括1艘成品油船、2艘渡船,均为日本船东订造。
另外出口41艘散货船(30艘灵便型船,8艘巴拿马船和3艘好望角船),1艘集装箱船,3艘汽车运输船,2艘原油船,1艘成品油船,3艘化学品油船,2艘LNG船和1艘冷藏集装箱船。
相对完工量的大幅上升,日本造船业手持订单量却在迅速下滑。
截至10月底,中韩两国手持订单量分别为 1.90 亿DWT、1.57 亿DWT,而日本手持订单量则下滑至0.87 亿DWT,同比回落达到25%。
与此同时,日本造船业新接订单量依旧比较低迷。
今年10月,中国和韩国新船接单量分别为163万DWT和225万DWT,而日本新船接单量仅为19 万DWT。
进入11月以来,日本造船业接单量上升趋势依然不明显。
截至目前,仅有日本邮船与今治造船签订的3艘95000DWT散货船订单,三菱重工和挪威WW ASA公司签订的1艘6459车位汽车滚装船订单,以及三菱重工与Astomos Energy集团签订了一艘超大型LPG船订单,新船订单的持续性仍然面临重重困难。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日本的新船订单结构仍以散货船为主,在价格上无法与中国相竞争。
因此面对完工量的大幅上升,日本造船业面临着手持订单量的大幅下降、后续新船接单量没有起色双重冲击,日本造船业发展的持续性正在遭受到一场严重的考验。
另谋出路日本船企大力推进技术出口
造船业发展的举步维艰,使得部分日本造船企业寻找新的出路。
面对竞争压力,日本造船业转而加强了低碳、节能和环保等领域的技术投入,依托其先进的技术优势来拉动造船企业的整体盈利,正在成为日本造船企业新的发展方向。
日前,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IHI Corp ) 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造船钢板弯曲自动化系统,并计划向新兴国家造船市场推广。据了解,这种新型钢板弯曲自动化系统,只要输入相应的数据,钢板弯曲自动化系统就能对包括钢板传输到钢板弯曲的整个过程进行处理。这种新型系统将原先依靠技术工人将钢板放在加热炉中加热和冷却水中冷却后,再将钢板弯曲成要求得到的形状的生产方式更加高效。
采用该自动化系统后,可将钢板加工各种成复杂的形状,并可以实现全过程自动化,包括钢板弯曲后少量的修饰等。据悉,这种新型钢板弯曲自动化系统大约要耗资3亿日元(360万美元)。
与此同时,日本造船企业还在低碳、环保型动力系统方面加大研发力度。
目前,日本三井造船投资15亿日元(1840万美元)研发的大型低排放环保船用发动机项目正在快速推进。
据了解,这种新一代四气缸发动机,目前正在旗下的Tamano发动机工厂进行反硝化测试,目标是研发废气循环技术和采用催化剂的氮氧化物减排系统。
据三井造船人士透露,如果反硝化设备能达到预期效果,与传统发动机相比,新型发动机的氮氧化物污染减排有望达80%。
另外,三菱重工也计划最近对研发的新型船用环保发动机进行测试,并将在其所属的Kobe 船厂安装发动机测试设备。
与三井造船一样,目标为减少80%的氮氧化物排放。
据了解,三菱重工在该发动机项目的投资额大约为10亿日元(1226万美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日本造船企业面对国际船市的激烈竞争,正在着力寻求新的增长点。
在大力推进造船技术及设备出口的同时,其在低碳、节能、环保动力及船配设备的研制方面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并为日本造船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值得我国造船企业学习和借鉴。
(本刊记者张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