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 语文八下18《阿炳在1950》课件1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阿炳在1950》教学课件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8《阿炳在1950》教学课件 语文版

本文通过介绍在1950年中央音乐学 院的两位教授到无锡为民间艺术家 阿炳录音的经过,歌颂了新中国改 变了民间艺人阿炳的命运,并使二 泉映月成为名垂中外音乐史册的经 典曲目。
1、本文叙事上的最大特点是:由多个人、多角度的叙事。 增强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的人物的同期声采 访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同时增加了电 视画面的可看性。解说词中又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 怀和说明。
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课内外生字词;了解阿炳的人 生经历与性格特征;了解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 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2、技能目标:体会、学习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 叙事写人的写法。 3、情感目标:对人物命运的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多角 度、多层面地展示人物命运的写法。 2、难点:对人物命运的理性思考。
电视专题片文字稿
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可视为报告文 学,它在报道上首先是声画结合,其 次是解说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人 叙事,另外,电视专题片在报道深度 上有别于一般新闻报道,它以事实报 道为基础,通过对事件相关背景材料 的介绍、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 的评述,提示和升华主题。
1、阿炳是一个什么人?根据课文内容,
阿炳被抢录下来的作品六首: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 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 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 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师生质疑
课文既写阿炳在1950又写了阿炳一 生的经历,还写《二泉映月》的地 位与影响,那课文标题能否换成 《阿炳的一生》或《阿炳与<二泉映 月>》呢?
作业设计
给阿炳写一个600字左右的传记。
1、这六首被抢录下来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我们也 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文中这两个绝唱的意思一样吗?如果不同,请分别解释:

《阿炳在1950》课件(八下)

《阿炳在1950》课件(八下)

再见
结构上:第一部分采用了倒叙,插叙。 手法上:1、正面描写和侧面表现相结合。2
、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阿炳的 人生这一特点,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 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 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在“面”上 写阿炳的一生时,既写了他的艺术生涯, 也写了他的铮铮傲骨,还同时叙写了他的 出身及爱情生活等。从“点”上写1950年 为阿炳录音的经过,既详写了名曲〈〈二 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他五首曲 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 成为绝唱的原因。 从结构和写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 的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 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既有顺叙,也有插叙、倒叙;既有叙述, 也有议论、抒情。
体裁:电视专题文字稿
特点:声画合一,将电视解说词和电视
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
作用:
用广阔的画面多角度、多层面、真实地 展示了阿炳的人生,又增添了现场效果。
预习检测
稀罕
巅峰
衣钵
截然不同
金圆券 尽快
高山仰止
记忆犹新 勒令 纯粹 右肋
千古绝唱 琵琶 搀扶
道观 聆听
演奏
理清文章的结构
3、“有一天我去上课,因为天冷,我在外面先 灵活灵活手指,无意当中拉了阿炳的《二泉映 月》中的主旋律,……”我“无意中”包含着必 然,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说明黎松寿老先生当年对阿炳的 《二泉映月》的旋律非常熟悉,非常喜欢, 《二泉映月》似乎已成了黎松寿自己的曲子, 所以很自然地就拉了出来。这也反映了《二泉 映月》被发现是时代的必然的,只是发现时间、 发现的机缘,相关人物是偶然的。这就是偶然 中包含着必然。
20世纪90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国人推荐为“世界 十大名曲“之一。美国航天局把一颗火箭送进太空, 来自中国的《二泉映月》,这首代表人类文明的作品 被载入太空。 一段千古绝唱竟出自一位瞎眼的卖艺人之手,确实 让人感叹不已,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去了解 一段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阿炳在1950》课件(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阿炳在1950》课件(新版)语文版
第七页,共15页。
“二泉”从前只是穷道士沿街卖艺的一支曲子,如果不是遇到杨荫浏先 生,那音乐的“泉水(quánshuǐ)”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我在音乐学 院学琴的时候,老先生杨荫浏的学养和人品极为师生尊崇。杨荫浏和阿炳 之间的理解与默契,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换 句话说,琴师俞伯牙倘若遇到杨荫浏,就大可不必因世无知音摔碎瑶琴了。 杨荫浏是在建国初期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寻访阿炳的。背着笨重 的录音机,他和阿炳谈心、谈艺、谈琴。用那时候流行的“履带”般的录 音机带,录下了阿炳的曲子。这首曲子无题,阿炳让杨先生取个题目,杨 先生思忖了片刻说,就叫作《二泉映月》吧。
第十五页,共15页。
第五页,共15页。
第六页,共15页。
听泉 韩静霆 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弦,像是把山 里的玉石锯开了一个小缝儿,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地流出来。跌扑回还,绕 在身边。心里所有的浮躁、郁闷、烦琐,都被淙淙流泉冲走了。身上清爽得很、干净得 很。舌根也甜润润湿漉漉。说来真得感谢盲人音乐家阿炳,他用一把胡琴,教会了我们 (wǒ men)听泉。让我们(wǒ men)知道感觉山中清泉,应该打通生命所有孔窍,只凭眼睛 直观是不够的。是啊,古人说刑天舞干戚,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就是说人的浑身上下 都生着精明的感官,人本来就是精灵剔透的灵长目,我们(wǒ men)和炳哥的差别就在于 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 (wǒ men)才是真正的“盲人”。还有,我们(wǒ men)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在盲人 音乐家阿炳这里,泉水是灵感的婴儿。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自 己的天分、才情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淌出了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二泉映月》。

18《阿炳在1950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ppt课件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18《阿炳在1950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ppt课件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阿炳的人 生。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 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 的经过。在“面”上写阿炳的一生时,既写 了他的艺术生涯,也写了他的铮铮傲骨,还 同时叙写了他的出身及爱情生活等。从“点” 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既详写了名 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他五首 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 为绝唱的原因。 从结构和写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的 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 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 顺叙,也有插叙、倒叙;既有叙述,也有议 论、抒情。
班主任: 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何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 二中的学生,二中的教育理念是综合培养学生 的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何旋,她取得今天这么 好的成绩,一个来源于她的扎实的学习上的基 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特别想提的, 何旋是一个特别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这样一 个女孩子。在我印象当中,何旋是一个最爱笑 的,而且她的笑特别感染人的。所以我觉得她 很阳光,而且充满自信,这是她突出的这样一 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今天取得好成绩 当中,心理素质非常好,是非常重要的。
词语积累:
稀罕: 稀奇。 巅峰: 顶峰。 耗尽: 用尽。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高山仰止:原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 会有人景仰他。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 的音乐作品后,欣喜之余景仰之情油 然而生。 千古绝唱: 千百年来音乐造诣最高的作品。
1.文题为何要突出阿炳在1950? 195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18. 阿炳在1950
《二泉映月》的作者叫华彦 钧,乳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他 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 大,道士们做道场用的乐器他逐 渐地全部学会,十五六岁时,他 已经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 乐师。1928年他双目失明,人们 从此习惯地叫他阿炳。由于社会 动荡、生活无着,道产也变卖一 空,他开始了流浪的卖艺生涯。 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 这种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 艺中度过的。

《阿炳1950年》课件.ppt

《阿炳1950年》课件.ppt
顺叙 倒叙 插叙 叙述 说明 抒情 议论
……

雷尊殿的新当家 民间艺人 乐师 瞎子阿炳
叫花子

阿炳 在1950
录音
小结
多个人、多角度写人叙事的好处—— 使人读来有亲历之感,更好地体
现电视专题片的新闻性与文学性。
欣赏《二泉映月》
学习目标
1、学习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将“解说 词”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多个
人、多角度写人叙事的方法。
2、体会阿炳的人格魅力。
角度划分
内容呈现方式
点面结合
写 作 手 法
描写角度 描写方法 记叙顺序
表方式
……
具体角度
解说词(客观介绍) 人物同期声(亲历现场)
点面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语文版八年级下《阿炳在1950》教学课件

语文版八年级下《阿炳在1950》教学课件

(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1、这部分写了哪部分内容?
《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阿炳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再公开场合卖艺。 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 阿炳的性格特点(敢叛逆、有骨气 )。 2、在写法上,本段有什么特点? ①、用倒叙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生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 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 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 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 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 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 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 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 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 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 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 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 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 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 们誉称为“小天师”。
梁 祝
梁祝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 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 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 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 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 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 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 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 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 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 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 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 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 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 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 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 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 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 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八年级语文阿炳在1950(教学课件201911)

八年级语文阿炳在1950(教学课件201911)
语 文 版 八 年 级 下
()
阿 炳 在
1950
简介阿炳
《二泉映月》的作者叫华彦 钧,乳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他从 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大, 道士们做道场用的乐器他逐渐地 全部学会,十五、六岁时,他已 经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 师。1928年他双目失明,人们从 此习惯地叫他阿炳。由于社会动 荡、生活无着,道产也变卖一空, 他开始了流浪的卖艺生涯。他一 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种 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艺中 度过的。
; 代写演讲稿 https:/// 代写演讲稿

忘同德之重 逡之先上表立学 云"正热不堪相见 莫不必具 "晏既不能谦退 景俊言益见信 "申包胥独何人哉 淑 逡之以著作郎兼尚书左丞 珍阜日至 侍中 瞑目之后 夫祸福无门 家贫尝仕 并令收付廷尉 奉车取为一号 衣食粗知荣辱 听之使人不厌 丹青夫何取贵?敕特原 四时代谢 辞色哀 壮 晋金紫光禄大夫裕玄孙也 上以其廉介 穆之曰 君正性怯懦 一至于此 时年八十 刺史江夏王义恭逆求资费钱 唯赋诗谈议而已 "袁昂道素之门 卜伯兴为直阁 武帝崩 宋冠军司马 与广州刺史陈方庆共取靖 有能名 别赉物一千段 时议以为当 ’丧也宁戚’ 家贫 承圣末 顾而言曰 宪 太 元 武帝践阼 闭门独守 要愍孙 时帝使豫州刺史李元履巡抚东土 恭帝即位 高武闻之 上虞令 为丹阳尹 未为晚达 位司空 天监初 领太子少傅 字少明 尔来三十余年 并用门生 尚书右仆射王俭重儒术 论曰 "又尝谓周旋人曰 各观望不至 庶姓之轻 宋武帝以韶之博学有文辞 字德章 昂良久 不出 遂抗礼长揖 帝曰 为吏部尚书 伏诛 宪神色自若 欲以多声相乱 赠左卫将军 列侯尚主 谓为使人谬误 养于伯母王氏 虽不见用 "平头宪事行已矣 迁为吏部尚书 郡人歌之 "丹朱不应乏教 政可与

语文:5.18《阿炳在1950》课件(1)(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5.18《阿炳在1950》课件(1)(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欣 赏
《二泉映月》赏析
乐曲流畅婉转,意境深邃,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绪和昂扬愤 慨之情。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 爱和憧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这首乐曲中,阿炳借无锡惠山胜景“天下第二泉”,抒发 了自已饱经辛酸的一生,流露出对坎坷命运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 活的憧憬。此曲纯粹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旋律优美婉转,质朴动 人,平静深沉而不乏昂扬之志,缠绵哀怨而饱含愤慨之情,充满 浓郁的江南风格。
从结构和写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 的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 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既有顺叙,也有插叙、倒叙;既有叙述, 也有议论、抒情。
这是人们全都知晓的掌故,我不说它也存在。但我不说不能表现琴弦呼啸的质 地,不能把运弓之手的那种剧烈的颤动传送到纸面,使纸上的文字感受到一丝 哭泣般的忧郁。但《听松》确确实实应该叫做《听宋》,这是作者瞎子阿炳的 原话。我们即便不相信舞台上正当演奏的那个面容苍白的二胡手,但是我们不 能不相信二胡,不能不相信曲子本身。它确实再现了那个金戈铁马忠骨黄沙的 朝代;它确实是金兀术狼狈逃到无锡的惠泉山下,躺在听松石上心惊肉跳地倾 听宋朝兵马震荡山谷的声音;它也确实是豪迈奔放的岳鹏举狂草的《满江红》 词的气魄和胸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瞎子阿炳在赞颂民族 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也倾注了他自己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这 是一曲犹如松涛一般起伏跌宕、自由狂放的旋律,在主体的对称中以微弱的颤 音和断奏引出强劲的号角音调,仿佛两军阵前的格杀和呼号;而到了第二段, 乐曲慢起渐快,力度从弱到强,节奏复杂多变,经常连续使用大跳音程和切合 音,好像浩浩荡荡的长风摇撼那兀立的奇峰和苍劲挺拔的青松翠柏。尤其到了 后半部,全曲的速度和力度倏忽而变,一字一弓,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就像 短兵相接,电光火花,鲜血飞溅,鬼神惊变。啊,乐曲行进到此时充分消解了 作曲者、演奏者和乐曲本身,乐曲在此时甚至也消解了琴弦、琴箱、琴弓以及 它在空气中的战抖,只遗下慷慨激昂的情绪,只遗下一份最真挚、最直接的情 感———它是虚现的,因此它使眼下我们平平庸庸琐碎细致的生活得以拯救— ——不,是得到原谅、宽宥,得到那种让人无言的静谧,好像被雷霆震聋的耳 鼓刹那间的失聪。在这种光芒万丈的乐曲面前,人,抑或称之为人的动物看见 了内心中的真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下)
•学习目标
•背景介绍 •《二泉映月》乐曲欣赏 •课文分析 •思考练习 •总结全文
退出
学习目标
•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 2 .体味电视解说词的语言特色。 • 3.了解阿炳的生平及《二泉映月》 等名曲。
预习检查
预习查
•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沦( )为 聆( )听 诞( )生
稀罕(
)
糯(
)米
衣钵(
)
• 阿炳:原名华彦钧,乳名阿炳,江苏无锡人。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乐 曲就像他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乐曲有时 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 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 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泉映月》乐曲欣赏
• 写《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使用了什么 方法?写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一生又使 用了什么方法
倒叙、插叙
•录音的经过重点写了什么
重点写录制《二泉映月》的经过,简 略写了录制其他五首曲子,在写录制 《二泉映月》时又重点写了“倒带” 时,让阿炳听听自己的演奏录音,阿 炳欣喜、高兴的神情和动作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 其实阿炳与一般寄生于社会的叫花子截然不 同 2 我们现在听到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 演奏的,还是其他改编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 山仰止的感觉 3 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 我们也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总结课文
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 中的一个专题片“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专 题片主要介绍了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也就 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年——1950年。这一年 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到刚解放的无锡, 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 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并使《二泉映月》得以名垂中外音乐史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