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大气降水
气象专业术语的降水含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气象专业术语的降水含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气象学中,术语是指用特定的词汇和定义来描述和区分各种气象现象和过程的一种语言工具。
这些专业术语通过准确的定义和描述,为气象学家和气象预报员提供了一种统一的交流和理解气象现象的途径。
其中,降水是气象学中一个重要的术语,它指的是大气中水分从气态向其他物态(如液态或固态)的转变过程,并最终以雨、雪、雾、露、霜等形式从大气中沉降到地表的现象。
降水是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对于农业、工业、水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气象专业术语中降水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还能够指导我们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做好灾害防范和气象灾害应对措施等。
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气象专业术语中降水的含义,并探讨它与其他气象指标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依次展开对气象专业术语中降水含义的研究。
首先,将介绍气象专业术语的定义,包括其基本概念和应用范围。
然后,将详细阐述降水的含义,包括其形成机制、观测方法、类型和分布规律等内容。
最后,将分析气象专业术语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并总结降水含义的重要性。
通过对气象专业术语中降水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气象学中的降水现象,并为日常生活和气象灾害防范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导言部分主要是为了引导读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背景知识的介绍。
一般来说,可以先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研究对象,简要介绍气象专业术语和降水概念的基本含义,并提出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包含了具体的内容和研究结果。
首先,可以对气象专业术语的定义进行详细阐述,介绍一些常见的气象专业术语,并解释它们的具体含义。
然后,可以详细探讨降水的含义,包括降水的定义、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等。
另外,在正文的最后,可以进一步讨论气象专业术语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探讨降水量如何通过气象专业术语进行描述和预测,并介绍一些常用的降水量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4大气运动2-降水和降水分布

C.东部季风区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节 D.华北平原的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节
(2)表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比例最小的地点是 ,根据气压带、风带的
季节移动,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
(3)表中,夏季降水量最少的地点是 ,原因是
。
(4)分析五台山年降水量高于郑州年降水量的原因。
(1)D (2)南昌。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盘踞此地,形成伏旱,降水偏少。 (3)乌鲁木齐。距海远,水汽少 (4)五台山地形雨增加了降水量
简述“雪带”(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分布 的特点,并解释原因。 分布在湖的东、南岸。 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冷空气经过湖面时,增温 增湿;经过湖面后,暖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雪,出现 雪带。
(2010浙江卷)下图为西亚三个城市的气温、 降水量图。完成问题。
气温℃ 30
20
10
降水 mm 气温℃ 300 30
主要差异:甲地降水明显多于乙地。 原因:甲地受来自海洋的西南气流和沿岸暖流影响,地处山地迎风地带, 降水丰富;乙地地形平坦,西南气流受地形抬升不显著,并受离岸寒流 影响,降水较少。
(2008全国卷2)阅读分析 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 3800采,降水资料如图b所 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 发现有走量古代农耕遗迹, 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 台、人工水渠(图c),以及人 工运河和水塘。
(2012四川卷)图中四 条曲线分别表示北美、南 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四大 陆西岸纬度0°~40°范围 内年降水量分布状况。读 图回答问题。
(1)表示北美大陆西岸降水状况的是 A.①曲线 B.②曲线 C.③曲线 D.④曲线 (2)M对应的地点年降水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蒸发旺盛 B.盛行东北信风,水汽含量少 C.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D.沿岸有势力很强的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明显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既是对前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延续和深化,又为后续学习“世界的气候类型”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气候的要素,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首先介绍了降水的概念和主要形式,然后通过阅读降水柱状图来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最后通过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来探讨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材内容编排合理,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降水的形成机制、变化规律和分布特点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图表、分析数据,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降水的概念、主要形式以及测量方法。
(2)学生能够读懂降水柱状图,分析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3)学生能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绘制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学生能够认识到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降水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2)阅读降水柱状图和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2、教学难点(1)理解降水的形成机制。
(2)分析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高中地理八种降水类型总结(图文结合,举例解析)

降水类型总结空气流动对天气有很大影响,不同的大气流动对降水和晴天的影响可以分成如下8种类型.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空气含水量对则降水机会大。
2.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雨。
1、空气上升运动易阴雨:比如:1.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阴雨;2.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上升易阴雨;3. 台风气流旋转上升下雨;4.山地抬升气流上升,多阴雨;5.冷暖气团相遇,暖空气上升,多有雨。
原因:气流上升,空气降温,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雨。
2、下沉气流多晴天:比如:1.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被迫下沉,天气晴朗炎热干燥;2.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晴朗干燥;3.亚洲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少雨;4.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多晴天;原因:下沉气流来自高空,空气含水量小,并且下沉气流逐渐接近地面会升温,水汽更加不易凝结。
3、海洋吹向陆地的风易阴雨:比如:1.东亚的夏季风,由太平洋吹向亚欧大陆东端,夏季正式我国降水集中的时间;2.西欧地区常年吹西风,西风由大西洋带来水汽,导致西欧多阴雨天气;原因:海洋水汽足,来自海洋的风湿润。
4、吹向海洋的风多晴天:比如:1.东亚地区的冬季风,由蒙古西伯利亚吹向海洋,空气干燥不易成云致雨。
5、迎风坡易阴雨6、背风坡多晴天比如:1.台湾玉山山脉,夏季东侧是迎风坡,多雨。
西侧是背风坡,多晴天。
2.秦岭是我国南北分界线,夏季南坡是迎风坡多雨,北侧背风坡降水量就小很多7、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风易阴雨:8、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风多晴天:比如:1.西风带下多阴雨;2.信风带下多晴天。
原因:西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成云致雨。
信风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成云致雨。
大气降水

要形成降水,必须有水汽的凝结,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有:有凝结核;空气达到过饱和。
①空气能够容纳水汽量的多少是随气温而变化的。
②在一定的温度下,当空气不能再容纳更多水汽时,就成为饱和空气。
如果水汽继续增加或者温度下降,就会使空气达到饱和,空气中容纳不下的水汽便会凝结出来,变为液态水。
③在自然界中,空气的上升冷却促使空气达到过饱和,是大气中水汽凝结的主要方式;依空气上升的动因不同,导致降水的类型可分为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等。
降水和降水分布及其成因1、降水的形成(1)三个条件①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
(补充横轴是气温,纵轴是饱和水汽量的坐标)②有足够的凝结核。
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2)降水的形成过程2、降水分类:(1)按促使空气上升的动力原因分: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叫对流雨。
这种雨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温带地区夏季午后出现的暴雨也属对流雨。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遇到山地,被迫抬升,“爬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的降水叫地形雨。
地形雨分布于山地的迎风坡。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暖空气被迫抬升,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叫锋面雨。
我国东部夏季雨带由南向北推移均属于锋面雨。
④台风雨(气旋雨):由于台风带来的降水,我们叫它台风雨。
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海洋的强气旋。
(2)按降水的强度分①小雨:12小时内雨量小于0.2-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小于10毫米;②中雨:12小时内雨量为5-1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10.1-25毫米;③大雨:12小时内雨量为15.1-30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25.1-50毫米。
④暴雨:24小时雨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者为暴雨;⑤大暴雨:24小时雨量大于或等于100毫米者为大暴雨;⑥特大暴雨:24小时雨量大于或等于200毫米者为特大暴雨。
3、降水分布:(1)空间分布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世界各地降水很不均衡。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①赤道附近:降水多,原因:这里终年高温,空气上升(赤道低压控制)冷却,易成云致雨,即多对流雨;②两极地区:降水少,原因:两极地区终年低温,气流下沉(极地高压控制),不易形成降水;③副热带: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侧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大陆东侧夏季风来自海洋,降水多;④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大气物理-降水理论

凝结与随机碰并结合的作用
暖云降水起伏理论
顾震潮、周秀骥
dR EW uR
dt 4w
雨滴繁生
雨滴繁生
问题:随着高度的降低,降水 质粒的数密度增大
雨滴繁生主要途径有二:
一是碰撞破碎
两个水滴互相碰撞时,可发生三 种情况:“并合”、“破碎”、 “弹开’,主要由相对速度和 碰撞角决定
暖云降水,雨滴直径一般截止于2~3毫米以下,原 因主要是碰撞破裂所致。冷云降水中包含有冰雪晶, 则可出现直径大于3毫米的雨滴
暖云降水过程
暖云降水过程
冷云降水理论
固态降水粒子的增长
冰晶同云滴碰并—— 凇附或碰冻霰
冰晶碰撞的小水滴存 在尺度范围,在大水 滴端和小水滴端均有 碰撞效率为零的现象
冰晶的尺度必须大于 某一临界值才能碰撞 小水滴
片状晶的凇粒多集中 于边缘呈环状,雪晶 中部常无水滴相碰
固态降水粒子的增长
微滴下落末速度 500μm~5000μm
1
vw
2.2103
0
2
1
r2
50μm~500μm
vw 8103r
微滴下落末速度
冰雪晶下落末速
冰雪晶和雪花的下落速度通常可通过实测得到。图12.12给出 了一些冰雪晶下落速度与尺度之间关系的实测结果。(p334)
经 验 公 式 表 示 下 落 速 度 v s 与 尺 度 的 关 系 : v s k n 或 D v s k nL
转换为大滴的半径增长率
d d R t 30 R R R r 2 u R u r n rE R ,rr3 d r
碰并增长
大滴的半径增长率
d d R t 30 R R R r 2 u R u r n rE R ,rr3 d r
降水量等级划分表

降水量等级划分表降水量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内,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水滴或冰晶物质以降水形式降落到地面上的总量。
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更好地了解降水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雨量等级划分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和对生活、农业等的影响程度,我们可以将雨量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 少量雨:降水量小于5毫米。
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少量雨并不会对生活和农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在干旱地区,这样的降水量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缓解。
2. 中等雨:降水量在5毫米至25毫米之间。
中等雨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是一种适中的降水量,可以为农田提供水源,也不会给生活带来太大的困扰。
3. 大雨:降水量在25毫米至50毫米之间。
大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农田提供充足的水源,但对于城市来说,可能会引发一些洪涝灾害,需要加强排水和防洪措施。
4. 暴雨:降水量在50毫米至100毫米之间。
暴雨往往会引发较严重的洪涝灾害,对农田和城市都会带来一定的破坏,需要加强防洪和抢险救灾工作。
5. 大暴雨:降水量在100毫米至250毫米之间。
大暴雨往往会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对农田和城市的破坏程度较大,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应对。
6. 特大暴雨:降水量大于250毫米。
特大暴雨会引发特别严重的洪涝灾害,对农田和城市的破坏程度非常大,需要采取紧急救援和恢复工作。
二、雪量等级划分除了雨量,我们还可以根据降水为雪的情况来划分等级:1. 少量雪:降雪量小于1厘米。
少量雪对生活和交通影响较小,但对于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生长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
2. 中等雪:降雪量在1厘米至5厘米之间。
中等雪对于生活和交通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扰,需要及时清雪和防滑处理。
3. 大雪:降雪量在5厘米至10厘米之间。
大雪对生活和交通的影响较大,需要加强清雪和交通管理工作。
4. 暴雪:降雪量在10厘米至20厘米之间。
水文学原理-第5章 降水

61.9
13:30~16:30
62.1
13:30~17:00
62.4
13:30~17:30
62.7
13:30~18:00
降雨强度 (mm/h)
46.8 43.6 34.4 28.2 24.7 20.6 17.7 15.6 13.9
15
降雨强度(mm)
50
降雨强度与历时曲线
40
30
20
10
0 0.5 1 1.5 2 2.5 3 3.5 4
历时(h)
4.5
同一场降雨过程中雨强与历时成反比关系,即历时愈短, 雨强愈高。 雨强历时曲线可用经验关系表示。
2020年2月1日
16
B、降雨深—面积曲线: 在一定历时降雨量的等雨量线图上, 从暴雨中心开始,分别计算每一条等雨 量线所包围的面积及该面积的平均降雨 深。以降雨深为纵坐标,面积为横坐标, 点绘而成的关系曲线,称为降雨深一面 积关系曲线。 反映同一降水过程中,雨深与面积之 间对应关系的曲线,一般规律是面积越 大,平均雨深越小。
热带风暴 Storm 强热带风暴 Strong storm
台风 Typhoon
32
台风的低空结构如图,外围大风区,半径约200~300km,风速向 中心急增;涡旋风雨区,半径约100km,上升气流强烈,狂风暴雨; 台风眼区,半径约5~30km,为下沉气流,晴空风小。台风雨随其 路径呈带状分布,雨量大,强度高,常常带来洪水灾害。
强度之分。
i p t
i dp dt
降水面积 (rainfall area):即降水所笼罩范围的水平投
影面积,以平方千米计。
暴雨中心 (rainstorm center ):暴雨集中的较小的局部 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降水的形成条件: 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②充当水汽的凝结核; ③动力条件(上升运动)或空气温度下降 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例2】(2011浙江六校联考)空气的相
对湿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的水汽压(e)和
饱和水汽压(es)之比,即f=e/es×100%。 它是空气舒适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读图饱 和水气压不温度关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空气M的相对湿度约为(
持续时间长,强度很大, 范围广,强 多为暴雨, 且伴有狂风、 度小 雷电
赤道地区常 年发生,中 分布 低纬地区夏 季午后
多分布于中 纬地带,冷 暖气流频繁 交汇
形成于热带 洋面上,多 影响低纬大 陆东岸
三、我国和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 我国的降水
时间规律:降水集中在夏秋季(5-9月)。 空间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四、我国和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时间规律:降水集中在夏秋季(5-9月)。 1. 我国的降水 2. 世界的降水
空间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规律:五种降水类型。(季节分布)
500 400 300 200 100 0
年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湿润型
少雨型
四、我国和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 世界的降水
177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10
M地降水冬季多于夏季,N地降水季节分配均匀,M地位于本州岛
西部日本海沿岸,冬季西北季风经日本海增湿,加上地形抬升,形 成地形雨,降水丰富,而夏季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六、等降水量线的判读与综合解题应用
1. 读数值与疏密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
B
1000 1500
A
密集: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
高考回顾(07四川卷)
(1)在图12所示气压形势下, a等压线的数值为 1012.5百帕, ①地可能出现的风向是 西北风(偏北风) 。 若甲天气系统中心气压值增大, 几天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寒 潮天气,在此期间,②地的气压 和天气变化状况是 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 随着季节变化,当甲天气系统消失时,控制澳大利亚大陆西南角 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西风带 。 (2)图12中A—B—C一线年降水量大致出现“由A至B逐渐减少、 由C至B逐渐减少“的变化特点,试分析其成因。 由A至B,降水主要受西风气流影响,西端的山口有利于西风气 流深入,在山地迎风坡形成降水(地形雨),水汽含量由西向东逐 渐减少;由C至B,主要受东南季风(夏季风)影响,由于海陆位置 的差异(距海远近不同),来自太平洋的水汽由沿海向内陆(由东 向西)逐步减少
降水量的多少; 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例1】 (2008年全国卷)D湖泊(图6a)的湖面海拔约3800m,降 水资料如图6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走量古代农耕
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
运河和水塘。
(2)归纳D湖沿岸地区
的降水特征。(4分)
未饱和
20 30
(℃)温度
空气中水汽含量与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温度愈高, 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愈强。 2.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容纳的水 汽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而水汽压也有一个限度。当 水汽含量恰好达到这个限度,叫饱和空气。
饱和状态与气温的关系图示
一、降水的形成条件 3. 降水概念 自云中降落到地面 4.降水过程:
北 60
空间规律:两个多雨带、两个少雨带。
30 0 30 60 南
北卉球 极 地 少 雨 带 温 带 多 雨 带 副 热 带 少 雨 带
赤道
赤 道 多 雨 带 副 热 带 少 雨 带
南卉球 温 带 多 雨 带 极 地 少 雨 带
世界年降水量与纬度变化相关示意图
四、降水特征的描述方法(答题套路) 描述一个地区的降水特征,需要从以下方面进 行阐述:
A
)
A.63.5%
B.73.5%
C.80%
) C.秋季
D.125%
(2)若丌考虑空气水汽压的变化,M地空气相对湿度 较大的季节一般是( D A.春季 B.夏季 D.冬季
二、降水类型 1. 对流雨 湿热空气强烈受热膨胀上升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 赤道附近,中纬度大陆夏季午后
知识拓展
2. 地形雨
湿热空气受地形阻挡上升 强度较大,时间较长 山地迎风坡
年降水量约 600 (580~620之间皆可) 毫米(2分),集中于夏 季(1—3月戒l2月至次 年3月)。
五、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答题套路) 有关降水成因分析的问题 一思:水汽来自哪里?二思:水汽靠什么输送?三思:怎么降温? 1. 大气环流(气压带与风带、季风环流) 2. 海陆因素(海陆位置) 3. 地形因素(迎风坡与背风坡) 4. 洋流因素(寒流与暖流)
等降水量线
稀疏: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小
2. 读弯曲、延伸、闭合判断降水的影响因素
(1)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且自沿海向
内陆递减,说明降水量受海陆因素影响。
(2)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山脉 走向平行戒闭合多雨区,说明 降水量受地形(山脉)影响,根 据多雨与少雨的状况判断迎风
坡与背风坡。
(3)等降水量线呈封闭曲线, 降水少,说明地形闭塞,深居 内陆。
大气降水
1. 降水的形成条件
2. 降水的类型
3. 降水特征的描述方法
4. 降水的成因分析
5. 等降水量线的判读 6. 降水的综合解题应用
一、降水的形成条件
• 1、水汽 • (1)水汽的来源 • (2)水汽与气温的关系
单 位 体 积 水 汽 含 量
(克 / 米3) 30 17 9 0 10
过 饱 和
雨影区
知识拓展
3. 锋面雨
冷暖气团相遇,暖空气被抬升 历时长,范围广,强度小 中纬度地区
知识拓展
4. 气旋雨
锋面气旋雨:温带地区
热带气旋雨(台风雨):低纬度大陆东部沿海
四大降水类型的比较
类别 对流雨 近地面空气 强烈受热, 湿热空气上 成因 升,水汽凝 结,形成降 水 强度大,历 时短,范围 特点 小,常伴有 暴风、雷电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暖湿空气前进途 中,遇到地形阻 挡,被迫沿山坡 爬升,水汽凝结 形成降水
山地的迎风坡降 水多;背风坡气 流下沉,降水显 著减少,甚至出 现焚风 山地迎风坡(最 大降水高度); 世界上降水最多
地区多位于迎风坡
暖湿空气绕 暖湿空气在 台风中心旋 锋面上抬升, 转上升时, 水汽冷却凝 水汽凝结形 结形成降水 成降水
判断海陆影响 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 如下图是我国辽宁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状况, 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
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 多雨——迎风坡 少雨——背风坡
实战演练
1800 1600 1400 1200
上图为某省等雨量线,形成这种分布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差异 B、海陆分布 C、地形因素
能力要求
加强对等降水量线图判读能力的训练,如等降水量线
的走向、疏密、闭合、弯曲、重要降水界线等,幵能结合 影响降水因素及具体区域背景进行成因分析。
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 密集——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 稀疏——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小 如下图,B地区等降水量线比A地密集,B地区降水分布差 别比A地大。(图中单位mm,下同)
综)图14为R河流
域及周边地区图。
甲
4301
◆ ◆ ⊙ ☉ 大峡谷 ◆
500-1000 200-500 0-200 0~-200 -200~-1000 季节河 沙漠 ⊙☉ 主要城市 ◆ 国家公园 中下游分界
结合材料回答下
列问题。
30°
R
☉
(1) 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 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7分) 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 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 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
降水多;西部背风 ,降水少。7月:盛行西南风,西部为迎风地区,
【例3】图中M、N两地降水资
料(单位:毫米)。根据图表信息,
分析M、N两地降水季节分配的 差异,幵简述M地降水季节分 配的原因。
地点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M
N
219.3
69.0
117.2
51.9
92.1
65.1
133.9
77.0
等降水量线闭合: 迎风坡降水多 盆地降水少
实战演练
读右图“ 我国某地区 年降水量分 布图”,回 答下列问题 :
1.甲地的于降水量为400—800mm;乙地的年降水量为12.5—25mm 。 试分析甲、乙的两地降差异的主要原因。 2.甲地形区为 祁连山地 ;乙地形区为 柴达木盆地;丙地形 区为 河西走廊 。请说出判断理由(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3.图中河流是 黄河 ;图中河流在A河段水文特征是什么?
大气降水
天 气 符 号
在没有测量雨量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从当时的降雨状况来判断降水强度: 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 积水形成特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图。
(2)图中字母B代表的等降水量线的数值是 _______________,分析该线闭合区域降水出现差异的原因。 400mm 东南暖湿气流 沿山地迎风坡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
120°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