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13.《曹刿论战》导学案及答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曹刿论战》《曹刿论战》是初中教材的传统篇目。
文章短小简洁,结构严谨,寥寥数笔,人物形象轮廓全出,跃然纸上。
因此,学习本文,一方面重在词句的理解和落实,积累语言;另一方面又不应仅仅停留于对字、词、句、篇的一般性认知和记忆层面。
从教的角度考虑,教师要避免以译代讲,以讲代析;从学的角度考虑,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反复诵读,感知文意,评说人物,鉴赏文章精妙的写作技法,进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本文的学习重点宜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言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的认知与理解,把握有关古汉语知识和语言现象,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对重要、疑难词句进行整理和归纳,积累本课的语言知识;二是感受曹刿的性格特点,对此学习重点,教师可以通过文本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与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品析,从背景、情节等方面,多层次地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
感悟本文结构安排、叙事艺术、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写作特点,是学习的难点。
学生可以研读课文的方式,选定话题,合作探究,在对话交流中领略和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对于鲁庄公这一次要人物,学生可能会提出质疑:鲁庄公“鄙”吗?他是“未能远谋”的“肉食者”吗?应该怎样评价鲁庄公?对此不必花过多时间,教师可以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搭建师生、生生对话平台,在探讨与辩论中,获得对人物全面、客观、深刻的认识。
【自主学习过程】一、诵读——多角度感知文意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环节。
需要强调的是:切忌盲目诵读,读每一遍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按理解的进程和程度循序渐进,采用不同的读法。
请你尝试按照如下步骤,逐层深入地诵读课文。
认知性诵读。
一读,疏通字词,建议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疑难之处交流明确;再运用归类整理、联想比较的方法制作本课文言知识卡片。
内容:通假字、重要实词、重要虚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成语典故、重点语句的理解翻译、重点语句的朗读语气等。
部编九年级下册20《曹刿论战》导学案附答案

20《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弄清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
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guì)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焉(jiàn)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夸大。
必以信:信,实情。
小信未孚:孚,使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
既克:既,已经。
望其旗靡:靡,倒下。
(2)古今异义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①牺牲..②小大之狱.(古义:指诉讼事件。
今义:监狱。
)③必以情.(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今义:感情。
)④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
)⑤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⑥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能够。
)..⑦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粗俗,低下。
)⑧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3)一词多义①故公问其故(缘故)故克之(所以)②属忠之属也(类)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③以可以一战(凭借)必以情(按照)必以分人(把)(4)词类活用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曹刿论战》导学案苏教版

《曹刿论战》《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重点提示】: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自学导学】【链接材料】——1. 走近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链接材料】——2. 长勺之战的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熟读课文,结合注解,读懂课文;根据表中要求完成自学作业。
段落原文重点字词译文第一段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部编九年级下册20《曹刿论战》导学案附答案

20《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弄清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
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课文中的生字词。
曹刿.(guì)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焉(jiàn)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夸大。
必以信:信,实情。
小信未孚:孚,使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
既克:既,已经。
望其旗靡:靡,倒下。
(2)古今异义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纯色全体牲畜。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①牺牲..②小大之狱.(古义:指诉讼事件。
今义:监狱。
)③必以情.(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今义:感情。
)④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
)⑤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⑥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能够。
)..⑦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粗俗,低下。
)⑧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3)一词多义①故公问其故(缘故)故克之(所以)②属忠之属也(类)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③以可以一战(凭借)必以情(按照)必以分人(把)(4)词类活用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共3篇

《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共3篇《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1《曹刿论战》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篇兵书。
它是由公元前4世纪末,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军师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中的章节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兵书中最为经典的之一。
《曹刿论战》的主题是谋略和战略,它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主要从几个方面介绍《曹刿论战》。
一、《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曹刿论战》是一篇关于战争和战略道德的论文。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两个国家开战,一国的将军曹刿用毒计赢得战争并效仿解放自己的父亲。
文章中不仅涉及到战术的思考,还涵盖了道德准则,如忠诚、正义与慈悲等等。
其以背叛而赢得胜利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以智取胜”的智慧,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
二、《曹刿论战》背景公元前4世纪,春秋时期后,战火纷飞。
国与国之间的争斗不断,孙武于是著写了《孙子兵法》。
这部著作非常具有指导性,很早就成为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经典。
《曹刿论战》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刻画了时代的背景和人们的思想。
三、《曹刿论战》论点孙武认为:胜负在于军心,关键在于决策。
培养军心与采取决策是一个指挥战争的关键。
因此在战争中,只有建立领导权和培养军心,才能够使得自己的一方获得优势。
在此基础之上,军队才有可能实现胜利。
《曹刿论战》说明了这一思想,其中的故事极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以楚国、齐国为例。
曹刿计算了敌人的水源并下毒敌人的水源,齐国军队因缺水而败北,最终楚国获胜。
这场战争反映了孙武的军事思想,也为我们教授了指挥战争的重要性。
四、《曹刿论战》的历史意义《曹刿论战》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纪实文献的作品,在文学、军事等领域均具有历史价值。
也是古代战争史上不可被忽视的重要篇章。
因此,《曹刿论战》的独特价值不仅是体现在古代军事学,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曹刿论战导学案含答案

《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本节课的实词和虚词及重点文句。
3.把握重要文句。
【学习重难点】1.把握本节课的实词和虚词及重点文句。
【预习互查】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小信未孚.()望其旗靡.()视其辙.乱()夫.战()2.积存以下实词并说明。
1)重点实词伐:间:专:安:加:孚:古今异义词鄙:捐躯:狱:能够:忠:情:信:再: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左传》也称和,相传为所著,儒家经典之一。
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高作,此刻一样以为战国初年人依照各国史料编撰而成。
多用史实说明,与用义理讲解明的《公羊传》有专门大的不同。
【设问导读】1.分角色熟练朗诵课文。
(注意把握人物的心理,用适当的语气朗诵,适当断句。
)2.四人一组,结合课文下注释,两人对译,多人分工译,专人讲解重点词、易错词,积存疑点班内交流。
3.能够作为全文纲领的是哪一句话?4.以事件进展为序归纳本文情节。
5.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能够看出曹刿有什么样的品质?6.鲁庄公以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预备?曹刿是如何评判的?【自学检测】1. 翻译以下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巩固练习】1.以下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登轼而望之.辍耕之.垄上C. 战于.长勺欲有求于.我也D. 登轼而.望之择其善者而.从之2.以下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能够一战。
C.公将鼓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拓展延伸】1.搜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白得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特点,明白得课文的主旨。
3.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曹刿论战》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曹刿论战》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把握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知识拓展(一)作者简介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二)《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悼公二十七年)。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写作背景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初,齐国军队进攻鲁国。
鲁人曹刿往见鲁庄公,询问其作战的理由。
鲁庄公以平时用与臣下分享及祭祀时不滥设祭品为理由,均未被曹刿接纳。
《曹刿论战》学案(答案)

《曹刿论战》学案学习目标:1、能读准以下字音:刿、间、徧、孚、乘、勺、靡。
2、能解释以下词语:师、肉食者、鄙、安、专、牺牲、加、信、孚、福、狱、情、忠、可以、从、鼓、败绩、驰、辙、轼、遂、既、克、夫、作、再、彼竭我盈、测、伏、焉、靡。
3、能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能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4、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5、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重点: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能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能理解本文主旨。
学习难点:概括故事情节,了解本文线索;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朗诵,体会,讨论。
学习过程:预习(一)文学常识题。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题目是编者加的。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编年体史书,以鲁国的十二公系年,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左传》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
2、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你能写出哪些?另外,你能说一说长勺之战的历史背景吗?官渡之战曹操2万——10余万歼7万余人赤壁之战周瑜5万——20余万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谢玄8万——97万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大的背景是大国争霸,诸侯兼并,齐强(管仲为相,齐国很强)鲁弱,小的背景是新即位的齐桓公小白,因为鲁国支持公子纠,对鲁非常不满。
鲁庄公却以公子纠没有当上齐国国君,对齐极为仇视。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小信未孚.忠之属.也公与之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遂.逐齐师既.克夫.战彼.竭我盈.望其旗靡.(三)熟读课文,并借助注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把这几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年春,齐师伐我..战。
曹刿请见.。
...。
公将师:军队伐:进攻我:指鲁国公:指鲁庄公将:将要见:进见句译:(庄公)十年春天,齐国的军队进攻我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曹刿论战》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a
【学习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难点】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学习课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自主预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玉帛()登轼()辙()盈()靡()
【guìjiàn bǐbiàn bóshìzhéyíng m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第2段:叙述长勺之战的过程;第3段:写曹刿论述知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课内探究案】
2.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
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
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分析文章内容,探究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
3.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文
1、听录音,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2、同学们再读,注意圈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然后教师点拨。
(二)研文
1、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这属也,可以一战】
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
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两层,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
2、细读全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等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曹刿虽身份低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
③综观全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a、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作铺垫b、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远谋”二字成为全文的文眼、线索。
】
④战争过程中,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辙而望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⑤“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不能删。
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再次表明鲁庄公“肉食者鄙”。
】
(三)思文
1、想一想:
(四)曹刿是如何论战的?
【战前,曹刿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战后,曹刿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击,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
(五)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准备下就将迎战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
2.思一思
a.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b.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不鄙,表现在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4.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四)说话
1、学习了本文,你对文中的两个人物是如何评价的?请以“我喜欢曹刿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我喜欢(不喜欢)鲁庄公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2、“读人省身”“读史明智”,品评曹刿、鲁庄公后,你读课文又有些什么心得呢?请以“读《曹刿论战》一文,我懂得了_____”说话。
【我喜欢曹刿“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因为他不认为战争只是“肉食者”的事,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我喜欢鲁庄公能知人善用,因为他能大胆任用人才。
我读《曹刿论战》一文,我懂得了爱国的责任感、毛遂自荐的勇气、镇定自信的风度、稳重细心的作风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
】
【拓展检测案】
3.课内语段阅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1、本段正面写战争的有三句话,“(1)_____”点明战争地点,“(2)_____”简述胜负迹象,“(3)_____”交待大获全胜的结果。
2、本段叙述重点放在曹刿和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上,对二人的描写运用(4)_____手法,“将鼓”“将驰”和前文的(5)_____相照应,表现庄公的(6)_____,反衬曹刿的(7)_____,“未可”“可矣”则表现了曹刿的(8)_____,而以“(9)_____”“(10)_____”的结局,证明曹刿指挥的正确。
3、曹刿的高超指挥才能体现在(11)_____(12)_____
【1(1)战于长勺(2)齐师败绩(3)遂逐齐师
2(4)对比(5)将战(6)急躁冒进(7)机敏持重,深谋远虑(8)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9)齐师败绩(10)遂逐齐师
3(1)适时出击(2)适时反击】
二、课外阅读语段。
子鱼论战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南柘城西)。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受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
提示:宋襄公不顾本身国力疲弱,妄想当诸侯的霸主,企图复兴其祖先殷王的事业。
在泓水与楚国决战时,他又想以“仁义”笼络人心,盲目地提出了一些迂腐的主张,拒不接受子鱼切合实际的见解,结果遭到惨败。
1.选出对“不鼓不成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不擂鼓士兵不能列队
B、不摆成阵式的不要击鼓
C、不击鼓攻击还没有摆成阵势的敌人
2.子鱼两次建议宋公抓住攻楚时机,一次是在楚人_____________时,第二次是在楚人______________,(每空填3字)曹刿建议庄公攻齐的时机是________(填4个字)
2.本文与《曹刿论战》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鲁国为何胜利?宋国为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