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曹刿论战》的基本情节,把握课文大意。

2.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体会其智慧与胆识。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聊聊同学们对《左传》的了解,引入《曹刿论战》的背景。

简要介绍《曹刿论战》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

2.课文阅读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领读,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内容解析分析课文的开头部分,理解曹刿请见的背景和动机。

讨论曹刿与乡人的对话,分析曹刿的智慧和胆识。

解析曹刿与庄公的对话,理解曹刿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4.人物分析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和智慧之处。

分析庄公的形象,对比曹刿与庄公的差别。

5.语言特色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讨论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和感染力。

6.思辨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曹刿论战的看法,讨论曹刿的论点是否成立。

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7.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四、课后作业2.选取一段文言文,尝试进行翻译和解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同学们对《曹刿论战》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和论证方法。

2.在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课堂气氛活跃。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曹刿论战》的基本内容,还对文言文阅读和思辨能力有了提升。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分析课文内容时,通过具体语句让学生体会曹刿的机智与深远见识,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句话反映了曹刿对当权者决策能力的怀疑。

20《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单元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讽谏艺术,体会其智谋、胆识,及强烈的家国情怀。

3.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方面的独特之处。

核心任务:运用本文所学的塑造英雄的写作手法完成写作。

课时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借助助读资料,能概括说出英雄的形象特征。

2.通过比较,能分析出在塑造英雄时“三叠式"写法、详略安排的特点。

3.学以致用,以读带写,能尝试运用“三叠式”结构表达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表达赞美之情。

学习重难点:重点:概括英雄形象难点:写作表达学习策略: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提问法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将要犯的绝大多数错误都曾有人犯过,在各个时代,以各种方式。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都曾有人面对过,困惑过,克服过,在各个时代,以各种方式。

纵观华夏数千年历史,英雄人物辈出。

这堂课,老师希望大家通过读史,去明白一些受用终生的道理。

之前,我们了解了《左传》,疏通了字词障碍。

我们这节课就以“英雄”为主题线索完成我们以下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学生读。

二、什么叫英雄?(梳理情节并概括评价人物的形象)小组合作探究:请结合课文及助读资料说说曹刿身上的英雄特点体现在哪里?小组借助助读资料讨论后派小组代表展示:根据原文……/助读资料……,所以,我认为曹刿是一位……(简洁概括)的英雄。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助读资料:英雄的概念、素质、《史记·刺客列传》节选)(如果学生回答得快,概括曹刿的特点时间较短,就加上分析鲁庄公的形象,引导学生概括出来“贤君"。

回扣问题就是,英雄的必备条件还需要有贤明的君主。

)三、为什么这样写英雄?(分析“三叠式”结构手法、详略安排等特点)探究:1.为什么不详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塑造人物、突出中心2.为什么用“三叠式"结构?A使人物丰满B使情节波澜(可提醒学生课下利用结构规律背诵课文)四、怎么样写好英雄?(运用“三叠式”结构描写英雄,抒发情感)尝试主题片段写作“我心目中的英雄"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梳理写作步骤确定人物,写好题目梳理情节,概括特点布局谋篇,设置波澜2.学生尝试写作(课上列提纲,课下完善修改并完成200字小练笔)五、课后作业:分层作业:1.借助结构规律,背会课文(基础)2.二选一(提升)A列提纲,根据提纲完成200字写作,表达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20 曹刿论战【教材分析】《曹刿论战》节选自《左转·庄公十年》,这是《左传》中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文章。

通过讲述春秋时期齐师伐鲁,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探讨作战的条件以及指挥长勺之战取胜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以及正确运用战略战术、抓住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

学习这一课,可通过文中人物的对话,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辩证的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1.通过掌握文章内容,学习详略得当的构思技巧。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3. 多角度,多方面,辩证的分析人物和事件。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关于《左传》及长勺之战预设: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名著。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预设:关于长勺之战。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在当时的动荡局面下,不免发生各种矛盾,势必造成两国间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齐襄公于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孙无知暗杀,月余后(前685年春季)公孙无知亦被国人所杀。

公子纠及公子小白各自从鲁国及莒国返国。

小白先至即位,是为齐桓公。

鲁庄公为护送公子纠回国,与齐军战于长勺而大败,仅以身免。

齐国随后计划再进攻鲁国。

(2)我积累的重点文言词语2.边读边悟(1)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

(2)如何评价文中所出现的人物?(3)现在看这篇文章,又获得怎样的启示?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课前热身1、读准下列黑体字的读音。

又何间焉弗敢专也玉帛忠之属也公与之乘望其旗靡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弗敢加.也(夸大)小信未孚.(使信服)小大之狱.(诉讼事件) 可以.一战(凭借)公将鼓.之(击鼓)3、指出下列句式。

2024版《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

2024版《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
忠诚
通过曹刿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理解忠诚的内涵,培 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忠诚意识。
勇敢
分析曹刿在战场上的勇敢表现,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 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智慧
探讨曹刿在战争中的谋略和智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智慧解决问 题,提高综合素质。
古代战争文化认知
战争背景
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 容。
密切关注战斗进展,不断调整策略,最终取得胜利;战后,他感到欣慰
和自豪,同时也对未来充满期待。
02
鲁庄公
战前,鲁庄公内心忐忑不安,缺乏信心;战中,他在曹刿的指导下逐渐
找到信心,并全力以赴投入战斗;战后,他对曹刿充满感激和敬意,并
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
03
乡人
战前,乡人对战争充满恐惧和不安;战中,他们为国家的命运祈祷;战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鲁庄公
作为国君,鲁庄公在战前缺乏主见, 但能够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并在 战斗中积极配合,展现出一定的领 导才能。
乡人
乡人代表了当时普通百姓的形象, 他们对战争缺乏了解,但渴望和平 安定的生活。
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剖析
01
曹刿
战前,曹刿对战争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内心也充满担忧;战中,他
重要词句
文章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等词句,生动地描绘了 战场上士兵们的心理变化和战斗 形势的转折,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精彩段落
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部分,展现 了曹刿的军事才能和远见卓识, 同时也揭示了鲁庄公的昏庸无能,
是文章的高潮部分。
写作手法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刻 画,将曹刿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 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通过对比

(完整版)《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6、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3、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4、将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

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一、导入新课导入:(目的:既增强学生的文学积累,也引出以少胜多的战例,引出课文)多媒体出示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1、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项羽的残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二、你认识它们吗?(幻灯片打出,检查预习情况)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三、播放课文录音片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2024版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完整版

2024版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完整版

教学反思与总结
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曹刿论战》中的 军事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 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部分环节可能过于紧凑,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 此外,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能需要采用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理 解。
介绍曹刿的生平事迹、性 格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重 要地位。
文本背景
介绍《左传》等古籍中关 于曹刿论战的记载和评述。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曹刿论战的故 事情节、主要内容和历史 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 识和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讨论 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 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改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 法。
改进方案及实施计划
针对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方案
针对教学内容安排过紧的问题,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节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对 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04
学生学情分析与应对策略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背景
来自不同年级、班级,具有一定 的文言文基础和阅读能力。
学习需求
希望通过本课程深入了解《曹刿 论战》的文本内容、思想内涵和
文学价值。
学习难点
文言文语言理解、历史文化背景 知识、文学鉴赏技巧等。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
1 2

第20课 曹刿论战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0课 曹刿论战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疏通文意】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译文: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 虑。"于是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 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鲁庄公认为可以和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鲁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J曹刿评价说“可以一战。"这是为什么呢? 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不足以赢得战争。 民心向背、取信于民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战则请从”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铺垫 “请从”为下文曹刿的正确指挥及取得战争胜利做铺垫。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岁(] 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 ,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 了他们。
译文:(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 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背景链接】
齐、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齐襄公时,政令无常,其弟小白和纠分 别逃到莒(ju)国和鲁国避难。后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即齐桓公)。鲁庄公十年(前684 )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本文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以下是一份以《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曹刿的战略思想和鲁庄公的形象。

2. 通过分析对话,体会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分析人物形象。

2. 难点:体会文章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原文。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很有意思的古文——《曹刿论战》。

大家先自己读一遍课文,看看能不能读懂大概意思。

(学生自读课文)师:好啦,都读完了吧?那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呀?生 1:好像是讲一个叫曹刿的人和鲁庄公讨论打仗的事。

师:嗯,不错。

那曹刿和鲁庄公都谈了些啥呢?生 2:曹刿问鲁庄公凭什么打仗。

师:对,那鲁庄公怎么回答的呀?生 3:鲁庄公说他对百姓好。

师:很好,那曹刿满意吗?生 4:一开始不满意,后来鲁庄公说祭祀的时候不虚报祭品,曹刿就觉得可以了。

师:真棒!那后来打仗的时候呢?生 5:曹刿让鲁庄公等齐军三鼓之后再进攻。

师:为什么呀?生 5:因为他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师:非常好!那这体现了曹刿怎样的智慧呀?生 6:他很懂打仗的策略。

师:对,那鲁庄公在这过程中表现得怎么样呢?生 7:感觉他有点不懂打仗,但能听曹刿的意见。

师:嗯,分析得很到位。

那我们再来一起总结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吧。

(师生共同总结)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有了较好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6、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

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3、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4、将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

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一、导入新课导入:(目的:既增强学生的文学积累,也引出以少胜多的战例,引出课文)多媒体出示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1、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项羽的残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二、你认识它们吗?(幻灯片打出,检查预习情况)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三、播放课文录音片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研习新课1.解题。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一次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论”)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长勺之战)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

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学生讨论后,先几个学生发言,然后归纳: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

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

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学习课文第一段①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②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③依次思考如下:(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7)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8)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5、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第二段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翻译错误,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的重点字词,以加深印象。

2、学生思考讨论:①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

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

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②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3、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二、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2、思考:①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②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

“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③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精采片断实录师:这篇文言文已经基本在我们的脑海里成型了,主人公的个性也十分丰满,有人说庄公愚昧昏庸而曹刿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如果没有曹刿,庄公此战必以失败而告终,请问你同意与否?(学生有赞同的,有反对的)师:老规矩,来个小型辩论赛,比比谁更厉害。

谁反对这种说法(纷纷举手,十人左右)生:虽然我们这边人少,但正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我认为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

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启用一介平民的曹刿,也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生:战争一开始,鲁庄公便急于进攻,见到敌军逃跑便急于追击,可见急躁冒进,鲁莽草率。

”生: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能接见平民,并与之同坐一辆战车,说明他礼贤下士,平易近人。

生:鲁庄公对曹刿指挥战斗言听计从,说明他善于纳谏,且用人不疑。

生:已经取得了胜利,他对胜利的原因却茫然不知,足见其愚昧无知生:在和曹刿论作战条件时,鲁庄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近臣的辅佐,神灵的保佑,就可取得胜利,这分明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生:他好学善问,虚心求教。

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不耻下问,实在不易。

”……四、拓展探究1、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你该怎样全面地评价鲁庄公?对你有什么启示?点拨:一、从他的鲁莽,缺乏军事指挥才能的角度评价二、从作为一个国君能允许一介布衣来参与国事,并听从他的正确指挥的角度来评价启示: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谈:(1)、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2)、不掩饰自己的缺点2、像曹刿这样忧国忧民,又具有超凡智慧,历史上不乏其人,你能列举几个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吗或说出他们的名言?明确:如: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历史上像长勺之战这样以弱胜强的战例屈指可数,请列举几个。

明确:官渡之战淝水之战楚汉战争4、找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说出其意义。

再列举几个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语。

明确:一鼓作气门庭若市、望洋兴叹、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曹刿论战》教学反思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在教学《曹刿论战》时,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