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四 围护桩墙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数据处理及分析.
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

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指的是围护墙在土体作用力的影响下,在水平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现象。
围护墙是指用于抵抗土体侧压力和保护后方土体的结构。
深层水平位移是围护墙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对围护墙的稳定性和结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的控制。
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的发生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土体侧压力、土壤的力学性质、围护墙的结构形式与材料特性等因素。
首先,土体侧压力是导致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体侧压力是由土壤重力和土体内部的水分压力共同作用产生的。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下,土壤水分压力会导致土体侧压力的增加,使土体对围护墙产生更大的水平推力,从而引起围护墙的位移。
其次,土壤的力学性质也会影响围护墙的深层水平位移。
土壤的物理性质、水分含量、密实度等因素都会对土体侧压力的大小和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粘性土因其黏粘性能较强,容易形成塑性流动导致围护墙位移;而砂土由于其内摩擦角较大,相对比较稳定,但在水分含量过高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位移。
另外,围护墙的结构形式与材料特性也对深层水平位移产生影响。
围护墙分为刚性围护墙和柔性围护墙两种形式,刚性围护墙由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建造,结构较为坚固,对水平推力有较好的承载能力;而柔性围护墙一般由深层挖孔桩、橡胶挤压阻力桩等形式构成,结构相对较为灵活,但对水平推力的承载能力较弱。
围护墙材料的强度和刚度也会影响深层水平位移的产生,材料强度较低或柔软度较高的围护墙容易产生位移。
为了有效控制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针对土体侧压力的影响,可以通过合理的排水措施降低土壤水分压力,以减轻围护墙所受水平推力。
其次,选择合适的围护墙结构形式和材料,提高围护墙的承载能力和位移抗力。
此外,还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设置背挡墙、加固土体支护等方法来增加围护墙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是围护墙工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土体侧压力、土壤力学性质、围护墙结构与材料等因素都会对深层水平位移产生影响。
基坑围护墙体深层侧向位移监测与分析

基坑围护墙体深层侧向位移监测与分析作者:刘墨云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11期[摘要] 该文对某基坑工程围护墙体深层侧向位移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一些工程经验,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 基坑工程侧向位移监测1 工程简况某基坑工程基坑总占地面积12011平方米,呈不规则五边形。
工程总建筑面积103156平方米,其中地下三层建筑面积为26215平方米。
本工程采用地下连续墙做围护结构,连续墙深34.0~45.0m,A区中靠近地铁车站、一教堂及一宾馆,西部区域厚度采1000mm、A区和B区公共部位采用1000mm、B区中近教堂侧地墙采用1000mm、B区其余位置均采用800mm厚,墙顶设置高800的顶圈梁。
工程分两部分进行,B区先施工,A区后施工。
B区共设置三道钢筋砼支撑,A区共设四道砼支撑。
A区开挖深度为16.05和15.75米;B区开挖深度为14.55和14.75米,基坑平均开挖深度16米。
2 地质简况根据提供的资料,本工程场地内的地基土,由上至下依次为第①层填土(位于地下2.3m)、第②层粉质粘土(位于地下4.2m)、第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位于地下7.6m)、第④层淤泥质粘土(位于地下14.8m)、第⑤1-1层灰色粘土(位于地下22m)、第⑤1-2层灰色粉质粘土(位于地下31.3m)、第⑤3层灰色粉质粘土(位于地下32.2m)组成。
基坑底板位于第⑤1-1层灰色粘土内,地下连续墙墙趾插入⑤3层土中。
3 监测方法基坑在降水、开挖、支撑和主体结果施工过程中必须坚持信息化施工的原则,对基坑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
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其中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的开挖时的挡土墙和防渗墙,侧向位移监测简明、直接、快捷地反映基坑的实际工作状态,是施工监测的重点,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所有不安全状况提供信息、及时报警,为工程施工、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地下连续墙深层侧向位移是利用测斜手段观测。
深基坑坡顶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根据 ‘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中控制 网布设原则 。鉴于本工程布 设 4 个控制点,考虑通视情况以及点的
稳定性 ,4 个点分别布置在基坑四阴
角旁 , 且距离基坑一定 的距离。4 个 点均 设置成强制对中观测墩 ,墩高 出地面0 , . 眯 这样强制对中误差可 保证 ±0 m 。4 . m 个点组成此次变形 1
1 工 程 概 况
得 各观测点 的位置 ,根 据场地情况 ,建立 独立坐 标系 ( 各观测点在 此 坐标 系下 的坐标 值应能 直观 地反映基坑各 侧向面 的位移情况 ) 得 ,求 各观 测点在 本坐 标系下 的坐 标值 ,计算各观 测时段 各观测 点的位移 量 。本工程采用L IAT K Oa EC c 72全站仪进行 观测 ,在各基 准点上分别 设站 ,测得各观测点 的角度和边长 ,每测站各观测2 测回 ,具体操 个 作应}足下列精度要求 : 菏
2 工作基点的布置及建设方法
D J 2
莘 蝮
一
3
《土 2
B
l 2
1 J 9 3
洲回 敖 l 方位角闭合盖
l ‘1 4 ( /10 0 1
表2 方向观测法的各 项限差
谢角中 误差() I 。
级
表3水平角观洲法的各项限差
5 观 测周 期
关键词 深基坑 水平位移 监测 数 据处理
随着城市建 设的发展 ,高层和大型建筑 日益增 多增 高 , 一般 都设
有一至二层地 下室 ,地下建筑规模不断增 大 , 基坑开挖越来越深 ,其 变形监测工作是实现深基坑工程信息化施 工的手段 , 以通过监测到 可 的信息指导基坑支护施工 ,并及时对支护 设计方 案进行合理化调整 。 基坑边坡坡顶水平位移监测是变形监测工 作中的—项主要 内容 ,也是 判断基坑边坡所处状态 的重要依据。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围护桩(墙)顶水平位移监测

– 适用于基坑为直线边的水平位移的监测。
视准线法监测示意图 A,B为基坑两端的工作基点;a,b,c,d为位移监测点
➢3.小角度法
➢适用范围
– 适用于观测点零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
➢量测方法
– 在离基坑两倍开挖深度距离的地方,选设测站A,若测站 至观测点T的距离为S,则在不小于2S的范围之外,选设 后方向点A’。用经纬仪或全站仪观测β角,一般测2~4测 回,并测量测站点A到观测点T的距离,
观测方法
➢直接测量法 ➢视准线法 ➢小角度法 ➢控制网法 ➢极坐标法
➢1.直接丈量法
➢适用范围
– 直接丈量法适用于边长不大于50m的小型基坑。
➢钢尺的要求
– 钢尺鉴定时的拉力(49N)并记录现场气温,对距离进行 温度修正。
➢相对位移
– 将测量结果与初始值相比较,其差值即为测点间的相对位 移。
➢2.视准线法
基坑
A'
A
T
>>22S S
Bβ
SS
小角度法观测示意图
位移量的确定公式
T S
Δβ——β角的变化量(); ρ——换算常数,ρ=3600*180/π=206265; S——测站至观测点的距离(mm)。
任务三 围护桩墙顶部位移监测 控制点布设
三、测点布设
测点的分类
➢基准点、 ➢工作基点、 ➢变形监测点,
其中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均为变形监测的控制 点。
➢基准点
➢基准点用于检查和恢复工作基点的可靠性, 一般埋设于距基坑开挖深度3~5倍范围以外 的稳定位置。用冲击钻钻孔,清水冲洗干净, 并灌入水泥浆,插入直径不小于22mm的螺 纹钢筋,埋设深度不应小于1.0m,钢筋顶部 锯十字小槽并涂防锈漆做标记。基准点应尽 可能长期保护,稳定不动。
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应用实例与数据统计分析

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应用实例与数据统计分析摘要:新建门急诊医技大楼基坑支护项目是受首钢医院有限公司委托并提出技术要求,北京爱地地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组织实施并按甲方提出的技术要求及相关规范、规程要求,在基坑开挖和地下建筑施工完成至基坑肥槽回填期间,对基坑及周边环境实施了施工方变形监测。
本文通过此工程实例,记录灌注桩支护方式中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过程,分析了监测数据对基坑支护体系安全的重要作用及注意事项,可为以后的基坑支护桩体变形监测提供参考,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避免人员伤亡和环境损害,降低工程经济和工期损失。
关键词: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应用;数据分析;1、工程概况新建门急诊医技大楼项目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医院内,东至吴阶平泌尿大楼,西至首钢党校及首钢地质勘查院,北至医院院内道路,南至市政晋元庄路。
拟建门急诊医技大楼地上13层,地下3层。
基坑长约95.5m,宽约63.2m,基坑从自然地面算起深约17.8m,局部深21.1m及5.6m(地下一层处),依据基坑深度及周边环境复杂性确定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
2、报警值及监测频次根据甲方提供基坑支护设计文件中的要求,结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及《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的要求,本次基坑桩体变形控制的水平安全“变形控制值”为2‰h,“变形报警值”为控制值80%,支护桩体深层水平位移安全报警值40mm,变形速率2-3mm/d。
按甲方提供的基坑支护设计文件要求,在基坑开挖和地下建筑施工直至基坑回填期间对基坑的安全稳定性进行监测。
截至2021年6月3日基坑肥槽基本回填完毕,完成深层水平位移监测58次。
初始值监测完成3次,基坑开挖至开挖完成前1次/4天,完成40次,基坑开挖完成后至结构底板完成前1次/10天,完成7次,结构底板完成后至回填土完成前30天一次,完成8次,合计58次。
3、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根据基坑设计文件及本工程施工监测方案,共安装了13个支护桩体测斜管,测点埋设形式为在桩体中埋设测斜管。
浅谈基坑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方法

浅谈基坑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方法摘要:本文介绍了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中常用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全站仪极坐标法水平位移监测和计算位移量的方法。
关键词:水平位移极坐标法基准线法前方交会法中误差一、引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受地质、地下水、周边环境及其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给施工带来的难度及风险也越来越大。
为了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避免人员伤亡和和事故发生,为工程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服务,基坑监测已成为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受到了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监理、施工方高度的重视。
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比较常用的监测方法有基准线法(测小角法)、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
其中应用最为广泛是极坐标法水平位移监测,极坐标法水平位移监测具有简便、高效、精度可靠等特点,本文将重点介绍极坐标法水平位移监测。
二、常用水平位移监测方法简介2.1 基准线法(测小角法)基准线法就是在基坑外建立工作基点,两个工作基点可以确定一条基准线,然后将监测点尽量设置在基准在线,通过高精度经纬仪测定监测点与基准线间的微小角度变化,从而计算位移量。
2.2 前方交会法利用施工场地内的两个工作基点分别架设全站仪或经纬仪观测监测点,通过解算三角形的方法计算监测点坐标,从而计算出水平位移量。
2.3 极坐标法在一个工作基点上加架设高精度全站仪,另一个工作基点为后视点,通过观点角度和距离测定监测点坐标,通过每次观测坐标值与初始值进行比较,从而计算出水平变化量。
三、极坐标法水平位移监测方法3.1 工作基点的布设因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工作基点的选定应考虑点位的安全、稳定,受施工影响较小的地方。
布设2-4个带有强制对中观测墩,观测墩地上高度为1.2-1.3米,地下部分深度就大于1.2米,互相通视或组成三角形,方便检核。
3.2 监测点的布设监测点应尽量布设在基坑冠梁、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的顶部等较为固定、不易破坏、设置方便的地方,基坑围护桩顶每20米布设1点,有水平横撑时测点尽量设置在两水平横撑跨中位置。
桩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总结

桩基作为目前工程建设中大量采用的深基础形式,是涉及结构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桩基是隐蔽工程,它是建筑物的基础,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这些建筑物的平安。
在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中,桩基检测是一个不可短少的环节。
近年来桩基础在高层建筑和铁·建设中普遍运用,随着建设单λ对工程质量要求的提高,基桩检测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桩基质量检测技术,特别是桩基动力试验,涉及到岩土力学、振动学、桩基施工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知识,它既不同于常规的建筑材料试验,又不同于普通的建筑结构测试。
不断提高桩基检测的质量水平,不断强化对桩基检测队伍的管理,对工程的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桩基质量标准根据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①的相关规定,桩基工程承载力和完整性需遵循一定的质量标准。
我国桩基造价高,约占整个建筑工程总价的25%以上,面临较大的经费投入,桩基质量问题仍是层出不穷。
因此,桩基施工中质量问题控制更加严峻,只有遵循行业规范才能保证桩基材料、载荷、桩基深度、径宽、桩型规格等各项指标合格,从而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和安全利益。
一般来讲,桩基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使用寿命问题,桩基完整性检测耗时较少、话费也较低,多次的抽样检查可确保桩基完整性,避免施工意外,桩基的完整性和载荷可直接作为判断其使用寿命的参考指标。
特别地,考虑到建筑施工的具体情况,施工者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结合本工程的特殊要求、地质条件、施工场所、检测领域合理利用桩基检测技术,适时地综合利用合理采纳检测结果。
1、成孔质量控制在灌注桩的施工中,成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浇注后的成桩质量:桩孔的孔径偏小则使得成桩的侧摩阻力、桩尖端承载力减少,整桩的承载能力降低;桩孔上部扩径将导致成桩上部侧阻力增大,而下部侧阻力不能完全发挥,同时单桩的混凝土浇注量增加;桩孔偏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桩竖向承载受力特性,削弱了基桩承载力的有效发挥;桩底沉渣过厚使得桩长减少,对于端承桩则直接影响桩尖的端承能力。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技术分析

城
市
勘
测
朋 斜 =, 2斜仪器 +, 转 + 2量 n 测 n m测
留 1 i左 右 , 0mn 仪器 读 数 稳定 后 才 开 始 测试 ¨ 。测 试 J
过 程 中应缓 慢地 将 探 头 下 放 至 测 斜 管底 部 , 忌让 电 切 缆从 手 中滑 过而 使 探 头 自由下 落 , 以免使 探 头 急速 碰
验 证 , 同确保 监 测 对 象 的安 全 。基 于 上海 岩 土工 程 共
勘 察设 计研 究 院 有 限公 司 ( 称 上 海 勘 察 院 ) 测 工 简 监 程 经验 , 文采 用 文 献 研 究 法对 测 斜 技 术 进行 了误 差 本
原 基 准
线
和精度 分 析 , 究 了典 型工程 的测 斜 曲线及 变形 规律 。 研
2 测 斜 原 理
测斜 是通过 在 被测 试 的对 象 内部 安装 或 埋设 测 斜 管, 测量测斜管轴线与铅垂 线之间夹角变化量 , 来监测 土 、
图 1 测 斜原 理 图
岩石或 围护结构 内部各深度处 水平位 移 的方 法。测 斜仪 包括 活动式测斜仪和 固定式测 斜仪 。活动式 测斜仪 利用 探头在测斜管 内移 动 , 逐段观测 各点倾斜 度 , 过 累 连续 通
21 0 1年 1 2月 第 6期
文 章 编 号 :6 2 86 ( 0 1 0 — 6 — 4 17 — 2 2 2 1 ) 6 17 0
城
市
勘
测
De . 011 c2 No 6 .
Ur a oe h c lI v siain & S r e i b n Ge tc nia n e tg t o u v yng
加得 出测斜管切 向位移变化 。固定 式测斜仪 固定在 测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测斜曲线绘制
以位移为横轴(单 位通常为mm),深 度为纵轴(单位通 常为m),建立平面 坐标系,在坐标系 中点绘出各测点的 水平位移,连接即 成为水平位移曲线。
测斜管工作原理
任务四 围护桩墙深层水平位移监 测 数据处理及分析
主讲教师 贾良
五、资料整理
移计算
将测斜管分成n个测段,每个测段的长度为Li (500~1000mm)),在某一深度位置上所测得的 是两对导论之间的倾角,通过计算可得到每一区段 的变形△i,计算公式为 △i= Li sinθi 自下而上累计即可得到某高度处的水平位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