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工商联科技大厦工程
护坡桩及邻近星火大厦建筑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1、技术依据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BJ01—21—95)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83) 2、使用仪器
DZS3—1型自动安平水准仪及经纬仪;
钢尺、塔尺及配套设备;
3、护坡桩位移观测
3.1在护坡桩挡土墙压顶梁上设置位移观测点(ND1~21),并弹通线,在梁外侧设置位移控制点(JZ1~10),定期进行观测点位移观测。
3.2根据位移控制点,用经纬仪测出一条基准线,然后再线上依据轴线开间和进深尺寸,设定出位移观测点,并用水泥钉固定。
3.3护坡桩位移观测依据护坡桩工程位移观测点布置图进行校测。
4、星火大厦沉降位移观测
4.1星火大厦倾斜位移观测点为两处设置:一处设置在富丰路北侧汽车站下一点,针对星火大厦主楼西北角进行倾斜位
移观测;第二处设置在基地二环路西侧人行道上,针对星火大厦主楼西南角进行倾斜位移观测。
4.2星火大厦沉降观测采用±0.000标高控制点(BM1、BM2)对星火大厦西墙上测设的沉降观测点(B1、B2)进行观测。
5、沉降、位移观测周期为每周一次,在地下工程施工完成
后结束,由项目部放线员和质检员每周进行观测,并做
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避免不安全因素发生。
房建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十二分公司第一项目部
2003年7月9日。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引言沉降位移观测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测量工作,主要用于监测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和位移情况。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是指通过合理的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对沉降位移进行准确、可靠的测量,以提供工程项目的监测和控制依据。
本文将介绍沉降位移观测方案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沉降位移观测的基本原理1.沉降观测原理:沉降观测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地基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测量。
沉降通常是由于地基土体的固结、压实等原因引起的。
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变形测量的原理,通过测量标志物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2.位移观测原理:位移观测是指对地表或建筑物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化进行测量。
位移观测可以是水平位移观测或垂直位移观测,具体的观测方法和仪器设备会有所不同。
位移观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测点在空间上的坐标变化,来确定位移的情况。
三、沉降位移观测的常用方法1.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水平位移观测主要用于监测建筑物或结构物的水平位移情况。
常用的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包括:(1)全站仪法:通过使用全站仪进行连续测量,记录测点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水准仪法:通过使用水准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垂直位移观测主要用于监测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垂直位移情况。
常用的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包括:(1)测斜仪法:通过使用测斜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2)激光测距法:通过使用激光测距仪进行测量,记录测点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化。
四、沉降位移观测方案的注意事项1.仪器设备选择:在进行沉降位移观测时,应根据具体的监测要求和工程特点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测点设置:测点的设置应根据工程的要求和监测的需要进行合理布置。
测点的选择应尽量覆盖整个工程区域,并考虑到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3.观测时间:沉降位移的观测时间应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监测要求进行合理安排。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1. 简介沉降位移观测是工程施工和地质环境监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对地表或结构物沉降位移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工程或地质环境变化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沉降位移观测方案,可以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2. 观测设备选择在进行沉降位移观测前,需要选择适合的观测设备。
常见的观测设备有:•超声波沉降位移计:通过超声波技术测量沉降位移的变化。
适用于较小的结构物或土壤沉降观测。
•光纤传感器:基于光纤光栅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沉降位移观测。
适用于大型工程项目的监测。
•GPS测量: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地表的沉降位移,具有较高的精度。
适用于开阔地区的观测。
根据具体的观测需求和预算限制,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
3. 观测点布设观测点的布设对于沉降位移观测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布设观测点的建议:•观测点应该尽可能覆盖整个工程或地质环境的范围,并遵循一定的间距,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观测点的选择应考虑地形、结构物的位置和特点等因素。
选择不同类型的观测点,如地表观测点和结构物观测点,以获取不同类型的数据。
•观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工程或地质环境的复杂性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于大型工程项目,需要增加观测点数量以获取更详细的数据。
•观测点应尽可能位于稳定的地质环境中,避免位于可能发生沉降的区域,如地基不稳定或土壤松软的地区。
4. 观测数据处理观测数据的处理是沉降位移观测中不可忽视的一步。
以下是观测数据处理的一般步骤:•数据收集:通过观测设备获取实时的沉降位移数据,并记录下来。
•数据校正:将数据进行校正,去除任何可能的测量误差。
可以通过对比多个观测点的数据,或者与已知数据进行对比。
•数据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各观测点的沉降位移值和变化趋势,并生成相应的报告和图表。
•数据存储和备份: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在可靠的媒体中,并进行备份,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数据可视化:将观测数据可视化展示,以便更直观地理解和分析沉降位移的情况。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提纲和范例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提纲和范例一、基准点的布设。
主要是依据施工控制网、基线和施工环境布设三个或三个以上稳固点作为基准点。
二、观测点的布设与观测1、码头施工沉降位移观测点的布设。
(1)、沉箱上位移观测点设在位于码头前沿的前墙上,每个沉箱设两个标志点,用红油漆标记。
(2)、沉降观测点设在沉箱四角上并用红油漆作标志。
(3)、观测频次或周期。
一般情下沉箱每次加载后(沉箱内填料)、沉箱背后每次回填后进行沉降、位移观测,大风大浪等恶劣天气过后进行观测。
也可根据本工程结构特点确定观测频次或周期。
(4)、胸墙上布设观测点(沉降观测点和位移观测点同用一个标志点)。
要根据码头基础的地质情况和码头主体结构形式和特点布设具有代表的观测点,作为码头永久性观测点,永久观测点标志采用铜质标志或不锈钢标志。
在观测点布设平面图上要注明观测点的数量、编号和位置。
(5)、永久点的观测。
在胸墙施工时,将原沉箱上的观测点准确的传递到胸墙顶面的永久观测点上(可利用模板尺寸,或将沉箱上的观测点移测到附近无施工干扰的稳定的区域),胸墙施工完成后将临时点及时移到面层永久观测点上,继续观测。
观测周期可根据码头上部是否加荷载,码头后方是否加侧压力以及施工工序和施工进度而定。
2、抛石堤观测点的布设(1)、观测点的制作,采用什么形式,如沉降盘,附沉降盘的加工图(2)、观测点的位置、数量要根据堤主体结构和地质资料来确定(3)、观测点的加固和保护措施。
(4)、确定沉降位移观测周期和频次。
(5)、沉降位移观测方法和精度要求(沉降观测一般采用四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
三、附图、表、记录(见附表)1、基准点、观测点的平面图2、沉降、位移观测记录表3、沉降、位移观测变化图六、沉降、位移观测结果分析(主要是指根据观测结果统计、分析来确定码头结构是否稳定、安全,施工工序、进度是否合理,并指导后序施工。
附;XXX工程码头水工结构工程沉箱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工程概况XXX工程码头水工结构工程岸线总长度700m,7#泊位、8#泊位均为350m;共需安装方形沉箱44个,沉箱外形尺寸为17.84m×15m(含前趾1m)×18.9m(长×宽×高);沉箱基础采用10~100kg 抛石基床,基床厚度为6~17m,采用水下爆破夯实;沉箱内设计回填砂,并做C30混凝土封顶;沉箱前舱位置拟现浇混凝土胸墙;为掌握沉箱安装完成后各不同施工阶段墙身结构的变化情况,为上部结构施工提供原始参考数据,最终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特制定本沉箱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沉降、位移观测的重要性。
进行沉降、位移观测不仅能够操纵填土速度(《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标准》(JTJ033-95)规定:垂直沉降不大于日夜,水平位移不大于日夜),仍是确信何时施工路面的重要依据,应引发足够重视。
二.沉降、位移观测的要求。
点位布设、观测频率及方式按《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标准》(JTJ017-96)中“沉降与稳固观测”的要求及《工程测量标准》(GB 50026-93)的要求执行。
考虑到匝道路基宽度不大,取消路肩及坡趾处的观测点,改在相应中线周围加密观测点的布点方案。
外业每次进行沉降、位移观测时,应尽可能作到:1.采纳相同的图形(观测线路)和观测方式。
2.利用同一仪器和设置,要有DS1或DS3型水准仪一台,英瓦尺两把。
3.固定观测人员,由王精灵负责。
4.在大体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5.水准测量时,视距不得超过40米。
外业观测完后,要及时整理内业,内业计算取值精度的要求:资料要求:要长期保留沉降和位移观测记录,记录必需真实靠得住。
要绘制沉降和加荷曲线,预压期终止后,报业主和设计单位。
三.沉降、位移观测的实施步骤。
1.依照设计单位、业主、监理单位及JTJ017-96的要求,结合本标段的实际情形,综合考虑了填土高度、软基处置方法、桥头增设观测点、桥梁长度及施工工艺五方面的因素,选定沉降、位移观测点的位置,具体位置见附图一、附图二、附图三及路基段沉降、位移一览表、桥梁段沉降、位移一览表。
2.依照观测点的位置,实地布置好沉降观测网和水平位移观测网(见附图四)。
沉降观测网按四等水准的要求布设,水平位移观测网按四等导线的要求布设。
水准基点采纳无缝钢管,埋置时打入深度大于10m,周边顶部50cm采纳现浇砼加以固定,并在地面上浇筑××的观测平台,桩顶露出平台15cm,在顶部固定好基点测头,若是周围有高压塔架,尽可能把基点布置在塔架的基础上。
3.实地布置沉降及位移观测点。
沉井施工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安阳供水配套工程02标(合同编号:NSBD-AYPT/SG-02)沉井施工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葛洲坝集团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南水北调安阳供水配套工程02标项目部二〇一四年五月编写:审核:批准:目录一、引言 (1)二、工程概况 (1)三、编制依据 (2)四、沉降位移观测的技术要求 (2)五、沉降位移观测的资源配置 (3)六、沉降位移观测的工作流程 (4)6.1、观测点的埋设 (4)6.2、沉降位移的观测方法 (6)6.3、观测数据的处理分析和资料整理 (9)七、沉降位移观测的周期 (10)八、沉降位移观测的注意事项 (10)沉井施工沉降位移观测方案一、引言由于沉井在下沉施工过程中对原状土的扰动,沉井周边土体受力结构发生改变,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沉井及周边建筑物(房屋、线杆)等设施在沉井下沉过程中会可能会发生水平位移和垂直方向的倾斜变形。
为了保证沉井下沉过程中施工安全,特制订沉井施工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本方案主要从观测点的布设、观测精度要求、观测方法、数据处理、影响分析几个方面对沉井施工过程中周边建筑物沉降位移变形做出说明。
二、工程概况本标段位于安阳市境内,输水管道起点位于37号输水管线汤阴县城内中华路与新横一路交叉处西南角,终点位于 37 号输水管线穿越石武高铁工程西侧,桩号 5+200~11+526.140,全长为 6326.140m,管材为PCCP 管,其中桩号 5+200~5+308 之间的管径为 DN1600,桩号 5+308~11+526.140 之间的管径为 DN1400;另外还包括汤阴二水厂支管线,桩号 B0+000~B3+151.464,全长为3151.464m,管径为 DN800,管材为 PCCP 管。
原设计的汤阴二水厂支线管道紧沿G107京深线汤阴县东环段(中华路)东侧布置,设计采用明挖沟槽直埋的方式进行施工。
施工进场后发现由于中华路拓宽,原设计的汤河倒虹吸工程已位于汤河桥下。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了我的笔记本上,又是一个忙碌的日子。
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一份详细的“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
想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回忆,那些年,我在工程一线奋斗的日子。
一、项目背景本项目位于我国某重要的高速公路上,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成为了一个关键环节。
为了保证道路的安全畅通,减少路基沉降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我们决定采用激光位移测量法进行观测。
二、观测目的1.实时掌握路基沉降位移变化情况,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2.确保路基沉降在可控范围内,保障道路安全。
三、观测方法1.激光位移测量法:利用激光测距仪,对路基表面进行非接触式测量,实时获取路基沉降位移数据。
2.观测点布置:在路基表面布设一定数量的观测点,形成观测网。
观测点应均匀分布,且避开障碍物。
3.观测周期:根据路基沉降发展趋势,确定观测周期。
初期可加密观测,待沉降稳定后,逐渐延长观测周期。
四、观测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激光测距仪、三脚架等设备,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2.设立观测点:在路基表面布设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立一根标尺,用于测量沉降位移。
3.测量沉降位移:将激光测距仪对准观测点,测量距离,记录数据。
4.数据处理:将测量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绘制沉降位移曲线。
5.分析沉降趋势:根据沉降位移曲线,分析路基沉降发展趋势,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五、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过程中,要确保设备稳定,避免因设备晃动导致数据不准确。
2.观测时要避开阳光直射,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3.观测数据要及时记录,避免因遗漏导致观测结果失真。
4.观测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六、项目成果1.完成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观测数据、沉降趋势分析等。
2.根据观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确保路基沉降在可控范围内。
3.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质量。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岸滩整治及围填海工程沉降位移观测方案编制单位:编制人:审核人:编制日期:一、工程概况岸滩整治及围填海工程位于位于东南部的沿岸海域,水工建筑物包括1689.7m的方块直立式护岸以及110.3m的浆砌块石挡墙,护岸结构形式采用实心方块重力式。
二、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的目的为掌握护岸在施工和后方吹填过程中及最终的沉降、位移情况,在施工期和主体工程结束时,均设立沉降、位移观测点。
在护岸具有代表性的部位设置沉降、位移观测点,定期观测,采集沉降、位移观测数据,掌握施工期间方块及挡浪墙沉降位移的情况,为后序施工作业提供依据,主体工程完工后,须对各沉降位移观测点定期观测。
三、编写依据1.《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2001)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四、施测部署1、沉降位移变形观测测量程序1)、沉降变形观测实施前对测量人员进行上岗前的安全、测量、记录等培训。
2)、严格按沉降位移观测施测方案,以及有关规定进行观测和记录,确保记录数据真实、可靠。
3)、每个分项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完成后,提交给各分项技术负责人(附沉降位移观测报告),经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评估后报监理签认。
2、沉降位移变形观测测量组织工作使用的仪器列表如下:3、沉降位移变形观测原则1)、严格执行《水运工程测量规范》及标准。
2)、确立水工工程沉降位移变形观测工作经监理验收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的施工制度。
3)、每个建筑物都要建立沉降位移观测档案,沉降位移观测的记录确保真实。
4)、观测点的建立、观测频次等按《水运工程测量规范》执行。
5)、沉降位移变形观测方法应简洁明了,确保精度符合要求。
五、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位移观测点及水准基点必须设置在稳定区域以保证变形点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2、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以下要求:(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的每个读数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固定观测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船闸位移观测专项技术方案
1、工程概况
xxx港疏港航道北接xxx港,南连灌河、通榆河,西接京杭大运河;既是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和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两纵四横”内河干线航道网的主要干线—连申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xxx港集疏运系统中重要的内河水运通道,规划航道等级为三级。
xxx船闸工程位于江苏省xxx市灌云县伊芦乡三川村西侧,位于盐河与善后河交汇处,是xxx港疏港航道工程的组成部分。
工程所在地通过三川村村级道路与204国道相连。
航道规划为III级航道标准,底宽45m,设计水深3.2m,最小转弯半径480m。
xxx船闸为III级,建设规模为23m×230m×4m(口门宽×闸室长×门槛水深),设计船型为1顶2*1000t级驳船队。
闸首采用钢筋混凝土实体底板和箱型边墩构成的整体坞式结构。
闸门门型采用三角门,闸首采用大门库的空箱边墩型式。
船闸采用门缝输水,闸首不设输水廊道。
闸室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整体式结构,沿长度方向设沉降-伸缩缝,间距布置为(10+14×15+10)m。
闸室墙口宽为23.2m,净宽23m,迎水面布置100mm厚钢护木。
2、编制依据
(1) xxx船闸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2)《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JTJ 218-2005)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2001)
(5) 《xxx港疏港航道善后河枢纽工程测量技术报告》(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2008年3月)
(6)《xxx港疏港航道整治工程测量控制实施细则》(连疏航指办工〔2008〕40号)
3、位移观测目的和内容
(1)、位移观测目的
建筑物安全监测的基本出发点是掌握建筑物的实际状况,为水工建筑物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位移观测,可以监测建筑物的变位情况,更好的为今后船闸底板内力计算提供有效数据。
通过对船闸主体的闸室墙和闸首边墩、上下游引航道的导航墙和靠船墩的水平位移观测,可以有效掌握船闸主体两侧水位升降、船闸两侧回填土施工等外在因素作用下闸室墙固定方向上的横向水平位移累计量、位移速率,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把握建筑物在水平方向上的稳定性,指导施工,及时发现不安全趋势,从而采
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2)、位移观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通过布设控制网,按规范精度要求,根据施工分级加载实况,定期定点对船闸主体的闸首、闸室墙在封铰前后的水平位移情况进行观测;对下游引航道的导航墙和靠船墩在回填土前后的水平位移情况进行观测。
平面水平位移有平行于建筑物轴线的纵向水平位移和垂直于建筑物轴线的横向水平位移, 根据船闸结构特点,采用横向水平位移。
采取的横向水平位移监测方案是:基点采用混凝土制作的带有强制归心装置观测墩,观测墩选在地基稳固、便于监测且不受影响的地方。
监测网采用独立坐标系,监测网的测量采用三等导线网的方法测量;观测的仪器采用全站仪,测量各位移观测点的平面坐标X、Y,分析观测数据,绘制位移变化曲线。
观测时间直至工程完工验收,移交管理单位。
4 、测量精度指标与观测仪器的选择
水平位移检测基准网的要求应满足表10.2.4的要求:
:根据设计、规范对建筑物位移观测规定,结合船闸工程具体的特点,参照相关标准,选择变形测量的三级标准作为本项变形观测工作的精度指标。
变形观测是船闸工程中精度较高的测量工作,仪器设备、路线布设、观测方法及人员素质等多方面都会影响观测数据的精度。
我部采用Nikon DTM532(测距精度:±2mm+2ppm;测角精度:2”)全站仪进行测量作业。
监测仪器设备必须定期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在作业期间每期观测前须对仪器进行检核,以保证测量成果的精度。
5、基点的设置
平面基准点采用带有强制归心装置的混凝土观测墩,位于地基稳固、
便于监测且不受影响的地方。
基点底座尺寸为1.3m*1.3*0.5m,顶面为0.2m*0.2m,顶面高程+6.0m左右;基点下部基础打入9根φ0.15m*4m 的木桩,清理桩头0.3m后铺砌0.15m厚碎石垫层,其余0.15m桩头埋入基点底座砼内,基点结构图见附图。
主体基点在闸室两侧各设2个;上游导航墙和靠船墩基点设置在交通桥上,东、西侧各1个;下游导航墙和靠船墩基点设置在下闸首上,东西边墩各1个;以闸室中心轴线为基准,测量每个位移观测基点的初始值;考虑地基不稳定,在每次位移观测基点进行之前对基点坐标复核并更新。
6、永久观测点的布设及注意事项
船闸主体的上、下闸首上各布设8个观测点,闸室墙上共布置了64个观测点。
上下游引航道的导航墙上共布置了104个观测点,靠船墩上共布置了40个观测点。
观测钉为加工而成的ф15铜钉,埋设时顶端露出砼表面2cm左右,以保证测点稳固。
本次变形观测工作采用极坐标测量方法进行,观测过程中,各项偏差控制及内业数据处理按照国家《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中各项规定执行。
在变形观测时,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a.每次观测应遵守“四固定”原则,即:固定观测所用仪器;观测人员固定;固定观测路线;固定在同一时间段进行观测, 减少偶然误差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