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心理学实验A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12个经典实验

教育心理学12个经典实验

教育心理学12个经典实验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学科,其研究领域非常广泛。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很多经典实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下面介绍12个经典实验,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教育心理学。

1.阅读实验阅读实验比较关注的是阅读理解,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提爱纳的“断言-预测-确认”(SQ3R)。

SQ3R是一种阅读技巧,被用于改善人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具体过程为:读者首先需要断言自己对于文章要获得哪些信息,然后预测文章的要点和结论,最后确认预测是否正确。

2.逆序作息实验逆序作息实验是在同等可供睡眠的情况下,研究人员通过改变睡眠时间来观察个体的记忆能力变化。

一项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发现,逆序作息(即白天睡觉、晚上工作)可以显著提高人们的记忆能力。

3.需求成长实验需要发展实验(Need for Achievement)是由心理学家David McClelland研发的检测个体成就需求的方法。

研究人员向被试者提供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观察被试者在任务中的表现来检测其对成就的需求程度。

4.工作记忆容量实验工作记忆容量是存储每个人正在处理的信息所需的容量。

在这项经典实验中(我们称之为“唐氏智商测试”),研究人员通过记忆图像来测试人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根据结果中的数字和空间位置提示。

这项实验成为了衡量工作记忆能力的标准化测试。

5.条件化学习实验条件化学习实验是一种学习新的行为和责任的方式。

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训练小白鼠按压杆以获得水的奖励。

这个良好的行为在之后的训练中被刻意被打破,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去获得水,观察它们是否能够学会新的行为模式。

6.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小动物提供一个声音或画面的刺激,同时给予大量的饮食奖励,以建立内部明显的连锁反应。

这项实验是Pavlov的狗实验,被用来研究自我学习和条件化的进程。

7.教育场景下的同侪互助实验在同侪互助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学生配对,其中一个学生是“教练”,另一个是“学生”,教练有义务帮助学生学习并提供反馈。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实验研究:1.似动现象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

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

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

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

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

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

开始时,它主要关注的是知觉。

如右图所示,如果你对着它多看一会儿,就会感到这些线条在移动。

但倘若把每条线都分开,就不会有似动现象。

后来,格式塔心理学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课题。

它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

例如,漩涡之所以会那样,并不是由于它所包括的那些具体水滴的原因,而是由于水的运动方式。

如果把旋涡分解成水滴,就无法理解漩涡这种现象了。

又如曲调,因为曲调取决于音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音符本身。

为了强调这种整体性,韦特墨采用的德语“Gestalt(格式塔,或译完形)”一词,可以被翻译成“形式(form)”、“型式(pattern)”、“形态(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

由于韦特墨发起的这场运动关注的是这类完形或格式塔,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

2.整体与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

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

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

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实验目的,探究情绪对人们记忆的影响,了解情绪对记忆的调节作用。

实验对象,50名大学生。

实验时间,2021年9月1日。

实验地点,实验室。

实验器材,计算机、实验问卷。

实验方法,实验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给实验对象播放不同情绪的视频片段,然后让他们填写相关的记忆测试问卷,以了解不同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实验步骤:1. 招募实验对象,并告知实验目的和步骤。

2. 给实验对象播放一段悲伤情绪的视频片段,让他们观看5分钟。

3. 让实验对象填写与视频内容相关的记忆测试问卷,包括视频中出现的物品、人物、情节等。

4. 给实验对象播放一段愉快情绪的视频片段,让他们观看5分钟。

5. 让实验对象填写与视频内容相关的记忆测试问卷。

6. 收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悲伤情绪对记忆有显著的影响,实验对象在观看悲伤视频后的记忆测试问卷得分较低,记忆能力减弱;而观看愉快视频后的记忆测试问卷得分较高,记忆能力增强。

实验结论:情绪对记忆有着显著的影响,悲伤情绪会削弱记忆能力,而愉快情绪会增强记忆能力。

这表明情绪在记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情绪的调节可以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

实验局限性:本实验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另外,实验对象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实验建议:未来可以结合脑电图等生理学指标进行实验,以更准确地探究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同时,可以拓展实验对象的范围,以获得更加全面的实验结果。

实验意义:本实验结果对于了解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调节情绪以提高记忆能力,对心理健康和学习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情绪对记忆确实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为了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研究结果,心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直接观察人类行为、环境或其他可见的因素来获得数据。

观察法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形式。

1. 自然观察自然观察是指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

研究者通过观察个体或群体在真实环境中的行为,来获得数据。

自然观察的优点是能够捕捉到真实生活中的行为,缺点是可能受到观察者主观偏见的影响。

2. 实验室观察实验室观察是指在受控环境中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

研究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控制实验室中的条件,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实验室观察的优点是能够控制干扰变量,缺点是可能受到实验室环境对被试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来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

实验法的目的是找出因果关系。

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

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处理,对照组不接受处理。

通过观察两组之间的差异,可以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2. 随机分配为了控制干扰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中需要进行随机分配。

通过随机分配,可以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起始条件上的一致性。

3. 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设计。

在双盲实验中,既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又有知情者和不知情者。

知情者不向被试透露实验假设和条件,以减少主观偏见的影响。

三、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编制问题,并将其分发给一定数量的被试,来了解被试的意见、想法或经验。

1. 问卷设计问卷设计是问卷调查的关键。

问卷问题应该具有明确的表达方式,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的问题。

同时,问卷设计还需要考虑调查对象的特点,以便获取准确的数据。

2. 样本选择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样本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样本需要具有代表性,以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心理学家使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来了解和解释人类心理和行为。

以下是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基本和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描述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来获得信息。

观察法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被研究者来进行,也可以通过观察记录的方式进行。

2.自我报告法:自我报告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或面试的方式,收集被研究者主观的信息和反馈。

自我报告法可以用于了解被研究者的观点、意见、态度等。

3.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控制条件和变量,从而推断出因果关系。

实验通常包括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研究者通过改变实验组的一个或多个变量,来观察其对结果的影响。

4.记录法:记录法包括收集和分析过去的记录和文件,如文献综述、案例研究、采访记录等。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大量的历史数据和详细的描述,用于了解特定事件或人群的心理和行为。

6.实地研究:实地研究是指研究者亲自前往自然或实际环境中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实地研究可以提供真实、精确的信息,但同时也有可能受到研究者主观偏见和环境影响。

7.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一种追踪研究方法,通过长期观察同一组人类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了解其发展和变化趋势。

纵向研究可以帮助解释特定变量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不同生活阶段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征。

8.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是通过一次性收集不同人群的数据,比较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横断面研究可以提供跨群体的比较,了解个体间的差异和普遍趋势。

除了上述方法,心理学研究还可以使用统计分析、实验室研究、神经影像学、结构方程模型等专门的方法和技术。

心理学家会根据具体研究的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便获得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

心理学中的重要实验和研究方法

心理学中的重要实验和研究方法

心理学中的重要实验和研究方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它通过实验和研究方法来揭示心理学规律和原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心理学中的重要实验和研究方法。

1.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模拟监狱环境,研究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实验中,一组志愿者被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狱警拥有权力和控制,而囚犯则受到限制和羞辱。

实验结果显示,由于环境和角色的影响,志愿者的行为出现了剧烈的改变,暴力和虐待情况频频发生。

这个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集体心理的威力。

2.朗格实验朗格实验由德国心理学家朗格进行,通过调查人们记忆中的短暂信息和长期信息的差异。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学习一系列的词语,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后被要求回忆这些词语。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短时间内更容易回忆到最早学习的词语,而在较长时间间隔后,他们更容易回忆到最后学习的词语。

这个实验揭示了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之间的差异和遗忘曲线。

3.洛翰实验洛翰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马兹洛翰进行,通过对动物和人类的实验研究,探索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实验中,参与者被提供不同层次的需求,如物质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研究者观察参与者对这些需求的关注和追求。

实验结果显示,个体在满足低级需求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洛翰实验揭示了人类内在需求层次结构和个体对需求的动机。

4.米尔格拉姆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研究人们对权威和服从的心理反应。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在实验者的指导下给予电击,在电击的过程中,实验者观察了参与者的反应和服从程度。

实验结果显示,许多参与者在实验者的指导下,忽略了对他人的疼痛和抵触情绪,继续给予电击。

米尔格拉姆实验揭示了个体在权威压力下对服从的态度和行为。

5.哈洛实验哈洛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尔顿·梅耶尔进行,研究人们对外貌的评价和偏见。

在课堂上可以做的心理实验

在课堂上可以做的心理实验

在课堂上可以做的心理实验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心理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

以下是一些在课堂上可以进行的心理实验的示例:1. 注意力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注意力的分配和集中。

例如,通过给学生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然后要求他们在其中找出特定的目标物体或信息。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可以讨论注意力的注意力的可塑性和注意力的分配策略。

2. 记忆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记忆的过程和效果。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系列的单词或图片,然后要求他们在一段时间后回忆出尽可能多的内容。

通过观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和遗忘曲线,可以讨论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过程。

3. 权威性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权威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例如,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份看似权威的调查问卷,其中包含一些不合理的问题或指令。

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和遵从程度,可以讨论权威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和从众效应。

4. 社会认知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情境描述或短片,然后要求他们推断人物之间的关系、情感和意图。

通过观察学生的推断和解释,可以讨论社会认知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5. 情绪实验,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情绪的产生和调节。

例如,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不同情绪的音乐或视频片段,然后观察他们的情绪反应和情绪调节策略。

通过讨论学生的情绪体验和应对方式,可以探讨情绪的产生机制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这些实验只是一些示例,具体的实验设计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进行调整。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确保学生的参与是自愿的,并且遵循伦理原则。

同时,教师应该对实验的目的和过程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讨论,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实验的意义和结果。

几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几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个著名的⼼理学实验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个名叫洛伦兹的⽓象学家在解释空⽓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林⼀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分微⼩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的差别。

有些⼩事可以糊涂,有些⼩事如经系统放⼤,则对⼀个组织、⼀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只青蛙直接放进热⽔锅⾥,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个青蛙放进冷⽔锅⾥,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即跳出锅外,⽔温逐渐提⾼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温⾼到青蛙⽆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们的警觉,⽽易致⼈于死地的却是在⾃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的办法就是牺牲⼀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向,必须⽴即⽌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提⾼。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个陌⽣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疑起到了搅拌作⽤;⽽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个“异已分⼦”,⾃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群效应:头⽺往哪⾥⾛,后⾯的⽺就跟着往哪⾥⾛。

⽺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效仿别⼈,从⽽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拥在⼀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条件性学习实验
– 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 – 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斯金纳
• 认知性学习实验(杨)
– 顿悟实验:苛勒 – 认知地图实验:托尔曼
6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感觉记忆实验 • 短时记忆实验 • 长时记忆实验 • 工作记忆实验 • 内隐记忆实验 • 前瞻记忆实验 • 错误记忆实验 • 定向遗忘实验 • 提取诱发遗忘实验
• 运动知觉之似动 – 动景运动(狭义的似动):电影,动景盘 – 诱发运动:月动,还是云动?火车动,还是站台动? – 自主运动:暗室中的烟头 – 运动后效:瀑布错觉
6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知觉与觉察
• 无觉察知觉指的是无意识层面的知觉加工。 • 无觉察知觉的提出来自两个领域的启发
– 神经病理案例 研究者发现,一些脑损伤患者无法知觉到某些刺激,但在一定 条件下却似乎能对这些刺激进行加工。
– 刺激强度:强度越高,CCF越高。
– ……
5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视觉的颜色现象
• 获得单色光的方法
– 滤光片 – 单色仪
• 颜色混合
– 加法 – 减法
• 麦考勒(McCollough)效应(孟)
6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三)知觉实验
• 直接知觉与间接知觉(非大纲内容)
• 知觉组织(略) • 知觉恒常性实验
• 纯音的物理属性由三个因素决定:频率、强度、相位。 前两者大致对应了心理量中的音高和响度。
• 响度
– 主要由声音的强度决定,但又和音频有关 – 响度、音强、音频之间的关系可做等响曲线
6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声音的掩蔽
• 声音掩蔽(1998北师,名解)
– 概念: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受到另一个声 音的影响而减弱,从而使强度阈限提高的现象。
8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知觉与觉察
• 神经病理案例
– 盲视病人D.B.
• 现象:好像左侧视野并 非完全失明,他能够定 位处于该视野区域的物 体。例如,虽然看不见 ,但他能够准确握住别 人伸出的手,还能猜出 物体的运动方向。不过 ,主观报告看不到任何 东西,D.B.将之归因于 猜测和运气。
9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空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 深度视锐(depth visual acuity) – 视锐,视敏度,是人眼的空间辨别能力。 – 深度视锐是能够辨别两个处于不同距离上物体之间距离的能力。
• 运动知觉之真动
– 运动知觉上阈:过于快速的东西我们察觉不到运动,如子弹;
– 运动知觉下阈:过慢的东西我们也察觉不到运动,如时针、分针 。
1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大小恒常性
• Holway-Boring实验
– 观察者坐在两个长长的、漆黑的走廊的交叉处,一个走廊举例观 察者3m远有一个可调节的、发光的圆形刺激物(即比较刺激) ;另一个走廊呈现标准刺激(St),距离观察者3m到36m(如图 )。
– 观察者的任务是调节比较刺激的大小,使其与St看起来相同。
3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莱博维茨(Lelbowitz, 1967)实验(华东师大, 2001) – 年龄与形状恒常性的关 系。
– 让被试在四种倾斜角度 的比较刺激中选择一个 与St看起来同样的形状 。比较刺激为从圆形到 逐渐拉长的椭圆的一系 列图形。被试年龄4-21 岁。
– 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 变量、控制变量是什么 ?实验结论?
知觉与觉察
4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知觉与觉察
• 无觉察知觉的测量
– 自变量:通过控制SOA来控制觉察水平
– 因变量:观察RT的变化(启动效应)
– 额外变量 • 个体差异:不同被试存在差异,需要事先确定SOA临界值 • 刺激强度、个体情感与动机等等影响RT的因素
5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四)学习实验(孟,自学)
形状恒常性
4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自变量 – 年龄、倾斜度数
• 因变量 – 恒常性保持程度
• 控制变量 – 可利用线索、刺激、机体
• 结论 – 形状恒常性随年龄增加而 下降。因此,形状恒常性 可能在儿童早期已经习得 ,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 越不重要;可能具有先天 性。
形状恒常性
5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间接知觉——Gregory
– 知觉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 内部表征之间的匹配过程,是主动的过程。
– 不可能图形等
• 这一争论在认知心理学中表现为bottom-up和top-down 两种对立的加工过程。
8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经验和知觉恒常性
• 埃默特(Emmert)定律
– 经验和知觉恒常性(杨) – 大小恒常性(朱) – 形状恒常性(杨)
• 空间知觉与运动知觉(杨) • 知觉与觉察(郭)
– 盲视与无觉察知觉 – 无觉察知觉的测量
7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直接知觉与间接知觉
• 直接知觉——Gibson
– 知觉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 证据:视崖实验,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有了深度知觉。
(五)记忆实验
7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传统记忆研究方法
~ 艾宾浩斯的节省法:重新学习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与初次学习 时间或次数之比。
9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经验和知觉恒常性
• 布伦斯维克比率(BR)
– 我们的恒常性并不是非常准确,所以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与实际 大小不太一致。
– 测量恒常性程度的公式:BR=(R-S)/(A-S)
– R指知觉到的物体大小;S为网膜映像大小;A为物体实际大小
– 假设你在5米处观察一个身高为1.8米的人,按照视角计算出的网 膜映像大小为1.8*1/5=0.36m。但是实际上我们可能知觉为1.76m 或者1.84m。
– 分类:主要包括纯音对纯音的掩蔽、噪音对纯音的掩 蔽、噪音和纯音对语音的掩蔽三种。
7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听觉疲劳与适应
• 听觉疲劳
– 达到一定强度的声波连续作用于听觉器官,引起对其 他声波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 听觉适应
– 对于一个稳定的声音刺激,响度先逐步下降,后稳定 在一个水平。
• 听觉掩蔽、听觉疲劳和适应一般都是听觉实验 的额外变量,需加以控制。
onset
2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知觉与觉察
• 认知实验研究
– Stroop启动实验 • Stroop效应:颜色与词一致时,对颜色的命名较快。 • Stroop启动效应:被试的任务是对色块进行颜色命名
•一
•不
•致红
一•绿致
色条
条色件

3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认知实验研究 – Stroop启动实验 • 为了考察无觉察知觉,可 将掩蔽技术运用于Stroop 启动实验中。通过掩蔽技 术来阻断被试对启动词的 觉察。如果存在无觉察知 觉,则掩蔽无法消除 Stroop启动效应。 • 掩蔽技术:分为前掩蔽和 后掩蔽。前掩蔽指掩蔽刺 激出现在启动刺激之前, 而后掩蔽时掩蔽刺激出现 在启动刺激之后。 • 结果发现,即使被试对启 动词没有觉察的情况下, 启动效应仍然出现。说明 知觉不一定建立在觉察的 基础上。
视敏度( visual acuity )
• 眼睛的空间辨别能力,又叫视锐度,俗称视力。 • 视敏度:V=1/视角
• 测量方法:觉察、再认、解项、定位
4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闪光融合频率
• 眼睛的时间辨别能力,简称CFF。
• 影响因素
– 刺激部位:刺激面积小时,中央窝的CFF更高,即更 易觉察出闪烁;刺激面积增加,边缘部分更易觉察闪 烁,如看电视。
0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
– 明适应和暗适应 – 视敏度 – 闪光融合频率
• 颜色视觉
– 视觉的颜色现象 – 颜色的知觉现象
(二)视觉实验
1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明适应和暗适应
2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 暗适应实验过程
明适应和暗适应
3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A
2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ONTLINE
• 听觉实验 • 视觉实验 • 知觉实验 • 学习实验 • 记忆实验 • 情绪实验 • 注意实验 • 常用心理实验仪器与技术
3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一)听觉实验
• 听觉现象的测定
– 声音的心理特性 – 声音的掩蔽 – 听觉疲劳与适应
– Stroop启动实验
• 启动实验范式:启动刺激,目标(靶)刺激。
• 启动效应: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或抑制 的作用。促进则为正启动;抑制为负启动。
• 若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完全相同,称为重复启动;若两者有所差 别,则称为间接启动。
• 启动效应还分为知觉启动和语义状、方位等;后者指的是启动效应 由刺激的概念、语义特性引起。
– 认知实验研究 脑损伤患者的无觉察知觉现象,在正常人身上也有表现。
7理•黄学山P学PT院教育系
知觉与觉察
• 神经病理案例
– 盲视病人D.B.
• 背景:D.B.14岁时,每 六周发生一次剧烈头痛 ,伴随左侧视野一块椭 圆形的暂时性失明。20 岁时,头痛次数增加, 某次头痛后,椭圆形区 域彻底失明。X光显示 ,大脑右侧视皮层某区 域发生病变。手术切除 该区域后,头痛停止, 但是左侧视野失明。
– 知觉后象大小与眼睛和后象所投射的平面之间的距离成正比
– 举例:注视一个离你1米远的黑色背景上的白色方块,它的边 长是10厘米,2分钟后会形成后象。把眼睛投向一个1米远的 光亮平面,你会看到大小相同的黑色方块;若投射到2米远的 平面,则看到的后象大小是原来方块的两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