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能够发展生技产业吗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现况与展望

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何美玥 2004年3月13日 年 月 日
目
录
壹、科技产业与台湾经济发展 贰、重点科技产业发展现况与展望 信息通信(ICT)产业 一、信息通信 产业 二、奈米产业 三、生技产业
1
壹、科技产业与台湾经济发展
一、台湾经济成长跃居四小龙之首-成功挑战经济结 台湾经济成长跃居四小龙之首- 构转型
挑战目标
1.世界第1的产品或技术至少 世界第
15项 项 2.来台旅客为目前 倍以上 来台旅客为目前2倍 来台旅客为目前 3.R&D投资达到 & 投资达到 投资达到GDP的3% 的 % 4.失业率降到 %以下 失业率降到4% 失业率降到 5.经济成长率超过 % 经济成长率超过5% 经济成长率超过 6.宽带用户超过6 6.宽带用户超过6百万户 宽带用户超过 7.创造 万个新工作机会 创造70万个新工作机会 创造
软硬 整合
半导体产业 US$45.5 billion
数位内容产业 US$10.6 billion
11
(一)信息硬件/数字家电产业 一 信息硬件 信息硬件/
台湾信息硬件/ 台湾信息硬件/数字家电产业链结构图
元 件
被动组件、印刷电路板、芯 片组、半导体芯片、中央处 理器、连接器、内存…
零组件及外围产品
台湾经济成长来源
1996-2001 2002 2003
单位:百分点,% 单位:百分点,%
2004-2007
贡献点 贡献率 贡献点 贡献率 贡献点
贡献率 贡献点 贡献率
实际GDP成长率 成长率 实际 潜在GDP成长率 成长率 潜在 劳动 资本 总要素生产力 知识创造* 知识创造
4.4 5.7 0.6 3.1 2.0 1.0
台湾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台湾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台湾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体,在全球贸易和科技创新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台湾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本文将对台湾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台湾目前的经济现状。
台湾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以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而闻名。
然而,在面对全球贸易形势的变化时,台湾的经济面临一些风险。
例如,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全球供应链的重新调整,对台湾的出口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
台湾经济的增长率也在过去几年有所减缓,这可能与全球经济放缓和内部结构性问题有关。
其次,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台湾未来的发展趋势。
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台湾也有一些潜在的机遇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首先是科技创新方面。
台湾在半导体、电子产品和通讯领域具有竞争力,并且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
台湾政府和企业应该继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加强与国际科技公司的合作,以提高台湾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地位。
另外,台湾也可以发展其他高附加值的产业。
比如,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
台湾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旅游景点,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为台湾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此外,台湾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虽然台湾在政治上面临一些挑战,但仍然有机会与其他国家建立互利合作关系。
例如,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可以推动台湾的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对某个市场的依赖性。
此外,加强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也可以为台湾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
另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台湾应该加强创业和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创业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引擎。
台湾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创业孵化器、减税政策和创新基金等支持措施来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和创新企业。
此外,加强技术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举措。
最后,台湾还应该继续加强内部结构性改革。
台湾的经济结构在过去面临一些问题,如制造业占据了过大的比重,同质化竞争严重等。
台湾发展现状2021经济

台湾发展现状2021经济2021年,台湾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以下将从经济增长、外贸、投资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台湾的经济增长在2021年虽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但逐渐恢复。
根据数据显示,台湾的GDP增长率在2021年超过了2%,这显示出台湾经济逐渐走上了恢复的轨道。
此外,台湾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台湾在半导体和电子产业方面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成为全球重要的供应链中心。
这些举措为台湾的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其次,台湾的外贸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虽然全球贸易环境不稳定,但台湾的出口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台湾的出口额增长超过了10%,其中对美国和中国大陆的出口增长尤为明显。
这说明台湾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逐渐提升,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然而,台湾的外贸仍面临着一些风险,特别是来自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以及政治紧张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
最后,台湾的投资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台湾政府大力推动营商环境改善,简化了企业注册、审批等程序,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吸引了更多的投资。
此外,台湾也鼓励本土企业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投资,提高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例如,台湾的创业创新项目不断涌现,为台湾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台湾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这对于以外贸为主的台湾经济来说,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
其次,台湾的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于制造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台湾需要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
综上所述,2021年台湾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通过推动经济增长、外贸拓展和投资激励等举措,台湾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同时,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台湾还需要加强经济多元化和创新发展,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

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此之前,台湾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农业和渔业,而殖民地时期(1895-1945年)对于台湾的经济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殖民地时期,台湾开始引进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发展轻工业。
这一时期也见证了台湾工业化的初步起步,例如台湾制药、纺织、糖业、盐业和金属工业等。
然而,由于殖民地政权的限制和二战爆发,这些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1945年,二战结束后,台湾由日本归还给中国。
此后,台湾的经济发展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国共内战监的压力和资源的短缺使台湾经济发展面临困境,但是海外华人的资金和技术转移为台湾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
1950年代,台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包括重点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吸引外国投资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台湾的经济发展迅猛,出现了一批知名的企业,例如富士康、联发科技等。
1960年代,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开始取得显著成效。
台湾将重心放在制造业的发展上,以出口为主要驱动力。
台湾电子业快速崛起,成为台湾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同样,台湾也开始发展高科技和知识产业,并鼓励创新和研发。
1970年代,台湾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台湾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和引进新技术。
同时,台湾也开始发展金融业和服务业,并逐步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1980年代,台湾进入了成熟期,工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和转型。
台湾开始发展高科技产业,逐步减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
此外,台湾也开始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
1990年代至今,台湾继续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迈向更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台湾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认可。
总之,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可谓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化,再到高科技产业的转型升级。
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外部的支持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闽台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现状及对接策略分析

基金 、 成立生技整合育成 中心(I ) s , c 建构与国际接 的交流与合作价值。 虽然台湾生物科技在若干领域 轨的产业法规环境 、成立食品药物管理局 (F A 积 累 了一定 成果 , 总体 而言 , 发跨 部 门 、 领域 TD ) 但 研 跨 根据台湾 等。在此启发下 , 在福建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引导 与官方及学术平 台的合作还有扩展空间 。
术 产 业 经 过 三 十 年 的发 展 与 积 累亦 初 具 规 模并 富 目前正处 于生物 医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 的开始阶
预计到 22 年之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 00 并逐步 有自 身特色。18 年 , 9 0 台湾生物技术产业被定为重 段 , 点发展 的科技产业之一。19 90年代后期 , 生物技术 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 。 被列为十大新兴产业 , 掀起岛 内民间投资该产业的 二、 闽台 生物 与新 医药产 业发展 现状
经 济 动 态 可替代性高 , 陷入低价竞争的瓶颈。 研 增长 1. 4 %。全省规模 以上 医药企业有 16 , 3 0 家 其 品同质性高 、 中 2 家企业年产值超亿元 。新大陆药业、金陵药 发方面, l 除了少数企业获得政府资源支持进行技术 业、 同春药业、 海王药业等 6 家企业在上海证交所 、 创新研发并通过专 利授权与 国际大 型企业形成联
07 0 上, 不但延续传统的减抵租税政策 、 补助研发资金 、 经济研究院 20 年调查数据 ,约 8 %的台湾生物 人才引进补贴等 , 还应通过完善生物科技产业的技 科技制药企业通过 自 行研发来解决技术 问题 ,8 5% 2% 术质量标准 、 知识产权保护 、 融资渠道拓宽 、 产学研 与岛内研究机构或大学合作研发 ,8 通过政府补
台湾生技产业发展历程

台湾生技产业发展历程台湾制药业是在光复后发展起来的,当时药品十分紧缺, 1947 年岛内有 10多家规模很小、设备简陋的制药厂,生产一些成药及进口原料药分装。
上世纪 50 年代,台当局 制订了药厂建设标准,分为甲、乙、丙三种等级,当时生产的制剂以片剂为主。
60 年代鼓励引进外资和技术, 及合资制药企业在台湾建立,开始生产多种剂型。
七星化学 制药、永丰化学工业、化学合成、正峰化学制药公司等少数几家原料药厂相继投产,生产解热镇痛药和氯霉素等,以供生产岛内未生产的原料药,原料药厂达到 40 余家,品种也 多达100 多种左右。
第一波生技产业热潮 上世纪 80 年代初,随着岛内生物、化学、医学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台湾掀起第一波生技产业热潮。
台当局1982 年修订《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时,把生物技术和肝炎防 治增列为八大重点发展科技领域之中,并组织实施由“国科 与的生物技术大型研发计划。
其中,“国科会”负责推动学术研究,在 1983 年 4 月提批外资台湾市场为主。
70 年代制药工艺技术逐步提高,台当局鼓励会”、“卫生署”、“农委会”、“经济部”、“中 研院”等共同参出《发展台湾生物技术及生物工业方案》,依据当时岛内现有的科研力量及未来需求,拟定了七大亟待开发的项目,包括:利用遗传工程试制乙肝疫苗、免疫球蛋白及肝炎试剂;引进与应用融合瘤技术;引进组织培养及大规模生产技术;升级及应用酶工业技术;升级发酵工业技术及开发其产品;开拓生物化学工程;推动血液科技研究。
该计划同年开始实施,5年间共支持专题计划128 项,使用经费高达12,272万元新台币,使遗传工程技术在岛内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更有一些成果获得相关专利。
此外,在生物制药、中医药科学化和农业生物领域,科会”还组织“中研院”和一些大学及医学院的研究所,开展多种大型综合性研究,取得良好开端,1989 年又开始动工立分子生物研究所及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展蛋白质工程及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包括酶、胜肽(也称缩氨酸)蛋白与基因调控等的结构分析、定位、突变技术与新功能的开发、电脑模拟研究等。
台湾生技产业发展历程

台湾生技产业发展历程台湾制药业是在光复后发展起来的,当时药品十分紧缺,1947年岛内有10多家规模很小、设备简陋的制药厂,生产一些成药及进口原料药分装。
上世纪50年代,台当局制订了药厂建设标准,分为甲、乙、丙三种等级,当时生产的制剂以片剂为主。
60年代鼓励引进外资和技术,一批外资及合资制药企业在台湾建立,开始生产多种剂型。
七星化学制药、永丰化学工业、化学合成、正峰化学制药公司等少数几家原料药厂相继投产,生产解热镇痛药和氯霉素等,以供台湾市场为主。
70年代制药工艺技术逐步提高,台当局鼓励生产岛内未生产的原料药,原料药厂达到40余家,品种也多达100多种左右。
第一波生技产业热潮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岛内生物、化学、医学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台湾掀起第一波生技产业热潮。
台当局1982年修订《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时,把生物技术和肝炎防治增列为八大重点发展科技领域之中,并组织实施由“国科会”、“卫生署”、“农委会”、“经济部”、“中研院”等共同参与的生物技术大型研发计划。
其中,“国科会”负责推动学术研究,在1983年4月提出《发展台湾生物技术及生物工业方案》,依据当时岛内现有的科研力量及未来需求,拟定了七大亟待开发的项目,包括:利用遗传工程试制乙肝疫苗、免疫球蛋白及肝炎试剂;引进与应用融合瘤技术;引进组织培养及大规模生产技术;升级及应用酶工业技术;升级发酵工业技术及开发其产品;开拓生物化学工程;推动血液科技研究。
该计划同年开始实施,5年间共支持专题计划128项,使用经费高达12,272万元新台币,使遗传工程技术在岛内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更有一些成果获得相关专利。
此外,在生物制药、中医药科学化和农业生物领域,“国科会”还组织“中研院”和一些大学及医学院的研究所,开展多种大型综合性研究,取得良好开端,1989年又开始动工建造“国家实验动物繁殖中心”。
台湾“中研院”也先后成立分子生物研究所及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研究所,开展蛋白质工程及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包括酶、胜肽(也称缩氨酸)、蛋白与基因调控等的结构分析、定位、突变技术与新功能的开发、电脑模拟研究等。
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经验

t i l i z e r a n d p e s t i c i d e i s d e v e l o p i n g q u i c k l y . Th e e x p e r i e n c e s l i e i n t h a t t h e r e a r e mo r e me a s u r e s t O e n c o u r a g e t h e d e — v e l o p i n g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p a r k s p r o mo t e t h e i n d u s t r y c l u s t e r e f f e c t ,a n d c i v i l i a n i n d u s t r y i n v e s t me n t i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 o f i n t e l l e c t u r a l p r o t e r t y r i g h t s a r e a l s o
( 福 建 省 台 湾 农 业 研 究 中 心 ,福 建 福 州 3 5 0 0 0 3 )
摘
要 :台湾 农 业 生 物 技 术 产 业 经 过 2 O多 年 的 发 展 , 已取 得 良好 成 效 ,动 物 疫 苗 和 植 物 种 苗 产 品 已 处 于 成 熟
期 ,技 术 成 熟 度 高 ,生 物 性 肥 料 和生 物性 农 药 产 业 正 处 于 快 速 发 展 阶 段 。 其 经 验 在 于 当 局 制 定 了农 业 生 技 产 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灣能夠發展生技產業嗎?
劉常勇
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
我國在1982年即已將生物科技列為八大重點產業,但歷經十餘年的發展,似乎仍然未能產生比較顯著的成果。
因此不但財團法人生技中心遭致民意機關嚴厲批評與科專預算幾遭大幅刪減,同時許多學者專家也對於「台灣是否適合發展生技產業」產生許多質疑。
1993年我國在生物與醫藥部份科專研究計畫的經費僅有9億台幣,比較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當年103億美元的預算,只能說是九年一毛。
以美國藥廠估計開發一項新藥平均需要5億美金預算來看,就已經超過我國舉國投入在生技相關領域的研發總經費。
美國製藥產業研發經費佔營業額比重,也已由1980年的11%增加至1997年的21%,更遠遠超過台灣一般產業的1.5%水準。
新藥開發成功率極低,大約10000個化合物中才可能研發成功一個新藥。
新藥開發時程則更長,一般而言,實驗室研究期約為2-3年,臨床前實驗期要3-5年,人體臨床試驗階段也需3-5年,新藥審查期2-3年,再加上最後階段的監視期,總計經常要超過十年以上。
由於生技產業研發時期長、投資規模大、失敗風險高,因此產業群聚、分工合作的規模與範疇就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而台灣彈丸之地是否有能力形成如此產業規模令人存疑,因此台灣生技產業能有多少國際競爭力,也實在令人擔憂。
台灣一向以為先進國家大廠代工生產見長,生物科技產業是否仍有代工生產的機會,或生物科技產業是否存在代工生產的需求,將與台灣未來在這一產業全球競爭地位有密切的關係。
以生物科技產業中的製藥業為例,研發生產力與品牌通路是價值練的主要部份,因此生產製造反而成為次要性的功能,這明顯對於以製造能力見長的台灣是比較不利的。
生物科技產業研發時間長,研發風險大,因此除非屬於極大規模廠商,一般都以技術交易方式來獲取所需的技術。
美國有數千家規模不到20人的生技研發公司,每年開發出大量有關生技製藥的創新技術與專利,由於技術交易市場發展蓬勃,因此能為這些小型生技研發公司提供市場生存的空間。
但我國生技產業界並不存在這類技術交易市場,同時我國業者對於技術交易法律與技術評價的經驗也有所欠缺,這對於台灣生技產業發展也是不利的。
生技產業發展需要依賴大量研究人才,雖然過去十年我國生技醫學領域研究成果的質與量均有大福的提昇,學術期刊論文發表數量表現甚至優於理工領域,顯示基礎研究已具一定程度的實力。
但由於我國生技產業尚未成形,因此研究人力幾乎全數儲存於大學與研究機構,再加上研發成果欠缺商品化與創業動機,產學合作與人力流動十分稀少。
這與美國生技學術界創業風氣鼎盛,產學密切合作
的現象,有很大的差異。
綜合言之,台灣發展生技產業似乎還面臨以下的困難與挑戰:
1.無論政府或產業界在生技領域之研發資金投入均呈嚴重不足,政府之生技產
業政策缺乏焦點,生技資源實際投入規模與其政策口號也不一致;
2.民間生技產業未具規模實力,不但欠缺國際性品牌與通路,同時也未具備能
夠開發出具國際競爭力生技產品之核心能力,因此在國際策略聯盟談判上缺乏優勢利基;
3.生技研發人力不足,知識創新流通體系不健全,生技知識存量也相當不足;
同時產業界之研究創新精神不足,業者承擔長期投資風險的意願低落,再加上輕薄短小之中小企業經營型態,不利於生技產業的發展;
4.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一向以製造能力見長,而過去長期累積的台灣經驗與資
源能力,似乎無助於提昇我國生技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5.台灣生技市場規模太小,並不足以支撐生技產業的發展,雖然大陸擁有龐大
的市場需求,但台灣生技產業研發能力者比較大陸同行,也不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6.雖然台灣擁有相當資金規模,但3C與半導體高科技產業已佔有大部份資源,
在資源排擠效應下,未來台灣生技產業生存的空間其實並不大;
7.專利與智慧財產權保護觀念不足,業者缺乏長期投資研發的意願,再加上與
先進國家存在極大的技術差距,台灣生技產業似乎缺乏根本立足之點;
8.產學合作風氣不盛,研究人員創業意願不高,學術研究機構研發成果與市場
脫節,技術移轉機制不彰,研發成果困難商品化,再加上風險投資專業能力與市場規模不足,技術交易市場也十分欠缺,因此生技研發成果衍生創業成功的機率很低;
台灣生物科技之國家創新體系還未形成,尤其各種有助於生技知識流通創新的組織、網路、市場都還處於發展的初期,而產業與社會技術系統也不利於生技產業的創新發展,因此台灣未來應如何將有限資源投入在發展生技產業,確實值得國人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