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教案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教案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教案1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平和、安宁的农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全词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充满诗情画意。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同时,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但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词的特点,学会欣赏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学会欣赏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培养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难点:欣赏词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农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与《清平乐·村居》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制作课件。

2.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生活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农村生活的印象,引出今天的课题——《清平乐·村居》。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清平乐·村居》,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简要讲解词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清平乐·村居》,教师纠正发音,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词。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

《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教案「篇一」朝天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题4、古诗两首:《春晓》(第一课时)执教者肖萍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古、诗”等6个生字,会写“古、声”等5个生字。

2、背诵课文。

3、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生字。

难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图片或实物投影、课件,生字卡片。

学习指导学习辅导学习评价教学情境设计指导学习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古诗。

三、再读指导。

四、熟读成诵。

五、学习生字。

1、揭题。

2、解题。

小朋友们看了题目,你能猜到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春季)那它写的是一天中的哪一段时间呢?(告诉学生“晓”就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上)1、自由读课文。

(1)自己读一遍课文,遇到生字拼一拼音节再读。

(2)再读一课文,用“--”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把课文连贯地读一遍。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个别读。

(3)齐读课文。

1、结合彩图,了解诗意。

2、指导读第一句。

(1)生试读。

(2)指名读。

(3)全班读。

3、指导读第二句。

4、把1、2句连起来读。

5、男女生分组读。

1、看图试背。

2、分组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3、全班齐背。

1、抽读生字卡片,巩固字音。

2、自学生字,记忆字形。

3、指导书写。

学生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再读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按要求画生字,读生字,把课文连贯地读一遍。

检查自读,抽读生字卡片,指名个别读,齐读课文。

学生结合彩图,了解诗意。

师指导读第一句。

采用多种形式读句子。

指导读第二句。

分组比赛背诵,全班齐背。

抽读生字卡片,巩固字音。

小组自学生字,记忆字形。

老师巡堂指导书写。

表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的学生。

能正确认读生字读音,读准课文的同学给予表扬。

鼓励,爱学习的学生。

鼓励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特别鼓励个性朗读。

表扬能背诵的同学。

表扬认真读生字、书写的学生。

小组互相展评。

投影好的作业。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3篇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3篇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3篇1.从儿童出发,在文化的视野下,引导儿童漫步诗词王国,“让学”于生,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2.诗词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的抒情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把握诗词韵感,体会诗词美感,领会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初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初步体会词人的情感。

4.初步感受品读诗歌,体会古诗词“炼字”的妙处,学习遣词造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文字、图片、音乐)学生准备:了解辛弃疾的有关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诗词激趣,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特殊的诗歌(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谈“村居”。

注意书写:“清、村”左窄右宽,“平、乐”注意左右对称,“居”把“古”向外写写,字成梯形)。

重点引导读好“村居”,说说“村居”在你头脑中的印象。

3. 初读正音。

4. 体会节奏。

5. 比较诗词特点。

二、诗、画结合,理解意境。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你结合书中的插图,边默读边想象,你读懂了什么?2.其中,哪一幅画面留给你深刻的印象?(1)童趣图“卧”: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可以和“躺、坐、趴”等字比较。

引导读出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

无赖:可爱、顽皮的意思,对小儿的爱称(古今词义的差别)指名读(板书:趣)(2)乐趣图大儿、中儿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这两位儿子的?(勤劳、孝顺、能干)(3)情趣图主人公是:翁媪(书写:翁,引导从偏旁理解翁媪)吴音:是指中国吴地的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文中指江西上饶地区吴方言。

讲解“媚”:眉——媚——相媚好——亲热地交谈什么?引导想象老爷爷和老婆婆会说些什么,聊些什么?指名读(这对老夫妻多会享受生活的情调啊,板书:情)(4)清趣图低小:体会生活不富裕。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实录)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

谁愿意读读课题?(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

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

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学生自由读)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指名读)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生:翁媪(wengao)读错了!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1.3《清平乐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辛弃疾在农村的生活场景,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教材中,这首诗安排在第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田园风光,体验农村生活,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注释和自己的努力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古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农村生活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向往感,但可能缺乏实际的农村生活经验。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能够理解诗中的基本内容和意象。

3.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4.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培养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难点: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意象。

2.引导法:通过引导,使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3.启发法:通过启发,使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展示诗的内容和意象。

2.准备相关的农村生活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农村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农村生活产生好奇心和向往感。

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清平乐·村居》。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诗的内容和意象,使学生对诗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诗的语言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诗,感受诗的语言和节奏。

然后,让学生背诵诗,培养他们的记忆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讲解和提问,检查学生对诗的理解程度。

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通用7篇)《清平乐·村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教案吧。

最新《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

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

(出示:走近辛弃疾)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公开课(1)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公开课(1)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宣威市文兴乡瑞庆村完小曾娅苏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中的词语、句子和全文。

3、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的描述“村居”的景象。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和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以前学过的诗《村居》,揭示今天要学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讲授新课1、和学生一起观察诗和词的区别(1)词比诗多一个词牌名;(2)词分上阙和下阙。

2、让学生读课题《清平乐.村居》,并让学生边读边想由题目想到了些什么画面?草长莺飞、有房屋、有稻草人。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1)指名读,指出多音字“剥”在文中的读音。

(2)接着再让学生读课文,强调“茅、檐、翁、赖”的读音,并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茅(茅屋)檐(屋檐)翁(老翁)赖(无赖)(3)全班齐读,然后指出“吴音”的意思。

接着伴随音乐,全班再次读词。

吴音:指吴地方言。

吴地今指上海、浙江、苏南等地。

(4)图文结合,再读词,体会词的意境。

4、理解词意(1)分小组讨论,将不懂的字或词语划下来,全班一起讨论它的意思。

“相媚好”:指互相逗趣取乐。

“无赖”:文中指顽皮的样子。

(2)让学生找出本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一个字。

“喜”字(3)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让学生思考这句中最能体现小儿顽皮的字是哪一个。

“卧”字(4)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将“卧”换成“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些什么不同。

将“卧”换成“躺”就体现不出小儿子的顽皮。

(5)以问题“作者只喜欢小儿子吗?”引出大儿子和二儿子。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6)结合图片,让学生讨论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品质。

专心致志、勤劳、认真、一本正经。

(7)作者除了喜欢三个儿子外还喜欢什么呢?由这一问题引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什么陶醉?接着同桌分别扮演“翁”和“媪”表演此情此景翁媪会聊些什么呢?陶醉的原因:生活美好,一家人相处很和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一. 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篇古诗文。

这是辛弃疾所作,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的农村景象。

全诗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诗中的关键词有:茅檐、小溪、青草、翁媪、锄豆、织鸡笼、亡赖、相媚、醉里、吴音、亡赖、无赖、最喜、溪头、卧剥、莲蓬。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文大意,了解诗文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文大意。

2.难点:理解诗文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2.朗读感悟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文。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诗文。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好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农村生活的印象。

然后播放《清平乐·村居》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文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解释诗文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心情。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如“茅檐”、“小溪”等,理解这些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乡有多浓,忧国就有多深
——《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
[教材简析]:
夕阳西下,翠竹木屋,安详而又甜蜜;茵茵绿草,透露着大自然的气息;层层梯田,诉说着田园的忙碌;潺潺小溪,流淌着乡村的恬静。

多么充满诗意,多么令人沉醉!这是人们向往中的农村画卷。

整首词分上阕和下阕,词人并无浓墨涂彩,而采用白描手法,却栩栩如生地写出了一家五口的农村生活。

构思巧妙,以“小溪”贯穿全词;画龙点睛刻画了“翁媪”和“小儿”;色彩明丽,既有“白发”之白,又有大片的绿——溪中的水、溪上的草、田里的豆苗,甚至我们也能从“莲蓬”想到多姿多彩的莲花还有那无尽的蓝天;更有“醉里吴音”就在这如诗如梦的优美画面上添上了音响、情趣,使之更为亲切动人。

这简直就是一张温馨和谐、安定详和的乡村生活动态画卷。

心醉的背后是心忧,是心碎。

,那份醉乡就有多浓忧国有多深。

此刻,我仿佛正和词人一同站在小溪的对岸,专注地欣赏着这一幅我们共同向往的农村画卷,更清晰地感受着辛弃疾的那一份“醉乡”,那一份“忧国”。

[教学思路]: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本课的教学设计成:线---面---想象----
情感的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溪”为线,了解画面,认识人物,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让学生以“色彩”为面,展现了田园的美丽色彩,可以充分的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让学生以声音想象为突破,展现了田园优美画面,使的画面“活”起来,让学生进入情景,让学生以作者情感为依托,体会作者的忧国与醉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领悟作者那忧国忧民的壮烈情怀。

[教学过程及评析]:
一、简介体裁,呈现画面的线条美。

1、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体——词。

同学们会背词吗?我们以前曾经学过:李清照《如梦令》,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指名背诵。

2、背诵这些词,你们发现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词起源于唐朝,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为上下阕。

3、现在边听老师朗读这首词,边看老师画出这首词的简笔画。

5、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在词的上下阕中有一样景物贯穿始终,它是什么呢?学生读词。

思考。

小结:在词的上下阕都有一条“小溪”,茅草房在小溪旁,草在小溪旁,大儿在溪东,小儿在溪旁……是小溪贯穿了整个画面,贯穿了整首词。

【点评】教者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通过画面的观察思考,然后了解到诗歌的画面主线是“小溪”。

勾勒出诗歌的基本线条。

二、借助简笔画,品味情景的色彩美。

师:刚才我们也已经了解到这首词是围绕小溪来写的,小溪是透明的,那其余的景色是有色彩的,让我们去看看他们的色彩。

看我们的同学有没有一双慧眼,发现这首词中的绚丽多姿的色彩。

学生根据学生读懂的地方,给简笔画配上色彩。

学生读词。

交流,相机出示
A、粉红色、白色-------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相机解释:“吴音”“翁媪”“相媚好”“醉里”
师:“醉里”为什么是粉红色?
(2)指名理解这句词义。

B、黑色、绿色-------------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你从哪里看出有黑色的呢?小儿的身上为什么是黑色的?从“卧”字你还体会到什么?
(2)无赖是什么意思?这儿有两个解释:(1)耍赖皮,不讲道
理(2)淘气可爱。

请从中选择一个。

(3)你从哪里看出有绿色的呢?
(4)指导朗读。

【点评】教者引导学生读词,从词中品味出情景的色彩。

在添加色彩的同时,整首词重点字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更重要的是使得这首词也变得生香活色,熠熠生辉。

三、放飞想象,联想场景的声音美
刚才我们的同学都有一双慧眼,发现这首词中的绚丽多姿的色彩,你们是否也有一对聪耳,那现在让我们在来听一听这首词中有没有美妙的声音呢?学生读词。

A、音美------------“醉”,从这个“醉”你听到了什么?
这老两口在喝了一点酒后,互相亲热地交谈,他们会说些什么?
(组织学生情景表演)
B、声美------------“鸡笼”,从这个“鸡笼”你听到了什么?
提供引子:当我们看见中儿在那里编织一只只鸡笼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
,仿佛听见了……
C、听了他们的交谈,你认为这里的“醉”还包含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而陶醉?
提示:联系上下文或看图。

交流:(1)风景美,环境好。

(2)家庭幸福。

(3)子女勤劳孝顺。

(4)老两口恩爱和睦。

(5)生活富裕。

(6)小儿淘气可爱……
D、想象画面,体验表达。

分组练笔,抓住色彩、声音描绘一下。

(提醒学生要抓住色彩和声音)
E、、指导朗读。

配乐朗诵。

【点评】孩子们扮演着一对老夫妇,坐在茅屋前,带着酒意神聊,此情此景,仿佛真让人看到了美好的田园生活。

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仿佛沉浸其中,接受心灵的洗涤。

教者善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

让学生感受到不仅有色彩斑斓的画面,更有鸡犬相闻的农家乐声。

四、品读中感受到诗歌的情感美
A、介绍作者。

辛弃疾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南宋爱国词人: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英勇善战;在文学的园地里,他著作颇丰,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有许多词让爱国志士热血沸腾。

由于各种原因,辛弃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心情是非常痛苦的,但他时时不忘收复失地的大业,他用自己的词写出自己的心声。

这就是他写的另一首词
出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B、这两首词一个是“醉里血战沙场”,一个是“”醉赏田园美景。

经历了征战沙场的将军,现在看着这安宁祥和的村居生活,感慨万千,他想——
C、酒不醉人人自醉。

眼前的村居生活不正是诗人的向往和追求吗?他怎能不陶醉呢?让我们来替作者表达一下心声吧。

【点评】这一环节,教者适时地链接了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以词解词,感受到他博大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不仅仅是“醉里血战沙场”,为国家收复失地的豪爽,还包含“醉赏田园美景”,为百姓的恬静而惬意。

更清晰地感受着辛弃疾的那一份“醉乡”,那一份“忧国”。

总评:
本堂课教学,可以说是清新流畅,情智交融。

教者在解读文本的“深入”、处理文本的“浅出”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对文本,如何研得“深入”,面对学生,又如何做到“浅出”?
一、利用表演,引生入境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者非常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

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顺势诱导,抓住人、景大肆渲染,通过朗读、想象、对话表演等方式,让景色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让人在学生的眼前动起来。

景美了,人
活了,翁媪醉了,学生也慢慢地醉了。

二、拓展延伸,体会感情
教者在教学本首词时,并不只是浅显地理解词的表层含义,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通过拓展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链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一词,以词解词,让学生体会到了《清平乐·村居》不仅仅是作者的一首词,是那个时代的烙印,作者许多无言之说都寄托其中,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品读,读出了诗外之意,读出了一份忧国忧民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