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时期高句丽历史回顾
高句丽历史概述

高句丽历史概述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灭亡于公元668年.中经二十八代王,历时705年,与我国中原地区的西汉、东汉、魏(三国)、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及隋、唐诸王朝同时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众多的地方民族政权中,可谓存续时间最久者。
高句丽,本来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但由于在其势力扩张的历史演变中,疆域延伸到了朝鲜半岛,进而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三国鼎立(新罗、百济、高句丽)时代的重要角色,从而在阐述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方的历史发展时必然要涉及到高句丽的历史,使高句丽研究倍受中、朝、韩及俄、日等国学术界的关注。
现将有关高句丽的基本情况简介如下:高句丽的名称与族源高句丽,又称高丽。
其名称的由来及含义,迄今尚无定论,有说系“山高水丽”者,有说系“高大黑马”者,也有说是“高城”、“铜马”者,莫衷一是。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早在高句丽立国之前,汉“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至(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
玄菟复徙居句丽”。
这里所说的高句丽、句丽在今辽宁新宾一带,曾是汉代玄菟郡的属地,该地的早期居民貊人也被称做高句丽人。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汉)武帝时置,皆朝鲜、涉貊、句丽蛮夷”,此处朝鲜与句丽并称,说明古朝鲜与高句丽当时是两个不同的部族群体。
《后汉书•高句丽传》也指出,高句丽南与朝鲜相接。
说明高句丽当时并不领有古朝鲜,古朝鲜也不包括高句丽。
高句丽的族源应是秽貊族系。
高句丽是秽貊族系的一支。
高句丽的王族,出自夫余,夫余是秽貊族系的另一个分支。
故史书称高句丽是“夫余别种”。
夫余活动在今吉林、长春及其周围地区,高句丽则主要分布在今浑江流域。
高句丽国的主体民族应是吉长地区的涉貊族系(夫余)和浑江的涉貊族系(高句丽)的后裔。
高句丽建国高句丽的始祖是朱蒙。
高句丽史1

高句丽史1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又写作高句骊。
是古代位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民族国家,其人民主要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夫余人,粟末靺鞨,古朝鲜遗民。
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北韓國,雙方都聲稱高句麗是属于他們本國的原始民族。
公元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又作邹牟王)所建,起初建都于纥升骨城(今中国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
此地属于中国汉朝的玄菟郡高句丽县,具体是因为有此县名才形成国名与民族名,还是因为先有高句丽人的形成才确定该县名,目前尚有争论。
但高句丽国家最早渊源于中国汉朝郡县范围之内,是确凿无疑的。
朱蒙建国后,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来降。
公元前32年,又发兵征服长白山东南(约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
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
瑠璃王(朱蒙子,名类利)时,因先受夫余、鲜卑攻击,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又开始发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
公元22年亲率兵攻夫余,杀其王带素,将来投的万余名夫余人安置国内。
接着,公元26年又通过兼并盖马国(在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杀其国王,收其地为郡县。
邻近的句茶国王同年举国来降。
公元53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隔两年攻取东沃沮(亦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后又攻取东涉(今朝鲜江原道)一部分地区,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
为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遼東地区,宫及以后诸王对辽东地区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公孙氏、曹魏、慕容氏的多次打击,有几次几濒临灭亡。
313年,高句丽取回了原被汉朝统治的地方乐浪郡,但向南进一步的发展也受到强大阻力。
369年发兵2万侵百济败还,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围平壤城,故国原王(名斯由,亦曰钊)出城拒战,中矢身亡。
自宫以后至此约200年间,高句丽在发展中再度受挫。
为了重振基业,丘夫(小兽林王)继位后,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内政:倡导佛法,统一思想;再建学校。
高句丽与中国

高句丽与中国高句丽与中国的历史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的交往与影响深远而广泛。
高句丽,又称为高句驪(音译),是中国古代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古代国家。
在中国古代史书中,高句丽被称为“百濊国”,意思是勇猛奋发、杰出的国家。
首先,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当时,高句丽还是一个比较弱小的部落联盟,被中国东汉王朝所统治。
汉朝加强了对高句丽的控制,并在当地设立了行政机构。
这段时期,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特别是汉族文化的传播。
高句丽人学会了种植稻米、制造陶器等技术,也开始使用汉字。
在公元4世纪末,高句丽崛起为一个独立的强大国家。
此时,高句丽开始与中国的南北朝进行贸易活动,并与南北朝的王朝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高句丽的君王常常向中国朝廷进贡,并与中国皇帝互相称兄弟。
这种外交往来不仅带来了财富和稳定,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在隋唐时期,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达到了高峰。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高句丽被划归为中国的属国,并派遣了驻国大使。
中国文化在高句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高句丽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高句丽君王的陵墓中经常出土一些中国制造的文物,例如陶瓷、金银器等。
这说明高句丽与中国的贸易非常繁荣,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然而,高句丽并不是一直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
在唐太宗时期,高句丽的武力不断扩张,并威胁到了唐朝的安全。
于是,唐太宗派遣了大军入侵高句丽,以惩戒其嚣张之举。
这场战争持续了近二十年,最终高句丽被唐朝吞并。
高句丽的领土被划归为唐朝的疆土,成为中国版图上的一部分。
然而,即使被吞并,高句丽的文化对中国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大量高句丽的文物,如高句丽墓葬中的陶俑、漆器等。
这些文物为研究高句丽和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总而言之,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初始的受控制到最后的被吞并,两国之间有着复杂而丰富的交往历史。
这种交往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也表现在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中。
四张图看完高句丽历代君主及其世系

四张图看完高句丽历代君主及其世系世界大历史 2019-09-23 19:11:36高句丽兴起1,东明圣王,名高朱蒙(前37—前19年在位)始建国,定都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
2,琉璃王,名高类利(前19—18年在位)3年,迁都国内城,并筑造尉那岩城(后改名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市)。
3,大武神王,名高无恤(18—44年在位)4,闵中王,名高解色朱(44—48年在位)5,慕本王,名高解忧(48—53年在位),被大臣杜鲁杀害。
6,太祖大王,名高宮(53—146年在位)7,次大王,名高遂成(146—165年在位),被大臣明临荅夫杀害。
8,新大王,名高伯固(165—179年在位)9,故国川王,名高男武(179—197年在位)10,山上王,名高延优(197—227年在位)高句丽中衰11,东川王,名高忧位居(227—248年在位)。
246年,被魏将毌丘俭攻破丸都城。
12,中川王,名高然弗(248—270年在位)13,西川王,名高药卢(270—292年在位)14,烽上王,名高相夫(292—300年在位)15,美川王,名高乙弗(300—331年在位)16,故国原王,名高斯由(331—371年在位)342年,被燕王慕容皝攻破丸都城。
17,小兽林王,名高丘夫(371—384年在位)18,故国壤王,名高伊连(384—392年在位)高句丽强盛19,广开土王,名高谈德(392—413年在位)20,长寿王,名高巨连(413—491年在位)427年,迁都平壤(今朝鲜平壤)。
21,文咨王,名高罗云(491—519年在位)22,安藏王,名高兴安(518—531年在位)23,安原王,名高宝延(531—545年在位)24,阳原王,名高平成(545—559年在位)25,平原王,名高阳成(559—590年在位)高句丽衰亡26,婴阳王,名高元(590—618年在位)598年,隋文帝杨坚派汉王杨谅讨伐高句丽。
612—614年,隋炀帝接连三次亲征高句丽。
两汉时期的高句丽

两汉时期的高句丽作者:吕文秀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第04期高句丽作为两汉边境地区的封国,一个少数民族当政的政权,其生活地域、自然环境影响下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决定了高句丽民族“性凶急,喜寇钞”。
一方面他们需要中央政权的认可,地方政权的保护;另一方面则要发展实力,实行兼并和扩张政策。
特别是在军事力量强大时,对汉王朝和玄菟郡守表现出骄恣不驯的姿态,并对玄菟、辽东一些地方进行掠夺和骚扰。
西汉时期,高句丽邹牟王建国后,只是对都城纥升骨城周边的沸流、荇人、北沃沮等国进行征伐,新莽时代,因征高句丽兵伐匈奴,导致双方将领在冲突中被杀,儒留王和大朱留王初期,高句丽一方面解决与夫余的矛盾,一方面向西、向东南方向发展,武力征服鲜卑一支、梁貊、盖马、句荼等国。
对于玄菟郡、辽东郡等西部邻近汉属郡县并无侵扰和掳掠发生。
高句丽与辽东的第一次军事冲突发生在公元28年。
公元27年(东汉光武三年),渔阳太守彭宠攻陷蓟城,自立为燕王,控制辽东。
此时东汉光武政权刚刚建立,无暇北顾。
因此,公元28年(光武四年)秋七月,彭宠为扩张领土派辽东太守率兵征伐高句丽。
大朱留王召集群臣商讨战守之计。
右辅松屋认为,东汉建国不久,正忙于在中原镇压农民起义军余部,现在来侵者必是边将贪功,并非东汉中央所派遣,左辅乙智豆说:“如今汉兵强大,我国只能以计谋应对,不可与之正面交锋。
”大朱留王问计于乙智豆,乙智豆上奏说:“如今汉军劳师远征,我国应避其锋芒,闭城自守,等汉军气势衰竭,再出兵攻击。
”大朱留王听从乙智豆之计,率众进入尉那岩城(丸都山城),固守城池。
几个月后汉兵仍旧围城,大朱留王认为高句丽固守数月已经兵力疲乏,无力再战,又问计于乙智豆。
乙智豆献策说:“汉兵认为我军城中无水,企图长期围困,使我们不战而降。
现在我们应该取池中的鲤鱼,并包上水草,再备美酒,出城犒劳汉军。
”大朱留王采纳乙智豆之计,派使臣奉表犒军。
汉军见城中有水源,久围无益,只好退兵。
高句丽(古国名)—搜狗百科

高句丽(古国名)—搜狗百科建国(公元前37年-公元52年)高句丽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
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
“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公元前37年,北扶余之高句丽人朱蒙始建国。
[2]大多数的史籍认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纪中期。
据推测,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
“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中原古代史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
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
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中央集权与早期扩张(公元53 -243年)前三国时代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
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
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
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
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
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
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
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与曹魏的战争(公元244年--公元299年)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
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
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
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
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复兴与扩张(公元300年--公元390年)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
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
古代韩国的高句丽

古代韩国的高句丽古代韩国的高句丽王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早且最强大的三个国家之一,它在公元3世纪至7世纪期间统治着东北亚地区。
高句丽文化的繁荣和政治实力的崛起使其成为中国北方和日本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本文将通过对高句丽的历史、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古代韩国高句丽王朝的辉煌。
一、高句丽的历史背景高句丽位于朝鲜半岛东北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助于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崛起。
高句丽的建立可追溯到公元前37年,它的创建者是王祚原(도과원)。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高句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其统治范围扩展到东北亚地区的广大领土。
二、高句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高句丽王朝的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高句丽的政治制度非常稳定,这有助于其保持长期的繁荣。
在军事方面,高句丽国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它在与邻国的多次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高句丽军队的精良装备和娴熟的战术使其成为邻国所敬畏的力量。
三、高句丽的文化繁荣高句丽文化在古代韩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高句丽人热爱音乐、舞蹈、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他们以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创造力闻名。
此外,高句丽还发展了自己的文字系统,并在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句丽文化的繁荣也为其成为东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奠定了基础。
四、高句丽与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高句丽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对古代韩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与中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高句丽得以引进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快了自身的发展进程。
与日本的交流则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为未来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五、高句丽的衰落与朝鲜统一高句丽王朝的衰落始于7世纪末,在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高句丽陷入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之中。
在此背景下,高句丽终于于7世纪末被朝鲜统一。
结语高句丽王朝在古代韩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它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实力推动了朝鲜半岛东北亚地区的发展,并对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高句丽历代君王传

高句丽历代君王传东明圣王朱蒙高句丽国始祖--朱蒙最早记载于中国南北朝历史书'北史’中。
三国志中多以太祖王之后的历史为主,而后来的北朝魏书又追述了高句丽开国的神话。
所以在北史之前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朱蒙极其儿子的故事。
两千年前,北扶余王子朱蒙历尽艰险,来到今辽宁桓仁地区,建立了中国古代东北地方政权高句丽国,朱蒙成为高句丽第一代国王,被高句丽奉为始祖,桓仁则成为高句丽700年基业的肇兴之地。
朱蒙,又称东明、邹蒙、邹华、众解等,生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北夫余人(汉化的肃慎南支),朱蒙本是北夫余的一位王子,其母叫柳花,传说是河伯的女儿,后为夫余金蛙王的婢女。
关于朱蒙降世,许多史料都有神话般的记述。
一日,柳花“为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后生一卵,“大如五升,夫余王厌恶大卵,先后把它丢给狗和猪,狗猪不吃;又把它扔在路上,“牛马避之”;抛在荒野,群鸟又以羽毛呵护。
夫余王又用刀割,“不能破”。
无奈,只好还给了柳花。
柳花把它放在暖处,“有一男破壳而出”,这个男儿,便是朱蒙。
这则似乎荒诞的神话,实际上反映了高句丽人对日神的崇拜。
朱蒙幼时便善于狩猎,“年甫七岁,岿然异常,自作弓矢射之,百发百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射技本领。
朱蒙一词,便是夫余语言的音译,意即善射,和靺鞨语朱蒙一词同义。
夫余王有七子,常和朱蒙在一起游戏,此试射技高低。
然而他们的技能全不如朱蒙,朱蒙因此遭到嫉恨。
长子带素认为“朱蒙非人所生,将有异志”,请求夫余王除掉他,免生后患。
朱蒙庶出,故而得到了“非人所生”的歧视。
夫余王未听带素之言,但却给了朱蒙一个微贱的活计,让他喂马。
朱蒙很有心计,特意将骏马减食,让它消瘦,反把一些笨马喂肥。
国王不察,挑选肥马自乘,瘦马给了朱蒙。
一次,国王举行田猎,有意刁难善射的朱蒙,仅仅给了他一支箭矢,朱蒙箭矢虽少,射获却多,于是又引起了诸位王子和大臣的嫉恨,预谋杀害他。
其母柳花暗中得知此事,偷偷地告诉了朱蒙,劝他快些逃走,并鼓励他说:“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与其迟留受苦,不若远适而有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两汉时期高句丽历史回顾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鉴别、综合史料来回顾先秦两汉时期高句丽历史,旨在纠正将高句丽与三韩人王建公元918年建立的高丽王朝混淆,使高句丽被误认为是韩国古代国家的这一严重历史判断错误。
关键词:中原;高句丽
中图分类号:k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里,由于中国学术界对高句丽的历史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使高句丽被不少中国学者误认为是韩国古代国家。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学者对高句丽历史研究的深入,中国史学界意识到了这一严重历史判断错误。
为纠正这一错误,现在中国史学界已出版了大量有关高句丽的历史专著。
如刘子敏先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耿铁华先生的《中国高句丽史》、杨军先生的《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和演变》等等。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原和朝鲜半岛
自古以来,朝鲜半岛就和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先秦时期,朝鲜半岛上最早建立政权的是箕子朝鲜。
武王灭商后,商朝大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联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
史料记载,商朝末年,商王纣残暴无道,拒谏
饰非,剖比干,逐微子,“箕子谏,不听,……乃披发佯狂而为奴,纣又囚之”5000余人东走朝鲜(古朝鲜)半岛北部,建立起箕氏朝鲜,都于王险城(今平壤东北)。
西汉卢绾叛乱后,燕人卫满率千余人进入韩半岛北部,依靠这里的中原移民的力量取代箕氏朝鲜,定都王险城(今平壤),史称卫氏朝鲜。
燕人卫满建立卫氏朝鲜的历史在《史记·朝鲜列传》中有明确记载。
卫氏朝鲜立国之初,即明确了对西汉王朝的臣属地位。
发展到卫满孙子右渠时,由于卫氏朝鲜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并直接威胁到西汉对东北亚诸民族的统治,汉武帝在公元108年发兵灭亡卫氏朝鲜,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将朝鲜北部收归西汉政府直接管辖。
在武帝初置四郡二十五年之后即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出于对东北的控制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势,即“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玄菟复徙居句丽,自单单大岭以东,沃沮、貊悉属乐浪。
”
句丽部族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于西汉元帝时期建立了政权。
二、高句丽的建立
高句丽建国久远,史书记载明确。
《魏书》卷100《高句丽传》:高句丽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遂至普述水,遇见三人,其一人著麻衣,一人著衲衣,一人著水藻衣,与朱蒙至纥
升骨城,遂居焉,号曰高句丽。
高句丽好太王碑也记载了高句丽初建情况:
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
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
母河伯女郎。
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
……命驾巡幸南下。
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临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邹牟王。
为我连葭浮龟。
’应声即为连葭浮龟。
然后造渡。
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
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被原夫余部落迫害,带领一支夫余人迁徙到卒本川。
由于条件限制,只是在沸流水做草庐居住,没有修筑宫室。
后同当地貊人联合起来,建立了卒本夫余,即高句丽。
“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三、两汉时期高句丽的扩张
高句丽政权建国之时,仅仅是西汉第二玄菟郡
辖境内一个地方民族政权。
高句丽建立政权之后就积极扩张势力范围,建国初即“四方闻之,来附者众,建国当年就和沸流水上游的沸流国发生了争斗,“二年夏(前36年)六月,松让(沸流国国王)以国来降,以其地为为多勿都,封多让为王。
”
并了荇人国和北沃沮,“(东明圣王)六年(前32年)东十月,王命乌伊、扶芬奴伐太白山东南荇人国,取其地为城邑。
……十年(前28年)东十一月,王命扶伐北沃沮,灭之,以其地为城邑。
”
朱蒙死后,其子琉璃明王继续对外扩张,公元前9年,伐鲜卑,
鲜卑降为属国。
元14年),秋八月,王命乌伊、摩离领兵二万,西伐梁貊。
灭其国,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
”
此时,中原地区王莽纂汉,歧视少数民族,引起匈奴、西域叛乱。
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莽又发句骊兵以伐匈奴,其人不欲行。
强迫遣之,皆亡出塞为寇盗。
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战死。
”
的汉朝辽西郡官吏也被杀。
于是王莽命秽将军严尤攻打高句丽,严尤诱斩高句丽侯驺,还将高句丽改为“下句丽”,于是高句丽寇犯汉边地愈甚。
自此,汉玄菟郡的大部分辖区已为高句丽控制,玄菟郡全部内徙于长城以内的辽东郡境,内迁之后的玄菟郡为第三玄菟郡。
东汉初期,高句丽大武神王二十一年(公元38年),伐夫余,翌年杀其国王国王带素,夫余王之弟带领万余人来投。
“九年(公元26)冬十月,王亲征盖飞国,杀其王,慰安百姓。
毋虏掠,但以其地为郡县。
十二月,句茶国王闻盖马灭。
惧害及己,举国来降,由是拓地浸广。
……二十年(公元37),王袭乐浪,灭之。
”
是七年之后,公元44年九月,东汉光武帝派兵走海路,进攻乐浪,又收复了乐浪郡,取其地为郡县,萨水已南属汉。
高句丽慕本王四年(公元56年)秋七月,伐东沃沮,取其土地为城邑,拓境东至沧海,南至萨水。
……十六年(公元63年)秋八月,曷思王孙都头以国来降。
五十三年(公元105年),王遣将,
入汉辽东,夺掠六县。
……六十六年(公元118年)夏六月,王与秽貊袭汉玄菟,攻华丽城。
六十九年(公元121年),(王弟遂成)潜遣三千人,攻玄菟、辽东三郡,焚其城郭,杀获两千余人。
夏四月,王与鲜卑八千人,往攻辽队县。
十二月,王率马韩、秽貊一万余骑,进围玄菟城。
……七十年(公元122年)王与马韩、秽貊侵辽东。
……九十四年(公元146年),袭辽东,杀带方令,掠得乐
浪太守妻子”b11
至此,高句丽已经拓境东至沧海,南至萨水,西和中原王朝以辽东长城为界,已经成为可以左右朝鲜半岛的主要势力。
注解:
①《史记》卷3《殷本纪》。
②《汉书》卷28《地理志》。
③耿铁华:《好太王碑一千五百八十年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411页。
④西汉武帝所设玄菟郡为第一玄菟郡,昭帝始元五年和武帝四郡时所设的为第二玄菟郡。
⑤《三国史记》卷13《始祖东明圣王》。
⑥《三国史记》卷13《始祖东明圣王》。
⑦此鲜卑应是鲜卑一个部落。
⑧《三国史记》卷13《琉璃明王》。
⑨《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
⑩《三国史记》卷14《大武神王》。
11《三国史记》卷15《大祖大王》。